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月王武器及相关问题

新建月王武器及相关问题

一、新见越王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宇[1](2021)在《《史记》战国史料新证》文中指出司马迁所着《史记》一书,两千余年流传甚广,历代研究者不可胜数。《史记》中所保留的战国史料,虽然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但其中有较多的错)之处。前人在研究这批材料时,多使用传世文献进行相互比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战国时期的古文字材料大量涌现,使得学人有机会利用当时的第一手资料对《史记》中的相关记载进行验证。本文即以此为中心,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参照陈直《史记新证》的体例,对《史记》所载战国史料进行新证研究。本文首先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说明。一方面概述了《史记》战国史料存在的问题,包括年代及文本两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本文所用古文字资料加以介绍,为後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新证部分,主要利用了战国时期的铜器、兵器、玺印、封泥及简牍等文字资料,大体依据《史记》各卷次顺序,对包括战国各将相《列传》在内的战国时期史料及“三家注”进行验证。最後,笔者又将纪年明确的古文字资料补入《六国年表》,以便直观体现战国史实。本文新证条目共440余条,可分为地名、人名、职官、史实及其它专有词汇等五大类别。其中,地名条目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地名中大部分为郡名及县名,另有少量的国名、族名及宫名。这些地名大多数见於《汉书·地理志》,未见者亦可在《水经注》等後世文献中找到相关信息。现以战国文字材料加以验证,可知这些县邑在战国时期即已存在,绝不是太史公依汉时的行政区划所附会的。人名方面,涵盖了谥号、封号及私名等,而职官则是由具体的人来担任,所以这部分内容与人名部分略有重合,但二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人名部分主要考察其真实性,并适当补充相关事迹。职官则多据战国、秦时的封泥及铜器,再与《汉书·百官公卿表》相比较,重点关注其出现的时间及职能变化等问题。在史实方面,主要依据的材料是战国早期的《清华简·系年》及晚期的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少量史实见於铜器铭文。这些材料纪年明确,所载部分内容较《史记》更为具体,是印证或补充《史记》的绝佳史料。此外,尚有部分不能归入上述四类中的条目,多属制度、礼仪及信物等词汇。通过古文字材料可知,这些词汇亦非太史公凭空捏造,而是自有其来源。通过利用古文字资料对上述几类条目的考察,可以发现,仅就本文所列举的440余条而言,《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大部分是可信的。那麽,我们便可以《史记》为纲,再辅以包括古文字材料在内的其它史料,进行战国史研究。而错)之处,则集中体现於年代方面——这与之前的学者利用传世文献进行研究的结果是相似的。其实,司马迁本人即已在《六国年表》中表达了这种缺陷的存在,我们似可不必以此苛责前贤。

孔令通[2](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李娇杨[3](2021)在《国族姓氏历时用字考察八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作为一种记录汉语的符号,具有反映汉民族特有文化意义的功能,使用汉字来记录姓氏时,就形成了一种与姓氏文化相关的汉字文化现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蔡、曾、吕、倪、祝、邢、息、越八个国族姓氏为研究个例,采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分别整理出这些国族姓氏的历时用字变化情况,梳理其用字脉络,再从“字”“词”两个角度出发,对八个姓氏历时用字之间的字际关系和字词关系进行分析,探析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国族氏名{蔡},最早见于殷商时期,写作“(?)”,西周时期用“(?)”记录,隶定为“(?)”“(?)”两种字形。春秋时期或分化专字“(?)”,金文隶定为“(?)”,或作繁化字形“(?)”“(?)”。战国後,假借“蔡”字记录,并为现代所通用。国族氏名{曾},最早见于商代,假借“(?)”字记录,西周时期其下添加“口”形作“(?)”,或添短横“曰”作“(?)”且为篆文所本;春秋或分化专字“鄫”或假借“缯”字记录,现代通用“曾”字记录。国族氏名{吕},最早见于夏商时期,存在时间最长,也是现代汉字的通行写法;其中春秋时期分化专字“郘”,与“吕”字并行。现通用“吕”来记录。国族氏名{倪},最早见于商代,写作“儿”,西周至春秋金文沿用这种字形,春秋时期分化专造字“郳”,战国後成为姓氏常用字。汉以後,假借“倪”来表示,现代通用“倪”来记录。国族氏名{祝},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写作“(?)”,假借来记录国族氏名“祝”;西周晚期用“铸”假借来表示国名;春秋以後出现“祝”来假借表示国名和姓氏,後世文献中“铸”“祝”并用,现代通用“祝”来记录。国族氏名{邢},最早见于殷商时期,假借“井”来记录,西周时沿用“井”,战国时期出现“、、、”几种异体,东汉时期出现“郉、”;春秋时期後出现“邢”来记录国名和姓氏,现代通用“邢”来记录。国族氏名{息},最早见于商代,商代金文假借“(?)”记录,春秋时期分化专造字“鄎”,现代通用“息”来记录。国族氏名{越},西周金文假借“钺”来记录;春秋时期分化专造字“(?)”;至战国晚期秦简文字和篆文,假借“越”字来表示“越”国。篆文至秦汉隶书,构形相同,现代通用“越”来记录。

