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

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

一、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郑洁[1](2021)在《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机理及其对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去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偶氮染料、抗生素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日益增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是一种高效、可生物降解的絮凝剂,在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对壳聚糖(CTS)、阿拉伯树胶(GA)两种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改性,制备合成壳聚糖基絮凝剂(CTS-g-PAM)和阿拉伯树胶絮凝剂(GA-g-p(AM-HEMA)),并对两种絮凝剂合成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通过多种表征分析方法研究两种絮凝剂分子组成、结构及特性,并分析其合成机理。重点研究了壳聚糖基絮凝剂分子结构对其混凝特性的影响,以及阿拉伯树胶对模拟营养废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热引发、超声波引发、紫外光引发三种不同引发条件下,CST分子链上不同的活性位点与丙烯酰胺(AM)发生接枝共聚,并生成含有官能团C=N与-NH-两种不同结构的共聚物。混凝试验和X射线衍射光谱(XPS)分析表明,这两种不同结构的共聚物在CTS-g-PAM中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CTS-g-PAM对偶氮染料废水的混凝性能不同。C=N与偶氮染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对提升CTS-g-PAM水处理性能起关键作用。而过量的C=N容易导致C=N水解和CTS-g-PAM分子链断裂,反而降低CTS-g-PAM分子量和活性基团数量,减少絮凝剂中官能团与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CTS-g-PAM混凝性能降低。(2)在超声波引发条件下合成的CTS-g-PAM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复配去除刚果红,其可获得最高的去除率为90.6%。通过Zeta电位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发现,PAFC主要起电中和作用,CTS-g-PAM主要在混凝过程中起吸附架桥作用。CTS-g-PAM增大了絮体粒径,提高了絮体沉降速率。(3)在紫外光引发条件下,以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VA-044)为引发剂,GA与AM、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共聚合成GA-g-p(AM-HEM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PS分析表明,合成的GA-g-p(AM-HEMA)具有-N-C=O、-C=O和-OH等官能团。差热-热重(TG/DSC)分析也证实合成的GA-g-p(AM-HEMA)具有更加稳定的分子间离子键。从透射电镜(TEM)和Zeta电位测试结果可以看出,GA-g-p(AM-HEMA)在混凝在主要起架桥作用。接触角测试结果证明,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硫酸钠(SDS)增加了GA-g-p(AM-HEMA)疏水性。(4)在GA-g-p(AM-HEMA)与PAFC、SDS复配去除四环素试验中,GA-g-p(AM-HEMA)对四环素的去除率较好。与市售PAM相比,GA-g-p(AM-HEMA)对四环素的去除在更低投加量时能够得到更好的去除率。GA-g-p(AM-HEMA)在模拟营养废水中对四环素、溶解性N和P的去除率皆比单独处理三者时有所降低,说明四环素去除与N和P混凝去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李文杰[2](2021)在《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产生量在逐年上升,对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煤粉炉粉煤灰相比,CFB灰差异性较大,含有大量的铁、钙等元素,不利于建材化利用;而CFB灰中的铝、铁、钙等均是絮凝剂合成需要的重要组分,利用其制备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能解决固废资源化和废水处理的双重问题。目前,利用粉煤灰制备无机絮凝剂存在铝利用率低、絮凝剂性能差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平朔煤矸石电厂的CFB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方法来实现铝、铁元素的高效溶出,然后通过水解、聚合、陈化等工艺来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重点研究浸出液中组分配比对PAFC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以实现CFB灰高效清洁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方法,在实现铝铁高效溶出的基础上,采用水解-聚合-陈化工艺制备了PAFCS絮凝剂。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结果表明,采用6 mol/L的盐酸溶液在100℃下酸浸120 min,Al2O3和Fe2O3的浸出率分别为65.1%和96.1%,进一步采用40%硫酸溶液在160℃下浸出120 min,最终Al2O3和Fe2O3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了96.75%和97.9%。利用盐酸酸浸液在60-70℃下,用氢氧化铝溶胶中和p H值为3.0-3.5,引入硫酸酸浸液,保温4 h,陈化1 d后可以制备出呈红棕色的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通过XRD、FTIR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l3+、Fe3+和SO42-不是简单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系中,而是参与了聚合反应,形成新的聚合物。系统探究了不同Al/SO42-、Al/Fe、Al/Ca摩尔比对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结构与絮凝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Al/SO42-、Al/Fe摩尔比对PAFCS絮凝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较大;适当的Al/SO42-、Al/Fe摩尔比有利于体系中不同反应单元聚合反应的进行,并且生成的共聚物稳定性更好,当Al/SO42-、Al/Fe摩尔比均为10:1、Al/Ca摩尔比为20:1时,铝铁单体形态含量最少,中等聚合态铝铁共聚物含量最高,制备的絮凝剂性能更佳;过量的添加SO42-和Fe3+,在铝铁离子水解聚合时会使得体系不稳定,容易生成溶胶或沉淀。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性能影响较小,适量的添加Ca2+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当Ca2+含量过高时容易与体系中的SO42-或OH-结合生成硫酸钙沉淀或者氢氧化钙,减小了体系中铝铁可结合的SO42-或OH-量,不利于絮凝性能的提升。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CS絮凝剂应用到焦化废水处理过程,并与市售的传统絮凝剂(PAC、PAFC)絮凝性能进行了对比。相比于PAC、PAFC,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效果最好,其对浊度、UV254、COD、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3.2%、47.7%、44.3%、52.1%,并且可有效去除类富里酸类以及类腐殖酸有机物。通过对其絮体特性研究发现:粉煤灰基PAFCS的絮体粒径最大,使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粉煤灰基PAFCS强度因子高,具有较好的网链结构,通过电中和、吸附和卷扫作用实现了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

曾德恢[3](2021)在《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我国的原煤生产总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8.60%,与之相伴而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产自原煤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量约为原煤的20%~25%。而每入选1 t原煤则产生3.0~5.0 m3的煤泥废水。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煤矸石的累积量和煤泥废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壤、大气、水体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单一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水处理,但其仍然存在聚合度不高、絮凝性能差等不足之处。因此,性能更为显着的无机高分子复合型絮凝剂的发展受到业界相关人士的广泛青睐。量大价廉的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的有价元素铝和铁,将其作为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聚合硫酸铝铁(PAFS)制备的原料,以期达到煤矸石变废为宝和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以贵州盘州高铁型煤矸石和硫酸酸浸液为研究对象,探究煤矸石酸浸液用于制备PAFS絮凝剂的过程,首先通过与酸浸液相同铝、铁含量的模拟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以PAFS絮凝剂产品的盐基度和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的絮凝性能作为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煤矸石酸浸液(真实体系)制备PAFS的初始实验条件,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将其制备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为了探究自制的PAFS产品对煤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为适宜的水处理条件,初步对自制PAFS处理煤泥废水沉降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究了自制PAFS的稳定性。为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并应用于煤泥废水提供一定的基础。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以FeSO4×7H 2O、Al2(7)SO4(8)3×18H2O为原料,模拟煤矸石酸浸液中铝铁含量制备絮凝剂PAFS并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其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60℃、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pH为2.30、聚合过程中搅拌速度为250 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PAFS液体产品呈红棕色,固体产品呈浅黄色。