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

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

一、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栾庆玲[1](202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文中提出

丁晓贞[2](2021)在《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愈加频繁。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虽然相关学者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之间交叉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并未对这二者之间的知识流动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这两个学科作为知识流动的研究对象。LDA模型在主题发现和主题识别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主题模型,因此,本研究选择LDA模型作为主题发现的主要工具。本研究借助两学科文献间的引证关系,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角度,通过LDA模型对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两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做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分析,深入研究两学科知识流动的现状和演化态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平台获取2005-2019共计15年两学科核心期刊的引文数据,使用SATI 3.2、Rstudio、Notepad++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提取摘要、分词、筛选等处理,并通过LDA模型挖掘两学科知识流动的主题。其次,根据LDA模型可视化的主题分布,得到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的9个主题和知识输出的8个主题。通过对比发现,MOOC、知识共享、信息素养与教育、文献计量研究是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和输出的相同主题,此外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输入了有关信息资源建设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知识,教育学通过吸收并结合自身特色,完善了教育信息建设,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得到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的9个主题和知识输出的9个主题,通过对比发现,信息素养与教育、教育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的相同主题,此外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输入了有关网络教育、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及改革等方面的知识,图书情报学吸收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学科特征和相关优势,形成了适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增强和拓宽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范围。最后,将2005-2019年每五年作为一个时间段,通过LDA模型对各时间段两学科间知识流动的主题进行挖掘。通过对两学科间知识流动的历时性分析,揭示两学科的知识流动主题的演化态势,并总结分析得到两学科知识流动的衰减型主题、热点主题、稳定的热点主题、前沿主题。本研究对图书情报学向教育学及教育学向图书情报学双向的知识流动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有助于促进两学科发展,丰富知识流动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于准确把握两学科间知识流动脉络和变化趋势、推动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曹振祥,储节旺,朋礼青[3](2021)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知识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服务高校科学研究,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是新时期图书馆的命运所系。选取"双一流"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显着促进了高校知识创新绩效,但影响是非线性的,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当图书馆信息服务指数跨过门限值0.1001后,其对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出现了骤减效应。此外,促进作用呈现高校异质性特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对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言,知识创新能够获得更多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红利。

陈茫[4](2021)在《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过程变得更具复杂性和时效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所需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科研知识资源和专业的科研服务支持,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智能服务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目前国内外一些着名的高校图书馆正开展智能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然而,在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服务联系松散、服务推进缓慢、服务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那么,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具体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有序推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仿真?这些研究问题亟待深入的展开研究。本文围绕图书馆智能服务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效果,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从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过程中有其核心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并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其中,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各要素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且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该服务的有序进行。其次,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并揭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因素构成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共获得27个概念范畴,并汇总形成了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服务科研效果等主范畴;其中,智能服务感知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新变量。该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上文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揭示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等,对服务科研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应用动机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模型的实证分析为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和揭示了该服务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运行趋势与反馈回路等。研究发现:该服务系统有其特有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建模目的、模型边界和因果反馈回路等;在服务开展初期,服务主体位于较高的知识位势,利用智能服务技术支持提升服务科研效果;而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科研人员的知识存量、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等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本论文探究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揭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揭示并验证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中知识交互,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陈吉雨[5](2020)在《基于LDA模型的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 ——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科间的知识流动越来越频繁,知识流动促使学科间实现知识融合和创新。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存在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上的相似性,学科间知识流动密切。研究这两大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有助于分析学科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并揭示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科间知识流动内容变化,为促进两学科的科研选题、学科建设规划等提供借鉴和指导。