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震总裁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开幕式

于震总裁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开幕式

一、于珍会长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论文文献综述)

彭鹏[1](2017)在《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以会展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改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会展业因其自身具有强大的拉动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举办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巨大提升作用,受到我国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会展业在我国各地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昆明市的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不仅培育了像中国昆明进出口交易会和中国-南亚博览会这样的知名品牌展会,也建成了像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和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这样的全国一流的会展展馆设施。昆明市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不仅专门成立了会展管理机构——昆明市博览事务局,还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先后出台了《昆明市会展业促进条例》《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昆明市会展活动管理办法》等会展相关法规和政策。本文以政府职能相关理论为基础,在梳理国内外关于会展业研究的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和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现状,结合全国会展业发展的数据统计资料以及国内外会展业发达城市政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会展业和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昆明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职能现状;第四部分,分析了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介绍了国内外部分会展业发达地方政府的做法;第六部分,提出了昆明市在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完善的思考。

程小玲[2](2016)在《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文中提出公共外交从根本上体现了一国政府对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互理解的自觉努力,是进行国家营销的系统性规划。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是国际传播,传播能力决定了国家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公共外交与媒体国家影响力塑造,正发生强烈互动与融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和平崛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明显存在短板,对外传播明显“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明显,国际舆论环境中“西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身兼官方和民间背景的天然优势,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正在通过外宣、外交、外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传播,不断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本论文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进行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西方媒体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首先,论文对公共外交、主流媒体及国际传播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阐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在公共外交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可以灵活、深入地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效影响外国受众,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其次,论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对外报道稀少、国际新闻报道基本无存在感的封闭期;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开拓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国家为主导的全面布局、促进主流媒体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升级期。其中,笔者重点以新华社为例,系统介绍了这个世界性的国家通讯社,在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渠道,以及议程设置的框架、组织机制、受众定位。并对其特有的国际传播历史沿革、外宣报道平台流变、媒体外交活动开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华社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主流媒体,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缩影。通过对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论文分析了我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主要优势、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此外,论文还对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进行梳理和横向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积极借鉴的内容。最后,在综合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针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出包括制定总体战略、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国际化叙事能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建议。

