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概论

一、浅说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杜郑颖[1](2021)在《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

刘怡[2](2021)在《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物观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动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以及动物伦理学等方面,但有关先秦儒家动物观的内容、特征、实质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先秦儒家动物观旨在探索先秦儒家如何认识动物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不仅要把握人类对动物的基本认识,而且要探索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考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先秦儒家对动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动物的起源和动物的特征。先秦儒家从天地化育的宇宙论模式、动物的生殖以及化生现象等角度考察了动物的起源。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起源方式和生殖模式,两者共存于统一的宇宙体系当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化育的产物,都是由血气构成的“血气之属”,都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感、有语言的生命体。但动物和人类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物是无仁无义、无社群组织、无劳动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只能依靠本能而生活,而人类独具有理性与道德的能力,能够建立有人伦秩序的国家与社会。先秦儒家所论人禽之辨一方面肯定了动物与人类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确立起两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差异,这深刻影响到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中。在两者的生活联系方面,动物能够广泛运用于饮食、衣物饰品、商品贸易、运输畜力、礼物交换、祭祀牺牲等活动中,是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物质条件。动物管理是合理使用动物的重要条件。从孔子的正名思想到《周礼》动物职官体系的设置,动物管理逐渐纳入到人类社会制度体系中,使动物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先秦儒家主张人类对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礼制的约束和道德的要求,这与西方动物福利论可能产生某种共鸣。在动物的法律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并没有赋予动物独立的法律地位,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了人类对动物的职责和义务。人兽冲突实质上是礼法分歧,是一项政治管理问题。人类也是动物的保护者。先秦儒家注重从利益需求、王道政治、礼仪规范、仁义道德等方面提出保护动物的思想。动物的合理使用、有序管理、妥善保护,是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圣王明君实现国泰民安的展现。动物与人类在道德方面有密切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动物的道德形象、道德地位及其道德教化等方面。在道德形象方面,禽兽是无仁无义的象征,但某些动物却可以因其生活习性、情感特征而升华成为仁禽义兽,由此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寓意和道德含义。这种变化为动物敞开了道德领域的大门。在道德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尽物之性、仁民爱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当关爱动物,一方面扩展了道德的视野,使动物成为了儒家扩充仁心、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确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阶梯。仁民爱物与西方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的哲学不同,实是一种拓展式的伦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认为圣王明君不仅应当关爱动物,而且能够以仁爱道德驯化动物。儒家的乐教理论能够实现百兽共舞、游鱼倾听的场景,不仅能有效遏制动物的残暴之心,而且能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面上看,这是对动物兽性的遏制,实质上反映出儒家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动物还能够进入人类的信仰体系中,这主要集中在动物神灵、动物献祭与动物占卜等方面。动物神灵是人类神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拒斥精怪,排除淫祀,将动物神灵集中在农业动物神与灵禽瑞兽的范围内,表达出对农业的关注和对人文道德的重视。先秦儒家坚持动物献祭的仪式,同时悬置人神关系,在献祭对象、祭品样式、献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动物牺牲由沟通神灵的媒介演变成象征礼仪秩序的符号。动物与占卜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龟甲占卜、占梦术、占星术等。先秦儒家批判了占卜的神秘成份,但继承了占卜的思维方式,经此转化,动物由沟通人神的工具转变为天道的承载者。先秦儒家虽然深受原始巫术的影响,但更强调人文的信仰,倡导神道设教。动物在先秦儒家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先秦儒家动物观基本确定了儒家动物观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定了中国古代动物观的基本状况。通过动物而思,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且能够深入理解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思考。

