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说明

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说明

一、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图解(论文文献综述)

程淞[1](2021)在《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和粘土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蛇纹岩化作用是指中低温环境下,超基性岩与流体相互作用,发生蚀变形成蛇纹石的过程。蛇纹岩化反应作为放热反应,会导致低温热液的形成,这种流体渗漏活动以较低温度、富含甲烷和氢气、高碱性流体为特征,同时在海底滋养大量化能生物群落,通过无机过程为生命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物质和能量。此外,蛇纹岩化作用导致环境流体p H值的显着升高,被认为是潜在的储碳场所,因此在能源资源、生命起源及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前是目前唯一发现蛇纹岩泥火山正在活动的区域,在距海沟轴向200 km的弧前区域大约分布着19座直径10~30 km、高度0.5~2 km泥火山。泥火山由未固结的粉砂质、泥质蛇纹石胶结的蛇纹岩或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和变质岩等岩屑或巨大岩块组成的混杂堆积体,具有类碎屑沉积结构。构成蛇纹岩泥火山的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俯冲洋壳和/或弧前洋壳,因此来自泥火山的样品研究有助于探索地球深部的特征,是研究俯冲带一系列地质过程的直接窗口。同时对蛇纹岩泥火山流体活动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俯冲工厂洋壳输入的挥发份与岛弧和弧后输出挥发份之间严重不平衡问题,也是解释古代类似地质构造的基础。本文对2018年12月通过重力柱采集于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山顶SMV4二个站位浅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粉砂-黏土级蛇纹岩泥和孔隙水进行了研究。SMV4二个站位蛇纹岩泥的矿物组成差异明显,SMV4-1主要由平均96.2%的蛇纹石组成,含有少量滑石、方解石和文石,而SMV4-2主要由蛇纹石(平均62.9%)、绿泥石(平均21.9%)、滑石(平均10.3%)、角闪石(平均3.1%)、少量云母和文石组成。SMV4二个站位蛇纹岩泥中的碳酸盐矿物含量1.5~9%,δ13C(VPDB)介于-1‰~1‰,δ18O(VPDB)介于-5‰~5‰,大部分介于0‰~5‰,碳酸盐主要源于生物碎屑,也不排除自生沉积,氧同位素低至-5‰,指示可能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洋壳变质岩中碳酸盐的输入。SMV4二个站位蛇纹岩泥的总有机碳含量(TOC)0.1~0.25%,其δ13C-VPDB介于-29.2‰~-27.2‰,有机碳可能源于地幔楔橄榄岩在蛇纹岩化过程中产生的非生物成因有机质,并或多或少混合俯冲又折返至海底的西太平洋洋壳变质岩和/或弧前正常海相沉积物中的有机质。SMV4海底蛇纹岩泥的SiO2+Mg O+Fe2O3T平均总含量>95%,其中SMV4-2蛇纹岩泥中所含的绿泥石、滑石、角闪石和云母可能来源于洋壳的变质过程。SMV4-1和SMV4-2蛇纹岩泥的平均∑REE含量分别为4.41 ppm和8.38 ppm,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δCe和δEu呈负异常的特征,可能与蛇纹岩和变质岩有关。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Sc和Ga同样显示有洋壳变质产物输入,同时有俯冲西太平洋洋岛玄武岩(OIB)、弧前玻古安山岩(Boninite)、俯冲西太平洋玄武岩(N-MORB)和/或弧前玄武岩(FAB)变质后的产物,但低Zr/Hf比值和Nb/Ta比值指示SMV4-2洋壳物质端元更有可能为N-MORB和/或FAB。俯冲太平洋板块脱流体并使上覆地幔楔发生蛇纹岩化,随流体迁移的元素(FME,如As,B,U,Sr,Ba,Li,Cs,Rb,Ba,K,Pb等)将富集在蛇纹岩中。除FME外,蛇纹岩泥中也含高含量的高场强元素(HFSE,如Th,Nb,Ta),但是从变质岩的成分分析,其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亦会因为混合程度增加而使蛇纹岩泥中所有微量元素增加,这更大程度上是物质混合的结果。相对于海底水,位于South Chamorro泥火山二个站位海底蛇纹岩沉积孔隙水虽然有高于海底水的SO4,K,Na/Cl比值,低于海底水的Li,指示SMV4两个站位海底浅表沉积物孔隙水可能受到了深部流体的影响,但是常规指标如p H、碱度、B,Ba,Sr,,Rb,Cs并没有指示深部流体来源。DIC随深度降低,其δ13C(VPDB)则从-2.6‰逐渐降至-9‰,可能是受到了渗漏流体CH4与SO4耦合反应的影响。SMV4沉积孔隙水相对于底层水富集REE,δCe和δEu正异常,可能反应了流体为还原环境。

沈慧文[2](2021)在《建模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科学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基于建模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生命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本研究将建模教学法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利用问卷调查及SOLO分类理论建立评分标准检测教学前后学生思维水平的变化,分析与评价建模教学的有效性,为建模教学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1)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模型与建模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模型与建模的研究现状,阐明“模型”与“模型建构”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其次,归纳出课程标准及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教材中模型与建模的相关要求与适用范畴,总结出模型构建的一般原则;最后,尝试提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概念模型三类模型建构教学的一般过程并设计教学案例。(2)采用实验研究法对建模教学前后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变化展开研究。首先,结合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筛选出科学思维水平和期中考试成绩均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接着,在实验班开展建模教学,对照班开展常规教学,选取相关试题并依据SOLO分类理论建立评分标准,在教学前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检测;最后,在全部教学内容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单元检测的方式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变化情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研究结果表明:(1)将建模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对归纳、概括、分析、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的理解与应用;(2)基于建模教学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阶段性学习成绩;(3)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法对教师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

马鹤彧[3](2020)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认知和思维的逐渐发展,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学生对于抽象、复杂疑难的化学知识常常理解不到位,在学习化学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因此降低。此时教师若能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不仅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复杂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识记和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从而凸显出视觉隐喻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对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与视觉隐喻相关的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和归纳,从中了解了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所在实习学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学生对教师运用视觉隐喻的认知程度、学生对教师运用视觉隐喻的接受程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运用率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分析学生对化学教学中教师运用视觉隐喻的态度及教师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的不足,采用了访谈法对所在实习高中高二年级的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一线化学教师们对视觉隐喻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的运用程度、是否意识到教学中运用了视觉隐喻、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出现的问题等,从而分析教师对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情况及教师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笔者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视觉隐喻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中抽象复杂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和专业知识。