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烯烃产业发展概况

世界烯烃产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烯烃工业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文武[1](2021)在《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应用于甲醇制烃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烯烃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大宗化学品,可用于生产各种化工产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烯烃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于进口原油,为了使烯烃产品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严重依赖,我国近十几年来大力发展了以煤为原料的烯烃生产技术。煤制烯烃技术中最关键的步骤是甲醇制烯烃过程。为了提高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增强催化剂的转化能力和延长催化剂的寿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甲醇制烃类(methanol to hydrocarbons,MTH)的反应机理研究。科学家们对MTH反应机理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同时依然存在一些科学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甲醛是MTH反应中一种重要的活泼中间产物,他们认为甲醛不仅参与了 MTH反应中第一个C-C键的形成,还在芳烃的形成路径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进而加速了催化剂的失活。但是一方面由于甲醛的反应活性很高,在MTH反应中很容易发生二次反应而被转化,所以甲醛在MTH反应中平衡浓度很低,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色谱检测器对甲醛的信号响应很弱,研究者只能使用间接的方法来验证MTH反应中甲醛的存在和作用。因此在MTH反应的机理研究中,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技术来原位观测MTH反应中甲醛的形成和转化。本论文利用自主研发的原位催化反应器结合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使用HSAPO-34和HZSM-5沸石催化剂的MTH反应中甲醛的形成和转化,以及使用Ga改性的HZSM-5的MTH反应中甲醛的形成和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开始阐述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介绍了MTH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随后详细地总结了 MTH反应中涉及活性中间体——甲醛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目前先进的应用于催化研究的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in-situ SR-PIMS)技术,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其中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与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结合的原位催化反应器,和应用于MTH反应研究的鼓泡管进样系统。针对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结合原位催化反应器,详细地介绍了使用该检测系统的实验方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利用in-situ SR-PIMS研究了 MTH反应中甲醛的形成和转化机理。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通过in-situ SR-PIMS可以直接观测到MTH反应中的甲醛,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基于in-situ SR-PIMS较好的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这里使用沸石催化剂HSAPO-34和HZSM-5,研究了 MTH反应中甲醛在反应的诱导期、稳态反应期和失活期中的形成和转化。产物的实时产量随时间变化图显示甲醛和甲烷的形成趋势是非常相似的,并且它们在产量上也有紧密的相关性,表明甲醛很可能是通过甲醇在酸性位上发生的歧化反应产生的。Y2O3可以将MTH反应中的甲醛分解为CO和H2。向催化剂中添加Y2O3来消除MTH反应中的甲醛,甲醛产量的降低对某些产物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醛参与了MTH反应中烯烃转化为芳烃和芳烃向积碳转化的氢转移过程,并且甲醛的产量可以控制双循环机理中芳烃循环的贡献程度,进而影响乙烯的生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利用in-situ SR-PIMS研究了 Ga改性的HZSM-5促进芳烃生成的机理研究。这里使用浸渍法制备了 Ga改性的HZSM-5(Ga(IM)HZSM-5),实验结果显示Ga(IM)HZSM-5比母体HZSM-5产生了更多的甲醛。向Ga(IM)HZSM-5添加Y2O3,MTH反应中的甲醛被消除后,芳烃的产量降低至母体HZSM-5的水平,这表明Ga(IM)HZSM-5可以产生更高芳烃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是更多的甲醛促进了甲醛诱导的芳烃形成路径。通过使用不同Ga负载量的HZSM-5进行的对比实验得出甲醛是通过甲醇在Ga(IM)HZSM-5中的Ga2O3上发生脱氢反应产生的。Ga(IM)HZSM-5经过还原-氧化处理后得到的Ga(IM)HZSM-5(redox)比Ga(IM)HZSM-5可以产生更多的芳烃,同时也产生了更大量的甲醛。催化剂外表面的Ga2O3在经过还原-氧化处理后会转化为在催化剂孔道内高度分散的Ga2O。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Ga2O比Ga2O3对甲醇具有更强的脱氢能力,因此以更快的反应速率产生了更多的甲醛,从而以更大的程度促进了甲醛诱导的芳烃形成路径。第五章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陈继军,杨婉[2](2020)在《不同烯烃生产工艺怎么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21年世界第一套乙烯工厂在德国试运行算起,今年恰好是全球烯烃工业诞辰第100年。