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节米技术(一)

实用节米技术(一)

一、实用节水稻作技术(一)(论文文献综述)

朱萌[1](2016)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对于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采用和推广应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其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的相关重要概念,并详细介绍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详细阐述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特征,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改变的策略以及其技术采用行为和技术需求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基于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以新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及机械化技术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方法分别实证研究影响种稻大户新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及机械化技术需求的因素。接着直接实证研究影响种稻大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因素。根据其功能以及作用,笔者将其分为增产型技术(包括新品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包括有机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抛秧技术、机插秧技术)两大类,然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二元Probit回归、LPM模型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对其采用增产型技术的影响,并运用二元Probit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LPM模型研究其资源禀赋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传统散户和江苏省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以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技术、少耕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这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稻农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并对导致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再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别研究他们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与相互关系。通过上述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论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及特征,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对农业现代化产生的作用,功能定位,培育的条件、建议等十分丰富的内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属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特征是呈现男性化、年轻化、知识化、组织化、社会化趋势,实行的是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经营水平比较高,从事的是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化为导向,商品化率高,重视品牌建设,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呈现多元,追求利益最大化等。其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国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款项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国家相关耕种补贴款存在错配等。它主要在三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作用,一是能够实现农业市场化、品牌化、绿色化,二是使得农业“老龄化”进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缓,三是使得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都得到提高。专业大户的功能定位是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得到稳定和增加;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为传统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指导。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系数及安全系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当地尚未就业的劳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定位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使农村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改造农村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功能定位是使农业产业链得到延长,使农业比较收益得到提高;推动我国的农产品参加国际竞争;对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管理示范、金融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条件主要包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根本是经济利益;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育政策支持体系,四位一体是指保险、信贷、税收和金融;塑造比较好的法律环境及制度环境等。在对其进行培育时,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可供参考:进一步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完善支持政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2)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主要分为两种,农户在对其进行采用时呈现五个方面的一般特征,现在农户对其进行采用时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农户一般可以采用两种策略来改变其采用技术的行为,其技术采用行为与需求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主要分为效用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一般特征包括农业技术采用的经济有利性、周期性、市场诱导性、风险性及农业技术采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现在,农户在采用农业技术时出现的特点包括农业技术采用的多样化、迫切性、自主性增强及农业技术简易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改变的策略分为面向行为主体的策略和面向行为环境的策略。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与需求的区别体现为两者的概念有所不同,联系体现为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这一行为的发生前提是其农业技术需求,这一需求会引发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动机,农户的技术动机引发其技术采用行为。农户只有在有效地需求技术的前提下,才会积极地对农业技术进行采用,其有效推广应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3)种稻大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新品种技术需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需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需求、机械化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较多种稻大户呈现出男性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规模化的特征。在户主人力资本特征中,种稻大户户主的性别显着正向影响他们对新品种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化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户主的年龄显着负向影响他们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户主是否兼业显着负向影响他们对机械化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显着正向影响他们对新品种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需求。在农户种粮意愿因素中,种稻大户的水稻种植规模显着正向影响他们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需求。种稻大户的种粮积极性显着正向影响他们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化技术的需求。在粮食补贴政策因素中,种稻大户对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显着正向影响他们对新品种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需求。(4)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粮食补贴政策显着影响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其中,国家粮食补贴金额对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即种稻大户获得的国家粮食补贴金额越多,其越有可能采用增产型技术。种稻大户粮食补贴政策满意度对其采用增产型技术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即种稻大户对粮食补贴政策越满意,其越愿意采用增产型技术。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在反映人力资本资源的变量中,户主年龄较小的种稻大户更倾向于接受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的变量中,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稻大户比不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稻大户更能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用和推广;种稻大户的家庭农业总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家庭年收入越高的种稻大户更愿意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非农收入比重越高的种稻大户越不会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反映信息资源的变量中,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种类越多的种稻大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率越大。(5)传统散户和种稻大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分别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这两种不同类型稻农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同中有异,并且他们此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与相互关系影响传统散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年收入、现有住房价值、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种稻大户采用此种技术的因素分别是受教育程度、水稻种植面积、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共同的影响因素,性别、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只影响前者此种技术采用行为,水稻种植面积、是否提供机械补贴、土地流转只影响后者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在影响前者采用此种技术的因素中,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受教育程度是表层直接因素,家庭人均年收入是中层间接因素,性别、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深层根源因素。作为深层根源因素,性别、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直接影响家庭人均年收入这一中层间接因素,中层间接因素直接影响家庭人口数、现有住房价值、受教育程度这些表层直接因素,最终形成传统散户对该种技术进行采用的结果。在种稻大户该种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家庭人均年收入是表层直接因素,水稻种植面积是中层间接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是深层根源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这些深层根源因素对水稻种植面积这一中层间接因素产生直接影响,中层间接因素对家庭人均年收入这一表层直接因素产生直接影响,表层直接因素对种稻大户此种技术采用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内外学者对一般农户、传统散户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展开的研究较多,但对中国实施新的土地流转制度后形成的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少,这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鉴于此,在本文中以中国种粮大省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并按照水稻从播种到收割的生产全过程,将农业技术分为播种中所需的新品种技术、成长中所需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收割中所需的机械化技术,实证研究种稻大户以上四种农业技术需求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在本文中,根据农业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增产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两大类,以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其增产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还分析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即在这一章中对种稻大户多种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在本文中,依据稻农水稻种植面积,将其分为传统散户和种稻大户两类,以这两种不同类型稻农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深入研究他们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判断传统散户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与相互关系,以及种稻大户此种技术采用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性与关联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沈晓昆,戴网成,谢桐洲[2](2016)在《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文中研究表明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中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稻鸭共作是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生态农业中大有作为。从稻田养鸭发展到稻鸭共作,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生态农业,显示了传统农业顽强的生命力。传统农业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着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稻田养鸭为:古代中国人民的特别

