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宁[1](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陈昊[2](2021)在《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酒渣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肺胃热盛证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于临床上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8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治疗组二、对照组。每组36例,在观察过程中共脱落3例(治疗组二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一给予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治疗组二给予枇杷玉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第4周末的皮损积分、主观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DLQI),同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使用统计学软件对记录的皮损积分及主观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皮损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皮损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三种治疗方法均起到有效改善皮损的治疗作用(p<0.05);治疗组一与治疗组二治疗皮损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一治疗皮损效果优于治疗组二(p<0.05)。2.主观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主观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三种治疗方法均起到有效改善主观症状的治疗作用(p<0.05);治疗组一与治疗组二改善主观症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一改善主观症状效果优于治疗组二(p<0.05)。3.DLQI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DLQ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三种治疗方法均起到有效减轻DLQI评分的治疗作用(p<0.05);治疗组一与治疗组二改善DLQI评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一改善DLQI评分效果优于治疗组二(p<0.05)。4.有效率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一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二总有效率为7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9%。治疗组一与治疗组二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一疗效高于治疗组二(p<0.05)。5.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治疗组一 2例患者出现轻度晕针症状,在休息后好转。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改变服药时间后好转,均未影响治疗。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电图、血尿常规、肝功及肾功相关值均未见异常。结论:1.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能有效改善肺胃热盛证酒渣鼻患者的皮损积分、主观症状积分、DLQI评分。2.枇杷玉颜汤是治疗肺胃热盛证酒渣鼻的有效方剂,刺络拔罐疗法可以作为治疗肺胃热盛证酒渣鼻的辅助治疗手段。3.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是治疗肺胃热盛证酒渣鼻安全有效的方法。

周娇娇[3](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冯智琼[4](2020)在《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患儿的临床疗效,对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进行临床挖掘整理并深入研究,为壮医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提供可靠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经过儿科医生专业检查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壮医红鞭岗梅汤)和对照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两组各为40例。当患儿腋温≥38.5℃时,两组均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退热。治疗5d后,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诊治后典型症状起效时间比较,典型症状开始消退时间以及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可进行临床疗效对比。⑴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疱疹数量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发热、拒食、口痛/流涎、烦躁哭闹、咳嗽、流涕、大便干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⑵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均有明显的疗效。⑶临床疗效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7.18%(P>0.05),治疗后两组发热、疱疹数量、口痛/咽痛或流涎、拒食、烦躁哭闹、咳嗽、流涕、大便干等中医症状疗效比较(P>0.05),说明壮医红鞭岗梅汤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临床疗效是相当的。⑷两组患儿四个典型症状的起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发热、疱疹数量、拒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口痛或咽痛/流涎起效时间两组患儿未见显着差异(P>0.05),说明壮医红鞭岗梅汤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起效快。⑸两组患儿四个典型症状的消失的时间比较,观察组在治疗疱疹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热退、进食量恢复、口痛或咽痛/流涎消失时间方面未见显着差异(P<0.05),说明壮医红鞭岗梅汤的优势在于能较快缩短疱疹愈合时间。⑹退热药使用例数比较,观察组在减少使用退热药物治疗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⑺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对比,观察组25例平素服药困难患儿2例需要灌服药物。对照组23例平素服药困难患儿9例需要灌服,经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⑻不良反应比较方面,两组患儿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1例大便偏稀,对照组出现5例大便偏稀,偶有腹痛,所有的患儿在暂缓用药后均可得到缓解,未出现过敏、皮疹的情况,说明观察组不良反应极少,安全性高。⑼治疗费用比较方面,观察组药物费用较低廉。结论:壮医红鞭岗梅汤可缩短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患儿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有较高的安全性,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姚鹏宇[5](2020)在《清代医家治疗耳鸣经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清代医家诊疗耳鸣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着眼点,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有关方法,对于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和剖析,梳理归纳这一时期医家对于耳鸣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内容的阶段性学术成果。通过与现代中医学耳鸣诊疗的对比,发掘清代医家诊疗耳鸣的学术特色。总结清代医家诊疗经验,运用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搭建中医耳鸣诊疗思维流程框架。根据清代医家对于耳鸣医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内容的独特认识,选取2则应用清代医家诊疗思维、学术观点、经验方药的临床典型病案加以解读分析,通过实践证明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医家对于耳鸣疾病诊疗的特色及优势,以期为现代中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拓展思路,提供理论及方法上的指导和启发。材料与方法:通过参照严世芸主编的《中国医籍通考》(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年)、裘沛然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年)、刘时觉编着的《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薛清录主编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等中医古代文献学着作,手工查阅自清建国至清王朝灭亡这一时期涌现的医家们的存世着作,搜集关于耳鸣的中医古籍文献记载。遴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医家,运用中医文献学提要研究、经验整理等方法,梳理医家耳鸣诊疗内容及学术思想,结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与医家生平、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相关的文章及省级、市级、大学图书馆记载有医家学术思想的着作,进一步整理医家经验。全文以探究清代医家耳鸣诊疗学术观点为主轴,以医家为纲,以其学术经验为目,纲举目张,对其在病名认识、医理阐发、病因病机探讨、辨证思维、治法方药量、预防调护等方面的论述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新型中医药耳鸣诊疗思维模式。