第三,视觉隐喻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改善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方式,将这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第四,知识可视化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无论是促进教师教学还是帮助学生学习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蓓[4](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PCK表征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教师知识素养中的核心部分,是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背景下对学科知识的解释和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是,PCK具有特定于主题的性质,在主题层面,教师可以在特定主题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化学学科特定主题下的“教师PCK”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1)高中化学教师PCK构成要素的理论框架是什么?(2)探究新手、熟手和专家型化学教师针对特定主题的PCK表征,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有哪些?具体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和表征方法?(3)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的知识存在哪些差异?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存在哪些不同?(4)影响高中化学教师P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新手教师如何能更好地由熟手教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了PCK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表征教师PCK的方法,以Park等人的PCK五边形结构为基础,构建了教师PCK构成要素的理论框架。此外,根据该理论框架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并以Loughran提出的Co Re模型为基础制定了访谈提纲。其次,选择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各一名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以“物质的量”、“离子反应”主题为研究内容,分析了特定主题下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PCK发展水平及特质,即学生理解知识、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表现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PCK的差异。同时,运用扎根理论对专家型教师进行了影响教师PCK发展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发现,对于高中化学教师的PCK表征来说,新手型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的知识较为匮乏,在教学中多采取讲解等较为单一的教学策略;熟手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理解的知识,以及采用适当的表征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能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专家型教师重点关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更能够利用学生理解的知识创造教学策略,以具体化的表征方式针对特定主题进行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表征方式的运用更为成熟。对于高中化学教师PCK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说,高中化学教师的PCK是一个特定于主题的多维结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课程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教师因素对PCK发展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学生因素,而课程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教师PCK发展的影响较小,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PCK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根据表征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针对如何促进高中化学教师PCK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教师应考虑自身的PCK特质,选择相应发展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知识和教学策略及表征知识;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培养职前教师的PCK;学校应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刘毅[5](2020)在《基于四环素分离/富集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及萃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环素类抗生素作为一种广谱性的人畜共用药物,可有效加强人类和其他生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其在食品、环境中都存在残留,并且通过循环最终将进入人体内,对肾脏和造血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食品或环境中的含量都较低,直接使用现有的检测手段难以得出准确结果,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富集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成为其检测工作的关键。含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技术能有效地将离子液体与双水相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具有高效温和、绿色环保、不易乳化、界面清晰等优点,能较好的应用在抗生素类药物的分离/富集当中。然而目前对于含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相平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主要是集中在对相应的几种关联方法如Othmer-Tobias、Bancroft和Merchuk等方程进行简单数学拟合,但对于热力学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还不能完全清楚地从理论上解释该体系浊点的形成、分相的机理以及对其相平衡的预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体系的应用。因此,随着含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热力学理论做为指导工具。本论文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与kosmotropic钾盐混合体系的相平衡热力学模型,探索各类模型对该体系的适用性,并得出相对应的参数,为今后的热力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四环素的分离/富集中。通过优化四环素的单级萃取参数,并对多级萃取过程进行实验和模拟计算,获得优化的分离/富集工艺,为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萃取四环素类药物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可归纳如下:(1)利用拓展的Pitzer混合电解质溶液模型分别模拟研究[Bmim]X(X=Cl,Br)与各类kosmotropic钾盐的混合体系,先由实验测定各类混合体系的溶解相平衡数据,再通过对较低浓度的溶解相平衡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可以获得该模型所需要的离子间二元及三元相互作用参数,丰富了Pitzer模型参数数据库。