曹磊[4](2020)在《《战国文字字形表》校订》文中指出本文旨在对《战国文字字形表》进行系统校订。本文共分爲两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战国文字字形表》的相关情况,并对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举例说明。主体部分则对《战国文字字形表》存在的释读错误、系别误判、器名或出处有误等三类问题进行校订。

曹雨杨[5](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孙海燕[6](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杨文昱[7](2020)在《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文中指出张亚初先生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学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金文研究,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张亚初先生研究古文字所取得的成就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汉字理论、有关专着等方面的成就。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张亚初先生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成就,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对张亚初先生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术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简短的概括。第二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文字学考释与研究”,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类讨论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在甲骨文考释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甲骨文中“铸”、“(?)”、“挞”、“讯”等字的理解;在金文考释与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金文中“免”、“(?)”等字的考释成果以及对多友鼎、太保罍、作册嗌卣等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在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乙辛时期青铜容器、对商周青铜盉及卣壶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撰写的包括《西周金文官制研究》《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证》《商周金文姓氏通考》在内的诸多着作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三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提出的关于古文字形体、造字法以及古文字考释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析,另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所做的包括编写年鉴在内的其它工作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为“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附录部分搜集、整理了张亚初先生发表、合作发表论文以及会议发言稿42篇,按发表年代先后顺序升序排列,并选用较为清晰的古文字形体代替了部分模糊形体,将部分手抄本文章录入为更加清晰的印刷体文章,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推进后续研究的深入发展。