结果:1.对遴选的32位清代医家的文献资料研究中发现,清代医家在耳鸣病名研究方面,“鸣聋分论”、“鸣聋合论”等观点并见,耳鸣、耳聋、鸣聋三种病名均出现在清代文献中。2.清代医家对于耳鸣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尤其是耳鸣与耳聋的鉴别诊断,耳鸣与头鸣的鉴别诊断,具有清晰完善的认识。3.清代医家对耳鸣病因病机的论述全面,在继承清代以前相关文献病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挥创新,使耳鸣病机认识更加系统,为针对性治法方药的确立提供了基础。4.清代医家关于耳鸣的医案十分丰富,根据症状学特点,主要包括以耳鸣为主症和兼证两大类,其治疗均遵循辨证施治、把握病机的原则。对于32位医家耳鸣医案进行统计,以耳鸣为主症的医案共有34则。5.清代医家在耳鸣的辨证分型方面,辨证思想灵活,方法多样,证型论述丰富。对32位医家文献着作整理,共出现77种证型的论述,其中以脏腑辨证、病性辨证应用频次最高。6.清代医家在耳鸣疾病治疗方面,方法更加多样,内容更为全面。清代耳鸣外治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中药外用、推拿导引法、针灸等多种形式,尤其是中药塞耳法在清代宫廷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值得现代中医药学借鉴。7.清代医家耳鸣诊疗的文献内容,对于现代中医学耳鸣的诊疗体系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能够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8.基于清代医家文献资料整理,构建的耳鸣中医学诊疗思维流程图,对于耳鸣的临床诊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结论:1.清代医家对于耳鸣认识明确,论述详尽,在理论、诊断、治法、方药等多个方面具有启发性意义。2.现代中医药学针对耳鸣的辨证诊疗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充分吸收清代医家对于耳鸣的认识,运用中医原创思维发展中医耳鸣诊疗,将有助于耳鸣诊疗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科发展。

单婷婷[6](2020)在《中药熏蒸联合茶树精油治疗湿热偏盛型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中药眼部熏蒸联合茶树精油外用治疗湿热偏盛型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推广价值。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眼科门诊并经检查诊断为蠕形螨睑缘炎的86例患者(共124只眼),将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均纳入43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予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生理盐水清洗双眼,1次/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次/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除湿汤加减)。试验组:基础治疗、茶树精油眼贴敷眼(1次/日)、中药眼部熏蒸(1次/日)。对照组:基础治疗、茶树精油眼贴敷眼(1次/日),两组患者的治疗均30天。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睑缘体征情况、眼表疾病指数(OSDI)、蠕形螨计数等观察指标进行评价,将以上结果记录并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治疗前基本资料及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泪膜破裂时间(BUT)、蠕形螨数量、睑缘体征、角膜荧光染色情况(FL)、眼表疾病指数(OSDI)、中医症状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蠕形螨数量,睑缘体征、角膜荧光染色情况(FL)、眼表疾病指数(OSDI)、中医症状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P<0.01)。(3)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泪膜破裂时间、睑缘体征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蠕形螨计数、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的改善程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经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所用药物及治疗方法安全有效。(6)经过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12%,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药眼部熏蒸联合茶树精油治疗湿热偏盛型蠕形螨睑缘炎,可较好的延长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降低蠕形螨数量,对患者角膜荧光染色(FL)、睑缘体征、眼表疾病指数(OSDI)及中医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中药眼部熏蒸配合茶树精油眼贴的方法可改善患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眼红、眼痒、眼痛、异物感等主观不适,尤其在改善中医症状、睑缘体征和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并且提高了单纯使用茶树精油的功效,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蠕形螨睑缘炎(湿热偏盛型)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关注。

吴天贵[7](2019)在《桉油乳液对羊疥螨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桉油是一种从油樟叶精馏获得的淡黄色或无色的天然精油,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中国桉叶油”。我国的油樟产量在世界占比很高,其中四川油樟的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桉油中主要成分是桉叶油素、α-萜品醇、香桧烯等。研究表明,桉油具有抑菌、杀虫、镇痛消炎、抗氧化和抗癌方面的作用。在临床上,桉油乳液应用广泛,但对桉油溶液的临床试验研究还不充分,本试验以羊疥螨病作为研究对象,对桉油乳液进行了羊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和临床扩大试验的系统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桉油乳液的羊安全性试验健康简阳大耳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包括1倍临床用药量组(1 mL/10 mL)、3倍临床用药量组(1 mL/3.3 mL)、5倍临床用药量组(1 mL/2 mL)和空白对照组。涂抹给药,每天2次,连续使用7d,其中1倍临床用药量组为治疗剂量。给药结束后,通过观测临床指标、血液生化、尿液和尸体剖检等体征指标,研究桉油乳液对羊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显示,羊对桉油乳液在5倍临床用药量(1 mL/2 mL)及以下无不良反应。2.桉油乳液的实验性临床试验将100只简阳大耳羊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包括低剂量组(1 mL/20 mL)、中剂量组(1 mL/10 mL)、高剂量组(1 mL/5 mL)、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涂抹给药,每天2次,连续使用7d,其中中剂量组(1 mL/10 mL)为治疗剂量。给药结束后,通过观测临床指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等体征指标,研究高中低剂量的桉油乳液对羊疥螨病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桉油乳液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羊疥螨病有效且安全,其中中剂量组(1 mL/10 mL)效果显着,检查外寄生虫消除情况发现,病羊皮肤未检查出疥螨,且微绒毛长出。3.桉油乳液的临床扩大试验将100只简阳大耳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50只,包括对照药物组和桉油乳液组(1 mL/10 mL)。涂抹给药,每天2次,连续使用7d,给药结束后,通过观测临床指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等体征指标,确定桉油乳液对羊疥螨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桉油乳液的不良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桉油乳液组(1 mL/10 mL)治疗羊疥螨病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对照药物治疗组(会导致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桉油乳液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TP)含量降低,接近正常羊只的水平,表明阳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桉油乳液具有缓解肝功能损伤的作用。

