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不同年龄组胃癌患病情况调查

军队不同年龄组胃癌患病情况调查

一、部队不同年龄人群胃癌患病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殷[1](2021)在《福建省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萎缩性胃炎是胃的癌前病变,因此有必要在胃癌高发区探究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本研究基于自然人群队列,分析福建省胃癌高发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机体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的膳食模式,为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在福建省自然人群队列《福清市居民肿瘤及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中,纳入2020年7月至12月间完成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的当地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以胃蛋白酶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分析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情况及分布特点。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机体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法识别膳食模式,分析人群的膳食结构特点,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各膳食模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34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33(32.2%)人、女性4501(67.8%)人。总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为16.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3.4%,女性为18.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呈线性上升趋势(P trend=0.022);与低家庭收入人群相比,中高收入人群患病率显着降低(P trend=0.024);吸烟者的患病风险显着低于从不吸烟者(OR=0.72,95%CI:0.54-0.96);与不饮茶者相比,习惯性饮茶者患病风险降低23%(OR=0.77,95%CI:0.64-0.93);肥胖人群的患病风险为正常体重者的1.54(1.20-1.97)倍。在男性人群中,年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呈显着负相关(P trend<0.001);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逐渐降低(P trend=0.003);肥胖人群的患病风险为正常体重者的2.39(1.43-3.98)倍。而在女性人群中,家庭人均收入较高者患病风险为收入低者的0.84(0.71-0.99)倍,肥胖者的患病风险为正常者的1.35(1.01-1.80)倍。(2)人体代谢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肥胖、饮茶以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后,总人群中,与处于正常水平的人群相比,高CH、LDL、UA、CREA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降低,OR(95%CI)分别为0.72(0.61-0.86)、0.72(0.58-0.90)、0.78(0.66-0.92)、0.37(0.16-0.84),而高ALP、低HDL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升高,其OR(95%CI)分别为1.47(1.14-1.90)、2.22(1.02-4.86)。在男性人群中,与正常水平相比,低CREA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增加1.84(1.10-3.08)倍,ALP高者,风险增加1.66(1.08-2.54)倍。在女性人群中,与正常水平人群相比,高UA者OR(95%CI)为0.75(0.62-0.90);萎缩性胃炎风险随着CH和TG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最高组OR(95%CI)分别为0.76(0.62-0.93)、0.29(0.09-0.94)。(3)因子分析共提取出四种主要膳食模式,分别为:植物性食物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水产品膳食模式以及加工食物膳食模式。分别对各膳食模式得分进行五等分,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BMI、饮茶、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校正。在总人群中,仅加工食物膳食模式(主要高摄入加工蛋类/肉类/水产品、腌制蔬菜以及豆酱,低摄入新鲜鸡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相关,第三分位组OR(95%CI)为1.33(1.06-1.67),第五分位组为1.36(1.08-1.70),其余膳食模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按性别分层后,男性中,植物性食物膳食模式(主要高摄入新鲜水果/蔬菜/树坚果/奶类,低摄入主食)得分最高组的患病风险与第一分位组相比,降低了58%(OR=0.42,95%CI:0.25-0.73),加工食物膳食模式第五分位组的患病风险为第一分位组的1.76(1.16-2.67)倍。女性中,加工食物膳食模式第三分位组的患病风险为第一分位组的1.34(1.03-1.74)倍,其余膳食模式与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无显着相关。结论:(1)在福建省沿海胃癌高发区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为16.8%,女性患病率显着高于男性。总人群中,随着年龄与BMI升高,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收入水平、吸烟、饮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负相关。不同性别人群中,人口学特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与代谢指标相关,肝功能指标升高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升高有关,而随着血脂、肾功能指标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逐渐降低。男女间代谢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存在差异(3)人群的膳食模式主要为植物性食物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水产品膳食模式以及加工食物膳食模式。总人群中,仅加工食物膳食模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呈正相关。男性中,植物性食物膳食模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呈负相关,加工食物膳食模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升高有关。

方柯红[2](2021)在《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估算各省膳食钠摄入量的方法;估算全国省级膳食钠平均摄入量;分析不同省份成年居民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方法:膳食钠摄入量数据来自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该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了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共选择了 150个区县作为调查点,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3d24h)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共48826名成年人(≥20岁)具有完整膳食记录信息。参照2004和2009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膳食钠摄入量,获得150个区县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平均钠摄入量。在150个区县膳食钠摄入量基础上,分别运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Regression Kriging,RK)、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rdinary Kriging,OK)和协同克里金插值法(Cokriging Method,CK)对未开展监测调查的区县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根据均方根误差值(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值(Mean-Absolute Error,MAE)比较不同估算方法的插值精度,选用估算精度最高的方法,对未开展调查的所有区县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最后根据各区县的膳食钠摄入量,结合人口权重计算获得各省的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均来自《201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根据年报统计的2015年388个监测点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所有监测点的各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按该发病率、死亡率和各个监测点人口构成,计算每个监测点的各年龄组各性别组的胃癌发病比和死亡比,将计算获得的胃癌发病比、死亡比以及各地区的人口权重,计算各省的胃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报道的关于胃癌与高钠饮食的相关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以及本研究估算的膳食钠暴露水平、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计算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运用ArcGIS 10.7软件对未开展调查地区的膳食钠摄入量进行插值估算,运用SAS 9.4软件对膳食钠的摄入量、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归因分值进行分析计算。结果:1.