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工作组:让科技走进农民

进村工作组:让科技走进农民

一、驻村工作队:让科技走向农民(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雅[1](2021)在《中国扶贫经验及其世界贡献研究》文中认为

任映瑾[2](2021)在《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历史实践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事业,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为保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中国。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门户,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多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发展作为西藏工作的“四件大事”之一,摆在了国家战略高度的位置。如今,加快推进美丽西藏建设、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已经达成共识。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群众性的事业,最离不开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公众的参与既能对政府和企业起到监督作用,影响生态决策,又能推动西藏生态环境向好发展。所以,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本文借鉴有关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西藏区情,运用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探索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首先,从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迫切性与必要性入手,在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厘清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水质变化;草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随后阐释出公众参与是建设美丽西藏的必然要求、公众参与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现的相关论述。其次,本文对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如下: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政府环境工作信息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意识逐步确立;公众参与平台不断完善。存在的问题有高度认同下的盲目性;多元主体互动不足;公众环保信息获取渠道、喜好形式单一。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完善;公众思想、意识、知识欠缺。最后,对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行探讨,主要从优化公众参与机制;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张金红[3](2021)在《党领导杨寨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秀玲[4](2021)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与瞻望》文中研究表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的明确奋斗目标。其中,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于基础地位和具有前提作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该说,目前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显着,这在制度化、多元主体、内容和形式多样性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其明显不足在于离体系化、科学性、全局性、战略眼光、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等还有很大距离,这是需要今后补齐的短板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张梦露[5](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文古子博[6](2019)在《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文中认为精准扶贫是在深刻总结以往扶贫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提出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战略,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对全国范围内实现脱贫,力争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现阶段,以凉山州为代表的“三区三州”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攻坚区域。本文基于基层治理视角,通过对凉山州3个乡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精准扶贫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小见大,进而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解决路径选择。希望能为“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本文重点对位于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阳县南瓦乡、昭觉县解放乡、支尔莫乡三个乡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性设计乡镇干部、村级干部、贫困户三种不同问卷,覆盖调查精准扶贫的不同主体,确保调研过程的全面、客观以及调研数据的真实、可靠。继而以三个乡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样本,结合基层治理理论,全面深入分析,发现南瓦乡的移民搬迁工作、解放乡的特色养殖业发展、支尔莫乡的乡村旅游经济等扶贫工作亮点,挖掘出贫困户铺张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薄弱、已脱贫户返贫率偏高等极具民族特点的精准扶贫问题。并结合调研样本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总结出贫困人口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扶贫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等民族地区集中贫困的原因,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动扶贫主体积极参与四个方面的路径选择,以推进民族集中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本文的优点和不足。就优点来讲一是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文献还较少,使本文研究极具代表和借鉴意义;二是调研过程中充分发挥笔者了解民族地区、熟悉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人”优势,确保调研过程的客观真实,提出的问题和对策独具民族特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在独特视角,使基层治理、精准扶贫理论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引、指导实践,用实践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发展。不足点在于笔者理论功底较差,特别是文字写作能力较弱,在文字表达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同时,由于思维不够开阔,对问题的分析没有宽度。

