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捡”字,所有含义都变了

多个“捡”字,所有含义都变了

一、多个“拾”字,意思全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梅[1](2016)在《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所以作为中国人,应当准确书字汉字,然而,目前初中生在书写时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现象,错别字如果不纠正,将会影响到受教育者一辈子的书写习惯。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准确识记汉字会让学生受益一生,而书写错别字则会深深影响学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初中生错别字的分类,当前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归因,纠正初中生错别字的对策。引言主要介绍了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意义是什么,现状如何,采用了哪些方法。第一部分明确了错别字的定义,对初中生错别字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初中生错别字的特点。第二部分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并从学生、教师、社会三个方面对初中生出现错别字现象进行了归因。第三部分针对初中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找出了纠正初中生错别字的对策。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并找出了相关对策,这对提高初中生的书写水平,防止初中生出现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对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的错别字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牛晓岑[2](2016)在《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民间性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现存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新刊全相平话五种”是元代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品,这组作品在故事选材、叙事模式、审美思想、刊印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民间性特征。这组作品与“讲史”伎艺联系密切,对后世章回体小说影响巨大,其民间性特征具有较强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全相平话五种”文献基础和叙事艺术的民间性特征进行研究,发掘其形成的原因,进而观照这组平话的文本性质。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归纳“全相平话五种”研究的现状,分析其研究的薄弱之处,指出本文研究“全相平话五种”民间性特征的目的及意义。第一章主要归纳分析“全相平话五种”的故事素材及其他文本元素(如诗词、古文、术语等)的文献来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了平话对史传典籍、文人小说以及民间通俗文学同题材故事的选取原则和运用方法,并分析“全相平话五种”对民间信仰、宗教元素的吸收与化用,探索其选材方面的民间性特征。第二章主要阐述“全相平话五种”的民间性叙事体系。对其叙事话语的通俗浅显特征、叙事内容的程式化特征、叙事结构的主观性特征、叙事空间的平面化特征以及辅助叙事手段的直观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第三章结合文献,从“全相平话五种”的生成环境、成书过程和出版接受等方面入手,分析“全相平话五种”民间性特征的成因,研究其文学价值,观照“全相平话五种”文本的性质与社会功能。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全相平话五种”具有文学作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是供大众阅读的通俗文学读物。

费雪莱[3](2016)在《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朱迪斯·巴特勒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锋代表人物,她所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 Theory)是她学术思想的核心。在朱迪斯·巴特勒看来,性别身份不过是形而上学话语下的一个理论设定,在实践层面,并不存在一个固化的性别实体。不论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都是动态的"成为"(becoming),而非本质性的"是"(be)。以往的女性主义性别理论虽然关注到了文化对于性别的塑造作用,但是由于无法回避生理性别作为一种"自然事实"对于人的文化活动的预先制约,从而导致了生理上性别化的身体和文化建构的性别之间的根本断裂,进而造成女性主义在实践中的"麻烦"和理论上的悖谬。巴特勒进一步指出,一旦打破僵化的男女性别二元结构模式,恢复性别身份在实践中的流动性,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性别的二元性建构的"前话语"领域,其实隐藏着一个文化运作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整个结构机制本身的策略目的。她把这种权力支配下的性别建构过程称作"性别操演"。巴特勒性别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以往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中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的二分所带来的理论困境及各个流派在这个问题上的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突破了原有固化、单一与封闭的性别思考模式,不仅为性别问题的理论研究另辟蹊径,同时也为最终实现消除性别歧视这一根本目标,提出了更具张力的思想范式和更加有效的实践操作路径。本文试图按照以下三条线索展开对于巴特勒性别理论的探讨:一是对巴特勒之前的女性主义性别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巴特勒的性别理论置于女性主义问题意识和话语语境中加以探讨,通过对以往女性主义性别身份问题的历史追踪,找到巴特勒性别理论得以建构的理论基础,进而发掘出巴特勒性别理论的创新性意涵;二是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为背景,还原巴特勒性别理论赖以生发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视野,着重分析其思想与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间的内在关联性,以揭示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启发下所产生的新的趋势和形态。本文认为,巴特勒的性别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盟后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样本;三是以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为重点,对其整个性别理论系统做细致整理、阐发和比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所蕴含的政治与伦理意义。