艾险峰[3](2011)在《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文中提出博览会事业发展至今,其对人类科技文明的传播、思想的交流,以及城市建设诸多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武汉作为近代以来积极参与和率先举办博览会事业的城市之一,在展览业的发展历程上取得过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本文选取晚清至当代以来的武汉博览会事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展开对武汉市博览会事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全面把握武汉博览会事业,并谋求使武汉博览会事业更好地为推动地武汉城市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一,首先从宏观的层面考察我国博览会事业与城市发展之间互动发展的总体状况。重点考察博览会与城市社会互动发展中对意识形态的塑形,博览会对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二,考察近代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近代,武汉参加了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湖北率先于1909年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地方性博览会。民国时期在湖北也举办了3次规模较大的国货展览会。博览会与城市社会是互动发展的。在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的发展驱动了近代博览会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博览会事业也促进了武汉城市社会的趋新发展。其作用可从博览会有利于城市发展的积极的宗旨和主观愿望,以及博览会的所作所为对城市发展所能起的效用看到。第三,考察建国后1949至1979三十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变动的关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政权和社会都开始发生异质性的发展演化,中国博览会事业也基本如此。新中国博览会事业更多强调展示、交流功能,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主,成为新政府巩固新政权,强化社会对新政权及社会主义认同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综合分析此段时期武汉的展览会,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展览会都被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了。1949至1979三十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的互动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指武汉城市社会的变动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办力量,通过展览会展示出来。同样,这些展览会通过强化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与动员效力,又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城市社会的变动。第四,考察1980年代以来会展业与武汉城市社会的互动发展。1980年代后,武汉市一切工作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开展经济建设。近三年来,在“两型社会”战略指针下,大武汉城市圈获得了较大发展。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国大环境变动的影响下,随着武汉经济社会发生的变迁,1980年代后,武汉的诸多展览会也褪去了高度政治化的色彩,基本与经济和商品有关了。1980年代到2000年间,武汉的展览会基本是一种经贸活动,纯属为了推销商品;2000年以后武汉的展览会逐步开始具有独立性,回归博览会之本位,逐渐产生会展行业,形成了会展经济。武汉最有影响的品牌博览会主要是“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和“农博会”。最后,在概述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后,阐述了在武汉大力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意义和如何促进武汉博览会事业的优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4](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石万鹏[5](2007)在《在中国包装联合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一年来的工作回顾自六届三次理事会以来,中国包装联合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中国包装联合会的职能作用,着力从做好“三个服务”入手,积极推进包装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包装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预计2006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将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以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居新宇,刘兴,潘钦栋,徐海云,张珣涛,穆祥滨[6](2007)在《2006纺织行业大盘点》文中研究表明辞旧迎新之时,回顾中国纺织业的2006,总感觉有一种深远的意味。2006既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中国“入世”的第五年,从此入世的5年过渡期正式结束,这两个历史性的标记给2006的中国纺织业注入了特别的含义。事实上,行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拥有2000万从业职工的中国纺织业取得了新的突破,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出口创汇水平也实现了显着的突破。2006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1306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4.67%。作为一个世界纺织大国,我们已经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对于我们要打造世界纺织强国的目标,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需要一步一步去完成。为此,本刊编辑部在2006结束之际,策划了一个“Top10”的系列报道,从中国纺织行业的全局出发,归纳2006行业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十大”,包括棉纺、毛纺、麻纺、家纺、化纤、丝绸、服装、纺机等领域的大事。这既是对2006的记忆和总结,也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样本。中国纺织业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基础,相信只要坚持总结经验,坚持创新,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日子并不遥远。

德胜[7](2004)在《于珍会长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文中认为 12月19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出席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 本次展览会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展览会的主题是:立民族志

颜辉[8](1997)在《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眼镜业发展——第十届北京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散记》文中研究表明 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第十届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于2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 会场周围五彩缤纷的广告牌、标旗分外引人注目,展厅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据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徐云缓介绍,本届展览会展出面积为一万二千平方米,在历届展览会中规模最大。展览会厂商云集、精品荟