包艳杰[3](2014)在《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往往具备优厚于其他地方的条件。因此河南境内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等种植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北宋以后逊色于南方。在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心地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气候、土壤、水利条件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波动必然影响农事活动安排,从不同时代古籍,尤其是历书和月令体农书的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联系。华北平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属暖温带的半干旱季风气候。雨量稀少而分配不均,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夏季气温高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很少降雪,春季温度上升快而蒸发量大,再加以大风多,造成了严重的春旱,这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威胁。自12万年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曾有过多次冷暖交替,殷商时期的温暖持续到周朝初年,此后温暖寒冷交替,春秋之后转暖,持续到西汉,东汉开始气候整体趋于寒冷,至唐代进入温暖期,而北宋又是由暖转寒的一代。不同气候条件促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发育,土壤又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之基,东汉崔寔将田地主要分为三类:沙白轻土之田、美田缓土、强土黑垆之田。《齐民要术》中新出现的土壤类型有:白土、黑土(砂质壤土,粘土);白软地、黑软地、刚强之地(沙质壤土、粘质壤土、粘质土);黄白软土(疏松肥沃的红壤或黄壤,或疏松的壤质土),黑软青沙土:肥沃的沙土或粉砂质壤土;白沙地即沙土。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观察认识土壤的能力逐渐提高,并采取适当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肥力,使土壤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循环状态,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适当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然条件,因此灌溉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境内的水环境由好变坏,主要河流—黄河处于"安流期",境内湖泊的变化较为明显,随之动荡的是陂塘的兴废及陂塘技术的发展与停滞,在湖泊陂塘湮废的进程中,沼泽湿地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水环境的变化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水稻和水生蔬菜种植。小麦、水稻、粟、豆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的农作物。文中的麦是指冬小麦,自传入中国后因受脱粒磨粉及加工技术的限制一直到东汉末年才获得显着发展,至唐代与传统的粟豆主食地位相当,此后发展为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原本是南方作物,但北方种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各朝代都能看到人们对水稻生产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的重视。魏晋以前,河南一带为中国的中心,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农业技术成熟较早,不管是水稻种植技术还是农田水利南方都不及北方发达,文章以"别稻"作为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表明了这一情形。但是南北朝以后,南北方的稻作事业发生了变化。中原地区饱受战乱摧残,农田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加上人口大量南迁,稻作衰落,而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稳定的社会环境此时遇到先进的技术,可谓进入到水稻生产的黄金期,此后稻占据了粮食产量的统治地位,总的来说,稻的南北转变过程从魏晋开始,最迟南宋结束。粟和豆除了作人们的日常粮食外,还常被用作饲养牲畜的精饲料,尤其以养马最重要。自西汉以后养马业逐渐兴盛,唐宋时期是一个高峰,在这个养马盛行的时代出现人与马争食、牧场与农田相争的情形是必然的。粟在麦作兴起以后并没有很快衰落也与它的饲料用途有一定关联,而豆渐渐退出主食行列,作为重要的副食一直繁荣至今。瓜、茄子、韭、姜、莴苣、芥菜、芜菁及菱藕等水生蔬菜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重要的蔬菜。旱地栽培蔬菜在三至十二世纪的河南不断巩固发展,水生蔬菜则多受限于环境制约,比重逐渐减轻。文章结合各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逐一考察了古籍中关于这些蔬菜的记载,对目前仍有疑问的点做了分析辨明,力图使这些蔬菜的种植技术脉络更加清晰。桑麻是棉花传入以前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悠久的植桑历史。虽然考古发现证明南北方蚕桑业起源相当,但早期北方处于政权中心附近,所以发展速度远胜于南方地区。唐代之前,河南是我国最大的桑树种植区,与桑树种植相伴而生的丝织业也比较先进。中唐以后,河南蚕桑业呈现衰落之势,虽与以往相比略有逊色,但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依托种桑业而起的缫丝织锦,是达官贵族们的主要衣料。而沤麻织布则是寻常百姓的衣料来源。文中的大麻是指以取纤维为目的的雄麻,目前学界关于《齐民要术》中"得霜露则皮黄也"仍有疑问,文章结合大麻的生物学特性及种植地域认为这是贾思勰在强调适时播种的重要,怕皮黄,而非"尚黄"。技术选择与发展依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时技术发展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农耕首先受制于时节及土壤条件,因此文章以时节及土壤环境为两个观察点,分析了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中因时耕作与因地制宜两个主要特点,并以洛阳为例,结合文人诗集阐述了技术发展引起的农田景观变化。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先民根据地形、气候、水环境等自然资源基础创造了水作与旱作并存的农业局面,但是六朝以后逐渐集中以旱作农业发展为中心,耕耙耱旱作体系定型并精细化。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旱作体系的成熟。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业生产者在改造自在自然,创造农业景观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同样的一片土地上究竟呈现哪一种农业景观,这里生活的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口因素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变化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而产生的影响,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构成所造成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消耗就越少,因此,有效缩短食物链,可供养较多的人口。对于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口,农耕就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人地矛盾出现后,种植农业中辅助能投入逐渐增加,农耕技术逐渐精细化,畜牧则逐渐退缩,仅在不适宜农耕的环境里延续。北朝及唐末五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大量的游牧民族人民进入到中原,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河南逐渐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学习并适应定居的农耕生产与生活,而不是以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造中原,这种"入乡随俗"现象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生态因子。同时,融入到中原人中间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农牧地位、畜产种类及饮食文化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饮食文化中以"胡饼"最负盛名。人们对饼食的喜爱也是麦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农田水利的兴修及农具的革新、劝农制度发展成熟也为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戴网成,沈晓昆[4](2014)在《国家稻鸭共作基地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中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稻鸭共作是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生态农业中大有作为。从稻田养鸭发展到稻鸭共作,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生态农业,显示了传统农业顽强的生命力。传统农业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着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稻田养鸭为:古代中国人民的特别有意义的发现、中国在生物防治技术上的独特贡献(即开发利用脊椎动物作为昆虫的防治力量)、出现于中国的生物防治中最有意义的革新这就是鸭子的应

