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控制新技术

微生物控制新技术

一、微生物控制的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齐宝晗[1](2021)在《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立足于河北省昌黎县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以河北省农业厅推广的十大技术为依据,选择昌黎县农业技术部门大力推广,且在国内普遍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的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SW(优势和劣势)、OT(机会和威胁)分析,并通过各因素组合分析,制定战略发展矩阵,科学选择发展重点与方向,最后提出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与建议。促进黄瓜产业走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增产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在日光温室土壤逆境栽培条件下,5项抗逆栽培技术均可有效缓解土壤逆境的发生。针对不同土壤逆境,运用多种不同抗逆栽培技术,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和对带病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等,从根本上降低土壤逆境发生的可能性。(2)提出5项抗逆栽培技术的共性发展对策与建议如下:加大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增强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另外,针对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还要注意加强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监管;针对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要注重嫁接机械设备的研发;针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注意秸秆粉碎设备的研发力度,并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针对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要注意降低生产成本。(3)运用SWOT分析法对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组合各项技术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四种因素,绘制SWOT战略发展矩阵,对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出战略性对策及建议,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

邹紫千[2](2021)在《绿色方便羊肉烤肠加工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顺应市场对美味方便羊肉产品的需求,针对传统烤羊肉多环芳烃安全问题、“火改电”烤制的风味不足现实问题;以阿坝州若尔盖县藏绵羊肉为主要原料,将川菜肉品烹饪技艺与西式肉品滚揉技术、生物酶学技术紧密结合,开发绿色方便的羊肉烤肠新产品,助力效益和美味型羊肉加工新业态形成。1.对比不同品种、羊龄、贮藏方式的羊肉对烤肠加工的适宜性,选出冻品若尔盖藏绵羊肉作为主要原料。根据温度传递和膻味扩散机理,开发了羊肉空气-水浴组合解冻新技术,达到了解冻-脱膻同步完成的效果。与微波解冻、水浴解冻对比后,选择先使用空气解冻,条件为温度15℃,时间3.0h,此时能够对羊肉的筋腱和脂肪分离,并能对羊肉进行分割。再进行水浴解冻、同时漂洗脱膻,漂洗解冻的工艺条件:温度为15℃,时间为20min,加入混合脱膻剂浓度为3.0%。2.开发了一种专用于羊肉烤肠的天然增香辅料(烤鱼肉末)加工新技术,提升产品天然烤香风味。通过对烤鱼肉末制作及增香试验,得出烤鱼肉末的加工工艺。先对鱼肉运用热风干燥,在60℃下干燥4.2h,致含水量为30%,再用远红外烤制技术,将鱼肉烤制到含水量为8.0~10.0%时,将烤鱼粉碎过筛后再进行超微粉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烤制工艺参数为:鱼块厚度1.0cm,烤制温度200℃,烤制时间为18min。其它香辛料的最佳增香工艺条件为:辣椒在160℃烘烤7.0min,花椒在150℃烘烤10min,孜然在180℃烘烤8.0min,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技术,对增香前后辣椒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杜松烯、2,3-二氮杂双环庚烯等具有特征香味物质增加了41.05%,证明了增香效果显着。3.通过腌制肉品滚揉、人造肉蛋白原料等配方的响应面优化试验,集成开发了二次滚揉技术、生物酶学技术,提升羊肉烤肠品质。结果表明:滚揉技术在羊肉烤肠中的运用,能改善质构特性,提升口感;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二次滚揉的条件为:加压腌制60min,压力0.15MPa,滚揉机转速8.0r/min,温度11℃,滚揉3.0h。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以保水性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为4.13%,TG酶0.79%,β-环糊精0.68%时,羊肉烤肠的保水性达96.58%,综合感官评分达到96.15分。产品出品率达到130%以上。运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对产品游离氨基酸测定,检测出必须氨基酸7种,含量为1.13g/100g,天冬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8.88%。产品的蛋白质含量≥15%、脂肪含量≤25%、亚硝酸盐含量≤3.0mg/kg、苯并芘≤0.2ug/kg,通过热力杀菌后的烤肠保质期在90d以上。

吴承坤[3](2020)在《基于微生物岩土技术的泥炭土工程性质改良初探》文中认为泥炭(质)土是自然界中有机质含量最多的土类,具有独特的工程性质。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枝叶、根系、分泌物及动物的分解残余,是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源,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物质组成部分,对泥炭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很大。岩土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生命活动会改变泥炭土有机质含量和组分,从而改变土的工程性质。将微生物过程加以控制和利用来解决具体的岩土工程问题,称为微生物岩土技术。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岩土技术改良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课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自然环境中,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数量、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主要包括:温度、营养物质的特性、土壤特性、土壤水分和通气情况等。滇池水体富营养化,难免会通过湖泊-地下水循环的形式影响环湖周边区域土中的营养物质成分,造成泥炭土中氮、磷等元素增加,有加速泥炭土有机质分解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环滇池区域的泥炭土地基长期沉降问题更加严重。受现代微生物岩土技术启发,提出利用微生物扩增技术人为加快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率,在较短时间内显着降低泥炭土有机质含量,改良泥炭土工程性质,从而进行泥炭土地基处理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厌氧条件下不同碳氮比(C:N)泥炭土有机质分解产气过程;采用涂布平板试验测定不同碳氮比泥炭土在不同时期的菌落数量;通过一维固结蠕变试验分析碳氮比发生变化对泥炭土长期蠕变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氮比减小,生物气体积及产气速率增大,产气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泥炭土中的微生物群落数随着碳氮比的减小而增大;不同碳氮比泥炭土的一维固结蠕变包含瞬时沉降、主固结沉降、次固结和三次固结沉降。随着碳氮比减小,三次固结系数Ca II有增大的趋势。总体而言,氮元素增加导致泥炭土有机质分解可能带来比较显着的地基附加沉降问题。(2)通过研发2套模型装置,分别模拟厌氧、好氧环境下泥炭土有机质分解过程,并测试分析分解后泥炭土的烧失量、界限含水率及一维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厌氧环境下,菌液浸泡的泥炭土生物气产量比纯水浸泡的有大幅度提高,其产气动力学特征符合修正Gompertz模型。好氧环境下,分解30 d左右时,2个场地泥炭土烧失量分别减少了10.3%和15.6%,减少量比厌氧环境下的大。