袁贵强[8](2016)在《中药复方肤螨灭对兔疥螨病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优化中药肤螨灭的提取工艺,进一步明确其对兔疥螨病的疗效为今后应用和推广提供试验参考。方法:1.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试验,以提取物的离体杀螨活性作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的衡量指标;②观察和记录兔疥螨用肤螨灭、伊维菌素和蒸馏水后的死亡情况,评价其杀螨效果;③分观察和记录兔疥螨分别用12.5、6.25、3.125 mg/mL肤螨灭后的死亡情况,计算各浓度的LTs0④将肤螨灭稀释成10个浓度(25、12.5-0.049 mg/mL, r=2)进行离体杀螨试验,计算24 h的LD50。2.取40只患疥螨病家兔分为五组:1组蒸馏水组、Ⅱ组伊维菌素组,Ⅲ、Ⅳ、Ⅴ组分别为12.5、6.25和3.125 mg/mL的肤螨灭组,观察各组的疗效情况。3.取36只患疥螨病家兔分为三组:Ⅰ组蒸馏水组、Ⅱ组伊维菌素组和Ⅲ组肤螨灭组,另取12只健康家兔作为ⅣV组,测定用药前后患部组织的IL-6、IL-8、IL-10、TNF-α、EGF、b-FGF、VEGF和TGF-β含量。结果:1.①乙醇浓度80%,料液比1:10,提取3次,每次提取2h杀螨效果最佳;② 25 mg/mL的肤螨灭96 min能杀灭全部受试螨虫,略优于3 mg/mL的伊维菌素(144min)。③12.5 mg/mL、6.25 mg/mL、3.125 mg/mL的肤螨灭对兔疥螨的LT5o分别0.98 h、3.89 h、5.21h。④肤螨灭对兔疥螨24 h的LC50为0.25 mg/mLo 2肤螨灭对兔疥螨的疗效:①用药7d,Ⅱ、Ⅲ、Ⅳ、Ⅴ组的症状评分显着低于Ⅰ组(P<0.01);用药14d,Ⅱ、Ⅳ、Ⅴ组显着低于Ⅰ、Ⅲ组(P<0.01);用药28 d, Ⅱ、Ⅲ、 Ⅳ、Ⅴ组显着低于Ⅰ组(P<0.01)。②从第7d开始,Ⅰ组的体重增长率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1);至28d,Ⅰ、Ⅱ、Ⅲ、Ⅳ、Ⅴ组的体重分别增加-0.65 kg、0.23 kg、 0.06 kg、0.24 kg、0.18 kg。③用药前,各组患部皮肤织表皮角质层增厚,皮下有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性。与Ⅰ组比较,Ⅱ、Ⅳ和V组用药7、14 d时,炎性细胞减少,角质层变薄;Ⅲ组皮下还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第28 d, Ⅱ、Ⅲ、Ⅳ、Ⅴ组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Ⅰ组仍然角质层增厚,棘细胞层水泡变性,真皮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3.治疗前,Ⅰ、Ⅱ、Ⅲ、组的IL-10、TNF-α、 EGF、b-FGF、VEGF和TGF-β显着低于ⅣV组(P<0.05),IL-6显着高于Ⅳ组(P<0.01)。用药后,Ⅰ组的IL-6、IL-10、EGF、VEGF和TGF-β显着低于Ⅳ组(P< 0.01), IL-8、TNF-α和b-FGF高于Ⅳ组;Ⅱ组的IL-6、IL-10、EGF、VEGF和TGF-β显着高于Ⅰ组(P<0.01);Ⅲ组的IL-6、IL-10、EGF、VEGF和TGF-β显着高于Ⅰ组(P<0.01)。结论:1.乙醇浓度80%,料液比1:10,提取3次,每次提取2h的肤螨灭杀螨效果最佳。2.肤螨灭对兔疥螨的杀螨活性较强,25 mg/mL的肤螨灭杀螨活性与3mg/mL伊维菌素相当,对兔疥螨24 h的LC5o为0.25 mg/mL。3.肤螨灭对兔疥螨病具有良好疗效,连续用药两周,有效率为100%。4.肤螨灭通过影响患部组织的炎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含量,从而起到抗炎和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

豆传娜[9](2007)在《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化学杀螨剂在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残留、抗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植物天然提取物对现代杀螨剂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激励和推进作用。为进一步研制和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螨剂,本研究对茵陈、橘叶、地肤子、蓖麻粕等四味中药进行杀螨活性筛选,并对茵陈的杀螨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取得了以下结果:1.茵陈、橘叶、地肤子、蓖麻粕杀螨活性筛选:采用点滴法离体杀螨试验观察四味中药工业酒精提取物对家兔痒螨(Psorptes communis cuniculi)成虫的杀灭活性。试验结果表明,50%浓度的茵陈、橘叶、地肤子、蓖麻粕的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杀螨活性,均可在120 min以内杀死全部试验螨虫,其中茵陈杀螨活性最为突出,平均42.20 min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2.茵陈化学成分预试与杀螨活性部位筛选:采用试管法对中药茵陈(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试验结果表明:茵陈中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香豆素。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蒸馏水五种溶剂对茵陈进行部位提取,采用离体杀螨试验观察各部位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50%浓度茵陈正丁醇提取物49.00 min、乙酸乙酯提取物83.00 min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氯仿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和蒸馏水提取物在试验期内不能杀死全部供试螨虫。其中茵陈正丁醇提取物杀螨活性最为突出,是茵陈的主要杀螨活性部位。3.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采用硅胶柱层析法,以氯仿:甲醇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对茵陈正丁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A~H等八段洗脱物,离体杀螨试验发现C段组分具有突出杀螨活性,25%浓度平均14.60 min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对C段组分进行TLC检查,发现C段组分至少含有2种不同化合物,对C段组分进一步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Ⅰ、Ⅱ两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Ⅱ25%浓度溶液平均15.40 min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杀螨效果明显优于纯化物Ⅰ。对化合物Ⅱ进行理化性质、13C-NMR、1H-NMR光谱分析及结构鉴定。结果化合物Ⅱ被鉴定为4-甲基-7-羟基香豆素。首次发现4-甲基-7-羟基香豆素对兔痒螨具有显着杀灭活性。

孙洪生[10](2006)在《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身心压力增大,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人们的患病率,而失眠的发生,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身心疲劳的状态。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祖国医学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不寐病证,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不寐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不寐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并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于睡眠相关的中医学理论从其学术发展的背景下予以辨析。对现代医家诊治不寐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历代中医学家诊治该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为临床辨治不寐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必将有助于开拓不寐证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本文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在阐述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不寐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各论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不寐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不寐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最后系统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家关于不寐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在全面总结不寐证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了中医学营卫睡眠学说、阴阳睡眠学说、心神睡眠学说、魂魄睡眠学说与脑髓睡眠学说的理论实质与临床应用意义。主张以营卫统摄心神、魂魄等脏腑相关理论。对于不寐证营卫调治,在兼涉五脏六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当重阳明、少阴的观点,为不寐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酒渣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的研究概括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1.2 当代中医对酒渣鼻的认识
    2 西医对酒渣鼻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研究
        2.2 西医学治疗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入选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安全性指标评价与不良反应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综合疗效分析
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4.1 不良反应分析
    4.2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分析
        2.1 方药分析
        2.2 刺络拔罐机理探究
        2.3 对照组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的选则分析
    3 小结与展望
        3.1 小结
        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4)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1.2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2 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与研究
        2.1 古医籍中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名探讨
        2.2 古医籍中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机论述
        2.3 古医籍中关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则治法
    3 现代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3.1 现代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认识
