浅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浅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一、谈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教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21)在《新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中图版、教科版、粤教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苏童[2](2021)在《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使用适应现状与改进建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云南省位于西南边疆地区,乡村小学较多,因此关注云南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语文教材的适应和实施程度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从教师的角度看,教材的编写对教师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经过教育部的汇编,统一审查,实验和测试,统一的语文教科书于2017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已有15年历史的人教版教材被正式撤回,尽管这并非完全颠覆旧的教材,但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从而影响教科书的价值实现和学生发展。特别是,长期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与旧教材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惯性和行为依赖。综上可知,本文将云南省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统编语文教材于教师二者的适应性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综合运用到了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云南农村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之“变”的熟悉程度和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使用能力。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引言,论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并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等进行了介绍,同时论述了本文的相关文献资料。第二章主要从学理基础与分析框架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语文教材的适应性。第三章以自填式问卷的形式深入分析云南省乡村地区小学教师对部编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现状,总结部编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体评价,培训,内容等的适应性。第四章从内容、创新点、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语文教材不适应的原因。第五章针对内容、创新点、教学设计等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使教师做出相应调整来契合部编教材的要求。

冯迪垒[3](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蔡俊萍[4](2021)在《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的颁布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新高考模式发生变化,教师应注意如何去克服新高考模式变化,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探索新高考模式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能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是一种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转化化学学习方式。笔者通过研究新教材中适合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主题,整理已有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主题式教学的系统要素模型和分类编码框架,同时进行新教材下的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型构建,展开主题式教学设计并实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查阅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以及分析主题式教学研究的现状,明确研究方向。二是以建构主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为主题式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针对现有的主题式教学模型进行分析,设计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三是对新版苏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教材的主题式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分析,为教师采用基于教材的核心素养的主题式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发挥教材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四是根据设计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对“分散系胶体”“氯气的发现与制备”进行教学设计并在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展开教学实践。第五对学生进行素养化测试和访谈以检验该主题式教学模式成效。通过研究发现,构建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对新版本化学教材的处理提供思路,为落实素养为本教学展开实践,经过主题式教学实践后发现,实验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发现展开主题式教学在不同主题都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同时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表示新高考下选择化学的可能性增加。

冯春艳[5](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李清月[6](2020)在《高中化学新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学生使用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伴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各版本的化学新教科书应运而生。Kano模式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逐渐发展为归类品质要素的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测与改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已经投入使用,学生怎样评价新教科书?新教科书在哪些方面有改善和提高的空间?本研究建立化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Kano模式研究需要,编制化学新教科书调查问卷,开展实测,并结合深度访谈从学生使用的视角对化学新教科书进行评价。首先,搜集与述评教科书评价、二维质量模式的相关文献,明确Kano模式的分析方法,汇总教科书评价指标。然后,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从素养、内容及栏目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建立的评价体系为框架,结合研究需要,编制化学新教科书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接着,采用量化问卷和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测:将来自两所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六个班级的33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版教科书的看法。最后,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问卷数据,把21项品质要素依次进行Kano模式、Refined-Kano模式及重要度-满意度模式归类,并通过改善系数做出调整,得出需要优先改善的品质要素。与此同时,将访谈对话转录为文字稿,结合重要度、满意度视角下化学新教科书品质要素的类型,采用分析法提取关键信息形成三角论证,并探究品质要素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学生的学习观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科书的评价。(2)学生对教科书的评价会影响其对教科书的使用。(3)教科书的设计要实现教育理念、知识内容和功能栏目之间的张力平衡。研究的创新点:(1)编制的化学新教科书调查问卷,为开展教科书测评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工具;(2)给出影响教科书评价和使用的学生因素,为教科书测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3)从优化品质要素的视角提出教科书设计要求,为教科书的编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黄洁茹[7](2020)在《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材作为弘扬国家意志、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历来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起,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正式启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历时四年,经过反复试教、测试、审查等一系列努力后,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部分省市地区的初一年级投入使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2020年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实现全国统一。相较于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为“原教材”),部编本教材此次作出较大幅度的改动,大到编写宗旨,小到课后习题,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社会。