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

举办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

一、召开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论文文献综述)

谭敏捷[1](2021)在《基于PDCA循环模型的大学主题班会创新》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组织与个人是双向作用的有机整体,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成长又将反作用于组织建设。对于大学生而言,寝室、社团、班级(团支部)、学生会、党支部构成了学生得以聚集的组织网络,如果从聚集的时间长度和聚集的数量广度来综合观测,班集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组织,一个优秀的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往往能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力量。[1]因此,课题组从主题班会的顶层设计出发,结合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的PDCA循环理论,对主题班会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环节进行逻辑梳理和顶层设计,经过一年以上的实践检验,撰写了该工作案例。

马姁含[2](2021)在《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师生关系一直是广大研究者讨论的话题,师生关系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积极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从来就不被视为影响学构建功的关键因素,教师没有积极地把师生关系纳入自身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来经营。在小学虽然也存在一种关怀样态的师生关系,但人们对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概念还很模糊,所建立的师生关系也只是围绕简单的关心而展开的教育。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关怀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关怀样态下的师生关系,再进一步探寻出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更好发展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和师生关系实践研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大理市A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本章节首先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设计,并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本研究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最后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处理,对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知、组织形式、形成表现、实践效果展开了分析。第三部分为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较更高学段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更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像教师关怀引导比较单调,学生惧怕严厉批评;学生关怀反馈相对较少,教师缺乏教育成就感;学校关怀氛围有待加强,师生惯用言语关怀;家校关怀联系不够紧密,师生缺少情感对话问题。由于师生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追其溯源,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育体制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方案,包括表扬策略、游戏活动、召开主题多样的班会活动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四个活动方案,然后再根据方案实施的效果进一步作出了实践反思与展望。最后一部分,基于上述分析与实践,从教师、学生、家庭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核心、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以生活为平台和家校教育理念一致普适于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范睿康[4](2021)在《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中职生在实践体验中成长。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德育教育,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主题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研究以中学主题班会推进性评价指标为依据,从主题班会的主题、方案、实施过程、成果四个维度对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780名学生和82名班主任进行调查,并使用IBM SPSS Statics26.0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整体良好,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包括主题班会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主题班会的形式单一;主题班会的规划缺乏系统性;主题班会开展场所固定;主题班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主题班会后的延伸教育力度不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落后;班主任的专业素质能力不足;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班主任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深入;班主任的责任感不强。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本研究提出了五项对策: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提升班主任专业素质,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学校推进主题班会的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加强班主任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加强班主任师德师风建设。另外,本研究还通过调研与分析,对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主题进行了系列化设计,并且设计了以实训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供中职班主任参考。

杜蓓[5](2020)在《高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下,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一般来说,“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中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教材进课堂,教育部印发了开展思政课的要求。因此在2019年中,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思政课”展开。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见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它在思政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思政课的实现与“家国情怀”的培养息息相关。本篇论文通过将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围绕“如何培养家国情怀”的主题展开,总结培养“家国情怀”的一般方法。例如在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学习历史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现实,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当然也不能局限于历史课上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还可以走出历史课,比如开展有关历史的主题班会课,作为历史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的开展上结合历史元素,从而树立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除了这两种途径以外,还可利用我校的独特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路线和地址,带领学生从教室学习到走进文化遗址,从课本知识到生动的情景再现,从历史经验再回到现实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同时,本篇论文在研究“家国情怀”的这些培养方法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佐证,观察学生在课堂的情绪反馈,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及时与学生交流感受,在实践活动中总结方法。

李晨阳[6](2020)在《在基于罗伯特议事规则召开的小学班会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公民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使学生按照公民的样子去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公民教育方面也不例外。班会因为会议的本质属性吸引了笔者的目光,举行会议本身就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生活,而且班会的充足时间也为这种生活提供了可能。论文从理论上说明了,小学阶段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随即以公民教育可能的切入点引出班会。随后笔者通过进入小学的实地调查,了解实际中班会的具体情况,从内容和过程两方面分析得出结论“该校的班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无法为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提供帮助”。根据实际观察到的问题,笔者试着更新普遍存在的对班会的错误观念,并结合“罗伯特议事规则”对班会的形式进行改造,使其真正成为由学生召开的班级会议,之后将这种改造落到实处,作为例子呈现了两次比较完整的班会记录。最后总结实施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次的实验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针对实验的情况分析,学生具备成为公民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实施中发现学生的行动力不足,不能按照一个公民的要求去行事。因此,针对公民教育在小学各个年级阶段中的施行,笔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首先,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思想方面教育;随后,在高年级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公共生活的平台,帮助学生实现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方面的统一。按照这样的流程,相信会很大程度上改善实验中发生的行动力不足,决议实施不畅的失败现象。

肖虹[7](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研究 ——以xx卫生学校为例》文中指出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劳动者的重任。而在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XX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现状,梳理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成因分析,寻找阻碍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症结所在,探究有助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水平的策略。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XX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班主任管理机制;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不高;班级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班级组织机构的运行模式不适应;班级学习管理不到位;班级文化管理不扎实。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学校管理层办学理念相对落后,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班主任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工作中缺少研究意识,忽略学校内部教育合力;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主体地位意识薄弱;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主体意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尚需提高,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了提出相应策略:一是构建学校班级管理的立体网络;二是提高班主任自身专业素养;三是发挥任课教师的优势作用;四是实行班级目标管理;五是试行班干部轮岗制;六是创建学习型班级;七是创建职业文化氛围为核心的班级文化。