        3.2 现代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 随访及记录方式
        2.5 中医症候评分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两组药物价格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壮医药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1.1 壮医理论渊源
        1.2 三气同步整体观与气机理论
        1.3 毒虚致病
        1.4 三道两路理论
        1.5 小儿货烟妈病因病机
    2 壮药的起源与应用
        2.1 壮药的起源
        2.2 壮药的分类
        2.3 壮药的组方特点
        2.4 壮药的用药原则
    3 壮医红鞭岗梅汤组方分析
        3.1 来源与组方
        3.2 组方药物分析
    4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组方分析
    5 壮医红鞭岗梅汤的临床运用优势
    6 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清代医家治疗耳鸣经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清代医家治疗耳鸣经验撷英
    正文
        1 喻昌
        2 汪昂
        3 张璐
        4 陈士铎
        5 刘声芳
        6 景日昣
        7 叶桂
        8 何梦瑶
        9 汪启贤
        10 沈金鳌
        11 魏之琇
        12 李守先
        13 蔡宗玉
        14 叶盛
        15 李学川
        16 曹存心
        17 翁藻
        18 董西园
        19 程文囿
        20 王清任
        21 林佩琴
        22 何其伟
        23 程鹏程
        24 刘仕廉
        25 王士雄
        26 顾德华
        27 廖润鸿
        28 陈莲舫
        29 张乃修
        30 力钧
        31 张锡纯
        32 也是山人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医案举隅
    正文
        1 耳鸣案
        2 鸣聋案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 5 年中医治疗耳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中药熏蒸联合茶树精油治疗湿热偏盛型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蠕形螨睑缘炎的认识
        1.1.1 蠕形螨睑缘炎的流行病学
        1.1.2 蠕形螨睑缘炎的发病机制
        1.1.3 蠕形螨睑缘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1.4 蠕形螨睑缘炎的诊断依据
        1.1.5 蠕形螨睑缘炎的辅助检查及治疗
    1.2 中医学对蠕形螨睑缘炎的认识
        1.2.1 中医病名的认识及溯源
        1.2.2 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药辨证论治
        1.2.4 中医外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研究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2.1.7 分组方法
        2.1.8 样本量的估计
    2.2 研究设计
        2.2.1 治疗方案
        2.2.2 观察指标
        2.2.3 疗效观察指标
        2.2.4 检测方法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础资料对比
        2.3.2 疗效指标比较
        2.3.3 不良反应
        2.3.4 依从性评价
        2.3.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2 蠕形螨睑缘炎湿热偏盛证的理论及临床依据
        3.2.1 湿热证是蠕形螨睑缘炎的常见证型
        3.2.2 中药熏蒸法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中医辨证思路
        3.2.3 除湿汤加减口服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辨证依据
    3.3 中药熏蒸疗法的应用
    3.4 结果分析
        3.4.1 泪膜破裂时间(BUT)
        3.4.2 睑缘体征情况的改变
        3.4.3 中医症状
        3.4.4 角膜荧光染色(FL)
        3.4.5 眼表疾病指数(OSDI)
        3.4.6 蠕形螨计数
        3.4.7 总疗效分析
        3.4.8 药物安全性评价
    3.5 问题与展望
        3.5.1 问题
        3.5.2 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桉油乳液对羊疥螨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桉油的药理学研究
        1.1 油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桉油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1.2.1 桉油的抗氧化作用
        1.2.2 桉油的抑菌作用
        1.2.3 桉油的杀虫作用
        1.2.4 桉油的消炎镇痛作用
        1.2.5 桉油的抗癌作用
        1.3 桉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2 桉油临床研究资料综述
        2.1 桉油熏蒸消毒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2.2 桉油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2.3 桉油抗炎活性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2.4 桉油治疗烧伤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2.5 桉油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研究应用进展
    3 桉油的毒理学研究
        3.1 急性毒性
        3.2 亚急性毒性
        3.3 遗传毒性和致畸作用
        3.4 桉油中毒的有关报道
    4 羊疥螨病防治研究
    5 植物提取物杀螨活性和效果研究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桉油乳液的羊安全性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观测指标
        2.3.1 临床指标
        2.3.2 尿液检查
        2.3.3 血液生化检查
        2.3.4 血液学检查
        2.3.5 尸体剖检
        2.3.6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指标
        3.2 尿液检查
        3.3 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液学的检查
        3.4 尸体剖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桉油乳液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检查
        2.3.2 血液生化检查
        2.3.3 血液学检查
        2.3.4 外寄生虫检查
        2.3.5 病理剖检
        2.3.6 药效评价
        2.3.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检查
        3.2 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查
        3.3 外寄生虫检查
        3.4 病理剖检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桉油乳液的临床扩大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检查
        2.3.2 血液学检查
        2.3.3 血液生化检查
        2.3.4 外寄生虫检查
        2.3.5 病理剖检
        2.3.6 药效评价
        2.3.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检查
        3.2 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3 外寄生虫检查
        3.4 病理剖检
    4 讨论
    5 结论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药复方肤螨灭对兔疥螨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在皮肤病上的应用
        1.1 中药对螨虫皮肤病的作用
        1.2 中药对真菌性皮肤病的作用
        1.3 中药对细菌性皮肤病的作用
        1.4 中药对皮肤炎症的作用
        1.5 中药对皮肤生长因子作用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正交法优化肤螨灭的提取工艺及离体杀螨活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物
        1.1.2 试验原料
        1.1.3 试验动物
        1.1.4 主要仪器
        1.2 交试验
        1.2.1 正交试验设计
        1.2.2 肤螨灭的提取
        1.2.3 结果检测
        1.3 杀螨活性研究
        1.3.1 杀螨活性试验
        1.3.2 半数致使时间测定(LD_(50))
        1.3.3 半数致死浓度测定(LC_(50))
    2 结果
        2.1 正交试验结果
        2.2 杀螨活性结果
        2.3 半数致死时间
        2.4 半数致死浓度
    3 分析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肤螨灭对兔疥螨病的临床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器材
        1.2 试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1.2.2 症状观察与评分
        1.2.3 家兔增重情况