界限含水率试验表明,泥炭土液限随微生物分解反应时间的增长有所降低,而塑限变化幅度不大。一维固结蠕变试验表明,有机质分解后的泥炭土次固结系数下降,分解时间越长,次固结系数下降越显着。对新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理论及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该技术有望发展为一项生态友好型的泥炭土地基新型处理方法,改良泥炭土有望成为微生物岩土技术一个潜在应用领域。(3)通过研发模型试验装置,利用富集菌液对泥炭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分解,对分解过程中泥炭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测试。试验结果表明:90天内,泥炭土有机质含量从67%下降至61.5%;物理性质方面,随着分解时长增大,泥炭土颗粒比重Gs和饱和重度γs at增大;液限wL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塑限wP变化幅度不大。一维固结变形性质方面,分解后的泥炭土压缩系数a1-2下降,压缩模量Es增大;抗剪强度方面,分解后的泥炭土固结快剪强度普遍有15~25%的增大;粘聚力cc q从最初的18.3 k Pa下降为15.6 k Pa,而内摩擦角φc q却从13.9°增大到18.8°;渗透特性方面,分解时长增大,经过预压的重塑泥炭土样渗透系数有下降趋势。机理分析表明,泥炭土工程性质的改变不仅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有关,还可能和组分变化有关。

陈峰[4](2019)在《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生活垃圾具有“高含水、高有机质、高混合度、低热值”的复杂特性,其中含水率是制约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关键因素。降低生活垃圾含水率的常用技术有机械干化、热干化、生物干化等,但在投资、能耗、运行成本、运行稳定性和干化效率,及对周围环境友好性方面都有提升空间。其中,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是利用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群在降解垃圾中有机质时所释放的热量,在干化仓内形成持续稳定的高温环境,将垃圾中的液态水蒸发为气态水,进入干化仓的低温低湿空气变成了高温高湿的气体后经由通风系统排出,进而快速去除垃圾中绝大部分水分的工艺。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多是好氧堆肥发酵等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存在干化温度低(35~45℃)、速度慢、周期长、干化效果不佳、产品热值仍然较低而难以资源化应用等诸多问题。提高生物干化温度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突破点,为此开展高温生物干化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对推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走向“以废物变资源、废物变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开展了多类型的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工艺性能试验,通过对包括干化过程和效果影响因素、干化产品应用适宜性、以及干化烟气污染控制等的系统研究,确定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工艺的工程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环境生物学、生化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等原理,通过建立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数学模型和过程控制方法,开展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机理和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在构建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高温烟气、太阳能等余热辅助、小型一体化、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等系列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方案,并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对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是一种适合中国生活垃圾特点的干化方法,温度范围为50℃~70℃。(2)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垃圾的含水率由约58.9%逐步降低到约18.6%,减量化50%以上,垃圾低位热值由约9000kJ/kg提高至18000kJ/kg。(3)影响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微生物菌种>通风风量>仓体构造>氧气浓度>颗粒粒径>仓体保温性能,其中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通风风量、仓体构造是决定性的外部影响因素。(4)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排放气体中NO、SO等浓度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排放标准限值;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不产生渗滤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需要配套专门的废气和废水处理设施。(5)生活垃圾高温好氧干化后可制成垃圾衍生燃料(RDF),RDF在掺烧过程中锅炉燃烧稳定、燃烧排放污染物浓度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物可以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RDF/原煤的掺烧质量比宜控制在5%~10%。(6)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垃圾堆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相吻合,证实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产热机理是遵循微生物分解合成规律的,干化过程中的热量来自于微生物分解垃圾中有机质所释放的热能。(7)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可将生物干化周期缩短至7d;干化过程可划分为温升期、高温期及温降期,各期历时为0.6d、5.6d、0.8d;水分去除主要在高温期;(8)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各阶段的控制策略:在干化初期以满足供氧量、快速升温为主要控制依据,干化中期以氧气供给保证微生物释放最大的热量与通风除湿吸收热量之间所建立的动态平衡为控制依据,干化末期以满足通风除湿为主并使仓内垃圾堆体温度快速降低。(9)该技术可用于现有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厂的改造项目,改造部分的工程投资约3万元/t、处理成本约23元/t、新增经济效益约66元/t。(10)采用本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我国生活垃圾可以采用“收集~好氧生物干化~压缩~转运”的收运模式和“粗破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RDF燃料制造+燃料焚烧(或综合利用)”的处理处置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效率。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提供了巨大的垃圾处理供给市场,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变化,是一种解决中国生活垃圾“三高一低”难题的高效、经济、实用的垃圾生物预处理方法,未来会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牛洪梅,戚成,王翔,刘箐,董庆利[5](2019)在《奶粉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生长与失活建模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奶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极易被微生物污染,而阪崎克罗诺杆菌是污染奶粉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文对国内外阪崎克罗诺杆菌生长、失活建模的研究进行综述,生长模型的建立为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提供有效信息,失活模型的建立能反映传统、新型微生物控制技术和历史应激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失活作用效果。