程慧慧[7](2018)在《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仍然是国家的首要难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贫困乡村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久治安。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扶贫摸索,我国的扶贫工作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贫困人口在不断的减少,贫困发生率也降低到4%,但是扶贫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等,而精准扶贫的提出旨在解决瞄准贫困人口,并因户而异,因人而异,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然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精准扶贫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扶贫的效果,解决现有的问题,并能够高效的完成扶贫。只有借助互联网及其创新成果手段,建立长效精准扶贫机制,才能实现2020年的全脱贫的目标,啃下这块难啃的骨头,进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本文基于传统扶贫的方式、过程,说明了传统扶贫不能满足扶贫的长远需求,进一步论证了信息化扶贫的必要性、可行性,从而提出信息化创新驱动互联网扶贫的合理性。然后通过与传统扶贫过程形成强烈的对比,构建信息化方式创新驱动乡村扶贫的过程模型,就模型本身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了模型内部之间的相互运作机制,明确信息化创新驱动互联网扶贫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类、整合,然后基于数据获取类别划分为四个层面,构建扶贫数据资源协同模型,并从数据分类层面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出发,分析层面内部数据之间以及各个层面数据之间的协同运作机理。最后,以国家贫困县寻乌县为例,介绍了寻乌县的信息化扶贫现状,基于信息化扶贫的数据资源,进一步分析了扶贫数据产生的协同效应,对现有的扶贫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面临互联网扶贫遇到的种种困境,本文提出只有分析透彻信息化如何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只有熟知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才能够从根本上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而为互联网扶贫模式创新发展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智力支撑,这样才能促进贫困乡村的迅速和谐发展,还为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也能为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研究,提供具有学术应用价值的建议对策和学术贡献。

冯楚建[8](2017)在《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治理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相较而言,科技精准扶贫更加重视内生能力培育和创新要素驱动,有助于长效脱贫和避免返贫,但现有研究关注不多,针对性不强。现实需求和理论拓展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动机和逻辑起点。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23.9%,位于全国第一,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贫困问题及扶贫攻坚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基于科技与社会融合的视角,聚焦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结合作者三年多的援藏经历,通过对大范围田野调查成果和贫困村典型案例的总结提炼,归纳提出了西藏地区贫困的六种主要类型、四个主要特征、五大致贫原因以及科技扶贫主要模式,并分别阐释了各种模式的基本要点。在此基础上,立足社会嵌入等理论,从微观层面考察和刻画了科技精准扶贫的社会嵌入过程,揭示了影响科技精准扶贫效果的自然性、社会性等非科技因素,提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融合的新机制,最后就科技精准扶贫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提出了优化方向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科技创新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其价值。一是将科技要素融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之中,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二是将科技创新发展理念植入贫困地区发展之中,改造封闭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三是将科技要素导入各类扶贫活动之中,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四是将新技术引入精准扶贫过程之中,建立精准化识别、实时性监测、共享式平台、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平台和工作机制,支撑全社会精准扶贫脱贫行动。(2)科技精准扶贫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精细管理、持续再生为理念,突出全过程、责任式、参与性,是一种内生性的扶贫举措。从认知觉醒到技能习得,再到共同行动,进而实现稳定脱贫,确立贫困农牧民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要构建鼓励和支持贫困农牧民参与科技扶贫的机制,赋予并尊重其在科技扶贫资源分配、项目确定、落地实施、效果评价等过程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3)科技精准扶贫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科技与社会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涉及科技自身之外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这些因素可归为自然性和社会性集群。其中,自然性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人造资本等,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个体与社群的能力、社会和人际资本、社会运行规则等。从科技与社会融合视角看,社会嵌入作用于技术扩散的路径选择、效应落地以及农牧民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等,科技精准扶贫必须立足和瞄准当地贫困农牧民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特殊现状,优化技术扩散的社会嵌入路径,而其中的关键是与贫困人群构建社会信任关系。(4)在前述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科技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和推广策略,重点是打造精准扶贫微观“基础”,推进科技与社会融合。具体可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和部署推进。一是完善微观政策体系,突出增强贫困农牧民主体地位;二是强化扶贫微观模式,构建科技特派员等脱贫带头人与贫困农牧民的伙伴式关系、创业式扶贫;三是改革项目形成机制,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重的科技精准扶贫项目形成机制;四是引导简约创新方向,面向贫困地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刘冠男[9](2016)在《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物质发展也相对落后,很难达到人们的生活富足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低下,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从教育扶贫做起,从教育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素质,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扶贫实现贫困人口的经济发展。发展教育是当前改变贫困地区状况的根本,因而想要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率,就一定要从改变教育模式做起。本文从吉林省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状况出发,研究了贫困以及教育扶贫的有关理论,运用辩证分析、实证研究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达到研究教育扶贫的目的。本文从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教育扶贫相关问题概述,论述贫困的涵义及原因、教育扶贫的内涵及作用和吉林省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为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背景及意义,重点论述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意义所在。第四章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政策措施,本章主要从五方面进行阐述,分别为建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就学资助体系、完善扶贫助学促教育公平的机制、优化贫困地区的教师资源配置、建设教育扶贫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第五章为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教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强化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对策。

