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足诗歌接受史初探

石大足诗歌接受史初探

一、史达祖词接受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雨[1](2021)在《从“高史”并称到“姜史”并称——论雍乾词坛的层级式宗尚》文中研究表明姜夔、史达祖与高观国是南宋杰出词人,在宋末的词评语境中,"高史""姜史"等并称已逐渐形成。清代雍乾时期,词评中更多采用了"姜史""姜张"等并称表述,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高史"并称,这透露出雍乾词坛"升史降高"的批评趋向,也使史达祖在雍乾词坛的地位获得进一步提升。结合雍乾词人在创作中对姜夔、史达祖与高观国等人的追摹,可以发现在"升史降高"现象的背后,呈现出以厉鹗为中心的浙派词人群体,在沿续清初朱彝尊倡导的南宋词风基础之上,有意识地作出建构浙西词派经典词人统序的努力。雍乾词坛以姜夔词的典范艺术形式为最高层,将史达祖、高观国等分列于次级、再次级的梯位上,展现出"层级式宗尚"的特点,这也是词坛统序进一步细化的体现。

苏静[2](2020)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指出论词绝句是以诗歌绝句的形式对词人、词作及词体本身进行评述或议论。由于绝句自身的体量不大,其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论词绝句的主题集中而凝练,主要是评析鉴赏某位词人或某部词集,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作者阅读词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评者针对某个争议较大的词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词诗是南宋刘克庄的《自题长短句后》,刘诗反映了南宋时期词体观念的新变,开以诗论词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时期论词绝句创作屈指可数,仅有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元淮《读李易安文》等少数篇章,直至清代论词绝句创作异峰突起,渐成规模。这与清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有关。极力扩大韵语文学的表现范围,是清人在面对古典文学发展至清代已“无体不备”的发展现状时作出的选择,这种自觉求新的意识表面上看是对文学传统的屈服和退让,而选择通过其他领域开拓新境,但实际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学传统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驱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进入戏曲、小说等主流文体之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以其熟识的文体容纳新的内容,而清代论词绝句的兴起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意在通过研究论词绝句这一兼具诗歌文本和词论载体双重性的诗歌形式,发掘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并对清代文人学者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心理进行探察。本文绪论部分对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概括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论诗绝句产生时代早于论词绝句,而且影响力也更大,论诗绝句从带偶然性的“戏为”“漫成”之作,转变为具有相对稳定形制的诗歌创作形式,并且从以诗论诗,延伸至以诗论画、论曲、论词等,因此可以说论词绝句是论诗绝句体式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一章在对清代论词绝句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每一个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清代文学和清代词学的大框架内实现对论词绝句发展历程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学空谈心性为主流,就词学而言,扫荡明词艳俗风气的同时也是新词风孕育成长的重要契机,相应地,清初论词绝句也以批评明词、评价清初词坛和反映对历代词的接受状况为主要内容;清代中后期的论词绝句创作与阳羡、浙西、常州诸词派的继起迭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词学派别对词坛的深远影响,已辐射到了论词绝句的创作内容和整体倾向;“词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词学的关键,也是理解晚清论词绝句的关键,一方面以地域词、闺阁词、国朝词为表现对象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渐成大观,另一方面晚清论词绝句创作逐渐显现出从词论向文学回归的趋势。第二章具体从创作主体身份和创作心理出发,探究在论词绝句发展过程中文学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论词绝句的创作主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别,词派人物、文人雅士、词学名家和词选编者在进行论词绝句创作时,在诗歌内容和创作形式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创作心理而言,以“戏题”“杂感”“偶成”为题的论词绝句创作,通过观点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评当世人物的严肃感和紧张感;清代是一个博学重才的时代,而论词绝句以短小篇幅谈艺论道,能够彰显出创作者个体的诗歌技艺和知识学问;论词绝句还是作者读词、论词文学活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词绝句的创作活动。