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邪教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邪教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村邪教孳生蔓延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高红[1](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学校德育变革深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本研究拟以社会道德现状为立足点,以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的变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从社会、学校、家庭视域入手,探析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现状和原因,旨在寻求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支持路径,进而吁请人们关注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最终为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提供更为深厚的社会学支持。本文主体内容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式地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二部分主要以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为依据,扼要阐述了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第三部分主要从社会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社会道德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述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运用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主体、德育评价、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入手,阐论了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从社会与学校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学校道德教育的育德功能尚未充分显现、教师对学生优良社会道德引导的忽视、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第六部分主要结合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现实困境,从学校、学校与社会合作、教师、家庭的角度出发,为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可行性路径作了推究与论述。

刘磊[2](2020)在《“门徒会”邪教问题研究 ——以荆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门徒会”是源于基督教的本土自创型邪教,至今已逾30年,痴迷者遍及全国各省区,是国内危害大、影响广的邪教之一。2005年以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公安机关重拳出击,综合治理,将其组织网络基本摧毁,主要骨干依法惩处,上当受骗群众自动揭发检举,嚣张一时气焰得到遏制。不过,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门徒会”邪教组织又有重新活跃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当前湖北荆州地区“门徒会”为个案,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探讨,管窥“门徒会”在新形势的一些新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是通过网络工具,收集有关“门徒会”的公开资料;通过有关部门,收集有关“门徒会”的内部资料。二是以荆州市作为研究范围,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对“门徒会”信徒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深入“教会”进行观察,收集最原始资料。三是搜集、阅读相关专着、论文等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在对上述资料全面分析总结基础上,笔者梳理出“门徒会”整体的由来发展,结合荆州市基本状况,掌握其在当地生存现状,运用社会失范论和功能论分析其滋生原因,发展进程,提出治理对策。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理论选择;第二部分阐释“门徒会”概况,介绍“门徒会”的由来和发展、“教理”“教义”;第三部分介绍荆州市“门徒会”现状,结合荆州市基本状况,对荆州市“门徒会”信徒进行分析,并从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隐蔽程度对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荆州市“门徒会”的滋生原因,主要从社会转型伴随失范、信徒个体“信教倾向”、组织调整适应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门徒会”问题的治理对策,主要在反思“门徒会”在新形势下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基础上,从法律、文化和社会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认为,“门徒会”在不同发展时空中呈现不同的特征,近年来又不断调整发展策略,“邪性”有减弱的态势。面对这种转变,本文提出新的治理对策。

侯庆振[3](2019)在《我国当前邪教活动新变化及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邪教犯罪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20世纪末,“法轮功”犯罪活动的消极影响波及全国甚至蔓延到国际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在社会结构、利益机制、文化信仰等方面发生巨大转变,邪教活动也因此产生许多新的变化。近几年,“全能神”、“华藏宗门”等邪教因破坏性极大的犯罪行为而进入公众视野,可见邪教又有抬头之势,有必要深入研究。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的三角互证设计,归纳得出当前邪教活动的新变化。从犯罪组织状况看,成员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活动更具严密性和隐蔽性,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倾向更为明显;从犯罪特点看,邪教的思想控制由民间戏法到多元化“洗脑”,传教方式网络化,生存方式产业化,作案手段暴力化;从犯罪规律看,骨干成员自立新教形成树枝状发展的变异组织,并呈现多元的国际化触角。邪教活动产生新变化有多重原因。宏观层面,邪教变化的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根源与现实环境,当前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失范、宗教的全球化与世俗化也对此产生影响。微观层面,从犯罪者看,邪教教主凭借异常的精神控制驾驭信众,通过攫取利益获得自我满足;从被害者看,信徒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害的倾向性、受容性和易感性;从管理者看,邪教治理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同时反邪教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为应对邪教当前的新变化,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治理对策。宏观上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通过完善法律规制、促进民生发展、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治理。对于犯罪者,将监禁矫正与社会矫正结合使用,实行单独关押并进行科学的教育转化;对于被害者,要进行“目标加固”,从文化教育与宣传引导上加强被害预防与情境预防;管理者应建立覆盖从预防到转化的全局治理机制,并在各层次上提升管理能力。

张志强[4](2019)在《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文中指出人们的思想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想认识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引导。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是一种人的社会意识、观念形态,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因而不同的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就参差不齐。分布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其内部多数人受到伊斯兰教或藏传佛教的影响,但从历史脉络及现实生活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既存在一定联系又具有显着区别。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生机勃勃、思维活跃,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同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由于成长环境所具有的特殊性,例如较易受到宗教文化因素等多元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培养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成功开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也证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于中国实践的正确指导意义。