郑春勇[9](2012)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产业转移,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一个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的核心旨趣在于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国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总结其规律性,探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建议。自建国伊始,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转轨时期的“东锭西移”。这两次区域产业转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但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效果不甚理想。而当前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与以前的区域产业转移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付诸实践,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破解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着手的重点工作。但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再造和产业回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不仅发达国家争相到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就连我国沿海省市的产业也纷纷向这些地区转移。由此导致我国陷入了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总量减少、中西部地区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的困境。就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北上、西进和区域整合的基本态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产业转移,并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在中央政府层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相关举措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式干预特点。同时,在干预方式上,注重树立典型;在干预手段上,偏重政策引导;在领域选择上,突出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在方向顺序上,从东到西,中部试验、西部推行,中西并举。此外,在中央政府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传导路径的差异还形成了三种作用机制,大致为:中央政府——央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产业转出地政府、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表现区别较大,即使同为转出地或同为承接地,政府介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四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主动调整、被动适应、积极引进、消极承接。其中,前两种是产业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后两种是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但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又是在动态变化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会相互转化,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也会相互转化,甚至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会转化成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政府干预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政府推动本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促进部际协作、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强省部合作、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该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同时,要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另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还应该适当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戚孟勇[10](2011)在《基于品牌演变的温州服装业发展历程研究(1979-2010)》文中研究表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作为中国现代服装品牌策源地之一的温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服装品牌态势。温州服装业三十年的发展跨度有了一定的沉淀与成果,三十年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似乎到了需要好好的研究从而进行总结梳理的阶段,到了实现阶段性跨越发展的阶段。本文结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文化转型的社会环境,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客观的描述温州服装业在1979-2010年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温州服装业的品牌实践和标志性事件作为温州服装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的分段的主要依据和手段,以断代史的形式把温州服装业在1979-2010年间的发展历程分为品牌意识萌芽、创牌、品牌成长和品牌国际化4个阶段,并以此为线索,通过对温州服装品牌演变起着重要作用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考察,研究温州服装品牌与社会、经济以及消费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品牌定位、品牌产品特征和品牌销售模式构建研究模型,分析、研究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梳理温州服装品牌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就温州服装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思考,希望能给温州服装品牌未来的发展带来些许启发。另外,鉴于有关温州服装的标志性品牌事件的资料收集多来自不同时期媒体的相关报道,而此类素材是构成本文对温州服装业发展历程分期问题判断的重要根据之一,为了考量其真实有效性,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访了大量的事件亲历者和当事人,根据采访记录对从媒体、报刊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尽可能的一一对应比较和分析,使本文引用的相关素材最大限度地反映历史事实。本文经过对温州服装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温州服装业从1979-2010年发展历程可分划为四个阶段:1979-1990年为温州服装品牌意识萌芽阶段;1991-1995年为温州服装创牌阶段;1996-2002年为温州服装品牌成长阶段;2003-2010为温州服装品牌国际化阶段。2.影响当代温州服装业品牌发展的理论思想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品牌整合传播四个时期,相应的理论研究跨越了四个环节:模仿和借鉴国际品牌理论环节;结合国情和服装行业研究环节;服装品牌要素细分研究环节;服装品牌国际化运营研究环节。3.温州服装业品牌实践从1979-2010年共经历了四个时期:产品竞争时期;数量竞争时期;质量竞争时期和品牌竞争时期,品牌定位随之不断的演变和调整,从无差异定位到差异化定位到品牌细分市场定位,品牌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4.当代温州服装品牌发展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到多品牌延伸再到品牌国际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不同的产品特征,服装产品的设计从对外来品牌的初级模仿借鉴起步,经过注重单品设计、注重系列化设计到注重品牌理念的时尚创新设计,在品牌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5.当代温州服装业的经营方式经历了前店后厂、股份合作制经营、公司化运营、集团化品牌运作、国际化资本运营五个阶段,品牌服装的销售区域也从立足温州本地而辐射长三角再扩展到全国乃至国际,服装销售区域不断地向外扩大和拓展,生产加工实现了从低端生产到中端制造到高端定制的逐级跨越。6.温州服装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中,当地政府和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地方政府对服装产业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和重视,服装商会的上传下达、对服装企业的引导和组织,为温州服装品牌区域集聚、行业集群和行业规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于珍会长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珍会长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会展业和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会展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会展业的概念
