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然产物对植物病毒的生物活性初步报告

一种天然产物对植物病毒的生物活性初步报告

一、一种天然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生物活性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丽[1](2020)在《含磺酰胺基团阿魏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磺酰胺类化合物因其具有抑菌、抗病毒、杀虫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农药学家的广泛关注,天然产物阿魏酸类化合物在农药和医药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课题组前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阿魏酸衍生物,对其进行了抗植物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合成的阿魏酸类衍生物具有比较优异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抗黄瓜花叶病毒(CMV)活性。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同样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为增加新型抗病毒药剂的类型,我们采用活性拼接原理将磺酰胺结构引入到阿魏酸的结构中,设计合成了20个目标化合物1a–1t,这些设计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结构表征。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同时采用微量热涌动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了部分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相互作用。本论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以1g为例,从反应温度、投料比、催化剂、溶剂和反应时间对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较优的反应条件: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催化剂,投料比为中间体1:中间体2:碳酸钾=1:1.2:2,加热温度为78℃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8 h。2.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含有磺酰胺结构的阿魏酸类衍生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植物病毒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在供试化合物质量浓度为500μg/m L下,该系列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的抑制率的范围为26.9~57.9%,保护活性抑制率范围为31.2~59.7%,钝化活性抑制率的范围为43.7~87.3%。其中化合物1f,1g,1l和1n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分别为50.3%57.9%,55.3%和50.6%,均超过对照药剂病毒唑(49.3%);化合物1b,1g,1j,1l,1m,1n和1p对烟草花叶病毒的保护活性分别为59.7%,53.3%,49.8%,53.7%,53.7%,52.7%,55.9%,均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48.6%),其中1b的保护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4.1%);化合物1b,1g,1i,1j和1p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钝化作用分别为87.3%,77.7%,76.9%,74.1%,73.7%,均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72.7%),其中化合物1b的钝化活性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88.3%)相当。化合物1b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钝化有效中浓度(EC50)为84.8μg/m L,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138.3μg/m L)。3.通过透射电镜对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b与烟草花叶病毒形态破坏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1b能明显的破坏病毒粒子的完整形态并造成不可逆影响。4.使用微量热涌动仪研究了化合物1b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化合物lb对TMV-CP具有强结合力(Kd=12.6μM),明显优于病毒唑(Kd=223.0μM)。5.通过使用分子对接软件研究了化合物1b与TMV-CP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化合物lb可以和烟草花叶病毒分子的外壳蛋白上的氨基酸进行氢键结合,且氢键个数多于病毒唑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上的氨基酸氢键个数。

吴鑫斌[2](2020)在《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gongzhulingensis)是一株发酵工艺成熟、有田间实际应用基础的抗生素产生菌。在前期研究中首次发现该菌株发酵产物的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论文首先采用有机溶剂渗漉提取制备了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固态发酵产物的提取物,之后采用液-液萃取进行初步分离,根据半叶枯斑法测试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200μg/m L浓度时,枯斑抑制率分别为87.2%和93.4%)萃取部分。进一步通过吸附柱层析、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结合葡聚糖凝胶过滤等方式,对该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分析初步确定了11种化合物结构,包括诺卡胺素(1)、3-[2-(3,5-二甲基-2-羟基-1-环己烯基)-2-氧代乙基]戊二酰亚胺(2)、放线菌酚(3)、3-[2-(3-甲基-5-羟甲基-2-氧代环己基)-2-羟基-乙基]戊二酰亚胺(4)、3,4-二甲基-2-(1-氨基甲基)-γ-丁内酯(5和6)、3-羟基-4-(1-羟基乙基)-γ-丁内酯(7)、苯乙酸(8)、2-甲氧基-苯乙酸(9)、9,12,13-三羟基-10(E)-十八烯酸(10)、8,9,10-三羟基-6(Z)-十八烯酸(11)。上述化合物中包括1个氧肟酸盐型铁载体(1);3个戊二酰亚胺类抗生素(2、3和4);3个含有五元内酯环的化合物(5、6和7);2个酚类物质(8,9)以及2个不饱和长链脂肪酸(10,11)。其中化合物5和6互为同分异构体,化合物10和11互为同分异构体,化合物4、5和6暂无相关文献报道,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发酵产物是难得的既能促进作物生长、对作物安全性高,同时对病毒增殖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研究材料。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进一步明确其次生代谢产物中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并阐明活性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奠定了初步的研究基础。

厉彦芳[3](2020)在《侧孢短芽孢杆菌B8抗病毒活性物质分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病毒病是仅次于植物真菌病害的第二大植物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生物农药由于残留量低、对环境安全、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展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从自然界有益微生物中分离和鉴定更安全、更有效的抗病毒代谢产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筛选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及对植物具有促生长作用的多功能生防细菌,分离纯化抗病毒活性物质,克隆其编码基因,通过原核表达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并从对寄主的诱导抗性和对TMV的抑制作用两个方面解析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为抗病毒微生物农药的创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筛选获得抗植物病毒、促进植物生长的多功能生防菌B8。本试验采用“杯碟法”从23株细菌中筛选出8株对蜡状芽孢杆菌具有抑制效果的生防菌,研究了其中7株的无菌发酵液对蜡状芽孢杆菌和TMV的抑制效果及促进番茄生长作用,结果表明菌株B8发酵液能有效抑制蜡状芽孢杆菌,发酵液与TMV体外混合后接种心叶烟,枯斑抑制率为87.52%;菌株B8无菌发酵液喷施烟草NC89,对TMV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2.40%和58.91%;其抗菌蛋白粗提物与TMV混合后接种心叶烟,对TMV的抑制率为42.50%;用发酵液稀释20倍液处理番茄种子能促进番茄幼苗生长。2.完成了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B8抗TMV活性蛋白的分离鉴定。本试验通过硫酸铵沉淀、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分离得到对TMV侵染具有抑制作用的组分。该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12.8 kDa,经过质谱分析,该蛋白为一种未知功能的蛋白,命名为BLB8。进一步分析表明BLB8信号肽区域预测为1-30位氨基酸。BLB8处理可以引起烟草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3.