本文认为,表面上看,巴特勒的性别理论似乎不带有任何直接的政治目的和伦理意图,实际上却内含有深刻的政治与伦理意蕴,它通过对于性别身份的解构,从后结构主义立场暗示出颠覆或置换性别霸权的可能性。为此,本文共分为四章来具体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探讨巴特勒性别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与思想背景。首先,通过对于"女人是什么"这个女性主义核心问题的发问,梳理了在女性主义及其所经历的两次政治浪潮中,传统女性主义三大流派关于性别身份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分歧。尤其对巴特勒一向关注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二分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观点及争论焦点等做了详尽介绍,并主要以弗洛伊德和波伏娃的理论为例,具体分析了巴特勒性别理论与上述各个理论流派间的内在关联,同时着重指出了巴特勒对于这些理论观点的批判与超越。其次,介绍了巴特勒性别理论得以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土壤和思想背景,尤其是通过对于福柯和德里达这两位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介绍和分析,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思想中对巴特勒性别理论影响至深的部分,在巴特勒的思想中可以明显看出她受到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影响的痕迹。第二章详尽阐述了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首先以巴特勒对"女人"这一性别身份的根本质疑为视角,揭示了"女性"这一概念的历史谱系,并通过"谱系学"的追踪与还原,使得一个在权力运作下所建构的异性恋图景显现出来。巴特勒在对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文类学以及对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解读中看到了异性恋性别松动的可能。所以本章顺应巴特勒操演理论所致力的方向,对于体现在这一理论中的性别流动性、开放性、多元性概念作了具体的内涵揭示,并按照巴特勒文本中的线索,区分出人的文化活动的三个维度,来分别说明文化的操演过程对于性别的塑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语言维度、表演维度和仪式维度。第三章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当性别不再只固化为一个表演的结果时,身体的物质性应当何去何从?身体问题是以往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中的困惑与难点,当然也是巴特勒必然不能避开问题。所以这也构成了本文专辟一章集中探讨巴特勒身体问题的重要理由。巴特勒通过引入弗洛伊德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展开了对于物质化身体的阐明与解构,在她的能动性操演概念下,身体的物质性作为幻象被进一步弱化了。她以两位激进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克里斯蒂娃(kristeva)与维蒂格(Wittig)的理论为思想样本,展示了她们以身体作为颠覆场域,成功地提出反对父权文化、异性恋霸权的身体对策,同时也指出了巴特勒对于这些理论体系的质疑与不满。巴特勒认为从操演角度看,这些理论中还存在很大的不彻底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和修正。第四章以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问题为导引,梳理了巴特勒理论的关注对象所发生的从性别理论到酷儿政治转变的思想进程,并由此揭示出了巴特勒本人对个人自主性与性别政治之间关系在论述上的矛盾与困惑。最后,本章还介绍了巴特勒后期思想的转向,在巴特勒学术思想的后期,尽管其理论兴趣和关注对象由性别操演中的权力构成转向了宏观国家政治中的权力运作过程,但是其性别操演理论一直作为一种基础方法及独特视角始终在她的各种思想观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进一步出凸显出巴特勒性别理论系统的开放性。

吴艳艳[4](2014)在《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研究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生产设计中的广泛应用,现在几乎各行各业都把计算机的智能控制融合了进去,机械产品的设计亦是如此。本文尝试利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实现对机械产品的需求设计自动分析,通过对以自然语言形式表达的用户需求中的介词结构进行理解、分析及消歧,结合其它如名词、动词等模块将分析结果转化成概念设计要求,为后续产品设计提供支持。本文对机械产品设计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现状及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的语义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的难点以及对目前的几种知识表示方法、句法分析方法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以概念从属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模型。介词结构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对介词及介词结构进行有效的分类,挖掘其语义信息,并对介词结构进行有效地消歧处理,针对这一难点结合机械产品概念设计领域自然语言的特点,本文首先分别对词义消歧处理的现状和介词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分别分析了基于语义和基于统计的词义消歧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策略。语义主要以知识获取、知识表示方法为基础,结合中文介词的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概念从属理论,分析中文介词抽象层面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统计信息,总结中文介词与其它词性词语的搭配关系,通过计算互信息,分析介词及其搭配词间的搭配概率,最终确定分析的结果。最后,结合机械领域的特点,将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分析模型应用到机械传动装置的需求分析中,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理解和分析,结合其它如名词、动词等模块将分析结果转化成概念设计要求,辅助设计人员进行后续的设计。新编写的处理程序经过调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周伟洲[5](2014)在《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编前:征得作者同意,本期全文转发着名历史学家周伟洲先生在《史学集刊》上的长篇论文,供读者参阅。自1982年以来,青海省及北京大学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及德令哈等地调查和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群,出土一批丝织品、金银器、铜器、漆器、木器、彩绘木棺、古藏文简牍等珍贵文物,引起中外学术