宋云生,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朱聪聪,孙圳,杨大柳,王惟清,刘俊,吴爱国[5](2013)在《水稻钵苗机插秧苗素质的调控》文中指出为探讨适宜水稻钵苗机插培育壮秧新技术,促进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文以武运粳24号为材料,研究了钵苗机插稻育秧中的播种量、秧田水分管理及二次化控组合施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种量试验中,钵苗的秧苗素质随播量的增加而趋劣。高播量处理秧苗群体通风透光受限,穴钵内个体竞争激烈,秧苗素质较差;低播量处理苗质各性状得到优化,但钵体成球度差,难以配套插秧机田间正常栽插作业,且基本苗偏少、漏插率高。偏大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适宜的播量为4560 g/盘,平均每孔成苗34株。2)秧田水分管理下,旱育钵苗群体带蘖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湿润秧有一定优势。旱育方式推迟水稻群体茎蘖滞增期,叶片叶绿素降解率低、持绿能力较强,该试验条件下适栽秧龄可延长至35 d。3)二次化学调控中,通过多因子正交试验对秧苗充实度进行分析,确定了二次化控最优组合。表明适量、适时二次化控可显着提高秧苗素质,有效控制苗高,增加秧苗整齐度。在具体调控措施上,认为播量45 g/盘、旱育方式下,每100 kg底土拌入0.5 kg壮秧剂,2叶期每盘施多效唑0.06 g,钵苗秧苗素质表现最佳。该研究可为水稻钵苗机插培育壮秧提供技术参考。