尚如春[8](2019)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郡县制的转变,即由西周时期的血缘政治向秦汉时期的地缘政治过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纵观东周时期政治格局,除兼并天下的西秦以外,以中原诸夏与南方楚蛮的争锋对峙最受瞩目。作为周代南方的霸主,其疆域之广袤,国力之强盛,在东周列国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国墓葬资料入手,在完善其时空框架和等级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及礼制规范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尝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楚国社会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就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及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第1章绪论。在界定本文研究时空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的发现和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2章完善楚墓时空框架。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三区,八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折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内楚墓空间分布态势及集群差异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的对外经略过程。第3章建立楚墓等级构架。依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铜礼器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大类,其中铜礼器墓再综合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细致划分,最终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大等级,分别对应高等级贵族、中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中间阶层和平民阶层。第4章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阶段楚墓文化构成,并就楚墓中所见的他国有铭楚式器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类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成因的阐述,揭示东周时期楚与周边地区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东周时期楚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的考察。第5章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研究。以墓葬等级分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内各等级墓葬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群构成及流动状况的细致分析,系统探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别进行阐述。第6章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研究。选取各时期内由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所组成的若干典型墓地,通过对墓地空间布局、埋葬规律及各墓主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就东周时期楚国墓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楚国社会组织构成及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第7章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研究。从最能代表礼制的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入手,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等级人群随葬铜、陶礼器组合以及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情况的系统梳理,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就楚国社会礼制规范变化的表现及其与阶层变迁关系进行概括。第8章进行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指出在东周楚国社会存在公族集权政治与社会结构转型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其中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又各有不同。结合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对此两条主线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区域性差别成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秦和中原地区作比较,提出血缘宗法制度的顽固,亲亲观念的浓厚是楚国社会变迁之所以异于东周列国且未能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所在。第9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查飞能[9](2019)在《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文中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自名是时人对青铜器的命名,由专名和修饰语组成,用于说明青铜器名称、用途及性质等。青铜器研究肇始汉唐,至宋代成为专门学问,尤以定名为主,而青铜器自名是定名的基础。然青铜器功用扩大、器类关系、地域文化、古人分类思想及礼制等均对时人命名青铜器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商周青铜器自名数量庞大、称谓复杂,既有纷繁多样、写法奇特的专名,又有丰富的修饰语以限定用途与性质。纵观以往成就,商周青铜器自名研究已有较丰富成果,既有综合性研究,也有专题性研究,更有疑难问题的长期性研究。但学界相关研究运用的自名资料却并不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绝大多数自名之字尚未得到关注。为深入发掘商周青铜器自名在古器物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全面分类统计与整理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进而展开系统疏证,藉此发挥金文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全文主体分上、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主要是逐一对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分类整理与疏证,对一些疑难文字作出分析与考释。本部分由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共4类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组成,容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容器共4类。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由常见容器共名、食器、酒器、水器、杂容器等5部分组成。常见容器共名分动词、名词名物化的共名和异器同铭导致的共名2种情况。食器有鼎、高、(?)、簋、盨、簠、敦(盏)、豆、铺、盂、盆共11种;酒器有爵、尊、觚、壶、卣、罍、锣、(?)、缶、瓿、罐、同、杯、卮共14种;水器有盘、盉、匜、鉴共4种;杂容器有盛饭器、食器盖、炉盘、杂饮器、杂量器共5种。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由钟、缚、铃、铎、钲、籴共6类组成。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由戈、戟、矛、剑、铍、斧钺、杂兵共7类组成。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由衡器、符节、车马器、器座、钩类器、门锩、匕、俎等组成。自名专名疏证之时尤其注意多角度解读自名文字,探究疑难自名,以补证旧说、提出新说。文中或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或结合青铜器器型特征解释,或结合青铜器器类之间的组合、更替、相生、派生关系对自名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或注重古文字音韵通假方面的证据,或注意礼仪、祭祀意义的动词、名词名物化成为自名现象,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系统疏证。举凡重要的自名专名疏证有:鼎自名方、合、填、甾、枳、鬻、(?)(鲧鼎),簋自名(?)(簋)、衡、即((?))、(?)、(?),盨自名(?)(盨)簋、(?)、诌、匜,豆自名(?)、(?)、敦、钲,盆自名益,壶自名(?)((?))、(?)(镬)、盏、牟,匜自名(?)、(?),镈自名(?)、,钲自名(?),(?)自名(?),戟自名(?)、(?)、(?)、(?),戈自名镐、(?),斧钺自名(?)、就,剑自名锃、(?)。下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是上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依据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的主要用途及性质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展开全面分类与整理,然后逐一对各类自名修饰语进行综合疏证,考释疑难杂字,以此加深对商周青铜器性质、用途的进一步认识。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本章由特征类、祭祀类、荐献类、膳饮类、宴飨类、盥洗类、置用地类及其他共8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反映青铜器性质、盛装、形制及大小与数量的限定性语言。祭祀类是用各种祭祀或祭祀方式之字来表明青铜器用于某种祭祀。荐献类是用具有荐献义的字来限定青铜器用于进献、馈食场合。膳饮类又分粢盛、膳牲、制作膳食、备置膳食、酒饮等5类自名修饰语,主要是反映日常膳饮的字词。宴飨类是用与宴飨或具有宴飨之义的字以体现青铜器用途。盥洗类主要是限定青铜器净洗用途的修饰语。置用地类包括宫室、庖厨及其他使用地等限定性字词以体现青铜器使用场合、摆放位置。其他一类是不宜归入以上七类的自名修饰语。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声律与其他两类组成。声律类是乐器重要自名修饰语,起着说明乐器声音或声音特征与演奏乐律的作用。其他一类包括演奏方式、性质与用途等限定性修饰语。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特征类、使用对象类、击杀持执类及其他共4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限定兵器性质、长短、大小与数量的修饰语。使用对象类分基层士兵、军制单位两种情况。击杀持执类包含兵器击杀用途与持执方式2类修饰语。其他一类包括兵器制作工库、置用地、使用、者精神意志等修饰语。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包括材质、数量、置用地等,因量少而附于文末。自名修饰语疏证之时,对一些疑难杂字亦基于各类青铜器性质、用途进行重新解读和多角度分析,如会、(?)、叀、造/佶、(?)、簟(寻)、御、锣、(?)(孰—熟)、(?)((?)—熟)、(?)、曲(区)—(?)、(?)、米宫、行、(?)、林/大林等。