        1.2.4 病理切片观察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用药后症状观察与评分变化
        2.2 家兔增重情况
        2.3 病理切片观察
    3 分析讨论
        3.1 疥螨病对家兔的影响
        3.2 药物对兔疥螨病的疗效
    4 小结
第四章 肤螨灭对家兔患部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试剂
        1.1.4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1.2.2 样品采集与检测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用药前后家兔患部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2.2 用药前后家兔患部组织生长因子含量变化
    3 分析讨论
        3.1 疥螨病对家兔皮肤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2 药物对疥螨病家兔患部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疥螨病对家兔皮肤组织中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3.4 药物对患部组织中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源杀螨剂与茵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1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进展
        1.1.1 杀螨植物资源
        1.1.2 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利用
        1.2 茵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基源
        1.2.2 化学成分
        1.2.3 药理活性
        1.3 小结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四味中药提取物的离体杀螨活性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植物源杀螨剂
        2.3.2 茵陈的杀虫杀螨活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茵陈化学成分预试验与杀螨活性部位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茵陈化学成分预试验
        3.2.2 茵陈杀螨活性部位筛选结果
        3.3 讨论
        3.3.1 茵陈化学成分预试验
        3.3.2 茵陈杀螨活性部位筛选
        3.4 小结
    第四章 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正丁醇提取物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4.2.2 柱层析分离物离体杀螨试验结果
        4.2.3 C 段洗脱物的分离纯化结果
        4.2.4 化合物Ⅱ的结构鉴定结果
        4.3 讨论
        4.3.1 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4.3.2 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活性研究
        4.4 小结
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总论
    1 不寐病名源流概述
        1.1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1.1.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1.1.1.2 《黄帝内经》
        1.1.1.3 《难经》
        1.1.1.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1.2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1.1.3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1.1.4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1.2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1.2.1 目不瞑
        1.2.2 不得眠和失眠
        1.2.3 不得睡
        1.2.4 不得卧
        1.2.5 不寐
    2 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2.1 《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
        2.2 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
        2.3 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
        2.3.1 对肝脾肾的重视
        2.3.2 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
        2.3.3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2.4 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
        2.4.1 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2.4.1.1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2.4.1.2 对脏腑神志病机的发挥
        2.4.1.3 对痰、瘀等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4 对体质因素的认识与发挥
        2.4.2 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
        2.4.3 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
    3 不寐病证的辨证源流概述
        3.1 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
        3.1.1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
        3.1.2 《儒门事亲》成为不寐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
        3.1.3 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3.2 辨证规律的认识
        3.2.1 病证特点的认识
        3.2.2 辨证方法的认识
    4 不寐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4.1 治法的发展
        4.2 治方与用药的发展
        4.2.1 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2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3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4.2.4 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5 不寐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
        5.1 针灸疗法
        5.2 心理、精神疗法
        5.3 饮食疗法
        5.4 外治疗法
        5.5 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6 不寐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
        6.1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
        6.1.1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6.1.1.1 关于文字字义之证
        6.1.1.2 关于语源医理之证
        6.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
        6.1.2.1 历代医家发挥
        6.1.2.2 《内经》本义考
        6.1.2.3 今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阐扬
        6.2 关于胆型不寐
        6.2.1 不寐证型的变化与胆型不寐的记载
        6.2.2 关于胆型不寐病机的认识
        6.2.2.1 胆病不寐病机的演化
        6.2.2.2 对胆病不寐病机内容的阐释
        6.3 血瘀型不寐源起与发展
        6.4 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
        6.4.1 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6.4.1.1 营卫睡眠学说
        6.4.1.2 阴阳睡眠学说
        6.4.1.3 心神睡眠学说
        6.4.1.4 魂魄睡眠学说
        6.4.1.5 脑髓睡眠学说
        6.4.2 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
        6.5 宗营卫睡眠理论,不寐当重阳明、少阴
各论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1.1 不寐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
        1.1.1 对梦和睡眠的认识
        1.1.2 早期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记载
        1.1.3 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
        1.1.3.1 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1.1.3.2 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蹻脉的调节
        1.1.4 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
        1.1.4.1 《内经》首创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
        1.1.4.2 张仲景论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