开展了BLB8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纯化。本试验根据纯化的BLB8质谱鉴定结果,从侧孢短芽孢杆菌B8中克隆了编码基因blb8,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Cold-SUMO-blb8,采用IPTG诱导,大肠杆菌原核表达SUMO-BLB8融合蛋白,使用SUMO蛋白酶对SUMO-BLB8融合蛋白进行酶切,得到了纯化的重组蛋白BLB8。4.初步明确了抗病毒蛋白BLB8抑制TMV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了重组蛋白BLB8抑制TMV的活性及作用机理。半叶法结果表明,当重组蛋白BLB8浓度为200μg·mL-1时,在心叶烟上对TMV的钝化效果达到了83%,对TMV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3.83%和55.21%;瞬时表达的BLB8在烟草叶片中对TMV的抑制率约为76%;浸润试验表明,BLB8可以在植物叶片内有效的抑制TMV的增殖和扩散,而且可以引起烟草植株对TMV侵染的系统抗性,接种TMV的烟草在第5 d时,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T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的转录水平较对照处理降低了3倍,且顶端新叶仅表现为轻度畸形。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观察结果表明,BLB8与TMV的CP蛋白可能共定位于烟草质膜上,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的观察结果显示经BLB8孵育后TMV病毒粒子发生断裂,表明BLB8可以破坏TMV粒子的形态。5.初步明确了BLB8蛋白诱导烟草抗TMV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天然和重组BLB8都可以诱导烟草的HR反应。BLB8浸润叶片中的HR标记基因HSR203J被大量诱导,且诱导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信号的产生,重组BLB8引起烟草叶片产生HR反应的最低浓度为100μg·mL-1。通过RT-qPCR检测BLB8浸润烟草叶片中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BLB8主要通过激活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信号通路触发免疫应答。通过转录组分析共获得24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其中231个基因表达上调,11个基因表达下调。在BLB8诱导的防御反应中,植物对逆境的响应、防御反应和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相关基因发生了上调表达,这些基因涉及激素信号、转录因子和防御反应基因。根据GO富集分析,BLB8处理组的DEGs主要富集在催化活性、结合以及代谢和细胞处理等分子功能。此外,共有52个DEGs被注释到20个不同的KEGG通路。我们推测BLB8主要通过SA信号通路诱导植株产生对TMV的抗性机制。

俞芳菲[4](2020)在《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抗TMV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病毒是胞内寄生病原物,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产,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上,除种植抗病毒品种外,抗病毒剂的应用是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一个主要选择。为应对实际生产环境中,病毒病害的复杂态势,开发高效绿色的新型抗病毒制剂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为防治对象,将抗病毒活性物质槲皮素与纳米技术结合,围绕着新型植物抗病毒剂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首先制备了槲皮素纳米脂质体。以槲皮素,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原料,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壳聚糖季铵盐为稳定剂,采用薄膜超声法成功制备槲皮素纳米脂质体。并对其形态、粒径、PDI、Zeta电位和包封率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脂质体修饰前后结构的变化。同时确定壳聚糖季铵盐的最佳浓度,并分别从pH、温度和贮藏时间对槲皮素释放率的影响,研究纳米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制备的包覆槲皮素的载药体系为槲皮素纳米脂质体,载药体系水溶液固定体系为100 mL,槲皮素初始量10 mg,槲皮素、卵磷脂、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10:2,在此体系下制备的纳米脂质体具有较好的品质。(2)优化处方所得H-TQ-NPs包封率为88%,平均粒度300 nm,Zeta电位+38.5 mV,PDI指数为0.31。(3)壳聚糖季铵盐的最佳浓度为0.3 g/L,有助于提高H-TQ-NPs的稳定性。(4)低温(4℃)避光和弱酸性(pH=6.0)的储存条件有利于H-TQ-NPs在20 d内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测定槲皮素纳米脂质体(Q-NPs)抗病毒活性,本研究采用本氏烟-TMV模型,以TMV CP蛋白的mRNA相对积累量为指标,明确了0.1 mM/L槲皮素间隔12 h喷施本氏烟两次可有效抑制TMV的侵染和复制。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表明Q-NPs分别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对TMV的抑制效果比同浓度游离态槲皮素高10%和42%。药害对比分析结果显示,Q-NPs水溶液对本氏烟与三生烟安全,喷施后均未产生药害与叶片畸形。为进一步探明槲皮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基于NCBI数据库,本研究选取本氏烟Hsp70家族中亚细胞定位不同的6个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NbHsp70er-1(定位于内质网)、NbHsp70cp-1(定位于叶绿体)、NbHsp70、NbHsp70c-A、NbHsp70c-B、NbHsp70c-C(定位于细胞质)。通过qRT-PCR的方法研究Q-NPs对6个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非生物胁迫发现NbHsp70cp-1和NbHsp70c-A响应热胁迫上调表达,其余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改变。且经Q-NPs提前处理可减少NbHsp70cp-1的上调,抑制其对热胁迫的响应。生物胁迫(TMV侵染)试验结果表明TMV复制时NbHsp70er-1和NbHsp70c-A上调表达,其余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改变;接种TMV后施用Q-NPs,可检测到NbHsp70er-1和NbHsp70c-A的表达下调,且Q-NPs处理抑制TMV复制。结果表明Q-NPs处理可下调NbHsp70cp-1、NbHsp70er-1和NbHsp70c-A的表达,而不同细胞器Hsp70的表达有益于多种病毒复制,因此槲皮素纳米脂质体可通过抑制对应的Hsp70的表达来达到防控多种病毒病的效果。试验研究了Q-NPs防治TMV的可能机理,Q-NPs抑制TMV复制诱导的NbHsp70er-1和NbHsp70c-A的表达,从而在发病早期减少TMV的积累。

郭东升[5](2020)在《和厚朴酚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文中提出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寄主范围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引起茄科作物及其它科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的毁灭性病原之一。根际促生微生物(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与植物天然产物是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潜在来源。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具有根际应用防治TMV前景的PGPR,分离、鉴定叶面喷施具有防治TMV潜力的的植物天然产物;探究PGPR与植物天然产物单独与联合应用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理,为TMV的绿色防控提供依据,为植物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得到的结果如下:1、为提升用于防治TMV的PGPR的根际应用价值,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烟草根际主要病害烟草黑胫病的病原菌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Ba168。使用Ba168与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5株PGPR(Bacillus licheniformis DL,Bacillus subtilis BS,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Y-1,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LW-6,Bacillus pumilus BP-3)进行烟草黑胫病的大田防效实验,发现Ba168连续两年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较好,为79.45%、77.42%。进一步研究不同PGPR根际施用对烟草活体抗性水平的影响,使用烟草疫霉菌菌饼分别叶面接种不同PGPR根际施用3d后的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发现Ba168处理组叶面病斑面积相对减少83.10%。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半叶枯斑法检测不同PGPR对TMV的离体叶片防效,发现Y-1与Ba168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比1mg/m L的8%宁南霉素分别高出27.59%与46.15%,且Y-1(1.12mm2)与Ba168(1.25 mm2)相对宁南霉素处理组(1.83 mm2)的枯斑面积显着下降。