产品的盐基度达到43.56%,将产品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8.99%,COD去除率达到了81.67%。(2)通过对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可知,PAFS中铝、铁离子发生了聚合反应,且通过羟基桥连方式结合;通过SEM表征图可知,生成的聚合物微观结构呈致密网状,该结构使其表面积增大,增强了吸附、网捕卷缩凝聚力,表现出良好的絮凝性能;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产品表面铁的化学形态呈三价,即羟基桥连的是三价铁和三价铝的形态。(3)以煤矸石酸浸液作为制备PAFS的原料,考察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聚合过程搅拌速度、OH/(Al+Fe)摩尔比等因素,在模拟体系的基础上设定各因素取值范围。制备PAFS的最佳条件为:聚合温度为35℃、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过程搅拌速度为250 r/min、OH/(Al+Fe)摩尔比值为2.4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合硫酸铝铁液体产品呈红棕色,固体产品呈浅黄色,相比模拟体系产品颜色均变浅。产品的盐基度达到32.18%,将产品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5.62%,COD去除率达到了77.50%。(4)通过正交实验对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的条件进行优化。最优方案为:OH/(Al+Fe)摩尔比为2.50,聚合温度为35℃,聚合时间为60 min,聚合过程搅拌速度为150 r/min。(5)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的处理,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80 mg/L,水体pH为8.00,沉降温度为25℃,以400 r/min快速搅拌1.50 min,再以200 r/min慢速搅拌2.50 min,静置沉降0.50 h。在以上条件下处理的煤泥废水浊度去除率达到98.73%,COD去除率达到78.46%。(6)自制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钢渣废水、某高校湖泊水的处理,浊度去除率均达到96.20%以上,COD去除率均达到77.80%以上。(7)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沉降过程采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拟合时,拟合系数R2=0.8703,采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时,拟合系数为R2=0.9624。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的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沉降动力学更适合用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8)产品中铝、铁的形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静置9天后,有0.80%的单体态(Al+Fe)a转化为中低聚合态(Al+Fe)b,有1.87%的中低聚合态(Al+Fe)b转化成高聚态或者沉淀溶胶,而高聚物或沉淀溶胶态增加了2.67%。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产品中的单体或者低聚物会逐渐发生熟化聚合,朝着更高聚合态方向转化,其中起主要絮凝作用的活性态铝铁含量不断减少,容易出现沉淀物或者溶胶而导致稳定性变差。(9)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自制PAFS应用于煤泥废水处理的浊度去除率从97.19%降至了95.94%。表明PAFS的絮凝性能降低。通过Zeta电位数据显示,PAFS的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差。

张瑞昊[4](2020)在《猪场废水高效絮凝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畜禽养殖业也在迅猛的发展中。随之而来的是畜禽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在畜禽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絮凝剂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传统的无机盐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替代品,生物絮凝剂相比其他几种絮凝剂而言更加低毒安全且生物友好环境友好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人们对其也是越来越关注。鉴于在猪场废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生物絮凝剂作为今后絮凝剂的重点发展方向。本实验室希望从环境中针对猪场废水筛选到有效的生物絮凝菌,以期获得适合于处理猪场废水的生物絮凝剂。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本研究从华中农业大学精品猪场兼性塘、实验鱼塘塘泥、试验田土壤中筛选出17个有效菌落。并从中筛选到两株高效絮凝菌A1、A3。经生化鉴定与16Sr DNA测序比对确定A1为拉乌尔菌属,A3为假单胞菌属,遂命名为拉乌尔菌A1和假单胞菌A3。(2)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分析拉乌尔菌A1最佳发酵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尿素,最佳培养温度为25-30℃,培养基初始p H控制在6-7之间,在5g/L的高岭土试验中,最佳絮凝条件为p H=8、絮凝剂添加2%(v/v)、助凝剂添加2.5%(v/v);假单胞菌A3最佳发酵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尿素,最佳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 H=7,在5g/L的高岭土试验中,最佳絮凝条件为p H=8、絮凝剂添加3%(v/v)、助凝剂添加2.5%(v/v)。(3)两株菌的絮凝活性物质均为外泌到发酵液中的物质而非菌体本身,同时絮凝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够抵抗121℃,20min的条件而絮凝活性几乎不受影响。(4)猪场废水试验证明,该生物絮凝剂针对猪场废水中的COD和总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实效实验中原水COD为4079.83±24.10 mg/L,经生物絮凝剂处理后,拉乌尔菌A1能将其降至1416.33±58.89 mg/L;假单胞菌A3将其降至1688.00±30.62mg/L。原水总磷为159.30±0.75 mg/L,拉乌尔菌A1能将其降至29.10±0.33 mg/L;假单胞菌A3将其降至35.83±0.34 mg/L。(5)配合试验表明不论A3或是A3均适合作为生物絮凝剂发酵的种子菌种而非活性污泥的改良菌种,任意改变其在菌群中的存在比例可能导致菌群的竞争抑制从而降低菌群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本研究从猪场废水中筛选到两株高效生物絮凝剂生产菌株,且经过实效试验确认了其在猪场废水预处理中能够针对COD和总磷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本研究扩大了生物絮凝剂生产的菌种资源库,为后续的生物絮凝剂发酵生产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王岳能[5](2020)在《稀土-铝高分子杂聚絮凝剂的合成表征与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后期,采出液含水量超过80%,导致产生了大量的采油污水,采油污水具有成分复杂、高悬浮物含量、高含油及高矿化度等特点,如果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就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传统的污水处理剂已经难以满足国家环保要求,对于此类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的采油污水,新型絮凝剂的研发是必然趋势。本文以六水氯化铝(Al Cl3·6H2O)与七水氯化铈(Ce Cl3·7H2O)为无机组分,以丙烯酰胺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有机组分,以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无机-有机杂聚絮凝剂Al/Ce(OH)3-CPAM。表征结果表明,Al/Ce(OH)3-CPAM絮凝剂的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形成了配位化学键,无机-有机组分实现杂聚。研究了各组分加量以及合成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无机组分总质量分数20%(质量比Al Cl3·6H2O:Ce Cl3·7H2O=7:3),氢氧化钠质量分数8%,有机单体总质量分数为18%(质量比AM:DMDAAC=2:1),引发剂总质量分数占有机单体质量总和的0.8%(摩尔比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1: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5h,合成产物的粘均分子量达到了953.3×104,杂聚率达到了62.3%。Al/Ce(OH)3-CPAM絮凝剂在150mg/L的加量下,对海拉尔油田贝尔苏木301联合站污水取得良好的絮凝效果,污水矿化度对其絮凝性能影响较小,但对絮体的沉降影响较大;Al/Ce(OH)3-CPAM絮凝剂的絮凝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同时具备电中和、吸附架桥以及网捕沉淀的作用机理。

桑杰[6](2020)在《基于聚硅酸盐的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对水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基于聚硅酸盐、铁盐、铝盐以及对环境友好人体无害的“亲生物金属”钛盐研发了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聚硅硫酸钛铁(PTFS)和聚硅硫酸钛铝(PTAS),期望得到相比于传统无机絮凝剂应用范围更广、处理效率更高以及安全健康能够适应人们对水处理更高要求的絮凝剂。首先通过除浊、除磷的筛选试验确定了絮凝剂的最佳原料配比,接着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絮凝剂的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等手段初步探究了PTFS及PTAS的絮凝机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响应面试验探究了絮凝剂投加浓度、pH值、快搅时间、慢搅时间、静置时间等因素对絮凝剂除浊和除磷效果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最佳絮凝工艺条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不同原料配比的絮凝剂除浊、除磷筛选试验,确定PTFS絮凝剂最佳配比为n(Ti+Fe):n(Si)=1:4、n(Ti):n(Fe)=1:5;PTAS絮凝剂最佳配比为n(Ti+Al):n(Si)=1:4、n(Ti):n(Al)=5:1。(2)根据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发现,在钛离子、铁离子和铝离子加入时,相比于聚硅酸絮凝剂外部形貌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PTFS絮凝剂和PTAS絮凝剂分别有Si-O-Ti,Si-O-Fe、Si-O-Al、Ti-O化学键的生成。