模型计算的数据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这些参数还可预测较高浓度的混合体系的溶解相平衡数据。通过对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和盐析率的计算发现,离子液体的加入确实导致无机盐溶解率改变,出现盐析效应,进一步解释了浊点现象。(2)将离子液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通过引入PDH方程,采用修正的NRTL模型来关联[Bmim]Br与各类kosmotropic钾盐ATPS的系线数据,对系线数据进行回归可获得该模型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通过这些参数计算出的系线数据,也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通过计算各类kosmotropic钾盐的标准迁移自由能ΔtrGm0,可以从热力学角度来解释浊点现象的产生,随着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大,迁移能也随之变大,越不利于kosmotropic钾盐的溶解。(3)通过构建多种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的双水相体系,讨论了离子液体和盐的种类对双水相体系成相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双结线相图来选择较优的分相体系。采用单级离心并双水相分离的技术,对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的双水相体系分离/富集四环素进行工艺优化,详细研究萃取温度、体系p H值、TLL值、两相体积比、静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可得出单级双水相萃取四环素的优化工艺参数:采用[Bmim]Cl-K2HPO4双水相体系,在温度在35℃、TLL值选择在30.52%,上下相体积比选在1.5,此时萃取效果在95.5%左右。(4)利用多个离心管来模拟进行多级错流和逆流双水相分离萃取实验,可以取得与工业上多级错流和逆流操作相近的萃取效果。研究表明:在相同相比的情况下,通过3级错流和逆流双水相分离,都能达到较高的萃取效率,但逆流萃取离子液体的消耗量更低。通过结合萃取等温线和操作线,并采用Mc Cabe Thiele图解法可直观看出多级逆流萃取过程中操作线与理论级数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提高模拟的准确度,采用二分迭代法和Excel逐级计算法来分别模拟计算多级错流和逆流双水相的各级浓度和萃取率。通过这两种方法算出的各级萃取率与实验值的吻合度较好,验证了二分迭代法和Excel逐级计算法来分别模拟多级错流和逆流双水相的萃取过程的可行性。通过综合实验和模拟计算,可以设计出一个合适的最优化的多级萃取工艺:采用三级逆流ATPS萃取,在相比为0.5时,经过3级逆流萃取,TC的最终回收率能接近99%,上相中TC的纯度为单级萃取上相中TC纯度的4倍,且处理萃取1.2mg TC所消耗的离子液体量仅为1.3g,大大减少了离子液体的消耗量,避免了单级萃取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李娜[6](2020)在《仿生自修复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人们面临资源短缺的现状,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使用太阳能制取氢气是产生可再生新能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了解到在纳米限域的空间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会与在宏观的体相中存在差异,当水被限制在纳米限域的空间中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受到约束,蒸发焓会降低,迁移速度有所增加,粘度也会增大,这些性质对光催化产氢有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将―限域‖与―催化‖联系起来,设计了在限域空间中进行的光催化制取氢气的反应。纳米复合水凝胶是一种高含水量的软材料,具有光催化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可以用来作为反应载体。本论文中我们分两部分设计了限域光催化的材料,第一部分是将铂纳米颗粒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复合得到纳米复合水凝胶,并且探究了该纳米复合水凝胶的的机械性能和仿生的自修复性能,寻找出了孔洞结构均匀致密的最佳配比的水凝胶。第二部分我们是利用第一部分合成的纳米复合水凝胶作为光催化反应的载体,通过探究设计出高效率的限域光催化反应的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含有硫原子和碳碳双键的功能修饰体N,N-双(丙烯酰)胱胺修饰铂纳米颗粒作为交联剂,将功能化的铂纳米颗粒和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过二硫酸钾的引发下聚合得到新型的纳米复合水凝胶。因为纳米颗粒和铂-硫的配位动态键的引入,使得该纳米复合水凝胶具有超强的机械性能和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当其拉伸应变达到20倍的时候,其拉伸的应力能达到1.2MPa,将裂口置于波长为808nm的红外光下,只需40秒裂口就可以愈合,测得修复效率能达到96.8%。根据本部分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当铂纳米颗粒的含量为1.52mg/m L时,水凝胶的结构最为致密均匀,而且孔径大小均为纳米级。2、利用第一部分探究得到的配比最佳的纳米复合水凝胶作为光催化反应的载体,我们将该水凝胶与聚三聚氰胺甲醛(PMF)复合,得到刚性的不溶胀的纳米复合水凝胶,有效的防止了水凝胶的溶胀带来的反应空间的扩大,我们又在纳米复合水凝胶结构中添加聚吡咯增强其导电性降低光生电荷-空穴复合以提高光催化效率。将设计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置于含有光敏剂赤藓红B(EB)和牺牲剂三乙醇胺(TEOA)的水溶液中,在光照下能够高效快速的产出氢气,反应前3个小时能达到1507μmol/h,约是非限域光催化反应的产量308μmol/h的5倍。

胡慧敏[7](2020)在《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生物学课程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本文着重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物理模型的建构环节,通过对建模教学的理论整理,选取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在教学中实施以建构物理模型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文中的教学案例也可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建构物理模型,可先研读教材中的相应内容,筛选其中适合建构物理模型的部分。然后针对课堂教学时间选取适宜建构的物理模型,着重从学生活动上来进行教学设计。最后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及发放调查问卷,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中选取了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及“有丝分裂的过程”四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建构物理模型的教学设计并实施。考虑到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最终以建构图示、图解模型为主进行教学实践,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乐锐[8](2019)在《钛宝石飞秒激光器的谐振腔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态飞秒激光器输出脉冲具有极短的脉宽、极高的峰值功率等优点,在工业加工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在飞秒激光器中,实现飞秒激光的主要方式是利用Kerr透镜锁模或基于半导体饱和吸收镜(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ption mirror,SESAM)的被动锁模技术。由于Kerr透镜锁模运行在谐振腔稳区边缘,对谐振腔设计的要求极高,飞秒激光器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谐振腔设计。SESAM的制备需要昂贵复杂的外延生长技术和繁琐的后期处理过程,制备成本高。最近出现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二维材料,不仅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还具有许多优异的可饱和吸收性能,为发展飞秒激光器件提供了新平台。因此,发展激光器谐振腔设计方法与新型可饱和吸收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的设计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并研究MXene新型可饱和吸收体的非线性光学特性,探究利用MXene启动Kerr透镜锁模的钛宝石超快激光器。论文的主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设计理论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传播圆图解法设计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的方法,该方法简单、直观、易于分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利用该方法给出了两种能够实现Kerr透镜锁模的等效两腔镜的谐振腔模型,由该模型可轻易地获得多腔镜Kerr透镜谐振腔;研究对Kerr透镜谐振腔的理论极限峰值功率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提高Kerr透镜锁模输出峰值功率的方法;最后,利用ABCD矩阵对该方法设计的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进行数值模拟,证明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2、基于Kerr透镜锁模的固态飞秒激光器的实验研究。根据上述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搭建了Kerr透镜锁模的钛宝石飞秒激光器,实现了脉冲中心波长801.639 nm、脉宽140 fs、半高全宽7.185 nm、重频82.3 MHz、信噪比40 dB、平均输出功率519 mW的高稳定飞秒激光脉冲。3、研究了二维材料过渡金属的碳(氮)化物(MXene)的稳定性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Ti3C2Tx分散在重水溶剂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异丙醇(IPA)溶剂,在重水溶剂中,Ti3C2Tx的分散更加均匀且未出现团聚;Ti3C2Tx在800 nm波段附近具有明显的可饱和吸收特性。最后,搭建了Ti3C2Tx启动Kerr透镜锁模的钛宝石锁模激光器,获得了调Q锁模脉冲。

