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学产业”的辉煌成就——天津世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展“大学产业”的辉煌成就——天津世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发展“大学产业”取得辉煌成就——记天津石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玲[1](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王愈[2](2017)在《民国武进“兰社”研究》文中认为在清代,常州有“诗国”之称,涌现出赵翼、黄景仁等许多着名诗人和“南华九老会”、毗陵诗派等社团与流派,同时还产生过常州词派、阳湖文派、今文经学派等文学与学术的流派。民国时期,常州延续其“诗国”传统,结社之风不断。当年,常州地区的诗人结社“兰社”曾享誉一时,很有影响。其社员之多、社事之盛,时人常将其与清中叶袁枚的随园弟子群进行类比,甚至可以说是继随园女弟子群之后影响最大的、兼有男女弟子的旧体诗词社团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还原“兰社”的历史面貌,考察“兰社”成员的生平事迹,结合诗社作品分析作家创作心理及其艺术水平,来展现“兰社”在民国诗坛上的清雅风韵。正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就“兰社”的兴起背景、社名含义、教学活动及社集详情进行考察,以期再现“兰社”这段江左的风华历史。第二章对“兰社”成员生平进行考述,并重点探讨成员间的各类关系。第三章对诗社的诗艺进行分析,分别论述“兰社”诗歌的内容、理论和风格,展现“兰社”的艺术魅力。余论部分重点探讨“兰社”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正文之后,还有附录两种。其一为《“兰社”成员录》,将“兰社”可考的成员姓名、字号、籍贯、着作等基本信息制成表格,以供读者参考;其二为《周葆贻交往名流录》,列出所有目前可考的、与“兰社”社长周葆贻有过交往的各界名流,作为正文第二章第四节中外部交往的补充照应。

童宜洁[3](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8年“工艺美术”学科更名为“艺术设计”学科,2011年“艺术学”正式脱离文学类,成为中国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设计”虽更名时间不长,但发展极其迅猛。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壮大、学科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这个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如何让这个“新兴学科”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成为艺术设计研究的重要命题。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从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艺术设计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的反复历练的过程。同时,艺术设计既需要在政治局面与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发展,又要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之间产生的问题。从工艺美术到美术设计,再到艺术设计,这些概念的相继出现就能凸显出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因此对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历程的梳理与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艺术设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各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丰富。艺术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正是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导致了艺术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多样性,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艺术设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特征。艺术设计在发展中还逐渐呈现出生态性特征、数字化特征以及跨学科性和多元性特征;同时,我国的艺术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必须遵循文化、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制约,并在国际化大趋势地影响下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发展道路。在上述描述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行了一般性的综述和分析,并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在其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回顾、审视当代我国艺术设计走过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艺术设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力图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为弘扬民族的、世界的艺术设计做出贡献。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为脉络,梳理相关的设计、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问题,总结出当代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基本特征,力图为艺术设计的更好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潘荣华[4](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孔悦,苏晓华[5](2002)在《发展“大学产业”取得辉煌成就——记天津石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文中认为在西医药一统天下、植物药勃然兴起的今天,中国加人WTO,中医药如何面临挑战、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在21世纪全面振兴,成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课题。

二、发展“大学产业”取得辉煌成就——记天津石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大学产业”取得辉煌成就——记天津石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2)民国武进“兰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兰社”概况
    第一节 “兰社”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兰社”释名
    第三节 “兰社”教学
    第四节 “兰社”消亡及其余响
    第五节 “兰社”结集
第二章 “兰社”成员
    第一节 社长周葆贻
    第二节 骨干成员
    第三节 其他成员
    第四节 社友交往
    第五节 党派分流
第三章 “兰社”诗艺
    第一节 “兰社”诗歌内容
    第二节 “兰社”诗论及其实践
    第三节 “兰社”诗歌风格
余论
附录一 “兰社”成员录
附录二 周葆贻交往名流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艺术设计的含义
    2.1 艺术设计定义辨析
    2.2 当代我国艺术设计范畴
    2.3 当代我国艺术设计的源流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各专业的新发展
    3.1 视觉传达设计
        3.1.1 以构成形式为主导的时期
        3.1.2 以多元化为前提的时期
        3.1.3 以本土化为核心的时期
        3.1.4 以数字化为导向的时期
    3.2 环境艺术设计
        3.2.1 以工艺装饰为代表的初步发展
        3.2.2 以室内装饰为代表的基础发展
        3.2.3 以公共艺术为标志的稳步发展
        3.2.4 以地标性与国际化为依托的全面发展
    3.3 艺术设计教育
        3.3.1 恢复高考后的复苏阶段
        3.3.2 社会高速运转下的发展阶段
        3.3.3 扩招影响下的转型阶段
        3.3.4 多元化时期的艺术设计教育
    3.4 信息艺术设计
        3.4.1 信息艺术设计中的界面设计
        3.4.2 信息艺术设计中的人机交互
    3.5 传统工艺设计
        3.5.1 稳步发展的金属艺术设计
        3.5.2 走向现代民族风的漆艺设计
        3.5.3 日新月异的玻璃艺术设计
        3.5.4 融入大众生活的纤维艺术设计
第四章 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要素
    4.1 艺术设计与文化
    4.2 艺术设计与社会性
    4.3 艺术设计与科技
    4.4 艺术设计与经济
第五章 艺术设计基本特征
    5.1 我国艺术设计阶段特征
        5.1.1 “工艺美术”阶段
        5.1.2 “美术设计”阶段
        5.1.3 “艺术设计”阶段
    5.2 宜人性特征
    5.3 法规性特征
    5.4 增益性特征
    5.5 双重性特征
        5.5.1 艺术设计与美学
        5.5.2 实用与审美的关系
    5.6 多元性特征
        5.6.1 科技与美术的融合
        5.6.2 设计与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艺术设计新特征
    6.1 生态性特征
    6.2 产业化特征
    6.3 数字化特征
    6.4 时尚性特征
    6.5 跨学科特征
        6.5.1 “跨学科性”与“交叉性”的差别
        6.5.2 艺术设计跨学科性特点
第七章 我国艺术设计体系特征
    7.1 艺术设计的结构体系
        7.1.1 艺术设计的纵向结构
        7.1.2 艺术设计的横向结构
    7.2 艺术设计体系特色
    7.3 艺术设计的发展思路
第八章 结论
    8.1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艺术设计的形成
    8.2 学科特性促进了艺术设计特征的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1978-2011年大事记

(4)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四、发展“大学产业”取得辉煌成就——记天津石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2]民国武进“兰社”研究[D]. 王愈. 浙江大学, 2017(12)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 童宜洁.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4]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5]发展“大学产业”取得辉煌成就——记天津石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J]. 孔悦,苏晓华. 科技潮, 2002(01)

标签:;  ;  ;  ;  ;  

发展“大学产业”的辉煌成就——天津世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