左雯雯[3](2021)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

吕文雪[4](2021)在《李汉荣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汉荣,当代着名的散文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本文主要从生态书写、地理意象、诗化特色等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研究李汉荣散文,并对李汉荣散文进行客观的评价。李汉荣散文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彰显李汉荣的绿色情怀。李汉荣在散文中“与天地精神往来”,追寻回归自然与精神家园的路径,具有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展现出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李汉荣散文的生态思想有其广博的渊源,一是缘于李汉荣个人生命体验的灌注,二是深受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陶冶,三是来自西方现代生态思想的影响。李汉荣散文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意象。通过意象统计归纳,可以发现在李汉荣散文创作中存在着意象的泛化现象,他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有自然地理意象和人文地理意象同时存在,表达了李汉荣对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等特点。从意象的发展流变考察,李汉荣散文中的地理意象不仅具有传统性,也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为时代性和个性化特点。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特征的形成,受到李汉荣“灵魂到场”的艺术构思方式、心物同构的意象构成方式和作家个人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李汉荣散文具有鲜明的诗化特色。其独特的诗性内蕴,既表现在自我真情的率性抒发和深透物象的审视与哲思上,也表现在想象力的驰骋与腾飞上。李汉荣散文的诗化还表现在意象的诗化凝练上,形成了充满灵性的自然万物与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乡村旧物两大意象系列。李汉荣散文的语言也贮满了诗意,通过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形成了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李汉荣散文的诗化,一方面是作者诗心延续、以诗意化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深受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深厚的土地意识也影响了李汉荣散文的诗化。李汉荣散文具有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叩问与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二是对传统诗化散文的更新与创造,三是抵抗商业文化的喧嚣,坚守纯正的写作立场。李汉荣散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在艺术构思和结构布局上呈现出模式化与定型化倾向,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偏颇的文化思想与复古的文化情结,在语言、抒情、取材等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衣博涵[5](2021)在《庄子生态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学术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自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道”“无为”“齐物”等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庄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突破时期,战国时期的阶级崩坏、环境恶化也引发庄子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层次思考。虽然战国时期与现代面临的生态问题不同,但在哲学层面上,二者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相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讯及交通方式的升级使原本相隔相隔千里的国家也成为了同一赛道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竞争中人类不加节制的发展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回溯具有浓郁生态意蕴的庄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态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庄子的生态思想首先显现在其“道”、“万物齐一”、“无为而治”三个重要哲学概念中。“道”是庄子生态观的根本,是生发万物的基础,也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想要达到“至德之世”就需要遵循“道”这种无形的规律。“齐物”思想是庄子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他认为“万物本齐”不同物种都具其自身的价值,而“不齐”的是人的“成心”,这种价值是任何物种包括人类都没有权利随意破坏的,以“道”作为一种体察万物的视角,而这种视角被遮匿才会导致人们将所见万物千差万别之景象当真,忽略万物本原皆为“齐一”的特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与发展之需求是人类生存之“道”,但如果索取无度则违背了“无为而治”的终极原则,则可能会对自然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庄子生态思想也体现了“自性为贵”的生物观,庄子认为生物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类强行改造及整治将会损害其本身的“自然之道”。与西方“主客二分”之理念不同,庄子更为强调人与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认为人也是自然的有机部分,而非世界的中心,与万物没有高低之分,人如果自负于是万物的统治者,藐视与践踏世间万物,任意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遭到反噬。庄子的生态观有其独特的时代超越性,但也应辩证看待,庄子所处的时代并未产生生态思想的概念,但并不能因为此而否认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而应该从现代的角度再次审视庄子哲学发掘其蕴含的深刻的生态理念,庄子生态思想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以及“依道而行”的生态意识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层面提供了独特的借鉴意义。受时代发展制约,庄子的生态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理性分析并从中提取具有普遍价值的深层生态理念,发掘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左雯雯,陈若松[6](2021)在《论古代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人运用独特的智慧实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观、"知止知足、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观和礼法治农的法制建设观等。这些"丰富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活水。习近平高度重视吸收和借鉴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等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在当前,研究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必须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生态保护合力;二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增强环境保护约束力。

张郝晨[7](2020)在《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革命过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使所积累的生态危机越来越明显和深刻。目前,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污染严重、可用淡水资源不断被污染消耗、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减少、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物种灭绝速度快速增加等等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彰显出人民美好生活的质量,因此建设当代生态文明就显得极其重要。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在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中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源之一,本文对其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范围进一步缩小到对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三人的生态思想进行研究梳理。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从自然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对习近平生态思想理论进行基础梳理。以及对习近平生态思想与先秦儒家生态思想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在对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梳理了孔子的自然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孟子的的自然观、消费观和发展观;以及荀子的的自然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对三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梳理阐述。第四部分,从自然观、消费观和发展观三方面来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学习了解先秦儒家生态思想,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自然观、消费观以及发展观,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先秦儒家生态思想的局限性,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先秦儒家生态思想要与当代的先进思想进行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对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构建一个符合当代我国历史与国情的全新社会主义生态伦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与社会现实意义。

