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挂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钩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何荣华[1](2020)在《基于超声信号的手势跟踪与识别研究》文中认为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人机交互是人与物连接的重要一环,而手势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如何感知手势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对于手势感知的研究主要基于光信号和电磁信号,对基于超声信号的手势感知研究较少,而超声信号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且有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设备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文进行了基于超声信号的手势跟踪与识别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针对二维手势轨迹识别场景,从超声信号手势识别系统的原理出发,设计了硬件系统结构、超声信号的产生与接收方案,介绍了电路构成、芯片选型以及收发电路,制作了超声发射与接收系统。通过检测发射信号和回波信号的波形对发射电路、回波放大电路进行了设计验证。为了消除回波采集后的信号噪声,比较了三种滤波算法,对超声回波信号进行了滤波处理。分析了环境回波和手势回波的信号特性,提出了基于互相关运算的回波自动标定算法。为解决回波幅值随距离衰减导致距离信息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阈值和变增益的距离信息提取方法。根据收发探头的几何关系,建立了椭圆定位模型,并研究了几何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距离差分的轨迹起点和终点检测算法及基于分量差分与跳变检测的轨迹点野值处理方法。搭建了二维轨迹测试系统,验证了算法的实用性。为了实现对阿拉伯数字和大写英文字母等字符手势轨迹的识别,构建了训练和测试用的数据集。引入随机森林模型作为分类器,结合手势轨迹的实际情况,先分别使用了基于动态网格和基于方向角的轨迹特征提取方法,然后融合两种特征序列并对比了两种特征单独使用和融合使用的识别效果。为了得到更好的识别结果,研究了模型参数对分类精度的影响。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的轨迹处理方法、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分类模型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手势轨迹识别,精度在89%以上。

孙悦[2](2019)在《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刹车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剑杆织机的织造过程离不开电磁离合器与制动器与织造工艺间的相互配合工作。其中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停车角的精度均会对织物质量以及生产效率起到重要的影响。目前国产织机的刹车控制系统存在响应速度慢、刹车动作结束后停车角度精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善织机刹车效果,本文研发了该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离合与刹车控制系统,并在现场进行了调试与应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织机自动运行过程与织造五大运行工艺,分析了织机刹车控制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了电磁制动器中励磁电流与传递扭矩间的关系;建立Ansoft电磁有限元模型,仿真得到电磁制动器吸合过程中电流、反电势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分析得出电磁制动器的制动过程存在时间滞后性。再次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主轴运行至不同角度下的转动惯量曲线推测所受载荷力的变化,同样影响刹车角滑移程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并制定本文控制系统框架。其次,设计了以STM32F103RCT6微控制器为核心的硬件系统,结合可靠的电气隔离,并提到光电隔离的设计方法。刹车驱动板选用双向可控硅作为开关器件,确保硬件系统的响应速度。完善各类电路保护措施。根据硬件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了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然后,移植并基于Free RTOS操作系统的软件,结合高速剑杆织机刹车控制系统工艺,制定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案。根据工艺需求进行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通过电磁离合器吸合时间实验与刹车角度滑移量实验,确定软件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手段与基本参数。针对停车角精度问题,本文结合模糊控制思想预测刹车滑移角度并采用提前刹车的方式进行软件设计。针对离合刹车系统易发故障,提出了相应故障处理的方法。提高本刹车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最后,对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刹车系统进行了硬件测试,并通过样机进行现场刹车实验(包括停车角数据的采集实验与制动过程主轴转速变化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不仅可以在不同转速下进行定位刹车时控制停车角精度,且刹车制动过程平稳,符合工艺需求,对提升纺造的生产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虞天意[3](2019)在《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占据学生学业评价主导地位的标准化测验开始遭受质疑,新型的强调学生理解和问题解决、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功能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兴起,教育评价范式发生转型。评价范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评价素养。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本研究选择数学学科,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并借助德尔菲法对分析框架进行修订与完善。