王晓美[10](2019)在《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是指吴越文化圈各国(本文主要包括吴、越、徐、锺离四国)之人在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从时间范围上说,它涵盖了从西周成王世到楚灭越之际的这一历史阶段;从内容上说,它包括确定无疑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铜器和根据出土地、铭文字体、器型等参考点合理推测其国别属吴越文化圈的铜器铭文。目前已发表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铜器有380件,本文对这些铜器铭文进行了逐一地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编制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索引表,这将爲学界提供一部较爲全面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汇编着录、铭文释读以及史实考证等方面的参考资料。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吴越文化圈的内涵、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篇章结构、本文的研究方法、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是对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主要分爲吴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越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徐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钟离国金文的整理研究、存疑器的整理研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索引,主要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中所见的国名、地名、职官名、人名、铜器自名、战争、通婚情况等史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作了史料索引表。

二、新见越王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见越王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史记》战国史料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概念说明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三、本文构想
第一章 基本材料说明
    第一节 《史记》战国史料错)举隅
    第二节 本文所用古文字材料概述
第二章 《本纪》类战国史料新证
    小引
    第一节 《秦本纪》战国史料新证
    第二节 《秦始皇本纪》战国史料新证
    附《周本纪》战国史料新证
第三章 燕、楚、田齐《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一节 《燕召公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二节 《楚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附《越王勾践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三节 《田敬仲完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四章 三晋《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一节 《赵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二节 《魏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三节 《韩世家》战国史料新证
第五章 战国将相《列传》史料新证
    小引
    第一节 秦国将相《列传》新证
    第二节 山东六国将相《列传》新证
第六章 《六国年表》新证
    小引
    第一节 秦厉共公二十四年至武王四年
    第二节 秦昭王元年至王政二十六年
结语
附录 本文所引战国铭刻释文表
参考文献
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国族姓氏历时用字考察八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以往学者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 国族氏名{蔡}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蔡}姓、蔡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蔡}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蔡}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二 国族氏名{曾}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曾}姓、曾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曾}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曾}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三 国族氏名{吕}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吕}姓、吕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吕}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吕}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四 国族氏名{倪}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倪}姓、倪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倪}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倪}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五 国族氏名{祝}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祝}姓、祝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祝}国族氏名的历时用字
    (三){祝}({铸})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六 国族氏名{邢}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邢}姓、邢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邢}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邢}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七 国族氏名{息}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息}姓、息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息}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息}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八 国族氏名{越}的历时用字考察
    (一){越}姓、越国历史关系概况
    (二){越}的历时用字考察
    (三){越}的历时用字之间的字词、字际关系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战国文字字形表》校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战表》优长
    二、《战表》不足
    三、本文内容
第一章 释读错误(上)
第二章 释读错误(下)
第三章 系别误判
第四章 器名或出处有误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6)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张亚初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述略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意义
第二章 张亚初先生文字学考释与研究
    第一节 甲骨文考释
    第二节 金文考释和研究
    第三节 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
    第四节 有关专着
第三章 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
    第一节 汉字理论
    第二节 其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
    附录说明
    附录1 吴史新证
    附录2 《对扬补释》质疑
    附录3 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附录4 从商周八卦数学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附录5 甲骨金文零释
    附录6 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
    附录7 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
    附录8 殷墟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
    附录9 两周铭文所见某生考
    附录10 《北京图书馆所藏青铜器铭文拓片汇编》序
    附录11 张亚初先生关于淅川下寺楚墓的发言稿
    附录12 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
    附录13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附录14 于省吾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
    附录15 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主、年代与一号墓编钟的名称问题
    附录16 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的补释
    附录17 宋代所见商周金文着录表
    附录18 对妇好之好与称谓之司的剖析
    附录19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
    附录20 商代职官研究
    附录21 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
    附录22 论商周王朝与古蜀国的关系
    附录23 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
    附录24 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
    附录25 金文研究(1988)
    附录26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
    附录27 金文研究(1990)
    附录28 蔡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附录29 从古文字谈胡、胡国与东胡
    附录30 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