陈祥[8](2020)在《《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多国家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的土壤恶化、水资源污染,形成了不容忽视的环境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回顾我国悠久的农耕历史与文明,古代先民为实现生存与发展并重,农业生产稳增长与自然生态协同并进早已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北魏着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十卷九十二篇,除了蕴涵农学、经济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以外,《齐民要术》还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特征,书中着重记录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善于利用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微妙的生态关系,在遵循前代农书总结的农业思想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齐民要术》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大型综合骨干农书,索引了众多前代农书,并对农书中的耕作思想进行了继承,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态农业思想。首先,作者结合黄河流域农耕区的自然因素,继续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农业体系当中,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指导农业生产。其次,贾思勰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中需贯彻“三才”思想,适时而为,有所不为。其三,贾思勰认识到“土脉论”的重要性,详细记录了各种土地耕作方式,以及相应的保持土地肥力的具体措施。最后,在总结农业生产过程中,贾思勰提倡节俭,批判奢靡之风,反对过度开发和滥砍滥伐,并且提出以农治生的发展理念,在增加农民受益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齐民要术》继承的这些先哲思想,虽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学概念存在一些差距,但为这门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的实践,贾思勰也做出了详细的记载:通过观察各区域特点、作物的习性以及天气情况,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利用不同作物合理间作、套种、轮作、实现绿色避害;种植救荒作物替换部分主粮,缓解灾荒造成的饥馑问题;利用生物防治虫、束草防冻、埋藏过冬等方式,以减小灾害对农业所造成的损失;在优良动植物品种的繁殖和培育方面,通过增加人工干预,促进品种的不断优化,并且在实践中总结起一系列兽医技术。由此可见,《齐民要术》在记录各类农业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循环、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治理之本,关乎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齐民要术》在农业生产中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尊天敬地,适时人为。因此,研究《齐民要术》这些宝贵的生态农业思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代中国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张藜萱[9](2020)在《儒家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全球环境受损,生态系统脆弱。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建立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蕴含丰富且深奥的生态智慧,继承与发展儒家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观,借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智慧和实践经验,结合新时代生态危机爆发与生态运动兴起的背景,对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生生不息”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实现了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秩序转换、从“民胞物与”到“绿色行动”的生态实践演化、从“生生不息”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的拓展。从理论上、制度上超越儒家生态思想,将儒家生态思想运用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传统儒家生态观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在理论层面不仅开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境界、拓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而且推动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现实层面引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中国贡献。儒家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不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方向,而且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措施趋向成熟。

程蕊[10](2020)在《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梳理了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在西方文论影响下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状况,探究了本土化的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理论以及中国生态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评估了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局限性,希冀能为中国本土化的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尽绵薄之力。绪论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对国内外生态主义文论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此外,基于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述评,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章:一、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发展;二、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研究;三、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意义及发展空间。第一部分首先对环境主义、生态主义、浅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几组概念理论进行辨析。接下来对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及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和概述。美国的生态主义文论和英国的生态主义文论的为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对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生态批评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大致发展趋势,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互相渗透交织,在批评中不断发展与延伸,使得理论越来越体系化,为以后生态批评理论走向更深更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进行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研究。首先分析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产生的基础,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这都为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建构适合本土的话语体系。接下来分析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影响,重点研究曾繁仁和鲁枢元两位学者的思想理论。最后分析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阐述了生态文学的定义,接下来梳理在西方生态思潮影响下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概况,总结了不同时期生态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以及当代生态文学创作观的转变,最后从西方生态主义视角对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的贡献、局限性以及本土化中国生态主义文论的发展空间。本文回顾了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建构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当代生态理论和生态文学作品当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的局限,展望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未来发展的意义。