所构建的“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由评价观念、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3维度和12要素组成,它是一个各维度与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结构体”,体现了教师在一个完整的评价实践程序中所应具备的评价素养。同时,它还体现了“数学”的学科特性和“小学”的学段特征。基于所构建的“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3名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且分别处于低、中、高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例,以“一个单元、一次正式测验”为维度,综合利用访谈、课堂观察、开放式问卷、实物资料等多种形式,全面、持续、深入地调查3名教师的评价素养,并对这3名教师的评价素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C教师对评价的相关内容极不熟悉,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上,因此尚未形成评价观念,知识匮乏,评价技能欠缺;P教师评价观念清晰,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Z教师基本具备与分析框架一致的评价素养,并能通过创造“开放式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信息的收集与交流。

王楠[4](2019)在《心理韧性、跨文化适应对外派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趋势不断加大,外派员工逐渐成为跨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外派员工能否充分发挥出创新作用也直接影响其创新绩效的实现。因此,挑选合适的外派员工并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创新,能够最终推动企业全球价值链提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是员工组织行为的一种表现,常常发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当中,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应该得到有效评估和鼓励。研究表明,心理韧性较强的员工能够在创新过程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快速复原,坚持不懈地攻坚克难,进而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创新行为。但是,鲜有学者将外派人员的创新行为纳入外派员工绩效的考核范畴并且研究这种绩效的实现路径,本文将对中国跨国企业外派员工的创新绩效进行探讨并且研究心理韧性和跨文化适应对其的作用机制。本文以22个中国跨国企业的168名外派员工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从创新想法的产生与积累和创新想法的推进与实现两个维度衡量外派员工的创新绩效,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心理韧性-跨文化适应-外派员工创新绩效模型框架,对三者关系进行假设,通过Spss21.0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心理韧性对外派员工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整体外派员工创新绩效,其次是创新想法的产生和积累,再次是创新想法的推进与实现;跨文化适应对心理韧性与外派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何提高外派员工创新绩效的建议,以期在促进外派员工创新作用的发挥方面为中国跨国企业提供一个有益借鉴。

董健[5](2018)在《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轨失效后会对空间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应该对其进行抓捕、辅助离轨、或维修等操作,通过静止轨道卫星延寿技术不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静止轨道资源的紧张情况。在抓捕目标卫星后是通过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对其进行锁定,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星箭对接环的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首先对国内外闩锁机构的典型机构进行了归纳整理,详细的介绍了每种锁机构的工作原理、传动方式、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等,为后面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结构设计做铺垫工作。然后根据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的设计要求,对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进行结构设计,确定了闩锁机构的总体布局与锁紧力,对主要零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包括滑动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与校核、导轨滑块的选用、锁定部件的结构设计等,确定了闩锁机构的相关参数。之后再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准确且稳定的锁定目标卫星上的星箭对接环形成组合体,并产生足够的预紧力,在组合体调姿、变轨等运动过程中,均能使得接管飞行器与目标卫星保持组合体状态。为了减缓接管卫星上电能的消耗以及提高机构锁定的可靠性能,对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中曲柄与连杆以及轴颈半径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所设计的闩锁机构建立故障树模型,通过上行法求得故障树模型的最小割集来评价闩锁机构,判断系统可靠性的薄弱环节。