(3)根据分形维数、Zeta电位结果结合扫描电镜和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PTFS和PTAS絮凝剂除浊、除磷机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学沉淀,表面羟基吸附、网捕卷扫、吸附架桥、电性中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4)PTAS絮凝剂对浊度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静置时间>快搅时间>慢搅时间>pH>絮凝剂投加浓度。其中pH和静置时间、快搅时间和静置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静置时间和快搅时间是影响浊度去除率的关键因素,且PTAS除浊的最佳条件是絮凝剂投加浓度0.6mmol/L、pH=7、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4 min、慢速搅拌(30 r/min)时间为40 min、静置时间120min。PTAS对磷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pH>絮凝剂投加浓度>快搅时间>静置时间>慢搅时间。响应面试验中絮凝剂浓度和pH交互作用显着,pH和絮凝剂投加浓度是影响磷的去除率的关键因素;且聚硅硫酸钛铝除磷的最佳条件是絮凝剂投加浓度0.05mmol/L、pH=10.5、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3 min、慢速搅拌(30 r/min)时间为50 min、静置时间60min。(5)PTFS絮凝剂对浊度的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慢搅时间>静置时间>慢搅速度>pH>絮凝剂投加浓度;其中pH值和静置时间、慢搅时间和静置时间交互作用显着;最佳的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浓度0.60mmol/L、pH=10.0、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4 min、慢速搅拌(30 r/min)时间为30 min、静置时间120min。PTFS对磷去除率受五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静置时间>pH值>絮凝剂投加浓度>慢搅时间>快搅时间,其中絮凝剂投加浓度、pH值、静置时间三者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均显着;PTFS除磷最佳条件为:PTFS絮凝剂投加浓度为0.1mmol/L、pH值为10.5、快速搅拌(180 r/min)时间为2 min、慢速搅拌(30r/min)时间为20 min,静置时间90 min。

张雅楠[7](2020)在《温敏聚合物合成及其在废弃钻井液中的絮凝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对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愈发重视,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污染问题,其中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钻井液始终是施工现场处理的难点及重点。废弃聚磺钻井液是一类典型的处理难度大,污染物含量高的废弃钻井液体系,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开展针对废弃聚磺钻井液的处理技术研究是势在必行的。絮凝处理技术是能够有效处理废弃钻井液的关键技术之一,而絮凝剂是该技术是根本核心。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的絮凝剂,是提升废弃钻井液处理技术的关键。本文在以温敏单体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M)、疏水单体(PB)、亲水单体丙烯酰胺(AM)、阳离子单体(PC)作为反应的聚合单体,通过采用氧化-还原胶束聚合法合成阳离子温敏聚合物PAA。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引发剂加量、单体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合成温敏聚合物的单体浓度为30%、单体配比AM:DEAM:PB:PC的摩尔比为73:26:1:12、聚合反应温度为50℃、聚合反应时间为12h、表面活性剂浓度为4%时,所得阳离子温敏聚合物的产率可达98%。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了AM、DEAM、PC单体以及实验室合成的温敏聚合物PAA,结果可以表明产物中有单体参加反应。通过热重分析仪(TG)测试得到温敏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试温敏聚合物的相转变温度LCST,测试结果温敏聚合物的LCST在40℃。由于钻井液的性能受到亚微米级颗粒的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絮凝剂的研发过程中,应使絮凝剂在尽量减少对膨润土等有用固相絮凝的同时,还能实现针对钻井液中如高岭土等亚微米级劣质土的高效絮凝。为实现上述目的,以膨润土悬浮液为模拟废弃钻井液有用固相进行絮凝性能研究,以絮凝后上清液透光率为衡量标准,考察了不同絮凝剂浓度、絮凝温度、p 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絮凝剂浓度为200mg/L,絮凝温度为45℃,p H控制为10,可得到絮凝后上清液透光率达到最大。以高岭土悬浮液为模拟废弃钻井液劣质固相,研究结果发现:在絮凝剂浓度为90mg/L,絮凝温度为45℃,p H控制为10,PAA絮凝剂对悬浮颗粒的絮凝效果最佳。以膨润土、高岭土混合悬浮液作为模拟废弃钻井液,研究结果发现:在絮凝剂浓度为90mg/L,絮凝温度为45℃,p H控制为10,可得到絮凝后上清液透光率达到最大。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PAA絮凝剂可以实现膨润土、高岭土之间有效的选择性絮凝。最后将PAA絮凝剂应用于真实废弃聚磺钻井液,取破胶后的废弃聚磺钻井液的上清液,以絮凝后上清液透光率为衡量标准,考察了不同絮凝剂浓度、絮凝温度、p 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絮凝剂浓度为230mg/L,絮凝温度为45℃,p H为10,PAA絮凝剂对悬浮小颗粒的絮凝效果最佳。将温敏聚合物絮凝剂PAA与工业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CPAM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AA絮凝剂对废弃聚磺钻井液中固相小颗粒悬浮物的絮凝效果与工业用CPAM絮凝剂基本相同,但温度可以促进PAA絮凝剂对废弃钻井液的絮凝效果,而工业用CPAM絮凝剂没有这种促进作用。

邢士龙[8](2020)在《油田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化工是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命脉,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下,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和消费的日益增长,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含油污泥每年平均产量约500万吨,含油污泥量相对较高。若能对其充分的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每年将有可能会大大增加原油的产出量。本文所述调质剂采用的含油污泥处理方法为调质-离心法,使用该法处理含油污泥,以絮凝剂和破乳剂为基础,根据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制备合成不同的调质剂,并根据调质剂的不同确定离心条件。通过对含油污泥基本性质检测,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油污泥其含油率、含水率、含泥率分别为27.16%、37.15%、35.13%,有机物及挥发性物质含量为0.56%。在调质-离心工艺条件下,通过对含油污泥进行XRD分析,发现其组成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等无机矿物质为主。复合调质剂离心处理含油污泥实验,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一)研究表明:在固液比为1:2的条件下(下列实验均为此固液比),以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非离子型)、硫酸铝钾为单剂,通过单一絮凝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复配絮凝剂。将其与合成破乳剂DAPME进行调质,确定合成破乳剂DAMPE与复配絮凝剂的调质比例为2:3,对油田含油污泥进行调质离心脱油,离心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20min、离心时间30min、离心转速3600r/min,调质温度45℃,此时脱油效果最佳,脱油率为95.66%。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二)研究表明:通过对有机和无机絮凝剂以及现场破乳剂的筛选,进而采用正交试验法制备复合絮凝剂-破乳剂的混合调质剂,确定复合调质剂中破乳剂与絮凝剂的调质比例为3:1,对油田含油污泥进行调质离心处理,离心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15min、离心时间30min、离心转速3600r/min,此时脱油效果最佳,脱油率为87.07%。微乳液调质-离心处理含油污泥研究结果表明: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配制的微乳液,比例为2:1时,对含油污泥的脱油效果最佳,离心工艺条件为:离心机转速36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处理温度为45℃,处理5g含油污泥,微乳液加入量为3g时,含油污泥的脱油率达到97.35%。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调质-离心处理含油污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硫酸铝、硫酸镁、硫酸锌、硅酸钠为主要原料合成新型絮凝剂PSAMZ,确定各药剂的摩尔质量比为n(Zn):n(Si):n(Mg):n(Al)=3:1:0.66:0.33,用量在70mg/L,pH=9的条件下,离心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30℃,离心时间35min,离心机转速3400r/min,此时脱油效果最佳,脱油率为81.18%。