厉鹗的论词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而且厉鹗本人对论词绝句的运用有创制之功,因此可以说,厉鹗及其论词绝句创作在清代论词绝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凤论词绝句“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不仅是常州词派以治今文经学方式解词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论词绝句从评词(对风格的评论)向解词(对词意的解读)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清代诸多论词绝句作者中,从数量和规模而言,谭莹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都堪称第一,而且谭莹、潘飞声以论词绝句组诗形式构建岭南词史,对于拓宽论词绝句的批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清代论词绝句作者在借鉴诗歌传统艺术手法和批评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论词绝句独特的审美形式。论词绝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用主要体现为寻章摘句的语言形式,巧喻设譬的艺术构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审美特征。论词绝句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认为论词绝句因“以议论为诗”而欠缺文学性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内容和文体观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就理论内容而言,词体起源、词体风格和批评鉴赏是论词绝句对清代词学贡献比较大的三个方面。此外,论词绝句的创作还反映了词学批评的“越界”问题,具体而言,可分为诗与论的结合,以及诗与词的结合。探讨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清代词学批评“综合性”特征的理解。

陶友珍[3](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张静阳[4](2019)在《《梅溪词》创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史达祖是南宋清雅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其“梅溪句法”在词的创作领域具有典范性,为历代词家所称道。史达祖的创作技法、创作理念、词学观念等集中体现于其词集《梅溪词》中。《梅溪词》中用调来源丰富,对唐、五代、宋的词调均有使用,或出自他人,或出自己手。其中,小令、中调、长调均有涉及,形式多样。史达祖对前人已有词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积极创制新声。使用词调时,对词韵、字声、句拍等要素运用灵活,从不拘泥,以多变的创作手段为词调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和表现力,并体现于所用词调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声情表现当中。通过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史达祖将词调声情与词作题材、词意表达互相配合,使词调本身的音乐性质为词作的主题表达增色。在题材运用方面,史达祖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在确立主题时即使多个题材融合为一个层次丰富的整体,展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貌。同时,传统题材的选择倾向也是其词学观的直接体现之一。《梅溪词》中字句的使用与词章的结构不仅在南宋清雅派词人中具有典型性,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其起结使用了如“兴”法、点染等创作技巧,并与过片的创作相结合,形成虚实、正反、开阖、抑扬等结构变化。并通过起结与过片的配合,在富于变化的同时使词意前后连贯,形成一致性。史达祖用字与词句构成结合紧密,尤以虚字的使用与对句的构成最为出色。他技巧性地使用动字、静字、典故、诗文等,与虚字、对句等要素互相配合,加以对字句有意识地选择与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与规律性,形成史达祖独特的创作风貌。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史达祖《梅溪词》的创作实践中用调、立意、章法、句法、字法等要素,总结史达祖词的创作方法,探索其创作特点及由此反映出的词学观,并以此作为一窥宋代词的创作方法体系的门径,为进一步探求宋代词的创作理论体系供材料。

张燕珠(CHEUNG YIN CHU)[5](2017)在《清代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谱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西派是清词史上最大的词派,以南宋雅正思想为旗帜,掀开中国词史新的一页,标志着清代词学振兴。论文以米歇尔·福柯谱系学的研究方法,阐释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主体与变体,揭示雅正思想在流派的非连续性发展的话语秩序。朱彝尊与汪森纳入南宋张炎的雅正思想,以此作为流派有力的权力来源,由骚雅的内涵改造成醇雅,经厉鹗与王昶致力改造张炎的清空为两种美学意蕴的清雅,一直从雅的内涵内化和深化骚雅与清空。在常州派崛起与形成之际,吴锡麒与郭麐寻求词学外延转换雅正论,分别引入“穷而後工”及性灵说,并先後脱变出词有二派及转换为词有四体,以自身特性作出选择,不是依据原有的雅正功能发挥其重要性,而是依据重新组合突显其效能性。总体上,浙西派领袖以旧雅正论推动新雅正论再淡化雅正论,倾力支配词坛又致力反抗被支配的势力,在相互的策略之间交错迭起,成功创造从复雅到去雅的转向。本文首章为引论。首先说明选题的依据,然後分析当前的研究状况,最後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构思,指出目前浙西派中、後期词学理论研究的不足现状,突破了流派词学理论的研究被狭隘地理解为开宗祖师的研究观念。