教师作为教材最直接的解读者和执行者,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顺利推行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的创新之处,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教材的创新发展。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认同程度如何,不同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行为表现如何,这应当成为研究的必要。基于以上缘由,对河南省郑州市S中学初三教研组六位教师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搜集、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考察六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和适应情况,发现并归纳出影响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加快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步伐。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等,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在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部编本教材的“新”之所在,包括它的编制依据和呈现特点,初步掌握部编本教材在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制作水平上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编写制作水平这五个维度分别考察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心理认同程度和教学行为表现,主要考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的转变,折射出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困惑,进行客观全面地陈述与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教师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地归因分析,探究其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教师内在因素和外部相关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在分析教师不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从教师、教材编写者、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希望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真正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而能完全适应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所带来的变化。

黄洁茹[8](2020)在《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材作为弘扬国家意志、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历来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起,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正式启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历时四年,经过反复试教、测试、审查等一系列努力后,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部分省市地区的初一年级投入使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2020年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实现全国统一。相较于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为“原教材”),部编本教材此次作出较大幅度的改动,大到编写宗旨,小到课后习题,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社会。教师作为教材最直接的解读者和执行者,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顺利推行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的创新之处,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教材的创新发展。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认同程度如何,不同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行为表现如何,这应当成为研究的必要。基于以上缘由,对河南省郑州市S中学初三教研组六位教师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搜集、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考察六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和适应情况,发现并归纳出影响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加快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步伐。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等,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在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部编本教材的“新”之所在,包括它的编制依据和呈现特点,初步掌握部编本教材在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制作水平上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编写制作水平这五个维度分别考察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心理认同程度和教学行为表现,主要考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的转变,折射出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困惑,进行客观全面地陈述与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教师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地归因分析,探究其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教师内在因素和外部相关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在分析教师不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从教师、教材编写者、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希望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真正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而能完全适应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所带来的变化。

杨柳[9](2020)在《地理教科书问题中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性评价 ——以沪教版地理2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理空间思维是中学生必备素养,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地理教科书是课程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渗透地理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且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故研究地理空间思维在地理教科书问题中渗透情况,有助于在认知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分类法是检验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情况的有效衡量方法,但国内学界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分类尚无定论。因而开发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以此来评估地理教科书问题对地理空间思维的渗透情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过程及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合效度检验、专家咨询、分类体系修订,建构了效度良好的本土化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为地理空间思维的分类、剖析地理问题渗透的地理空间思维等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支架。其次,选取最新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教科书为样本,以书中问题为研究对象(共计214个问题),并借助此分类体系进行编码分析。在编码员信度检验达标的基础上,进行正式编码。根据编码结果获取各题项在各类别的频数分布,分单元和栏目,评估地理教科书问题在渗透地理空间思维上的倾向性和差异。主要通过皮尔森卡方检验、费舍尔精确检验、Post hoc testing检验、百分比等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比较。分单元比较,得出各单元中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1)均侧重考查地理空间综合概念,但具体考查类别存在显着差异。“区域发展战略”单元不倾向于考查非空间概念;“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单元倾向于考查非空间概念,不倾向于考查地理空间综合概念,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考查地理空间推理类别较为多元,“产业区位选择”单元差异显着。“产业区位选择”单元不倾向于考查“处理”过程,倾向于考查“输出”过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考查地理空间表征各有侧重,言语表征、传统地理表征占优势。“人口”单元倾向于考查传统地理表征;“城镇和乡村”单元不倾向于考查言语表征,倾向于考查实景表征、虚拟表征;“产业区位选择”单元倾向于考查言语表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栏目比较,得出各栏目中的问题具有如下特点:(4)均侧重考查地理空间综合概念,且具体考查类别无显着差异。(5)侧重考查高阶推理过程,且具体考查类别无显着差异。(6)考查地理空间表征侧重不一,且具体考查类别存在显着差异。“问题导引”栏目不考查地理空间表征的问题偏多,且考查传统地理表征的问题偏少;“探究”栏目倾向于考查言语表征;“活动”栏目倾向于考查传统地理表征;“主题练习”栏目,不考查地理空间表征的问题偏少,且倾向于考查传统地理表征;“复习思考”栏目不考查地理空间表征的问题偏多;“实践活动”栏目倾向于考查地理新技术表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基于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开发了借助问题辅助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并提供了教学示例,为地理教育者在把握教科书问题对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情况的背景下,以问题为载体,参照教学模式,落实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提供可操作性的路径。