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虽然有关学者对LDA模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学科间、国家间、机构间的知识流动进行了相关探索,但缺少运用LDA模型对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这两大学科间知识流动的研究,并且知识流动研究多集中在学科间的单向流动,缺乏对学科间双向知识流动的研究,双向流动能更加清楚准确地揭示学科间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本研究是基于学科间文献的引证关系,运用LDA模型主题提取的方法,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角度出发,研究2009-2018年十年间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双向挖掘图书情报学与新闻传播学相互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的主题。具体研究如下: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总结出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其次,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知识流动的原理和过程、LDA模型的基本原理、参数估计、最优主题数目的确定等内容,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分析图书情报学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流动过程,借助R语言,根据LDA模型可视化的主题分布,得到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主题和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的主题,总结对比出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重点,以及两学科研究内容的不同。同理,再分析新闻传播学向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过程,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的主题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的主题,总结对比出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的重点和知识扩散的重点,以及两学科研究内容的不同。最后,归纳概括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双向流动的相同主题和其他主题,进而总结出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的热点主题与潜在主题,从期刊选题、作者投稿角度提出建议并总结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本研究是在文献引用的层面上,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角度,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主题分析,研究学科间知识流动过程和知识流动内容,实现基于语义的分析。深入分析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两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及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李塽[6](2020)在《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需求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环境的变化,科学活动逐渐向基于数据密集型科学的研究范式转变。新的研究范式更加注重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以及各类资源服务的开放共享。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大规模、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成为可能,相应地,科研任务的层次维度更加复杂,科研活动也呈现出协同合作的特点。科研人员需要利用适当的工具方法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以最终获取知识内容,解决科学问题。而研究资源的体量加大,技术应用的难度增强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对科研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研究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面对新的科研环境,用户的需求与行为不断发生变化。在科研过程的不同周期阶段,用户有不同的处理任务,因而需求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并且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征愈发明显。科研用户需要革新的知识服务满足自身的研究需求,以顺利推进知识创新流程。现有知识服务面临信息供给过载、碎片化等问题的冲击,且存在服务内容层次单一、服务方式不灵活等不足之处。在新型科研环境中,数据的作用尤为凸显。一方面,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等离不开各种软件工具和程序方法的应用,另一方面,科学数据管理也成为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而针对用户需求,结合科研情境,有必要对传统的知识服务进行相应内容和方式的扩展和变革。科研活动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对科研过程的协助支持是知识创新服务的关键内容。服务的开展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因而对用户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需求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增强知识创新服务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可围绕整个科研过程建立覆盖全周期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有力支撑科研活动,提高知识创新效率的目的。本文针对科研用户,主要进行了知识创新服务需求与模式的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对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需求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科研生命周期模型的说明,服务需求情境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等。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进行了实证调研,归纳了科研用户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与行为,并依据人口特征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且利用结构方程检验了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先验情境、认知情境、任务情境、产品情境、环境情境对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需求有显着正向影响,关系情境和先验情境对认知情境有显着正向影响。最后以科研用户的需求研究内容为导向,构建了相应的知识创新服务模式,并阐述了模式中的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要素,以为知识创新服务的开展实践提供参考。

杜杏叶[7](2019)在《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是进行知识创新绩效评价的前提。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主要以专家匿名的方式进行评审,这种方式受专家自身学术知识水平和学科领域范围等限制,其评审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得一些优质科研成果被遗漏或迟滞发表,也可能使另一些学术价值相对不高的成果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这将给科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带来负向作用。当前,学术界科研作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有出现,催生了全社会对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以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实践,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评价的关键指标,提出智能化评价方法,以期将学术成果评价从主要依靠人工评价转向智能化评价,克服纯粹依靠专家匿名评审的不足。在对当前学术论文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构建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在对学术论文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专家评价意见进行编码分析,通过对五个主范畴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系统梳理了主范畴与学术论文评审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出结构层次清晰的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2)建立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在传统学术论文评审流程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过程,将智能化框架分为三个主要模块:一是自动规范性检查模块;二是专家评价系统模块;三是编辑部处理模块。该智能化评价框架有望将基于智能化评价的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形成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流程,在实施科学评价的同时,推动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写作,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并最终促进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与交流。(3)提出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方法。构建了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评价流程。进而提出了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通过构建研究热点地图、特征向量分析及新颖性判断实现选题新颖性指标的智能化评价。