以谱系学方法阐释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能较清楚显示雅正思想在不同词集和词选本断裂散布的情况,并有系统地筛选词人羣体的异质。正文着重探讨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出现、形成、发展和变化,当中以词集和词选本推动其流动的雅正词学体系,从中呈现经典词选本的变化及其非连续发展的层面。全文共分五章,总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章是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雅正思想的出现。从清初词坛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羣体意识、合刻词集、词学活动等因素,全面论述朱彝尊纳入张炎的雅正思想作为浙西派论词核心的契机,又得汪森睿智地以醇雅掩饰遗民的心态,创造性误读南宋诸贤的词作并影响当下词人的创作。第二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主体。朱彝尊与汪森以张炎的雅正号召文人,颠覆词学连续性发展的一贯思路,词学由此呈现逆向发展及经典化的现象。朱、汪彻底否定《草堂诗余》的经典性地位,全力标举姜夔等人的骚雅,突显《词综》醇雅的编选特色,重塑经典唐宋词选本并成为流派的标志。朱彝尊偶然携失传数百年的《乐府补题》赴京考“鸿博”殿试,勾起文人哀怨的民族感情,内化远追南宋诸贤的风雅情操,正好展示他巧妙地运用权力的过程。第三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延续。厉鹗重新汲取张炎清空思想带出当下的价值并改造为清雅,将咏物词的虚空推向顶峰,完全淡化咏物词比兴寄托的传统风格,回归纯文学的咏物技法的单一价值。查为仁与厉鹗为《絶妙好词》作笺注,既从读者的角度接受南宋周密的编选审美标准,且从再创作的角度以流派特有的审美视角作为笺注的目的,重新赋予其当下的价值与意义,重构其偶然又断裂出现的遗民心态,由此有力地将其经典化。第四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顶峰。王昶将厉鹗的清雅论推向士层,演变出其以知人论世为前提的闲雅与士层清雅。王昶编辑《明词综》的目的是运用自身对词学的知识赋予明词新的定位,就是要符合流派的美学,重新赋予明词认可的词学地位。及後,王昶编选《国朝词综》及《国朝词综二集》,挑选每个时期词家的经典作品,较为有系统地编选当代词选本,贯彻《词综》的编选宗旨并欲成为典范。所指的经典大抵是要符合流派的宗旨,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美学,将有关词学思想及知识渗入词选本当中,从编选家和词人羣之间标示权力关系,给予当代词选本新的历史使命。第五章是浙西派雅正思想的变体。吴锡麒与郭麐从词学外延上努力转换和淡化雅正论,分别将“穷而後工”及性灵说突现起来,从而提出词有二派及词有四体的变革,动摇了雅正论的根基由是转化和淡化雅正论。黄燮清、丁绍仪等人有意识地强化当代词选本的功能,编纂《国朝词综续编》及《国朝词综补》,形成“词综”系列,以复制的模式编辑词选本逐形成链条关系,显现词选本的异质词学功能,从共时上将流派的雅正词学理论扩散开去,从历时上将流派的雅正词学理论在断裂的词学中层层渗透下去。结语部分反思浙西派雅正思想经历了内化、改造与淡化的谱系关系,以唐宋至当代词选本为手段,达到创造经典的目的。在经典化过程中,雅正思想相互关连、加强和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交织的网状知识关系,进而控制文人的词学活动、范围及影响创作思想,而且通过不断地误读、修正和改造前人的雅正论,以配合时代的需要及逆向文学内在发展的规律,带出在影响的焦虑下流派得以向前推进。以谱系学方法阐释这个非连续性过程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渐次由流派领袖的词学知识而形成的规则所建构的独特系统,转变为出现经典词学到归结为知识和权力联系的特定系统,往往是通过经典和词选本进行重新规定文人的词学活动和范围,揭示知识与权力在经典化过程中的操作方式。

朱龙[6](2017)在《清初词坛的史达祖接受研究 ——以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为中心》文中指出史达祖是南宋词坛一位重要的词人,其词清新婉雅,在当时即受到姜夔、张鎡等人的称赏,对后世亦影响深远。在经历元明两朝的衰蔽之后,清词迎来了复兴,而清初,开一代清词中兴之始。清初京师词坛、广陵词坛以及浙西词派,在词的创作、词论词评以及词选方面,对史达祖词都有着显着的学习、借鉴与接受现象。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分别为清初京师词坛、广陵词坛、浙西词派的核心,他们对史达祖词的接受,代表了清初词坛对于史达祖的“选择”、“发明”和“推扬”。龚鼎孳开接受之先,与史达祖身世相似、心态相通,是其“发现”和“选择”史词的原因,这使得其词与史词声情相类,也是龚氏一改云间词派重唐五代北宋而为重南宋词,变云间词派重小令而为长调的重要原由。王士祯的“神韵”词旨,既在其创作上同梅溪韵致声气相通,更在其词学批评上体现了对史词的“发明”,是王氏推史达祖为“南渡冠冕”的原由所在。朱彝尊“最爱姜史”,将梅溪词引为同调,这尤其体现在其艳词创作上,也表现在其对咏物词的推重上,朱氏对史达祖的推扬,是最终形成“家白石而户梅溪”的重要原因。清初对史达祖的接受,亦影响到清初词风的嬗变。