历经100年的起伏,烯烃工业从小到大,由弱转强,已经由一个无足轻重的式微行业,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诸多新技术工艺的涌现,丰富了烯烃的原料来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极大地促进了烯烃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不同技术工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马瑞[3](2020)在《双组分催化剂表面结构调控及低碳烃加氢/脱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乙烯和丙烯为代表的低碳烯烃是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最基本的原料,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蒸汽裂解法仍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生产乙烯/丙烯的技术,但是该工艺制备的烯烃气料中含有微量的炔烃,这些微量炔烃的存在会毒化下游烯烃聚合反应催化剂以及降低聚乙烯/聚丙烯产品的抗氧化能力。选择性催化加氢法是有效除去乙烯/丙烯气料中微量炔烃的常用方法,也是烯烃工业中一个重要的反应过程。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页岩气产量的快速攀升,以页岩气中低碳烷烃为原料通过脱氢专产乙烯/丙烯成为烯烃增产的重要渠道。负载型Pd系和Pt系贵金属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广泛应用于工业选择性加氢/脱氢反应过程中。但是,单金属催化剂存在烯烃选择性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展高效稳定负载型选择性加氢/脱氢催化剂的研究对于优化催化反应过程和烯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单金属催化剂,双组分催化剂由于组分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组成和结构上极大的可调控性,为获得高性能纳米催化材料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针对目前加氢/脱氢贵金属催化剂存在的烯烃选择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本论文以大幅度提高加氢/脱氢反应烯烃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为目标,开展了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并通过催化剂结构表征与反应性能评价,揭示了双组分催化剂反应位点组成结构与催化性能间的关联。首先,利用表面偏析构筑了高分散的双组分催化剂,并考察了双组分催化剂后处理方法对反应位点分散结构以及催化性能的影响。随后,对双组分催化剂进行组成和结构调控,重点讨论了双组分纳米颗粒表面活性金属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强化催化反应性能,在双组分纳米颗粒表面构筑金属空位缺陷位点,并揭示双组分催化剂多位点协同与反应性能关联的科学本质。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四种新型双组分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选择性加氢/脱氢反应性能。针对双组分催化剂活性位点不能充分暴露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比例Pd-Co/Al2O3双金属催化剂进行高温氢气诱导处理,考察了双组分催化剂后处理方法对活性金属分散结构以及反应性能的影响。XPS和CO脉冲吸附结果显示,Pd在双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的富集极大地提高了活性金属的分散度。CO原位红外光谱和STEM结果表明偏析过程中发生的原子重排产生了不同结构的活性位点,且活性位点的分散结构受纳米颗粒中金属比例的影响。乙炔选择性加氢评价结果显示,偏析法构筑的Pd15Co85/Al2O3-700催化剂在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乙烯选择性。为解决丙烷脱氢反应中贵金属Pt催化剂易积碳失活的问题,提出了P原子掺杂分隔纳米颗粒表面连续金属位点的策略,采用改性浸渍法制备了系列Ru-P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并考察了 Ru-P金属磷化物的几何和电子效应及不同P/Ru 比例对金属磷化物配位结构和丙烷脱氢性能的影响。原位XPS和EXAFS结果显示,随着样品中P含量的增加,金属磷化物物种在纳米颗粒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伴随着Ru-P键配位数增加和Ru-Ru键键长变短。此外,XANES结果表明Ru2P和RuP金属磷化物的形成显着的提高了金属Ru外层电子轨道能量。丙烷脱氢评价结果显示,磷化物RuP结构比Ru2P结构和单金属Ru催化剂具有更高的丙烯选择性,选择性提高归因于Ru-P键的形成减少了连续的Ru-Ru反应位点,抑制了氢解等副反应的发生。此外,磷化物中Ru外层电子轨道能量的增加加速了烯烃从催化剂表面脱附,降低了反应能垒和减弱了烯烃的深度脱氢,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基于表面合金的核壳纳米颗粒催化剂兼具合金结构和核壳结构优势的思路,采用一步法制备了活性组分为Ag@PdAg核壳结构的LDHs负载的双组分催化剂,考察了表面合金核壳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并研究了表面合金核壳结构对表面活性金属电子结构和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监测Ag@PdAg纳米颗粒的生长过程发现,在DMF弱还原剂体系中,金属离子还原电势的差别和离子浓度是形成表面合金核壳结构的决定因素。XPS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PdAg合金结构中两种金属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核壳异质结构产生的晶格应变会进一步强化对表面金属Pd的电子修饰作用。乙炔选择性加氢评价结果显示Ag@PdAg/LDHs催化剂可以获得97%的乙烯产率,该数值分别是PdAg/LDHs合金催化剂和Pd/LDHs单金属催化剂的2和8.1倍。乙烯选择性的提高归因于活性金属电子结构的大幅度改变减弱了产物乙烯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抑制了过加氢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Au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活化反应分子的能力,通过在双组分纳米颗粒表面构筑缺陷位点,利用多位点协同,提高Au催化剂加氢反应速率。采用酸刻蚀法对不同Au:Cu 比例的Au-Cu/TiO2合金催化剂进行后处理,考察了酸刻蚀过程中Au-Cu纳米颗粒表面Au原子配位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催化反应位点结构与反应性能的不同。EXAFS拟合数据表明,Au3Cu纳米颗粒刻蚀后晶体结构保持不变,且纳米颗粒表面产生Cu原子空位和不饱和配位的Au原子。乙炔选择性加氢结果表明,相比于Au3Cu和AuCu合金,经过处理的Au-Cu双金属催化剂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大幅度提高,乙炔转化率分别是刻蚀前催化剂的11.3和8.2倍。活性的提高归因于Au-Cu合金纳米颗粒表面Cu金属空位的产生,金属空位的形成有利于氢气的解离和溢流。此外,表面不饱和配位的Au原子促进了 π-C2H4中间体从催化剂表面脱附,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