娄雨青[10](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语文课程的落实,统编本初中《语文》设置了“名着导读”板块,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共识。目前,国内外有关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在碎片化阅读的大环境下,实际开展整本书阅读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对整本书阅读应如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亦存在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借鉴前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立足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和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切入整本书阅读,试图借鉴语境教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合理成分,将整本书阅读真正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中。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正文部分共四个章节:第一章立足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从“名着导读”和“单篇选文”两方面对新版教材的选文进行梳理,通过比较新旧两版教材的“变化之处”,和探求统编本教材在阅读教学上的“创新之处”,深入领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安排。第二章是对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从理论指导、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查找问题、分析成因。第三章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语境教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开展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并试图建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第四章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单篇阅读,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为例,将视角对准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应用。结语部分重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存在的不足,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后续研究提示方向。

二、谈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教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教法(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使用适应现状与改进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统编教材
        二、农村
        三、小学教育
        四、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适应性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母语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设计过程
第二章 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适应性:学理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适应性:学理基础
        一、科学审视课程实施取向
        二、基于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三、转变育人方式活用教材
    第二节 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适应性:本文分析框架
        一、静态维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语文教材之“变”的熟知度
        二、动态维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使用能力的现状了解
第三章 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适应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师对统编教材之“变”熟知度不高
        一、教师对统编教材结构的宏观把握缺位
        二、教师对统编教材单元编排逻辑领悟不深
        三、教师对教材栏目设置变化的教学潜能挖掘不够
    第二节 教师对统编教材使用能力有限
        一、课前教材解读策略与教材变化的契合度有限
        二、课中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教材的意识与能力有限
        三、课后学习评价设计与教材编写意图的回应度有限
第四章 影响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适应现状的原因
    第一节 教师对统编教材之“变”熟知度不高的原因
        一、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化程度较低
        二、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理念与解读策略更新滞后
        三、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材驱动教学变革理念尚未形成
        四、统编教材内容体量增大与不变的教学时间存在矛盾
        五、面向云南农村语文教师教材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
    第二节 教师统编教材使用能力有限的原因
        一、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偏低
        二、统编教材深难度的变化对教师日常备课提出更高要求
        三、促进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评价机制困乏
        四、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成为改变教师教材使用行为的阻滞
第五章 提升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统编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第一节 赋能教师:指向统编教材学习的氛围营造
        一、在自主阅读中领悟统编教材使用要求
        二、在同侪共学中熟悉统编教材编撰逻辑
        三、在校本教研中转化统编教材学习体会
    第二节 制度保障:助力教师提升统编教材使用的实践感
        一、教学反思日常化:建构教材学习心得
        二、教学评价聚焦化:精炼教材解读思路
        三、教研组织专业化:深化教材使用效果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一、课程标准研究
    二、问卷调查
    三、个别访谈
    四、现状研究小结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1.2 新课程标准解读
        1.1.3 新高考下对化学地位影响
    1.2 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1.3.2 化学新教材研究现状
        1.3.3 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学新教材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3 主题式教学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学习迁移理论
3 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模型设计
    3.1 设计基于新教材背景下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
        3.1.1 已有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型分析
        3.1.2 设计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模式
    3.2 基于新教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3.2.1 基于教材融合确定主题
        3.2.2 依据素养,确定目标
        3.2.3 剖析主题,创设情境
        3.2.4 分析知识,设计任务
        3.2.5 依据任务,埋下问题
        3.2.6 构建知识,布置习题
4 对新教材中的化学主题式教学资源的分析
    4.1 研究教材中主题式教学资源
    4.2 主题式教学资源分析示例
    4.3 分析教材中主题式教学资源
        4.3.1 基于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分类
        4.3.2 基于问题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分类
        4.3.3 基于素养发展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分类
    4.4 基于新教材中主题式教学资源分析下的建议
5 基于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设计——“胶体”的教学设计
    5.1 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课堂——《分散系-胶体》教学背景分析
        5.1.1 课程标准分析
        5.1.2 教材内容地位分析
        5.1.3 学情分析
    5.2 素养目标确定-确定教学与评价目标
        5.2.1 教学目标——融合三维目标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5.2.2 评价目标
    5.3 教学重难点
        5.3.1 教学重点
        5.3.2 教学难点
    5.4 教学策略分析
    5.5 教学设计思路——任务设计
    5.6 习题布置
    5.7 教学流程
    5.8 教学评析