周于皓[9](2019)在《超声—模板法制备疏水缔合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不仅给供水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大规模的产生和排放也使得我国的水质污染变得更加严峻,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限制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水处理方法之一,絮凝法对于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改善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毋庸置疑。因此,作为絮凝处理法的核心,新型高效絮凝剂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对于提高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因为能够同时发挥架桥作用以及电中和作用,因此在絮凝处理工艺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CPAM分子链上各单体单元分布随机,阳离子单元排列分散导致正电荷利用率低,进而削弱电中和作用使絮凝性能受限。此外,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污水水质也对CPAM的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CPAM存在的上述缺陷,论文采用模板聚合的方法人为控制阳离子单元在聚合物分子链上以嵌段结构的形式集中分布,有效提高聚合物电中和性能;并且通过引入少量疏水单元得到两亲性大分子长链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明显的疏水缔合行为,以期增强絮凝剂分子链同憎水性污染物的亲和力以及絮体的相转变能力,提高絮凝效率。论文选用丙烯酰胺单体(AM)、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疏水单体丙烯酸十二酯(LA)构建三元共聚合反应体系,通过新型超声波引发技术,在投加聚丙烯酸钠(NaPAA)作为阴离子型模板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兼有阳离子嵌段和疏水缔合作用的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TP(AM-DAC-LA)并将其用于水处理相关应用。目前关于模板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型絮凝剂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见,而将阳离子嵌段结构与疏水缔合相结合的絮凝剂有关研究更是未见报道。论文包括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在TP(AM-DAC-LA)最优化合成条件探究过程中研究了包括超声波功率、超声引发时间、聚合单体总质量分数、阳离子单体配比、反应体系pH、引发剂浓度以及模板投加量在内的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子量以及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超声波引发方式仅需20 min即可完成对聚合体系的完全引发,最终得到模板共聚合产物TP(AM-DAC-LA)的最高分子量和转化率分别为3.45×106 Da和98.2%。通过建立响应曲面模型能够实现对聚合反应产物分子量的预测,为聚合反应提供指导。(2)使用仪器表征手段对TP(AM-DAC-LA)和与其对应的非模板聚合物P(AM-DAC-LA)的系列理化性质进行了对照分析。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二者均为AM、DAC和LA单体的共聚物,添加的模板分子未参与反应,不改变TP(AM-DAC-LA)的化学组成。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除了证明二者的化学组成以外,TP(AM-DAC-LA)氢谱图上来自侧链基团的干扰峰明显减弱表明DAC单体处于更类似于其自身均聚物的化学环境,证明了DAC单体嵌段的形成。差热-热重分析除证明二者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外,TP(AM-DAC-LA)在其主链热分解阶段对应的三个吸热峰说明大分子链上的三种单体单元均以嵌段形式排列。扫描电镜图像表明两亲性聚合物分子链在水溶液中缠绕缔合形成立体网状结构。(3)模板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聚合反应速率对总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依赖指数分别为1.7733和0.6322,基本符合以双基终止为主的经典自由基聚合理论;聚合体系pH值通过影响阳离子单体和模板剂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而对聚合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模板剂用量对动力学的影响表明阳离子单体与模板剂分子间通过静电吸引力相互作用,符合Ⅰ型ZIP机制。阳离子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缔合常数达KM=17.63,表明在反应开始前约有78.9%的阳离子单体预先吸附在模板分子链上,再次验证了论文所构建的三元共聚合反应体系遵循模板聚合Ⅰ型ZIP机制。(4)根据聚合产物分子结构表征和动力学研究结果,以自由基聚合反应的规律和模板聚合Ⅰ型ZIP反应机制为基础探讨了制备TP(AM-DAC-LA)的聚合反应机理。模板共聚合反应主要包括聚合引发前的模板吸附和胶束增溶、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过程,并伴随有链转移的发生。其中,链终止过程主要以双基歧化终止为主。聚合反应引发前,模板分子对DAC单体的静电吸引以及胶束聚集体内部疏水微区对LA单体的增溶分别是DAC嵌段和LA嵌段形成的主要原因。(5)采用表观粘度法探究了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疏水缔合作用,结果表明引入的疏水单元使聚合物分子链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明显的缔合行为。聚合物分子链通过缔合作用彼此连接形成立体网状结构使其流体力学体积显着增大,宏观表现为溶液表观粘度非线性快速升高。该缔合作用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架桥和卷扫网捕能力,提高絮凝效率。(6)将TP(AM-DAC-LA)及其对应的非模板聚合物和单一亲水性二元共聚物用于市政污泥脱水实验,结果显示阳离子嵌段结构和疏水缔合作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污泥絮凝效率。TP(AM-DAC-LA)在投加量3.5 mg·g-1条件下泥饼含水率和污泥比阻分别达到最低值67.2%和3.84×10122 m·kg-1,优于其他絮凝剂。阳离子嵌段结构增强了絮凝剂的电中和以及电荷补丁作用,使絮体内部结构密实,机械强度更高,表现出更强的抗剪切能力,在机械脱水过程中发挥骨架支撑作用,有利于降低泥饼可压缩性,保持泥饼多孔透水结构,有利于机械脱水过程。疏水缔合作用能够增大絮体粒径尺寸,有利于固-液分离过程,并且疏水缔合作为一种物理可逆的缔合作用能够提高破碎絮体的再生能力。(7)将聚合产物用于模拟含油废水絮凝实验,TP(AM-DAC-LA)在40 mg·L-1投加量时最高除油率和除浊率分别达到91.2%和92.9%,可以作为含油废水处理的有效前置预处理措施。疏水单体的引入对含油废水的絮凝效率提升明显,且在聚合物过量投加引起溶液电性反转的条件下未出现絮凝效率明显下降,说明架桥作用和疏水缔合作用是含油废水絮凝的主要机理。阳离子嵌段结构使含油絮体结构密实,而疏水缔合作用提高了含油絮体的尺寸,该结果与市政污泥絮凝调理得到的结果一致。此外,两亲性大分子链能够通过竞争乳化作用降低油滴乳化界面膜的机械强度,促进破乳聚并,提高絮凝效率。引入疏水单体所带来的竞争乳化和疏水缔合作用是两亲性絮凝剂对含油废水具有更好絮凝效果的主要原因。

周晟[10](2019)在《选矿回水中残留絮凝剂的测定及其对磁选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山店选矿厂尾矿较细,不易沉降,选矿厂在向尾矿中投加过量絮凝剂来帮助尾矿沉降浓缩,多余的絮凝剂随着选矿回水进入下一个选矿流程,对铁矿磁选产生影响。本论文采用多种测试技术,考察了回水中絮凝剂的残留情况以及影响絮凝剂残留情况的因素和加絮凝剂后精矿铁品位和铁回收率的变化,并研究了絮凝剂和磁场强度、矿浆浓度、矿物颗粒细度对磁选后的精矿铁品位和铁回收率的影响,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测定回水中絮凝剂的残余量及其影响因素:目前几种聚丙烯酰胺浓度检测方法对于检测下限要求比较高,无法较好的测出矿浆中聚丙烯酰胺的浓度,本试验根据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性能和聚丙烯酰胺对尾矿的絮凝曲线来推测出回水中聚丙烯酰胺的相对残余量,在矿浆浓度在10%20%、回水放置时间在048h、絮凝剂配置浓度在2575mg/l、矿物颗粒-0.074mm占比在92.12%97.96%时,试验表明试验温度对其影响不大,矿浆浓度、回水放置时间、絮凝剂配置浓度、矿物颗粒细度对其影响依次减小,通过正交试验和最劣试验组确定了絮凝剂残余量的范围在311g/t。添加絮凝剂对磁选的影响:添加絮凝剂后,精矿铁品位由63.8%下降至62.51%,铁回收率由74.35%逐渐上升至75.88%。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絮凝剂在矿浆浓度对磁选的影响有协同作用;絮凝剂在磁场强度对磁选的影响有促进作用;絮凝剂在矿物颗粒细度对铁品位的影响有轻微促进作用,絮凝剂在矿物颗粒细度对铁回收率的影响比较独立;絮凝剂加药量为011g/t,矿浆浓度在10%30%,-0.074mm占比在92.12%97.96%,磁场强度在0.060.18T时,正交试验试验表明对精矿铁品位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矿物颗粒细度、磁场强度、矿浆浓度、絮凝剂加药量。对铁回收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磁场强度、絮凝剂加药量、矿浆浓度、矿物颗粒细度。通过降低磁选的给矿浓度可以减小絮凝剂对磁选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分析原矿矿样加絮凝后微观形态的变化,添加絮凝剂后,絮团明显并且随着絮凝剂加药量增大,絮团长度可超过0.4mm。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Zeta电位的零电点在5.9,添加絮凝剂后,絮凝剂的吸附使得矿物表面的矿物Zeta电位显着降低,随着絮凝剂加药量的增加,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增加,增加趋势放缓,体系越来越分散。

二、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机理及其对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现状
        1.2.1 偶氮染料废水污染现状
        1.2.2 含四环素废水污染现状
    1.3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及混凝机理
        1.3.1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现状
        1.3.2 混凝机理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2 改性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2.3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改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试验
        2.3.1 壳聚糖基絮凝剂改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试验
        2.3.2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改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试验
    2.4 絮凝剂特性测定方法
        2.4.1 共聚物固含量的测定方法
        2.4.2 共聚物特性粘度和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2.5 混凝试验方法
        2.5.1 壳聚糖基絮凝剂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混凝试验方法
        2.5.2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处理四环素的混凝试验方法
    2.6 絮凝剂和混凝产物的表征方法
        2.6.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方法
        2.6.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方法
        2.6.3 透射电镜(TEM)
        2.6.4 差热-热重(TG/DSC)测试方法
        2.6.5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2.6.6 Zeta电位测定方法
        2.6.7 絮体激光粒度的测定方法
第3章 壳聚糖基絮凝剂分子结构与其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性能的关系研究
    3.1 前言
    3.2 壳聚糖基絮凝剂改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
        3.2.1 热引发体系合成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3.2.2 超声波引发体系合成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3.2.3 紫外光引发体系合成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3.3 壳聚糖基絮凝剂对偶氮染料去除的混凝性能