张响[7](2017)在《唐宋词笺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宋至民国时期唐宋词笺注的文献梳理与考察为基础,将唐宋词笺注与词集整理、词学观念、社会文化、学术思潮等因素结合在一起,重点论述唐宋词笺注的类型、特点、内容和方法,梳理唐宋词笺注的发展脉络,揭示其独特的价值及意义。论文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说。论文主体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主要探讨了唐宋词笺注的历程、类型、特点、内容和方法。从历程上看,唐宋词笺注起源于宋,发展于明,深化于清,兴盛于民国。从类型上看,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唐宋词笺注类型,如别集笺注型、选集笺注型、普及传播型、学术型、教学型等。从特点上看,不同的视角呈现出多种特征,如笺注总体呈递进式发展,笺注对象侧重名家、名选,笺注者有学者、词家、教师、业余爱好者几类。从内容上看,词调、题序、本事、词旨、词艺等共同构成了词体笺注的特殊性;文本、历史、词意、词艺和词学是唐宋词笺注的五个主要层面。从方法上看,训诂、征引、考据、串讲、综合分析等是笺注的主要手段。下编以文献考述为主,并以苏轼和吴文英作为个案加以具体分析。文献考述部分按别集和选集两类,重点考察了20余种别集笺注和30余种选集笺注。个案部分分别介绍了苏轼和吴文英词集笺注的文献情况,梳理了笺注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二人词集笺注情况,简要分析了各自笺注的特点与难点。结语部分探讨了唐宋词笺注的价值及意义,认为唐宋词笺注在文献、理论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词体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的词学,更有赖于笺注,以深入挖掘词之内含及审美价值,突显其在当代的意义。

祁宁锋[8](2014)在《词调形态与词学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调研究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词乐失传的背景下,对于词调的研究愈加显得格外重要。词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词之文体特质,同时,也为了解词学的发展演进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目前,词调研究还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前人对于词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调探源及词调格律两大问题上。词调的研究尚有其他层面需要开拓,如在词调的发展过程中,有雅调与俗调之分,常调与僻调之别,这也涉及词调的演进与传播等问题。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诗词之辨进行重新检讨。唐代有很多题名与后世词调相同但体式不同的作品,如《浪淘沙》、《雨霖铃》等,实乃声诗,它们与按谱填词创作形式的长短句有着很大差别。同时,长短句形式并非评判是否为词的唯一标准,有少量的齐言句式的词调,亦有杂言句式而非词调者。本文以《渔歌子》及《渔父》为视角探讨诗词的分界,后世常将《渔父》与《渔歌子》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渔父》乃声诗,而《渔歌子》乃词。(?)栝唐人绝句的词作,如寇准《阳关引》等,与唐时乐师选取时人绝句配乐相比,其中改动情形,或有相通之处,这也透露出诗词演变的规律。第二章,探析常调与僻调。宋代存词100首以上者为常调,共计52调。本文分别从常调首数多寡、常调中小令与长调比例、常调字数、常调段数、常调产生年代等问题分析词学的演进方向。乐曲广为流传、格调相对高雅、声调谐美和畅是成为常调的三大因素。词调格律亦决定了词调的流传,关系着常调的形成。故常调体式比较统一,大多近于诗体,多用五七言句式。宋代存词3首以下者为僻调,共计452调。本文分别从选用僻调的作者及词派情况、僻调中小令与长调的比例、僻调词的来源等问题探析词学的发展演变。乐曲流传不广、格调鄙俚近俗、韵律不太谐美,乃词调生僻的主要原因。故而僻调词格律复杂零乱,上下片结构往往参差不齐,句式往往拗口,多逆入式句式。第三章,辨析雅调与俗调。俗调的界定,首先,以多数作品格调风貌判定;其次,以始词帮助判断是否为俗调;再次,宋词僻调、孤调中语言浅俗、风格通俗者亦可定性为俗调。俗调虽不为文人所喜用,然而却一直在民间传播不断,最终影响到元曲的兴起与发展。周邦彦《清真集》中确有较为通俗的词作,其填用《满路花》、《玉团儿》可能皆为俗调。前人或称其词雅,或称其词俗,均不免以偏概全。清人眼中的俗调,其涵义与宋代俗调不尽一致,它指的是创作上拘泥于程式,刻意追摹前人,作品呈现出千篇一律面貌的词调。第四章,梳理词调的演变与传播。唐五代词体往往零乱破碎、音节急促,而宋人作品体式更加整饬沉稳、语言更加典雅、音节更加丰容婉转,由此可知词朝着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演进。对于同源的令词与慢词,在慢词兴起之后,令词或者不传,或者依然流传,慢词的流传是否超过令词,这都牵涉到文人的审美选择,与词调的雅俗性质及格律特点密切相关。有些唐五代词调于南宋重现,说明此时不少词人已经摆脱按谱填词的传统,开始将词视为一种新的案头文学。清人对僻调极为关注,对于复杂的词体格律的认识,要较明人更加深刻,所以清代词谱诸书也较明人更为完备。第五章,分析周邦彦的用调及其词史意义。清真词的用调极其广泛,既有唐五代以至北宋的常用词调,亦有不少较为生僻的词调,但却极少选用豪放词派喜用的词调。周邦彦创调极多,共计47调,是宋代除柳永之外创调最多的词人。与柳词不同的是,其词作格律醇雅,词调体式大多成为正体,为后人所遵用,《瑞鹤仙》与《齐天乐》甚至成为了宋代的常调。周邦彦在致力于慢词的创作之余,又对令词的句法形式、创作手段进行拓展。其所创小令多用折腰句、拗句,同时又在令词中铺叙、融情入事,最终使得短篇的令词达到丰韵婉转、和雅幽深的艺术效果。第六章,反思《钦定词谱》的分调与分体。对于同源之令、慢两类是否分调,《钦定词谱》的体例并不统一,其标准是宋代文献相关记载。但宋人填词所题调名,常省略“令”、“慢”二字;况且,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钦定词谱》作者亦有未见到称“慢”者。所以,同源之令、慢者,慢词当另为一调。《钦定词谱》极其重视词调正体,讲究词调之正变流传过程。《钦定词谱》确立正体与填者多寡、词作体式是否符合格律要求有关。但是,《钦定词谱》在分体上亦存在不少矛盾之处,对于和韵作品与原作在体式上的不同,也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唐宋词在格律上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在音乐的制约之下,同一词调可以容许细微的差异。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同调字数差异在两三字之内者、句式小异者、用韵不拘者均不应分体。