李佳芯[4](2020)在《吡啶亚胺N,N-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乙烯聚合中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2-氯四氢喹啉-8-酮为原料,经四步反应合成2-羟甲基四氢喹啉-8-酮。再与六个取代苯胺、六水合二氯化镍反应,“一锅法”合成了六个2-乙酰氧基甲基四氢喹啉-8-芳亚胺二氯化镍系列配合物(Ni1-Ni6)。以上述镍配合物作为催化剂,详细研究了它们在乙烯聚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配合物结构和聚合条件对乙烯齐聚产物分布以及α-烯烃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变配体芳亚胺的取代基会影响催化剂金属中心的电性,从而实现微调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及α-烯烃选择性。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在简要综述聚乙烯行业的发展史、目前研究现状以及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镍配合物作为乙烯聚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2)以2-氯四氢喹啉-8-酮为原料设计合成了2-羟甲基四氢喹啉-8-酮。通过“一锅法”合成2-乙酰氧基甲基-四氢喹啉-8-芳亚胺二氯化镍系列配合物(Ni1-Ni6)。所有配合物都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其中单晶X-衍射分析确认了Ni2和Ni3的详细分子结构信息。X-衍射结构结构显示乙酰氧基不参与配位,因此所合成的Ni配合物是N,N-双齿螯合结构。(3)将该系列镍催化剂应用于乙烯聚合研究。通过改变助催化剂种类、Al/Ni、聚合温度、配合物取代基等条件,对乙烯聚合进行详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MMAO助催化剂的活化下,主要得到了48%的1-己烯以及少量丁烯的乙烯低聚产物。在30 oC、乙烯压力1.0 MPa条件下,配合物Ni4具有最高催化活性,达到1.33×106 g mol–1(Ni)h–1。而以MAO作助催化剂时,镍配合物的催化活性较低,但只生成二聚产物,其中1-丁烯的选择性较高(64%-99%)。研究还发现,Ni1/MAO催化体系中存在明显的诱导期,催化剂活性在45 min时达到峰值。

叶茂,朱文良,徐庶亮,刘中民[5](2019)在《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现代石油化工产业体系。但是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无法满足下游石化企业的生产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同时优质的烯烃和芳烃生产原料供应不足。近年来现代煤化工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使得通过煤经甲醇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成为可能。从战略层面和技术层面,采用创新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既可以保障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还可以形成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刘毅飞[6](2017)在《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具体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发展现代煤化工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而且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煤制烯烃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即煤经甲醇制烯烃,指的是先以煤炭为原料合成甲醇,然后再用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整个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合成气制甲醇与甲醇制取低碳烯烃三大部分。作为现代煤化工的重要路线之一,煤制烯烃在过去的6年中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产能从2010年的60万t/年飙升至1083万t/年(包含甲醇制烯烃,下同),其中乙烯产能406万t/年,丙烯产能677万t/年,分别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7%和24.3%,煤基烯烃已成为我国烯烃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煤制烯烃项目的实地调研,结合企业财务报告,计算得出在煤炭价格为290元/t时,煤基烯烃产品单位成本为5276元,与原油价格47美元/桶时石油制烯烃的成本相当,煤炭(标煤)价格每上升100元,煤制烯烃成本上升540元/t。根据金碚的因果关系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对煤制烯烃路线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竞争结果来看,煤制烯烃路线的竞争力强于其他现代煤化工路线,但弱于石油制烯烃;煤制烯烃路线的主要竞争优势集中在于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有竞争力且稳定可控的成本和先进稳定的技术三方面;其竞争劣势为较大的投资强度、水资源的短缺和较高的碳排放。此外还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未来产能继续快速扩张而导致产能过剩等危险。因此,我国煤制烯烃产业未来的发展应侧重于现有项目的升级示范,包括新一代技术的开发与现有技术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要降低煤基烯烃的水耗和碳排放;同时烯烃产品要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避免低端、通用产品的同质竞争。