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提出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在学术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模型,提出了知识元抽取规则,利用Word2Vec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方法对学术论文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行分类,采用SVM模型构建知识元抽取规则库。在学术论文知识元库构建基础上,提出学术论文研究问题创新性、理论创新性、方法创新性、结论创新性智能化评价的基本方法,构建学术论文创新性智能化评价过程,最后采用实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5)提出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分析引文层次,构建引文评价维度。提出基于引文的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思路和步骤,包括高相关学术论文识别、目标文章引用类型识别等内容,构建引文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引文评价模型进行修正。本文基于智能化评价的研究视角,运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学术论文评价框架,突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基于有限同行的评价模式,克服了专家评议的主观性弊端,同时提升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在理论层面,通过建立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及其智能化评价框架,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了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完善和深化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实践层面,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选题新颖度、内容创新性和引文科学性三个主要指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本研究建立了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论文智能化评价流程,能够引导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化,促进科学研究成果高效传播与交流,提升科学成果评价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评价的发展。未来将建立智能化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价值性等的评价和自动评审意见的撰写,以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评价领域的深度应用。

李瑞[8](2019)在《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发展过程具有独特的国家和地方情境。中国加强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意味着地方新型智库建设已经进入提升智库专业化发展能力、提高智库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智库市场发展环境的新时代。地方党政部门面对的越来越复杂的决策咨询需求,亟需地方智库发挥重要作用。地方党政部门在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健全地方科学决策支撑体系和增强地方软实力的进程中,其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时效性、科学性等决策咨询需求与地方智库提供的决策咨询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等有效供给的矛盾逐渐显现,表现为地方决策咨询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匹配。地方党委政府需要面向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等诸多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面对地方党政决策环境的变化,地方党政部门决策咨询需求,已经呈现出时效性、风险性、科学性、预见性、系统性、战略性等特征。随着地方科学决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时代地方智库建设即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更需要与其他智库进行协同创新来满足地方党政部门的复杂性决策咨询需求。当前,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加强地方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如何推动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以及协同创新模式如何形成与发展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智库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表明了现代新型智库发展对协同创新的迫切需求,但智库与协同创新研究鲜有交集,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亟待开展。本文以智库建设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问题,围绕“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价值共创——模式形成与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研究。运用基于扎根理论思想的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和模式发展这四个主要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研究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研究表明,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是发挥党政机关的主导作用并形成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明确的目标和共同愿景,通过驱动力、调控措施、形成条件和动态过程对智库所需创新要素的整合,使地方智库呈现出协同创新持续发展、动态循环的趋势。其次,研究从“组织—资源—能力”要素的协同,揭示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机理。研究表明,组织协同要素、资源协同要素、能力协同要素与外部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促进并形成各要素整体“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即“协同主体→跨界融合→知识创新→思想成果”。再次,要素协同影响和决定着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组织要素协同、资源要素协同、能力要素协同分别影响着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所形成模式的协同创新内容、范围、程度和主体数量。从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深度和范围出发,在要素协同的作用下,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形成了知识整合、项目合作、智库联盟、数据共享四种主要模式。最后,从协同创新模式发展视角,分析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元素变革和维度转变问题。研究表明,元素变革为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目标等重要元素的变革;组织与空间维度转变为发挥党政机关的行政和地方智库思想市场的双重作用和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地区聚散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转变。并从重要元素和组织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模式发展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和价值共创机理进行数据编码与分析,并对构念进行提炼与界定。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有所界定并提出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但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及价值共创的研究和探讨仍然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发现,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是在驱动力、调控措施、形成条件和动态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组织、资源和能力要素协同的共同作用下,多元主体实现价值共创的协同效应以满足用户需求和推动自身发展。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和价值共创机理的研究,即对智库建设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起到了补充和完善作用,又对协同创新理论在智库研究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本研究提出了以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内涵为基础的研究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案例的数据编码分析和对构念的提炼与界定,提出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和价值共创机理模型;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知识整合、合作研究、智库联盟和数据共享四种主要模式,并分析其形成机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模型。上述机理和模型研究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第三,本研究从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角度提炼了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内含的元素和维度相关构念。通过案例数据的编码分析,提炼出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实践具有的特质、重要元素和组织与空间两个维度,在对现有理论梳理、案例数据编码分析和构念的提炼界定基础上,提出地方智库的“元素变革+组织与空间维度转变”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模型,并基于元素变革、组织与空间维度转变提出模式发展的实现路径。上述研究对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与延伸。