王秀兰,侯桂芳[6](2013)在《浅谈伊犁河谷实施稻鸭共作生物防治绿色生产模式》文中认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布查尔)素有粮仓美誉,因其具备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位居全疆首位,因此水稻是察布查尔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本文结合察布查尔县实际,介绍了察布查尔县实施稻鸭共作生物防治农作物绿色控制模式的现状,客观分析了该县稻鸭共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稻鸭共作生物防治农作物绿色控制模式的具体策略。

叶磊[7](2013)在《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文中指出1603年至1867年的260余年间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期”(也称近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教育、文化、文学还是农学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农学成就”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小农的广泛自立以及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具体表现为“高效集约化农具的创新与改良”、“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和“农书的形成与大量涌现”这六个方面。农具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纵观江户时代的农具,无论是水田农具、旱田农具,还是汲水农具、加工农具,均以种类多、效率高而着称。这是因为“创新与改良”是这一时期农具发展的主题词,近世人们在不断发明新式农具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于对原有农具的改进与变革。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农具种类多、效率高、专用性强,农具的驱动力也实现了由人力向畜力甚至是自然力的转变和升级。这些配套农具的发明、改进和使用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也奠定了近现代农具的格局和基础。这一时期在土壤学和耕作学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近世土壤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第一个阶段是近世初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耕性及水肥反应关系的认识;第二个阶段是近世中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水旱田适栽品种关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近世后期所建立的科学理性的土壤观。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壤的认识不断趋于理性和科学。科学合理的土壤学理论同时也造就了科学合理的耕作原则和耕作技术。这一时期的水田耕作强调深耕、“耕、耙(耖)”结合以及水旱轮作,而旱田耕作则强调“耕、摩、耙”相结合以及因时、因土耕作。在合理耕作原则的指导下,日本各地还纷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水旱田耕作法,这为后来明治农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农具的配套和土壤耕作技术的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水稻栽培技术取得了历史空前的突破和发展。稻作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其体系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在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方面,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选留种技术、防杂保纯技术以及种子交换技术;第二,在育秧移栽方面,近世稻作逐渐从“密播密植”走向“稀播疏植”,并且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插秧技术、秧田管理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秧龄调控技术;第三,稻田排水技术也在原先明沟排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暗渠排水,从而有效解决了沼泽地、冷浸田、斜坡梯田等特殊田地的土壤改良和排水灌溉难题;第四,在肥料技术方面,人们在传统自给肥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干鰯、油粕等商品肥料,其施用技术也得到了有效改进和提高;第五,在中耕除草技术方面,人们深化了对于杂草的认识,中耕的方法也开始趋向多样化和精细化;第六,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是鲸鱼油除虫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这也成为了近世日本防虫除害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第七,在水稻收获与加工技术方面,人们一方面强调适时收割与倒置晾晒,另一方面则发展出了专门化的脱粒与脱壳工具,极大提高了稻谷加工作业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水稻栽培技术是卓有成效的,其中一些极具特色和科学性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理念对于后世(近现代)的水稻栽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除水稻栽培技术外,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譬如在旱地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二麦(大麦和小麦)栽培形成了以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技术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其中播种技术明确提出了“稀播”原则,标志着近世麦作的重要突破;在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棉花栽培进步显着,人们通过人工选择成功改良了棉花的性状和品质,使得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高。此外,棉花的换种技术、四水灌溉技术、打顶摘心与“除赘芽”技术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抗灾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甘薯栽培技术最为抢眼,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丰富了甘薯的种植方法(提出了薯块育苗法和薯蔓扦插法),而且还在中国《农政全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传卵”和“传藤”的留种技术经验。总之,这些发生在技术层面的改变一方面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可食性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则通过改良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品质而进一步加快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引发了近世日本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巨大变革。再者,就是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的农业思想体系。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重农思想、农学思想和营农思想这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其中重农思想的核心是“农业是国家社会之本和百姓衣食之源”,强调以农业为本、以农民为上以及农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农学思想是农业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才思想、三宜原则、阴阳五行思想、土壤肥力观和实验农学思想;营农思想主要表现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集约经营,力求高产”、“计划生产,合理安排”、“核算成本,讲求效益”等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上述农业思想不仅是江户农书立论、创作和行世的依据,同时也是近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作用和贡献丝毫不亚于前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江户时代也被称为是“农书的时代”,农书可谓是日本近世农业史上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农学成就。