进一步探究发现Y-1与Ba168的48h发酵液滤液均可导致少部分TMV粒子发生降解。通过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和二氨基联苯胺(DAB)与台盼蓝染色实验发现Ba168发酵液滤液可诱导本氏烟的活性氧爆发与HR反应发生。最后,经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Ba168为Bacillus velezensis。2、为得到有烟草叶面喷施防治TMV潜力的植物天然产物。使用碱提酸沉法,结合核磁共振波普与质液相联用质谱从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茎皮的醇提物中分离鉴定到和厚朴酚(Honokiol)、厚朴酚(Magnolol)与蛇床子素(Osthole)。半叶枯斑法实验发现和厚朴酚的TMV抑制效果较好,比1mg/m L的8%宁南霉素水剂高出5.56%。实时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3种厚朴提取物对植物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途径响应基因(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a,PR1a),苯丙氨酸氨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与茉莉酸(Jasmonic acid,JA)途径响应基因(植物防卫反应基因(Plant defensin gene 1.2,PDF1.2)的表达水平),发现和厚朴酚处理可诱导PR1a、PAL和PDF1.2基因的显着上调表达,上调水平高于厚朴酚与蛇床子素处理。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TMV粒子的直接作用,发现和厚朴酚可导致TMV粒子发生聚集与降解,随着和厚朴酚浓度由0.5mg/m L升高至1mg/m L,3mg/m L,TMV粒子的聚集与降解程度加剧,表明和厚朴酚对TMV的直接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3、为揭示和厚朴酚、Ba168单独与联合处理对TMV的防治效果、作用特点与可能的作用机理。实验分析3种处理方式对防效、农艺性状、感病症状、T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与TMV RNA积累量、TMV接种前后抗病基因的表达情况的影响。3 种处理对本氏烟株高无明显影响,Ba168处理显着提升了本氏烟茎粗。和厚朴酚处理显着降低本氏烟叶面积,Ba168处理可显着提升本氏烟叶面积,联合处理组植株叶面积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3种处理均可显着降低本氏烟病情指数,联合处理组相对于单独处理可进一步降低本氏烟病情指数。通过对感病症状的统计分析发现,发现Ba168处理组本氏烟的感TMV症状为中下部叶片萎蔫,零星花叶,和厚朴酚处理组感TMV症状为整株中下部叶面出现花叶,零星萎蔫,联合处理可进一步减轻感病症状。ELISA实验结果显示,Ba168处理后本氏烟与普通烟K326后的TMV CP积累量显着高于和厚朴酚处理组,两者联合应用TMV CP积累水平低于和厚朴酚处理组,接种TMV 5d后K326体内TMV CP的积累量约是本氏烟的1.5倍。Q-RT-PCR检测TMV RNA在感病烟株内的积累量,结果显示Ba168处理组、和厚朴酚处理组与联合处理组的TMV RNA积累水平下调幅度均超过40倍,联合处理组TMV RNA积累水平低于单独应用组。Q-RT-PCR检测3处理组在TMV接种前7d内(第1d,3d,5d,7d)和TMV接种后的第1d、7d和21d对SA抗病途径响应基因(PR-1a、PR1b、PR5和PAL),JA抗病途径响应基因(PDF1.2,毒素不敏感基因(Coronatine insensitive 1,COI1))以及在调节、平衡SA和JA传导途径起关键作用的病程相关非表达子基因(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 related 1,NPR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厚朴酚处理组与联合处理组SA途径响应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在第3d达到高峰;Ba168处理组上调不显着,在第5d或第7d达到高峰。Ba168处理组JA途径响应基因显着上调且高于和厚朴酚与联合处理组,分别在第3d与第5d达到高峰。各处理组NPR1基因在第5d显着上调,达到高峰。接种TMV后的第1d,7d与21d,Ba168处理组与联合处理组SA途径响应基因表达量在第1d与第7d表达趋势与TMV接种前第3d的基因表达趋势相似但倍数普遍增加超过1.5倍。JA途径响应基因表达情况与TMV接种前表达高峰时的基因表达趋势相反。NPR1基因在接种TMV后1d的表达量相对接种前的高峰上调超过10 倍。TMV接种21d后,除Ba168处理PDF1.2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其余各处理组的抗病途径响应基因表达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陈妙妙[6](2020)在《菌株JZ2-1-12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认为马铃薯Y病毒病分布广泛且防治困难,严重威胁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为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微生物源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抑菌、除草和抑制植物病毒等生物活性,在农业生物防治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价值。本研究以来源于青稞白酒糟醅的菌株JZ2-1-12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从其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抑制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的活性物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探。通过半叶法对菌株JZ2-1-12发酵液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进行抑制PVY活性的测定。浓度为100 mg/m L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PVY的抑制活性与对照药剂浓度为100 mg/m L的宁南霉素相当,抑制率分别为66.89%和71.46%,确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为菌株JZ2-1-12抑制PVY的活性部位。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菌株JZ2-1-1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对菌株JZ2-1-12进行大量发酵以制备活性部位萃取物,采用柱层析、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活性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组分E5-6-5。通过对其进行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比对,该组分为包含8个化合物的混合物。分别是:1,2-Chrysenediol(1)、3,4-Chrysene-diol(2)、1,2-Dihydro-1,2-chrysenediol(3)、5-Methyl-1,2-dihydro-1,2-chrysendiol(4)、1,1’-[1,1-Ethanediylbis(oxymethylene)]dibenzene(5)、1,4-Diphenylbutane-2,3-diol(6)、(11-Methyl-3,4-dihydro-3,4-chrysenediol(7)、Ferulic acid ethyl ester(8)。采用半叶法对不同浓度组分E5-6-5的溶液进行抑制PVY的活性测定。浓度为500.00μg/m L的组分E5-6-5对PVY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1000.00μg/m L的宁南霉素,抑制率为73.44%。组分E5-6-5抑制PVY的EC50值为209.58μg/m L,确定其为抑制PVY的活性组分。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活性组分E5-6-5对PVY核酸RNA表达量的影响。活性组分E5-6-5浓度为500.00μg/m L时,在处理后的第7 d,其PVY核酸RNA表达量达到最低,对PVY的抑制率为77.41%。这就表明活性组分E5-6-5可显着地下调PVY核酸RNA的表达量,且可在植物光合能力及呼吸速率显着下降前抑制PVY增殖。本研究有望将废弃的青稞白酒糟醅开发成一种新型微生物能源,为PVY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物活性组分,从而为来自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源抑制病毒活性物质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龚明月[7](2020)在《寄主因子Hsp70蛋白泛素化修饰在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S3诱导抗性中的功能分析》文中认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严重危害茄科作物的一种病毒,揭示马铃薯Y病毒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将为研究马铃薯Y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从山西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马铃薯Y病毒具有钝化效果的细菌,经16S r RNA及Biolog Micro Plate鉴定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3)。