司珊珊[9](2018)在《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利用海量的优质内容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一流的专业团队,向用户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这是专业出版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专业出版机构作为一个为科研和行业工作者提供知识信息的文化服务机构,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出版“双效”原则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知识服务是专业出版机构发展数字出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外知名的专业出版集团大多经历了由内容、数据到知识服务的数字化历程,励讯集团已经开发了多款比较成熟的数字决策工具,为专业领域工作人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反观国内专业出版机构,效仿国外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将内容资源进行组织加工,构建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知识库等数字产品,利用这些数字产品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这是国内专业出版机构开展知识服务的普遍做法。从一些知识服务产品来看,既无法直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也存在着门槛高、交互性弱、功能单一等缺陷。国内大部分专业出版机构的知识服务仍处于基于检索产品的自助“超市”模式,如何转向个性化定制、一体式的“餐厅”模式,是国内专业出版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为其提供发展对策。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知识服务和专业出版的概念,并将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和知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定性研究。基于知识生命周期构建了知识服务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服务产品和模式分析评价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以知识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培养的观点,作为国内专业出版机构解决困境、提升知识服务水平的对策基础。第二,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的研究多是对某个出版机构或者知识服务产品进行个案分析,缺乏对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整体面貌的研究。因此,本文对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内出版机构专业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归纳了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知识服务层次,即知识内容提供模式的初级知识服务、解决方案模式的中级知识服务和知识生态系统模式的高级知识服务。其中,以促进知识创新、启迪智慧为功能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式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通过现状分析,本文认为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存在的具体问题有:机构各自为政,知识获取能力受限;技术水平低下,知识组织能力弱;忽视用户需求,知识应用能力欠缺;用户体验不佳,知识服务提供能力低。第三,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国际领先的知识服务提供商励讯集团与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先锋军——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组织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服务提供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知识服务能力的对比分析,为国内专业出版机构开展知识服务提供借鉴。最后,针对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依据知识服务价值链模型,从知识服务能力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具体包括:知识获取竞合策略、知识组织优化策略、知识应用创新策略和知识服务提供人本策略。本文希望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立足自身资源,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用户思维和人本观念,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中打造知识服务竞争优势。

李宇佳[10](2017)在《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平台迅速渗入学术研究领域,革新了学术信息获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以学术微博、学术微信公众平台和学术虚拟社区APP为代表的学术新媒体纷纷涌现,以其丰富的内容主题、快速的更新传播、便捷的获取方式和学者间平等交流等优势备受科研用户的青睐,成为学界获取与传递学术信息、分享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创新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学术新媒体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微学术”现象日趋明显。学术新媒体凭借天然的优势吸引着用户的使用,但同时也存在大量低质、重复的碎片信息,学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学术信息服务功能较为单一、服务层次较浅,学术新媒体平台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原有的学术信息服务理论方法和方式手段已无法完全适应新媒体特性和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利用学术新媒体开展学术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适配的服务内容,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学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学术新媒体为研究的切入点,从面向用户的视角出发,分析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过程和信息服务创新模式,探索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探究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首先,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形成过程,引入用户体验理论,与学术新媒体特性相耦合,形成基于用户体验的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层次,分别为认知需求、感官需求、交互需求、情感需求、社会及自我实现需求等;其次,从需求的动态演化特性出发,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演化成因,从需求数量、需求强度和需求层次等方面探究用户需求的演化方向;最后,从用户需求的递进层次和需求之间的作用关系入手,构建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质的演化模型和量的演化模型,有助于掌握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基本规律。第二,分析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及信息服务过程。首先,分析了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过程与特性,在掌握其信息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解析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分别为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对象、信息资源、学术新媒体平台、信息服务环境等;其次,剖析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各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形成以信息服务主体、信息用户和学术新媒体平台为中心的三种作用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过程模型;最后,挖掘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因素,主要涉及信息用户需求牵引、服务主体效益驱动和信息技术进步推动等。第三,探究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本文依据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过程中关键要素的作用程度和主导地位的不同,将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一般模式划分为资源共享型、需求牵引型和技术支撑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从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和信息服务目的角度出发,深度融合学术新媒体服务特性,进一步提出嵌入科研过程、基于信息增值和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三种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创新模式,并深入探究每一种服务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应用情况。最后对三种信息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指导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开展。