按照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的宗教观,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正是这一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比以往任何一种宗教观都更为正确地把握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宗教观历史上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中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思想之中,也反映在同时代和之后赞同并用以研究宗教问题的人们的思想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这一科学理论结合中国实践的赓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宗教观,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飞跃,是教育引导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根本遵循。“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培养青少年树立科学宗教观作为宗教工作重点之一,作为“主要矛盾”和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看待。通过科学理论引领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涉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关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和巩固,关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关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是必须要重视和落实的一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证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宗教观重在引导。那么,如何引导西北少数民族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宗教文化与传统习俗、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之间的关系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必须予以密切关注和及时解答的重要时代命题。概而言之,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对宗教问题的总体看法与时代进步相契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也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为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如何以科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与学术研究意义。除了导论,本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依据的系统阐释,通过探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理论进路,深切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第二章回溯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引导实践,总结了引导实践的辉煌成就与有益经验;第三章是对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宗教观念现状的调查分析;第四章在整理归纳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论证了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上述实证调研与学理分析,本文第五章提出了引导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时代要求与对策建议。本研究全文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针对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对宗教等问题的观念现状及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组织座谈、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方式,既有对实践引导成就与经验的总结凝炼,也有对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思想认识现状及引导不足的调研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如何引导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从思想认识方面的主要问题、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不利因素和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不足之处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面临的考验与挑战,建议通过正确、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与完善,以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丽娟[5](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林瑜胜[6](2018)在《生活意义的追寻 ——基于曲阜市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调查》文中指出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的“乡-城”人口持续流动,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弱势特征,农村老年人难以完全适应快速而深刻的经济与社会转型,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心理焦虑和抑郁日甚。农村社会的个体化、农村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农村老年人生活风险和个体风险的集聚化,进一步裂解了农村老年人的身份意识,侵蚀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削弱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信心。肇始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农村地区“宗教热”引发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一方面是高速增长的国家经济和不断改善的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现象的不断涌现。在新增宗教人口中,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倾向明显,成为“宗教热”里的重要群体。经济和宗教共同发展的现象已经无法从传统的“宗教鸦片论”获得全部合理性解释,必须运用或建构新的理论以进行更符合实际的阐释。即既要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结构出发,也要从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所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对农村地区居民心理结构的冲击等方面,探寻农村老年人选择宗教信仰的现实和心理诱因,更要从宗教信仰对个体的生活困境化解、精神和心理的满足与支持,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个体价值重赋、社会关系重建、生活信心重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挖掘农村老年人选择宗教信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归纳和总结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选择机制,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意义的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本文有关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定量数据来源有两部分。一是基于曲阜市980名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调查数据;二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2015年和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2016年有关宗教信仰的调查数据。本文有关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定性资料主要来源于对曲阜市50位农村老年人个案的无结构式访问。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和统计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本文发现,已有有关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研究大多是从宗教人类学视角出发,宗教社会学视角相对较少。有关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研究内容基本集中于影响宗教信仰的一些外部因素如生活的困难和保障的不足等,特别是缺乏宗教信仰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意义的深度分析。通过对农村宗教实践活动的参与观察,笔者获得了农村宗教信仰生活的生动现场体验,增加了对农村老年人选择宗教信仰动机和意义的理解。无结构式访问有助于撇开外部因素影响农村老年人信教选择的一般认知,有利于借助“移情”获得农村老年人信教的主观理性认知。对曲阜调查数据和全国性社会调查数据中有关农村宗教信仰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既可以从“面”上宏观掌握农村宗教信仰的一般概况,也有助于从“点”上对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选择行为的各种动机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理解。