    3.4 壳聚糖基絮凝剂分子结构与其混凝性能的关系
        3.4.1 壳聚糖基絮凝剂中C=N基团与-NH-基团的比值
        3.4.2 壳聚糖基絮凝剂结构对偶氮染料去除率的影响
        3.4.3 壳聚糖基絮凝剂结构对絮体粒径大小的影响
        3.4.4 壳聚糖基絮凝剂结构对电荷中和的影响
        3.4.5 处理偶氮印染废水时C=N与-NH-的比例与性能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合成及其对模拟含四环素废水处理效率研究
    4.1 前言
    4.2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改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
        4.2.1 总单体质量分数对改性阿拉伯树胶的影响
        4.2.2 引发剂浓度对改性阿拉伯树胶的影响
        4.2.3 光照强度对改性阿拉伯树胶的影响
        4.2.4 光照时间对改性阿拉伯树胶的影响
        4.2.5 单体配比对改性阿拉伯树胶的影响
    4.3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结构及特性研究
        4.3.1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分子结构研究
        4.3.2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差热-热重(TG/DSC)分析
    4.4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对四环素去除的混凝性能
    4.5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结构与混凝性能的关联
        4.5.1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表面形态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5.2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亲疏水性对四环素去除的影响
        4.5.3 阿拉伯树胶絮凝剂结构对电荷中和的影响
    4.6 市售PAM与阿拉伯树胶絮凝剂混凝性能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2)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2.1 粉煤灰的产生及其性质
        1.2.2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现状
        1.2.3 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
    1.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发展现状
        1.3.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3.2 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3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4 粉煤灰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分析仪器及其测试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2.2.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5 扫描电镜(SEM-EDS)
        2.2.6 三维荧光光谱(EEM)
        2.2.7 絮凝实验中所用表征测试方法
    2.3 絮凝剂盐基度的测定
第三章 粉煤灰两段强化酸浸及其PAFCS的制备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CFB灰两段强化酸浸实验
        3.1.2 PAFCS的制备及其絮凝实验
    3.2 CFB灰理化性质及铝、铁的溶出行为
        3.2.1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3.2.2 盐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2.3 硫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3 PAFCS絮凝剂工艺条件优化
        3.3.1 SO_4~(2-)的添加方式对絮凝剂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性能优化调控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絮凝实验
        4.1.4 实验方法
        4.1.5 Fe、Al共聚物的水解形态测试
    4.2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的水解、聚合机理
    4.3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3.1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3.2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4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4.1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4.2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5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5.1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5.2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4 絮体在线监测实验
        5.1.5 实验方法
        5.1.6 测试方法与表征手段
    5.2 PAFCS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性能探究
    5.3 不同类型絮凝剂絮凝性能比较
    5.4 絮体在线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矸石的来源与特性
    1.2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1.3 煤矸石的利用现状
        1.3.1 充填材料
        1.3.2 发电
        1.3.3 建材领域
        1.3.4 化工行业
    1.4 污水及污水处理现状
        1.4.1 水资源污染现状
        1.4.2 污水处理现状
    1.5 聚合硫酸铝铁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1.5.1 聚合硫酸铝铁的概述
        1.5.2 聚合硫酸铝铁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其意义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实验原料
        2.1.1 原料及组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流程框图及实验装置
        2.2.1 工艺流程框图
        2.2.2 实验装置图
    2.3 实验方法
        2.3.1 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方法
        2.3.2 絮凝沉降方法
        2.3.3 沉降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3.4 Zeta电位及粒径的测定方法
    2.4 分析及计算方法
        2.4.1 盐基度的分析及计算
        2.4.2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2.4.3 Ferron比色法测定铝铁形态
        2.4.4 水质余浊度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2.5 产品分析表征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第三章 化学纯物质制备絮凝剂PAFS及表征
    3.1 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原理
    3.2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方法
        3.2.2 聚合温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2.3 聚合p H对 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2.4 聚合搅拌速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2.5 聚合时间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3.3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的产品图
    3.4 纯物质为原料制备絮凝剂PAFS产品的表征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2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4.3 扫描电镜
        3.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絮凝剂PAFS
    4.1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絮凝剂PAFS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4.1.1 聚合温度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4.1.2 聚合时间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4.1.3 聚合过程转速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4.1.4 OH/(Al+Fe)摩尔比对PAFS盐基度及沉降余浊度的影响
    4.2 正交实验
    4.3 煤矸石酸浸液制备PAFS的产品图
    4.4 真实体系制备所得产品表征分析
        4.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3 扫描电镜分析(SEM)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应用研究及评价
    5.1 絮凝沉降原理
    5.2 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处理煤泥废水的研究
        5.2.1 絮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5.2.2 水体p H的影响
        5.2.3 水体温度的影响
        5.2.4 快速搅拌速度的影响
        5.2.5 快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5.2.6 慢速搅拌速度的影响
        5.2.7 慢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5.2.8 沉降时间的影响
    5.3 PAFS对煤泥废水、钢渣水、某高校湖泊水处理效果评价
    5.4 PAFS、 PAS、工业硫酸铝、 PAC对煤泥废水处理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沉降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6.1 沉降动力学分析
        6.1.1 余浊度和时间的关系
        6.1.2 双曲线模型拟合