周伟洲[6](2013)在《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2年以来,在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发现和发掘一批古代墓葬,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引起中外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有关墓主族属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本文对有较为详确的发掘资料公布,或有较多或极为珍贵的文物出土的三处墓葬群(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热水血渭南岸四座墓及德令哈郭里木乡夏塔图两座彩绘木棺墓)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三处墓葬群主族属并非学者们所说是吐蕃或苏毗族,而是在青海、甘南及四川西北等地立国三百余年、后为吐蕃统治下邦国的吐谷浑族。最后,对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古墓葬主族属为吐谷浑族不同时期墓葬的分期、多元文化要素等作了总的估量。

马亚敏[7](2013)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主要误译述评》文中认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高峰,目前已有多个译本,其中备受推崇的当属霍克斯与杨宪益的两个全译本。总体来说,两个译本传神达意,受到大批读者、学者、专家的追捧。然而,通过认真比读双译本与原作,发现均存在不少误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译者对理解原文的忽视。该文以两个全英译本的第二十八回为例,从字词层面、引申层面、背景文化层面来探讨其中由于理解不充分出现的各种误译,从而分析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张建华[8](2012)在《乐府古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宋书·乐志》所收古辞入手,对古辞内外部特点及其音乐特征、文学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古辞作出较为客观的界定,即古辞乃两汉产生的、在两汉魏晋由声乐系统而入器乐系统歌唱的民歌;系统地总结了古辞对《诗经》、《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并尝试性地探讨了古辞与汉世及其以前箴铭、格言、谣谚的关系,从而得出古辞乃至汉乐府主要是在继承发展诗骚和汉世及其以前箴铭、格言、谣谚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结论;对古辞的初创、传唱、搜集、协律等过程作出详细描述,试图较为客观、完整地展现古辞加工制作的流程;对《乐府诗集》所收部分古辞进行辨伪,所辨每首古辞均附有简要辨伪证据;对《乐府诗集》未收古辞进行补录,每首古辞俱略述其出处及考证过程;对《乐府诗集》所录全部古辞进行集注集评,该成果以附录形式系于论文之后;考证了与古辞相关的三个器乐术语“弄”、“节”、“鼓吹”,深入探讨了三者产生的源流、内涵及其外延;从音乐角度考察了古辞与本辞的关系,从而对本辞作出新的界定,并论述其存在的意义,即本辞是古辞的文本参照,是乐奏辞的音乐参照,是拟作的音乐和主旨参照,是同一曲题乐府歌诗创作的本源参照对象;简要论述了古辞与西域、北狄、东夷等异域的音乐关系;对古辞研究中涉及的“汉乐四品”、“采诗夜诵”及“乌生十五”等说法进行再探讨和再认识。

罗主宾[9](2010)在《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文中提出“以A为B”句是历史上产生较早,存在时间很长的一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对这一句式的研究多是研究其古代部分,研究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分析现代汉语的复音动词“以为”是如何从这一句式发展而来的。缺乏从历时角度对这一句式的深入分析,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以A为B”句很少有人触及。因而我们在本文中着重于对现代汉语“以A为B”句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对这一句式的历时演变也简单地做了一下探讨。希望通过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以A为B”句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现代的使用状况作出动态地、全面系统地考察和把握。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目的、范围以及采取的理论、方法等。第二章至第四章用三个平面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平面对现代汉语“以A为B”句进行了全面考察。句法上主要分析“以A为B”的句法功能,A、B的成分构成,主要的句法类型等;语义上主要分析“以A为B”句的语义类型,句式意义对A、B的选择和限制;语用上着重于这一句式的语体色彩,分析了这一结构在标题中的运用,提出了“以”字有凸显话题焦点A的功能。第五章从认知上分析了这一句式形成的整体句法意义,解释了这一句式存在的主要原因及其与其它相关句式的区别。第六章从历时演变上探讨“以A为B”句结构和意义的形成与发展。结语部分对这一句式的语法功能以及研究这一句式的意义作了概要性的总结。

胡文华[10](2010)在《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以及东巴经文献《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为主要材料依据,对其中收集与出现的形声字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和调查。论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结合文字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描绘出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论文在诚恳吸收前人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以及古汉字形声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界定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涉及的概念。描述形声字、准会意兼声字、准形声字、原始形声字、不成熟的形声字、成熟的形声字等概念,这是研究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常常涉及到的概念。二、统计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数量并归纳其种类和性质。对《纳西象形文字谱》和《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中的形声字分类穷尽性统计。分析表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是一个系统,该系统是有时间上的层次的。这个系统中有萌芽状态的准会意兼声字、准形声字,也有原始形声字,以及由准会意兼声字、准形声字和假借字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各类不成熟的形声字和相对成熟的形声字。三、调查分析纳西东巴文献《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的形声字使用情况。