        二、会展业的理论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政府职能的概念
        二、西方政府职能理论
        三、我国政府职能理论
        四、会展业中政府职能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和优势
    第一节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昆明市会展业办展规模
        二、昆明市会展业硬件设施
        三、昆明市会展业品牌影响
        四、昆明市会展业相关企业
    第二节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优势
        一、政策优势
        二、区位优势
        三、交通优势
        四、经济优势
        五、环境优势
第三章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现状
    第一节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
        一、颁布会展相关法规
        二、落实会展财税政策
        三、颁布会展相关管理活动办法
        四、优化会展业布局
        五、推进会展市场化进程
    第二节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一、成立会展管理机构
        二、引导和监督会展业
        三、理顺会展管理体制
    第三节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一、提供会展公共产品
        二、提供会展公共服务
    第四节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会展人才体系建设
        二、行业协会发展
第四章 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尚待优化
        一、会展相关法规尚待优化
        二、会展业布局尚待进一步优化
        三、会展市场化程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待改进
        一、会展管理机构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会展业的审批制度需要改革
        三、相关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
        一、会展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二、旅游设施有待加强
        三、会展服务不配套
    第四节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需要完善
        一、会展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善
        二、行业协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做法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的做法
        一、德国的做法
        二、新加坡的做法
    第二节 国内其他省市政府的做法
        一、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二、广州市政府的做法
第六章 完善昆明市在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思考
    第一节 优化政府经济调控职能
        一、完善会展相关法规
        二、优化会展业布局
        三、提高会展市场化程度
    第二节 改进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一、完善会展管理机构职能
        二、加快会展业的审批制度改革
        三、完善会展相关协调机制
    第三节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会展服务建设
    第四节 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一、加强会展人才体系建设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关系研究
        1.2.3 关于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研究
        1.2.4 关于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个案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
    2.1 公共外交
        2.1.1 公共外交的内涵
        2.1.2 公共外交的特点
    2.2 主流媒体及其国际传播力
        2.2.1 主流媒体的界定及标准
        2.2.2 国际传播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3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2.3.1 主流媒体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
        2.3.2 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3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浓厚
        3.1.2 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向中国说明世界
    3.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现状考察
        3.2.1 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新闻报道网络
        3.2.2 报道时效性、自采率和转发率大幅提升
        3.2.3 新媒体传播强势发展
4 案例: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剖析
    4.1 新华社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新华社国际传播的信源和渠道
        4.2.1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信源
        4.2.2 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渠道建设
    4.3 新华社的“主动推送”和效果分析
        4.3.1 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
        4.3.2 从“人”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4.3.3 跨越“接近性”原则的国际障碍
    4.4 新华社在媒介外交活动中的效果分析
        4.4.1 运营海外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4.4.2 与联合国等机构实现国际平台资源嫁接
        4.4.3 拓展对外合作机制:与世界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
        4.4.4 新华社国际传播成效分析
5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5.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国际传播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