        6.1.3 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6.2 稳定性研究
        6.2.1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原理
        6.2.2 时间对Al+Fe形态的影响
        6.2.3 不同静置时间对煤泥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6.2.4 时间对Zeta电位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猪场废水高效絮凝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畜禽养殖业废水处理现状
    1.2 絮凝剂的种类
    1.3 生物絮凝剂
    1.4 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
    1.5 生物絮凝剂的主要应用
    1.6 絮凝机理研究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培养基
    2.4 菌株的初筛与复筛
        2.4.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4.2 菌种的富集
        2.4.3 菌种的初次筛选
        2.4.4 菌种的二次筛选
    2.5 絮凝菌株纯化鉴定
        2.5.1 形态观察
        2.5.2 革兰氏染色
        2.5.3 明胶液化实验
        2.5.4 淀粉酶活性
        2.5.5 糖发酵实验
        2.5.6 IMViC组合实验
        2.5.7 细菌16SrDNA鉴定
    2.6 菌种的生长-絮凝曲线测定
        2.6.1 絮凝菌菌液培养
        2.6.2 分光光度计校正零点
        2.6.3 培养及生长量测定
        2.6.4 绘制生长曲线
        2.6.5 培养基优化
        2.6.6 培养条件优化
    2.7 高岭土絮凝实验
    2.8 絮凝活性成分性质分析
        2.8.1 絮凝成分的具体分布
        2.8.2 絮凝成分的热稳定性
    2.9 猪场废水实效试验
    2.10 模拟脱氮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初筛复筛结果
    3.2 菌株纯化与鉴定
        3.2.1 形态学与生化鉴定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生长-絮凝曲线
        3.3.1 培养基优化结果
        3.3.2 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3.4 最佳絮凝使用条件
    3.5 絮凝活性成分性质分析
    3.6 猪场废水实效试验
    3.7 模拟脱氮试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絮凝菌的优化筛选
    4.2 絮凝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
    4.3 絮凝机理讨论
    4.4 絮凝菌的使用方法
    4.5 本实验的不足和后续工作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两菌16srDNA测序数据
    附件二:碳源、氮源选择;活性探索试验表
致谢

(5)稀土-铝高分子杂聚絮凝剂的合成表征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絮凝剂概述
        1.2.1 絮凝剂简介
        1.2.2 絮凝剂分类
        1.2.3 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3 无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选题依据、研究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稀土-铝高分子杂聚絮凝剂的合成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Al/Ce(OH)_3-CPAM合成路线
    2.3 产物表征方法
        2.3.1 粘均分子量测定
        2.3.2 杂聚率测定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扫描电镜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条件对Al/Ce(OH)_3-CPAM的影响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扫描电镜分析
        2.4.4 热重分析
    2.5 聚合机理
        2.5.1 无机聚合机理
        2.5.2 有机聚合机理
        2.5.3 Al/Ce(OH)_3-CPAM 聚合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l/Ce(OH)_3-CPAM的絮凝性能研究
    3.1 实验样品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絮凝性能对比
        3.2.2 絮凝剂絮凝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2.3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絮凝性能
        3.3.2 影响絮凝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Ce(OH)_3-CPAM絮凝机理分析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絮体形态分析
        4.2.2 Zeta电位分析
        4.2.3 粒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絮体形态分析
        4.3.2 Zeta电位分析
        4.3.3 粒径分析
    4.4 Al/Ce(OH)_3-CPAM絮凝机理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基于聚硅酸盐的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现状
    1.2 絮凝剂作用机理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创新点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水样
    2.3 PTFS和 PTAS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2.4 絮凝试验
        2.4.1 絮凝试验过程
        2.4.2 试验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5 表征方法
        2.5.1 扫描电镜
        2.5.2 红外光谱测定
        2.5.3 絮体分形维数
        2.5.4 Zeta电位测定
3 絮凝剂制备条件的优化及表征
    3.1 PTFS和 PTAS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1.1 PTFS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1.2 PTAS絮凝剂制备条件优化
    3.2 絮凝剂表征
        3.2.1 PTFS絮凝剂表征
        3.2.2 PTAS絮凝剂表征
4 聚硅硫酸钛铝絮凝剂除浊除磷条件优化
    4.1 絮凝剂除浊单因素试验
        4.1.1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除浊的影响
        4.1.2 pH对除浊的影响
        4.1.3 快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4.1.4 慢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4.1.5 静置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4.2 除浊正交试验
        4.2.1 正交试验优化PTAS除浊性能
        4.2.2 正交试验验证
    4.3 除浊响应曲面试验
        4.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4.3.2 响应面分析
        4.3.3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4.4 PTA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4.4.1 PTA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
        4.4.2 PTAS除浊水样Zeta电位
    4.5 絮凝剂除磷单因素试验
        4.5.1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除磷的影响
        4.5.2 pH对除磷的影响
        4.5.3 快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5.4 慢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5.5 静置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4.6 除磷正交试验
        4.6.1 正交试验优化PTAS除磷性能
        4.6.2 正交试验验证
    4.7 除磷响应面试验
        4.7.1 响应面试验设计
        4.7.2 响应面分析
        4.7.3 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4.8 PTA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4.8.1 PTA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
        4.8.2 PTAS除磷水样Zeta电位
    4.9 小结
5 聚硅硫酸钛铁絮凝剂除浊除磷条件优化
    5.1 絮凝剂除浊单因素试验
        5.1.1 絮凝剂投加浓度对除浊的影响
        5.1.2 pH对除浊的影响
        5.1.3 快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5.1.4 慢搅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5.1.5 慢搅速度对除浊的影响
        5.1.6 静置时间对除浊的影响
    5.2 除浊正交试验
        5.2.1 正交试验优化PTFS除浊性能
        5.2.2 正交试验验证
    5.3 除浊响应曲面试验
        5.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5.3.2 响应面分析
        5.3.3 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5.4 PTF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5.4.1 PTFS除浊絮体分形维数
        5.4.2 PTFS除浊水样Zeta电位
    5.5 絮凝剂除磷单因素试验
        5.5.1 絮凝剂投加量对除磷的影响
        5.5.2 pH对除磷的影响
        5.5.3 快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5.5.4 慢搅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5.5.5 静置时间对除磷的影响
    5.6 除磷正交试验
        5.6.1 正交试验优化PTFS除磷性能
        5.6.2 正交验证试验
    5.7 除磷响应曲面试验
        5.7.1 响应面试验设计
        5.7.2 响应面分析
        5.7.3 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5.8 PTF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和水样Zeta电位