龙李[9](2019)在《三个版本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读图时代背景下,图像系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具有重大教育意义。本文以三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图像的功能、表观特征、内容特征及在实验探究类栏目、科学史板块、章节习题等内容中的参与度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比较结果设计教学案例,为我国教材图像系统的编写及图像教学起到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三个版本《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三个版本教材共同特点(1)三个版本教材设置了大量图像,主要分布于正文和课文栏目中,以装饰、加强理解、创设情境等功能为主。(2)图像中存载的内容主要为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并以知识/原理和方法/工具等形式融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3)单图较多,以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模式图为主;组合图较少,以并列型和对比型为主,组合图中的子图以实物图+模式图示意图的搭配为主。(4)图幅主要在≤1/16的范围,以彩色图为主。(5)图文关系以文字描述-图像验证式为主,且尽力将图像与文字置于同一页,但仍然存在大量缺少图名或图注的图像。(6)章、节习题中的图像以示意图、模式图、统计图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形态结构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2、人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1)图像密度较大,需要跨页及翻页阅读相对应文字内容的图像比例相对较高,但组合图中的子图数量偏低,图像跨学科融合科目数量偏低。(2)整体上图像的读图能力水平要求主要集中于“辨别”和“分析”水平。(3)在实验探究栏目中,图像主要设置于“提出问题”环节;在生命科学史内容中,图像密度较高,类型主要为人物肖像图和实验操作图;章、节习题中的图像题比例及图像题中的图像密度均为三个版本中最低,图像题solo水平主要为“单一结构”和“多元结构”水平。3、苏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1)图像密度为三个版本中最高,且组合图中的子图数量较多,但少有装饰型图像;图像的读图能力水平要求主要集中在“获取”和“分析”水平。(2)实验探究栏目中的图像主要设置于“提出问题”、“实施计划”环节;在科学史板块中,比较重视利用图像展示实验结论和成果;章节习题中的图像题主要集中在“单一结构”和“多元结构”solo水平。4、北师大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1)图像密度为三个版本中最低,但组合图中的子图数量较高,图像中跨学科融合科目也比较多,功能上以加强理解型图像为主。(2)在实验探究类栏目的图像密度偏低,主要设置于“提出问题”、“实施计划”环节;在科学史内容中,重视利用图像展示实验结论和成果;章节习题中的图像题主要为“多元结构”和“关联结构”solo水平。基于对文献总结、统计结果的分析,选择“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探索在图像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等的策略。基于讨论和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本研究丰富了教材图像系统的研究,也为教材编写和高中生物图像教学提供参考。

濮昕韵[10](2019)在《工业丙烯-丙烷精馏过程全塔表观效率研究》文中提出精馏,作为目前应用成熟度最高的均相分离技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经验,但其仍处于半经验半科学的学科水平。当前精馏技术发展的最大壁垒便是塔板效率的准确预测,研究如何准确预测塔板效率不仅可以推动学科发展,更有助于实现工业精馏过程的节资节能。塔板效率是关于体系物性、操作设备的极为复杂的函数,其定义也不唯一。塔板效率的准确预测,对于工业应用的最大意义便是可靠评价全塔表观效率(Ea),使其达到工程设计参考的效率范围,提高设计和标定成功率。丙烯塔是当前化工行业中生产高纯度丙烯的主要装置,由于丙烯-丙烷属于典型的近沸体系,因此丙烯塔的实际板数众多,一般都超过180块实际板。结合当前国内难以可靠评估丙烯塔Ea的难题(经常出现大于100%的评价结果),本课题将Ea的预测误差区分为工艺变量(理论板数)和设备变量(全塔效率及实际板数)两类预测误差,并量化了两类预测误差的影响,最终实现了丙烯塔Ea的可靠评估。理论板数(NT)的本质是以相平衡为尺度来丈量分离要求最终需要多少个平衡级的过程。因此,相平衡性质的预测精度对理论板数的计算误差有着决定性影响。本文对丙烯-丙烷体系开展了相平衡研究,并开发了新的相平衡关联方法(COSMO-RS+PR),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多组相平衡数据),体系压力的平均预测偏差不超过0.18%,丙烯气相摩尔组成的平均预测偏差不超过0.48%,在广温度区间范围内(230~350 K),本方法预测精度最高,且准确地描述出该体系相对挥发度在丙烯高浓度区的奇特变化趋势。基于本关联法,进一步研究了该体系在丙烯高浓度区的非理想性特征,采用将液相、气相非理想性分开考虑的办法,找出了T≈310 K时,该体系在丙烯高浓度区非理想性最低,最接近理想状态。通过密度实验数据,得到了超额摩尔体积VmE的变化趋势,发现在丙烯高浓度区,T≈310K时,该体系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近似可以抵消,VmE等于0。佐证了本文找到的T≈310 K时体系非理想性最低是准确的,并首次成功解释了相对挥发度在丙烯高浓度区随着温度升高会先变大后减小的趋势。基于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研究,量化了全回流及部分回流下,该体系相对挥发度预测偏差对丙烯塔NT计算误差的影响。根据量化结果,基于逐板计算法思路,建立了丙烯塔NT的精确严格计算模型。本模型有三大特点:基于全塔变相对挥发度假设、基于全塔变摩尔流假设、基于轻重组分间汽化潜热比值全塔非恒定假设。通过这三个假设使本模型更加严谨,计算精度超过现有各类NT模型,为丙烯塔的NT计算提供了标准值。基于丙烯塔NT的标准值,对比了现有各类捷算法计算丙烯塔NT的误差,并给出了新的专门适用于丙烯塔的捷算法模型,平均预测偏差约为1.5块理论级,为准确快速估算丙烯塔NT提供了支撑。对比了在使用Aspen Plus进行丙烯塔设计和标定时,运用不同热力学方法进行丙烯塔NT计算的误差,为设计者们根据不同的实际工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丙烯塔设计或标定提供了指导,也为实际塔的操作工况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丙烯塔NT精确计算基础上,筛选了各类全塔效率Eoc模型对可靠评估Ea的适用性,通过与生产厂数据对比,实际板数计算误差约为3块,证明当前丙烯塔Ea可靠评估的难点并不在于Eoc关联模型的精度不够,而是对于丙烯塔NT预测存在较大偏差。通过归纳各类降额设计影响因素,最终给出了丙烯塔Ea可靠评价的思路和方案。通过本文给出的塔设备Ea可靠评价的流程,为最终实现塔板效率的精确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图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图解(论文提纲范文)

(1)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和粘土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蛇纹岩泥火山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1.1.1 蛇纹岩化概念及研究意义
        1.1.2 蛇纹岩泥火山成因及研究意义
    1.2 .马里亚纳弧前蛇纹岩泥火山沉积物及孔隙水研究进展
        1.2.1 沉积物研究进展
        1.2.2 孔隙水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样品、方法、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4.1 研究样品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4.3 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与研究方法
    2.1 地质背景
        2.1.1 马里亚纳弧前蛇纹岩泥火山地质概况