二、浅说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说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动物
        (二)动物观
    四、研究综述
        (一)动物学史的研究
        (二)动物文化史的研究
        (三)动物伦理学的研究
        (四)总体评价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天地化育万物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现象
    第三节 动物的化生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生物特征
        一、“血气”的解说
        二、“血气之属”的生理特征
        三、“血气之属”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社会特征
        一、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道德属性之别
        二、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社会结构之别
        三、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劳动能力之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生活联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利用
        一、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情况
        二、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理由
        三、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管理
        一、动物职官与儒家制度规范
        二、驯养动物与儒家统治艺术
        三、人兽冲突与儒家礼法之争
        四、动物管理与儒家政治理念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保护
        一、儒家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二、动物保护与儒家社会蓝图
        三、儒家动物保护的生态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道德关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形象
        一、人类的禽兽化与禽兽的仁义形象
        二、仁禽义兽与凶禽猛兽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一、动物道德地位的依据
        二、儒家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
        三、仁民爱物的等差秩序
        四、仁民爱物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德化动物”
        一、恩及禽兽与德化鸟兽
        二、百兽共舞与儒家乐教
        三、万舞翼翼与墨子“非乐”
        四、沉鱼落雁与道家天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信仰联系
    第一节 动物神灵与儒家信仰体系的建构
        一、山川精怪
        二、灵禽瑞兽
        三、农业动物神
        四、人兽变形
    第二节 动物献祭与儒家祭祀礼仪的转向
        一、动物献祭的传统
        二、动物祭品的道德化
        三、动物献祭仪式的变革
    第三节 动物占卜与儒家天命观念的转型
        一、龟甲占卜
        二、动物与占梦术
        三、动物与占星术
    第四节 动物与神道设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内容
    二、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特征
    三、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李汉荣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汉荣散文的生态书写
    第一节 绿色的情怀——李汉荣散文的生态意蕴
        一、“与天地精神往来”:回归自然与精神家园
        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
        三、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
    第二节 广博的视野——李汉荣散文生态思想的渊源
        一、作家个人生命体验的灌注
        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陶冶
        三、西方现代生态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李汉荣散文的地理意象
    第一节 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生成机制及分类统计
        一、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生成机制
        二、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分类统计
    第二节 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主要特征
        一、由意象统计归纳的特征
        二、从意象发展流变概括的特征
    第三节 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特征的成因
        一、“灵魂到场”的艺术构思方式的影响
        二、主客体“心物同构”的结果
        三、作家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李汉荣散文的诗化特色
    第一节 李汉荣散文的诗性内蕴
        一、自我真情的率性抒发
        二、深透物象的审视与哲思
        三、想象力的腾飞
    第二节 李汉荣散文意象的诗化凝练
        一、充满灵性的自然万物
        二、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乡村旧物
    第三节 李汉荣散文语言的诗化表达
        一、熨帖多样的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二、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李汉荣散文诗化的原因
        一、诗人诗心的延续:以诗意化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
        二、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深厚的土地意识的影响
第四章 李汉荣散文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妙笔生花——李汉荣散文的价值
        一、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叩问与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二、对传统诗化散文的更新与创造
        三、抵抗商业文化的喧嚣,坚守纯正的写作立场
    第二节 瑕不掩瑜——李汉荣散文的局限
        一、艺术构思和结构布局的模式化倾向
        二、偏颇的文化思想与复古的文化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庄子生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庄子生态观的产生背景
    一、轴心时代世界范围对于宇宙的思考
        (一)轴心时代的超越与突破
        (二)庄子独特的宇宙观
    二、战国时期的历史转变
        (一)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三、庄子的成长环境及个人性格
        (一)庄子的成长环境
        (二)庄子的个人性格
第三章 庄子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一、“道”——庄子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本体论的“道”
        (二)作为认识论的“道通为一”
        (三)作为方法论的“道生万物”
    二、“齐物”——庄子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一)“万物本齐”
        (二)“真”与“伪”
    三、“无为而治”——庄子生态观的终极原则
        (一)“无为”的含义
        (二)“无为”的内在境界
        (三)“无为而治”的生态理想
第四章 庄子生态观的观念架构
    一、“自性为贵”的生物观
    二、“以道观之”的自然观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第五章 庄子生态观评价
    一、庄子生态观的时代超越性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二)“依道而行”的生态意识
    二、庄子生态观的历史局限性
        (一)弱化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否认技术技巧的价值
    三、现代生态环境下庄子生态观的价值
        (一)“知止知足”的生态理念
        (二)重视可持续发展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6)论古代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主要内容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观
    (二)“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观
    (三)“礼法治农”的法制建设观
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共性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二)“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观与“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三)“礼法治农”的法制建设观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的生态法制观
三、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增强环境保护约束力
        1. 吸取古代生态思想精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
        2. 运用古代生态智慧,加大生态保护执法监管力度