最后,针对目前阪崎克罗诺杆菌在预测建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博伟[6](2017)在《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的影响 ——以淡水养殖微生物调水技术为例》文中指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鼓励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持续强调加强科研创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强调要让前沿科技真正为农民所用,但是,事实上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情况表现处显着的个体差异,并且采纳者呈现出小范围集中分布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淡水养殖的微生物调水技术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决三个问题:(1)如果技术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什么农户不采用?信息知识缺失是否制约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决策;(2)社会网络作为信息资源载体是否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存在显着影响?社会网络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3)如果网络有利于技术信息的传播,养殖集聚及技术支撑主体的嵌入是否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产生空间影响,从而使得采纳新技术行为表现出小范围空间集中的特征?本文以农户行为理论为基础并通过文献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而以淡水养殖微生物调水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江苏、浙江、广西三省、四市、十县59个有效村级样本和343个有效农户样本对每个问题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使用微生物调水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PSM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均支持这一结论;(2)OLS模型和序次logit模型结果显示对技术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1%的水平上显着正向影响农户的技术投入强度和投入程度,信息是重要的无形生产要素,掌握技术信息显着促进农户采纳新技术采纳程度和采纳强度;农户的健康状况、风险态度、家庭人均收入、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均显着正向影响采纳新技术程度,换水频率显着负向影响采纳新技术程度:受教育程度和养殖面积显着负向影响新技术投入强度;产业组织和技术培训没有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产生显着影响;(3)OLS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对农户学习并掌握新技术水平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规模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有1%水平上显着正向的影响,斜向网络规模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有10%水平上显着正向的影响;横向网络强度、纵向网络强度、斜向网络强度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有1%水平上显着正向的影响;(4)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网络规模低于门槛值时,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着,而当网络规模高于门槛值时,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产生显着正向的影响;斜向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的影响也存在门槛效应,但是与横向和纵向网络不同的是,当斜向网络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其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有显着正的影响,当网络规模高于门槛时,其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5)强关系网络对新技术信息传播有显着正向的直接影响,弱关系对新技术信息传播没有直接促进作用,但能通过由强关系充当的关系桥间接促进农户获取信息;在横向和纵向网络中,强关系的直接作用大于弱关系的间接作用,在斜向网络中,弱关系的间接作用大于强关系的直接作用;综合以上两点,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假设”不能完全解释农业新技术信息的传播机制;其他显着影响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的因素包括健康状况、风险态度、家庭人均收入、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以及换水频率,产业组织和技术培训没有对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产生显着影响;(6)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农业种(养)植集聚及技术支撑主体嵌入能够激发社会网络的学习效应,促进新技术信息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从而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产生空间影响。以淡水养殖微生物调水技术为例,利用村-户对接的调研数据,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养殖集聚及技术支撑主体嵌入对技术采纳的空间影响,主要结论有:村庄层面农户整体技术投入强度和掌握技术水平存在显着的差异;农户采用微生物调水技术和掌握技术信息知识在相邻村庄之间存在显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养殖集聚仅能促使技术信息知识在本村空间内的传播,进而显着正向影响本村空间内农户采纳技术强度;公共技术推广主体嵌入养殖集聚仅能促使技术信息知识在本村空间内的传播,进而显着正向影响本村空间内农户采纳技术强度;盈利性技术推广主体嵌入养殖集聚能够促使技术信息知识在本村和邻近村庄的传播,从而促使技术信息知识对采纳技术行为产生显着的空间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下:(1)重视信息知识普及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接受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并且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有耐心地向农户传递信息知识;(2)重视社会网络在新技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得乡土熟人网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作用,同时要积极拓展社会网络以获取更多差异化的信息,基层政府要在农户拓展社会网络的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尤其要为农户与技术支撑主体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3)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发展农业产业集聚,积极培育技术支撑主体,如此,既完善了农村市场,又丰富了农户社会网络,使得网络嵌入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协同作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7](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李瑞法,范光辉,楚伟[8](2014)在《食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分析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内在、外在因素,探讨了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及控制原则,并对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俞丽蓉[9](2011)在《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生物资产一直是农业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而生物资产的具体定义、分类、确认、计量与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物资产的合理配置,所以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倍受理论界与农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这就要求我国不断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使准则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更加趋同。