许林宏[9](2014)在《史达祖《梅溪词》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文学以词为顶峰,姜夔立“清雅词”一宗形成南宋中后期独树一帜的重要词派,对南宋后人有极大的影响,自此以后从史达祖、吴文英、以迄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于遣词造句和音律上益求清新工整,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史达祖是南宋中期的着名词人。词风接近姜夔,其词尤以咏物为长,其描摹物态能尽态极妍,词句声韵园转,字琢句炼,可谓用笔细腻纤巧,刻划精工,形神兼备,均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能为工巧的辞句,于婉秀中见明畅。他在词的艺术上成就较高,当时的名词人姜夔、张镃都曾为他的《梅溪词》写序,赞其辞章具有想象丰富奇特、造语奇隽、色彩瑰丽,辞章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特点。历来由于其平生事迹,后世大多数人因轻其人而不屑其词,使得至今我们仍不能详尽的了解史达祖词作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由于梅溪词在当时受到词坛名家的较高评价,而词人的生活、身份、游历、仕宦经历、思想情感的变化等都是词作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通过梳理梅溪的生平事迹,词作内容及风格变幻,解析其词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梅溪词》是史达祖生平所作,其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情感真挚饱满,风格富于变化,其词作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对其词作进行了分类归纳,并结合其生平经历深入解析其不同内容词作的不同表现风格。并且结合文学史来评析《梅溪词》的传承影响。以达到对史达祖词作思想及艺术风格的正确认识,同时也侧面了解南宋时期部分文人仕士的真实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王春苗[10](2013)在《论姜夔词在宋元明清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姜夔是南宋着名词人,他以其“清空”、“骚雅”之笔,为中国词坛贡献了许多佳篇巨制。他卓越的词学艺术成就令无数词坛后辈争相规摹和学习,不仅奠定了他经典大家的词坛地位,而且造就了中国词学接受史上的一个传奇。本文通过分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姜夔词的具体接受情况,意在宏观、全景式的呈现姜夔词的接受趋势,展示姜夔词接受的整体历程。文章分三个章节对姜夔词的接受加以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南宋姜夔词的接受情况,从句法的接受、意境的接受、咏物词的接受三个方面,由浅至深、递进式的展现姜夔词的接受。同时,各个接受角度以代表词人为例证,从而印证南宋是姜夔词接受的第一个“高峰”期。第二章主要论述元明两朝姜夔词的接受情况,揭示姜夔词的接受在元明步入衰落的趋势。第三章则是论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姜夔词的接受,以时间发展为经,以派别接受为纬,展示清代姜词接受与宋、元明的不同,印证清代是姜夔词接受的第二次“高潮”期。

二、史达祖词接受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达祖词接受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从“高史”并称到“姜史”并称——论雍乾词坛的层级式宗尚(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史”并称的发轫、发展与分化
二“姜史”并称的依据与意义
三雍乾词坛“升史降高”原因分析
四层级式宗尚:中期浙派词人的统序建构
结论

(2)清代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献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从论诗绝句到论词绝句
第一章 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背景
        一、清代之前的论词绝句
        二、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分期问题
    第二节 清初词坛:词学复兴带动论词绝句的兴起
        一、对明词的批评
        二、对清初词坛的评价
        三、对历代词的接受
    第三节 清中后期词坛:词派论争推进论词绝句的发展
        一、阳羡词派:髯陈端不让髯苏,跌宕沉雄绝代无
        二、浙西词派:秀骨清魂画亦难,千秋白石压词坛
        三、常州词派:千载春花与秋月,一经寄托便遥深
    第四节 晚清词坛:多元并立拓展论词绝句的创作
        一、评点本朝词人
        二、聚焦地域词学
        三、评点闺阁词人
        四、“主寄托”带来文学性的回归
第二章 清代论词绝句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创作心理
    第一节 主体身份
        一、词派人物
        二、文人雅士
        三、词学名家
        四、词选编者
    第二节 创作心理
        一、“戏为”滥觞:“戏题”“杂感”与“偶成”的非正式批评
        二、才学为诗:作为以学问解词、注词的产物
        三、标举风雅:诗词创作的日常化
第三章 清代论词绝句名家综论
    第一节 厉鹗的论词绝句
        一、厉鹗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论词绝句与浙西词学
        三、厉鹗对浙派美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宋翔凤的论词绝句
        一、宋翔凤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从“论词”到“解词”
        三、宋翔凤“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
    第三节 谭莹的论词绝句
        一、谭莹作论词绝句的缘由
        二、谭莹论词绝句中的词学思想
