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

京北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

一、静北北部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田鑫[1](2016)在《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油气藏精细勘探》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数学地质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了相控的基准面旋回控制下,地层层序格架中储层发育和展布规律,为油气藏成藏规律的研究及油气精细勘探提供指导。以大量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地质露头剖面为第一手研究材料,在沉积体系及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将相控沉积学与数学建模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地质变量,特别是利用砂体展布关联度较为密切的储层地质学变量,来建立层序格架中储集体分布的准确地质模型。基于精确地质模型,在基准面旋回层序格架中研究储层的发育和展布规律,对目标储层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准确性,从而对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加强对老油气区精细勘探,进一步提高了油气田区滚动勘探的成功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对传统层序地层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了Vail理论、Galloway理论、Johnson理论和Cross理论的技术精髓和应用的实用性和局限性。认为前三者重点强调海平面的变化是控制地层层序形成和相分布的主要机制,对于陆相地层的研究受到一定限制。Cross理论,强调的是基准面原理,它同时适用于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我国近年来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这一理论和方法,更适用于未受海(湖)平面升降直接控制的冲积扇、河流三角州、海底扇等陆相沉积体系的精细划分和对比。但它对于一些特殊的沉积体系,如有关深层基岩风化壳的层序划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传统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引入相控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沉积相带的模式,结合Cross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其层序地层的模型,再利用数学地质建模的方法,建立层序格架中储集体分布的准确地质模型,使储层预测研究准确性大大提高。在相控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对研究工区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演化入手,划分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不同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预测有利储集相带。利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研究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藏组合分析,从而进行油气藏关系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为油气田的滚动勘探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论文依托中国石油重点攻关项目---“海外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编号Y2013JF8-02)选题“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进行研究工作。对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划分、沉积体系研究、储层预测及油气藏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及沉积演化入手,划分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不同层序沉积相特征;把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有机结合,对盆地油气藏组合进行分析,预测有利储集相带,深化了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识别方法及勘探思路,并指导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特征分析;钻井分层、地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层序体系域构成特征与沉积充填演化研究;主要含油气层系层序界面特征研究;地震相、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储层反演预及测评价;地层-岩性油气藏识别与平价;地震频率的响应特征分析及油气检测研究;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滚动勘探目标评价与油气田精细勘探。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点及应用效果:1、解决了研究区长期“储层认识不清”的瓶颈问题。在区域构造背景与盆地演化、沉积演化特征研究,以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单井旋回分析及多井层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的层序地层划分,并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研究区层序界定下的储层相控模型,进而建立目标层精确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目标层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对层序界面内的储层进行准确预测。2、创建形成了一套“相控层序地层”控制下的储层预测、油气藏关系及成藏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研究区层序界定下的相控层序模型及井筒资料、地震属性特征在储层预测与油气藏认知中的作用,结合钻井综合分析,对油气勘探的目标层系及重点靶区,建立储层预测和油气藏描述的量化模型,认为该区油气成藏规律为:除西部大型构造油气藏外,中部凹陷区及东部斜坡区存在大量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明确了下步油气滚动勘探和精细勘探的方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储层识别、油气藏认知及油气藏精细勘探的新思路、新方法。3、总结形成一套“层序控制沉积、沉积确定储层、储层决定油气藏”的地层-岩性油气成藏模式。提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思路和工作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在研究区的油气精细勘探中研究中,将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储层研究有机结合,较大的提高了目标层储层预测精度,增强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认知度,有效的指导了油气精细勘探,取得良好效果。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及实施,使该区块油气产量从中石油进入时的200多万吨油当量,上升到2010年高峰期的近600万吨油当量,并近几年每年油气产量维持在500万吨油当量左右。