通过蛋白质组学及泛素化组学联合分析,初步筛选出Nb Hsc70-2蛋白,推测该蛋白泛素化修饰在Serratia marcescen-S3抗病毒诱导抗性作用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多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揭示寄主Nb Hsc70-2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在黏质沙雷氏菌S3诱导抗性中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黏质沙雷氏菌S3是一株具有抗病毒生物活性的细菌菌株,在1.0×109CFU/m L条件下对马铃薯Y病毒抑制作用可达到100%,以S3菌株处理的本氏烟为目标材料,选取了S3防治马铃薯Y病毒最佳反应时间点,通过非标定量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泛素化肽段的富集技术以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烟草叶片中定量蛋白组及泛素化非标定量组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蛋白组及泛素化组联合分析发现Nb Hsc70-2在S3处理后蛋白水平显着下调,而该蛋白的泛素化水平显着上调。暗示Nb Hsc70-2的泛素化修饰在S3诱导抗性作用机制中可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利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该组学数据的真实性,结果显示S3处理本氏烟后整体泛素化水平上升,同时寄主中Nb Hsc70-2蛋白水平发生下降,这与组学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组学数据是可信的,并且S3处理植株抑制寄主体内Nb Hsc70-2蛋白的表达。(2)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马铃薯Y病毒侵染对Nb Hsc70-2的影响,结果显示马铃薯Y病毒侵染会引起寄主中Nb Hsc70-2 m RNA及蛋白水平的上调。进一步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瞬时过表达等方法证明Nb Hsc70-2对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Nb Hsc70-2在马铃薯Y病毒侵染复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利用泛素化抑制剂MG-132抑制寄主体内的泛素化修饰,探究泛素化在S3抗病毒病的作用机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3诱导抗性是通过抑制Nb Hsc70-2蛋白的表达来达到抗病毒效果。抑制寄主泛素化修饰水平则抑制Nb Hsc70-2介导的S3抗病毒抗性,说明Nb Hsc70-2的泛素化修饰可能在S3抗病毒抗性作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结论:马铃薯Y病毒侵染本氏烟后通过招募寄主因子Nb Hsc70-2来促进自身的复制侵染,S3处理可抑制该过程中Nb Hsc70-2的表达,并且在S3的诱导抗性作用机制中Nb Hsc70-2的下调可能是由于S3处理后Nb Hsc70-2的泛素化水平升高导致的,进而植株获得抗病毒活性。

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8](2019)在《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研究者利用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开展了大量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从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及小分子化合物。本文对来源于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抗病毒活性物质及抗病毒机理作了论述,并对微生物来源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用于植物病毒病防治的微生物农药提供借鉴。

刘鹤[9](2019)在《ε-聚赖氨酸抑制植物病毒及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ε-聚赖氨酸(ε-PL)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种水溶性、可生物降解且具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其主要用于食品防腐剂上,但对植物病毒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从细黄链霉菌辽宁致病变种中分离纯化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ε-PL(发明专利受理号:201910330737.2)进行温室盆栽、荧光检测、Northern blot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试验,研究了ε-PL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又通过平板抑菌试验、离体叶接种试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试验,研究了ε-PL对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通过对ε-PL处理后烟草BY-2细胞的RNA-Seq测序分析,研究了ε-PL对烟草植株抗病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作用。以上研究为深入了解ε-PL对植物病毒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ε-PL对TMV有明显钝化作用和预防效果。ε-PL在2000μg/ml浓度处理枯斑寄主心叶烟时,对TMV的钝化抑制率和预防效果分别达到90.6%和79.3%,同浓度ε-PL处理系统侵染寄主普通烟NC89,对TMV的钝化和预防效果分别为72.35%和56.7%;荧光检测接种了转绿色荧光蛋白(GFP)TMV的本氏烟苗,结果显示无论是接种叶、上位叶还是顶叶的荧光斑点,药剂处理组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中100μg/mlε-PL处理的本氏烟的顶叶基本未见荧光斑点,而对照组顶叶绿色荧光区域明显;Northern blot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ε-PL处理下接种TMV的烟叶和烟草BY-2原生质体,结果显示ε-PL处理下样品中TMV-RNA的量明显减少,表明ε-PL影响了病毒核酸的合成和积累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ε-PL可使病毒粒子发生断裂、破损等现象。2.ε-PL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显着抑菌作用。用不同浓度的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黄瓜褐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显示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和黄瓜褐斑病菌可以产生清晰明显的抑菌圈,且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5μg/ml,对黄瓜褐斑病菌的MIC值为10μg/ml,但ε-PL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菌效果不显着;离体叶接种试验表明,ε-PL对烟草、黄瓜离体叶有明显阻止病斑扩展的作用,且与对照相比,ε-PL对烟草赤星病斑扩展的阻止效果更为显着;ε-PL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表明,200μg/mlε-PL处理3天时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92%,处理7天的抑制率也高达87%左右,表明ε-PL稳定性好,抑制作用强,可以长时间控制菌丝生长;ε-PL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态影响显微观测表明,当25μg/ml的ε-PL处理24h后,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会出现皱缩、畸形等变化;当浓度达到200μg/ml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接近98%;ε-PL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萌发及生长相关基因如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A基因(PKA)、Alternaria alternata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AAPK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和5.8s核糖体rRNA代表基因进行qPCR检测,结果显示前三个基因在ε-PL处理后发生显着下调表达,从分子水平揭示了ε-PL对真菌抑制的作用机制。3.为了进一步了解ε-PL对寄主是否具有诱抗作用,利用ε-PL处理烟草BY-2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及功能分析。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热休克同源蛋白70 kDa基因和与衰老相关蛋白等1350个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着上调,而烟草花色素3-O-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和烟草叶片表皮特异性分泌型糖蛋白等1700多基因与对照相比表达量发生显着下调表达;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GO)富集性分析显示,ε-PL处理后烟草细胞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中主要富集于转录调控相关基因上,在细胞组分中主要富集于与细胞核、细胞质、质膜和膜的组成相关的基因上,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与蛋白质结合相关、与转录相关或与有特殊序列的DNA结合功能相关的基因上,以上基因间接起到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进化和抗逆境等作用。差异基因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性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与植物热反应相关,与毒素代谢相关,与氧化反应相关等重要通路上。综上推测,ε-PL对烟草具有诱导抗病性作用。