    附录31 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
    附录32 金文新释
    附录33 金文研究(1992)
    附录34 现代已故史学家于省吾
    附录35 疑难铭文拟定字一览表——摘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附录36 金文考证例释
    附录37 商周卣壶考述
    附录38 甲骨文字新解(二则)
    附录3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订补
    附录40 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附录41 谈四种整体文字及其意义
    附录42 古文字源流疏证释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界定
        1.1.1 时空范围界定
        1.1.2 研究对象界定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发现与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周楚墓的时空框架
    2.1 楚墓的分区和分期
        2.1.1 楚墓的分区
        2.1.2 楚墓的分期
    2.2 各期各区楚墓特征
        2.2.1 铜器墓
        2.2.2 陶器墓
    2.3 楚墓的发展阶段
        2.3.1 楚墓的阶段性特点
        2.3.2 各阶段楚墓分布态势
        2.3.3 各阶段历史背景考略
第3章 东周楚墓的等级构架
    3.1 楚墓分类现状及问题
    3.2 楚铜器墓的分类
        3.2.1 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验证与调整
        3.2.3 铜器墓等级序列的确立
    3.3 楚陶器墓的分类
    3.4 楚墓所体现的墓主等级及社会地位
第4章 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
    4.1 各阶段楚墓文化构成
        4.1.1 第一阶段文化构成
        4.1.2 第二阶段文化构成
        4.1.3 第三阶段文化构成
        4.1.4 第四阶段文化构成
        4.1.5 第五阶段文化构成
    4.2 各阶段楚墓所见他国(族)有铭楚式器
    4.3 楚墓中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4.4 文化结构的演进
        4.4.1 文化结构演进的历时性
        4.4.2 文化结构演进的区域性
        4.4.3 文化结构演进的层次性
第5章 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
    5.1 各阶段楚阶层人群构成与流动
        5.1.1 第一阶段各阶层分析
        5.1.2 第二阶段各阶层分析
        5.1.3 第三阶段各阶层分析
        5.1.4 第四阶段各阶层分析
        5.1.5 第五阶段各阶层分析
    5.2 阶层结构的演变
        5.2.1 阶层结构演变的历时性
        5.2.2 阶层结构演变的区域性
        5.2.3 阶层结构演变的层次性
第6章 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
    6.1 墓地组织分析
        6.1.1 研究现状及问题
        6.1.2 高中等级贵族的私有墓地
        6.1.3 低等级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6.2 组织形态的衍化
第7章 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
    7.1 礼器制度
        7.1.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1.2 青铜礼器墓
        7.1.3 仿铜陶礼器墓
    7.2 棺椁制度
        7.2.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2.2 棺椁重数
        7.2.3 椁室数量
    7.3 礼制规范的变革
        7.3.1 礼制规范的发展变化
        7.3.2 礼制规范与阶层变迁
第8章 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1 楚国社会变迁的两条并行主线
        8.1.1 公族集权政治——以高等级贵族统治集团为核心
        8.1.2 社会结构转型——以中下层族众为核心
    8.2 楚国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别
    8.3 周代南土之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
        8.3.1 与秦的对比
        8.3.2 与中原的对比
        8.3.3 楚、秦、中原社会变迁差别成因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疏证思路与方法
    四、材料来源与疏证规范
上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共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食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酒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商周青铜水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五节 商周青铜杂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钟镈铃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铎钲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鑃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戈戟矛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剑铍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杂兵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衡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杂用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小结
下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祭祀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荐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膳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宴飨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六节 盥洗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七节 置用地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八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九节 小结
    第六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声律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使用对象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击杀秉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小结
附录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篇章结构
    三、研究方法
    四、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研究概述
第二章 吴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诸樊及其子
    余祭(句余)
    余昧
    季札及其子
    吴王州于
    阖闾
    夫差
    其他吴国器
第三章 越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句践
    与夷(鼫与)
    不寿
    朱句
    越王翳(不光)
    诸咎
    初无余
    其他越国器
第四章 徐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徐王粮及其子孙
    徐王庚
    徐王子旃
    徐王又
    义楚即其子
    其他徐国器
第五章 锺离国金文整理研究
    锺离君柏
    季子康
    其他锺离国铜器
第六章 存疑器物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附录
    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集录
        一、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中的国名索引表
        二、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地名索引表
        三、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职官名索引表
        四、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人名索引表
        五、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表
        六、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战争索引表
        七、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通婚情况索引表
    着录引用书目简称表
    本文收录铜器索引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鸟虫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後记

四、新见越王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史记》战国史料新证[D]. 张建宇. 吉林大学, 2021
  • [2]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国族姓氏历时用字考察八则[D]. 李娇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战国文字字形表》校订[D]. 曹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6]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7]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D]. 杨文昱.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D]. 尚如春. 吉林大学, 2019(10)
  • [9]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D]. 查飞能. 西南大学, 2019(01)
  • [10]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王晓美. 西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新建月王武器及相关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