详尽调查东巴文献《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的形声字种类、数量以及产生途径。在文献调查中,可以发现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关系会随着经文书写布局的需要而调整,还可以发现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在东巴经中存在几个字共用形符或者声符的情况。四、从静态角度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探析。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一般没有类化,但存在符号化痕迹。声符的来源较广泛,且声符的选择往往带有随意性。形符和声符的位置搭配关系十分丰富,在字的篇幅上,形符和声符所占比例大小是随形符的类化程度而变的。类化程度越低的字,形符所占篇幅越大,反之则声符所占篇幅越大。五、通过与古汉字形声字对比发现两种形声字系统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从形符和声符特点、形声字产生途径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角度比较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与古汉字形声字系统的异同。从此角度能看出甲骨文形声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一致的发展痕迹。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为早期形声字,其产生途径有不同于古汉字形声字之处,这也是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呈现目前现状的原因之一。六、描绘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反观纳西东巴文字的发展。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归纳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情况,描绘出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图,并由此反观纳西东巴文字的发展。纳西东巴文字属于从表意文字向早期意音文字过渡的文字系统,其形声字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纳西东巴文字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这种文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势受到不少因素的限制。七、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对文字史研究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文字史、普通文字学以及汉字学研究方面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多个“拾”字,意思全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个“拾”字,意思全变(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一、初中生错别字的分类
    (一) 错别字的定义
    (二) 初中生错别字的分类
        1. 错字的分类
        2. 别字的出现
    (三) 初中生错别字的特点
        1. 别字出现的比例高于错字
        2. 错字问题相对集中
        3. 别字种类多样
二、当前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归因
    (一) 汉字自身的特点导致初中生默写出错较多
        1. 汉字的数目繁多
        2. 汉字的结构复杂
        3. 同音字出现频繁
        4. 通假字致误
        5. 汉字简化所产生的问题
    (二)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1. 学生对学习汉字缺乏端正态度
        2. 学生对规范书写汉字缺乏正确认识
        3. 学生缺乏对汉字字理的正确理解
        4. 学生学习写字阶段缺乏足够的训练
        5. 学生心理原因
        6. 识记内容的混淆
        7. 遗忘
        8. 没有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三) 教师方面致使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1. 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2. 教师对字词教学重视不够
        3. 教师对学生写错别字缺乏必要的指导
        4. 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5. 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
    (四) 社会方面的原因
        1. 现行教育制度的原因
        2. 书籍、报刊的影响
        3. 广告用语的影响
        4. 荧屏用字影响
        5. 计算机输入软件影响
        6. 网络用语的影响
        7. 方言口语的影响
三、纠正初中生错别字的策略
    (一) 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纠正错别字
    (二) 从学生方面纠正错别字
        1. 利用认知规律
        2. 引导学生自主纠正错别字
        3. 增强学生规范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的意识,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
        4.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三)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
        1. 改变教学理念,重视识字教学
        2. 举办各种区辨汉字的活动
        3. 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4. 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5. 利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6. 利用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7. 重视"字用"教学,教给学生辨别的方法
        8. 归类整理易错字,提醒学生易错点
        9. 注意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印象
        10. 运用反复规律,多次强调
    (四) 社会共同解决错别字
        1. 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发挥指导作用
        2. 规范各种社会环境的汉字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民间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及其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方法思路
第一章“全相平话五种”选用素材的民间性特征
    第一节 选用史传材料的趣味性追求
    第二节 文人小说故事的传奇化处理