        1.1.5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1.6 致不眠药物的发现
        1.1.7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1.1.7.1 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
        1.1.7.2 治疗药物的记载
        1.1.7.3 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
        1.2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1.2.1 梦由神示,卜知吉凶—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
        1.2.2 忧思难成眠—早期的非医学文献关于不寐病证的记载
        1.2.2.1 《诗经》
        1.2.2.2 《楚辞》
        1.2.3 马王堆汉墓医书
        1.3.3.1 对睡眠障碍的记载
        1.2.3.2 以不得卧为胃经所生病
        1.2.4 《黄帝内经》
        1.2.4.1 关于睡眠的认识
        1.2.4.2 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认识
        1.2.5 《难经》
        1.2.6 《伤寒论》
        1.2.6.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6.2 关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1.2.6.3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2.6.4 病名称谓趋于规范
        1.2.6.5 对于治疗学的贡献
        1.2.7 《金匮要略》
        1.2.7.1 关于不寐的发病
        1.2.7.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7.3 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
    2 晋唐五代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2.1 不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
        2.1.1 脏腑辨证理论对于不寐证认识的影响
        2.1.1.1 重脏腑藏神功能
        2.1.1.2 以心胆为辨治中心
        2.1.1.3 胆冷说的形成
        2.1.1.4 风病日益受到重视
        2.1.2 药物与治方的丰富
        2.1.2.1 治诸病通用药的记载
        2.1.2.2 安神补气祛风方药的应用
        2.1.2.3 大量医方的出现
        2.1.2.4 药后食忌备受医家重视
        2.1.3 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
        2.2 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脉经》
        2.2.1.1 寸口脉的脏腑病位诊断
        2.2.1.2 寸口脉的阴阳定位诊断
        2.2.2 《针灸甲乙经》
        2.2.2.1 阐发睡眠机理,强调阳不入阴的病理机制
        2.2.2.2 邪入六腑,身热不得眠
        2.2.2.3 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方法
        2.2.3 《小品方》
        2.2.4 《集验方》
        2.2.3.1 脏热腑寒说的学术背景
        2.2.3.2 胆冷与温胆汤之创制
        2.2.3.3 重服药食忌
        2.2.5 《华氏中藏经》
        2.2.5.1 以脏腑辨证为其学术特色
        2.2.5.2 析证以实、热、心为主
        2.2.5.3 “六腑者阳之系”与胆冷说
        2.2.6 《诸病源候论》
        2.2.6.1 详列不眠四候
        2.2.6.2 悉解致病之源
        2.2.6.3 寒食散发致不眠
        2.2.6.4 重视睡眠养生
        2.2.7 《千金方》
        2.2.7.1 重脏腑辨证,善使安魂镇魄之药
        2.2.7.2 倡风病学说,习用补气祛风之品
        2.2.7.3 求众法兼备,方富药宏治证广泛
        2.2.7.4 悉养性之道,详论睡眠养生之法
        2.2.8 《外台秘要》
        2.2.8.1 医学文献中首载失眠病名
        2.2.8.2 论宗巢氏,列治不眠方三门
        2.2.8.3 独具慧眼,散佚文献资借鉴
        2.2.8.4 用药审慎,方后食忌谨遵循
    3 宋辽金元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3.1 不寐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
        3.1.1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3.1.1.1 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3.1.1.2 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
        3.1.1.3 “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
        3.1.3 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
        3.1.3.1 日益丰富的治疗理念
        3.1.3.2 以情相胜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
        3.1.3.3 食治方与择时服药法
        3.1.3.4 治疗方药的空前丰富
        3.1.4 道家与睡功
        3.2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太平圣惠方》
        3.2.1.1 重从风论治,主张以质重滋腻之药石为治
        3.2.1.2 滋润治劳渴,善用滋阴清热之药
        3.2.1.3 阐发胆虚不眠病机,倡心胆同治
        3.2.1.4 重食治,首载不寐食治方
        3.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2.1 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3.2.2.2 香药的广泛应用
        3.2.3 《圣济总录》
        3.2.3.1 对病因病机理论的阐发
        3.2.3.2 以治神为先的治疗理念
        3.2.4 《普济本事方》
        3.2.4.1 魂魄并重,求治肝肺
        3.2.4.2 择时服药,自出机杼
        3.2.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2.6 《针灸资生经》
        3.2.7 刘完素及其着作
        3.2.7.1 阐论火热致病的特点
        3.2.7.2 阳气怫郁理论的运用
        3.2.8 张子和与《儒门事亲》
        3.2.8.1 列不寐证,开体例之先
        3.2.8.2 汗、吐、下三法之用
        3.2.8.3 九气致病,以情相胜
        3.2.9 李东垣及其着作
        3.2.9.1 脾胃内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2.9.2 脾胃气虚、阴火上干的病机认识
        3.2.9.3 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3.2.9.4 善用风药的用药特色
        3.2.10 朱丹溪及其着作
        3.2.10.1 “心虚不得卧”与“胃虚不得眠”
        3.2.10.2 杂病论治法对不寐证治疗的影响
    4 明代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4.1 不寐病证认识的多元化
        4.1.1 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
        4.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
        4.1.2.1 阳衰病机的提出
        4.1.2.2 五脏皆致不眠的认识
        4.1.2.3 胆涎与胆火病机的认识
        4.1.2.4 病机重点认识的多元化
        4.1.3 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4.1.4 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
        4.1.4.1 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与养血安神
        4.1.4.2 清心火为第一义
        4.1.4.3 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
        4.1.4.4 外治法与食疗法的应用
        4.1.4.5 用方模式与主治方的创见
        4.1.4.6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进步对治疗思路的拓展
        4.1.5 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
        4.1.5.1 治不眠通用药的增多
        4.1.5.2 关于用药宜忌的认识
        4.1.5.3 对季节与脏腑病证相关用药的记载
        4.1.6 气功与养生着作对不寐证防治的贡献
        4.2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4.2.1 戴思恭及其着作
        4.2.1.1 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
        4.2.1.2 不寐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
        4.2.2 《普济方》
        4.2.3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
        4.2.3.1 多从心胆论治的学术主张
        4.2.3.2 提倡侧卧蜷曲的睡法实践
        4.2.4 吴球与《活人心统》
        4.2.4.1 病机论证,重乎气、血、痰
        4.2.4.2 活套之方,妙在加减变化
        4.2.5 江瓘与《名医类案》
        4.2.6 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
        4.2.6.1 病机以思虑痰火为主
        4.2.6.2 脉候之辨
        4.2.6.3 治分标本虚实,重在心脾两脏