蒋成刚[2](2012)在《长垣南部油田黑帝庙油层天然气潜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花及敖包塔油田位于大庆长垣南部的葡萄花及敖包塔构造上。黑帝庙层发育在嫩江组三、四段地层中,属松辽盆地上部含油组合。其埋深小于700m,为浅层气藏类型。葡浅701井、葡浅7井于1991年7月投产,截止到2000年8月,累积生产天然气近2000×104m3。优选的葡194-16井、敖268-66井、葡196-18井及葡198-18井4 口老井试气,日产天然气都在4×104m3以上,表明黑帝庙层天然气潜力巨大。本文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地质、测井、岩心及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在对三维地震资料叠前处理的基础上,对长垣南部的黑帝庙油层的现今构造特征、古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及断裂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构造对天然气运聚及保存的影响;开展黑帝庙层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分析浅层气储存的地质条件;通过油气水层识别模式及AVO烃类检测研究,搞清油气水分布规律;开展盖层封盖能力评价,分析浅层气保存的地质条件;综合以上研究,对黑帝庙层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有利区块,并对天然气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完成试验井井位部署。通过本次研究,完善和加深对长垣南部黑帝庙层的地质认识,提出有利开发目标及井位建议,通过开辟试采气试验区,弥补七厂地区冬季天然气生产不足的现状,对油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罗义[3](2012)在《南堡凹陷寒武系潜山成藏条件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南堡凹陷寒武系潜山勘探程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问题,以南堡凹陷寒武系潜山为研究对象,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地震解释、平衡剖面、储层评价、多属性分析及综合类比等技术与方法,从地质、地球物理、测试等资料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南堡凹陷寒武系潜山构造特征、演化规律以及储层分布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寒武系潜山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1、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寒武系潜山包括南堡1、2、3、5号4个潜山,受控于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3组断层,发育双断块、反向翘倾断块和断背斜3类潜山。2、运用构造解析、地层回剥技术反演潜山构造演化过程,将潜山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1)加里东-海西期潜山早期沉积阶段;(2)印支期弱挤压作用阶段;(3)燕山期裂陷改造阶段;(4)古近纪强烈断陷改造阶段;(5)新近纪稳定沉降阶段。其中,南堡1、2、3号潜山具有“早隆、中埋、晚稳定”特点;南堡5号潜山为新生代断陷活动形成的断背斜潜山,具有“中埋、晚稳定”特点。3、根据取芯、岩屑、测井资料,结合周边凸起丰富资料和邻区露头研究结果,开展寒武系储层评价,并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寒武系主要岩性是碳酸盐岩,最大厚度近900m,自西向东逐渐减薄直至尖灭;储集类型以裂缝型为主,其次是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溶洞型;纵向上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府君山组、馒头组、毛庄组、长山组、凤山组;综合评价了寒武系储层并划分为Ⅰ、Ⅱ、Ⅲ、Ⅳ类储层,良好储层有集中在潜山顶部与断裂附近的趋势。4、在构造解析、储层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寒武系潜山成藏特征,总结成藏模式与油气分布规律。寒武系油藏为“新生古储”油藏。油源包括潜山顶古近系、邻近次洼古近系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盖层封堵性较好,横向分布稳定。潜山有效圈闭面积大,油气经断层垂向运移和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注入圈闭,形成风化壳型及内幕层控型油藏;开展邻区潜山类比,评价了寒武系潜山勘探潜力,南堡1-5井块、南堡2号潜山北块、南堡3号潜山为Ⅰ类有利区,南堡1井块、南堡2号潜山南块为Ⅱ类有利区,南堡5号潜山为Ⅲ类有利区。

王鹏[4](2010)在《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系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饶阳凹陷在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南部,为冀中坳陷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本论文在把握研究区整体地质概况的前提下,从研究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构造样式的形成演化特征,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成藏构造样式的成藏模式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饶阳凹陷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对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以下认识。研究区为一东断西超箕状断陷,古近纪主要经历了沙四-孔店、沙二-沙三、沙一-东营期三次断裂活动发育期,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为主体,通过编制研究区断层走向玫瑰花图,得出古近纪断层伸展方向由近东西向到北西-南东向再到近南北向顺时针旋转;走滑作用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右行走滑剪张应力场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构造样式为:滑动断阶构造样式,翘倾断块构造样式,堑垒断块构造样式,逆牵引背斜构造样式,潜山披覆背斜构造样式,重力滑动堑背型构造样式及负花状构造样式等,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通过研究,描述了这些构造样式平面及剖面展布规律。根据构造样式演化分析,提出了构造样式在古近纪各个时期的特征和发展演化序列。并通过与研究区油气成藏特征的对比研究,描述了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及成藏构造样式组合分布特征和成藏模式。

张宾[5](2010)在《伊朗Garmsar区块综合评价及目标优选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与开发,我国的地下可采石油资源正在日益减少,而新发现的石油探明储量已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能源储备,能源的短缺正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为了缓解我国目前石油需求的紧张形势,中石化集团公司提出了“发展西部、稳定东部、探索南方、开拓海外”的战略方针。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石化集团公司积极地参与了海外油气勘探项目。伊朗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开拓海外油气市场的重点地区之一,Garmsar区块是中石化在伊朗一个重要的勘探区块。该区块位于中伊朗盆地的北部,历史资料显示,Garmsar区块是有一定勘探潜力的。从2006年开始,中石化相继在该地区进行了地面地质调查、重磁和二维地震勘探;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块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于该区块还没有进行过系统和整体的综合评价工作。对该区块进行综合评价并优选钻探目标,是中石化在该地区尽快实现油气发现并进一步落实储量、以期进入商业开发阶段的关键。本课题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重力、野外勘查、区内和周边地区钻井及油气藏资料,对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成藏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在落实圈闭的基础上,对区块圈闭进行了系统评价,优选了钻探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的成果和认识:1)通过构造研究与分析,明确了中伊朗盆地与区块的构造演化背景,基本查明了Garmsar区块构造格局。2)通过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研究,完成了以准层序组为主的层序地层划分,并对Qom组各段沉积相、亚相与微相进行了划分。3)通过大量分析化验与地质分析,研究了Garmsar区块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潜力。4)利用现有的资料,对Garmsar区块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储层进行了评价,推测了区块内可能的储盖组合类型。5)通过对区块周边及内部已发现的油气田(藏)的解剖,结合区块基本石油地质特征,总结了成藏主控因素。6)Garmsar区块的勘探风险:该工区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裂缝是有效的储集空间,而对裂缝性灰岩储层的预测,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该区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能否满足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条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7)利用综合研究成果,对已发现与落实的圈闭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钻探部署建议。