    第三节 与通俗文学故事的同构与互补
    第四节 世俗化的宗教与民间信仰元素
第二章“全相平话五种”叙事艺术的民间性特征
    第一节 通俗性与灵活性:通俗浅近的文本形式
    第二节 程式化与世俗化:传奇粗犷的故事艺术
    第三节 拟史性与说唱性:简单浅显的叙事结构
    第四节 限知性与平面化:简约虚化的叙事空间
    第五节 直观性与提示性:鲜明生动的辅助叙事手段
第三章“全相平话五种”民间性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文本的产生环境:民间文化与文学传统的双重作用
    第二节 书面文本的生成:从口头故事到文学作品
    第三节 出版与接受:面向大众的商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巴特勒性别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性别问题
        一、性别问题的历史由来
        二、性别问题的现代论争
    第二节 女人是什么
        一、先天"缺乏"的女人
        二、后天形成的女人
        三、性别问题的理论困境
    第三节 性别麻烦的后现代解困
        一、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一) 解构书写游戏
        (二) "延异"着的性别
        二、福柯的谱系学方法
        (一) 权力的谱系
        (二) 性别谱系的权力追踪
第二章 性别操演及其文化维度
    第一节 对性别身份的根本质疑
        一、生理性别的虚设
        二、权力操演与性别生成
    第二节 操演中的女人
        一、交换与女人——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观点
        二、抑郁与女人——对弗洛伊德的再分析
        三、伪装与女人——拉康语言学精神分析视角
    第三节 性别操演的三个维度
        一、操演的语言维度
        二、操演的戏剧维度
        三、操演的仪式维度
第三章 操演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建构论的困境
        一、身体的物质化
        二、作为幻象的菲勒斯
    第二节 身体作为颠覆的场域
        一、克里斯蒂娃与母性身体的回归
        二、维蒂格与同性恋身体
        三、戏仿:巴特勒的批判与回应
第四章 性别操演论的政治诉求与伦理意蕴
    第一节 性别操演的政治诉求
        一、从同性恋到政治规范
        二、从酷儿到开放政治的设想
    第二节 性别操演论的伦理意蕴
        一、从国家暴力的到生命权力的操演逻辑
        二、非暴力的伦理建构
结束语:批判与回应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研究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然语言理解概述
        1.1.1 自然语言理解的相关概念
        1.1.2 自然语言理解的过程和层次
        1.1.3 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历程
        1.1.4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1.2 词义消歧方法概述
        1.2.1 词义消歧相关概念
        1.2.2 词义消歧方法简介
        1.2.3 词义消歧的研究现状
    1.3 中文介词的研究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自然语言理解的相关知识
    2.1 知识表示方法
    2.2 中文句法分析概论
        2.2.1 中文句法分析的定义与基本方法
        2.2.2 中文句法分析的结构类型
    2.3 概念从属理论
        2.3.1 概念从属理论简介
        2.3.2 概念从属理论的原始行为
        2.3.3 概念从属理论的利与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结构分析
    3.1 中文介词功能分析
    3.2 中文介词的分类
        3.2.1 根据介词的功能分类
        3.2.2 根据介词短语的语法作用分类
        3.2.3 根据介词的音节分类
        3.2.4 根据介词的语体属性分类
        3.2.5 根据介词的表示意义分类
    3.3 根据介词的搭配关系分类
    3.4 介词结构产生歧义的类型
    3.5 中文介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3.5.1 介词与动词兼类
        3.5.2 介词与名词兼类
        3.5.3 介词与连词兼类
    3.6 中文介词结构的统计分析
        3.6.1 互信息值
        3.6.2 部分常见介词的固定搭配
    3.7 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结构处理思想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模型
    4.1 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模型
        4.1.1 介词模板的建立
        4.1.2 介词静态/动态模板的建立
    4.2 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模型的处理流程
        4.2.1 句子的总体处理流程
        4.2.2 模型中总体处理流程
        4.2.3 模型中单个介词语义处理流程
        4.2.4 概念从属树的处理流程
        4.2.5 模型中的统计处理流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文介词消歧模型在机械传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5.1 自然语言理解在机械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
    5.2 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机械传动的需求分析
    5.3 中文介词结构的消歧模型在机械传动中实现的过程
        5.3.1 机械传动概念从属树的建立
        5.3.2 名词、动词等模板的建立
        5.3.3 基于领域的词法和句法分析
        5.3.4 需求分析中的中文介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5)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都兰热水血渭一号大墓主人的族属
二、都兰热水血渭察汗乌苏河南岸四座墓主人的族属
三、德令哈郭里木乡夏塔图两座彩绘木棺墓主人的族属
四、有关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群族属总的认识

(7)《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主要误译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字词层面
    1.1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1.2“说得宝玉’没好意思起来’”
2 引申层面
    2.1“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
    2.2“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
3 背景文化
    3.1“女儿悲, 将来终身指靠谁?”