        4.2.7 解桢与《医学便览》
        4.2.7.1 五脏皆致不眠而心为所主的病机理论
        4.2.7.2 脏腑气血四时模式的辨证用药
        4.2.8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4.2.8.1 对不眠及相关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4.2.8.2 丰富了不眠通用药
        4.2.8.3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4.2.8.4 “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价值
        4.2.9 缪希雍及其着作
        4.2.9.1 论用药宜忌,补前人之不逮
        4.2.9.2 弘治疗之法,以清心火为第一义
        4.2.10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4.2.10.1 承袭阴虚血亏、阳盛痰火之论
        4.2.10.2 创养阴血、降痰火、安心神之主方
        4.2.11 汪绮石与《理虚元鉴》
        4.2.11.1 虚损证治理论对不寐虚证的临证意义
        4.2.11.2 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
        4.2.12 张介宾及其着作
        4.2.12.1 心神不安,为不寐证总病机
        4.2.12.2 虚实分证,详解不寐证致病之因
        4.2.12.3 无邪有邪,治法用药各有法度
        4.2.12.4 阴阳命门,启发后世不寐证辨治
        4.2.13 李中梓及其着作
        4.2.13.1 考究前哲,分不寐为五型
        4.2.13.2 伤寒不眠,皆属热证
        4.2.14 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4.2.14.1 以火热为病机中心的认识和胆火的提出
        4.2.14.2 精详系统的辨证分型
    5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5.1 不寐病证认识日趋完善
        5.1.1 对病名的考辨
        5.1.1.1 病名的使用趋于规范
        5.1.1.2 名义考辨
        5.1.2 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
        5.1.2.1 以阴阳水火升降统括所有病机
        5.1.2.2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5.1.2.3 对心肾不交理论阐发
        5.1.2.4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1.2.5 以肝肾为病机中心的认识
        5.1.2.6 对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的论说
        5.1.2.7 对阳虚病机的发挥
        5.1.2.8 对胆病病机的阐释
        5.1.3 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
        5.1.3.1 关于脑与不寐发生的关系
        5.1.3.2 以目为病机重点的认识
        5.1.3.3 虚损留瘀病机说的出现
        5.1.3.4 对体质因素的揭示
        5.1.4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5.1.4.1 动静辨证论
        5.1.4.2 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
        5.1.4.3 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
        5.1.4.4 系统的辨证分型
        5.1.5 对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寐的区分
        5.1.6 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5.1.6.1 对情志调摄的重视
        5.1.6.2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5.1.6.3 纯甘补虚、灵物安神的治疗经验
        5.1.6.4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法的提出
        5.1.6.5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主张
        5.1.6.6 认知与心理行为等全面丰富的防治经验
        5.2 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5.2.1 陈士铎及其着作
        5.2.1.1 对心肾不交理论的全面发挥
        5.2.1.2 心肾不交用药的创见
        5.2.1.3 心肾不交仍需析因而论
        5.2.1.4 辨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之异
        5.2.1.5 胆病不寐说新诠
        5.2.1.6 老人不寐宜补肾
        5.2.2 沈时誉与《医衡》
        5.2.3 王宏翰与《医学原始》
        5.2.3.1 寤寐含义新诠—知觉说
        5.2.3.2 寤寐知觉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
        5.2.4 张璐与《张氏医通》
        5.2.4.1 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
        5.2.4.2 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
        5.2.5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5.2.5.1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2.5.2 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
        5.2.5.3 对一过性不寐的认识
        5.2.5.4 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
        5.2.6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5.2.7 吴澄与《不居集》
        5.2.7.1 首论左右不得眠
        5.2.7.2 倡虚损积痰留瘀说,创补虚活血治法
        5.2.7.3 分述十二型不寐之病机治疗
        5.2.8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5.2.9 汪文绮与《杂症会心录》
        5.2.9.1 对阳不入阴理论的深刻发挥
        5.2.9.2 对阳虚不寐病机的论述
        5.2.9.3 倡纯甘补虚、灵物安神之治
        5.2.9.4 梦悟医验,不寐证的调治要诀
        5.2.10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
        5.2.10.1 创不寐操纵二法
        5.2.10.2 夜坐与行千步之法
        5.2.10.3 对四季睡眠养生的不同主张
        5.2.10.4 丰富全面的睡眠卫生认识
        5.2.11 沈金鳌与《杂病源流犀烛》
        5.2.11.1 阴虚火旺、肺肾失和的病机新说
        5.2.11.2 五脏病位的辨证之法
        5.2.11.3 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法
        5.2.12 汪必昌与《医阶辨证》
        5.2.13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5.2.13.1 重解剖研究,创“灵机记性在脑”说
        5.2.13.2 明气血之机,弘活血补气化瘀之法
        5.2.14 何其伟与《医学妙谛》
        5.2.15 《医方辨难大成》
        5.2.15.1 不寐动静辨证论
        5.2.15.2 按病因病机证分九类
        5.2.15.3 对肾阳、胆阳的重视
        5.2.15.4 对易感体质因素的认识
        5.2.16 张节与《张氏医参七种》
        5.2.16.1 以肝肾为不寐发生的根本环节
        5.2.16.2 胆、胃、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亦归肝肾
        5.2.17 郑寿全及其着作
        5.2.17.1 按病机分为四类证候
        5.2.17.2 重视阳虚在不寐发病中的作用
        5.2.18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
        5.2.19 吴尚先与《理瀹骈文》
        5.2.20 唐宗海与《血证论》
        5.2.20.1 卧寐之辨
        5.2.20.2 不得卧病在肺胃
        5.2.20.3 不寐病在心肝兼及肺胃
        5.2.21 张乃修与《张聿青医案》
        5.2.21.1 病机不离乎阴阳水火升降
        5.2.21.2 胃与肝胆为中枢
        5.2.21.3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疗特色
        5.2.21.4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特点
        5.2.21.5 体丰之人致发不寐
        5.2.22 王普耀与《医学体用》
        5.2.22.1 以目解不寐之机
        5.2.22.2 着意阐发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
    6 现代对不寐病证的研究
        6.1 现代医学的认识
        6.1.1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6.1.2 临床表现
        6.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6.1.4 检查技术和方法
        6.1.5 治疗
        6.1.5.1 药物治疗
        6.1.5.2 非药物治疗
        6.2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6.2.1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
        6.2.1.1 情志所伤
        6.2.1.2 饮食失节
        6.2.1.3 病后、年迈、劳倦
        6.2.1.4 禀赋不足
        6.2.2 不寐证的辨证论治
        6.2.2.1 辨证要点
        6.2.2.2 分型论治