(7)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与先秦儒家生态思想之关联
    2.1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1.1 “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2.1.2 “严法减耗”的消费观
        2.1.3 “绿色和谐”的发展观
    2.2 当代生态文明思想与先秦儒家生态思想之关联
        2.2.1 当代生态文明思想与先秦儒家生态思想之间的逻辑关联
        2.2.2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穿越时空之何以可能
第3章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生态思想之要义
    3.1 孔子的生态思想
        3.1.1 “知天畏天”的自然观
        3.1.2 “适度索取”的消费观
        3.1.3 “节用而爱人”的发展观
    3.2 孟子的生态思想
        3.2.1 “知天顺天”的自然观
        3.2.2 “时”与“养”的消费观
        3.2.3 “仁民而爱物”的发展观
    3.3 荀子的生态思想
        3.3.1 “天行有常”的自然观
        3.3.2 “以时禁发”的消费观
        3.3.3 “节用裕民”的发展观
    3.4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小结
第4章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4.1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4.1.1 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4.1.2 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中的生态情怀
    4.2 形成适度消费和节俭的生态消费观
        4.2.1 提倡适度消费的习惯
        4.2.2 提倡节俭的生活习惯
    4.3 构建生态型政府和立法“爱物”的发展观
        4.3.1 构建生态型政府
        4.3.2 立法“爱物”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现实依据
        1.2.2 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渊源
    2.1 《齐民要术》的生态农业特征
    2.2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生产实践
        2.2.1 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2.2.2 黄河流域的生产实践
    2.3 天人合一思想
    2.4 阴阳五行学说
        2.4.1 阴阳学说
        2.4.2 五行学说
    2.5 三才理论
    2.6 土脉论
    2.7 反奢倡俭思想
第三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内涵
    3.1 朴素的三才和谐思想
        3.1.1 尊天之时
        3.1.2 重地之力
        3.1.3 尽人之力
    3.2 变恶为美的循环思想
        3.2.1 踏粪增肥
        3.2.2 美田增肥
        3.2.3 锄地增肥
    3.3 减灾救荒的避害思想
        3.3.1 杂植五谷
        3.3.2 栽种代粮作物
    3.4 以时禁发,取之有度思想
    3.5 以农治生的发展思想
第四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实践
    4.1 变废为利
        4.1.1 食物链的循环
        4.1.2 氮元素的循环
    4.2 抗旱保墒
    4.3 作物间的相生相克
        4.3.1 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4.3.2 动物间的相生相克
    4.4 灾害防治
        4.4.1 虫害防治
        4.4.2 冻害防治
    4.5 精耕细作
        4.5.1 区种技术
        4.5.2 中耕技术
    4.6 移栽嫁接与植树造林
    4.7 五谷六畜的良种选育
        4.7.1 作物的选种与催芽
        4.7.2 家畜的选育与疫病治疗
第五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当代价值
    5.1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下反思当前危机
    5.2 在新农村建设中培树农民的生态认知
        5.2.1 助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5.2.2 增强农民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主体意识
    5.3 引导全社会树立积极的生态文明观
    5.4 继承传统生态农业思想中的宝贵经验
        5.4.1 传承先贤的农耕智慧
        5.4.2 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儒家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1.1 时代背景
        1.1.1 生态危机爆发
        1.1.2 环境保护运动兴起
    1.2 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观
        1.2.2 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观
        1.2.3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1.2.4 西方生态思想
第2章 儒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天人合一”思想
        2.1.1 “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2.1.2 “天人合一”思想内涵
    2.2 “民胞物与”思想
        2.2.1 “民胞物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2.2.2 “民胞物与”思想内涵
    2.3 “生生不息”思想
        2.3.1 孔子“生生”思想
        2.3.2 孟子、《中庸》“生生”思想
第3章 儒家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3.1 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秩序转换
        3.1.1 新时代生态秩序转换的现实基础
        3.1.2 “天人合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3.1.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
    3.2 从“民胞物与”到“绿色行动”的生态实践演化
        3.2.1 新时代生态实践演化的现实基础
        3.2.2 “民胞物与”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3.2.3 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合作观
    3.3 从“生生不息”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的拓展
        3.3.1 新时代拓展生态目的的现实基础
        3.3.2 “生生不息”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3.3.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
第4章 儒家生态思想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的意义与成就
    4.1 理论意义
        4.1.1 开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境界
        4.1.2 拓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4.1.3 推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4.2 现实意义
        4.2.1 引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4.2.2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中国贡献
    4.3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4.3.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4.3.2 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措施趋向成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文章情况

(10)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发展概述
    一、概念辨析
        (一)环境主义、生态主义
        (二)浅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
    二、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及发展阶段
        (一)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
        (二)西方生态主义文论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研究
    一、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产生的基础
        (一)本土化产生的原因
        (二)本土化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一)鲁枢元:生态“三分法”
        (二)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三、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本土化生态文学的定义
        (二)本土化生态文学创作的发展概况
        (三)以动物为题材的生态小说为例
        (四)生态意识视角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三章 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意义及发展空间
    一、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在中国本土化的贡献及局限性
    二、本土化的中国生态主义文论的发展空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浅说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价值[D]. 杜郑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 刘怡. 西北大学, 2021(12)
  • [3]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左雯雯.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4]李汉荣散文研究[D]. 吕文雪.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庄子生态观研究[D]. 衣博涵.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论古代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左雯雯,陈若松.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7]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D]. 张郝晨.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8]《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9]儒家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研究[D]. 张藜萱. 湘潭大学, 2020(02)
  • [10]西方生态主义文论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研究[D]. 程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概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