        2.1.2 South Chamorro泥火山地质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沉积物粒度筛分
        2.2.2 矿物学及岩石学分析
        2.2.3 C/H/N/S元素含量分析
        2.2.4 沉积物样品测定碳酸盐含量及C O同位素
        2.2.5 沉积物样品有机C N含量及同位素
        2.2.6 主微量元素分析
        2.2.7 孔隙水pH、碱度,阴阳离子
        2.2.8 孔隙水主微量元素测试
        2.2.9 孔隙水DIC浓度及同位素
第3章 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黏土级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沉积物矿物学
    3.2 C/H/N/S/O元素地球化学
    3.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3.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3.4.1 REE及其对物源的指示意义
        3.4.2 HFSE和FME
    3.5 小结
第4章 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4.1 孔隙水结果
    4.2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建模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需要
        三、促进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模型
        二、模型建构
        三、建模教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四、模型建构理论
第三章 建模教学的一般过程及案例设计
    第一节 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模型与建模内容的梳理
        一、课程标准中有关模型与建模内容的梳理
        二、生物学教材中有关模型与建模内容的梳理
        三、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策略适用范围梳理
    第二节 模型建构的原则及过程
        一、模型建构原则
        二、模型建构教学的过程
    第三节 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二、《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学设计
第四章 建模教学法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流程
        一、筛选研究对象
        二、实施差异性教学
        三、开展试题检测与评分
    第二节 研究工具
        一、学生科学思维水平调查问卷的编写
        二、SOLO试题评价标准的确立
        三、科学思维水平测试卷的信效度分析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 学生科学思维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回收率结果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模型建构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科学思维水平测试卷回收率结果分析
        二、科学思维水平测试卷前后测结果分析
        三、学生单元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科学思维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科学思维水平前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附录3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科学思维水平后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附录4 《酶的特性》科学思维水平前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附录5 《酶的特性》科学思维水平后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附录6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科学思维水平前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附录7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科学思维水平后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可视化
        (二)知识可视化
        (三)视觉表征
        (四)化学可视化教学
        (五)隐喻
        (六)视觉隐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可视化理论
        (二)视觉思维理论
        (三)双重编码理论
        (四)映射理论
    三、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重要性
        (一)探寻理解新事物的有效途径
        (二)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调动其情感态度
        (三)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第三章 化学教学中视觉隐喻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法
    二、调查实施及数据分析
        (一)调查实施
        (二)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教师对视觉隐喻的理论及工具的掌握程度不够
        (二)在教学中的新课讲授环节运用率较低
        (三)教师对视觉隐喻的运用缺乏灵活性
        (四)学生未重视对视觉隐喻的理解及运用
第四章 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策略研究
    一、化学教师应加强对视觉隐喻相关理论的学习
    二、将视觉隐喻作为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对化学教师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培训
    四、灵活运用视觉隐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符号性知识
        (二)事实性知识
        (三)理论性知识
    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以更好地运用视觉隐喻
    六、引导学生重视培养自身对视觉隐喻的运用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化学教学中视觉隐喻的运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访谈实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化学教师PCK表征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1.2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更多期望
        1.1.3 PCK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5.2 研究方法的运用
        1.5.3 研究的效度和伦理道德
2 PCK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PCK的起源研究
        2.1.2 PCK的内涵研究
        2.1.3 PCK的构成要素研究
        2.1.4 PCK的发展研究
        2.1.5 PCK的表征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PCK的研究趋势
        2.2.2 PCK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研究
        2.2.3 PCK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
        2.2.4 PCK的学科与主题特异性
    2.3 文献研究小结
3 高中化学教师PCK表征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理论框架
        3.2.1 PCK的理论框架
        3.2.2 PCK相关知识要素的阐述
    3.3 研究对象
        3.3.1 研究被测对象的选择
        3.3.2 研究主题内容的选择
    3.4 数据收集
        3.4.1 数据收集方法
        3.4.2 数据收集过程
    3.5 数据分析
        3.5.1 数据分析工具
        3.5.2 数据分析编码
        3.5.3 数据分析方法
4 “物质的量”主题PCK表征的分析
    4.1 学生理解的知识维度
        4.1.1 W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研究结果
        4.1.2 L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研究结果
        4.1.3 Y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研究结果