孙帅[10](2019)在《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传植物病毒的降解及其机制初析》文中认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其除了刺吸植株汁液造成直接为害外,还通过传播多种病毒引起植物病毒病造成间接危害,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对于植物病毒病的防控,仍以防为主,尚极少见有效治疗的研究报道。植物多酚是植物的重要次生物质,其来源广泛,种类多样,从中筛选对病毒具有降解活性的植物多酚种类应是发掘植物病毒治疗剂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研究醋酸棉酚、丹皮酚等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传病毒的降解作用,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初析,以期望利用棉酚等植物多酚在植物病毒病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传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降解活性比较:为筛选获得对TYLCV降解活性高的植物多酚,比较了5种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体内TYLCV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丹皮酚和根皮酚对TYLCV存在降解活性,而山奈酚、厚朴酚和百里香酚对TYLCV降解作用不明显。500mg/L丹皮酚和根皮酚饲喂带毒烟粉虱5天后,对烟粉虱体内携带的TYLCV降解率均达到60%,500mg/L植物多酚对TYLCV降解作用显着高于100mg/L植物多酚。(2)植物多酚对体外诱导表达TYLCV衣壳蛋白(TYLCV-CP)的降解作用:为分析植物多酚降解病毒的机理,研究了丹皮酚、根皮酚和醋酸棉酚对体外表达TYLCV-CP的降解作用,发现三者均对TYLCV-CP有明显的降解作用。50mg/L丹皮酚处理6h,就能有效降解250mg/L TYLCV-CP。100mg/L根皮酚可以在处理6h后,有效降解250mg/LTYLCV-CP。醋酸棉酚降解活性最高,12.5mg/L棉酚处理75s,即能有效降解300mg/L TYLCV-CP。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醋酸棉酚同样可以有效降解烟粉虱体内TYLCV-CP。(3)醋酸棉酚对TYLCV的田间治疗效果评价:在南京地区,通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初期的番茄植株进行灌根处理,比较了不同浓度醋酸棉酚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经过醋酸棉酚处理后,感病番茄苗株高显着高于未处理对照,病情指数低于对照,处理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明显。经过50mg/L醋酸棉酚灌根处理30天后,番茄株高为70.5cm,病情指数为29.63,防效15.6%;100mg/L醋酸棉酚处理液灌根处理30天后,番茄株高为76.4cm,病情指数19.6,防效为40.1%。醋酸棉酚对田间番茄病毒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醋酸棉酚对多种病毒衣壳蛋白的降解作用:病毒衣壳蛋白离体降解试验表明,醋酸棉酚对黄瓜绿斑驳病毒、甘薯羽状病毒病毒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等植物病毒衣壳蛋白均有降解活性;对兔出血症病毒等动物病毒的衣壳蛋白也存在较明显的降解作用。通过透射电镜负染色和HA血凝实验检测发现,醋酸棉酚对兔出血症病毒VP60蛋白的形态大小和密度有显着不良影响,可有效降低VP60病毒蛋白的作用效价,100mg/L醋酸棉酚对VP60蛋白的破坏作用达到100%。

二、一种天然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生物活性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天然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生物活性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含磺酰胺基团阿魏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磺酰胺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1.1 具有杀菌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1.2 具有除草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1.3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1.4 具有其他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2 阿魏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具有杀菌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2.2 具有杀虫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2.3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2.4 具有其他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3 小结
第二章 目标分子设计的思想及合成路线
    2.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2 本课题设计思想
    2.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仪器及试剂
    3.2 中间体的合成
        3.2.1 中间体阿魏酸酯的合成
        3.2.2 中间体磺酰胺的合成
    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4 生物活性测定
        3.4.1 抗烟草花叶病毒活体生物活性测试(半叶枯斑法)
        3.4.2 枯斑抑制率的计算(半叶枯斑法)
    3.5 目标化合物与TMV-CP分子对接研究
        3.5.1 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优化
        3.5.2 病毒粒子蛋白结构的获取获取
        3.5.3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对接研究
    3.6 目标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粒子的形态影响研究
        3.6.1 目标化合与病毒混合液的预处理
        3.6.2 电镜观察前样品制备
        3.6.3 电镜观察
    3.7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相互作用研究
        3.7.1 TMVCP的表达与纯化
        3.7.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3.7.3 目标化合物与TMV CP的 MST研究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目标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条件优化
    4.2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4.3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3.1 目标化合物抗TMV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4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分子对接结果研究
    4.5 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粒子的作用研究
    4.6 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粒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果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2)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链霉菌的特性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1.1 链霉菌的特性及分布
        1.1.2 链霉菌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
        1.2.1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的筛选与鉴定
        1.2.2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的毒性研究
        1.2.3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的应用
        1.2.4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1.3 烟草花叶病毒及天然抗病毒活性物质研究
        1.3.1 烟草花叶病毒的危害
        1.3.2 天然产物抗烟草花叶病毒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2.1.3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提取物的制备
        2.2.2 各提取相抗TMV活性测定
        2.2.3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2.2.4 化合物结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提取相的萃取及其抗TMV活性测定
    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2.1 化合物总括
        3.2.2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3.2.3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3.2.4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3.2.5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3.2.6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3.2.7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3.2.8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3.2.9 化合物8和9的结构鉴定