刘春花[6](2017)在《基于可穿戴控制器的手势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基于手势识别的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优化手势识别算法和减小可穿戴设备的体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穿戴控制器的手势识别系统,利用惯性传感器采集手势数据,通过手势识别算法在上位机上显示识别结果,该控制器可穿戴于手指上且操作简单,能够达到随意性输入的人机交互目的。可穿戴控制器硬件部分由主控模块、姿态模块、通讯模块、电源模块组成,主控模块选用Atmeg328嵌入式微处理器,负责接收集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MEMS惯性传感器组成的姿态模块采集的手势运动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坐标系转换和卡尔曼滤波处理,通讯模块通过WIFI无线通信协议将手势运动姿态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其中电源模块根据选择的模式为整个系统供电或为锂电池充电。本系统上位机部分选择的是基于JAVA语言的Processing开发环境,按照差分值法截取由控制器上传的手势运动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提取出易于手势分类的6类运动特征量,并根据每种手势特点确定各类手势特征量的阈值,四层决策树分类器通过提取的特征量及其阈值对手势进行分类处理,利用Processing人机交互界面实时显示手势识别结果,整个过程无需对测试者进行手势预训练操作,省去了传统算法中模板建立和匹配的过程,减小了系统差异性和计算量。通过20位实验者对6种手势操作的测试数据表明,在可穿戴手势识别控制器采样频率为50Hz时,平均手势识别准确率为97.17%,单个手势动作的识别准确率为95%-100%,基于可穿戴控制器的手势识别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手势识别算法的准确率。

张稳涛[7](2016)在《弃碴层中旋挖环接法护壁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我国的基础建设工作正在大规模开展,并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其中房屋建设、桥梁建设中桩基的数量、种类繁多、施工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回旋钻机、冲击钻机成孔效率已较难满足目前桩基的施工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迫切需求引进一种新型、高效率的桩基成孔机械,旋挖钻机则是目前一种较为先进的施工机械,有着机动灵活、成孔率高、施工速度快、文明环保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房屋建设、高速公路桥梁等基础的工程施工之中。目前旋挖钻机普遍用于土质层、泥沙层、密实的砂砾层及硬度小于50MPa的基岩层之中,其施工的成孔主要工艺是利用可闭合、开启的钻斗底部和侧边,通过可伸缩钻杆带动合金钻斗高速旋转,削剥周围泥土层,将削挖的泥土放入钻斗中,然后通过钻杆将装满泥土的钻斗提出孔外,放置在装碴车上,运送至相应弃碴场,如此循环,形成所需的桩粧孔。然而高速公路桥梁桩基施工时常遇到覆盖层为松散、虚碴的地质,深度较大,虚碴覆盖工程量较大,如进行清除挖卸处理,势必大大影响工期,同时也增大了施工费用。本文以广东省连州至怀集公路第九标项目中下茅大桥1#~3#墩桩基位处10m左右的隧道洞碴覆盖地层施工为工程依托。第一次试验,现场采用振动沉管+回旋钻机或冲击钻机进行施工时,由于护筒脚周围富有大块的硬度较高的石碴,在振动锤振摄下压时出现阻碍,压力过小护筒无法下放,压力过大则将导致护筒偏位,振动沉管无法实现,桩孔中难以储存泥浆,泥浆无法形成循环,故无法施工。第二次试验,采用旋挖钻机结合人工挖孔桩护壁工艺方案进行施工。在采用单一直径的旋挖钻斗进行施工时,先浇筑混凝土锁口平台,待强度≥80%设计强度时,进行旋挖钻进取芯施工,取芯完成混凝土锁口即形成,继续钻进2.0~3.0m,停钻掏碴,然后回填混凝土,待强度≥80%设计强度时,再次在孔内进行钻进取芯施工,取芯完成混凝土护壁环随即形成,继续钻进2.0~3.0m,停钻掏碴,再次回填混凝土,重复取芯工艺,直至穿越虚碴覆盖层,此工艺实施过程中,施工至第2或第3循环时,由于每循环护壁厚度不可控制,最薄弱的混凝土护壁仅5.0cm厚,护壁刚度严重不足,使得孔内出现二次塌方,前功尽弃。在对第二次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旋挖“环接法”护壁混凝土工艺,即采用多种直径的混凝土护壁,从上往下,大环套小环,依次环接的方法,避免了因混凝土护壁薄弱而导致二次塌孔现象发生。旋挖“环接法”的钻进工艺同上述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未穿越虚碴覆盖层前旋挖钻斗的直径不同,先采用大于设计桩径50cm的旋挖钻斗进行钻进,取芯形成护壁时更换比上次钻进直径小20cm的钻斗进行施工,依次循环钻进。最终,形成大环套小环护壁,使得混凝土护壁厚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护壁刚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成功穿越了虚碴覆盖层。本文首次提出的旋挖“环接法”钻进及护壁施工工艺,是一套经过现场实践验证成熟工艺,可供类似工况的桩基施工借鉴。

钟朱杰[8](2016)在《汽车驾驶室液压锁检测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汽车驾驶室液压锁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制,解决了目前单工位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检测效率不高、纯手动或半自动化、劳动效率低、检测精度低等一系列检测问题。同时,该款设备实现了用一套设备可以满足多种液压锁的检测要求,具有检测质量可靠性高、人机互动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等众多优点。本论文根据液压锁的检测技术要求,着眼于解决目前检测效率低、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设计出液压锁检测设备的最佳技术方案。为了方便设计,把液压锁自动检测设备的结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旋转工装系统,拉压检测系统,油压检测系统和电控系统。通过综合运用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等理论知识,利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设计出各子系统的最佳机械结构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液压锁检测机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和优化设计分析,验证该设备关键机械结构的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整个设计方案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综合考虑该检测设备各子系统的特点、液压锁的检测技术要求和企业现场作业条件,选取气液系统作为驱动检测系统。根据各子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特点以及液压锁的检测技术要求,设计出气液控制方案。根据气液技术要求计算出气液增压泵的具体参数,根据要检测的技术要求计算出加载缸的内径,行程等参数。根据设备的检测功能要求设计出电气控制原理图。本检测机选用西门子PLC作为逻辑控制器。通过综合应用电气液控制技术以及传感器测量技术与理论,实现液压锁的自动化检测,通过触摸屏实现人机互动和实时监测检测数据等功能。最后根据液压锁的检测技术要求,在已搭建好的检测机上对其进行了各项技术指标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机运行稳定,可靠性高,效果良好。