不同膳食钠摄入量估算方法的精度比较:对采用IDW、OK、CK和RK空间插值方法获得的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和预留的待验证调查样本均值进行比较,四种估算方法的RMSE分别是0.72、0.66、0.65 和 0.62,MAE 分别为 0.54、0.53、0.52 和 0.50,其中 RK 插值法的 RMSE和MAE值最小,RK插值法的估算值整体更接近于实际调查样本均值。2.2012年中国不同省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研究结果发现,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172 mg/d,根据调查样本均值对全国各区县(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膳食钠摄入量采用RK插值法进行插值估算,全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的估算值为5201 mg/d,仅比样本调查均值高29mg/d,差值率为0.55%。膳食钠摄入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和青海等地,南部的广西、广东和贵州等地膳食钠摄入量较低,中国居民的膳食钠摄入量在整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内地31个省份中,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其摄入量为3647 mg/d,而最高的省份是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摄入量为6431 mg/d;全国男性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314 mg/d,女性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028mg/d,中国男性居民50-54岁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高,女性中55-59岁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高,摄入量分别为5660mg/d和5353mg/d。31个省份中估算值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摄入量为4204mg/d,估算值最高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其摄入量为6453mg/d,全国男性和女性居民估算值分别为5307 mg/d和5011 mg/d,男性和女性居民估算值最高的年龄组都是50-54岁年龄组,其摄入量的估算值为5689mg/d和5289mg/d。3.各省胃癌发病死亡情况:2015年胃癌发病人数为26.96万人,男性和女性的胃癌人数分别是18.73万人和8.23万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组是65-69岁组,31个省份中胃癌患者病例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全人群的胃癌患者的发病率为26.87/10万,其中男性胃癌的发病率为37.02/10万,女性胃癌的发病率为16.54/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8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167.60/10万;发病率最高的省份是甘肃省,胃癌发病率高达159.22/10万。31省胃癌的死亡人数为19.55万人,其中男性胃癌患者死亡人数是13.48万人,女性为6.07万人。胃癌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全人群从20-24岁组的0.03万人增加至≥80岁组的3.70万人。全人群的胃癌患者死亡率为19.48/10万,其中男性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为26.64/10万,女性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为12.19/10万。胃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从20-24岁组0.20/10万增加至≥80岁组的176.80/10万。31省中甘肃省的胃癌死亡率最高(51.2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高达75.85/10万,女性为26.23/10万。4.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高钠饮食对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9.94%,男性为30.81%,女性为27.95%;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8.95%,男性为29.72%,女性为27.23%。所有省份中,贵州省居民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的人口归因比例最低,归因分值比例为22.21%,其中男性为22.96%,女性为21.17%。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23.74%),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男性为24.13%,女性为22.96%。西藏自治区在31省中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的归因分值比例最高,人口归因比例为36.5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8.38%和33.92%。在胃癌死亡病例中,高钠饮食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低的也是贵州省,其归因分值比例为21.71%,西藏自治区的居民高钠饮食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高为34.80%。5.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为8.04/10万,其中男性居民为11.41/10万,女性居民为4.62/10万;中国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死亡率为5.64/10万,其中男性居民为7.92/10万,女性居民为3.32/10万。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广东省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最低(2.51%),最高的是甘肃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率为24.85%;归因于高钠饮食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其值为0.29%,最高的是甘肃省(14.51%)。结论:回归克里金插值法适用于对未开展膳食调查地区的膳食钠摄入量的估算,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较高,北方高于南方,西藏自治区膳食钠摄入量最高(6453mg/d),贵州省膳食钠摄入量最低(3627mg/d)。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在甘肃、河南和四川省等地。我国居民胃癌发病和死亡归因于高钠饮食的风险性较高,各省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存在差异性,西藏自治区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高,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随着膳食钠摄入量增加而增加。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也存在差异性,甘肃省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率比例最高。

张文敬[3](2021)在《癌症病人共病现患状况及其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基于Q医院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癌症等慢性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肺癌、乳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居癌症发病率的前四位。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癌症等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呈现上升趋势。随年龄增加,慢性病发病率随之升高。另外,癌症和部分慢性病还存在吸烟、饮酒等共同危险因素。因此,多病共存现象越来越“易发”。其中,癌症合并其他慢性病患病率的升高,其影响癌症治疗选择,严重降低了癌症共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缩短了生存期,增加了家庭和国家的疾病负担。研究目的了解和掌握癌症病人共病现患状况,并探讨共病是否影响癌症治疗方案选择。为帮助癌症共病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管理措施、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研究证据支持。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通过Q医院HIS系统,将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院于肿瘤科、胸外科、乳腺外科、普外科和结直肠外科的肺癌、乳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特征和接受的癌症治疗方案等。在定性研究方面,采用目的抽样,选择Q医院的癌症共病病人或病人家属、外科和肿瘤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探究癌症共病病人、家属和医生的癌症治疗方案决策过程,分析影响共病治疗决策的原因及其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定量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了解癌症病人共病现患状况;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肺癌、乳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病人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共病类型、Charlson共病数量和Charlson共病严重程度与常规治疗方案(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单一方式或多种治疗方式结合)、靶向治疗选择之间的联系。共病类型、Charlson共病数量和Charlson共病严重程度是依据Charlson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估和分类的。CCI是一种包括19种疾病的共病评估工具,主要用于探讨共病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收集的定量资料通过Excel进行整理和校对,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根据录音和现场记录笔记,利用Word转换为文本,形成定性资料。