        5.8.1 PTFS除磷絮体分形维数
        5.8.2 PTFS除磷水样Zeta电位
    5.9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温敏聚合物合成及其在废弃钻井液中的絮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弃钻井液的处理方法
        1.2.2 温敏聚合物合成
        1.2.3 温敏聚合物的表征方法
        1.2.4 温敏聚合物的应用
        1.2.5 絮凝剂的分类
        1.2.6 温敏聚合物絮凝剂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阳离子温敏聚合物的合成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合成方法
    2.3 聚合物合成工艺的确定
        2.3.1 引发剂加量对聚合物产率的影响
        2.3.2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产率的影响
        2.3.3 单体配比对产率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产率影响
        2.3.5 反应时间对产率影响
        2.3.6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聚合物产率的影响
    2.4 表征结果及讨论
        2.4.1 红外表征
        2.4.2 TG热表征
        2.4.3 聚合物的相转变温度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絮凝剂对膨润土的絮凝作用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膨润土标准曲线的制备
        3.2.2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2.3 絮凝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2.4 絮凝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膨润土标准曲线的制备
        3.3.2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3.3 絮凝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3.4 絮凝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絮凝剂对高岭土的絮凝作用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高岭土标准曲线的制备
        4.2.2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2.3 絮凝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2.4 絮凝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岭土标准曲线的制备
        4.3.2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3.3 絮凝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3.4 絮凝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絮凝剂对废弃钻井液体系固相絮凝效果研究
    5.1 絮凝剂对模拟废弃钻井液体系的絮凝效果研究
        5.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2 絮凝剂对废弃聚磺钻井液体系的絮凝效果研究
        5.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油田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油田含油污泥的概述
        1.1.1 含油污泥的概念
        1.1.2 含油污泥成分的分析
        1.1.3 含油污泥的成因来源与特性
        1.1.4 含油污泥的危害
    1.2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
        1.2.1 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1.2.2 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
        1.2.3 含油污泥的减量化处理技术
    1.3 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
    1.4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1.5 油田调质剂在含油污泥中的应用
        1.5.1 破乳剂在含油污泥中的应用
        1.5.2 絮凝剂在含油污泥中的应用
        1.5.3 絮凝作用机理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含油污泥基本性质测定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含油污泥基本性质测定
        2.2.1 含油率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含油率的测定
        2.2.3 含水率的测定
        2.2.4 含泥率及其他杂质含量的测定
        2.2.5 含油污泥固液比的确定
        2.2.6 含油污泥的XRD分析
        2.2.7 含油污泥的热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含油污泥的含油率
        2.3.2 含油污泥的含水率
        2.3.3 含油污泥的含泥率
        2.3.4 固液比的确定
        2.3.5 含油污泥XRD分析
        2.3.6 含油污泥的热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调质剂的制备及在含油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3.1 本章概述
        3.1.1 复配调质剂絮凝机理
    3.2 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一)
        3.2.1 实验方法
        3.2.2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2.3 调质温度的确定
        3.2.4 油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破乳剂的筛选
        3.3.2 DAMPE的加量对脱油率的影响
        3.3.3 絮凝剂及复配作用对污泥脱油效果的影响
        3.3.4 絮凝剂正交实验
        3.3.5 破乳剂和絮凝剂的混合调质作用效果
    3.4 脱油工艺条件对脱油率的影响
        3.4.1 搅拌时间的影响
        3.4.2 离心时间的影响
        3.4.3 离心转速的影响
    3.5 含油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3.6 小结
    3.7 复配调质剂的制备及应用(二)
        3.7.1 溶液的配制
        3.7.2 单一絮凝剂的筛选
        3.7.3 破乳剂的筛选
        3.7.4 破乳剂与单一絮凝剂的混合调质实验
        3.7.5 絮凝剂正交实验
        3.7.6 复合絮凝剂的红外分析
        3.7.7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8 实验结果与讨论
        3.8.1 单一絮凝剂的筛选
        3.8.2 单一絮凝剂用量的确定
        3.8.3 破乳剂的筛选
        3.8.4 单一絮凝剂与破乳剂的混合调质实验
        3.8.5 絮凝剂正交实验
        3.8.6 单一絮凝剂的红外色谱分析
        3.8.7 最佳复合絮凝剂的红外色谱分析
        3.8.8 复合絮凝剂和破乳剂的混合调质实验
        3.8.9 搅拌时间的影响
        3.8.10 离心时间的影响
        3.8.11 离心转速的影响
    3.9 调质剂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
    3.10 小结
第四章 微乳液法调质脱除含油污泥中的油分
    4.1 本章概述
    4.2 微乳液的制备与筛选
        4.2.1 化学药剂的选择
        4.2.2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4.2.3 微乳液的制备
        4.2.4 微乳液的复配
        4.2.5 微乳液的筛选
    4.3 含油污泥脱油条件的确定
        4.3.1 离心条件的确定
        4.3.2 处理温度与微乳液加量的确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4.4.2 单项微乳液配制
        4.4.3 复合微乳剂配制
        4.4.4 微乳液的筛选
        4.4.5 不同微乳液处理含油污泥效果
    4.5 离心机转速与离心时间的确定
    4.6 处理温度与微乳液加量对脱油率的影响
    4.7 微乳液加入后含油污泥热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
        4.7.1 微乳液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
        4.7.2 微乳液加入前后含油污泥扫描电镜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在含油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5.1 本章概述
    5.2 实验方法
        5.2.1 共聚物的制备
        5.2.2 单因素实验
        5.2.2.1 锌硅摩尔比的确定
        5.2.2.2 铝镁比的确定
        5.2.2.3 铝镁和与聚硅酸比例的确定
        5.2.3 正交试验
        5.2.4 PSAMZ的红外分析
        5.2.5 PSAMZ的 XRD分析
    5.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5.3.1 搅拌时间的确定
        5.3.2 搅拌温度的确定
        5.3.3 离心时间的确定
        5.3.4 离心机转速的确定
        5.3.5 PSAMZ浓度对脱油效果的影响
        5.3.6 pH值对脱油效果的影响
    5.4 含油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锌硅比对脱油率的影响
        5.5.2 铝镁比对脱油率的影响
        5.5.3 铝与镁和与硅摩尔比对脱油率的影响
    5.6 正交试验
    5.7 PSAMZ红外分析
    5.8 PSAMZ的 XRD分析
    5.9 最佳操作条件及PSAMZ用量的确定
        5.9.1 搅拌温度对脱油率的影响
        5.9.2 搅拌时间对脱油率的影响
        5.9.3 离心速率对脱油率的影响
        5.9.4 离心时间对脱油率的影响
        5.9.5 絮凝剂最佳用量
        5.9.6 pH值对脱油效果的影响
    5.10 PSAMZ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
        5.10.1 PSAMZ加入前后含油污泥热分析
        5.10.2 PSAMZ加入前后含油污泥扫描电镜分析
    5.11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超声—模板法制备疏水缔合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絮凝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有机絮凝剂