        5.1.2 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他塑”为主
        5.1.3 话语体系在中外融通上存在差距
    5.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问题造成的原因
        5.2.1 观念方面:现代传播意识不强
        5.2.2 报道能力方面: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
        5.2.3 管理方面:体制机制不适应国际传播要求
        5.2.4 人才方面:国际传播人才储备不足
6 公共外加视野下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及其启示
    6.1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
        6.1.1 西方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地位
        6.1.2 案例:“美国之音”等在国际传播力构建中的表现
    6.2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启示
        6.2.1 重视媒体专业化和精英智囊作用
        6.2.2 加强国际传播战略规划
        6.2.3 进一步加强传播平台建设
7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 正确理解国际传播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价值和意义
    7.2 提高国际化叙事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7.3 加强公共外交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
    7.4 提升议程设置力与争取话语权
    7.5 注重统筹规划与传播实效,加强课题研究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博览会与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的一般性论述
    第一节 博览会与城市社会互动发展中意识形态的塑形
    第二节 博览会与城市经济
    第三节 博览会与城市形象
第二章 近代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
    第一节 近代武汉城市社会之变动推动博览会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武汉参加国内外博览会之概况
        (一) 近代武汉参加国外博览会概况
        (二) 近代武汉参加国内博览会之概况
    第二节 近代武汉举办博览会之概况
        (一) 武汉举办博览会之萌芽
        (二) "我华万国博览会之起点"——武汉劝业奖进会
        (三) 民国时期武汉举办的国货展览会
        (四) 民国时期武汉举办的其他展览会
    第四节 近代博览会事业推动武汉城市社会之发展
第三章 1949至1979三十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
    第一节 建国初期武汉社会环境与展览会事业的兴起
    第二节 1949至1979年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的互动影响
        附表(一) 建国初期三十年在武汉举办的中国展览会
        附表(二) 建国初期三十年在武汉举办的外国展览会
第四章 1980年代以来会展业与武汉城市社会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下武汉城市经济社会之变迁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武汉博览会事业概况
    第三节 武汉重要展会介绍
        (一) "机博会"
        (二) "光博会"
        (三) "食博会"
        (四) "农博会"
    第四节 博览会对当代武汉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 场馆与武汉城市的发展规划
        (二) 博览会与武汉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优势与机遇
        (一)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优势
        (二)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机遇
    第六节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劣势与挑战
        (一)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劣势
        (二)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挑战
    附表:1982—1997年在武汉举办的展览(销)会一览表
结语
    一、对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二、为何要大力发展会展业
    三、如何促进武汉博览会事业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6)2006纺织行业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
    1“十一五”纲要
    2换届
    3品牌
    4劳模
    5出口退税
    6走出去
    7创新
    8欧洲展
    9社会责任
    10两岸合作
棉纺
    1棉纺织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布
    2棉纺织行业“十一五”科技进步指导意见发布
    3棉花进口配额增发之争
    4配额外进口棉继续执行滑准税
    5全国棉纺业织布工技能赛
    6帮扶新疆
    7产业预警发布行业自律书
    8名牌培育建设
    9棉纺西进运动
    10行业展会及科技活动风起云涌
纺机
    1CITME和ITMA ASIA合并
    2经纬集团“华芳项目行动”启动
    3中国纺机器材协会举行换届改选
    4纺机“十一五”发展指导性意见发布
    5我国自主创新聚酯成套设备出口国外
    6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举办
    7苏拉全球最大规模工厂中国设立
    8纺机巨头聚会纺织装备制造业高峰论坛
    9首次大规模参加印度纺机展
    10推动纺机产品可靠性工作
家纺
    1行业外交卓有成效
    2西部开发行硕果累累
    3设计层面多点开花
    4天年杯’2006中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论坛举办
    5品牌建设结硕果
    6家纺展和各地方展收获多
    7 召开床品龙头企业闭关会议
    8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9职业技能鉴定步入正轨
    10北京中家纺市场开业
丝绸
    1丝绸行业明确“十一五”发展任务
    2中印丝绸最大宗反倾销案落幕
    3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
    4茧丝价格非理性波动
    5全国茧丝绸生产统计系统投入运行
    6高档丝绸标志深入推广
    7国际丝绸论坛提升中国丝绸形象
    8丝绸博览会开拓消费市场
    9推进丝绸产品设计工作
    10生丝电子检测标准加快起草
麻纺毛纺
    1《中国麻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发布
    2麻纺国际会议论剑中国麻业
    32006成为麻时尚推广元年
    4麻纺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开展衔接
    5欧洲亚麻原料大幅提价冲击中国亚麻纺织企业
    6麻业峰会共探发展路
    7国际毛纺织会议共商发展大计
    8毛纺织协会与服装设计师协会携手合作
    9半精纺热席卷行业
    10毛纺名牌大丰收
化纤
    1 PTA期货合约挂牌上市
    2 《中国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发布
    3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召开3
    4 锦纶长丝入选中国名牌
    5 商务部对氨纶反倾销做出最终裁定
    6 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做出反倾销初裁
    71, 3-丙二醇生产技术研发成功
    8中国聚酯涤纶成套工艺装备走出国门