最后,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对Garmsar区块的勘探优势及勘探风险进行了总结;并对区块下一步的勘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刘军锷[6](2010)在《民丰地区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民丰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东北部,北部紧邻陈家庄凸起,东接青坨子凸起,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生油岩和丰富的储集砂体,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已成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的储量接替阵地之一。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民丰洼陷沙三、沙四段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等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民丰地区地层发育较全,对重点层系沙四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中亚段进行了细分,其中沙四下和沙三中亚段分别划分为6个砂层组、沙四上亚段划分为4个砂层组。通过重矿物、特征元素分布、砂砾岩百分含量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三个方向的物源体系。在物源体系控制下,研究区主要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滑塌浊积岩及坡移浊积扇等沉积相类型。沙四段沉积时期以发育来自北部物源体系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以发育来自东部和东南部物源体系的河流三角洲-滑塌浊积岩沉积为主,沙三下沉积时期属于北部和东部物源体系的过渡沉积时期。由于沙四下亚段的上部发育多套稳定分布的盐膏层,形成了盐上和盐下两套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其中盐下(即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是2007年发现的一套新的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的油气为三期冲注,其主要储集类型是近岸水下扇,属于凝析油气藏,自生自储类型。扇中亚相是有效储层,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物性控藏的特点,成藏特点是扇根封堵、扇中富集、叠合连片。盐上(沙四上亚段-沙三中亚段)发育三套烃源岩,分析认为沙三中亚段为非主力烃源岩,油气主要源自沙三下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分为它源和自源两种成藏模式。沙三-沙四上亚段储层目前已基本进入了中成岩A1亚期阶段,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解孔隙为主。沙四上亚段以砂砾岩扇体岩性油气藏为主,沙三中亚段以浊积岩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的分布与富集主要受控于宏观构造背景、沉积相带、储层厚度、封堵性、断层、地层压力等多种因素等。提出了扇根侧向封堵的观点,实现了近岸水下扇由构造向岩性勘探思路的转变。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提出有利勘探目标21个,目前已部署12个,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4884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011万吨。

刘喜顺[7](2009)在《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油气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界中有近50%的油气资源富集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中国南方陆上有近200×104km2的碳酸盐分布区,具有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层系多、厚度大、分布广的优势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实现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战略接替区。针对湘中拗陷高演化的特点,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应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碳酸盐岩沉积学、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了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及保存条件,初步理顺了区内构造与沉积演化、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再次成藏及晚期成藏的配置关系,以油气藏保存条件为重点,应用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体系对湘中拗陷进行有利区带划分,提出了下步有利勘探目标区,为后继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以涟源凹陷为重点,深入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了“下组合”的成藏优势。认为构造变形的强度、幅度及沉积相的组合关系是控制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湘中地区勘探成果和典型气藏解剖结果表明,构造变型较弱、幅度较小的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在这些地区槽、台相区之间的斜坡带及滩礁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最有利的区域。在综合考虑构造样式和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的各个条件基础上,划分出Ⅰ、Ⅱ、Ⅲ级远景区,涟源凹陷中部为Ⅰ级远景区,邵阳凹陷中东部、涟源、零陵凹陷东部为Ⅱ级远景区,其它地区为Ⅲ级远景区,在Ⅰ级远景区优选了杨家山区块、桥头河区块为近期突破靶区。与前人认识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色与创新:(1)应用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野外剖面踏勘和钻井资料的详细研究,首次在泥盆系识别出1个Ⅰ型层序界面和9个Ⅱ型层序界面,结合前人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将湘中地区泥盆-石炭系划分为三个Ⅱ级层序和21个Ⅲ级层序。(2)对湘中拗陷生物礁与台盆相的发育规律及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泥盆系棋梓桥组与佘田桥组中的生物礁是成带分布的,台盆可能是由于生物礁的快速生长而形成的礁间洼地(礁间槽)。因此,礁间槽的形成、发展与消亡和生物礁带的形成演化关系密切相关。这一模式与现代澳大利亚大堡礁具有很好的可比性。(3)湘中坳陷发育在汇聚型板块边缘,是两个大的陆块碰撞结合部位,构造样式较为复杂。从整体上看,整个工区的关键性构造要素是犁式叠瓦状逆冲断层、紧闭线性褶皱和隔挡式褶皱。结合遥感、航磁、重力等资料,重点对涟源凹陷做了深入研究,将凹陷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断褶带(西部构造带)、中部褶皱带(中部构造带)和东部褶断带(东部构造带),并探讨了不同构造带的构造样式和形成机制。(4)提出对圈闭有效性研究的方法,指出构造样式、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及圈闭形成与烃源岩演化的匹配性都是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认为保存条件是决定圈闭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决定其勘探价值的首要因素。湘中海相地层经历了印支期后多期、多方式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隆坳相间、背向斜相间出现的特点,稳定的负向构造单元及测水煤系地层的分布区是油气保存的有利地区,在相对稳定的负向构造单元的有效区域盖层分布区主要寻找两类圈闭,即:台滩或台坪相岩性或岩性与构造复合圈闭和断背斜构造圈闭两大圈闭类型。(5)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构造演化研究的认识,对湘中拗陷烃源岩的演化和生烃模式的认识取得突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研究表明,湘中拗陷烃源岩有3次主要的生排烃过程,并建立了“三段生烃”及裂解生气的“四段式”生烃模式。