杨红[10](2015)在《民族山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 ——以恩施州新塘乡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现阶段,中国民族山区乡镇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一生态问题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已经成为时下所需,其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农村生态文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出现好转,当前,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迫切的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将必然成为全国生态环境防治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民族山区乡镇也不例外。本文选取湖北省恩施州新塘乡作为研究对象,从该地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入手,结合当地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的职能这一核心,组织专项调查,对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的一些典型措施进行案例分析和梳理,全面总结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指明当地政府在民族山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能,并提出完善民族山区乡镇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职能的具体方案。本文试图结合恩施州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民族山区乡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管理职能问题进行研究。民族山区乡镇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能问题的研究,是对民族山区乡镇生态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具有理论前沿性和创新性。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改变恩施州新塘乡生态现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启示。

二、驻村工作队:让科技走向农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驻村工作队:让科技走向农民(论文提纲范文)

(2)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迫切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第二节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西藏面临的生态问题迫切需要公众参与
        二、公众参与是建设美丽西藏的必然要求
        三、公众参与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第二章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二、政府环境工作信息公开透明
        三、公众参与意识逐步确立
        四、公众参与平台不断增多
    第二节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一、高度认同下的盲目性参与
        二、多元主体互动不足
        三、公众环保信息获取渠道、喜好形式单一
    第三节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二、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完善
        三、公众参与思想、意识、知识欠缺
第三章 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一节 优化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一、优化公众参与的知情机制
        二、优化公众参与的表达机制
        三、优化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优化公众参与的问责机制
    第二节 推动公众生产、生活绿色化
        一、推动公众生产方式绿色化
        二、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
    第三节 加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
        一、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对象
        二、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与瞻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二、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三、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与突破