这一时期共涌现各类农书300余部,流传至今的也有290余部,规模庞大、数量空前。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广域综合性农书、地方综合性农书、专业性农书、农家月令(日志)书、绘图农书、救荒·抗灾·开荒类农书等多种,其中地方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农业技术的总结也最为全面和到位。各类农书的诞生和涌现实现了日本农学史上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传播先进农法和技术理念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江户农学也并非十全十美,它在发展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譬如“耕犁设计欠佳,耕作深度不够”、“金肥依赖度高,肥料价格昂贵”、“排水不够彻底,水旱轮作受限”等。只不过,这些不足相比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江户农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空前的发展,其中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一是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幕藩体制的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以及村社制度变革为传统农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与制度保障;其二是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诸如检地政策、兵农分离政策、新田开发政策以及经济作物栽培解禁政策的实施在极大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农田开发和多种种植技术的发展;其三是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江户幕藩与同时期明清两代政府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入交流,对近世日本农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江户农学的影响和地位。江户农学对于当世和后世的积极影响反映在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对其影响所展开的研究是评价江户农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通过对同时期日中两国的横向比较,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世日中农学的发展异同、水平差距以及源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定江户农学在东亚近世农史上的历史地位。

苏荟[8](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吴修,杨连群,陈峰,张士永,马加清,周学标,崔太昌[9](2013)在《山东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山东省高产高效作物,发展水稻生产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山东水稻生产发展概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稳固提升山东水稻生产的措施及对策。

张军,张洪程,霍中洋,李国业,董啸波,花劲,郭保卫,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10](2013)在《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二、实用节水稻作技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节水稻作技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2 种稻大户
        2.1.3 传统散户
        2.1.4 农业技术
        2.1.5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4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决策动机、特征及与需求的关系
    3.1 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策动机
    3.2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特征
        3.2.1 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一般特征
        3.2.2 现阶段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特点
    3.3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改变的策略
    3.4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与需求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种稻大户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说
    4.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4.3 模型构建及变量赋值
        4.3.1 模型构建
        4.3.2 变量赋值
    4.4 种稻大户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结论与政策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种稻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5.1 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的影响
        5.1.1 研究假说
        5.1.2 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5.1.2.1 数据来源
        5.1.2.2 变量设定
        5.1.2.3 模型选择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2 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稻大户采用增产型技术的影响分析
        5.1.4 简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5.1.4.1 简要结论
        5.1.4.2 政策启示
    5.2 种稻大户资源禀赋对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2.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5.2.1.1 概念界定
        5.2.1.2 研究假设
        5.2.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5.2.2.1 数据来源
        5.2.2.2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5.2.3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5.2.3.1 模型构建
        5.2.3.2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2.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散户与种稻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择
        6.2.3 模型构建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不同类型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3.2.1 基于二元Probit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6.3.2.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结论与启示
        6.4.1 结论
        6.4.2 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稻产业技术调研问卷(湖北省调研问卷)
    附录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稻产业技术调研问卷(江苏省调研问卷)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优食味水稻品种
2 选用役用鸭
3 应用零日龄
4 推广新模式
    4.1 一鸭三用
    4.2 有机基质软盘育秧+机插秧
    4.3 秧田无纺布(防虫网)+大田稻鸭共作
    4.4 苕子-稻鸭共作
5 生物农药-短稳杆菌