    3.2“从来没有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 要有‘金刚丸’, 自然有‘菩萨散’了!”
4 总结

(8)乐府古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古辞之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古辞之界定
    一 《宋书》对古辞之描述
    二 古辞之音乐特性
    三 古辞之民间文学性
第二节 古辞之渊源
    一 古辞与《诗经》
    二 古辞与楚辞
    三 古辞与箴铭、格言、谣谚
第三节 古辞之加工
    一 古辞之传唱
    二 谣讴之采集
    三 乐工之协律
第四节 古辞之辨订
    一 古辞之辨伪
    二 古辞之补录
第五节 古辞与本辞
    一 本辞解读诸说
    二 古辞与本辞关系
    三 本辞含义及功能
第六节 古辞与器乐
    一 “弄”之考
    二 “节”之考
    三 “鼓吹”考
第七节 古辞与夷乐
    一 古辞与西戎
    二 古辞与北狄
    三 古辞与东夷
第八节 古辞之辩疑
    一 “乌生十五”辩
    二 “采诗夜诵”辩
    三 “汉乐四品”辩
结论
附录一:《乐府诗集》古辞集注集评
附录二:插图
参考文献
作者基本信息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目标
    第二节 “以 A 为 B”句的相关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句法分析
    第一节 “以 A 为 B”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A 的成分分析
    第三节 B 的成分分析
    第四节 “以 A 为 B”前的修饰成分分析
    第五节 “以 A 为 B”的主要句法类型
第三章 语义分析
    第一节 “以 A 为 B”句的表义类型
    第二节 “以 A 为 B”对词汇单位 A、B 的选择和规约
第四章 语用分析
    第一节 “以 A 为 B”的凝固力
    第二节 “以 A 为 B”句适用的语体特征
    第三节 “以 A 为 B”结构在标题中的使用
    第四节 焦点标记功能
    第五节 省略
    第六节 句子语气
第五章 认知分析
    第一节 句式的整体意义
    第二节 “以
第六章 历时考察
    第一节 “以 A 为 B”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结构上的多样性
    第三节 意义上的历时发展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立论基础
        1 纳西东巴文概述
        2 选题初衷
        3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概述
        4 选题意义
        5 立论基础
    第二节 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涉及的概念和材料范围
    第一节 几个概念的涵义——意音文字·形声字·会意兼声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定义
        1 原始形声字
        2 准会意兼声字
        3 准形声字
        4 不成熟的形声字
        5 成熟的形声字
    第三节 文字材料范围及使用
    小结
第二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穷尽性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对纳西东巴文文字材料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分类
    第三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分析结果
    第四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性质
    小结
第三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在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的使用状况调查
    第一节 两个版本的特点以及选取两个版本调查的原因
    第二节 《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的形声字调查
    小结
第四章 从实际调查看纳西东巴文中的形声字
    第一节 《古事记》和《崇般崇笮》中形声字的种类和特点
        1 从《古事记》到《祟般崇笮》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种类
        2 从《古事记》到《崇般祟笮》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特点
        3 分析《古事记》与《崇般崇笮》中形声字数量及种类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从实际调查中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产生途径
    小结
第五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声符分析
    第一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分析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声符分析
    第三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形符声符的关系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与古汉字形声字比较
    第一节 古汉字中形声字的情况和种类
    第二节 古汉字形声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异同
    小结
第七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发展轨迹分析
    第一节 从历时的角度看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
    第二节 从现状分析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 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展轨迹看纳西东巴文的发展
    小结
第八章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第一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文字史研究上的意义
    第二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普通文字学上的意义
    第三节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在汉字学研究上的意义
附录一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符统计表
附录二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声符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多个“拾”字,意思全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D]. 张冬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2]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民间性特征研究[D]. 牛晓岑. 兰州大学, 2016(08)
  • [3]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研究[D]. 费雪莱. 湖北大学, 2016(06)
  • [4]统计和语义结合的中文介词消歧研究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吴艳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5]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J]. 周伟洲. 中国土族, 2014(01)
  • [6]青海都兰暨柴达木盆地东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J]. 周伟洲. 史学集刊, 2013(06)
  • [7]《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主要误译述评[J]. 马亚敏. 海外英语, 2013(17)
  • [8]乐府古辞研究[D]. 张建华. 江苏师范大学, 2012(05)
  • [9]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 罗主宾. 广西民族大学, 2010(06)
  • [10]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 胡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多个“捡”字,所有含义都变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