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分析定性资料,对访谈对象的观点进行描述和阐释,形成主题。研究结果1.基于Q医院HIS系统收集资料的定量研究结果(1)四种癌症共病现患状况2679例癌症病人中,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由高到低的顺位依次为高血压、肝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它们的患病率分别为30.53%,23.67%,23.25%,14.97%,6.98%。存在共病的占 75.33%;存在 Charlson 共病的癌症病人占65.02%;同时存在3种及以上Charlson共病的癌症病人占15.27%;存在重度Charlson共病的癌症病人占20.38%。(2)共病现患状况对治疗方案选择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常规治疗方案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确诊年龄、婚姻状况、平素健康状况、确诊时间、TNM(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组织学类型等因素对肺癌常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其他治疗)选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年龄、TNM分期对乳腺癌常规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TNM分期对胃癌常规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年龄、婚姻状况、确诊时间、TNM分期对结直肠癌常规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影响常规治疗方案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存在Charlson共病、Charlson共病+其他共病的肺癌病人比没有任何共病的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存在2种和3种及以上Charlson共病的肺癌病人比没有Charlson共病的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存在重度Charlson共病的肺癌病人比没有Charlson共病的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肺癌病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治疗,患有肝脏疾病的肺癌病人选择其他治疗的概率更低;乳腺癌病人共病现患状况与常规治疗方案选择之间的关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严重Charlson共病的胃癌病人比没有Charlson共病的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治疗;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结直肠癌病人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存在3种及以上Charlson共病的结直肠癌病人比没有Charlson共病的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靶向治疗选择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医保、平素健康状况、确诊时间、TNM分期对肺癌病人是否接受靶向治疗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影响靶向治疗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存在Charlson共病、Charlson共病+其他共病的肺癌病人比没有任何共病的更倾向于接受靶向治疗,存在严重Charlson共病的肺癌病人比没有Charlson共病的更倾向于接受靶向治疗。2.定性研究结果多数患方对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认知不全面,认为其他慢性病没有影响癌症相关治疗。在病人入院后的治疗过程中,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轻度共病没有影响癌症病人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辅助化疗方案;1例患有严重肝硬化共病的早期肺癌病人没有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接受了姑息性手术治疗。医生在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决策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病情、KPS评分、共病、病人依从性、病人经济条件和并发症等。共病主要通过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和毒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等影响医生的治疗决策,尤其是严重共病。多数医生认为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支持能为病人做出更适合的治疗方案。结论与建议Q医院癌症住院病人共病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肺癌住院病人。共病对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常规治疗方案选择均有影响,对肺癌病人是否接受靶向治疗有影响。但是,不同共病特征对不同癌症种类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不同。存在共病的数量仅是肺癌和结直肠癌常规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共病的严重程度仅是肺癌和胃癌常规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定性访谈结果证实,共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医生的治疗决策因素,增加了围手术期风险、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为癌症共病病人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提高,病人疾病负担的减轻,我们提出三条建议:1)关注老年肺癌人群,降低共病发生率;2)加强对癌症共病的管理,细化肿瘤诊疗规范;3)加强多学科诊疗团队的建设。

向桢[4](2021)在《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桂林当地体检人群早期胃癌联合筛查现状,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探讨血清胃功能、14C呼气试验、胃镜以及肿瘤标志物、代谢性标志物等联合指标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相关性。2.对胃癌中高风险人群分组实施中医体质健康管理,评价管理效果。方法:研究一:收集2018-2019年在联勤保障部队九二四医院健康体检科体检人群资料统计胃癌早筛相关情况。1.选取检测14C呼气试验项目、血清胃功能四项及胃镜项目体检客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参检人员的参检率、性别比例、疾病阳性率等数据;根据胃癌筛查评分表对参检者的胃癌风险分级,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2.评价代谢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风险的预测效果;3.选取医院2018-2019同时开展14C呼气Hp、血清胃功能检测与胃镜的人群,且胃镜下均有胃疾病患者48例,评估潜在风险人群胃癌进展的发生率,并评估各种检查的效果。研究二:对2018-2019年在医院同时开展血清胃功能四项检测、14C呼气Hp以及中医体质辨识项目的人群中,筛选胃癌中高风险人群,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随访,管理组判定其中医体质类型,依托健康管理平台开展为期1年的中医药治疗及以中医体质为主的健康管理。一年后进行Hp、血清胃功能及体质辨识检测,通过异常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胃癌中高风险人群中医体质健康管理的效果。结果:研究一:通过血清胃功能四项检测、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测结果以及肿瘤标志物、代谢性疾病检测等指标联合筛查显示:1.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平均为31.14%;参检人群主要为男性,主要分布年龄为40-49岁,平均占比26.16%,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中,轻度、中度、重度感染人群占比分别为73.88%、23.97%和0.48%;2.代谢性疾病风险因素中血压、血糖、肌酐、CEA和CA50是高风险因子,相较正常人群显着增加患胃癌风险,P<0.05。各类代谢因素中,肝功异常和AFP升高与患胃癌风险无显着差异,P>0.05,且肿瘤标志物CA125增高,相对无增加患胃癌风险。肿瘤标志物CEA用于早期胃癌风险筛查敏感性最高,为89.33%,血脂三项(TC+TG+LDL-TC)联合检测敏感性(56.03%)高于单项检测;单项指标中肌酐检测的特异性(99.27%)和精确性(99.85%)均为最高,肿瘤标志物联合(AFP+CEA+CA199+CA125+CA50)检测特异性(97.08%)和敏感性最高(85.68%);3.随着年龄增长,患胃癌人群风险同步增高,其中患幽门螺杆菌、PGR降低以及G-17升高均可进一步提升患胃癌风险,血清学指标PGI≤70ug/L时,G-17>5.7pmol/L分别检出胃癌1例和3例;Hp阳性同时胃萎缩患者胃癌检出率最高,为33.33%。1.研究二:依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关于胃癌的风险分级,从同时检测胃镜、14C呼气试验和血清胃功能人群中,筛选胃癌中高风险98人纳入中医体质管理一年,其他98人纳入对照组。2.一年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观察组76.47%、对照组27.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按照胃癌早期风险评分标准,经过体质管理,观察组PGR评分<3.89(3分)人数由43人减为16人,改善率62.79%,G-17 pmol/L 1.5~5.7(3分)由28人下降为9人,G-17>5.7(5分)由6人下降为2人,总改善率63.89%;同比观察组PGR评分<3.89(3分)人数47人下降为35人,改善率25.53%,G-17 pmol/L 1.5~5.7(3分)由26人下降为15人,G-17>5.7(5分)由7人下降为5人,总改善率39.39%;两组比较观察组胃癌风险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3.按照体质常见表现分为平和、气虚、气郁、阳虚、阴虚、痰湿、血瘀、湿热、特禀九大类型。依托互联网APP平台对98名纳入观察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管理,包括饮食调养,睡眠起居,体育锻炼,心理调节及中医药调养及每周健康教育推送、持续的健康管理促进等。中医体质管理前,观察组偏颇体质81人,平和体质17人,经过系统体质管理,平和体质上升到50例,体质改善率16.84%。对照组偏颇体质82人,平和体质16人,未经系统管理,平和体质上升到25例,体质改善率仅4.59%。结论:1.Hp筛查、血清胃功能作为非侵入性胃癌早期筛查方式有广泛应用价值,适用于大面积人群普查。2.联合BMI、血压、血脂三项,联合肿瘤标志物AFP、CEA应用于早期胃癌敏感性较好,而血压、血糖、肌酐、肝功能及肿瘤标志联合血清胃功能应用于胃癌风险筛查特异性和精确性均较高,因此代谢性疾病指标和胃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协同参与早期胃癌风险筛查。患幽门螺杆菌、PGR降低以及G-17升高均可进一步提升患胃癌风险,3.对胃癌中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其偏颇体质,降低胃癌进展风险。