本文认为,农村老年人选择宗教信仰的主要动机在于追寻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农村社会个体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个体价值的失落,农村老年人通过宗教信仰唤起了个体的自我身份意识,提高了独立生活能力,并通过宗教信仰找到了精神归属,进而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赋。二是基于以个体权威、人际信任和交往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并未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同步提升的现实,农村老年人通过宗教信仰构建个体权威,增强人际信任,内化交往规范,进而强化和提升个体社会资本,并以此来重建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三是基于农村老年人遭遇的来自生活和个体两方面的风险应对需要。生活风险包括家庭、社会、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不足及社会安全感欠缺,个体风险包括生理机能下降、心理支持难以为继的健康风险及代际伦理失衡、个体尊严受损的家庭伦理风险。借助风险理性的运用,农村老年人通过宗教信仰实现了“本体性安全”的替代、维系了家庭价值观和预定了彼世的回报,进而重塑个体的生活信心。本文关于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具有三方面的创新意义。一是论述并阐明了宗教信仰构建农村老年人生活意义系统的内在价值,二是梳理并揭示了宗教信仰重建农村老年人社会关系的潜在机理,三是总结并提出了“拒绝与吸引”的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选择机制。本文的第一章属于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问题、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属于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现状介绍。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意义所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发现和观点进行概述,并就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一些宗教问题和农村老年人关爱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的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导论。从社会发展中的宗教问题凸显、农村宗教信仰发展迅速、农村老年人信教现象增多和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意义”的研究必要等方面阐述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从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一般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研究和关于已有研究的评价三方面概述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核心概念进行了限定。研究立场采取重点讨论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实然”内容,而较少涉及“应然”内容。第二章: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现状。主要包括农村宗教信仰发展背景、农村人口宗教信仰结构、曲阜市农村宗教信仰概况、农村老年人信教动机分析与信教机制探讨等内容,明确提出健康状况普遍下降、内外压力难以承受和宗教信仰适时出场是农村老年人选择宗教信仰的一般逻辑,而世俗体制的“制度性拒绝”和宗教信仰的“归属性吸引”则体现了农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选择机制。第三章:个体价值的重赋。依据个体化理论,阐述了农村社会个体化的表现和农民个体化的衍进与结果,分析了农村社会个体化对农村老年人个体权威和个体价值的影响,并就宗教信仰对农村老年人的个体价值重赋,从自我身份意识唤起、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和精神归属达成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社会关系的重建。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出发,考察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分化对农村老年人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作用路径的分析,从个体权威、人际信任和交往规范三方面论述了宗教信仰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重建的机理。第五章:生活信心的重塑。本章根据现代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面临的生活和个体风险,依据风险理性理论研究指出,农村老年人面对外部生活风险和内部个体风险的双重夹击,希望通过宗教信仰实现个体的“本体性安全”,维系家庭价值观,并实现彼世回报的预定。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本章从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现状的一般评估和宗教信仰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意义两方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就农村宗教信仰的地位认识、农村宗教信仰的作用评估、农村宗教信仰的两种观点和农村老年人的关爱思路四个与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杨昊[7](2018)在《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邪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滋生的一种毒瘤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残害信徒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的和睦,甚至公然对抗政府,已经成为全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公敌。但邪教组织的产生、发展、蔓延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根源,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同邪教组织的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东莞地处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的前沿——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社会治安复杂,是各类邪教组织境外渗透和境内活动的重点地区,与邪教组织的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近年来,东莞地区邪教组织的防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力度、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先对东莞地区邪教组织的现状、发展态势及防范治理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自身工作经验等方式方法,对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为建设“和谐、幸福、平安”东莞保驾护航。

纪咏梅[8](2017)在《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就是要改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半封建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的中国人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才找到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浴血涅盘的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马克思笔下“异化”的精神世界,雅斯贝尔斯担忧的“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正在中国大地肆意蔓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他们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能量,是决定中国政局走向的基本政治力量。动员农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农民、发动农民,才能站稳脚跟,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当前,农民仍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研究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首先应正本清源,厘清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理论,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信仰是人们对体现个人最高价值和社会最美理想的某种对象的坚定不移的确信和始终不渝的追求,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具有理论合法性依据、现实合法性依据和文本合法性依据。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和信奉,并作为行动的指南。