        4.1.4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对比分析
    4.2 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维度
        4.2.1 W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研究结果
        4.2.2 L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研究结果
        4.2.3 Y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研究结果
        4.2.4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对比分析
5 “离子反应”主题PCK表征的分析
    5.1 学生理解的知识维度
        5.1.1 W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研究结果
        5.1.2 L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研究结果
        5.1.3 Y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研究结果
        5.1.4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有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对比分析
    5.2 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维度
        5.2.1 W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研究结果
        5.2.2 L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研究结果
        5.2.3 Y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研究结果
        5.2.4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关于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的对比分析
6 高中化学教师PCK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4 数据收集
    6.5 数据分析与处理
        6.5.1 开放式编码
        6.5.2 主轴编码
        6.5.3 选择性编码
        6.5.4 理论饱和度检验
    6.6 结果分析
        6.6.1 教师因素
        6.6.2 学生因素
        6.6.3 课程因素
        6.6.4 环境因素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教师PCK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学策略和表征知识
        7.1.2 新手-熟手-专家型化学教师具备不同的PCK特质
        7.1.3 新手-熟手-专家型化学教师的PCK表征存在差异
        7.1.4 影响化学教师PCK发展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因素
    7.2 研究建议
        7.2.1 教师应考虑自身的PCK特质,选择相应发展策略
        7.2.2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知识和教学策略及表征知识
        7.2.3 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培养职前教师的PCK
        7.2.4 学校应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7.3 研究反思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B 显式PCK的深度分析示例
附录C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列表
附录D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所应达到的PCK水平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四环素分离/富集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及萃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液体ATPS萃取技术
        1.2.1 离子液体的分类
        1.2.1.1 按阴离子的种类分类
        1.2.1.2 按阳离子的种类分类
        1.2.2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1.2.3 离子液体ATPS在绿色分离领域的应用
        1.2.3.1 氨基酸的分离
        1.2.3.2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
        1.2.3.3 天然化合物的分离
        1.2.3.4 离子液体的分离回收
        1.2.3.5 抗生素的萃取分离
    1.3 双水相萃取的相平衡及基础理论
        1.3.1 双水相形成机理及规律
        1.3.2 双水相体系的萃取机理
        1.3.3 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
        1.3.3.1 渗透维里模型
        1.3.3.2 似晶格模型
        1.3.3.3 局部组成模型
    1.4 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分离/富集工作研究
        1.4.1 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概述
        1.4.1.1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种类、来源及去向
        1.4.1.2 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危害
        1.4.2 四环素类抗生素分离/富集技术的研究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Bmim]Cl/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相平衡及热力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相平衡实验测定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溶解相平衡数据测定
    2.3 扩展的Pitzer模型
        2.3.1 溶解平衡方程及相关参数
        2.3.2 Pitzer模型的扩展
        2.3.2.1 单一组分的Pitzer模型
        2.3.2.2 扩展的Pitzer模型
    2.4 相平衡及模型计算结果
        2.4.1 实验结果
        2.4.1.1 溶解平衡
        2.4.1.2 盐析作用能力比较
        2.4.2 模型计算
        2.4.3 各混合系统的平均活度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mim]Br/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相平衡及热力学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相平衡实验测定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相平衡数据测定
    3.3 修正的NRTL模型
    3.4 相平衡及模型计算结果
        3.4.1 实验结果
        3.4.2 模型计算
        3.4.2.1 扩展的Pitzer模型计算结果
        3.4.2.2 修正的NRTL模型计算及结果
    3.5 标准迁移Gibbs自由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对四环素分离/富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双结线和系线的测定
        4.2.3 萃取实验方法与步骤
        4.2.4 工作曲线建立
        4.2.5 实验数据的计算
    4.3 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相图及分析
    4.4 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四环素
        4.4.1 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四环素
        4.4.1.1 萃取温度的影响
        4.4.1.2 pH值的影响
        4.4.1.3 TLL值的影响
        4.4.1.4 相比的影响
        4.4.1.5 TC浓度的影响
        4.4.1.6 静置时间的影响
        4.4.2 TC的双水相萃取平衡等温线的绘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kosmotropic钾盐双水相体系多级萃取分离四环素及模拟计算
    5.1 引言
    5.2 多级错流双水相萃取分离
        5.2.1 实验研究方法
        5.2.1.1 原理
        5.2.1.2 操作步骤
    5.3 多级逆流双水相萃取分离
        5.3.1 实验研究方法
        5.3.1.1 原理
        5.3.1.2 操作步骤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2.1 萃取级数对TC萃取效率的影响