崔全苗[5](2021)在《甘肃省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14-2018年甘肃省胃癌住院患者基本情况描述分析,并揭示五年间甘肃省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各单项费用和患者直接经济负担的变化趋势,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和因子分析模型明确甘肃省胃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内部关键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递归系统模型、结构方程模型论证住院费用的核心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有针对性的胃癌相关诊治策略以及使住院费用的结构流向更加合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最终降低胃癌患者住院费用,进而减轻政府、社会和居民经济负担。方法基于2014-2018年在试点城市包括定西、张掖、武威、天水和平凉5市及15个区县和依据五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所抽取的省级医疗机构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在Excel2016和STATA12.0中整理,首先根据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2018年为基期,对其余各个年份进行费用贴现,其次利用SPSS21.0采用描述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甘肃省胃癌患者和住院费用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最后选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递归系统模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胃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利用Amos21.0绘制路径图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2014-2018年甘肃省胃癌住院患者病例数呈显着上升趋势,2018年胃癌住院患者的增长率达到11.28%;44061例患者人数中,男性患者占76.56%,女性患者占23.44%,男女比例3:1;60~岁年龄组患病人数最多,达到47.76%,其次为45~岁年龄组;有46.81%的胃癌住院患者付款方式为城乡居民;选择在省级机构就诊患者高达50.35%;在专科医院就诊患者为55.03%;有48.18%的胃癌患者例均住院天数为7-14天。2.贴现后,五年间胃癌患者日均住院费用逐年下降,例均住院费用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17600.85元,其基本呈先升后降趋势;药品费占住院费用的比重最高(37.73%)、其次为化验费(11.09%),五年间药品费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男性胃癌患者的例均和日均住院费用均显着高于女性胃癌患者;75~岁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最长,45~岁组患者的例均和日均住院费用最高;自费类型患者的例均和日均住院费用均高于保险类型患者;省级机构的例均和日均住院费用高于市级和区县级机构;中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例均和日均住院费用低于综合医院。3.药品费、化验费和检查费是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内部构成的关键因素,机构等级和住院天数是胃癌患者住院费用的核心影响因素。结论1.甘肃省胃癌患病人数五年间持续上升,男性、60岁以上人群为重点人群,应针对重点人群展开相关防控措施。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有待优化,费用内部构成流向还需合理引导,应促进居民合理就医。2.灰色关联模型和因子分析模型提示药品费、化验费和检查费是影响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内部构成的关键因素。医疗卫生机构应持续推动药品零加成政策,积极推进耗材零加成政策,降低药品和检查的费用收入。3.递归系统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提示住院天数和机构类型是胃癌患者住院费用的核心影响因素。应持续落实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加强对医院的诊疗过程监督,降低无效医疗,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住院收费。

谢双华[6](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宋晓旭[7](2020)在《青岛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胃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青岛市原发性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建立原发性胃癌风险评分系统。针对原发性胃癌危险因素,青岛市居民应当提高个人健康意识,了解原发性胃癌的危险性及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指导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高对原发性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能力,为原发性胃癌一级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以期降低青岛市原发性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胃癌组(N=500)和对照组(N=500)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慢性胃炎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非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收入水平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18.0和SAS9.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胃癌组与对照组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两组信息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引起原发性胃癌发病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分析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OR>1的可疑影响因素确定为原发性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步建立山东省青岛市胃癌危险因素的风险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验证风险评分系统的准确性。结果:1、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收入水平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方面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慢性胃炎病史、非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方面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为原发性胃癌的可疑影响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所获得的每个可疑影响因素的OR值,本研究将吸烟史(P=0.024,OR=1.47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P=0.002,OR=5.954),慢性胃炎病史(P=0.033,OR=2.546),非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P=0.031,OR=2.514),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P=0.004,OR=4.031)确定为原发性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初步建立了青岛市原发性胃癌风险评分系统,通过ROC曲线的验证,发现该评分系统对胃癌发病的预测准确性较高,且在风险评分16分处的约登指数最大,即为本研究中风险评分系统的最佳界值。结论:吸烟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慢性胃炎病史、非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消化道系统肿瘤家族史为青岛市原发性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初步建立的青岛市原发性胃癌风险评分系统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王静雷,杨一兵,耿云霞,石文惠,高欣,马吉祥[8](2020)在《1990—2017年中国胃癌发病、患病及死亡状况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1990—2017年我国胃癌发病、患病及死亡状况的变化趋势,为胃癌防控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利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所(IHME)的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描述1990—2017年中国地区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及患病率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人群胃癌的发病、患病及死亡的变化特点。采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清理分析。结果 2017年胃癌粗死亡率为25.16/10万(95%UI:24.13/10万~26.30/10万),发病率为39.78/10万(95%UI:37.75/10万~41.81/10万),患病率为101.49/10万(95%UI:95.93/10万~106.90/10万);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各年龄组男性胃癌的死亡率、患病率均高于女性,除25~29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男性胃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017年胃癌粗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高于1990年;但1990年胃癌标化死亡率(34.19/10万)显着高于2017年(18.83/10万),1990年胃癌标化发病率(34.06/10万)显着高于2017年(28.97/10万)。趋势分析发现,1990—2017年50岁及以上年龄组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50~69岁年龄组由89.50/10万下降至46.18/10万,70岁及以上年龄组由156.06/10万下降至100.34/10万;2006—2017年15~49岁年龄组胃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由14.34/10万增高至26.57/10万。2007—2017年15~49岁年龄组胃癌发病率由5.90/10万增加至7.56/10万;2009—2017年50~69岁年龄组胃癌发病率由70.9/10万增加至83.6/10万。1990—2017年胃癌标化死亡率、患病率和发病率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结论1990—2017年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别是近年来中青年胃癌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高龄和男性等高危人群胃癌防控工作应得到重视。