与此同时,正因为我国一直将生物资产默认为农业的生产对象,着重研究生物资产在农业企业中的会计核算问题,所以忽视了微生物也是生物资产的一部分。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微生物原材料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所以这就亟需我国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微生物作为资产的相关内容。因此,论文在现有的基础理论上,探讨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完善对策。同时,将微生物纳入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并研究、探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微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内容,从而将论文的理论研究应用于具体实际。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相关研究综述进行阐述。其次,介绍生物资产相关概念,阐述国内外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并对国内外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从定义、确认、计量、披露四方面进行比较评析并陈述比较评析后带来的启示。在前有的基础理论上,探讨目前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给出完善对策。最后,论文将微生物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在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运用情况,并研究、探讨此类高新技术企业微生物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等问题。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10](2011)在《植物保护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一、引言植物保护学科(P1ant Protection)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害、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生物领域中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等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较完整的植物保护学科体系。植物保护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

二、微生物控制的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控制的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壤逆境成因
        1.1.2 土壤逆境危害
        1.1.3 土壤逆境防治技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SWOT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2.1 调研内容和目的
    2.2 调研对象和方法
    2.3 调研结果
        2.3.1 基本情况
        2.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2.3.3 试验调研结果与分析
    2.4 SWOT分析
        2.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2.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2.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2.4.4 Threats(挑战)分析
    2.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2.5.1 SWOT发展矩阵
        2.5.2 战略选择
    2.6 对策和建议
        2.6.1 加大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
        2.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
        2.6.3 加强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监管
        2.6.4 增强资金扶持力度
第三章 黄瓜嫁接育苗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3.1 调研内容和目的
    3.2 调研对象和方法
    3.3 调研结果
        3.3.1 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3.4 SWOT分析
        3.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3.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3.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3.4.4 Threats(挑战)分析
    3.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3.5.1 SWOT发展矩阵
        3.5.2 战略选择
    3.6 对策和建议
        3.6.1 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
        3.6.2 增强技术设备研发创新
        3.6.3 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第四章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4.1 调研内容和目的
    4.2 调研对象和方法
    4.3 调研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4.4 SWOT分析
        4.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4.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4.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4.4.4 Threats(挑战)分析
    4.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4.5.1 SWOT发展矩阵
        4.5.2 战略选择
    4.6 对策和建议
        4.6.1 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
        4.6.2 加大机械设备研发力度
        4.6.3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4.6.4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第五章 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5.1 调研内容和目的
    5.2 调研对象和方法
    5.3 调研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5.4 SWOT分析
        5.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5.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5.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5.4.4 Threats(挑战)分析
    5.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5.5.1 SWOT发展矩阵
        5.5.2 战略选择
    5.6 对策和建议
        5.6.1 加强技术宣传推广
        5.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
        5.6.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第六章 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6.1 调研内容和目的
    6.2 调研对象和方法
    6.3 调研结果