第四,对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借鉴改进后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系统平台、学术信息、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及过程、学术新媒体信息用户和净收益五个维度构建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收集的315份有效问卷为样本,运用spss22.0和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学术新媒体系统平台、信息服务主体及过程、信息服务用户均对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净收益与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之间相互影响。运用dematel方法通过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以及原因度等指标进一步识别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用户期望、学术新媒体收益、用户认知水平、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用户信息素养、学术新媒体平台功能整合和完整性、用户收益和系统导航清晰性等。第五,基于用户感知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本文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出发,借鉴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构建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友好性、学术信息质量、效益性六个维度,总计27个指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并选取学术中国、壹学者、社科学术圈、募格学术、经管之家论坛等学术微信公众号进一步验证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最后,从学术新媒体的信息服务主体、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学术新媒体平台及信息服务环境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策略。本文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丰富与完善了学术信息服务的理论体系,拓展与深化了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通过探究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一般模式和创新模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对推动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LDA模型研究现状
        1.3.2 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知识流动内涵与过程分析
        2.1.1 知识流动的内涵
        2.1.2 知识流动的过程分析
    2.2 学科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
    2.3 LDA模型简介
        2.3.1 LDA模型概述
        2.3.2 LDA参数估计
        2.3.3 LDA模型主题数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主题数目的确定
        3.2.1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的主题数目确定
        3.2.2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出的主题数目确定
    3.3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输入主题分布
    3.4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的知识输出主题分布
    3.5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现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4.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主题数目的确定
        4.2.1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的主题数目确定
        4.2.2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出的主题数目确定
    4.3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入主题分布
    4.4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出主题分布
    4.5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现状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主题提取
        5.2.1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流动主题提取
        5.2.2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主题提取
    5.3 图书情报学对教育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5.4 教育学对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演化态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知识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与创新点
2 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3 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1 模型设定
    3.2 指标选取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核心解释变量和门限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基本估计结果分析
    4.2 非线性结果分析
    4.3 高校差异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4)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
        1.3.2 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综述
        1.3.3 图书馆智能服务的研究综述
        1.3.4 面向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知识服务理论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 高校科研创新概念及内涵
    2.3 智能服务情境概念及内涵
    2.4 图书馆智能服务概念及内涵
    2.5 本文研究的整体逻辑与框架
        2.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2.5.2 研究的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及机理分析
    3.1 智能服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3.2 智能服务的过程阶段分析
        3.2.1 智能服务创建阶段
        3.2.2 智能服务实施阶段
        3.2.3 智能服务收尾阶段
        3.2.4 智能服务归档阶段
    3.3 智能服务过程机理的多案例研究
        3.3.1 机理分析步骤
        3.3.2 案例研究设计
        3.3.3 案例简要介绍
        3.3.4 过程机理分析
        3.3.5 案例研究结论
    3.4 管理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因素识别
    4.1 扎根理论方法及流程
        4.1.1 扎根理论方法
        4.1.2 具体操作流程
    4.2 访谈设计与资料收集
        4.2.1 样本对象的选择
        4.2.2 研究问题的设计
        4.2.3 访谈资料的处理
    4.3 扎根编码与范畴提炼
        4.3.1 编码有效性
        4.3.2 开放式编码
        4.3.3 主轴编码
        4.3.4 选择性编码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模型阐释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影响因素实证
    5.1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5.1.1 知识服务资源的影响
        5.1.2 科研服务参与的影响
        5.1.3 智能服务感知的影响
        5.1.4 科研服务需求的影响
        5.1.5 服务应用动机的影响
        5.1.6 智能技术体验的影响
        5.1.7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5.2 调查问卷与实证方法
        5.2.1 调研目的与调查对象
        5.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测量
        5.2.4 结构方程模型及流程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量表的信度
        5.3.3 量表的效度
    5.4 假设验证与模型拟合
        5.4.1 研究假设检验验证
        5.4.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5.4.3 研究结果实证分析
    5.5 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6.1.1 模型应用原理
        6.1.2 模型构建步骤
        6.1.3 模型应用意义
    6.2 系统分析
        6.2.1 系统分析与构成
        6.2.2 系统建模的目的
        6.2.3 系统模型的边界
    6.3 系统建模
        6.3.1 系统边界的限定
        6.3.2 因果关系与反馈
        6.3.3 模型的系统流图
        6.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6.3.5 初始参数的设置
        6.3.6 模型有效性检验
    6.4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应用讨论
        6.4.1 运行趋势及应用
        6.4.2 关键变量及应用
        6.4.3 主导回路及应用
    6.5 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LDA模型的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 ——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LDA模型应用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知识流动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LDA模型