张月华[9](2020)在《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汇总近年来炎性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研究,合并效应量分析筛选出与胃癌相关的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使用通过实验验证后的多态性位点,建立结合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和传统环境危险因素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评分规则,并进行初步内部验证。方法1.基于meta分析的炎性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研究及流行病学评价(1)将胃癌、炎性基因、多态性作为主题词并与自由词进行组合,收集在七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数据库)上发表至今研究对象为中国汉族人群的文献研究资料。使用NOS量表进行研究的质量评价。(2)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炎性相关基因的各多态性位点研究进行合并效应量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的计算及发表偏倚的检查。使用假阳性报告率(False positive report probability,FPRP)对其合并结果的真实关联性进行检验。(3)使用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 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P)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PARP)对其效应进行流行病学评价。2.炎性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的实验验证(1)以660例病理学或组织学确诊的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660例与其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使用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实验基因分型,盲法判读分型结果。(2)通过拟合优度卡方检验方法检验对照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遗传学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通过非条件逻辑回归方法分析炎性多态性位点与胃癌的关联性并确定位点的最佳拟合遗传模型。(3)使用Mantel-Haenszel方法进行环境因素的层间差异分析及比较。使用Cochran-Armitage检验方法评价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突变数目与胃癌发生风险的趋势性关联。3.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1)将实验验证确定的研究对象随机分组,2/3研究对象为训练组,1/3研究对象为验证组。训练组中分别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基于传统环境危险因素、结合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和传统环境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比较三模型之间的评价指标后,选择最优模型作为胃癌风险个体化评估评分规则建立的基础。(2)通过受试工作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Index,NRI)、Brier 分数(Brierscore,BS)、Hosmer-Lemeshow检验、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准确度(Accuracyrate,AR)、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指标进行模型整体评价和模型间比较。(3)根据最优风险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值建立风险评估评分规则,并在验证组中进行内部验证。使用ROC及AUC评价比较其评分规则在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预测效能。评分规则的表现性评价通过Sen、Spe、AR、PPV、NPV、+LR、-LR 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共纳入87篇文章,151个多态性位点研究,以进行合并效应量定量综合分析。高质量研究(NOS≥7分)占比为43.71%(66/151)。中高质量研究且两个以上遗传模型与胃癌有关联的位点共有7个,分别为Cox-2 rs20417、IL-10 rs1800896、IL-17F rs763780、IL-17A rs2275913、IL-17Ars8193036、TGF-BR2rs3773651 和 VDRrs731236。流行病学评价结果显示,一般人群PARP大小排名前三的位点模型分别为IL-17A rs2275913 GG vsAA(23.17%),IL-10rs1800896AAvs GG(12.13%),TGF-BR2 rs3773651 GG vsAA(8.63%)。2.实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Cox-2rs20417位点,IL-17Ars2275913位点,TGF-BR2 rs3773651位点,IL-17F rs763780位点和IL-17Ars8193036位点的共显性模型与胃癌发生有统计学关联。Cox-2rs20417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G,以CC基因型为参照,CG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55,95%CI:1.10-2.19,P=0.012)。TGF-BR2 rs3773651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A,以AA基因型为参照,AG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降低(OR=0.69,95%CI:0.51-0.93,P=0.015)。IL-17A rs2275913 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A,以GG基因型为参照,AA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43,95%CI:1.05-1.93,P=0.022)。IL-17F rs763780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C,以TT基因型为参照,TC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42,95%CI:1.09-1.85,P=0.010)。IL-17A rs8193036 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T,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29,95%CI:1.03-1.63,P=0.027)。3.IL-17A rs2275913位点和IL-23R rs1884444位点的最佳拟合遗传模型是隐性,Cox-2 rs20417 位点、TGF-BR2 rs3773651 位点、IL-17A rs8193036 位点和 IL-17F rs763780位点的最佳拟合遗传模型是显性。经性别、年龄、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因素调整之后,随着位点突变数目的增加,胃癌的患病可能性增加(Ptrend=3.75×10-5)。4.结合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最佳拟合遗传模型和传统环境危险因素构建的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效果最好(AUC=0.724,校准度:0.986,BS=0.021,NRI=16.2%,Sen=77.06%,Spe=62.56%,AR=67.95%,PPV=67.6%,NPV=72.9%,+LR=2.06,-LR=0.37)。5.建立的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得分范围为[0,25],该规则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AUC为0.713(95%CI:0.682-0.743),P<0.0001,区分度中等。总得分的最佳临界值为10分,其预测胃癌发生的评价指标分别为:Spe=77.29%、Spe=61.40%、AR=68.30%、+LR=2.00、-LR=0.37、PPV=67.00%、NPV=72.70%。11-25 分高风险人群中胃癌患者占比为67.0%,显着高于0-10分低风险人群中胃癌患者占比27.3%,P<0.0001,区分度良好。验证集内部验证结果与训练集一致。结论1.Meta 分析结果表明 Cox-2rs20417、IL-10rs1800896、IL-17F rs763780、IL-17A rs2275913、IL-17A rs8193036、TGF-BR2 rs3773651 和 VDR rs731236 位点与胃癌发生可能存在真实关联。2.基因分型实验验证Cox-2rs20417、IL-17F rs763780、IL-17A rs2275913、IL-17A rs8193036、TGF-BR2 rs3773651和IL-23R rs1884444为胃癌的相关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3.