赵一民[8](2009)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勘探原理》文中研究说明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油气聚集主要受储层岩性、物性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查明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的岩性、几何形态、物性参数及含油气性,为地质综合评价、井位部署、储量估算等提供重要依据,是储层地震预测的主要任务。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将地质和地球物理结合起来,没有特别强调地震技术的“新颖”,而是重视地震技术的适用性。认为能否用好地震技术,并最大限度发挥所用技术的作用,首先取决于地球物理人员对研究区地质问题的认识程度,对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否能看准、抓住。第二步,要充分做到地质分析与地球物理技术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形成针对性强的研究思路,建立起应用效果好的地球物理技术系列。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1.研究中根据不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将其分为河道类、(扇)三角洲类,湖底扇,潜山类,碳酸盐岩生物礁、岩溶类、火成岩类6种类型,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地震相特征,以及储层预测的技术和方法。2.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地震勘探的角度分别介绍了东、西部不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3.提出基于模型的拟声波储层特征反演技术是预测东部油区薄储层的最有效技术之一,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在储层表现为“泥包砂”的特殊地质条件下,灵活调整储层预测的参数,可以使砂体预测的纵向的分辨率大大提高。4.在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气层预测技术系列和无井目标刻画技术系列,为油田储量计算和井位部署提供合适的地震研究技术方法。5.在预测火山岩气藏的分布过程中,采用方法简单、结果可靠、但分辨率较低的相对速度反演方法,准确地预测出了小于地震数据分辨率的储层空间分布范围,为油田部署水平井轨迹提供了数据体。6.成功利用谱率属性和地震频谱衰减属性预测松辽南部某研究区深层火山岩目标的含气性,有效地改善了该地区含气检测难的局面,大大提高了井位部署的确定性。上述地震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方法技术应用于一些地区,取得了显着地成效。

许杰[9](2009)在《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生油层系多、储集层系多的特点,目前,其基础地质研究已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一石炭系为研究对象,以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野外露头资料、地震资料和测钻井资料,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塔里木克拉通拗陷盆地层序地层沉积模式,弄清了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其演化特征,并对层序格架中生储盖组合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有利的勘探区块。通过地震、露头、钻测井及岩芯相结合的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在盆地范围内,首次拉通了上泥盆统一石炭系层序地层,并将其划分为6个标准的三级层序。其中上泥盆统东河砂岩段为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D3sq),为Ⅰ型层序;石炭系为5个三级层序(Csq1、Csq2、Csq3、Csq4、Csq5),Csq1和Csq4为完整的Ⅰ型三级层序,Csq2和Csq3为Ⅱ型层序,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Csq5为Ⅱ型层序,仅发育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多被剥蚀。这种三级层序划分方案符合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模式。“东河砂岩”沉积时期其古地理地貌是一个广义的深切谷,呈NEE-SWW向展布,结合盆地周边地层及沉积相分析表明,这是一个向两端开口与海洋连通的大海峡,南、北两侧为古隆起所夹持。“东河砂岩”的沉积环境与沉积岩相变化复杂,并不只是用简单的滨岸沉积可以解释,目前至少可识别出浪控滨岸、潮控滨岸、河口湾(或潮控三角洲)、扇三角洲、陆棚等环境。石炭系沉积体系研究表明,碎屑岩沉积相包括潮坪相、泻湖相、河流相、冲积扇相以及扇三角洲相;碳酸盐沉积相包括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浅滩。总体来看,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如生屑灰岩段、标准灰岩段和小海子灰岩段均发育在海侵体系域,而高位体系域主要为碎屑潮坪相和扇三角洲沉积,充分反映了海水进退直接影响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相互消长。平面上东河砂岩段的物性变化较大,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的物性明显好于塔北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塔北地区东河砂岩段碳酸盐岩胶结严重,直接影响到储层的物性。同一地区东河砂岩段纵向上的物性变化也较大,一般高位体系域发育的储层物性远比海侵体系域储层好,沉积体系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石炭系的储层类型包括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巴楚组含砾砂岩段和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同一地区的砂泥岩段物性明显好于含砾砂岩段储层,也就是说扇三角洲储层的物性好于河流相和冲积扇相。碳酸盐岩储层中蒸发台地相沉积的白云岩和灰质云岩、开阔台地相以及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的亮晶颗粒灰岩的物性较好。层序格架内主要有三套大的储盖组合:第一套储盖组合为石炭系砂泥岩段与小海子灰岩段组合,为较好的组合;第二套储盖组合为石炭系生屑灰岩段和中、上泥岩段组合,为较差的组合;第三套储盖组合为石炭系含砾砂岩段、下泥盆统东河砂岩段和下泥岩段组合,为最好的组合。石炭系在Csq2和Csq4层序海侵体系域发育较好的烃源岩,平面上,有两个较好的烃源岩发育带:a、和田1井—玛4井区,b、塔西南西部地区。无论是东河砂岩段和石炭系碎屑岩储层,还是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塔中地区塔中18—塔中40—塔中4井区周围都是非常有利的勘探区域,该区储层物性好,圈闭类型多样。巴楚地区西部蒸发台地相云岩沉积区也是有利区块。综合来看,油源和油气运移的通道是塔里木盆地形成大油田的关键因素。

甘志红[10](2009)在《惠民北部地区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惠民北部地区包括阳信洼陷、滋镇洼陷、流钟洼陷与里则镇洼陷等小洼陷。惠民北部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边界控洼大断层—阳信断层、滋镇北断层的控制。断裂作用控制了惠民北部地区的构造演化和地层的沉积充填作用。通过构造演化史恢复与不同时期地层沉积厚度演变分析,惠民北部地区在孔店组沉积时期是统一的面积达4500km2的大型凹陷单元,并是济阳坳陷孔店组的沉积中心,地层沉积厚度最大可达5000m。沙四沉积时期由于阳信地层的断裂作用,林樊家构造抬升,将阳信洼陷与里则镇洼陷分隔为南北两个小洼陷。沙三沉积时期由于滋镇北断层与临商断层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滋镇洼陷与临南洼陷分隔,此时惠民北部地区定型为四个小洼陷。沙一沉积时期,济阳坳陷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惠民北部地区地层沉降较缓、沉积厚度较薄,为生物气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应用单井相、地震相、测井相等系统研究了惠民凹陷北部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分布规律。评价了各层系储层的储集物性,指出储层的储集性能受控于沉积微相类型。研究了阳信洼陷广泛分布的火成岩的空间展布,深入解剖了火成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表现在火成岩作用提高了地温场、改造了地球化学场,促进了有机质的生烃演化,并形成了与火成岩有关的圈闭。明确了惠民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成因,系统评价了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的品质与生烃潜力。通过惠民北部地区的优选排队发现阳信洼陷勘探潜力相对最大。因此阳信洼陷是惠民凹陷北部的首要勘探地区。研究了惠民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藏类型,分层系分析了沙四成熟油、沙三低熟油、沙一生物气、幔源二氧化碳气的成藏特征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开发了生物气藏地质地震预测技术,在恢复古地形的基础上,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在有利储层分布区利用地球物理技术预测含气性。明确了阳信洼陷的勘探层系为主探沙四成熟油,兼探沙三低熟油和沙一生物气及幔源CO2气,勘探方向为中部惠城鼻状构造带与东部商店构造带。