(3)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农业自然资源
    第一节 河南的气候与土壤
        一、冷暖交替的气候
        二、土壤概况
        三、土壤类型
    第二节 河南境内的河流与湖泊
        一、黄河
        二、主要湖泊及变迁
    第三节 河南境内的陂塘
        一、河南南部的陂塘
        二、河南中部的陂塘
        三、河南东部的陂塘
        四、河南西部的陂塘
第二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麦作技术
    第一节 魏晋以前小麦种植技术缓慢发展
        一、小麦的推广与地位
        二、麦作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的麦作技术
        一、整地
        二、垄作
        三、播种方法
        四、田间管理
        五、收获贮藏
    第三节 唐宋时期河南麦作技术快速发展
        一、与小麦种植有关的物候知识
        二、间作技术提高—桑下植麦
        三、唐宋河南小麦大面积种植
        四、麦作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粟、稻、豆种植技术
    第一节 粟种植技术
        一、粟的种植状况
        二、粟的播种方法
        三、轮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四、影响粟种植技术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水稻种植技术
        一、东汉以前的水稻种植
        二、东汉的“别稻”
        三、六朝到北宋稻作技术
    第三节 豆的种植技术
第四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蔬菜种植技术
    第一节 蔬菜种类
        一、宋代以前河南蔬菜种类
        二、北宋时河南蔬菜种类
    第二节 旱地栽培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瓜的种植技术
        二、茄子的种植技术
        三、从韭菜到韭黄
        四、莴苣种植技术
        五、姜种植技术
        六、芥辣种植技术
        七、芜菁种植技术
    第三节 水生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菱种植技术
        二、莲藕种植技术
        三、蒲菜种植技术
        四、茭白种植技术
第五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桑麻种植技术
    第一节 桑树种植技术
    第二节 麻类纤维作物种植技术
        一、大麻对土壤的要求
        二、适时播种以避“得霜露则皮黄”
第六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及农田景观变化
    第一节 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特点
        一、因时耕作
        二、因地制宜—以为古代诗词中心
    第二节 农田景观的变化—以洛阳为例
        一、白居易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二、王禹偁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第七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环境要素变迁
    第二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人口因素
        一、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民族构成的变化及影响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农具革新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以犁为主的整地工具
        二、播种农具
        三、中耕农具
        四、灌溉农具
        五、收获农具
        六、魏晋隋唐墓葬中所见的农具或明器
    第五节 劝农制度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劝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劝农的具体过程
        三、劝农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家稻鸭共作基地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优食味水稻品种
2 选用全能鸭
    2.1 役用性能
    2.2 产蛋性能
    2.3 肉用性能
3 应用零日龄放鸭技术
4 扩大围网
5 推广新模式
    5.1 一鸭三用
    5.2 有机基质软盘育秧集成机插秧
    5.3 秧田无纺布配套大田稻鸭共作
    5.4 苕子—稻鸭共作
6 生物农药—短稳杆菌