许珂,高建红,徐宁霞[7](2016)在《不同工艺制烯烃竞争力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理性分析不同原料制烯烃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文中阐述了目前烯烃工业发展现状,测算了不同油价体系下石脑油蒸汽裂解制烯烃的出厂价格,及对应价格体系下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及丙烷脱氢所能承受的原料价格。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只有当国际油价高于70美元/桶,煤制烯烃相对于石脑油路线制烯烃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丙烷脱氢制烯烃相对于煤制烯烃盈利性较好,随着油价提高,竞争力逐渐减弱,未来抢占低成本丙烷原料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而甲醇制烯烃项目竞争力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甲醇价格水平,既受制于原油价格也受制于国内煤炭价格。

李志庆,赵红娟,王宝杰,高雄厚[8](2015)在《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进展及产业化进程》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我国甲醇制烯烃行业的产业化现状,并预测了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南海明,文尧顺,吴秀章,徐春明,关丰忠,公磊[9](2014)在《甲醇制烯烃技术最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典型甲醇制烯烃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其优缺点,对相关技术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介绍。结合甲醇制烯烃技术当前的现状,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

张胜军[10](2013)在《我国烯烃工业竞争环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国内外烯烃产品市场及其变化趋势和特点,对我国烯烃工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主要乙烯项目动态,对我国未来烯烃工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世界烯烃工业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烯烃工业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应用于甲醇制烃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甲醇制烃类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3 甲醇制烃类反应的机理研究
        1.3.1 形成第一个C-C键的直接反应机理
        1.3.2 烃池机理的发展
    1.4 甲醇制烃类反应中涉及中间体甲醛的研究
        1.4.1 以甲醛为中间体的形成第一个C-C键的机理研究
        1.4.2 以甲醛为中间体的碳链增长机理研究
        1.4.3 通过抑制甲醛的作用来延长催化剂寿命
    1.5 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1.5.1 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技术的优势
        1.5.2 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在催化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
    2.1 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束线站
    2.2 飞行时间质谱
    2.3 原位低压催化反应器
    2.4 鼓泡法进样系统
    2.5 原位催化反应器结合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的实验方法
        2.5.1 实验模式
        2.5.2 定量方法
        2.5.3 催化反应过程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甲醇制烃类反应中甲醛的形成与转化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催化剂
        3.2.3 催化反应实验装置
        3.2.4 低压催化反应实验流程
        3.2.5 催化产物定性方法
        3.2.6 催化产物定量方法
        3.2.7 物种转化数的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进样系统的信号稳定性分析
        3.3.2 低压反应条件的优势
        3.3.3 MTH反应产物的定性分析
        3.3.4 石英反应器的器壁效应
        3.3.5 使用HSAPO-34进行MTH反应的产物分析
        3.3.6 使用HZSM-5进行MTH反应的产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甲醇催化转化中镓物种促进芳烃生成的新认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
        4.2.2 催化剂样品Ga含量分析
        4.2.3 催化剂样品酸含量分析
        4.2.4 低压催化实验
        4.2.5 常压催化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2 实验中MTH反应三个反应时期的划分
        4.3.3 验证甲醛的形成及其作用
        4.3.4 探究Ga改性的HZSM-5中甲醛的形成机理
        4.3.5 关于物理混合物Ga_2O_3/HZSM-5的讨论
        4.3.6 关于Ga(IM)HZSM-5 (redox)的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不同烯烃生产工艺怎么选(论文提纲范文)