    9芳纶1313实现工业化生产
    10新三釜聚酯装置自主开发成功
服装
    1劲霸男装广告涉嫌误导
    2中山装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海关闭襄阳路市场
    4罗峥获得第十届中国国际时装周金顶奖
    5亚洲服装圆桌会议在京召开
    6汉服成年轻人追捧
    7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评选启动
    8Zara首进中国内地上海淮海路开店
    9吉芬走秀巴黎
    10中国小姐宋赢得第18届由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冠军

(9)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二、 促进部际协作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四、 加强省部合作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10)基于品牌演变的温州服装业发展历程研究(197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技术路线图
    1.3 论文涉及的概念以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品牌与商标
        1.3.2 服装品牌
        1.3.3 品牌策略
        1.3.4 温州服装
    1.4 研究范围和时间跨度
    1.5 主要服装品牌发展事件的资料来源
2.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与综述
    2.1 关于服装史研究方法论及中国服装产业的研究成果
    2.2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温州服装产业发展进行的研究
        2.2.1 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研究温州服装产业
        2.2.2 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研究温州服装业发展
        2.2.3 从价值链、供应链理论出发的研究
    2.3 现有的品牌研究和在服装产业发展方面的理论应用
3. 温州服装业发展历程四大阶段的划分依据
    3.1 划分的理论依据
        3.1.1 生命周期理论(life-cvcle)对划分的借鉴
        3.1.2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阶段对划分的借鉴
        3.1.3 服装品牌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对划分的借鉴
    3.2 实践依据
    3.3 标志性事件
4. 温州服装业发展历程(1979-2010)
    4.1 温州服装业品牌意识萌芽阶段(1979-1990年)
        4.1.1 背景与特征
        4.1.1.1 政治经济背景
        4.1.1.2 服装工业背景
        4.1.1.3 服装消费背景
        4.1.2 品牌意识的萌芽
        4.1.2.1 改革开放带来先发机遇
        4.1.2.2 定位的零差异导致竞争产生
        4.1.2.3 产品信任危机导致品牌意识的萌芽
        4.1.3 产品策略
        4.1.3.1 目标客户的需求引发初级"设计思维
        4.1.3.2 产品特征
        4.1.3.3 从"倒货"到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
        4.1.4 销售策略
        4.1.4.1 以服装专业市场为依托
        4.1.4.2 推销观念应运而生
        4.1.5 保障体系
        4.1.5.1 政府的"无为而治"
        4.1.5.2 金融"擦边球"
    4.2 温州服装业创立品牌阶段(1991-1995年)
        4.2.1 背景与特征
        4.2.1.1 政治经济背景
        4.2.1.2 服装工业背景
        4.2.1.3 服装消费背景
        4.2.2 温州服装从无品牌到有品牌
        4.2.2.1 温州服装企业创牌热
        4.2.3 品牌定位
        4.2.3.1 服装价格战引发品牌差异化定位
        4.2.3.2 品牌公司走向联营
        4.2.4 品牌产品策略
        4.2.4.1 现代设计理念的启蒙
        4.2.4.2 OEM生产与制造
        4.2.4.3 从数量竞争到质量竞争
        4.2.5 品牌销售策略
        4.2.5.1 服装品牌营销开始登场
        4.2.5.2 品牌传播概念的兴起
        4.2.6 保障体系
        4.2.6.1 政府和服装行业机构对服装品牌营销的支持和推动
    4.3 温州服装业发展的品牌成长阶段(1996-2003年)
        4.3.1 背景与特征
        4.3.1.1 政治经济背景
        4.3.1.2 服装工业背景
        4.3.1.3 服装消费背景
        4.3.2 温州服装品牌差异化定位格局逐渐形成
        4.3.2.1 温州服装品牌定位注重市场细分
        4.3.2.2 温州男装品牌的迅速成长
        4.3.3 品牌产品策略
        4.3.3.1 温州服装品牌设计思维走向成熟
        4.3.3.2 服装生产从OEM走向ODM
        4.3.4 品牌销售策略
        4.3.4.1 虚拟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
        4.3.4.2 温州男装品牌推广方式空前发展
        4.3.5 保障体系
        4.3.5.1 政府
        4.3.5.2 商会
    4.4. 温州服装业品牌国际化阶段(2003-2010年)
        4.4.1 背景与特征
        4.4.1.1 政治经济背景
        4.4.1.2 服装工业背景
        4.4.1.3 服装消费背景
        4.4.2 品牌定位策略
        4.4.2.1 温州服装业的品牌再定位
        4.4.3 品牌产品策略
        4.4.3.1 男装企业品牌多元化
        4.4.4 典型品牌销售策略
        4.4.4.1 通过与国际大牌"联姻"使品牌实行国际营销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温州服装大事记1979-2010
附件二:本文附图、附表目录
研究生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于珍会长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彭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17(10)
  • [2]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D]. 程小玲. 武汉大学, 2016(01)
  • [3]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D]. 艾险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4]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9(18)
  • [5]在中国包装联合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J]. 石万鹏. 包装世界, 2007(01)
  • [6]2006纺织行业大盘点[J]. 居新宇,刘兴,潘钦栋,徐海云,张珣涛,穆祥滨. 中国纺织, 2007(01)
  • [7]于珍会长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览会开幕式[J]. 德胜. 中国机电工业, 2004(01)
  • [8]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眼镜业发展——第十届北京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散记[J]. 颜辉.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1997(04)
  • [9]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郑春勇. 南开大学, 2012(07)
  • [10]基于品牌演变的温州服装业发展历程研究(1979-2010)[D]. 戚孟勇. 东华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于震总裁出席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成果展开幕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