炎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纳入到传统环境危险因素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后所构建的综合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优化了传统环境危险因素模型的预测效能和校准度。4.以综合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为基础建立的风险评估评分规则区分度良好,内部验证结果一致。该评分规则对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以及个体化胃癌发病风险检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柴静[10](2019)在《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标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基于新农合报销系统数据及课题组所开展的社区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全面地评估安徽地区癌症的经济负担,为了解癌症经济负担、强化癌症防控认识以及优化癌症防控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是构建安徽地区多癌症以及常见六种癌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为集中资源开展癌症重点预防干预和癌症早诊早治提供适宜的关键技术,从而降低癌症患病对患者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方法新农合常见癌症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研究:获取2013-2017年安徽省新农合报销系统内各地市的癌症患者的报销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调查对象为2016年以来确诊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年龄35岁及以上的生存或死亡癌症患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按安徽省地理位置南、中、北分别随机选择1个市,每个市1个县,每个县2个乡镇,每个乡镇4-5村/社区。采用结构化问卷入户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癌症患者确诊后的例均总费用、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以社区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按安徽省地理位置南、中、北选择9个市的19个县/区,每个县/区选择3-4个乡镇/街道,每个街道/乡镇选择4-5村/社区,纳入所有2015年以来确诊的且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气管/支气管/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淋巴癌、肾脏及泌尿系统其他癌症(包括生存和死亡);对照居民为癌症病例所在社区的未确诊过任何一种癌症的居民,按照1:8纳入对照居民,配对标准为男女1:1(乳腺癌患者的对照除外),年龄与病例相差±5岁。本研究尝试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改良哈佛风险指数”和“年龄-因子加权指数”多种方法,并通过反复比选找出相对理想的多癌种及单癌种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新农合常见肿瘤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研究:(1)安徽新农合报销人次从多到少依次是胃癌74381人次、肺癌64703人次、乳腺癌46434人次、结直肠癌44400人次、食管癌25982人次、肝癌9590人次。六种癌症男性的报销人次占比56.7%-79.1%,均大于女性,60-69岁组报销人次占比最多(乳腺癌为40-49岁)。(2)六种癌症的住院流向均以三级医院为主(49%-76%),二级医院次之(19-40%),不同地市间差异较大。(3)安徽农村地区每十万人口住院医疗总费用从高到底依次是胃癌、结直肠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次均住院医疗费用最高的是食管癌23065元,其次是肝癌16872元,结直肠、胃癌和肺癌(12399元-12471元),最低是乳腺癌8060元。(4)除了肝癌外,2017年的次均住院天数均比2013年降低,2017年的六个癌种的次均住院天数为7.4-15.8天。(5)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均是药费占比最高(20.2%-29.9%),食管癌的材料费占比最高(21.9%)。相比2013年,2017年五种癌症的药费占比下降(乳腺癌除外),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的材料费均下降。(6)六种癌症的新农合次均报销费用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为49.8%-57.0%。2013-2017年次均医疗总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及个人自付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2017年五个癌种(除乳腺癌)的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0.92-1.49,次均个人自付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0.34-0.52。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1)共调查了癌症患者527例,从多到少依次是肺癌134例、胃癌125例、结直肠癌121例、食管癌55例、肝癌54例和乳腺38例。男性340例,占比64.5%,女性187例,占比35.5%,平均年龄为61.89±9.51岁;城市患者106例,农村患者421例,各占20.1%和79.9%。死亡组和未死亡组为107例和420例,分别占比20.3%和79.7%。(2)六种常见癌症的例均总费用分别是肝癌287114、食管癌222376元、结直肠癌206226元、胃癌165947元、肺癌143367元和乳腺癌106367元。例均总费用中直接医疗费用占比61.2%(各癌种53.1%-69.7%),间接经费占比为33.7%(各癌种27.3%-43.0%),直接非医疗费用,占比5.1%(各癌种3.0%-6.3%)。(3)癌症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构成中,以住院费用的比例最高,占比74.5%-92.9%,门诊费用占比2.5%-15.7%,自购药品费用占比0.2%-9.8%。(4)例均医保报销费用为18316元-139457元,占例均直接医疗费用的43.9%(各癌种25.7%-69.7%),占例均总费用的比例仅为27.0%(各癌种15.7%-48.6%)。次均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28.6%-49.6%(肝癌67.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8.0%-19.4%(结直肠癌61.3%)。(5)六种癌症男性与女性、死亡组与未死亡组的各项费用差异没有显着性,除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大于女性患者,肺癌未死亡组的间接费用大于死亡组。70岁及以上年龄组胃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住院费用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乳腺癌的最少例均总费用、间接费用也发生在最高年龄组(60-69岁)。农村肺癌和胃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间接费用大于城市,农村结直肠患者的间接费用大于城市,城市和农村六种癌症患者的例均住院费用均没有显着性差异。(6)癌症患者的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分别是食管癌26192元、结直肠癌19124元、胃癌16089元、肺癌15224元、乳腺癌12193元、肝癌11639元,例均住院次数为4-6次,次均住院天数8.9-15.4天。(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2206元-5475元,占次均门诊总费用的67.9%-80.4%,门诊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75-843元,占比5.9%-13.2%,间接费用390元-1490元,占比6.4%-21.2%,次均门诊的报销费用占次均门诊总费用的6.4%-13.4%(结直肠癌43.3%)。(8)不同癌种患者的住院就诊比例和门诊就诊比例随就诊次数增加而依次减少,五种癌症患者(食管癌除外)从确诊后的第一次到到第三次住院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均是依次减少;门诊医疗费用并未随门诊次数依次增加而减少。以社区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1)研究共调查了23701人,其中2646名癌症患者,21055名无癌症病史的正常居民。按照单病种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肺癌490例、胃癌443例、结直肠癌406例、乳腺癌338例、食管癌317例和肝癌92例,占总癌种的78.8%。其它癌种为560例,包括宫颈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鼻咽癌、膀胱癌、胰腺癌、胆囊癌、肾脏等其它癌症。病例组的平均年龄为58.30±10.78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7.71±10.46岁;病例组的男女分别占54.7%和45.3%,对照组的男女分别占42.4%和57.6%。病例组的城市和农村癌症患者分别占45.0%和55.0%,对照组的城市和农村患者分别为45.6%和54.4%。(2)最终构建的安徽地区常见六种癌症的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肺癌(AUC值为0.765,95%CI为0.742-0.787)、胃癌(AUC 0.800,95%CI=0.779-0.820)、结直肠癌(AUC 0.779,95%CI=0.757-0.802)、食管癌(AUC 0.873,95%CI=0.853-0.894)、肝癌(AUC 0.843,95%CI=0.801-0.885)、乳腺癌(AUC 0.816,95%CI=0.791-0.841),多癌症预测模型(AUC 0.772,95%CI=0.763-0.781)。(3)纳入肺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7个,包括:长期居住地、体质指数、患过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疟疾、有过体重明显变胖或变瘦的时候、食物反流或反酸、胃痛或胃部不适、长期咳嗽或咳痰、肺癌家族史、规律的体育锻炼、居住环境风险、有害物质接触史、生活事件影响程度、每月白酒量、吸烟量、饮食喜好、每天吃主粮量。(4)纳入胃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4个,纳入结直肠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4个,纳入食管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0项,纳入肝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4项,纳入乳腺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5项。