生产工艺不断丰富
技术路径各有千秋
决策重在因地制宜

(3)双组分催化剂表面结构调控及低碳烃加氢/脱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碳烃加氢/脱氢简介
        1.1.1 低碳烯烃简介
        1.1.2 低碳烯烃主要生产工艺
    1.2 乙烯原料气中乙炔选择性加氢研究进展
        1.2.1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概况
        1.2.2 反应体系中的吸附中间态
        1.2.3 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3 丙烷脱氢制丙烯研究进展
        1.3.1 丙烷脱氢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概况
        1.3.2 丙烷脱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双组分催化剂中第二组分的种类及作用介绍
        1.4.2 负载型双组分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
    1.5 双组分纳米颗粒表面结构调控概述
        1.5.1 表面偏析法
        1.5.2 化学刻蚀法
        1.5.3 电化学去合金化法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内容
        2.2.1 催化剂载体的制备
        2.2.2 Pd-Co/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偏析处理
        2.2.3 Ru-P/SiO_2催化剂的制备
        2.2.4 Ag@PdAg/LDHs催化剂的制备
        2.2.5 Au-Cu/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表面刻蚀
    2.3 样品表征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2.3.2 程序升温还原
        2.3.3 X射线粉末衍射
        2.3.4 程序升温脱附
        2.3.5 CO脉冲吸附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7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9 CO原位红外光谱
        2.3.10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
    2.4 催化剂选择性加氢/脱氢性能评价
        2.4.1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评价
        2.4.2 丙烷脱氢反应评价
第三章 Pd-Co/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分散结构调控及其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Pd-Co/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组成及活性组分分散性
    3.3 Pd-Co/Al_2O_3双金属纳米颗粒结构及表面组分分布
    3.4 Pd-Co/Al_2O_3催化剂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及构效关系研究
    3.5 乙炔选择性加氢动力学研究
    3.6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Ru-P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结构调控及丙烷脱氢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Ru-P纳米颗粒尺寸、组成与结构
    4.3 丙烷脱氢性能及构效关系研究
    4.4 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g@PdAg催化剂电子结构调控及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强化
    5.1 前言
    5.2 Ag@PdAg/LDHs催化剂形貌表征
    5.3 Ag@PdAg/LDHs形成机制讨论
    5.4 Ag@PdAg/LDHs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5.5 Ag@PdAg/LDHs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
    5.6 Ag@PdAg/LDHs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u-Cu催化剂金属空位的构筑及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Au-Cu/TiO_2催化剂的组成及活性组分分散性
    6.3 Au-Cu/TiO_2催化剂精细结构表征
    6.4 Au-Cu/TiO_2催化剂的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论文创新点
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吡啶亚胺N,N-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乙烯聚合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乙烯聚合与齐聚概况
    1.2 乙烯聚合与齐聚催化剂研究现状
        1.2.1 烯烃工业生产中常用催化剂
        1.2.2 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概况
        1.2.3 含有镍原子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
        1.2.4 孙文华课题组合成的二齿、三齿镍配合物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N
N双齿二氯化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配体骨架2-羟甲基四氢喹啉-8-酮的合成及表征
        2.3.1 2-羟甲基四氢喹啉-8-酮的合成
        2.3.2 2-羟甲基四氢喹啉-8-酮的表征
        2.3.3 结果与讨论
    2.4 2-乙酰氧基甲基四氢喹啉-8-芳亚胺二氯化镍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4.1 镍配合物的合成
        2.4.2 镍配合物的表征
        2.4.3 结果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N
N双齿镍配合物在乙烯聚合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乙烯聚合实验
    3.4 镍催化剂乙烯聚合性能研究
        3.4.1 Ni1/MMAO催化体系的乙烯聚合性能
        3.4.2 Ni1/MAO催化体系的乙烯聚合性能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政策导向分析
2 发展现状
    2.1 甲醇制烯烃技术
    2.2 甲醇制乙醇技术
    2.3 煤制乙二醇技术
    2.4 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技术
    2.5 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流化床技术
3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规划建议
    3.1煤化工面临的挑战
    3.2 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的建议
4 结语