王天义[9](2015)在《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在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以落实“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为重点,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把安全风险管理引向深入,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接发列车是车站最基本的作业,大型客运站为保证接发列车安全投入了不同的保安设备,随着科技设备的不断投入应用,行车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现场作业监控设备,运输组织和安全管理信息因未整合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急需整合现有资源,开发相关系统。在统一集中平台上以现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标准、技术规程为依据,实现日常安全管理流程网上流转,现场作业、关键岗位和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全过程实时监控,应急抢险、设备故障处置全过程指挥,施工和安全管理全过程跟踪,干部下现场巡视检查可视化动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设备资料实时查询等功能,构建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对全站的接发列车安全管理统一指挥,使“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高效运转,实现安全管理、现场作业、检查整治的现代化。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实现行车调度的自动化、设备监控联锁化、施工管理模块化、应急管理的程序化、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安全监控的全程化六项基本功能,同时对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吴胜虎[10](2013)在《干熄焦本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所谓干熄焦,是指采用氮气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一种熄焦方法。在干熄焦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炉顶部装入,低温氮气气体由循环风机鼓入干熄炉冷却段红焦层内,吸收红焦显热,冷却后的焦炭从干熄炉底部排出,从干熄炉环形烟道出来的高温氮气气体流经干熄焦锅炉进行热交换,锅炉产生蒸汽,冷却后的氮气气体由循环风机重新鼓入干熄炉,氮气气体在封闭的系统内循环使用。干熄焦装置是冶金工业中较复杂的一种工艺生产装置。新钢公司现有干熄焦3座,其中3#干熄焦系统产能设计为155t/h,1#、2#干熄焦为90t/h。本文针对新钢公司3#干熄焦(155t/h)这一全新的工艺流程,设计与实现干熄焦本体自动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级以Simatic S7-400H可编程控制器冗余系统为核心,各PLC之间,以及L1级与HMI之间都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软件采用PCS7系统设计。论文分析干熄焦工艺的特点和控制要求,针对干熄焦的运行特点,从控制系统的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实现。设计并实现了提升、走行、装入系统控制、预存段料位控制、排焦系统排焦、运焦及称量控制、供水及锅炉系统的控制、气体循环系统的控制、除尘和焦粉排出回收系统的控制、预存室压力调节的优化控制。在上位机中通过WinCC完成监控系统的设计,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干熄焦项目投产至今,据现场的运行情况来看,本文中的干熄焦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干熄焦提升、走行和装入系统实现了全自动操作,实现了无人值守,并且保持正常的生产节奏、汽包液位调节上等都非常平稳,预存室压力稳定,蒸汽温度与压力完全满足发电机要求。

二、钩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钩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声信号的手势跟踪与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电磁信号的手势识别研究现状
        1.2.2 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研究现状
        1.2.3 基于超声信号的手势识别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
    2.1 系统原理介绍
    2.2 硬件设计
        2.2.1 硬件结构
        2.2.2 超声信号的产生
        2.2.3 超声信号的接收
        2.2.4 其它电路模块
        2.2.5 硬件实物
    2.3 程序设计
        2.3.1 下位机程序
        2.3.2 上位机程序
    2.4 软硬件设计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波信号处理与手势定位
    3.1 回波信号处理
        3.1.1 回波滤波
        3.1.2 基于互相关的回波自动标定
    3.2 基于动态阈值和变增益的距离信息提取
    3.3 手势定位
        3.3.1 椭圆定位模型
        3.3.2 几何参数的影响
    3.4 轨迹处理
        3.4.1 轨迹起点与终点检测
        3.4.2 基于分量差分与跳变检测的轨迹点野值处理
    3.5 定位精度与稳定性测试
    3.6 手势轨迹实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势轨迹的分类与识别
    4.1 手势轨迹分类方法分析
        4.1.1 基于序列相似性度量的轨迹分类方法
        4.1.2 基于特征提取的轨迹分类方法
    4.2 数据集构建
    4.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手势识别
        4.3.1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分类原理
        4.3.2 随机森林手势轨迹分类流程
    4.4 基于动态网格的轨迹特征提取
    4.5 基于方向角的轨迹特征提取
        4.5.1 轨迹重采样
        4.5.2 方向角特征与动态网格特征的融合
    4.6 模型参数优化
    4.7 分类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刹车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剑杆织机
        1.1.2 嵌入式控制系统