        1.4.2 知识流动
        1.4.3 知识吸收
        1.4.4 知识扩散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流动原理与过程
        2.1.1 知识流动原理
        2.1.2 知识流动过程
    2.2 LDA主题模型概述
        2.2.1 LDA主题模型
        2.2.2 参数估计
        2.2.3 最优主题数目确定
第3章 新闻传播学向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 主题数目的确定与主题提取
        3.2.1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主题数目确定
        3.2.2 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主题数目确定
    3.3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主题分布
    3.4 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主题分布
    3.5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主题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情报学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4.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2 主题提取与主题数目的确定
        4.2.1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主题数目确定
        4.2.2 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主题数目确定
    4.3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主题分布
    4.4 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主题分布
    4.5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主题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内容分析与启示
    5.1 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内容分析
        5.1.1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内容分析
        5.1.2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内容分析
        5.1.3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与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内容分析
        5.1.4 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与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内容分析
    5.2 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的启示
        5.2.1 期刊选题方面
        5.2.2 作者投稿方面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需求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知识创新服务相关研究
        2.1.1 知识创新的定义
        2.1.2 知识服务相关研究
        2.1.3 知识创新服务研究现状
        2.1.4 知识创新服务的内涵与要素
    2.2 用户需求与行为研究
        2.2.1 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2.2.2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2.3 科研生命周期研究
        2.3.1 科研生命周期模型
        2.3.2 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用户需求与行为实践
        2.3.3 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知识服务实践
    2.4 情境研究
        2.4.1 情境的概念
        2.4.2 情境因素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模型构建
    3.1 情境因素基础模型
    3.2 情境因素总体分析
    3.3 理论变量的选择及关系假设
    3.4 测量变量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4.1 问卷设计思路与数据收集方案
    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2.1 用户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2 测量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3 科研用户知识创新服务需求内容分析
        4.3.1 选题构思阶段的需求内容
        4.3.2 组建团队阶段的需求内容
        4.3.3 项目申请阶段的需求内容
        4.3.4 研究探索阶段的需求内容
        4.3.5 成果产出阶段的需求内容
        4.3.6 关注与交流阶段的需求内容
        4.3.7 交叉分析
        4.3.8 结论
    4.4 科研用户知识创新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4.1 问卷的信度
        4.4.2 问卷的效度
        4.4.3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4.4.4 模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5.1 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模式构建
    5.2 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模式要素
    5.3 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模式特点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B: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需求与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C:相关数据处理表格

(7)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1.3.2 国外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的内涵、结构与要素
        2.1.2 学术论文与知识生产
        2.1.3 学术论文与知识创新
    2.2 学术论文评价
        2.2.1 学术论文评价涵义
        2.2.2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2.3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
    2.3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
        2.3.1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内涵
        2.3.2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过程
    2.4 扎根理论
    2.5 知识元理论
        2.5.1 知识元概念
        2.5.2 知识元分类与描述
        2.5.3 知识元的抽取与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方法
    3.1 机器学习
    3.2 专家系统
    3.3 文本分析
    3.4 LDA主题识别模型
    3.5 知识图谱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分析及智能化评价框架
    4.1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解析
    4.2 专家评价意见数据分析
    4.3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4.4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
    4.5 智能化评价指标提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
    5.1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5.2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判断流程
    5.3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
    5.4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实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
    6.1 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6.2 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
    6.3 学术论文知识元抽取
    6.4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过程
    6.5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实证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
    7.1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概述
    7.2 引文评价层次
        7.2.1 引用层面
        7.2.2 引用评价
    7.3 基于引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
        7.3.1 评价思路
        7.3.2 评价步骤
    7.4 构建引文智能化评价指标模型
    7.5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实例检验
        7.5.1 数据收集
        7.5.2 结果分析
        7.5.3 指标验证
    7.6 引文评价指标模型及计算的修订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智库建设理论
        2.1.1 智库建设理论概述
        2.1.2 智库建设的相关研究
        2.1.3 智库建设相关研究述评
    2.2 知识管理理论