        5.3.2.2 多级错流与逆流双水相萃取对比
    5.4 多级双水相萃取模拟计算与分析
        5.4.1 多级双水相的理论级数的计算
        5.4.1.1 多级错流双水相
        5.4.1.2 多级逆流双水相
        5.4.2 多级双水相萃取的模拟计算
        5.4.2.1 多级错流双水相萃取模拟计算
        5.4.2.2 多级逆流双水相萃取模拟计算
        5.4.3 两种工艺比较
    5.5 多级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附件

(6)仿生自修复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凝胶简介
        1.2.1 水凝胶的分类
        1.2.2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1.2.3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1.3 功能化水凝胶
        1.3.1 自修复水凝胶
        1.3.2 具有催化性能的水凝胶
    1.4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反应
        1.4.1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反应原理
        1.4.2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反应过程优化
    1.5 限域催化
        1.5.1 限域催化反应
        1.5.2 限域水的性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表征主要设备
第三章 高强度、可快速自修复的仿生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铂纳米颗粒溶液的制备
        3.2.2 铂纳米/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3.2.3 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仿生纳米复合水凝胶的设计
        3.3.2 铂纳米颗粒/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复合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效限域光催化反应复合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限域光催化反应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限域光催化反应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限域光催化复合材料的设计
        4.3.2 限域光催化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
    1.1 新课标的要求
    1.2 生物学课程本身的需求
    1.3 学生学习的需求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模型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3.1.2 模型的功能
        3.1.3 物理模型
    3.2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教育实验法
        4.2.3 数据统计法
        4.2.4 问卷调查法
    4.3 技术路线
    4.4 研究目的
    4.5 研究意义
5. 研究案例设计
    5.1 案例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2 案例 2: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2课时:有氧呼吸的过程
    5.3 案例 3: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
    5.4 案例 4:细胞的增殖 第2课时 有丝分裂的过程
6. 实践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实践方法
    6.3 实践结果及分析
        6.3.1 前测分析
        6.3.2 第一次后测分析
        6.3.3 第二次后测分析
        6.3.4 学生笔记对比分析
        6.3.5 问卷调查分析
7. 结论与思考
    7.1 结论
        7.1.1 学生的学习效果
        7.1.2 学生的思维能力
        7.1.3 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不足与展望
        7.2.1 本研究的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钛宝石飞秒激光器的谐振腔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锁模激光器
        1.2.1 主动锁模
        1.2.2 被动锁模
    1.3 Kerr透镜锁模基础理论
        1.3.1 Kerr效应
        1.3.2 自相位调制
        1.3.3 自聚焦
    1.4 色散与色散补偿方法
        1.4.1 色散
        1.4.2 色散补偿方法
    1.5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的图解法设计
    2.1 常用的设计方法及传播圆的介绍
        2.1.1 ABCD矩阵法
        2.1.2 传播变换圆法
    2.2 基于传播圆图解法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的设计
        2.2.1 理论分析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
        2.2.2 基于传播圆的Kerr透镜锁模谐振腔方法
    2.3 数值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Kerr透镜锁模的钛宝石飞秒激光器实验研究
    3.1 色散补偿前的Kerr透镜锁模激光器
        3.1.1 色散补偿前的Kerr透镜锁模激光器
        3.1.2 色散补偿前的Kerr透镜锁模激光器实验结果
    3.2 棱镜对色散补偿Kerr透镜锁模
        3.2.1 棱镜对色散补偿Kerr透镜锁模实验装置
        3.2.2 棱镜对色散补偿Kerr透镜锁模实验结果
    3.3 啁啾镜色散补偿Kerr透镜锁模
        3.3.1 啁啾镜色散补偿Kerr透镜锁模实验装置
        3.3.2 啁啾镜色散补偿Kerr透镜锁模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_3C_2T_x启动Kerr透镜锁模的钛宝石超快激光器研究
    4.1 新型可饱和吸收特性的探究
        4.1.1 Ti_3C_2T_x的可饱和吸收特性
        4.1.2 Z-scan实验平台优化
    4.2 基于Ti_3C_2T_x启动Kerr透镜锁的钛宝石超快激光器实验研究
        4.2.1 Ti_3C_2T_x启动Kerr透镜锁模钛宝石激光器实验装置
        4.2.2 Ti_3C_2T_x启动Kerr透镜锁锁模固态超快激光器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5.2 今后研究方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三个版本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的教育价值
        1.1.2 图像系统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地位
        1.1.3 “一标多本”的出现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教材
        1.2.2 图像系统
        1.2.3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多媒体学习理论——图像系统的设计依据之一
        1.3.2 双重编码理论——图像学习的信息编码过程
        1.3.3 信息加工理论——注重图像内容的获取、保持和应用
        1.3.4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1.4 研究现状
        1.4.1 我国高中生物教材的演变
        1.4.2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的演变
        1.4.3 教材图像系统的分类研究
        1.4.4 教材图像系统的功能研究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比较研究法
        2.2.3 数据统计法
3 比较的结果与分析
    3.1 三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系统概况
        3.1.1 栏目图标
    3.2 图像功能
        3.2.1 图像系统的功能类型
        3.2.2 图像功能的比较分析
    3.3 图像表观特征
        3.3.1 位置分布
        3.3.2 图像表现形式
        3.3.3 图像构成
        3.3.4 图幅
        3.3.5 图像颜色
        3.3.6 空间维度
    3.4 图像内容特征
        3.4.1 图像自身内容
        3.4.2 图文相关内容
    3.5 特定内容中的图像对比
        3.5.1 实验探究类栏目
        3.5.2 生命科学史内容
        3.5.3 章习题、节习题及高考题中的图像统计
4 三个版本教材图像系统个例展示及教学案例设计