        6.3.1 基本情况
        6.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6.4 SWOT分析
        6.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6.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6.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6.4.4 Threats(挑战)分析
    6.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6.5.1 SWOT发展矩阵
        6.5.2 战略选择
    6.6 对策和建议
        6.6.1 增强技术宣传推广,扩大技术使用范围
        6.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降低技术使用成本
        6.6.3 加强政策资金支持,补贴技术使用费用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调研问卷(WⅠ)
附录2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调研问卷(WⅡ)
附录 3《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调研问卷(WⅢ)
附录4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调研问卷(WⅣ)
附录5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调研问卷(WⅤ)
致谢

(2)绿色方便羊肉烤肠加工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肉羊养殖业发展现状
        1.1.1 肉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1.1.2 肉羊养殖品种资源丰富
        1.1.3 肉羊养殖的企业逐步兴起
        1.1.4 肉羊养殖效益不断提升
    1.2 我国肉羊养殖业存在问题
        1.2.1 优质肉羊品种较少
        1.2.2 科学管理不健全
        1.2.3 养殖销路的对接不畅
    1.3 我国羊肉加工业的现状
        1.3.1 羊肉加工企业不断兴起
        1.3.2 羊肉加工产品逐渐繁多
    1.4 我国羊肉加工业的问题
        1.4.1 肉羊胴体烹饪调味加工困难
        1.4.2 羊肉汤主要为冬季家庭消费
        1.4.3 腌腊羊肉成本高膻味重
        1.4.4 烤羊肉面临安全和环保难题
    1.5 我国羊肉加工业发展趋势
        1.5.1 初加工到精深加工产品
        1.5.2 小作坊生产到工业加工
        1.5.3 餐饮店食用到家庭餐桌消费
        1.5.4 烤制类产品将成为主流
        1.5.5 高新技术嫁接传统技术
        1.5.6 中西结合拉动产业增值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羊肉原料优选及其脱膻工艺试验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器具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原料羊肉优选
        2.2.2 羊肉解冻工艺
        2.2.3 羊肉脱膻工艺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原料羊肉优选结果
        2.3.2 羊肉解冻工艺确定
        2.3.3 羊肉脱膻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羊肉烤肠所需烤鱼肉末的制备试验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设备
    3.2 实验方案设计
        3.2.1 烤鱼肉末工艺流程
        3.2.2 烤鱼肉末去腥工艺
        3.2.3 烤鱼肉末干燥工艺
        3.2.4 烤鱼肉末烘烤工艺
        3.2.5 烤鱼肉末检测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烤鱼肉末去腥工艺选择
        3.3.2 烤鱼肉末干燥工艺确定
        3.3.3 烤鱼肉末烤制工艺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羊肉烤肠所需香辛料的烤制增香试验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设备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香料粉碎工艺
        4.2.2 增香设备选择
        4.2.3 辣椒增香试验
        4.2.4 花椒增香试验
        4.2.5 理化检测方法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0 粉碎对增香的影响
        4.3.1 香料增香设备选择
        4.3.2 辣椒增香工艺确定
        4.3.3 花椒增香工艺确定
        4.3.4 孜然增香工艺优化
        4.3.5 增香工艺效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羊肉烤肠加工的工艺试验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设备
    5.2 实验方案设计
        5.2.1 羊肉烤肠工艺流程
        5.2.2 羊肉烤肠配方设计
        5.2.3 羊肉烤肠配方优化
        5.2.4 羊肉烤肠滚揉工艺
        5.2.5 二次滚揉技术开发
        5.2.6 羊肉烤肠保藏方式
        5.2.7 羊肉烤肠检测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嫩化辅料对烤肠品质影响
        5.3.2 响应面优化嫩化辅料配方
        5.3.3 增香辅料对羊肉品质影响
        5.3.4 二次滚揉对烤肠品质影响
        5.3.5 正交试验优化滚揉工艺参数
    5.4 羊肉烤肠的品质分析
        5.4.1 羊肉烤肠游离氨基酸分析
        5.4.2 羊肉烤肠的理化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3)基于微生物岩土技术的泥炭土工程性质改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应用背景
    1.2 岩土工程领域内泥炭土有机质分解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泥炭土分解度与其工程性质关系研究
        1.2.2 泥炭土分解特性及分解速率影响因素研究
        1.2.3 有机质分解导致的泥炭土工程性质改变规律研究
        1.2.4 考虑有机质分解的泥炭土地基沉降研究
    1.3 泥炭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微生物岩土技术原理及应用
    2.1 引言
    2.2 微生物过程及反应机理
        2.2.1 微生物产气过程
        2.2.2 微生物矿化过程
        2.2.3 微生物膜
    2.3 微生物岩土技术的应用研究
        2.3.1 岩土体加固处理
        2.3.2 岩土体防渗治理
        2.3.3 岩土体抗侵蚀处理
        2.3.4 MICP法抗液化处理
        2.3.5 微生物气泡法抗液化处理
        2.3.6 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
        2.3.7 微生物岩土技术的其他应用
    2.4 微生物岩土技术处理泥炭土地基的潜在应用
        2.4.1 泥炭土沉积年代及形成条件
        2.4.2 泥炭土分布特征
        2.4.3 泥炭土有机质组分
        2.4.4 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群
        2.4.5 泥炭土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2.4.6 影响泥炭土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氮比改变导致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泥炭土地基沉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泥炭土取样与分析
        3.2.2 泥炭土不同碳氮比(C:N)调节方式
        3.2.3 泥炭土有机质分解产气特征试验
        3.2.4 菌落总数测定
        3.2.5 一维固结蠕变试验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泥炭土有机质分解产气特征
        3.3.2 泥炭土菌落总数
        3.3.3 泥炭土的一维固结蠕变特性
    3.4 讨论
        3.4.1 泥炭土三次固结发生机理
        3.4.2 泥炭土地基长期沉降低估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的试验设计
    4.3 试验材料与方法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泥炭土厌氧发酵产气动力学特征及机制