(5)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一)反贫困与精准扶贫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四)精准扶贫的基本特征
    二、基层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二)基层治理的内涵
        (三)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三、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一)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的区别
        (二)基层治理从根本上主导精准扶贫
        (三)精准扶贫的成果体现基层治理成效
第三章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基于凉山州三个乡的调研
    一、调研情况
        (一)调研对象概况
        (二)调研过程概述
    二、调研区贫困现状分析
        (一)贫困人口规模
        (二)年人均纯收入
        (三)基础设施情况
        (四)主要收入来源
    三、调研区主要扶贫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稳固
        (三)自主移民搬迁进一步深入
        (四)支柱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调研区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二)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薄弱
        (三)返贫概率偏高
第四章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
    一、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素质不高
        (一)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观念落后
        (二)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
        (三)民族贫困地区接触外界机会少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
        (一)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二)缺少劳动力转移渠道
        (三)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低
    三、基层扶贫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一)群众在扶贫中依赖思想严重
        (二)基层党组织带动致富能力弱
        (三)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度低
第五章 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一)加强道路建设
        (二)加大农网改造
        (三)加快网络建设
    二、增加青年劳务输出,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
        (一)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二)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三)提高劳务输出回报
    三、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壮大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
        (一)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联动
        (二)充分利用村级组织的公有财产
        (三)村支部主动发展集体经济
    四、增强脱贫主体意识,营造协力脱贫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扶贫队伍
        (二)加强政策扶持,提高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
        (三)规范支部建设,提高带头致富能力
        (四)鼓励社会参与,增强精准扶贫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贫困的研究现状
        1.2.2 扶贫的发展历程及政策研究
        1.2.3 信息扶贫研究
        1.2.4 互联网扶贫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以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
    2.1 扶贫的方式及过程
        2.1.1 扶贫的方式
        2.1.2 扶贫的过程
    2.2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扶贫的内涵
        2.2.1 信息化的内涵
        2.2.2 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内涵
        2.2.3 以信息化方式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
    2.3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必要性
        2.3.1 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2.3.2 扶贫开发的要求
    2.4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可行性
        2.4.1 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
        2.4.2 扶贫研究理论支撑
        2.4.3 互联网发展优势突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过程
    3.1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过程模型
        3.1.1 过程模型构建依据
        3.1.2 过程模型构建
    3.2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过程分析
        3.2.1 信息化驱动精准识别
        3.2.2 信息化驱动精准帮扶
        3.2.3 信息化驱动精准管理
        3.2.4 信息化驱动精准考核
    3.3 扶贫过程内部之间的运行机制
        3.3.1 有效衔接机制
        3.3.2 信息化驱动机制
        3.3.3 监管机制
        3.3.4 协调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
    4.1 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过程数据资源协同的结构功能定位
        4.1.1 互联网扶贫数据资源协同的内涵
        4.1.2 贫困乡村及其复杂区域对互联网扶贫的需求结构
        4.1.3 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要素支撑
    4.2 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过程的数据资源构成及整合
        4.2.1 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构成
        4.2.2 扶贫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
    4.3 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过程数据资源协同的模型构建
        4.3.1 协同模型构建依据
        4.3.2 数据资源协同模型构建
    4.4 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分析
        4.4.1 四个层面的数据资源协同
        4.4.2 数据资源处理过程协同
        4.4.3 信息化创新驱动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化扶贫数据资源协同分析—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
    5.1 寻乌县扶贫状况
        5.1.1 寻乌县贫困现状
        5.1.2 寻乌县信息化扶贫分析
    5.2 寻乌县信息化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效应分析
        5.2.1 长效减贫效应
        5.2.2 社会经济综合效应
    5.3 寻乌县信息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5.3.1 县域技术水平受限
        5.3.2 数据核查不准确
        5.3.3 数据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
    5.4 寻乌县信息化扶贫改进建议
        5.4.1 加强技术设施建设
        5.4.2 提升数据准确性
        5.4.3 大力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社会嵌入性理论
    2.3 社会资本理论
    2.4 技术扩散理论
    2.5 边缘化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实基础
    3.1 调查设计
    3.2 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3.3 调查成果及分析
    3.4 贫困特征及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一般模式分析
    4.1 科技扶贫模式分类
    4.2 精准扶贫技术供给主体
    4.3 精准扶贫技术需求主体
    4.4 科技精准扶贫主体联结与协同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吉纳村科研项目基地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5.1 吉纳村概况
    5.2 主要扶贫做法
    5.3 扶贫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郭庆村专业合作组织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6.1 郭庆村概况
    6.2 主要扶贫做法
    6.3 扶贫模式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羊达村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7.1 羊达村概况
    7.2 主要扶贫做法
    7.3 扶贫模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典角村边境地区科技扶贫模式案例分析
    8.1 典角村概况
    8.2 主要扶贫做法
    8.3 扶贫模式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优化与推广