        三、谭莹与潘飞声论岭南词人异同
        四、论词绝句创作与岭南词史构建
第四章 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一、诗与词的结合:寻章摘句,檃栝成文
        二、象与喻的结合:巧喻设譬,形象生动
        三、情与理的结合:亦情亦理,情理兼胜
    第二节 作为文学样式的论词绝句
        一、论词绝句题前小序略论
        二、论词绝句对词本事的索解
        三、论词绝句的文学性问题
第五章 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理论内容
        一、词体起源说:从“辨体”转向“尊体”
        二、词体风格论:从“对立”走向“多元”
        三、批评方法论:从“鉴赏”到“感悟”
    第二节 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
        一、诗与论,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
        二、诗与词,“以高行卑”文体互参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梅溪词》创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于考证生平及整理校注词集
        1.2.2 对《梅溪词》作品进行研究
        1.2.3 词史及词坛地位的研究
第一章 《梅溪词》用调研究
    1.1 史达祖《梅溪词》用调总析
        1.1.1 用调概况一览
        1.1.2 用调来源
        1.1.3 词调形式
        1.1.4 词调用韵
        1.1.5 词调声情分析
        1.1.6 用调特色
    1.2 用调的继承与发展
        1.2.1 在用韵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1.2.2 在句拍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1.2.3 在字声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1.3 用调与题材、立意
        1.3.1 史达祖《梅溪词》题材类型
        1.3.2 用调与题材类型之间的关系
        1.3.3 《梅溪词》中的词作主题与立意
第二章 《梅溪词》中的章法构成
    2.1 起、结的创作方法
        2.1.1 《梅溪词》中起、结的具体范例
        2.1.2 起、结与“兴”法
        2.1.3 起、结与点染之法
        2.1.4 咏物词的起结之法
    2.2 过片的写法
        2.2.1 过片的具体写法与功能示例
        2.2.2 词作结构的变化性与一致性
    2.3 过片、起、结与章法变化
    2.4 过片、起、结与词的意脉表现
第三章 《梅溪词》中的字法与句法
    3.1 虚字的用法
        3.1.1 虚字的具体使用实例
        3.1.2 虚字与常见句式构成
        3.1.3 虚字与去声字
        3.1.4 虚字与勾勒之法
    3.2 句法与字面
        3.2.1 梅溪词中对句的构成与句法表现
        3.2.2 梅溪句法的其他创作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清代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谱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浙西派雅正词学的研究状况
    一、选题的绿起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浙西派雅正观念的出现
    第一节 清初词坛与朱彝尊雅正思想的出现
        一、清初词坛概观
        二、对婉约词风的接受
        三、对南宋慢词的建构
        四、对咏物词的钻研
        五、曹溶和朱彝尊的崇雅斥俗
    第二节 清初词坛合刻词集与《浙西六家词》的新变
        一、合刻词集概观
        二、浙西六家推广《山中白云词》的现实意义
        三、《浙西六家词》选词情况
        四、《浙西六家词》影响词学活动
    第三节 张炎雅正思想与朱彝尊和汪森的醇雅
        一、朱彝尊和张炎的镜像重合
        二、张炎雅正词学思想的本质
        三、朱彝尊和汪森内化张炎的雅正思想
        四、朱彝尊以雅正号召词人羣体
第二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主体
    第一节《草堂诗余》与俗词的中断
        一、《草堂诗余》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二、朱彝尊和汪森贬斥《草堂诗余》
        三、对《草堂诗余》被否定的看法
    第二节 《词综》与雅正的重现
        一、《词综》概述
        二、《词综》考证文献的编纂过程
        三、《词综》选录雅词的情况
        四、《词综》的意义和地位
    第三节 《乐府补题》的再现与经典化
        一、《乐府补题》概述
        二、朱彝尊重推《乐府补题》的现实意义
        三、文人唱和《乐府补题》的盛况
第三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延续
    第一节 厉鹗清雅论的创造
        一、清雅论对雅正论的改造
        二、以《论词绝句》实践清雅论
    第二节 《绝妙好词》的重塑与经典化
        一、《绝妙好词》概述
        二、《绝妙好词》多次刊刻概观
        三、《绝妙好词笺》重构雅正论
        四、文人续编《绝妙好词笺》
第四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高峰
    第一节 王昶士层清雅论的推演
        一、以知人论世为前提的雅正论
        二、闲雅论对雅正论的深化
        三、士层清雅论对雅正论的推崇
    第二节 《明词综》的流变与经典化
        一、《明词综》重编的原因及经过