主要包括对唯物主义世界图景的确信、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等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信仰,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终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农民的二重性理论、建立工农联盟的思想,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部灌输的理论、工农民主专政理论、对农民进行信仰教育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主力军的思想、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思想、教育农民的思想,都为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奠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国家教化传统、大同理想,西方文化中的阶级意识理论、文化霸权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也是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处于转型期,农民群体也出现了新变化,表现为阶层化特征明显,流动性增强,权利意识明显提高,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基本认知、态度认同、行为倾向等维度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状况,还是基本认知、态度认同、行为倾向等三个维度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维度中,农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指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指数、对党的信任指数均已进入低度认同的范围。造成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党内腐败现象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侵蚀,多元文化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解,农民的思想意识特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排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忽视。农民不是处于政治世界之外或政治世界边缘的存在,对于中国这个超大农民国度来说,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发挥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作用的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同时,党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农民渴望信仰的强烈诉求也为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奠定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信仰,政治信仰培育是任何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国外政治信仰培育起步较早,效果较明显,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文化同源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民众的政治信仰培育、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治信仰培育、政党树立良好形象以引导民众的政治信仰、遵循政治信仰培育的科学规律,这些经验都对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对当代中国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首先,应确立维护利益、区别对待、循序渐进、贴近实际等原则,为做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提供指导;其次,应通过夯实物质基础、打造坚强堡垒、营造文化氛围、构建组织途径等措施为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以彰显信仰,融入乡土生活以内化信仰,丰富实践活动以践行信仰,构建长效机制以固化信仰等具体实现途径,切实提高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效性。

安慧敏[9](2017)在《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邪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反邪教工作始终是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和基础性工作。农村邪教组织的扩散,给农村群众带来了心理和身体上的极大伤害,给各项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多方面的阻碍,加剧了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难度和成本。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之下,农村反邪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被赋予了诸多的意义。无论是农村的稳步发展,还是基层治理的有序推进,都对农村反邪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农村反邪教工作面临什么样的考验,应该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反邪教工作,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Y市农村反邪教工作为例,结合Y市近年来在农村反邪教工作中的实践,以小见大,观察我国目前在农村反邪教工作中的主要措施,全面解析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提升的现实可行路径,以遏制邪教组织对农村的渗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本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界定邪教和反邪教工作的概念,介绍Y市的基本情况,明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阐明了当前我国邪教特征及农村反邪教工作的主要措施;第三部分,揭示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现实可行的改善建议。通过以Y市为例对农村反邪教工作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发现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改善农村反邪教工作的可行对策,以期对当下农村反邪教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石潇萌[10](2016)在《转型时期中国农村信仰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我国农村也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乡村化社会向现代城镇化社会转变。转型过程中,农民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思想意识却没有同步提高,反而陷入了一种空虚或者说没有精神支柱的状态。这种状态极易影响我国农民的精神风貌,导致不良思想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农民迫切地需要塑造一种立足于他们自身现状的伦理信仰。本文依据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信仰伦理思想出发,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的调查与走访,归纳出我国农村目前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统道德信仰解构、民间信仰功利化过甚、基督教发展迅速并与民间信仰存在冲突的信仰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合我国农村现状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既继承与发展传统信仰,又引导与规范民间信仰,同时理解与包容不同信仰的对策,以期改善我国农村信仰目前存在的伦理问题,削弱其对农村发展的不良影响,使我国农村朝着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

二、目前我国农村邪教孳生蔓延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我国农村邪教孳生蔓延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德育变革是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路径
        2.社会道德状况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3.社会道德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道德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整体图景
    (一)评价我国社会道德发展整体图景的方法论依据
        1.价值观立场
        2.认识方法论
    (二)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现状
        1.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优良社会道德的发展与进步
        2.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支流:不良社会道德的存在与蔓延
二、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道德启蒙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
    (二)社会教育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域
    (三)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基础变量
三、我国社会道德发展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分析
    (一)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目标变革的影响
    (二)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课程变革的影响
        1.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学科课程的影响
        2.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影响