二、静北北部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北北部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油气藏精细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区状况及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与进展情况
        1.2.1 工作区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3 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南苏门答腊盆地区域构造背景与演化特征
    2.1 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陆边缘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2.1.2 巽他-爪哇弧前区的沉积作用
        2.1.3 构造-沉积剖面
        2.1.4 弧后区的构造-沉积演化
    2.2 构造演化特征
        2.2.1 盆地成因及类型
        2.2.2 地层格架与沉积过程
        2.2.3 盆地构造发展
第3章 沉积特征分析及储层相控模型建立
    3.1 层序地层特征
        3.1.1 钻(测)井地层层序分析
        3.1.2 层序对地震资料的响应特征
        3.1.3 综合层序地层格架
    3.2 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
        3.2.1 工区沉积相划分
        3.2.2 测井/地震相类型及其响应特征
        3.2.3 沉积相演化与空间展布特征
    3.3.地震属性分析及储层反演新方法研究
    3.4 储层相控模型的建立
第4章 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系统特征
    4.1 盆地构造特征
        4.1.1 盆地构造格局
        4.1.2 Jabung区块构造特征
    4.2 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4.2.1 烃源岩特征
        4.2.2 储层特征
        4.2.3 盖层特征
        4.2.4 含油气系统划分
        4.2.5 油气富集特征
        4.2.6 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分析
第5章 研究区成藏组合特征研究
    5.1 成藏组合的定义及研究思路
        5.1.1 成藏组合及成藏带的定义及现状
        5.1.2 成藏组合的划分方法与结果
        5.1.3 成藏组合及成藏带评价方法
    5.2 前裂谷期成藏组合与成藏带特征
        5.2.1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5.2.2 成藏带类型及特征
    5.3 裂谷期成藏组合与成藏带特征
        5.3.1 成藏组合特征
        5.3.2 成藏带类型及特征
    5.4 坳陷期成藏组合与成藏带特征
        5.4.1 成藏组合特征
        5.4.2 成藏带类型及特征
    5.5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
        5.5.1 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
        5.5.2 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
第6章 成藏带划分研究及油气勘探实效分析
    6.1 Jabung区块成藏带划分研究
        6.1.1 成藏组合特征及典型油气藏分析
        6.1.2 成藏带划分
    6.2 Jabung区块勘探实效分析
        6.2.1 Jabung区块成藏带勘探领域分析
        6.2.2 Jabung区块勘探实效分析实例
        6.2.3 Jabung区块油气勘探成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长垣南部油田黑帝庙油层天然气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构造特征
    1.1 构造图编制
    1.2 整体构造特征
    1.3 圈闭特征研究
    1.4 构造演化史研究
        1.4.1 剖面构造发育史研究
        1.4.2 平面构造发育史研究
        1.4.3 古构造特征研究
        1.4.4 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1.5 黑帝庙油气运移通道研究
        1.5.1 黑帝庙油气运移通道剖面分析
        1.5.2 黑帝庙油气运移通道平面分析
        1.5.3 明末反转变形与黑帝庙油气运移关系研究
第二章 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2.1 研究区域沉积微相特征
        2.1.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2.1.2 各种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模式
        2.1.3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2.2 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2.2.1 黑Ⅰ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2.2.2 黑Ⅱ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2.3 砂体分布特征
        2.3.1 砂体类型
        2.3.2 砂体的纵向分布
        2.3.3 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浅层油气水分布特征研究
    3.1 浅层油气水层识别研究
        3.1.1 油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3.1.2 测井天然气识别方法
        3.1.3 天然气地震预测
    3.2 气水分布特征研究
        3.2.1 天然气分布综合预测
        3.2.2 天然气分布规律研究[21]
第四章 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
    4.1 盖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4.2 盖层封闭能力评价
        4.2.1 盖层封闭能力[25]
        4.2.2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
第五章 黑帝庙层天然气潜力评价及井位部署
    5.1 可动用区块优选
        5.1.1 圈闭
        5.1.2 断层分布情况
        5.1.3 当前油气水的显示情况
        5.1.4 储存条件评价
        5.1.5 模糊识别预测
        5.1.6 AVO地震预测
    5.2 优选试验井井位
    5.3 产能评价
        5.3.1 已测试井均产纯气,测试产量差异较大
        5.3.2 气井具有中等产能特征
        5.3.3 气井生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3.4 储层渗透性能较好
    5.4 黑帝庙油层油气前景分析
        5.4.1 储量估算
        5.4.2 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5.5 葡194-16试采试验区的开辟与效果分析
        5.5.1 葡194-16试采试验区的开辟
        5.5.2 试采试验区效果分析
    5.6 天然气开发潜力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3)南堡凹陷寒武系潜山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地质概况
    2.1 构造背景
    2.2 层序与岩性
    2.3 地层分布
3 构造特征与演化
    3.1 主要断层
    3.2 构造单元
    3.3 构造演化
4 储层特征
    4.1 储集类型
    4.2 影响因素
    4.3 储层纵向分布
    4.4 地球物理响应
    4.5 储层预测
5 成藏条件
    5.1 烃源岩
    5.2 储盖组合
    5.3 圈闭特征
    5.4 运移与保存
    5.5 控制因素及类比
    5.6 油气运聚规律
    5.7 有利勘探区带