        4.4.2 纯水和废液中的溶氧量及pH值变化规律
        4.4.3 微生物技术改良泥炭土工程性质研究
    4.5 新技术的特点分析及其理论研究、应用前景展望
        4.5.1 新技术的特点分析
        4.5.2 理论研究展望
        4.5.3 应用前景展望
        4.5.4 新技术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对泥炭土工程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介绍
        5.2.1 泥炭土取样与分析
        5.2.2 泥炭土细菌提取、培养和富集
        5.2.3 泥炭土有机质分解模型试验
        5.2.4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后泥炭土工程性质试验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有机质分解生化过程及有机质分解规律
        5.3.2 分解过程中泥炭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5.3.3 分解过程中泥炭土一维固结变形特性变化规律
        5.3.4 分解过程中泥炭土抗剪强度及指标变化规律
        5.3.5 分解过程中泥炭土渗透系数变化规律
    5.4 分析与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已公开中国发明专利
    参加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4)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生活垃圾的成分、特点、处理技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中国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特点
        1.1.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1.3 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外国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2.1 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成分与特点
        1.2.2 外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1.3 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生活垃圾干化处理的重要性
        1.3.2 常用的垃圾干化处理技术
        1.3.3 垃圾生物干化技术研究现状
        1.3.4 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及其研现状
        1.3.5 生活垃圾生物干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3.6 垃圾生物干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1.3 试剂与好氧微生物菌种
        2.1.4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2.2 试验装置与启动运行
        2.2.1 原生生活垃圾高温好氧干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2 原生生活垃圾与污泥混合的高温好氧干化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3 预破碎生活垃圾的高温好氧干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烟气净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5 垃圾衍生燃料(RDF)掺烧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95]
    2.3 试验方法
        2.3.1 主要的测试指标及方法
        2.3.2 数据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试验的效果
        3.1.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温湿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3.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后垃圾的含水率
        3.1.3 垃圾低位热值的变化规律
    3.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 垃圾中有机物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2 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3 垃圾颗粒度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4 氧气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5 通风系统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6 其他影响因素
        3.2.7 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主要控制因素
        3.2.8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主要参数的控制范围
    3.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外部的影响及配套环保措施
        3.3.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排放的气体及配套环保设施
        3.3.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的水分排放及配套环保设施
        3.3.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物的安全性
    3.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品的应用及结果研究
        3.4.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品对后续RDF制造的影响
        3.4.2 垃圾衍生燃料(RDF)掺烧试验结果的研究[95]
    3.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其它应用结果研究
        3.5.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粉尘的去除效果分析
        3.5.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脱硝的效果分析
        3.5.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脱硫的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机理及优化控制策略
    4.1 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工艺机理
        4.1.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微生物生长代谢规律
        4.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生化产热机理
        4.1.3 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与产热能力分析
        4.1.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能量平衡
        4.1.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物料平衡
    4.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温湿度的变化规律
    4.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的控制步骤与运行调控策略
    4.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脱硝脱硫与除臭机理
        4.4.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处理技术对烟气的脱硝机理
        4.4.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对烟气的脱硫机理
        4.4.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除臭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通风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5.1 通风系统在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的作用