6 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6.1 教学实践
        6.1.1 样本选择与实施
        6.1.2 设计素养化测试卷
        6.1.3 成绩结果分析
    6.2 学生访谈调查
        6.2.1 访谈提纲
        6.2.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分析
        6.2.3 结果统计与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高中化学新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学生使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科书
        2.1.1 化学教科书的内涵
        2.1.2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科书的编制
    2.2 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2.2.1 化学教科书评价的方法
        2.2.2 化学教科书评价的指标体系
    2.3 二维质量评价模式
        2.3.1 Kano模式
        2.3.2 Refined-Kano模式
        2.3.3 重要度-满意度模式与改善系数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3.2.3 化学新教科书品质要素的测查
        3.2.4 化学新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流程
    4.2 研究对象
        4.2.1 问卷调查对象
        4.2.2 访谈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调查问卷
        4.3.3 访谈提纲
    4.4 研究实施
    4.5 资料处理与分析
        4.5.1 问卷资料
        4.5.2 访谈资料
5 结果与讨论
    5.1 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类型
        5.1.1 满意度视角下的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
        5.1.2 满意度-重要度视角下的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
    5.2 满意度-重要度视角下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改进
        5.2.1 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分区
        5.2.2 化学教科书品质要素的改善系数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致谢

(7)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2.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存在困惑
        3.已有研究数量不足与零碎化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部编本语文教材
        2.适应和适应性
        3.教材适应性
    (三)文献综述
        1.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2.部编本语文教材相关研究
        3.部编本语文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
        2.研究方法
        3.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新”之所在
    (一)教材内容的编写宗旨新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凸显选文内容的四个标准
        3.突出“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范围新
        1.增加革命教育类课文
        2.提高古诗词所占比重
        3.重视名着阅读篇目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1.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2.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3.重视助学系统体系建设
    (四)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新
        1.更新教材的外观设计
        2.注重教材的插图作用
二、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分析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二)对教材内容编写宗旨的适应性
    (三)对教材内容选择范围的适应性
        1.对革命教育类课文的适应性
        2.对古诗词篇目的适应性
        3.对名着阅读篇目的适应性
    (四)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适应性
        1.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适应性
        2.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适应性
        3.对助学系统体系的适应性
    (五)对教材编写制作水平的适应性
    (六)调查结论
        1.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认同感较高
        2.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整体适应情况良好
        3.教师在适应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三、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
        1.对新教材的“新”把握不到位
        2.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随意性
        3.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功利性
        4.对落实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二)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内在因素
        2.外部相关因素
四、促进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1.树立教材整体意识
        2.创新教材使用方法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二)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建立教材修订完善机制
        2.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三)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1.完善教材培训机制
        2.健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3.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2.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存在困惑
        3.已有研究数量不足与零碎化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部编本语文教材
        2.适应和适应性
        3.教材适应性
    (三)文献综述
        1.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2.部编本语文教材相关研究
        3.部编本语文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
        2.研究方法
        3.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新”之所在
    (一)教材内容的编写宗旨新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凸显选文内容的四个标准
        3.突出“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范围新
        1.增加革命教育类课文
        2.提高古诗词所占比重
        3.重视名着阅读篇目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1.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2.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3.重视助学系统体系建设
    (四)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新
        1.更新教材的外观设计
        2.注重教材的插图作用
二、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分析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二)对教材内容编写宗旨的适应性
    (三)对教材内容选择范围的适应性
        1.对革命教育类课文的适应性
        2.对古诗词篇目的适应性
        3.对名着阅读篇目的适应性
    (四)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适应性
        1.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适应性
        2.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适应性
        3.对助学系统体系的适应性
    (五)对教材编写制作水平的适应性
    (六)调查结论
        1.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认同感较高
        2.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整体适应情况良好
        3.教师在适应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三、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
        1.对新教材的“新”把握不到位
        2.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随意性
        3.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功利性
        4.对落实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二)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内在因素
        2.外部相关因素
四、促进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1.树立教材整体意识