        二、《明词综》选词情况
        三、对《明词综》的评价
    第三节 《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与雅正论的延续
        一、《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概述
        二、《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选词情况
        三、对《国朝词综》和《国朝词综二集》的评价
第五章 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变体
    第一节 吴锡麒词有二派的变革
        一、对雅正论的修正
        二、对雅正论的转化
    第二节 郭麐词有四体的改造
        一、性灵说对雅正论的淡化
        二、性情、才学和词风的互补
        三、词有四体的修正
        四、对清人词作的评论
    第三节 《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与雅正论的变化
        一、《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概述
        二、《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选词情况
        三、对《国朝词综续编》和《国朝词综补》的评价
结语: 文学经典化现象及其发展的谱系性的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清初词坛的史达祖接受研究 ——以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初京师词坛对史达祖的接受
    第一节 隔世共鸣:龚鼎孳对史达祖的“发现”
        一、声情相类:婉曲温雅,沾染辛风
        二、适时而择:由“北”而“南”,由“短”而“长”
        三、惺惺相惜:身世相似,心态相通
    第二节 同气相求:从龚鼎孳到曹溶
        一、词旨相类,词情郁勃
        二、赋物雅洁,梅溪句法
第二章 清初广陵词坛对史达祖的接受
    第一节“南渡冠冕”:王士祯对史达祖词的“发明”
        一、经典建构:《花草蒙拾》与《倚声初集》的梅溪词评
        二、神韵词旨:梅溪韵致与“绿”字“清”风
    第二节 同声相应:从王士祯到邹祗谟
        一、取法梅溪:句意两得,情景融合
        二、着意梅溪:丽而有则,务归大雅
第三章 清初浙西词坛对史达祖的接受
    第一节“最爱姜史”:朱彝尊对史达祖的推扬
        一、“梅溪乐府真同调”:艳词雅致
        二、“家白石而户梅溪”:咏物之风
    第二节 浙西之“选”:梅溪词在《词综》
第四章 梅溪词的清初接受与清词中兴
    第一节 传承有序与相互影响
    第二节“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7)唐宋词笺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四 论文的相关概念及框架
上编
    第一章 古籍笺注概说
        第一节 笺注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节 笺注的内容及其形式
    第二章 唐宋词笺注的历程
        第一节 宋元时期——唐宋词笺注的开端
        第二节 明清时期——唐宋词笺注的发展
        第三节 民国时期——唐宋词笺注的拓展
    第三章 唐宋词笺注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唐宋词笺注的类型
        第二节 唐宋词笺注的特点
    第四章 唐宋词笺注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词体笺注的特殊性
        第二节 唐宋词笺注的内容
        第三节 唐宋词笺注的方法
下编
    第五章 唐宋词集笺注叙录
        第一节 唐宋词别集笺注叙录
        第二节 唐宋词选集笺注叙录
    第六章 苏轼词集笺注考论
        第一节 宋元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第二节 明清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苏词笺注考论
    第七章 吴文英词集笺注考论
        第一节 吴文英词集的流传情况
        第二节 民国以前梦窗词笺注考论
        第三节 民国时期梦窗词笺注考论
结语 唐宋词笺注的价值及其意义
附录一 唐宋词别集批注、评点本汇录
附录二 唐宋词选集批注、评点本汇录
附录三 钱曾“旧藏注释宋本”考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词调形态与词学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思路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词之辨
    第一节 诗词分际的标准
    第二节 从《渔歌子》及《渔父》谈诗词之辨
    第三节 对《钦定词谱》所收词调的辨析
    第四节 词体兴起之后诗词的互动
    小结
第二章 常调与僻调
    第一节 宋词中的常调及其成因
        一 常调的统计标准
        二 对常调的统计分析
        三 成为常调的几大因素
    第二节 常调词的格律与流传
    第三节 宋词中的僻调及其成因
        一 对僻调的作者、类别、来源等分析
        二 词调生僻的原因
    第四节 僻调词的格律特点及经典作品
        一 僻调词的格律特点
        二 僻调中的经典作品
    余论
第三章 雅调与俗调
    第一节 俗调的界定
    第二节 宋词俗调与元曲之关系
    第三节 缠令之体与清真词的雅俗
    第四节 程式化的描写与清人眼中的俗调
    余论
第四章 词调的演变与传播
    第一节 词调体式的演变
        一 词调体式的演变规律
        二 单调与双调的选择
    第二节 同源之令词与慢词的演变
    第三节 唐五代词调在宋代的流传
        一 流传之诸种情形
        二 《花间集》中转韵词调在宋代的流传