    5.8 目标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系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
    2.2 地层和沉积特征
    2.3 油气藏勘探历程及现状
第三章 饶阳凹陷构造特征与构造样式
    3.1 构造单元的类型及特征
        3.1.1 构造单元分类
        3.1.2 各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3.2 工区构造格局
        3.2.1 东西分带特征
        3.2.2 南北分区特征
        3.2.3 横向构造带特征
    3.3 断层级别划分
        3.3.1 一级断裂
        3.3.2 二级断裂
        3.3.3 三级断裂
        3.3.4 四级断裂
    3.4 断层组合样式
        3.4.1 平面组合形态
        3.4.2 剖面组合形态
    3.5 构造样式的类型及特征
        3.5.1 伸展构造样式
        3.5.2 走滑构造样式
    3.6 构造样式的平面展布
    3.7 构造样式的垂向组合
第四章 构造样式的演化规律特征
    4.1 构造样式的演化序列
    4.2 研究区北部区构造样式演化剖面分析
        4.2.1 测线Inline6533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4.2.2 测线Inline5781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4.2.3 测线Inline5413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4.3 研究区中部及南部区构造样式演化剖面分析
        4.3.1 测线Inline4899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4.3.2 测线Inline3993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第五章 饶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规律
    5.1 油气成藏地质要素
        5.1.1 油源条件
        5.1.2 储集层特征
        5.1.3 输导体系
    5.2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5.2.1 油气藏类型
        5.2.2 油气藏分布特征
    5.3 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1 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5.3.2 不整合面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3.3 成藏构造样式的特征及分布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伊朗Garmsar区块综合评价及目标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2.1 主要研究内容
        0.2.2 技术路线
    0.3 完成的主要工作
    0.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0.4.1 主要研究成果
        0.4.2 主要创新点
1 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1.1 工区概况
    1.2 GARMSAR区块与周边地层发育概况
        1.2.1 古生界
        1.2.2 中生界
        1.2.3 新生界
    1.3 构造特征
        1.3.1 中伊朗盆地大地构造背景
        1.3.2 构造演化和盆地性质
        1.3.3 Garmsar区块构造背景
        1.3.4 Garmsar区块构造特征
    1.4 QOM组层序地层研究
        1.4.1 层序地层划分
        1.4.2 层序地层格架
    1.5 QOM组沉积特征
        1.5.1 沉积相划分
        1.5.2 沉积相、亚相特征
        1.5.3 沉积相平面特征
    1.6 GARMSAR区块QOM组储层特征
        1.6.1 岩石学特征
        1.6.2 孔隙特征
        1.6.3 物性特征
        1.6.4 成岩作用
        1.6.5 Qom组储层物性与沉积相关系
        1.6.6 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1.7 烃源岩特征
        1.7.1 侏罗系Shemshark组烃源岩
        1.7.2 白垩系烃源岩
        1.7.3 Qom组烃源岩
        1.7.4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2 成藏要素分析
    2.1 工区及周边油气发现情况概述
    2.2 典型油气藏解剖
        2.2.1 萨拉金(Sarajeh)凝析气田
        2.2.2 阿尔布兹(Alborz)油田
        2.2.3 Kashan区块Aran背斜油气藏
        2.2.4 TE-1井背斜油气藏
    2.3 油气主控因素分析
        2.3.1 油源条件是成藏的基础
        2.3.2 裂缝控制储层发育程度
        2.3.3 有利的储盖组合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2.3.4 勘探启示
3 GARMSAR区块圈闭评价
    3.1 圈闭落实情况
        3.1.1 Abardej构造带
        3.1.2 Talkheh构造带
        3.1.3 Tappeh Pitti—Gatchab构造带
    3.2 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3.3 钻探目标建议
4 结论与认识
    4.1 结论
    4.2 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从事的科研活动

(6)民丰地区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勘探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勘探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认识和工作量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沙四段砂层组划分
        2.2.2 沙三中亚段砂层组划分
第三章 砂体沉积类型及分布规律
    3.1 岩石类型及特征
        3.1.1 岩石学特征分析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1.3 粒度概率曲线及粒度参数特征
    3.2 沉积模式及单井相
        3.2.1 沉积相及微相类型
        3.2.2 单井相分析
    3.3 物源体系研究
        3.3.1 重矿物分析
        3.3.2 特征元素比值分析
        3.3.3 岩石学特征
        3.3.4 砂岩含量分布特征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
        3.4.1 沙四下亚段
        3.4.2 沙四上亚段
        3.4.3 沙三下亚段
        3.4.4 沙三中亚段
        3.4.5 沙三上亚段
第四章 盐下油气成藏特点
    4.1 油气源特征分析
        4.1.1 地化特征
        4.1.2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4.2 油气成藏特点
        4.2.1 油气成藏特点
        4.2.2 成藏控制因素
第五章 盐上油气成藏特点
    5.1 油气源特征分析
        5.1.1 地化特征
        5.1.2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5.2 油气成藏特点
        5.2.1 油气成藏特点
        5.2.2 成藏控制因素
第六章 勘探目标评价及储量计算
    6.1 沙三中亚段亚段目标及储量计算
        6.1.1 勘探部署
        6.1.2 储量计算
    6.2 沙四段目标及储量计算
        6.2.1 勘探部署
        6.2.2 储量计算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的来源、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油气成藏研究史
        1.2.2 油气成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湘中拗陷的勘探、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1 勘探历史
        1.3.2 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4.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中泥盆统
        2.3.2 上泥盆统
        2.3.3 下石炭统
        2.3.4 地层展布特征
    2.4 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类型