        3.2.10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
        3.2.11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侧孢短芽孢杆菌B8抗病毒活性物质分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和侧孢短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1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2 抗病毒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1.2.1 病毒复制酶
        1.2.2 病毒外壳蛋白
        1.2.3 寄主抗性蛋白
        1.2.4 激发子蛋白
        1.2.5 其他抗病毒活性蛋白
    1.3 抗病毒物质作用机理研究
        1.3.1 抗病毒活性物质对病毒的作用
        1.3.2 抗病毒活性物质对寄主的作用
    1.4 侧孢短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1 侧孢短芽孢杆菌概述
        1.4.2 侧孢短芽孢杆菌功能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抗植物病毒多功能生防菌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及其发酵液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
        2.2.2 无菌发酵液对TMV的抑制作用
        2.2.3 无菌发酵液促进番茄生长作用测定
        2.2.4 菌株B8抗菌蛋白粗提物对TMV的抑制作用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侧孢短芽孢杆菌B8 抑制TMV活性蛋白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病毒蛋白对TMV的抑制作用
        3.2.2 SDS-PAGE凝胶电泳确定蛋白分子量
        3.2.3 LC-MS-MS质谱鉴定
        3.2.4 BLB8诱导烟草HR反应
        3.2.5 序列比对与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抗病毒蛋白BLB8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菌株和载体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原核表达载体pCold-SUMO-blb8的构建及转化
        4.2.2 pCold-SUMO-blb8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抗病毒蛋白BLB8对TMV作用机理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半叶法检测重组BLB8对TMV的抑制效果
        5.2.2 瞬时表达BLB8对TMV的抑制作用
        5.2.3 重组BLB8干扰TMV在植物体内增殖和扩散
        5.2.4 重组BLB8诱导烟草产生对TMV的系统抗性
        5.2.5 BLB8与TMV在细胞内的共定位
        5.2.6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重组BLB8对TMV粒子形态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重组BLB8诱导烟草过敏反应及转录组学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重组BLB8诱导烟草HR反应
        6.2.2 重组BLB8引起HR反应最低浓度
        6.2.3 重组BLB8诱导活性氧积累
        6.2.4 RT-qPCR检测烟草防御相关基因
        6.2.5 重组BLB8诱导烟草转录组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抗TMV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植物病毒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1.1 抗植物病毒剂的分类
        1.1.2 抗植物病毒剂的作用机理
    1.2 病毒与寄主组分HSP70互作研究
        1.2.1 植物HSP70主要功能
        1.2.2 HSP70与病毒侵染
    1.3 纳米脂质体应用的研究进展
        1.3.1 基于脂质载体材料的包埋体系
        1.3.2 基于脂质纳米载体包埋体系的研究
        1.3.3 槲皮素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及抗病毒研究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载药体系构建及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3.2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样品准备
        2.3.3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表征
        2.3.4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中槲皮素浓度及包封率测定
        2.3.5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稳定性探究
        2.3.6 统计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策略
        2.4.2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载药体系构建与评价
        2.4.3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水溶液基本形态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2.4.5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2.4.6 壳聚糖季铵盐(HACC)最佳浓度研究
        2.4.7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稳定性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配方中吐温80和壳聚糖季铵盐对其结构稳定性的作用
        2.5.2 纳米脂质体制剂储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抗TMV的活性验证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植物材料
        3.2.2 供试毒源
        3.2.3 供试药剂与试剂盒
        3.2.4 主要仪器
        3.2.5 引物设计及引物合成公司
    3.3 实验方法
        3.3.1 TMV接种液的制备及接种方法
        3.3.2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式
        3.3.3 Hsp70 基因及TMV-CP基因定量检测
        3.3.4 HSP70 蛋白及TMV-CP蛋白定量检测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槲皮素防治TMV最佳浓度与施药次数筛选
        3.4.2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与游离态槲皮素对TMV的防治效果对比
        3.4.3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抑制TMV复制的机理
    3.5 小结与讨论
        3.5.1 槲皮素纳米脂质体抗TMV活性较强的原因
        3.5.2 Nb Hsp70er-1和Nb Hsp70c-A为 TMV复制的关键寄主因子
        3.5.3 Nb Hsp70er-1 和 Nb Hsp70c-A 为槲皮素纳米脂质体防治 TMV 的关键靶标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和厚朴酚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花叶病毒概述
        1.1.1 烟草花叶病毒
        1.1.2 烟草花叶病毒危害
        1.1.3 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方式
        1.1.4 田间烟草花叶病毒带毒环境的诊断
        1.1.5 TMV的绿色防控研究现状概述
    1.2 抑制TMV植物天然产物与根际促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天然产物研究现状
        1.2.2 根际促生微生物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提出与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PGPR的筛选、鉴定与应用潜力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毒源
        2.1.3 实验药剂
        2.1.4 供试烟草
        2.1.5 常用培养基与缓冲液
        2.1.6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GPR的初筛
        2.2.2 6种PGPR对烟草黑胫病的大田防效
        2.2.3 6种PGPR诱导烟草抗性对烟草疫霉致病力的影响
        2.2.4 6种PGPR对 TMV的抑制活性测定
        2.2.5 Ba168与Y-1对TMV粒子的抑制作用分析
        2.2.6 Ba168诱导本氏烟系统抗性能力分析
        2.2.7 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GPR菌株的初筛
        2.3.2 6种PGPR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
        2.3.3 6种PGPR诱导抗性对烟草疫霉致病力影响
        2.3.4 6种PGPR对 TMV的抑制效果
        2.3.5 Ba168与Y-1对TMV粒子的抑制作用分析
        2.3.6 Ba168诱导本氏烟活性氧爆发与HR反应