    4.1 人教版《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4.1.1 本节教材编排体例
        4.1.2 本节内容结构设计
        4.1.3 图像系统展示与分析
        4.1.4 教学案例设计
    4.2 苏教版《第二节光合作用》
        4.2.1 本节教材编排体例
        4.2.2 本节内容结构设计
        4.2.3 图像系统展示与分析
        4.2.4 教学案例设计
    4.3 北师大版《第3节光合作用》
        4.3.1 本节教材编排体例
        4.3.2 本节内容结构设计
        4.3.3 图像系统展示与分析
        4.3.4 教学案例设计
5 讨论及结论
    5.1 对研究结果的整体讨论
        5.1.1 不同的统计标准导致统计结果存在差异
        5.1.2 教材图像系统的整体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
    5.2 对研究结果分项讨论
        5.2.1 关于教材图像整体概况的讨论
        5.2.2 关于教材图像功能的讨论
        5.2.3 关于教材图像表观特征的讨论
        5.2.4 关于教材图像内容特征的讨论
        5.2.5 关于教材特定内容中图像的讨论
        5.2.6 关于光合作用教学案例的讨论
    5.3 结论
        5.3.1 三个版本教材图像系统共同特点
        5.3.2 人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5.3.3 苏教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5.3.4 北师大版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5.3.5 光合作用案例
6 建议与展望
    6.1 建议
        6.1.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6.1.2 对教师的建议
    6.2 展望
        6.2.1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
        6.2.2 网络信息时代对教材插图及教学的影响
        6.2.3 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部分统计标准的信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附录Ⅱ 人教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图像系统展示和分析
附录Ⅲ 人教版《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附录Ⅳ 苏教版“光合作用”图像系统展示和分析
附录Ⅴ 苏教版《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附录Ⅵ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图像系统展示和分析
附录Ⅶ 北师大版《第3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0)工业丙烯-丙烷精馏过程全塔表观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工业精馏过程的塔板效率
        1.1.1 精馏技术发展的技术壁垒
        1.1.2 塔板效率的各类定义
        1.1.3 全塔效率的求取方法
        1.1.4 Murphree板效率和点效率的求取方法
        1.1.5 各类塔板效率之间的关系
        1.1.6 全塔表观效率的可靠性评估
    1.2 理论板数严格计算方法总结
        1.2.1 逐板计算法
        1.2.2 图解计算法
        1.2.3 解析计算法
    1.3 理论板数简捷计算方法总结
        1.3.1 Fenske-Underwood-Gilliland法
        1.3.2 Winn法
        1.3.3 有限元差分法
        1.3.4 指数函数简捷算法(EFSC)
    1.4 工业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研究进展
        1.4.1 工业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的评估
        1.4.2 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特征
        1.4.3 丙烯精馏塔的理论板数计算
    1.5 本章小结
        1.5.1 工业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研究总结
        1.5.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丙烯-丙烷体系相平衡特征研究
    2.1 前言
    2.2 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模型归纳
        2.2.1 丙烯-丙烷体系的相平衡实验数据汇总
        2.2.2 各类模型对丙烯-丙烷体系相平衡的预测结果
    2.3 基于COSMO-RS方法的丙烯-丙烷体系相平衡预测
        2.3.1 COSMO-RS基本理论
        2.3.2 COSMO-RS+PR方程的方法建立
        2.3.3 预测结果对比及分析
    2.4 丙烯-丙烷体系相对挥发度变化趋势的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丙烯精馏塔理论板数精确预测法
    3.1 前言
    3.2 丙烯塔全塔相对挥发度预测偏差对NT计算误差的影响
        3.2.1 全回流下基于Fenske法和Winn法的N_(min)计算误差对比
        3.2.2 部分回流下基于EFRC模型和Winn-Underwood-Gilliland法的NT计算误差对比
        3.2.3 丙烯-丙烷体系相对挥发度的高精度关联式
    3.3 丙烯塔理论板数的精确预测新方法
        3.3.1 逐板计算法精确预测丙烯塔理论板数
        3.3.2 理论板数计算结果分析
    3.4 各类经验预测法预测丙烯塔理论板数的准确性评估
        3.4.1 Fenske-Underwood-Gilliland法计算丙烯塔NT误差评估
        3.4.2 Winn-Underwood-Gilliland法计算丙烯塔NT误差评估
        3.4.3 EFSC法计算丙烯塔NT误差评估
    3.5 基于EFRC模型的丙烯塔NT预测新捷算法
    3.6 Aspen Plus中各类方法设计丙烯塔时的误差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靠评估丙烯精馏塔全塔表观效率
    4.1 前言
    4.2 生产工况数据的归纳与整理
    4.3 各类塔板效率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3.1 O’Connell模型
        4.3.2 由点效率模型计算全塔效率
    4.4 塔设计过程中的降额因子
        4.4.1 相平衡预测误差的影响
        4.4.2 进料条件变化的影响
        4.4.3 物性的影响
        4.4.4 工艺操作特征的影响
        4.4.5 液体流动构型的影响
        4.4.6 塔内件结构参数的影响
        4.4.7 安装因素的影响
        4.4.8 最终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COSMO-RS+PR法相平衡预测偏差结果
附录B MATLAB计算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图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里亚纳弧前South Chamorro蛇纹岩泥火山海底粉砂和粘土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D]. 程淞.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建模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D]. 沈慧文.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化学教学中运用视觉隐喻的策略研究[D]. 马鹤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中化学教师PCK表征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 杨蓓.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四环素分离/富集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及萃取工艺研究[D]. 刘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仿生自修复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李娜.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D]. 胡慧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钛宝石飞秒激光器的谐振腔设计及实验研究[D]. 乐锐. 深圳大学, 2019(09)
  • [9]三个版本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材图像系统比较研究[D]. 龙李.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10]工业丙烯-丙烷精馏过程全塔表观效率研究[D]. 濮昕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溶液浓度计算的直观说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