    5.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水分去除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5.3 通风系统理论通风风量的计算方法
        5.3.1 需氧量法机械通风量的理论计算方法
        5.3.2 能量平衡法机械通风风量的理论计算方法
        5.3.3 机械通风风量的确定方法
    5.4 通风系统风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5.4.1 垃圾堆体的阻力
        5.4.2 通风系统风阻的修正
        5.4.3 通风系统风阻的调控方法
    5.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通风系统设计计算-以工程试验为例
        5.5.1 工程试验概况
        5.5.2 计算结果及验证
        5.5.3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构建
    6.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核心体系
        6.1.1 物料预处理系统
        6.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仓系统
        6.1.3 通风系统
        6.1.4 微生物菌种接种系统
        6.1.5 余热回收系统
        6.1.6 垃圾输送系统
        6.1.7 废气及臭气处理系统
        6.1.8 废水处理系统
        6.1.9 自动控制系统
    6.2 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拓展
        6.2.1 高温烟气辅助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
        6.2.2 太阳能热辅助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结合的新技术
        6.2.3 生活垃圾和污水厂脱水污泥共同干化的技术
        6.2.4 餐厨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综合处理新技术
        6.2.5 一体化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处理技术
    6.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适用范围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7.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1.1 工程概况
        7.1.2 改造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1.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2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改造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2.1 工程概况
        7.2.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2.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在垃圾衍生燃料(RDF)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3.1 项目概况
        7.3.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3.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海岛垃圾处理工程上的应用方案
        7.4.1 工程概况
        7.4.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4.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7.5.1 对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思考
        7.5.2 环保产业的政策所带来的本技术潜在应用领域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评定意见

(5)奶粉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生长与失活建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阪崎克罗诺杆菌概述
2 阪崎克罗诺杆菌的预测建模
    2.1 生长模型
        2.1.1 确定性模型
        2.1.2 随机性模型
    2.2 失活模型
        2.2.1 环境因素对失活的作用
        2.2.2 应激条件对失活的作用
3 结语

(6)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的影响 ——以淡水养殖微生物调水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农户行为理论
        2.1.1 理性小农理论
        2.1.2 生计小农理论
        2.1.3 劳役回避型农户理论
        2.1.4 新家庭经济学理论
        2.1.5 “过密化”理论
        2.1.6 佃农理论
        2.1.7 简短评述
    2.2 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影响
        2.2.1 技术信息知识缺失导致采纳风险上升,制约农户采用新技术
        2.2.2 社会网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2.2.3 社会网络的知识外溢效应对新技术推广的影响
        2.2.4 社会网络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的条件
        2.2.5 影响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其他重要因素
        2.2.6 简短述评
    2.3 农业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和集体创新氛围提升
        2.3.1 产业集聚中的网络有利于信息知识传播
        2.3.2 产业集聚中的集体创新氛围
        2.3.3 简短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淡水养殖微生物调水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方法选择
        3.2.1 数据来源
        3.2.2 方法选择
    3.3 微生物调水技术的介绍和采纳现状
        3.3.1 微生物调水技术的介绍
        3.3.2 光合细菌
        3.3.3 酵母菌群
        3.3.4 放线菌群
        3.3.5 EM菌
    3.4 微生物调水技术采纳现状
        3.4.1 微生物调水技术绝对用量
        3.4.2 微生物技术的使用程度
        3.4.3 微生物技术的小范围集中使用
    3.5 微生物调水技术的经济效果评价
        3.5.1 使用微生物调水技术与农户经济效益的交叉分析
        3.5.2 方差分析
        3.5.3 PSM检验
        3.5.4 回归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掌握信息知识对农户使用新技术的影响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
    4.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置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取
        4.3.3 模型设置
    4.4 计量分析结果
        4.4.1 掌握技术信息对采纳技术程度的影响
        4.4.2 掌握不同类别信息对新技术投入程度的影响
        4.4.3 掌握技术信息对新技术投入强度的影响
        4.4.4 掌握不同类别信息对新技术投入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本章结论
        4.5.2 本章启示
第五章 社会网络对农户掌握农业新技术信息知识的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社会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信息知识的影响
        5.2.2 弱关系假设的提出及争议
        5.2.3 强、弱关系在农村社会信息流动中的作用
    5.3 数据来源、模型选取与变量设置
        5.3.1 数据来源
        5.3.2 模型设置