        2.创新教材使用方法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二)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建立教材修订完善机制
        2.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三)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1.完善教材培训机制
        2.健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3.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地理教科书问题中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性评价 ——以沪教版地理2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空间思维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
        1.1.2 个体和社会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外部需求
        1.1.3 地理学科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内在要求
        1.1.4 从地理教科书问题视角研究地理空间思维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多元智能理论
        1.5.2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教科书
        2.1.2 问题
        2.1.3 地理空间思维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2.3.1 研究内容鲜少涉及教科书问题渗透地理空间思维评价
        2.3.2 研究方法仍处于定性研究转型期
        2.3.3 研究视角上尚未重视教科书的重要价值
第三章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建构与优化
    3.1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的必要性
    3.2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研究述评
        3.2.1 国外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分类
        3.2.2 国内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分类
    3.3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的建构
    3.4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效度检验
        3.4.1 效度检测理论依据及设计
        3.4.2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效度检验
        3.4.3 专家咨询与修订反馈
    3.5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修订
    3.6 修订后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效度检验
第四章 教科书问题编码—以新版沪教版地理2教科书为例
    4.1 教科书选取和问题选择
    4.2 编码与数据收集示例
        4.2.1 基于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的编码示例
        4.2.2 编码实例数据收集
    4.3 编码员信度检验
        4.3.1 编码员信度检验的原理与必要性
        4.3.2 试编码与信度检验分析
        4.3.3 编码标准调整与二次信度检验
第五章 教科书问题中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性评价
    5.1 不同单元的问题对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情况
        5.1.1 考查地理空间概念的类别存在显着差异
        5.1.2 考查地理空间推理过程的类别存在显着差异
        5.1.3 考查地理空间表征的类别存在显着差异
    5.2 不同栏目的问题对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情况
        5.2.1 考查地理空间概念的类别无显着差异
        5.2.2 考查地理空间推理过程的类别无显着差异
        5.2.3 考查地理空间表征的类别存在显着差异
第六章 借助问题培养地理空间思维教学模式及示例
    6.1 建构借助问题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一般教学模式
    6.2 地理空间概念教学模式示例
        6.2.1 教学模式辅助剖析及落实概念教学
        6.2.2 教学模式指导地理空间综合概念教学案例
    6.3 地理空间推理过程教学模式示例
        6.3.1 教学模式辅助剖析及梳理推理逻辑
        6.3.2 教学模式指导地理空间推理过程教学案例
    6.4 地理空间表征工具教学模式示例
        6.4.1 教学模式辅助剖析及掌握地理空间表征
        6.4.2 教学模式指导地理空间虚拟表征教学案例
        6.4.3 教学模式指导地理新技术表征教学案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理空间思维分类体系提供可操作性分析支架
        7.1.2 教科书问题中渗透地理空间思维呈规律性和差异性
        7.1.3 教学模式及示例辅助借助问题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落地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整本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
        (二)统编语文教材与整本书阅读教学
        (三)整本书阅读与名着阅读、课外阅读
    三、研究综述
        (一)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四、研究设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第一节 与此前人教版教材的选文比较分析
        一、变化之处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分析
        一、“名着导读”指向的整本书阅读
        二、“单篇选文”指向的整本书阅读
    第三节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分析
        一、课程目标定位
        二、课程内容选择
        三、阅读课型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归因
    第一节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整本书阅读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二、初中整本书阅读典型教学案例评析
    第二节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课内外阅读相脱节,缺乏理论指导
        二、教学目的功利性强,缺乏计划导控
        三、教学内容经典性强,缺乏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式单一低效,缺乏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简单片面,缺乏激励作用
    第三节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社会家庭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基于语境教学理论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内教学
        一、依据上下文语境,奠定整本书阅读基础
        二、善用情景语境,深化整本书阅读层次
        三、把握社会文化语境,优化整本书阅读能力
    第二节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
        一、凸显读者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解读
        二、利用、拓展学生期待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三、发掘文本召唤结构,填补还原文本空白
    第三节 建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开展
        一、评价标准符合课标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运用
    第一节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五、设计思路
        六、前期准备意图分析
    第二节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走近《朝花夕拾》——单篇阅读,整本计划
        二、阅读《朝花夕拾》——悬疑激趣,通读指导
        三、研究《朝花夕拾》——合作探究,整体思考
        四、言说《朝花夕拾》——成果交流,评价反馈
    第三节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评析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近三年江苏省各市“名着导读”中考试题(选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谈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教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中图版、教科版、粤教版为例[D]. 李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云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使用适应现状与改进建议研究[D]. 苏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新教材化学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D]. 蔡俊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化学新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学生使用的视角[D]. 李清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D]. 黄洁茹. 河南大学, 2020(07)
  • [8]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D]. 黄洁茹. 河南大学, 2020(02)
  • [9]地理教科书问题中地理空间思维渗透性评价 ——以沪教版地理2教科书为例[D]. 杨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统编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娄雨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浅谈新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