        6.2.3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6.2.3.1 综合辨证
        6.2.3.2 从脏腑论治
        6.2.3.3 从脑论治
        6.2.3.4 从营卫论治
        6.2.3.5 从气血论治
        6.2.3.6 从阴阳论治
        6.2.3.7 从虚、火、痰、瘀论治
        6.2.3.8 从心理因素论治
        6.2.3.9 顽固性不寐的辨治
        6.2.3.10 老年和女性不寐的辨证特点的探讨
        6.2.4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不寐病证的特点与经验
        6.2.4.1 祝味菊等善用温潜
        6.2.4.2 施今墨证分九法,药善用对
        6.2.4.3 黄文东善用重镇安神、轻剂去实
        6.2.4.4 李克绍主张不寐本于阴阳,标在心肝
        6.2.4.5 方以正从瘀辨治
        6.2.4.6 干祖望辨证心法
        6.2.4.7 祝谌予辨治经验
        6.2.4.8 杨云汉润燥清热,调和阴阳
        6.2.4.9 邓铁涛重视痰、虚、瘀辨治
        6.2.4.10 朱良春遣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
        6.2.4.11 石冠卿擅从肝治
        6.2.4.12 赵绍琴妙用小柴胡
        6.2.4.13 何任辨治经验
        6.2.4.14 吴一纯注重调治胆胃
        6.2.4.15 颜德馨衡法治失眠
        6.2.4.16 董德懋重调整阴阳,重镇与滋养、化痰并用
        6.2.4.17 陈亦人综合辨治
        6.2.4.18 胡毓恒论治七法
        6.2.4.19 王翘楚从肝论治
        6.2.4.20 吉良晨重在调治脏腑
        6.2.4.21 吕同杰调整虚实阴阳治顽固性不寐
        6.2.4.22 张磊从脏阴痰火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3 田令群从火论治
        6.2.4.24 周绍华辨治经验
        6.2.4.25 郑绍周习用仲景之方
        6.2.4.26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
        6.2.4.27 唐宋辨证求因,治重神魂
        6.2.4.28 赵玉庸从痰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9 裘昌林整体辨证与调治心肝
        6.2.4.30 陈伯涛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6.2.4.31 陈祖皋善疗胃不和
        6.2.4.32 徐明涟调肝治疗顽固性失眠
        6.3 不寐证的药物治疗研究
        6.3.1 治法研究
        6.3.1.1 对仲景治不寐法的总结
        6.3.1.2 综合辨治法
        6.3.1.3 安神十法
        6.3.1.4 治胃五法
        6.3.1.5 治肝六法
        6.3.1.6 疏肝理气活血法
        6.3.1.7 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
        6.3.1.8 解郁安神法
        6.3.1.9 育阴(开郁)法
        6.3.1.10 辛散行气法
        6.3.1.11 益气温阳法
        6.3.1.12 升阳化湿法
        6.3.1.13 调理阴阳法
        6.3.1.14 阴阳分调法
        6.3.1.15 双向调节法
        6.3.1.16 通法
        6.3.1.17 综合疗法
        6.3.1.18 择时服药法
        6.3.2 自拟方研究
        6.3.2.1 通治方
        6.3.2.2 通治加减方
        6.3.2.3 证型用方
        6.3.2.4 对证通用方
        6.3.3 古方研究
        6.3.3.1 不寐方的加减应用
        6.3.3.2 不寐方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
        6.3.3.3 古方新用
        6.3.4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研究
        6.3.4.1 用药经验
        6.3.4.2 单味药应用研究
        6.3.4.3 单、验方治疗
        6.3.5 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6.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不寐证的针灸治疗
        6.4.1 针灸辨证治疗
        6.4.1.1 辨证分型治疗
        6.4.1.2 诊治经验
        6.4.2 腧穴治疗研究
        6.4.2.1 腧穴治疗
        6.4.2.2 特殊意义腧穴的研究应用
        6.4.3 针灸治法研究
        6.4.3.1 调阴阳跷法
        6.4.3.2 泻阳补阴法
        6.4.3.3 调和安神法
        6.4.3.4 交通心肾法
        6.4.3.5 子午流注纳甲法
        6.4.3.6 烧山火法
        6.4.3.7 夜针法
        6.4.3.8 浮刺法
        6.4.3.9 刺血法
        6.4.3.10 豹文刺法
        6.4.3.11 芒针透刺法
        6.4.4 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
        6.4.4.1 头针法
        6.4.4.2 颈三针法
        6.4.4.3 眼针法
        6.4.4.4 腕踝针
        6.4.5 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
        6.4.5.1 耳穴贴压
        6.4.5.2 耳针
        6.4.6 穴位磁疗与磁针
        6.4.6.1 穴位磁疗
        6.4.6.2 磁极针
        6.4.6.3 磁圆针
        6.4.6.3 磁提针
        6.4.7 水针治疗
        6.4.7.1 穴位注射西药制剂
        6.4.7.2 穴位注射中药制剂
        6.4.7.3 穴位注射中西药混合剂
        6.4.8 埋线与埋针治疗
        6.4.8.1 埋线疗法
        6.4.8.2 埋针疗法
        6.4.9 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
        6.4.9.1 电针
        6.4.9.2 皮肤针
        6.4.9.3 蜂针
        6.4.10 灸法治疗
        6.4.10.1 艾条灸
        6.4.10.2 艾炷灸
        6.4.10.3 温针灸
        6.4.11 综合疗法
        6.5 不寐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
        6.5.1 按摩治疗
        6.5.1.1 全身按摩
        6.5.1.2 足部按摩
        6.5.1.3 头部按摩
        6.5.1.4 自我按摩
        6.5.2 气功治疗
        6.5.2.1 气功治疗的临床研究
        6.5.2.2 气功治疗仪治疗
        6.5.2.3 自炼功法选介
        6.6 不寐证的其他疗法
        6.6.1 外治疗法
        6.6.1.1 贴敷
        6.6.1.2 药熏
        6.6.1.3 药浴
        6.6.1.4 药枕
        6.6.1.5 拔罐
        6.6.1.6 刮痧
        6.6.2 饮食疗法
        6.6.3 运动疗法
        6.6.4 音乐疗法
        6.6.5 沐浴疗法
        6.7 不寐证的实验研究
        6.7.1 病证特点研究
        6.7.1.1 激素水平
        6.7.1.2 经络能量变化
        6.7.2 方药研究
        6.7.2.1 单味药研究
        6.7.2.2 方剂治疗作用研究
        6.7.2.3 方剂加减与配伍比例研究
        6.8 不寐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
        6.8.1 方证相对治法
        6.8.1.1 诊断特点—阴阳、虚实
        6.8.1.2 分证治疗
        6.8.2 治方研究
        6.8.2.1 治验与疗效观察
        6.8.2.2 方剂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6.8.3 针灸治疗研究
        6.8.3.1 针灸疗效观察
        6.8.3.2 针灸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的诊断标准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
    3 不寐病证防治中药
    4 不寐病证防治方剂
    5 不寐病证防治OTC
    6 现代药理研究相关作用中药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枇杷玉颜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酒渣鼻的临床观察[D]. 陈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壮医红鞭岗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冯智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清代医家治疗耳鸣经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探讨[D]. 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熏蒸联合茶树精油治疗湿热偏盛型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观察[D]. 单婷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桉油乳液对羊疥螨病的疗效观察[D]. 吴天贵.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中药复方肤螨灭对兔疥螨病的疗效研究[D]. 袁贵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9]茵陈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 豆传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孙洪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螨病79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