        5.3.3 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5.4 计量分析结果
        5.4.1 社会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的影响
        5.4.2 社会网络影响的门槛效应
        5.4.3 强、弱关系网络对农户掌握技术水平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本章结论
        5.5.2 本章启示
第六章 网络视角下淡水养殖集聚、技术支撑主体嵌入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的空间影响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6.2.1 种(养)植集聚中社会网络的学习效应
        6.2.2 技术支撑主体嵌入种(养)植集聚进一步激活社会网络的学习效应
        6.2.3 网络嵌入市场化中发挥协同作用
    6.3 数据来源、模型设置与变量选取
        6.3.1 数据来源
        6.3.2 模型设置
        6.3.3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6.4 实证模型结果
        6.4.1 主要变量的空间相关性描述
        6.4.2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
        6.4.3 空间效应分解
    6.5 本章小结
        6.5.1 本章结论
        6.5.2 本章启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行政村调查问卷
致谢

(8)食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1 食品的组成、理化状态等内在因素
    1.2 食品流通各环节外在环境因素
        1.2.1 贮存温度
        1.2.2 环境相对湿度
        1.2.3 环境中的气体及浓度
        (1)氧气的影响
        (2)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影响
2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途径及控制原则
    2.1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2.2 食品中微生物的控制原则
        2.2.1 强化管理,防控结合
        2.2.2 慎重采取消毒杀菌措施,食品安全第一
        2.2.3注重全过程控制,防控内外源性污染并重
3 食品中微生物控制技术及进展
    3.1 超高压杀菌技术
    3.2 特殊气体杀菌技术
    3.3 辐照杀菌技术
    3.4 超声波杀菌技术
    3.5 生物防腐技术
4 结语

(9)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概括与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比较、评析及启示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
    2.2 生物资产的分类
    2.3 生物资产定义的比较、评析与启示
        2.3.1 生物资产的定义
        2.3.2 生物资产定义的比较、评析与启示
    2.4 生物资产确认的比较、评析与启示
        2.4.1 生物资产确认的比较、评析
        2.4.2 生物资产确认与传统资产确认的比较评析
        2.4.3 生物资产确认的启示
    2.5 生物资产计量的比较、评析与启示
        2.5.1 生物资产计量的比较
        2.5.2 生物资产计量的评析与启示
    2.6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评析与启示
        2.6.1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评析
        2.6.2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启示
第三章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3.1 生物资产定义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3.1.1 生物资产定义存在的问题
        3.1.2 生物资产定义的完善对策
    3.2 生物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3.2.1 生物资产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3.2.2 生物资产确认的完善对策
    3.3 生物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3.3.1 生物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3.3.2 生物资产计量的完善对策
    3.4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3.4.1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4.1.1 生物资产信息在上市公司披露情况
        3.4.1.2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4.2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完善对策
第四章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运用—以疫苗类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4.1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运用情况分析
        4.1.1 目前微生物资产的定义情况与分类
        4.1.2 微生物资产计量分析
        4.1.3 微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4.2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更进后的运用
        4.2.1 微生物资产的定义、分类、特性与确认条件
        4.2.2 微生物资产的计量与具体账务处理
        4.2.2.1 微生物资产的计量
        4.2.2.2 微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
        4.2.3 微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
第五章 研究结论
    5.1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完善内容与完善意义
        5.1.1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完善内容
        5.1.2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完善意义
    5.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微生物控制的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D]. 齐宝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绿色方便羊肉烤肠加工新技术的研究[D]. 邹紫千. 成都大学, 2021(07)
  • [3]基于微生物岩土技术的泥炭土工程性质改良初探[D]. 吴承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 陈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奶粉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生长与失活建模的研究进展[J]. 牛洪梅,戚成,王翔,刘箐,董庆利. 食品科学, 2019(09)
  • [6]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的影响 ——以淡水养殖微生物调水技术为例[D]. 李博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8]食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及其研究进展[J]. 李瑞法,范光辉,楚伟.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4(01)
  • [9]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完善研究[D]. 俞丽蓉. 天津商业大学, 2011(09)
  • [10]植物保护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A].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 2010-2011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

标签:;  ;  ;  ;  ;  

微生物控制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