(5)年龄和性别做为单独权重指数纳入各个单癌症风险预测模型。纳入多癌症预测模型的因素包括: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各个单癌症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指数。结论安徽省六种常见癌症住院费用报销的覆盖面与水平、患者的疾病负担,以及住院服务的流向、过程及费用结构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六种常见癌症的新农合次均报销费用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较低,不同癌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差异,癌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尽管直接医疗费用是癌症经济负担的主要来源,但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已经接近直接医疗费用,医保报销对于降低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作用有限。本课题建立的单肿瘤及多肿瘤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较好,ROC曲线下面积均达到0.76以上,能为基层医生评估、发现肿瘤风险较高的居民并进而集中资源开展重点预防干预和癌症早诊早治提供适宜的关键技术,有助于降低癌症患病对患者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二、部队不同年龄人群胃癌患病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队不同年龄人群胃癌患病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人体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膳食模式特征及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局限性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全国不同省份人均膳食钠摄入量估算
    引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膳食调查
        1.3 协变量数据收集
        1.4 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计算
        1.5 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
        1.6 膳食钠摄入量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1.7 各省膳食钠摄入量估算
        1.8 调查样本均值与估算值比较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样本点数据检验
        2.2 样本点区县膳食钠摄入量的半变异函数图
        2.3 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的插值精度比较
        2.4 各区县膳食钠摄入量的空间插值结果
        2.5 全国各省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2.6 全国各省男性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2.7 全国各省女性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2.8 各省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的差值率
        2.9 各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与估算值
        2.10 全国各省各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
        2.11 全国各省各年龄组各性别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
    3 讨论
第二部分 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研究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各省膳食钠暴露水平估算
        1.2 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
        1.3 计算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
        1.4 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发病数和死亡数情况
        2.2 各年龄组发病率比较
        2.3 各年龄组死亡率比较
        2.4 各省发病数和死亡数比较
        2.5 各省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
        2.6 各省发病率和死亡率空间分布特征
        2.7 各年龄组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
        2.8 各省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
        2.9 各年龄组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10 各年龄组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2.11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数和死亡数
        2.12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2.13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
        2.14 膳食钠暴露水平和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
    3 讨论
        3.1 中国成年居民的胃癌流行现状
        3.2 胃癌流行的时间趋势
        3.3 中国成年居民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
结论
建议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膳食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发表论文

(3)癌症病人共病现患状况及其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基于Q医院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研究内容
    6 技术路线图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 调查现场
    2 数据收集方法
    3 测量工具
    4 资料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癌症病人的特征描述
    2 共病对癌症病人的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3 治疗方案决策过程的定性访谈分析结果
讨论
    1 癌症病人共病现患状况
    2 癌症共病现患状况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3 其他因素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前言
第一部分:体检人群早期胃癌联合筛查的应用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主要调查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诊断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幽门螺旋杆菌参检人群基本情况和感染状况分析
        2.2 血清胃功能检测试剂盒性能验证结果
        2.3 血清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及早期胃癌风险评估
        2.4 代谢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早期胃癌风险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比较
        2.5 (14)~C呼气Hp联合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胃癌中高风险人群开展中医体质管理效果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效果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主要内容
        2.1 研究人群的中医体质基本状况
        2.2 开展中医体质管理
    3 结果
        3.1 胃癌早筛联合检测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基本状况
        3.2 开展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效果对比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研究创新性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非侵入性血清检测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应用价值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甘肃省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2014-2018 年甘肃省胃癌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3.2 2014-2018 年胃癌患者住院费用现状
    3.3 胃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2014-2018 年甘肃省胃癌住院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2014-2018 年甘肃省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4.3 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图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2.4. 质量控制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4. 讨论