(6)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
    1.4 项目依托
        1.4.1 实际工作量
第2章 煤制烯烃技术
    2.1 煤气化
    2.2 甲醇合成
    2.3 甲醇制烯烃
        2.3.1 UOP/Hydro公司MTO技术
        2.3.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MTO技术
        2.3.3 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S-MTO技术
        2.3.4 Lurgi公司MTP技术
        2.3.5 清华大学FMTP技术
第3章 我国烯烃产业分析
    3.1 乙烯供应
        3.1.1 石油路线
        3.1.2 煤(甲醇)路线
    3.2 乙烯消费
        3.2.1 聚乙烯
        3.2.2 乙二醇
    3.3 丙烯供应
        3.3.1 石油路线
        3.3.2 煤(甲醇)路线
        3.3.3 丙烷脱氢路线
        3.3.4 混合烷烃脱氢路线
    3.4 丙烯消费
        3.4.1 聚丙烯
第4章 煤制烯烃成本分析
    4.1 成本及构成分析
    4.2 成本变化与预测
第5章 煤制烯烃竞争力分析
    5.1 分析模型
        5.1.1 因果关系模型
        5.1.2 波特钻石模型
    5.2 竞争力的实现
    5.3 竞争实力
        5.3.1 技术
        5.3.2 成本
        5.3.3 利润
    5.4 竞争潜力
        5.4.1 资源潜力
        5.4.2 市场潜力
        5.4.3 相关支持产业
        5.4.4 政府
        5.4.5 机会
    5.5 SWOT分析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不同工艺制烯烃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烯烃工业发展情况
    1.1 石油基烯烃
    1.2 煤制烯烃
    1.3 丙烷脱氢
    1.4 不同工艺制烯烃国内产能情况
2 不同油价下国内烯烃成本竞争力
    2.1 经济参数条件
        (1)建设规模
        (2)技术基础
        (3)基础数据
    2.2 制造成本分析
    2.3 综合评价
3 结论与建议

(8)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进展及产业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进展1
    1. 1 MTO 工艺
        1. 1. 1 Mobil( 1999 年合并为 Exxon - Mobil) 公司
        1. 1. 2 UOP / Norsk Hydro( 现为 Ineos) 公司
        1. 1. 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 1. 4 中国石化
    1. 2 MTP 工艺
        1. 2. 1 Lurgi 公司( Air Liquide 的子公司)
        1. 2. 2 清华大学
        1. 2. 3 中国石化
2 煤基甲醇制烯烃产业化现状及前景分析
    2. 1产业化现状
    2. 2 发展前景
3 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1存在的问题
        3. 1. 1 市场竞争激烈
        3. 1. 2 烯烃产能发展过热
        3. 1. 3 不可持续发展
    3. 2 对策
        3. 2. 1 国家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3. 2. 2 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
        3. 2. 3 选择合适的煤基甲醇制烯烃工艺

(9)甲醇制烯烃技术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UOP/Hydro MTO工艺
    1.1 技术介绍
    1.2 工业化进程
2 DICP的DMTO工艺
    2.1 技术介绍
    2.2 工业化进程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SMTO工艺
    3.1 技术介绍
    3.2 工业化进程
4 神华集团的SHMTO工艺
5 Exxon Mobil的OTO工艺
6 结语

(10)我国烯烃工业竞争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烯烃产品市场及其变化趋势
    1.1 全球烯烃产品市场及其变化趋势
    1.2 我国烯烃市场及其变化趋势
2 我国烯烃工业竞争环境分析
    2.1 与进口产品的竞争
    2.2 与煤制烯烃/MTO产品及丙烷脱氢产品的竞争
3 国内外主要乙烯项目动态
    3.1 中东地区
    3.2 亚太地区
    3.3 北美地区
    3.4 国内
4 结论与建议
    4.1 提高产品差异化率, 减少与中东产品及煤基产品的直接竞争
    4.2 提高营销能力, 加强与客户的联系
    4.3 副产品的充分利用

四、世界烯烃工业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应用于甲醇制烃类机理研究[D]. 文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不同烯烃生产工艺怎么选[J]. 陈继军,杨婉. 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 2020(07)
  • [3]双组分催化剂表面结构调控及低碳烃加氢/脱氢性能研究[D]. 马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4]吡啶亚胺N,N-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乙烯聚合中的研究[D]. 李佳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J]. 叶茂,朱文良,徐庶亮,刘中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4)
  • [6]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D]. 刘毅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不同工艺制烯烃竞争力分析[J]. 许珂,高建红,徐宁霞. 化学工程, 2016(05)
  • [8]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进展及产业化进程[J]. 李志庆,赵红娟,王宝杰,高雄厚.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5(02)
  • [9]甲醇制烯烃技术最新进展[J]. 南海明,文尧顺,吴秀章,徐春明,关丰忠,公磊. 现代化工, 2014(07)
  • [10]我国烯烃工业竞争环境分析[J]. 张胜军. 当代石油石化, 2013(08)

标签:;  ;  ;  ;  ;  

世界烯烃产业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