    第四节 僻调在清代的重现
第五章 周邦彦的用调及意义
    第一节 用调广泛、亦有所取舍
    第二节 妙解音律、精于创调
        一 清真创调词的体式格律及流传情形
        二 清真创调中的令词与慢词
        三 清真创调的格律特点
        四 宋人对清真创调的袭用
    第三节 令词创作的开拓
        一 新创令词的句式特点
        二 令词铺叙
第六章 《钦定词谱》的分调与分体
    第一节 《钦定词谱》的分调体例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正体与别体
    第三节 对《钦定词谱》分体法的反思
        一 宋人的词体观念及表现
        二 清人分体思路及问题
        三 词体之弹性空间与分体标准的重构
    余论
附录一: 宋词僻调一览表
附录二: 《钦定词谱》订误
附录三: 《词名索引》(增补本)订补
参考文献

(9)史达祖《梅溪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仕途坎坷的史梅溪
第二章 情溢词外,志虑忠纯的《梅溪词》
    第一节 词言情,情溢词外
        (一)悼亡词:悼亡妻杭妓,情深不渝
        (二)友情词:与友人酬唱,忆旧游伴侣
        (三)愁情词:黍离之悲,漂泊之忧
        (四)咏物词:不言物形,极妍尽态
        (五)时令词:一程烟草一程愁
    第二节 词言志,志虑忠纯
        (一)科举不第,委身幕僚,壮志难酬
        (二)心忧天下,关注民生
第三章 《梅溪词》的审美特色
    第一节 瑰奇警迈,清新闲婉
    第二节 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
    第三节 融篇炼句,词精字琢
第四章 梅溪词的地位
    第一节 与白石齐雅,启浙西风习
    第二节 全祖清真,自成一家
    第三节 争议颇多,不乏诽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论姜夔词在宋元明清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南宋姜夔词的接受
    第一节 南宋姜夔词接受的背景
        一、 偏安时期耽于享乐的社会风气提供姜夔词接受的契机
        二、 广泛的交游、身后众多词人的师法提供姜夔词接受的“主力军”
    第二节 “翻白石之句法”——南宋词人对白石句法的接受
        一、 对姜词单句语句的直接翻用
        二、 化解姜词,融数篇为一章
        三、 对姜夔整首词作的仿作
    第三节 “清空幽冷”之意境——南宋词人对姜夔词意境的接受
        一、 姜夔词境、词风之“清空幽冷”
        二、 南宋词人对姜夔词“清空幽冷”意境的接受
    第四节 “咏物而不滞于物”——南宋词人对姜夔咏物词的接受
        一、 对姜夔咏物“不粘不滞”和“曲尽其妙”的接受
        二、 对姜夔咏物“别有寄托”之法的规摹
    第五节 南宋姜夔词接受的集大成者——张炎
        一、 词论独标白石,立“清空”之定评
        二、 歌词创作“直入白石之室”,“真与白石并驱中原”
第二章 元明姜夔词的接受
    第一节 元代姜夔词的接受研究
        一、 元代前期《乐府补题》创作者对姜夔咏物词的集体承袭
        二、 元代后期姜夔词的接受——趋于衰落
    第二节 明代姜夔词的接受
        一、 明代姜夔词接受的背景
        二、 明初姜夔词的接受——尚存一丝余脉
        三、 明代中后期姜夔词的接受——彻底落寞
        (一) 《草堂》、《花间》占据姜词接受的市场
        (二) 传播载体的缺失导致姜词接受失去依托
第三章 清代姜夔词的接受
    第一节 清代姜夔词接受的背景
        一、 社会政治背景促进词学“复兴”
        二、 花、草余响激荡,词风亟须转戾促进姜夔词接受的回归
    第二节 清初姜夔词的接受——兴于浙西
        一、 姜词归迹初露端倪——柳州词派曹尔堪“清雅”幸存
        二、 清初姜词华耀归来——浙西词派悉数膜拜
        三、 浙西词派之外曹贞吉对姜夔词的接受
        四、 前期浙西词派接受总述
    第三节 清代中期姜夔词的接受——“家白石而户玉田”
        一、 浙西词派中期盟主厉鹗理论推尊、创作专师白石
        二、 王昶对姜夔人格魅力的推崇
        三、 清代中期姜夔词接受总述
    第四节 嘉庆、道光时期姜夔词的接受
        一、 浙西词派:接受高潮褪去,流弊突显
        二、 嘉庆道光时期常州词派对姜夔词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史达祖词接受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高史”并称到“姜史”并称——论雍乾词坛的层级式宗尚[J]. 李小雨. 文学遗产, 2021(03)
  • [2]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苏静. 吉林大学, 2020(01)
  • [3]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4]《梅溪词》创作方法研究[D]. 张静阳. 河北大学, 2019(08)
  • [5]清代浙西派雅正词学理论的谱系学研究[D]. 张燕珠(CHEUNG YIN CHU).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清初词坛的史达祖接受研究 ——以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为中心[D]. 朱龙. 安庆师范大学, 2017(02)
  • [7]唐宋词笺注研究[D]. 张响.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8]词调形态与词学演进研究[D]. 祁宁锋. 南京大学, 2014(05)
  • [9]史达祖《梅溪词》研究[D]. 许林宏. 长春师范大学, 2014(01)
  • [10]论姜夔词在宋元明清的接受[D]. 王春苗. 苏州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石大足诗歌接受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