        5. 小结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2.5. 质量控制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青岛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胃癌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1.1 年龄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2 性别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3 BMI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4 吸烟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5 饮酒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6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7 慢性胃炎病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8 糖尿病病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9 高血压病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10 冠心病病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11 非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12 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13 收入水平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2 胃癌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胃癌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及验证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8)1990—2017年中国胃癌发病、患病及死亡状况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17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患病和死亡分布状况
    2.2 1990—2017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患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2.3 各年龄组胃癌发病、患病和死亡状况比较
    2.4 不同性别人群胃癌发病、患病和死亡状况比较
3 讨论

(9)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Meta分析
        2.1.1 文献的检索和收集
        2.1.2 文献质量评价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关联的实验验证
        2.2.1 生物学实验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分析
        2.2.4 质量控制
    2.3 基于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的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
        2.3.1 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研究变量
        2.3.2 风险评估模型及评分规则的构建、验证及评价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于meta分析的炎性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研究及流行病学评价
        3.1.1 入选文献研究的筛选流程
        3.1.2 入选文献研究的基本特征
        3.1.3 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计算
        3.1.4 异质性检验及假阳性率分析
        3.1.5 流行病学评价
        3.1.6 发表偏倚的检查
    3.2 实验验证炎性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
        3.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2 炎性多态性位点分型结果
        3.2.3 多态性位点哈温平衡检验
        3.2.4 质量控制结果
        3.2.5 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关联分析
        3.2.6 炎性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关联分析
        3.2.7 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关联研究的分层分析
        3.2.8 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突变数目与胃癌的关联分析
    3.3 基于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的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
        3.3.1 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3.2 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
4 讨论
    4.1 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Meta分析
    4.2 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关联的实验验证
    4.3 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初步验证
    4.4 本研究优点及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炎性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癌症的流行形势及危害
        1.1.2 癌症的经济负担研究
        1.1.3 癌症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新农合常见肿瘤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内容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肺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2 胃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3 结直肠癌住院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4 食管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5 肝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6 乳腺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肺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2 胃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3 肠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4 食管癌患者全病程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5 肝癌患者全病程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2.6 乳腺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常见肿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1 理论指导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人权保护
    3 结果与分析
        3.1 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2 胃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3 结直肠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4 食管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5 肝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6 乳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7 多癌症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1 调查问卷1
附件2 调查问卷2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部队不同年龄人群胃癌患病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黄晓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D]. 方柯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癌症病人共病现患状况及其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基于Q医院的实证研究[D]. 张文敬. 山东大学, 2021(11)
  • [4]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D]. 向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甘肃省胃癌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 崔全苗. 兰州大学, 2021(11)
  • [6]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谢双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青岛市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风险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D]. 宋晓旭. 青岛大学, 2020(01)
  • [8]1990—2017年中国胃癌发病、患病及死亡状况趋势分析[J]. 王静雷,杨一兵,耿云霞,石文惠,高欣,马吉祥.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0(05)
  • [9]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D]. 张月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D]. 柴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军队不同年龄组胃癌患病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