        1.2.2 无机混(絮)凝剂
        1.2.3 复合型混(絮)凝剂
        1.2.4 微生物絮凝剂
        1.2.5 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1.3 絮凝机理
    1.4 聚丙烯酰胺(PAM)类絮凝剂概述
        1.4.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概述
        1.4.2 模板聚合法制备CPAM研究进展
        1.4.3 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概述
        1.4.4 共聚合反应的引发方式
    1.5 研究的目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论文的主要思路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1.5.5 基金支持
2 模板聚合物TP(AM-DAC-LA)优化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药剂
        2.2.2 实验器材与仪器设备
        2.2.3 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2.3 聚合物的基础参数测定
        2.3.1 聚合物的固含量测定
        2.3.2 聚合产物的转化率测定
        2.3.3 聚合产物的特性粘度测定
        2.3.4 聚合产物的分子量计算
    2.4 单因素合成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超声波功率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2 超声引发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3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4 阳离子单体投加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5 反应体系p H值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6 引发剂Vazo-044 投加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7 模板投加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5 响应面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响应面建模与方程分析
        2.5.2 响应曲面结果讨论
        2.5.3 响应面模型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模板聚合物TP(AM-DAC-LA)的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表征用聚合物样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聚合物的表征方法
    3.3 聚合物表征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3.3.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3.3.3 聚合物的差热热重(DSC-TGA)分析
        3.3.4 聚合物的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模板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剂
        4.2.2 实验器材
        4.2.3 实验方法
    4.3 模板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4.3.1 反应体系总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4.3.2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4.3.3 反应体系p H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4.3.4 模板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4.4 阳离子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的缔合系数
    4.5 TP(AM-DAC-LA)的聚合机理探讨
        4.5.1 反应体系引发前的单体聚集阶段
        4.5.2 链引发阶段
        4.5.3 链增长阶段
        4.5.4 链终止和链转移阶段
    4.6 本章小结
5 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聚合物的表观粘度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疏水基含量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5.3.2 阳离子单元含量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5.3.3 阳离子单元序列结构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5.3.4 聚合物分子量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5.3.5 盐浓度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TP(AM-DAC-LA)调理市政污泥脱水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污泥脱水实验所用絮凝剂
        6.2.2 实验器材与仪器设备
        6.2.3 市政污泥样品
        6.2.4 污泥脱水实验方法
    6.3 絮凝剂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6.4 絮体结构分析
        6.4.1 污泥絮体的沉降性能
        6.4.2 污泥絮体的粒径分布
        6.4.3 污泥絮体的抗剪切和再生能力
    6.5 泥饼结构研究
        6.5.1 泥饼可压缩性
        6.5.2 泥饼的孔道结构
        6.5.3 泥饼的表面形貌结构
    6.6 本章小结
7 TP(AM-DAC-LA)处理含油废水絮凝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含油废水絮凝实验所用试剂
        7.2.2 实验仪器
        7.2.3 含油废水絮凝实验方法
    7.3 含油废水絮凝的絮凝实验
        7.3.1 絮凝剂投加量对含油废水处理效果影响
        7.3.2 溶液初始p H值对处理效果影响
    7.4 含油废水絮凝机理探究
        7.4.1 絮体结构探究
        7.4.2 絮凝前后乳化油滴的分布及形态研究
        7.4.3 油滴乳化膜的界面张力
        7.4.4 含油絮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7.4.5 絮凝除油机理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英文缩略对照表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E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目录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选矿回水中残留絮凝剂的测定及其对磁选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铁资源概况
        1.1.1 全球铁矿资源概况
        1.1.2 我国铁资源概括
    1.2 我国铁资源利用现状
    1.3 絮凝剂概述
    1.4 聚丙烯酰胺的研究与应用
        1.4.1 聚丙稀酰胺的分类
        1.4.2 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机理
        1.4.3 聚丙烯酰胺浓度的测定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与试验方法
    2.1 矿样
    2.2 试验药剂与器材
    2.3 研究方法
        2.3.1 絮凝沉降试验
        2.3.2 回水中残留絮凝剂对磁选的影响
        2.3.3 光学显微分析
        2.3.4 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定
第3章 选矿回水中残余絮凝剂相对含量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3.1 单因素试验
        3.1.1 絮凝剂残留情况与絮凝剂配置浓度的关系
        3.1.2 絮凝剂残留情况与矿浆浓度的关系
        3.1.3 絮凝剂残留情况与矿物颗粒细度的关系
        3.1.4 絮凝剂残留情况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3.1.5 絮凝剂残留情况与试验温度的关系
    3.2 正交试验
        3.2.1 正交试验设计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残留絮凝剂对磁选的影响
    4.1 磨矿试验及磨矿曲线
    4.2 单因素试验
        4.2.1 絮凝剂加药量对磁选行为的影响
        4.2.2 加絮凝剂后矿浆浓度对磁选的影响
        4.2.3 加絮凝剂后磁场强度对磁选的影响
        4.2.4 加絮凝剂后矿物颗粒细度对磁选的影响
    4.3 正交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絮凝剂对矿物的影响机制
    5.1 光学显微镜分析
    5.2 矿物表面Zeta电位分析
        5.2.1 pH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2.2 絮凝剂加药量对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机理及其对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去除研究[D]. 郑洁.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2]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文杰. 山西大学, 2021
  • [3]煤矸石酸浸液制备聚合硫酸铝铁及应用研究[D]. 曾德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猪场废水高效絮凝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 张瑞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稀土-铝高分子杂聚絮凝剂的合成表征与性能评价[D]. 王岳能.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基于聚硅酸盐的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桑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温敏聚合物合成及其在废弃钻井液中的絮凝作用研究[D]. 张雅楠. 长江大学, 2020(02)
  • [8]油田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技术研究[D]. 邢士龙.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超声—模板法制备疏水缔合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研究[D]. 周于皓. 重庆大学, 2019(01)
  • [10]选矿回水中残留絮凝剂的测定及其对磁选影响的研究[D]. 周晟. 武汉科技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