        2.3.7 菌株的鉴定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厚朴提取物的分离鉴定及TMV的防治效果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烟草材料及毒源
        3.1.2 实验药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厚朴提取物活性物质分离
        3.2.2 和厚朴酚,厚朴酚与蛇床子素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
        3.2.3 Q-RT-PCR法检测3 种厚朴提取物对烟株抗性水平影响
        3.2.4 和厚朴酚对TMV粒子的作用效果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厚朴酚,和厚朴酚与蛇床子素的鉴定
        3.3.2 和厚朴酚,厚朴酚与蛇床子素对TMV的抑制作用
        3.3.3 和厚朴酚、厚朴酚与蛇床子素诱导本氏烟抗病性能力分析
        3.3.4 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TMV粒子的抑制作用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Ba168与和厚朴酚单独与联合应用防治TMV探究
    4.1 实验材料
        4.1.1 烟草材料及毒源
        4.1.2 实验药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单独与联合施用和厚朴酚与Ba168对TMV的室内防效及对本氏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4.2.2 单独与联合施用和厚朴酚与Ba168对本氏烟的TMV感病症状的影响
        4.2.3 ELISA检测单独与联合施用和厚朴酚与Ba168 对本氏烟、K326 体内TMV CP积累量的影响
        4.2.4 Q-RT-PCR检测本氏烟体内TMV RNA含量
        4.2.5 Q-RT-PCR检测单独与联合应用和厚朴酚与Ba168 对烟草抗性病水平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独与联合应用和厚朴酚与Ba168对TMV的室内防效及对本氏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4.3.2 单独与联合施用和厚朴酚与Ba168对本氏烟的TMV感病性状的影响
        4.3.3 单独与联合施用和厚朴酚与Ba168 对本氏烟、K326 感病株TMV CP积累量的影响
        4.3.4 Q-RT-PCR检测本氏烟体内TMV RNA含量
        4.3.5 单独与联合应用对烟草抗性水平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菌株JZ2-1-12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Y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马铃薯Y病毒概况
        1.2.1 PVY基因组结构
        1.2.2 PVY株系的划分
    1.3 马铃薯Y病毒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1 天敌的利用
        1.3.2 抗病基因的挖掘
        1.3.3 生物农药的应用
    1.4 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1 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2 细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3 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的研究进展
    1.5 抑制植物病毒活性天然物质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5.1 抑制植物病毒的侵染
        1.5.2 抑制植物病毒增殖和扩散
        1.5.3 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JZ2-1-12抑制PVY活性部位的确定及菌株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JZ2-1-12发酵液萃取物的制备
        2.2.2 菌株JZ2-1-12萃取物抑制PVY活性的测定
        2.2.3 菌株JZ2-1-12的鉴定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JZ2-1-12的萃取物抑制PVY的活性
        2.3.2 菌株JZ2-1-12的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菌株JZ2-1-12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JZ2-1-12活性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3.2.2 薄层层析分析法
        3.2.3 硅胶柱层析
        3.2.4 抑制PVY活性测定
        3.2.5 组分检测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乙酸乙酯萃取物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2 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分抑制PVY的活性
        3.3.3 正丁醇萃取物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4 正丁醇萃取物组分抑制PVY的活性
        3.3.5 组分E5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6 组分E7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7 组分E6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3.3.8 组分N9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3.3.9 组分N10、N11、N12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3.3.10 组分E5-6-5质谱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组分抑制PVY的活性测定及活性组分的确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样品
        4.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4.1.3 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组分E5-6-5对PVY的抑制活性测定
        4.2.2 组分E5-6-5 抑制PVY的 EC50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组分E5-6-5对PVY的抑制活性测定结果
        4.3.2 组分E5-6-5 抑制PVY的 EC50 计算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活性组分抑制PVY作用机理的初探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样品
        5.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5.1.3 仪器及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活性组分E5-6-5抑制PVY的活性
        5.2.2 Quantative Real time PCR定量检测PVY含量体系建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RNA的检测结果
        5.3.2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寄主因子Hsp70蛋白泛素化修饰在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S3诱导抗性中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病毒病害防治现状
    1.2 抗病毒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1.2.1 抗病毒制剂对寄主的作用
        1.2.2 抗病毒制剂对病毒的作用
    1.3 植物Hsp70热激蛋白研究概况
        1.3.1 植物Hsp70的结构
        1.3.2 Hsp70的功能
        1.3.3 Hsp70与病毒侵染
    1.4 泛素化修饰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1.4.1 泛素化修饰调控天然免疫信号转导过程
        1.4.2 E3连接酶和病毒蛋白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SERRATIA MARCESCENS-S3 发酵液诱导烟草蛋白组学和泛素化组学分析及NBHSC70-2基因克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2.1.2 供试菌株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Serratia Marcescens-S3 发酵液诱导烟草蛋白组学和泛素化组学联合分析
        2.2.2 NbHsc70-2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2.2.3 NbHsc70-2组织表达特异性
第三章 NBHSC70-2 对马铃薯Y病毒的促进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3.1.2 供试毒株及菌株
        3.1.3 载体与质粒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PVY侵染对Nb Hsc70-2 的影响
        3.2.2 沉默Nb Hsc70-2对PVY积累量的影响
        3.2.3 过表达Nb Hsc70-2对PVY积累量的影响
第四章 NBHSC70-2 及其泛素化修饰在SERRATIA MARCESCENS-S3诱导烟草获得抗性中的作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4.1.2 供试毒株及菌株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验证Nb Hsc70-2在Serratia Marcescens-S3 诱导抗性的作用