        2.2.1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2.2.2 智库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2.3 智库知识管理相关研究述评
    2.3 协同创新理论
        2.3.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2.3.2 智库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2.3.3 智库协同创新相关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案例介绍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数据收集与分类
    3.4 信度与效度确保
    3.5 案例描述
        3.5.1 国外典型智库协同创新案例
        3.5.2 我国典型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案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
    4.1 协同创新内涵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4.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4.1.2 选择性编码
    4.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4.2.1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驱动力
        4.2.2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调控措施
        4.2.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形成条件
        4.2.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动态过程
    4.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机理
    5.1 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5.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5.1.2 选择性编码
    5.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5.2.1 组织协同要素
        5.2.2 资源协同要素
        5.2.3 能力协同要素
        5.2.4 外部影响因素
    5.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要素协同
        5.3.1 组织要素协同
        5.3.2 资源要素协同
        5.3.3 能力要素协同
    5.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机理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机理
    6.1 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6.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6.1.2 选择性编码
    6.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6.2.1 知识整合
        6.2.2 合作研究
        6.2.3 智库联盟
        6.2.4 数据共享
    6.3 要素协同对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的影响
        6.3.1 组织要素协同的影响
        6.3.2 资源要素协同的影响
        6.3.3 能力要素协同的影响
    6.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机理
        6.4.1 知识整合模式
        6.4.2 项目合作模式
        6.4.3 智库联盟模式
        6.4.4 数据共享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研究
    7.1 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7.1.1 开放式编码与主轴编码
        7.1.2 选择性编码
    7.2 构念的提炼与界定
        7.2.1 重要元素
        7.2.2 组织维度
        7.2.3 空间维度
    7.3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重要元素与维度
        7.3.1 模式发展的重要元素
        7.3.2 模式发展的组织与空间维度
        7.3.3 模式发展的元素变革与维度转变
    7.4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7.4.1 科学定位地方智库功能,明确协同创新领域和方向
        7.4.2 培育地方新型智库主体,促进思想供给与需求融合
        7.4.3 升级地方智库数据中心,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撑
        7.4.4 加快地方高端智库建设,丰富协同创新内涵与深度
        7.4.5 完善地方智库协同机制,提升协同创新活力和动力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性
    8.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路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核心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关系
    2.1 核心概念
        2.1.1 知识服务及相关概念
        2.1.2 专业出版和专业出版机构
        2.1.3 专业出版与知识服务
    2.2 基础理论
        2.2.1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
        2.2.2 知识价值链理论
    2.3 基础理论与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关系
3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3.1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产品形态
        3.1.1 数字图书馆
        3.1.2 数据库
        3.1.3 知识库
        3.1.4 在线教育
        3.1.5 知识分享平台
        3.1.6 大数据平台
        3.1.7 数字决策工具
        3.1.8 科研服务平台
    3.2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模式及层次
        3.2.1 知识内容提供模式——初级知识服务
        3.2.2 解决方案模式——中级知识服务
        3.2.3 知识生态系统模式——高级知识服务
    3.3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各自为政,知识获取能力受限
        3.3.2 技术水平低下,知识组织能力弱
        3.3.3 忽视用户需求,知识应用能力欠缺
        3.3.4 用户体验不佳,知识服务提供能力低
4 国内外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4.1 励讯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人大数媒的案例典型性分析
    4.2 励讯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人大数媒的知识服务模式分析
        4.2.1 励讯集团的解决方案模式
        4.2.2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知识内容提供模式
        4.2.3 人大数媒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式
    4.3 励讯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人大数媒的知识服务能力分析
        4.3.1 知识获取能力
        4.3.2 知识组织能力
        4.3.3 知识应用能力
        4.3.4 知识服务提供能力
5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发展的策略
    5.1 知识获取竞合策略
        5.1.1 内容机构竞合,广泛汇聚显性知识
        5.1.2 编辑作者联盟,深度挖掘隐性知识
    5.2 知识组织优化策略
        5.2.1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知识组织灵活性
        5.2.2 关注用户知识,增强知识组织适用性
    5.3 知识应用创新策略
        5.3.1 效仿知识付费,打造轻型知识应用
        5.3.2 营造知识生态,创造新型知识应用
    5.4 知识服务提供人本策略
        5.4.1 改善产品运营,提升用户友好性
        5.4.2 集成优势功能,扩大服务支持力度
6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10)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新媒体研究现状
        1.3.2 学术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1.3.3 新媒体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1.3.4 研究总结与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学术新媒体内涵与类型
        2.1.1 学术新媒体的内涵
        2.1.2 学术新媒体的特征
        2.1.3 学术新媒体的类型
    2.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内涵与特征
        2.2.1 信息服务的内涵
        2.2.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内涵
        2.2.3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特征
    2.3 用户需求理论
    2.4 用户体验理论
    2.5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2.6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形成
    3.2 基于用户体验的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层次
        3.2.1 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的关系
        3.2.2 基于用户体验的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层次划分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内容