        3.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三)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主体变革的影响
        1.社会道德对教师的影响
        2.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
    (四)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评价变革的影响
    (五)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影响
四、社会道德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作用尚未彰显
        1.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目的的功利化
        2.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对象的边缘化
        3.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的形式化
    (二)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道德资源的忽视
        1.学校对社会道德育人作用的忽视
        2.学校对优良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不充分
        3.学校缺乏对不良社会道德的抵御机制
    (三)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不力
        1.教师自身道德素质需要提高
        2.教师的德育方法单一乏力
        3.教师德育评价方式保守落后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道德教育的失位
        1.家长的道德素养尚待提升
        2.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3.家庭德育的内容尚需拓展
        4.家长的角色定位尚需明晰
        5.家长的教育方式仍需完善
五、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支持的有效路径
    (一)社会应彰显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1.明晰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的目的
        2.正确处理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3.提高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的实效性
    (二)学校应主动挖掘社会道德资源
        1.学校要重视社会道德的育人作用
        2.深入挖掘优良社会道德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3.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道德的影响
    (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社会道德观念的引导
        1.提升道德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2.更新德育方法,加深道德理解
        3.优化教育评价,丰富道德体验
    (四)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
        1.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2.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3.明晰社会道德影响,准确定位教育角色
        4.采用多元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门徒会”邪教问题研究 ——以荆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邪教问题研究现状
        1.2.2 “门徒会”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选择
        1.4.1 失范论
        1.4.2 功能论
2 “门徒会”概况
    2.1 “门徒会”由来和发展
        2.1.1 “门徒会”组织成立
        2.1.2 “门徒会”发展过程
    2.2 “门徒会”的“教理”“教义”
        2.2.1 “三赎基督”
        2.2.2 “驱鬼治病”
        2.2.3 “吃生命粮”
        2.2.4 “世界末日”
        2.2.5 “平均主义”
3 荆州市“门徒会”现状
    3.1 荆州市基本状况
    3.2 荆州市“门徒会”信徒情况
    3.3 荆州市“门徒会”组织运行
        3.3.1 组织体系严密
        3.3.2 规章制度完备
        3.3.3 隐蔽程度不一
4 荆州市“门徒会”滋生原因
    4.1 社会转型伴随失范现象
        4.1.1 价值观念混乱迷失
        4.1.2 宗教领域问题凸显
        4.1.3 乡土社会瓦解异化
    4.2 信徒自身具有“信教倾向”
        4.2.1 因病入教以期健身强体
        4.2.2 生活不顺以期化解“紧张”
        4.2.3 精神空虚以期满足需求
    4.3 组织调整策略适应环境
        4.3.1 运行方式隐蔽严格
        4.3.2 活动形式简单易行
        4.3.3 组织进行自我矫正
5 “门徒会”问题治理对策
    5.1 法律对策
        5.1.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反邪教立法
        5.1.2 规范“正教”管理,严格反邪教执法
        5.1.3 加强法制教育,丰富反邪教内容
    5.2 文化对策
        5.2.1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行为规范价值标准
        5.2.2 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铲除邪教滋生文化土壤
        5.2.3 提高宗教理性认识水平,利用“正教”压缩邪教空间
    5.3 社会对策
        5.3.1 推动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系统良性运行
        5.3.2 完善居民社会保障机制,缓解弱势群体生存紧张
        5.3.3 发挥民间反邪组织作用,建立社会联动联防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门徒会”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B 部分访谈对象列表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3)我国当前邪教活动新变化及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邪教及相关概念的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理论
2 我国当前邪教活动的新变化
    2.1 精神控制:从民间“戏法”到多元“洗脑”
    2.2 邪教成员: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
    2.3 传教方式:网络传教活跃,方式多样
    2.4 危害表现:对抗社会、反对政府更显着
    2.5 活动特点:组织严密性和活动隐蔽性加强
    2.6 生存方式:敛财形式多元化,以商养教
    2.7 变异加快:呈树状发展,骨干自立新教
    2.8 暴力升级:信仰支配犯罪,主观恶性更大
    2.9 国际趋势:全球化传播,成为政治砝码
3 我国当前邪教活动产生新变化的原因
    3.1 宏观层面
        3.1.1 历史根源与现实条件的双重影响
        3.1.2 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
        3.1.3 宗教的全球化与世俗化
    3.2 微观层面
        3.2.1 犯罪者—教主与邪教组织
        3.2.2 被害者—被害倾向性、受容性与易感性
        3.2.3 管理者—治理机制不健全
4 针对我国当前邪教活动新变化的治理对策
    4.1 宏观层面
        4.1.1 完善法律规制根除迷信土壤
        4.1.2 关注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
        4.1.3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信息共享
    4.2 微观层面
        4.2.1 犯罪者—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
        4.2.2 被害者—被害预防与情境预防
        4.2.3 管理者—科学处置与宗教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调查对象统计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和现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问题
        二、列宁对宗教问题的论述
        三、对树立科学宗教观的启示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
        一、主张“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正确看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三、倡导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研究宗教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宗教观
        一、支持宗教信仰自由但反对搞宗教狂热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发挥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宗教观
        一、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二、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三、全面加强党的宗教统战工作