    1.2 剑杆织机的优势以及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对剑杆织机刹车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3 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刹车控制系统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高速剑杆织机刹车系统功能分析与集成方案
    2.1 高速剑杆织机结构参数与织造工艺的研究
        2.1.1 高速剑杆织机的自动运行流程
        2.1.2 高速剑杆织机基本工作原理与五大运动
        2.1.3 离合与刹车过程的工艺需求分析
    2.2 电磁离合器的研究
        2.2.1 电磁离合器概述
        2.2.2 电磁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3 电磁离合器磁路、电磁力及传递扭矩的研究
        2.2.4 MATLAB仿真结果与分析
        2.2.5 电磁离合器动态吸合过程的研究
    2.3 剑杆织机刹车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1 控制方法与控制需求分析
        2.3.2 硬件设计技术架构
        2.3.3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4 控制织机刹车后停车角度精度的策略研究
        2.4.1 主轴不同角度下所受载荷力的研究
        2.4.2 控制策略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剑杆织机刹车嵌入式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3.1 控制芯片选型
    3.2 电源模块
        3.2.1 24V-5V转换电路
        3.2.2 5V-3.3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3 MCU模块
        3.3.1 MCU最小系统与供电
        3.3.2 复位控制
        3.3.3 时钟管理
        3.3.4 JTAG电路
        3.3.5 自主配置
    3.4 通用I/O设计
        3.4.1 DI(数字输入)模块
        3.4.2 DO(数字输出)模块
    3.5 总线与网络接口设计
        3.5.1 RS485 接口的设计
        3.5.2 USB接口的设计
        3.5.3 传感器信息的采集
    3.6 刹车释放模块控制电路
    3.7 刹车驱动板的设计
        3.7.1 驱动芯片的选择
        3.7.2 驱动模块的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剑杆织机刹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系统应用设计
        4.1.1 嵌入式软件系统环境
        4.1.2 Free RTOS移植
    4.2 高速剑杆织机刹车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3 电磁离合器软件驱动流程设计
        4.3.1 电磁离合器软件部分相关参数的确定
        4.3.2 刹车角度模糊控制策略的研究
    4.4 系统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4.1 Modbus通信协议
        4.4.2 串口通讯配置
        4.4.3 信息的接收与发送
    4.5 故障诊断与处理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刹车控制系统测试与实验
    5.1 嵌入式硬件模块测试
        5.1.1 电源模块硬件测试
        5.1.2 JTAG接口测试
        5.1.3 最小系统硬件测试
        5.1.4 通讯接口测试
        5.1.5 控制输出测试
    5.2 现场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嵌入式系统驱动板
附录 C 嵌入式系统控制板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问题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个案选择
        三、个案推广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一、研究效度
        二、研究信度
        三、研究伦理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评价素养一般框架的构建
        二、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模型与框架的构建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实践基础
        一、基于课堂观察对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认识
        二、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认识
        三、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的形成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的修订与确立
        一、德尔菲法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四、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五、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分析框架的最终确立
第三章 C教师的评价素养分析
    第一节 C教师的评价观念
    第二节 C教师的评价知识
    第三节 C教师的评价技能
    第四节 C教师评价素养小结
第四章 P教师的评价素养分析
    第一节 P教师的评价观念
    第二节 P教师的评价知识
    第三节 P教师的评价技能
    第四节 P教师评价素养小结
第五章 Z教师的评价素养分析
    第一节 Z教师的评价观念
    第二节 Z教师的评价知识
    第三节 Z教师的评价技能
    第四节 Z教师评价素养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C教师没有评价观念,评价知识匮乏,评价技能欠缺
        二、P教师评价观念清晰,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
        三、Z教师基本具备与分析框架一致的评价素养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线上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课堂观察工具
    附录四:“开放式问卷”编码结果(开放编码)
    附录五:专家咨询问卷
后记

(4)心理韧性、跨文化适应对外派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外派员工相关研究