        3.3.1 认知需求
        3.3.2 感官需求
        3.3.3 交互需求
        3.3.4 情感需求
        3.3.5 社会及自我实现需求
    3.4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动态演化的成因及方向
        3.4.1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演化的成因
        3.4.2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演化的方向
    3.5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的动态演化规律
        3.5.1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质的演化
        3.5.2 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量的演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及信息服务过程
    4.1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过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的内涵
        4.1.2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过程模型
        4.1.3 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的特性
    4.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
        4.2.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
        4.2.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对象
        4.2.3 学术新媒体信息资源
        4.2.4 学术新媒体平台
        4.2.5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环境
    4.3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各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4.3.1 以信息服务主体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
        4.3.2 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
        4.3.3 以学术新媒体平台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
    4.4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过程
    4.5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动力
        4.5.1 用户需求的牵引力
        4.5.2 服务主体效益的驱动力
        4.5.3 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5.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分类
        5.1.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5.1.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划分
    5.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的一般模式
        5.2.1 资源共享型信息服务模式
        5.2.2 需求牵引型信息服务模式
        5.2.3 技术支撑型信息服务模式
    5.3 嵌入科研过程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5.3.1 嵌入性理论概述
        5.3.2 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5.3.3 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3.4 实践应用分析
    5.4 基于信息增值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5.4.1 融知发酵理论概述
        5.4.2 基于信息增值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5.4.3 基于信息增值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4.4 实践应用分析
    5.5 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
        5.5.1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5.5.2 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5.5.3 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5.4 实践应用分析
    5.6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
        5.6.1 相同点分析
        5.6.2 不同点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6.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的内涵
    6.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6.3 实证分析
        6.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6.5 实证结果讨论和分析
    6.6 基于DEMATEL方法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6.6.1 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因素识别步骤
        6.6.2 计算结果和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用户感知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7.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原则
    7.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7.2.1 指标选取
        7.2.2 指标说明
    7.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1 模糊层次分析法
        7.3.2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7.5 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7.5.1 评价对象选取
        7.5.2 评价指标量化及数据获取
        7.5.3 评价方法计算过程
        7.5.4 评价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8.1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层面
        8.1.1 增强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意识
        8.1.2 洞察与满足学术新媒体用户的多层次需求
        8.1.3 全面提升自身的学术信息服务素质和能力
        8.1.4 加大学术新媒体的宣传力度
    8.2 学术新媒体信息用户层面
        8.2.1 有效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8.2.2 培养学术新媒体情境下的用户信息素养
        8.2.3 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8.3 学术新媒体信息资源层面
        8.3.1 丰富学术信息资源的类型和形式
        8.3.2 加强学术信息的原创性和整合性
        8.3.3 实现个性化信息资源的精准推送
    8.4 学术新媒体平台层面
        8.4.1 优化学术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功能与界面设计
        8.4.2 拓展学术信息传播方式和科研服务功能
    8.5 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环境层面
        8.5.1 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8.5.2 加强学术新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8.5.3 促进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主体与用户的互利共赢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四、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D]. 栾庆玲. 南昌大学, 2021
  • [2]基于LDA模型的图书情报学与教育学知识流动现状及演化态势研究[D]. 丁晓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知识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曹振祥,储节旺,朋礼青. 图书馆学研究, 2021(04)
  • [4]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D]. 陈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LDA模型的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 ——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D]. 陈吉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创新服务需求与模式研究[D]. 李塽.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7]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D]. 杜杏叶. 吉林大学, 2019(02)
  • [8]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D]. 李瑞. 吉林大学, 2019(02)
  • [9]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研究[D]. 司珊珊. 南京大学, 2018(01)
  • [10]学术新媒体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李宇佳.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知识创新与期刊信息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