        四、特别强调了“导”的思维和功夫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依据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引导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二节 重要的实践成就
        一、为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凝聚了共识
        二、为民族区域自治成功实践统一了思想
        三、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了合力
    第三节 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不断推动引导的法治化
        三、注重合乎实际合乎规律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的宗教观念现状调研分析
    第一节 调研对象的总体概况
        一、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的藏、蒙等族青年
        二、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回族等族青年
        三、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维吾尔等族青年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基本状况
        一、理想信念与价值遵循方面
        二、文化习俗与传统观念方面
        三、法治意识与交往观念方面
    第三节 宗教观念的影响因素
        一、成长环境方面
        二、传统观念方面
        三、聚居条件方面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第一节 认识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对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解不深
        二、个别人存在对宗教的非理性观念
        三、对党的政策不熟与法治意识不强
    第二节 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现实生活中某些非宗教因素对宗教的利用
        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名义实施渗透破坏
        三、信息时代互联网建设监管方面的短板效应
    第三节 引导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党的全面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需深化
        三、引导过程不连贯不系统不协同
第五章 引导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时代要求与针对性举措
    第一节 引导的目标和方向
        一、夯实各族青年对党的领导的坚定拥护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深刻认识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然性
    第二节 全方位引导的实现路径
        一、思想引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当代新发展
        二、政治引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方位
        三、法治引导:发挥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的规范作用
        四、实践引导:着力西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民生改善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引导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多元一体文化认同,广培厚植各族青年共有精神家园
        二、强化理想信念引领,发挥少数民族青年干部积极引导作用
        三、完善科学法治教育,提升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思想政治素质
        四、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涉及宗教因素的舆情疏导和网络监管
        五、协同创新优化,增强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总体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1.1 邪教的概念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1.2 邪教的特征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1.4.1 邪教与宗教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1.4.4 邪教与异端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1.5.1 社会控制理论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1.6 小结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2.1.4 小结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2.3 小结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3.4 小结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4.4 小结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5.1.1 共通性
        5.1.2 差异性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5.2.4 小结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6.3.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活意义的追寻 ——基于曲阜市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一) 社会发展中的宗教问题凸显
        (二) 农村宗教信仰发展迅速
        (三) 农村老年人信教现象增多
        (四) 宗教信仰“生活意义”的探讨必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创新之处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现状
        (一) 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一般研究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研究
        (三) 关于已有研究的评价
        二、研究问题
        (一) 主要问题
        (二) 核心概念
    第三节 研究立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立场
        (一) “价值中立”的可能与不可能
        (二) 本文的研究立场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
        (二) 参与观察
        (三) 无结构式访问
        (四) 统计分析
第二章 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现状
    第一节 农村宗教信仰现状
        一、农村宗教信仰的发展背景
        (一) 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 二元结构下的城乡疏离
        (三) “乡-城”人口的持续流动
        二、农村人口宗教信仰结构
        三、曲阜市农村宗教信仰概况
        (一) 曲阜市概况
        (二) 曲阜市农村宗教信仰概况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现状
        一、宗教活动参与频率分化
        二、宗教信仰选择混合化
        三、基督教信仰传教特征突出
        四、信教动机趋向实用主义
        五、信教动机的“扫描”
        (一) 因病信教的流行
        (二) 家庭关系的考虑
        (三) 寄托来世的传统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的信教机制
        一、农村老年人信教的一般逻辑
        (一) 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二) 内外压力难以承受
        (三) 宗教信仰适时出场
        二、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选择机制
        (一) 宗教信仰的精神勖勉
        (二) 世俗体制的“制度性拒绝”
        (三) 宗教信仰的“归属性吸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体价值的重赋——个体化视角下的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
    第一节 农村社会的个体化
        一、农村社会个体化的表现
        二、农民个体化的衍进与结果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的个体价值失落
        一、自我身份意识丧失
        二、独立生活能力降低
        三、精神归属支点难觅
    第三节 个体价值的宗教重赋
        一、宗教仪式唤起身份意识
        二、教众互助提高生活能力
        三、神圣信仰提供精神归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关系的重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
    第一节 农村的社会关系
        一、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
        (一) 家族化的家庭关系
        (二) 传统化的人际关系
        (三) 伦理本位的权力关系
        二、农村社会关系的分化
        (一)家庭关系的分化
        (二) 人际关系的分化
        (三) 权力关系的分化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