        2.1.1 外派员工的特点
        2.1.2 外派员工绩效
    2.2 个人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2.2.1 个人创新绩效的内涵
        2.2.2 个人创新绩效量表的开发
        2.2.3 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3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韧性的内涵
        2.3.2 心理韧性与个人创新的关系
    2.4 跨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2.4.1 跨文化适应的内涵
        2.4.2 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2.4.3 跨文化适应与外派员工绩效的关系
3 心理韧性-跨文化适应-创新绩效水平关系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思路
        3.1.1 外派员工创新绩效的二维结构
        3.1.2 心理韧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1.3 心理韧性与跨文化适应的关系假设
        3.1.4 跨文化适应的中介作用假设
    3.2 模型构建
4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4.1 变量的测量
        4.1.1 创新绩效量表的变量选择
        4.1.2 心理韧性量表的变量选择
        4.1.3 跨文化适应量表的变量选择
    4.2 数据来源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分析
    5.3 效度分析
    5.4 相关性分析
    5.5 回归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闩锁机构国内外研究概述
        1.2.2 闩锁机构动力学分析概述
        1.2.3 闩锁机构优化设计概述
        1.2.4 故障树分析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方案设计
    2.1 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设计要求
        2.1.1 闩锁机构的任务需求
        2.1.2 闩锁机构的工作模式
        2.1.3 闩锁机构设计要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总体布局
        2.2.2 关键参数设计计算
    2.3 范围调节装置设计
        2.3.1 螺旋传动装置设计计算
        2.3.2 导轨滑块选用
    2.4 锁定部件设计
        2.4.1 摩擦自锁原理分析
        2.4.2 锁定部件结构设计
    2.5 电机选型
        2.5.1 电机1的选型
        2.5.2 电机2的选型
    2.6 传感器选型及布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3.1 虚拟样机技术
        3.1.1 LMSVirtual.labmotion介绍
        3.1.2 多体动力学方程
    3.2 动力学模型建立
        3.2.1 模型的简化
        3.2.2 施加约束关系
        3.2.3 施加载荷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闩锁机构锁紧与释放过程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分析
        3.3.2 调姿过程中的闩锁机构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分析
        3.3.3 变轨过程中的闩锁机构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闩锁机构主要参数优化设计
    4.1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
    4.2 建立数学模型
        4.2.1 以使得驱动曲柄转动过程中扭矩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
        4.2.2 以自锁范围最大为目标
        4.2.3 多目标优化
    4.3 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故障树分析
    5.1 故障树分析(FAT)概述
    5.2 建立闩锁机构故障树模型
    5.3 故障树分析
    5.4 简化闩锁机构可靠性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可穿戴控制器的手势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可穿戴设备研究意义
    1.3 手势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定义手势类别
    2.3 惯性传感器的原理
        2.3.1 加速度计原理
        2.3.2 陀螺仪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穿戴控制器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可穿戴控制器系统硬件结构
    3.2 主控模块
    3.3 姿态模块
        3.3.1 MPU6050运动传感器
        3.3.2 IIC通讯协议
    3.4 通讯模块
    3.5 电源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势识别算法设计
    4.1 手势数据预处理
    4.2 坐标系转换
    4.3 差分值法进行手势数据截取
    4.4 特征量提取
    4.5 手势分类与识别
        4.5.1 第一层分类器设计
        4.5.2 第二层分类器设计
        4.5.3 第三层分类器设计
        4.5.4 第四层分类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检测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平台软件介绍
    5.2 软件程序设计
        5.2.1 手势数据截取流程
        5.2.2 特征量提取流程
        5.2.3 手势识别流程
    5.3 WIFI网络通讯配置
    5.4 实验效果与分析
        5.4.1 敲击类手势识别
        5.4.2 翻转类手势识别
        5.4.3 划钩、划叉类手势识别
        5.4.4 晃动、甩动类手势识别
    5.5 实验结果统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弃碴层中旋挖环接法护壁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依托工程背景简介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内外旋挖钻机的发展情况