        2.4.1 裂谷盆地阶段
        2.4.2 深水盆地阶段
        2.4.3 前陆盆地阶段
        2.4.4 抬升剥蚀阶段
        2.4.5 陆内裂陷盆地阶段
        2.4.6 陆内凹陷盆地阶段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3.1 层序地层分析
        3.1.1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1.2 湘中地区主要副层序类型及发育特征
        3.1.3 层序划分
        3.1.4 泥盆—石炭系层序发育及内部构成特征
        3.1.5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层的关系
    3.2 沉积相描述
        3.2.1 沉积体系类型与沉积模式
        3.2.2 沉积相特征
    3.3 烃源岩描述
        3.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3.3.2 烃源岩热演化
        3.3.3 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热演化
        3.3.4 烃源岩综合评价
    3.4 储层描述
        3.4.1 储层基本特征
        3.4.2 储层成岩作用
        3.4.3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3.4.4 储层裂缝描述
        3.4.5 储层综合评价
    3.5 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3.5.1 盖层特征
        3.5.2 生储盖组合
        3.5.3 成藏有利条件分析
第四章 圈闭与保存条件分析
    4.1 构造样式分析
        4.1.1 构造样式的分类
        4.1.2 涟源凹陷构造样式分析
    4.2 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分析
        4.2.1 构造应力演化及应力机制分析
        4.2.2 不同构造形态形成机制分析
        4.2.3 涟源凹陷不同构造带形成机制分析
    4.3 圈闭条件分析
        4.3.1 主要圈闭类型
        4.3.2 构造样式与油气圈闭
        4.3.3 圈闭的破坏与改造作用
        4.3.4 涟源凹陷圈闭的类型及分布
        4.3.5 圈闭评价
    4.4 油气保存条件综合分析
        4.4.1 挤压、隆升剥蚀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4.4.2 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
        4.4.3 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
    4.5 油气藏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目标评价
    5.1 典型气藏剖析—杨家佬气藏
        5.1.1 杨家佬气藏基本特征
        5.1.2 杨家佬气藏的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2.1 沉积相控制
        5.2.2 区域性盖层控制
        5.2.3 在后期的改造中二次成藏
        5.2.4 晚期成藏
    5.3 湘中拗陷成藏模式研究
        5.3.1 泥盆系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
        5.3.2 下石炭统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
    5.4 湘中拗陷有利远景区带划分
        5.4.1 Ⅰ类远景区
        5.4.2 Ⅱ类远景区
    5.5 目标评价及优选
        5.5.1 温塘背斜
        5.5.2 桥头河隐伏圈闭-大塘湾隐伏低突起、桥头河断块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创新点
    6.2 主要认识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版

(8)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勘探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
    1.5 主要进展及认识
    1.6 创新点
2 油气藏类型及地球物理响应
    2.1 岩性地层构造-层序成藏组合主要类型
    2.2 地震相分析
        2.2.1 内部反射结构
        2.2.2 外部几何形态
    2.3 各类型油藏储层沉积特点及地震响应
        2.3.1 河道类型
        2.3.2 (扇)三角洲类型
        2.3.3 水下扇类
        2.3.4 潜山类
        2.3.5 生物礁与岩溶类
        2.3.6 火成岩类
    2.4 小结
3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
    3.1 地震勘探面临的问题与技术对策
        3.1.1 东部地区
        3.1.2 西部地区
    3.2 常规储层预测技术
        3.2.1 叠后地震反演技术
        3.2.2 叠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3.2.3 频谱分解技术
        3.2.4 古地貌恢复技术
        3.2.5 AVO 分析技术
    3.3 前沿储层预测技术
        3.3.1 叠前岩性参数属性和弹性参数反演技术
        3.3.2 薄层分析技术
        3.3.3 基于虚拟现实的储层预测技术
        3.3.4 地震频谱衰减含气检测技术
    3.4 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
        3.4.1 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模式
        3.4.2 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
4 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带三角洲前缘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实例
    4.1 扶新隆起带北坡地质概况
        4.1.1 勘探概况
        4.1.2 构造特征
        4.1.3 沉积特征
    4.2 技术难点
    4.3 研究思路和技术对策
        4.3.1 研究思路
        4.3.2 主要技术方法及应用效果
    4.4 地质效果及启示
        4.4.1 确定了砂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4.4.2 确定了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4.4.3 储层物性复杂多样
        4.4.4 油层分布特征
        4.4.5 勘探成效
    4.5 小结
5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湖底扇储层预测实例
    5.1 地质概况
        5.1.1 勘探概况
        5.1.2 构造特征
        5.1.3 层序特征
        5.1.4 沉积特征
        5.1.5 储层特征
    5.2 技术难点
    5.3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5.3.1 研究思路
        5.3.2 主要技术方法
    5.4 地质效果与启示
        5.4.1 开展扇体精细刻画研究,南洼槽腾一段发现规模储量
        5.4.2 强化侵蚀带研究,阿尔善组勘探取得突破
        5.4.3 甩开预探乌中洼槽斜坡内带,勘探发现好苗头
    5.5 小结
6 塔里木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预测实例
    6.1 地质概况
        6.1.1 构造特征
        6.1.2 岩性特征
    6.2 勘探难题
    6.3 研究思路及技术对策
    6.4 储层预测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6.4.1 复杂岩溶界面识别技术系列
        6.4.2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
        6.4.3 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技术
    6.5 地质效果与启示
        6.5.1 明确了轮古潜山顶面的形态特征
        6.5.2 恢复了轮古潜山的古地貌
        6.5.3 搞清了轮古潜山岩溶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其机理
    6.6 小结
7 松辽南部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气藏预测
    7.1 地质概况
    7.2 技术难题
    7.3 技术对策
    7.4 技术应用效果