        一、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及意义
        (一) 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二)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
        (三) 农村老年人社会资本的意义
        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现状
        (一) 社会资本存量不断减少
        (二) 社会资本增量明显不足
        (三) 社会资本作用难以发挥
    第三节 宗教信仰里的社会关系重建
        一、重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
        (一) 构建个体权威
        (二) 增进人际信任
        (三) 内化交往规范
        二、重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关系
        (一) 重建家庭关系
        (二) 重建人际关系
        (三) 重建权力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活信心的重塑——风险理性视角下的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风险集聚
        一、基本保障仍存不足
        (一) 家庭保障出现衰落
        (二) 社会保障存有欠缺
        (三) 公共服务保障落后
        二、社会安全感有待提高
        (一) 社会治安仍需加强
        (二) 社会纠纷逐渐上升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的个体风险集聚
        一、健康状况难言乐观
        (一) 生理机能不断下降
        (二) 心理支持难以为继
        二、家庭伦理快速调整
        (一) 代际伦理趋向失衡
        (二) 个体尊严遭遇挑战
    第三节 宗教信仰对生活信心的重塑
        一、替代“本体性安全”
        二、维系家庭价值观
        三、预定彼世回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一、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的一般评估
        (一) 信教原因:家庭因素是主要出发点
        (二) 信教目的:建构生活意义系统
        (三) 信教机制:“制度性拒绝”与“归属性吸引”
        二、宗教信仰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意义
        (一) 重赋个体价值
        (二) 重建社会关系
        (三) 重塑生活信心
    第二节 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农村宗教信仰的地位认识
        (一) 宗教的适应性
        (二) 宗教的模式
        二、农村宗教信仰的作用评估
        (一) 道德教化
        (二) 心理支持
        三、农村宗教信仰的两种观点
        (一) 宗教信仰的适度需要
        (二)宗教信仰的合理引导
        四、农村老年人的关爱思路
        (一) 特殊对待的必要性
        (二) 精神关怀的迫切性
        (三) 家庭主体的关键性
        (四) 宗教信仰的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调查问卷
附录2: 曲阜农村方言对照表
附录3: 部分访谈案例情况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绩效管理理论 2.2
    公共治理理论 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概况及防治工作现状 3.1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概况 3.2
    防治工作现状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工作落实和队伍建设不到位 4.2
    司法打击工作力度大于事前预警防控力度 4.3
    过于依靠单一的政府主体进行管理 4.4
    对邪教活动主体的掌控预警能力不足 4.5
    已转化邪教人员重新从事邪教活动 4.6
    打击处置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的效果不佳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5.1
    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知有偏差 5.2
    滞后的管理理念和不完善的管理体系 5.3
    缺乏与时俱进的法律支撑和执法理念 5.4
    存在邪教滋生的土壤和生长发展的温室
    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 6.1
    确保防范治理邪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6.2
    健全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 6.3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格局 6.4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 6.5
    强化邪教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 6.6
    用足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调查问卷

(8)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阐释
    一、信仰概述
        (一)信仰的含义
        (二)信仰的特征
        (三)信仰的形成机制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命题释疑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命题的争论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合法性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及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终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一、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资源
        (一)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
        (二)中国社会国家教化的传统
        (三)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三、西方文化中关于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资源
        (一)阶级意识理论
        (二)文化霸权理论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
第三章 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审视
    一、农民的界定与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特征
        (一)农民的界定
        (二)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特征
    二、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一)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状况
        (二)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认知维度
        (三)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认同维度
        (四)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倾向维度
    三、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
        (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三)党内腐败现象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侵蚀
        (四)多元文化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解
        (五)农民的思想意识特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排斥
        (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忽视
第四章 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必要性
        (一)凝聚力量:发挥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作用的需要
        (二)塑造主体: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
        (三)夯实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四)应对挑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
    二、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可能性
        (一)历史借鉴:党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成功经验
        (二)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良好时机:当前农民渴望信仰的强烈诉求
第五章 国外政治信仰培育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政治信仰培育概况
        (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仰培育