        1.3.2 国内旋挖钻机的应用情况
        1.3.3 国内外旋挖钻机在特殊地层的应用情况
    1.4 研究内容及攻克的难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路线
        1.4.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措施
        1.4.4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弃碴层桩基工况及施工难点分析
    2.1 下茅大桥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结构形式
        2.1.3 施工自然条件
    2.2 下茅大桥施工总体计划
    2.3 下茅大桥弃碴层桩基概况及施工机具选取
        2.3.1 复杂地质、地层桩基概况
        2.3.2 采用旋挖钻机的必要性
第三章 旋挖钻机在弃碴层桩基中的应用分析
    3.1 旋挖钻机的性能特点
    3.2 旋挖钻头的主要类型
    3.3 旋挖钻头选用基本原则
        3.3.1 根据地质、地层选用旋挖钻头
        3.3.2 根据其它因素选用旋挖钻头
第四章 弃碴层中旋挖“环接法”护壁施工工艺研究
    4.1 弃碴层中钻孔灌注桩方案比选
    4.2 弃碴层中钻孔灌注桩初选方案实施
    4.3 旋挖钻机“环接法”施工工艺的提出
        4.3.1 单一直径护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有限元模型单元建立情况说明
        4.3.3 有限元模型施加荷载情况说明
        4.3.4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说明
        4.3.5 计算模型分析图
        4.3.6 计算模型结果分析
    4.4 “环节法”护壁合理厚度选取及验算情况
        4.4.1 环节护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2 有限元模型单元建立情况说明
        4.4.3 有限元模型施加荷载情况说明
        4.4.4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说明
        4.4.5 计算模型分析图
        4.4.6 计算模型结果分析
    4.5 旋挖钻机“环接法”具体实施过程分析
    4.6 “环节法”施工工艺过程照片
    4.7 旋挖钻机钻孔灌注桩基施工保证措施
        4.7.1 质量保证措施
        4.7.2 文明、安全保证措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汽车驾驶室液压锁检测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液压锁自动检测的意义
    1.2 国内外液压锁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液压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液压锁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汽车驾驶室液压锁自动检测设备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2.1 液压锁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2.2 整体方案设计及其工作原理介绍
        2.2.1 整体方案设计
        2.2.2 检测设备工作原理介绍
    2.3 检测设备各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2.3.1 检测设备主体框架的方案设计
        2.3.2 液压锁旋转输送系统的方案设计
        2.3.3 拉压检测系统的方案设计
        2.3.4 油压检测系统的方案设计
    2.4 整体结构布局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液压锁检测设备瞬态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研究
    3.1 动力学的冲击理论
        3.1.1 冲击振动的含义
        3.1.2 冲击问题的解决方法
    3.2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3.3 液压锁检测设备各关键子系统瞬态动力学分析
        3.3.1 瞬态动力学分析法简介
        3.3.2 液压锁检测机模型的简化
        3.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4 仿真参数的确定
    3.4 三角形和梯形载荷下检测机整体结构仿真分析
    3.5 整体框架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
        3.5.1 框架变形情况分析
        3.5.2 框架应力情况分析
        3.5.3 框架易出现疲劳破坏部位分析
    3.6 拉压检测系统结构的仿真分析
        3.6.1 拉压结构应力情况分析
        3.6.2 拉压结构变形情况分析
        3.6.3 拉压结构易发生疲劳破坏部位分析
    3.7 旋转输送系统的仿真分析与设计计算
        3.7.1 旋转工装仿真结果分析
        3.7.2 旋转工装易发生疲劳破坏部位分析
        3.7.3 凸轮分割器的原理
        3.7.4 旋转工装机构凸轮分割器的选型及其计算
    3.8 油压检测系统的参数计算
        3.8.1 气液增压泵的原理
        3.8.2 气液增压泵的选型计算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锁检测设备关键子系统的疲劳分析
    4.1 疲劳破坏机理
    4.2 材料的疲劳特性
    4.3 疲劳载荷信息
    4.4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4.5 ANSYS WORKBENCH Fatigue的疲劳寿命分析
    4.6 疲劳分析结果
        4.6.1 机架的疲劳分析
        4.6.2 拉压检测结构的疲劳分析
        4.6.3 旋转工装的疲劳分析
    4.7 结构优化设计
        4.7.1 上固定板拓扑结构优化分析
        4.7.2 锁杆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以及实验
    5.1 电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5.2 电控元件的选择
        5.2.1 关键部件的传感器选择
        5.2.2 逻辑控制器选择
    5.3 控制电路设计
    5.4 检测程序的编写
        5.4.1 自动与手动检测程序编写
    5.5 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5.5.1 气缸的类型与参数选择