(6)浅谈伊犁河谷实施稻鸭共作生物防治绿色生产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稻鸭共作对实现伊犁河流域生物防治农作物绿色控制模式的必要性
    (一)经济效果:
    (二)生态效益:
    (三)社会效益:
二、察布查尔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现状
    (一)察布查尔县发展稻鸭共作生态农业优势显着
        1. 察布查尔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优势。
        2. 察布查尔县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
        3. 察布查尔县具有土质及有机肥资源优势。
        4. 察布查尔县在大力发展“稻鸭共作”有机水稻种植时,援疆技术优势明显。
    (二)稻鸭共作技术在察布查尔县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种养衔接不到位。
        2. 种养户分立不能做到利益均衡。
        3. 水稻种植地块分割较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4. 产品销路不畅,品牌效益不明显,不能体现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稻鸭共作对实现伊犁河流域生物防治农作物绿色控制模式的具体对策研究
    (一)政府要有发展有机水稻实施稻鸭共作技术的详规。
    (二)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和帮扶。
    (三)启动产供销联动机制,确保有机稻米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拓展区内外乃至国外市场为产品拓宽销路,积极引进鸭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

(7)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江户农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 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
    第二节 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
    第三节 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
第二章 农具的创新与改良
    第一节 近世农具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水田农具的革新
    第三节 旱田农具的配套
    第四节 汲水与加工农具的发展
第三章 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
    第一节 关于土壤的分类与认识
    第二节 耕作原则与耕作技术
    第三节 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
第四章 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
    第二节 育秧与移栽技术
    第三节 稻田排灌技术
    第四节 肥料技术
    第五节 中耕除草技术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七节 收获与加工技术
第五章 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
    第一节 旱地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第二节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第三节 抗灾作物栽培技术
第六章 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
    第一节 重农思想
    第二节 农学思想
    第三节 营农思想
第七章 农书的产生与大量涌现
    第一节 农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农书的类型与数量
    第三节 农书的特点与价值
    第四节 重要农书举要
第八章 对于江户农学的思考
    第一节 江户农学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 江户农学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江户农学与近代农学的冲突与调和
    第四节 日中同时期的农学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9)山东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稻作发展概况
    1.1 生产历史
    1.2 稻作区划
    1.3 山东稻作特性
        1.3.1 稻米品质优, 商品化程度高, 经济效益好
        1.3.2 稻区相对分散, 生态类型多样
2 山东水稻品种演变及育种技术
    2.1 品种演变
    2.2 主要育种方法及育种成果
3 山东稻作栽培技术研究
    3.1 水稻旱育稀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3.2 水稻盘育机插秧技术
    3.3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4 山东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4.1 超高产、质优、抗病、广适性品种缺乏
    4.2 种稻成本上升, 效益下降
    4.3 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4.4 产业化水平低, 先进技术推广不力
    4.5 政策重视不够, 科研投入不足
5 山东水稻生产发展对策
    5.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稻作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5.2 加快科技创新, 为稻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2.1 加强水稻品种遗传改良
        5.2.2 开展新型稻作栽培技术研究, 提高产业化水平

(10)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产量
    2.2 生育期及安全性
    2.3 温光利用
3 讨论
    3.1 关于南方双季稻区种植晚粳稻的可行性及稳产性问题
    3.2 关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晚粳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问题
    3.3 关于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适宜栽培方式及其匹配品种规划问题
4 结论

四、实用节水稻作技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D]. 朱萌.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2]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J]. 沈晓昆,戴网成,谢桐洲. 水禽世界, 2016(02)
  • [3]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D]. 包艳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4]国家稻鸭共作基地的新进展[J]. 戴网成,沈晓昆. 农业装备技术, 2014(01)
  • [5]水稻钵苗机插秧苗素质的调控[J]. 宋云生,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朱聪聪,孙圳,杨大柳,王惟清,刘俊,吴爱国. 农业工程学报, 2013(22)
  • [6]浅谈伊犁河谷实施稻鸭共作生物防治绿色生产模式[J]. 王秀兰,侯桂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3(03)
  • [7]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D]. 叶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8]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9]山东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吴修,杨连群,陈峰,张士永,马加清,周学标,崔太昌.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5)
  • [10]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 张军,张洪程,霍中洋,李国业,董啸波,花劲,郭保卫,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0)

标签:;  ;  ;  ;  ;  

实用节米技术(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