        (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仰培育
        (三)文化同源国家的政治信仰培育
    二、国外政治信仰培育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政府高度重视民众的政治信仰培育
        (二)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治信仰培育
        (三)政党树立良好形象对政治信仰培育至关重要
        (四)政治信仰培育应遵循科学规律
第六章 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对策
    一、确立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原则
        (一)维护利益的原则
        (二)区别对待的原则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营造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良好环境
        (一)夯实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物质基础
        (二)打造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坚强堡垒
        (三)营造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文化氛围
        (四)构建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组织途径
    三、探索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以彰显信仰
        (二)融入乡土生活以内化信仰
        (三)丰富实践活动以践行信仰
        (四)构建长效机制以固化信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Y市基本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邪教及其社会危害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邪教
        2.1.2 反邪教工作
    2.2 当前我国邪教特征及活动方式
        2.2.1 邪教组织种类多且分布范围广
        2.2.2 农村邪教人员构成趋向年轻化
        2.2.3 信徒发展方式多样化
        2.2.4 邪教组织活动形式隐秘化
    2.3 我国邪教对农村的危害日益加深
        2.3.1 对社会和谐氛围产生了消极影响
        2.3.2 对政府社会治理的阻碍
        2.3.3 对经济发展的侵害
第三章 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3.1 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的主要做法
        3.1.1 出台相关反邪教的法律与政策
        3.1.2 建立健全反邪教工作领导机构机制
        3.1.3 建立反邪教工作制度和“三声联防”等工作方法
        3.1.4 倡导科学文化的教育宣传引导
        3.1.5 引导反邪教社会组织发展
    3.2 农村反邪教工作取得的成效
        3.2.1 反邪教思想深入人心
        3.2.2 对农村邪教组织形成震慑效应
        3.2.3 被转化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情况良好
第四章 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当前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4.1.2 政府依法打击力度有限
        4.1.3 教育宣传工作方式单一
        4.1.4 转化邪教人员工作滞后
        4.1.5 社会组织反邪教作用弱
    4.2 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国家缺少专门的法律依据
        4.2.2 地方政府工作机制不顺畅
        4.2.3 基层干部对反邪教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4.2.4 邪教人员教育转化工作严重滞后
        4.2.5 农村社会反邪教组织发展缓慢
第五章 加强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反邪教法律法规体系
    5.2 发挥政府在反邪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5.2.1 建立健全农村反邪教工作长效机制
        5.2.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5.2.3 加强农村反邪教工作的队伍建设
        5.2.4 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撑和舆论导向
    5.3 搭建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平台
        5.3.1 打造科学文化教育平台
        5.3.2 创新教育宣传方式方法
        5.3.3 加强邪教人员转化救助
    5.4 开展家庭活动发挥家庭反邪教作用
        5.4.1 组织活动
        5.4.2 开展走访
        5.4.3 给予关爱
        5.4.4 分类教育
        5.4.5 做实邪教人员脱离邪教后的工作
    5.5 打造反邪教警示工作阵地
        5.5.1 依托地缘特点打造永久性教育阵地
        5.5.2 依托生活习俗打造流动性宣传阵地
        5.5.3 依托各类媒介打造现代传媒阵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转型时期中国农村信仰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信仰概述
    2.1 信仰的内涵
    2.2 信仰的主要类型
        2.2.1 政治信仰
        2.2.2 道德信仰
        2.2.3 宗教信仰
        2.2.4 民间信仰
    2.3 信仰的特征
        2.3.1 不同信仰的共有特征
        2.3.2 不同信仰的独有特征
    2.4 信仰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2.4.1 宗教信仰是西方文化价值的主要来源
        2.4.2 信仰是中国传统价值的实现手段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信仰情况——以咸宁市双溪桥镇为例
    3.1 我国近代农村信仰情况发展脉络
    3.2 双溪桥镇信仰调查情况
        3.2.1 双溪桥镇情况介绍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方式
        3.2.4 调查结论
第四章 转型时期农村信仰现状
    4.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4.2 传统道德解构
    4.3 信仰功利化过度膨胀
    4.4 基督教发展迅速并与民间信仰存在冲突
第五章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信仰的伦理引导
    5.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5.1.1 加强农村教育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
        5.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5.2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道德信仰
        5.2.1 中国传统道德信仰是完善农村信仰体系的基础
        5.2.2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传承发展传统道德信仰
    5.3 引导与规范民间信仰
        5.3.1 以农村祠堂为载体,保留民间信仰本土特色
        5.3.2 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效作用,引导规范民间信仰
    5.4 理解与包容农村存在的不同信仰
        5.4.1 信仰多元化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5.4.2 倡导“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包容地接纳不同信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目前我国农村邪教孳生蔓延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基础研究[D]. 高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门徒会”邪教问题研究 ——以荆州市为例[D]. 刘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1)
  • [3]我国当前邪教活动新变化及治理问题研究[D]. 侯庆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4]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D]. 张志强. 兰州大学, 2019(08)
  • [5]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6]生活意义的追寻 ——基于曲阜市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调查[D]. 林瑜胜. 山东大学, 2018(11)
  • [7]东莞地区邪教组织防范治理对策研究[D]. 杨昊.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8]当代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D]. 纪咏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我国农村反邪教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市为例[D]. 安慧敏. 山西大学, 2017(03)
  • [10]转型时期中国农村信仰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为例[D]. 石潇萌.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当前我国农村邪教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