        7.4.1 火山岩的磁异常
        7.4.2 测井研究方法
        7.4.3 火山岩地震研究技术
    7.5 地质效果与启示
    7.6 小结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1.2 层序地层学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层序地层学发展历程
        1.2.2 国外层序地层学的主要学派
        1.2.3 层序地层学在国内发展现状
        1.2.4 层序地层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2.5 层序地层学发展趋势
    1.3 塔里木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1.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地层层系简介
        2.1.2 盆地覆盖区与周边地层对比
        2.1.3 地层残余厚度
    2.2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的划分
        2.2.2 构造层的划分
        2.2.3 盆地构造演化史
        2.2.4 晚泥盆世—石炭纪原型盆地
        2.2.5 古隆起分布
第三章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及采用的模式
        3.1.1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3.1.2 层序地层样式
    3.2 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
        3.2.1 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原理和方法
        3.2.2 地震反射层的层位标定和追踪对比
        3.2.3 主要地震反射界面特征
        3.2.4 地震地层层序划分
        3.2.5 地震层序内的反射特征
        3.2.6 地震相分析
    3.3 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
        3.3.1 巴楚地区小海子露头层序分析
        3.3.2 莎车县达木斯乡艾特沟—炮江沟露头层序分析
    3.4 单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3.4.1 测井资料层序分析
        3.4.2 和田1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3.4.3 塔中4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3.4.4 沙99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3.5 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
        3.5.1 层序边界及特征
        3.5.2 层序内部构成及区域对比_
        3.5.3 层序形成与发育的控制因素
        3.5.4 层序地层沉积模式及层序框架模式
第四章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沉积体系研究
    4.1 沉积体系分类
    4.2 碎屑岩沉积体系特征
        4.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4.2.2 河流沉积体系
        4.2.3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4.2.4 河口湾沉积体系
        4.2.5 滨岸沉积体系
    4.3 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特征
        4.3.1 蒸发台地相
        4.3.2 局限台地相
        4.3.3 开阔台地相
    4.4 上泥盆统沉积体系研究
        4.4.1 主要的沉积相标志
        4.4.2 沉积相连井对比
        4.4.3 沉积体系宏观展布
        4.4.4 东河砂岩段沉积模式
    4.5 石炭系沉积体系研究
        4.5.1 主要的沉积相标志
        4.5.2 沉积相连井对比
        4.5.3 沉积体系宏观展布
        4.5.4 沉积相模式
    4.6 晚泥盆世—石炭纪沉积演化
第五章 层序格架中生储盖组合及有利区块探讨
    5.1 生油岩分布及评价
        5.1.1 Csq1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5.1.2 Csq2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5.1.3 Csq3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5.1.4 Csq4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5.1.5 Csq5层序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5.1.6 生油岩综合评价
    5.2 储层分布及评价
        5.2.1 储层类型及分布
        5.2.2 碎屑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5.2.3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3 盖层分布及评价
        5.3.1 泥岩盖层
        5.3.2 膏盐岩盖层
        5.3.3 盖层综合评价
    5.4 层序格架内储盖组合
    5.5 圈闭类型及分布规律
    5.6 有利区块预测
        5.6.1 东河砂岩段有利区块综合评价及优选
        5.6.2 生屑灰岩段有利区块综合评价与优选
        5.6.3 砂泥岩段有利区块综合评价与优选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惠民北部地区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概况与构造演化
    2.1 地质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构造演化
第3章 沉积充填演化及储层评价
    3.1 沉积充填演化
    3.2 储层特征与评价
第4章 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4.1 油气性质与成因
    4.2 烃源岩评价
    4.3 火成岩对油气生成的影响
    4.4 资源潜力预测
第5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5.1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5.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3 勘探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静北北部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油气藏精细勘探[D]. 田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2]长垣南部油田黑帝庙油层天然气潜力评价研究[D]. 蒋成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 [3]南堡凹陷寒武系潜山成藏条件分析[D]. 罗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6)
  • [4]饶阳凹陷中北部古近系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D]. 王鹏.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5]伊朗Garmsar区块综合评价及目标优选研究[D]. 张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6]民丰地区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刘军锷.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3)
  • [7]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D]. 刘喜顺. 中南大学, 2009(04)
  • [8]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勘探原理[D]. 赵一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9]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D]. 许杰. 中南大学, 2009(03)
  • [10]惠民北部地区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D]. 甘志红.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京北地区储层预测与圈闭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