        4.2.2 Serratia Marcescens-S3 抑制由PVY诱导产生的Nb Hsc70-2 蛋白的增加
        4.2.3 抑制泛素化修饰导致Serratia Marcescens-S3 抑制的Nb Hsc70-2 蛋白合成失效
第五章 讨论
    5.1 蛋白组学与泛素化组学分析揭示Serratia Marcescens-S3 菌株诱导抗性机制
    5.2 Nb Hsc70-2 促进马铃薯Y病毒的复制侵染
    5.3 NbHsc70-2的泛素化修饰诱导烟草获得抗病毒活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大分子物质
    1.1 蛋白和酶
    1.2 多糖
2 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小分子化合物
    2.1 细菌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小分子化合物
    2.2 放线菌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小分子化合物
    2.3 真菌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3 展望

(9)ε-聚赖氨酸抑制植物病毒及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微生物源杀菌剂及ε-聚赖氨酸(ε-PL)的研究进展
    1.1 微生物源杀菌剂种类
    1.2 微生物源杀菌剂作用机理
    1.3 ε-PL的研究进展
        1.3.1 ε-PL概述
        1.3.2 ε-PL抗菌活性
        1.3.3 ε-PL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3.4 ε-PL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二章 ε-PL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ε-PL在烟草上对TMV侵染的抑制作用
        2.2.2 荧光检测ε-PL处理对本氏烟上TMV增殖的抑制作用
        2.2.3 Northern检测ε-PL处理后本氏烟植株中TMV-RNA积累量
        2.2.4 ε-PL对 BY-2 细胞原生质体中TMV-RNA积累量的影响
        2.2.5 ε-PL对 TMV病毒粒子形态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ε-PL抗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ε-PL对烟草、黄瓜,水稻上三种常见病原真菌抑菌效果
        3.2.2 ε-PL对烟草、黄瓜离体叶上病斑扩展的抑制作用
        3.2.3 ε-PL 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2.4 ε-PL对A.alternata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态及伸长生长的影响
        3.2.5 ε-PL对A.alternata萌发及生长相关基因AAPK1,PKA,GAPDH和r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ε-PL诱导烟草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上下调频数统计及火山图分析
        4.2.2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4.2.3 差异基因GO及 KEGG富集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ε-PL抗 TMV的活性及作用机理
    5.2 ε-PL抗植物真菌病害的活性及抗菌机理
    5.3 ε-PL 诱导烟草抗病相关基因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发表专利情况

(10)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传植物病毒的降解及其机制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烟粉虱及其传植物病毒病概述
        1.1 烟粉虱概述
        1.2 烟粉虱传植物病毒概述
    2. 植物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3. 植物多酚对植物病毒病的控制作用研究
    4. 病毒衣壳蛋白作为药物筛选靶标的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传TYLCV降解活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烟粉虱
        1.2 植物多酚
        1.3 植物多酚溶液处理刚羽化的带毒Q型烟粉虱
        1.4 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1.5 PCR产物纯化
        1.6 连接转化
        1.7 鉴定测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体内TYLCV降解活性比较
        2.2 不同浓度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体内TYLCV降解活性比较
        2.3 植物多酚处理不同时间对烟粉虱体内TYLCV降解活性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植物多酚对TYLCV降解机理初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烟粉虱的饲养
        1.2 体外TYLCV-CP的原核表达
        1.3 可降解TYLCV的植物多酚选择
        1.4 体外表达TYLCV-CP的植物多酚处理
        1.5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检测
        1.6 烟粉虱体内TYLCV-CP的植物多酚处理
        1.7 Western blot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TYLCV-CP原核表达纯化鉴定结果分析
        2.2 植物多酚对体外表达TYLCV-CP的降解作用
        2.3 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体内携带TYLCV-CP的降解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醋酸棉酚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田间治疗效果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供试番茄苗的处理
        1.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情指数
        1.4 对经过处理的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苗TYLCV检测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醋酸棉酚对田间感病番茄苗株高、病情指数的影响
        2.2 醋酸棉酚对TYLCV的田间治疗效果
    3. 讨论
第五章 醋酸棉酚对不同病毒衣壳蛋白的降解活性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不同病毒衣壳蛋白体外原核表达
        1.2 主要仪器
        1.3 体外TYLCV-CP的醋酸棉酚处理
        1.4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检测
        1.5 透射电镜负染色检测
        1.6 HA血凝试验检测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醋酸棉酚对体外表达病毒衣壳蛋白的分解作用
        2.2 醋酸棉酚对兔出血症VP60病毒电镜观察
        2.3 醋酸棉酚处理后兔出血症VP60病毒HA效价检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申请的发明专利
致谢

四、一种天然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生物活性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磺酰胺基团阿魏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任晓丽. 贵州大学, 2020(04)
  • [2]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D]. 吴鑫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侧孢短芽孢杆菌B8抗病毒活性物质分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厉彦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抗TMV活性研究[D]. 俞芳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和厚朴酚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研究[D]. 郭东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菌株JZ2-1-12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 陈妙妙. 青海大学, 2020(02)
  • [7]寄主因子Hsp70蛋白泛素化修饰在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S3诱导抗性中的功能分析[D]. 龚明月. 长江大学, 2020(02)
  • [8]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 生物资源, 2019(05)
  • [9]ε-聚赖氨酸抑制植物病毒及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鹤.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植物多酚对烟粉虱传植物病毒的降解及其机制初析[D]. 孙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一种天然产物对植物病毒的生物活性初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