        5.5.2 气液控制原理图及控制元件
    5.6 人机交互界面触摸屏的设计
    5.7 检测机的安装、调试以及实验
        5.7.1. 检测机的整机安装实物图和电气控制实物图
        5.7.2. 液压锁检测机的实验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PLC控制程序图
科研成果
致谢

(9)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需求分析
    2.1 安全在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地位
    2.2 近年来全路车务系统接发列车发生的典型事故及原因
    2.3 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需求分析
    2.5 小结
3 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
    3.1 系统的主要构成
        3.1.1 行车调度子系统
        3.1.2 监控设备子系统
        3.1.3 施工管理子系统
        3.1.4 应急管理子系统
        3.1.5 安全管理子系统
        3.1.6 安全监控子系统
    3.2 系统的主要功能
        3.2.1 实现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
        3.2.2 实现对主要安全风险控制的人控向机控转变
        3.2.3 实现安全关键的全覆盖监控
        3 .2.4实现数据资料的全方位分析
    3.3 小结
4 系统设计方案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
    4.3 存储方案
    4.4 网络框架
        4.4.1 广域网
        4.4.2 系统网络框架
    4.5 硬件配置方案
        4.5.1 系统显示大屏设置
        4.5.2 系统硬件配置方案
    4.6 软件设计
        4.6.1 视频监控
        4.6.2 行车调度指挥
        4.6.3 施工管理
        4.6.4 安全管理
        4.6.5 应急管理
        4.6.6 行车设备监控
        4.6.7 后台管理
    4.7 小结
5 预期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10)干熄焦本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干熄焦发展过程和技术现状
        1.2.1 干熄焦的发展过程
        1.2.2 国内干熄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2.3 干熄焦的优点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干熄焦工艺及设备
    2.1 干熄焦的工艺流程
    2.2 红焦的装入设备
    2.3 冷焦排出设备
    2.4 干熄炉
    2.5 气体循环设备
    2.6 干熄焦锅炉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西门子PCS7简介
        3.1.1 Step7简介
        3.1.2 Wincc软件简介
    3.2 西门子容错S7-400H简介
    3.3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3.4 系统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焦罐车和APS联锁控制软件设计
    4.2 红焦提升、走行与装入控制软件设计
        4.2.1 红焦提升、走行与装入流程
        4.2.2 提升机控制程序关键及曲线
        4.2.3 提升机上升(提升塔内)控制
        4.2.4 提升塔至预存室正向运行控制
        4.2.5 提升机下降(预存室侧)控制
        4.2.6 提升机上升(预存室侧)控制
        4.2.7 预存室至提升塔反向运行控制
        4.2.8 提升机下降(提升塔内)控制
        4.2.9 装入装置控制程序
        4.2.10 其余相关辅助控制
    4.3 预存段料位控制
        4.3.1 系统概述
        4.3.2 干熄炉内焦炭量计算
    4.4 排焦系统及排焦、运焦及称量系统的控制及联锁
        4.4.1 排焦系统及排焦、运焦及称量系统的控制
        4.4.2 排焦系统及排焦、运焦及称量系统的联锁
    4.5 供水及锅炉系统的控制
        4.5.1 锅炉水位控制
        4.5.2 锅炉主蒸汽压力控制
        4.5.3 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控制
    4.6 其他辅助控制
        4.6.1 气体循环系统的控制
        4.6.2 除尘和焦粉排出回收系统的控制
        4.6.3 预存室压力的控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钩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声信号的手势跟踪与识别研究[D]. 何荣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高速剑杆织机嵌入式刹车控制系统的研究[D]. 孙悦.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3]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素养的个案研究[D]. 虞天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心理韧性、跨文化适应对外派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楠. 海南大学, 2019(01)
  • [5]星箭对接环闩锁机构设计研究[D]. 董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6]基于可穿戴控制器的手势识别技术研究[D]. 刘春花.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5)
  • [7]弃碴层中旋挖环接法护壁工艺研究[D]. 张稳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5)
  • [8]汽车驾驶室液压锁检测设备的研制[D]. 钟朱杰. 吉林大学, 2016(09)
  • [9]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系统应用研究[D]. 王天义.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5)
  • [10]干熄焦本体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胜虎. 东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挂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