    9.1 优化思路
    9.2 路径选择
    9.3 推广策略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技精准扶贫脱贫相关政策法规
附录2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3 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9)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扶贫相关问题概述
    2.1 贫困的涵义及原因
        2.1.1 贫困的涵义
        2.1.2 贫困的原因
    2.2 教育扶贫的内涵及作用
        2.2.1 教育扶贫的内涵
        2.2.2 教育扶贫的作用
    2.3 吉林省贫困地区基本概况
        2.3.1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片区县
        2.3.2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村
    2.4 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对象
        2.4.1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2.4.2“雨露计划”支持的学生
第3章 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背景及意义
    3.1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背景
        3.1.1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理论背景
        3.1.2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3.2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意义
        3.2.1 转变贫困人口落后思想观念
        3.2.2 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
        3.2.3 对贫困地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4章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政策措施
    4.1 建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4.1.1 落实教育扶贫建档立卡职责
        4.1.2 健全基层干部驻村帮扶机制
        4.1.3 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
    4.2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就学资助体系
        4.2.1 明确各级政府的分担资助资金责任
        4.2.2 实行“分类资助、差别待遇”的办法
    4.3 完善扶贫助学促教育公平的机制
        4.3.1 完善贫困生助学金制度
        4.3.2 促进贫困生享受公平教育
        4.3.3 职业教育资源服务“三农”
    4.4 优化贫困地区的教师资源配置
        4.4.1 合理配置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资源
        4.4.2 实现教师资源均衡动态平衡
    4.5 建设教育扶贫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4.5.1 推进教育扶贫信息平台建设
        4.5.2 打造层级式教育扶贫分网点
        4.5.3 建设扶贫式网络终端
第5章 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5.1.1 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5.1.2 教师短缺及整体素质较差
        5.1.3 教育者的教学工作量过大
        5.1.4 生源流失及辍学现象严重
    5.2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5.2.2 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5.2.3 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
        5.2.4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5.3 强化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对策
        5.3.1 充分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战略
        5.3.2 完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5.3.3 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引导支持
        5.3.4 逐步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观念
        5.3.5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民族山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 ——以恩施州新塘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4.1 本文突出特色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2.1.1 生态文明的提出
        2.1.2 生态文明内涵
        2.1.3 生态文明建设
    2.2 民族山区乡镇政府职能相关理论
        2.2.1 政府、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
        2.2.2 政府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角色的确定
        2.2.3 政府转变生态职能的发展过程
第3章 湖北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个案剖析——对恩施州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考察
    3.1 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3.1.1 新塘乡概况
        3.1.2 生态建设第一优势——自然之美
        3.1.3 生态建设第二优势——政策支持
    3.2 总结成就,建设绿色新塘
        3.2.1 构建生态意识文明体系
        3.2.2 构建生态行为文明体系
        3.2.3 构建生态制度文明体系
        3.2.4 构建生态产业文明体系
    3.3 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瓶颈
        3.3.1 生态职能缺陷,政策保障不足
        3.3.2 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动力不足
        3.3.3 生活污染严重,生态意识薄弱
        3.3.4 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退化
    3.4 新塘乡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发挥分析
        3.4.1 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
        3.4.2 新塘乡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
        3.4.3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需充分发挥
第4章 强化民族山区乡镇政府生态职能的路径与对策
    4.1 健全监管体制,完善生态制度
        4.1.1 完善节能环保规章制度
        4.1.2 健全生态文明考核机制
        4.1.3 加强科学的监督考核
    4.2 发挥政府优势,发展生态经济
        4.2.1 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4.2.2 培育技术市场,提供科技支撑
        4.2.3 问责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新经济
    4.3 传播生态文化,树立生态观念
        4.3.1 以生态教育为开端,提升生态素养
        4.3.2 以社区活动为支撑,强化生态观念
        4.3.3 以家庭消费为起点,实践生态文化
        4.3.4 以政策手段为保障,促进生态建设
    4.4 组织清洁生产,发展生态新产业
        4.4.1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4.4.2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4.4.3 加快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业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驻村工作队:让科技走向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扶贫经验及其世界贡献研究[D]. 张梦雅.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公众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 任映瑾.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3]党领导杨寨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个案研究[D]. 张金红. 宁夏大学, 2021
  • [4]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与瞻望[J]. 赵秀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5]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D]. 文古子博.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信息化创新驱动贫困乡村互联网扶贫的数据资源协同机理研究[D]. 程慧慧.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0)
  • [8]基于社会嵌入视角的西藏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冯楚建.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9]吉林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D]. 刘冠男. 吉林大学, 2016(09)
  • [10]民族山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 ——以恩施州新塘乡为例[D]. 杨红. 湖北民族学院, 2015(12)

标签:;  ;  ;  ;  ;  

进村工作组:让科技走进农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