张小信[8](2020)在《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现代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才能更好应对各种挑战。因此,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抗挫折能力是指当个体面对挫折时,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发展能够使个体有效应对各种生活压力,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当下小学生的成长环境,面临较多的问题,会经历失败与挫折,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又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主题班会是基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一个中心,培养一种道德品质的活动。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具体的形势和学校的基本工作,利用主题班会来帮助学生提升抗挫折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深入学习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验前测,进而采用教育实验法,开展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实验,目的是通过主题班会对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实验班和常规班会课教育对照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积极认知、积极情绪、坚韧性和意志力、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五个维度的量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价值,进而对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主题班会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积极性实践探索,为以后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依据。研究中首先对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学的404名小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基于调查结论,选取了6年级中的两个班级(6.4班和6.3班)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提升抗挫折能力的主题班会教育的实验班和常规班会课教育的对照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积极认知、积极情绪、坚韧性和意志力、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五个维度的量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发现:(1)主题班会有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积极认知维度;(2)主题班会有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坚韧性和意志力维度;(3)主题班会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问题解决维度有一定的提升;(4)主题班会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积极情绪的维度提升不明显;(5)主题班会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积极寻求支持的维度提升有待进一步检验;(6)主题班会对抗挫折能力总体有一定提高,但效果并不明显。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利用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积极认知以及坚韧性和意志力这两个方面,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根据以上的实验研究,为何这次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效果不明显?我们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如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施教者的个体教学水平差异性;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性;实验者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干预时间、被测样本的控制、检测时间的科学性等方面,可能是导致本次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的几点建议:((1)足够的社会及学校支持,保障关于抗挫折能力提升的主题班会有效开展;(2)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提高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效果,比如树立抗挫折能力培养意识,提升专业水平,起到引领作用;(3)从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对抗挫折能力的课程出发,优化主题班会的开展,比如建构抗挫折能力主题班会课程,结合学生个体实情、融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学各个环节渗透抗挫折能力;(4)家校携手强化主题班会效能,促进学生抗挫折能力积极寻求支持的提高,如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5)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积极情绪提高。本研究我们分别从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开展主题班会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助力于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塑造,同时对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教学的具体实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依据。

杨庆平,赖雪芬[9](2020)在《中学主题班会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主题班会是中学班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解中学主题班会开展的情况,提高主题班会开展的实效性,对广东省梅州市的237名中学班主任和679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梅州地区中学的班主任和学生对主题班会都有正确的认识,且能有效开展主题班会,但仍存在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准备不足、班主任缺乏总结反思意识、班主任缺乏开展主题班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中学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对策。

马忠秋,周文琴,陈旦[10](2020)在《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探究》文中认为针对当前高校主题班会组织现状及问题,应进一步推进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在内容设计上注重与时俱进,组织形式上力求构思新颖,组织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应充分认识到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充分准备是基础,广泛参与是重点,教师指导是保障,并做好效果评价工作。

二、召开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召开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DCA循环模型的大学主题班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班会的计划阶段
    1.1 班会时间
    1.2 班会地点
    1.3 班会形式
    1.4 明确主题
    1.5 确定班会轮值主持人
    1.6 职责分工
        1.6.1 班长、团支书职责
        1.6.2 组宣委员职责
        1.6.3 生保委员
2 班会的执行阶段
3 班会的检查阶段
4 班会的数据处理阶段
5 特色及启示
    5.1 从理论维度来看
    5.2 从实践维度来看
6 结语

(2)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研究
        1.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历史溯源
        2.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3.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二)师生关系实践研究
        1.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结构
        2.师生关系的组织形式
        3.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4.师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5.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6.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4)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章 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工具
        4.调查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知
        1.重要性的认知:价值观念上重视师生关系
        2.类型的认知:情感态度上以积极关系为取向
        3.结构的认知:过程实践上偏重教学关系
        (二)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组织形式
        1.课内互动鼓励积极思考
        2.言语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3.学科教学引导关怀他人
        4.主题班会强化关怀意识
        (三)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表现
        1.以物质为推动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以规章制度为准则,要求学生遵守规则
        3.以沟通交流为纽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效果
        1.教师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2.学生敬爱教师,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3.学校关怀师生,增强师生归属感
第二章 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关怀引导比较单调,学生惧怕严厉批评
        (二)学生关怀反馈相对较少,教师缺乏教育成就感
        (三)学校关怀氛围有待加强,师生惯用言语关怀
        (四)家校关怀联系不够紧密,师生缺少情感对话
    二、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受个人整体素质影响,知行不统一
        (二)学生性格特点不同,教师反馈偏失
        (三)教育体制功利倾向,教师构建自觉性不强
        (四)家校教育不一致,学生认同不稳定
第三章 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行动
    一、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方案
        (一)表扬策略
        1.方案目的:建立师生互信关系
        2.方案内容:认可便签
        3.方案过程
        (二)游戏活动
        1.方案目的:拉近师生距离
        2.方案内容:“我是谁”游戏
        3.方案过程
        (三)召开主题多样的班会活动
        1.方案目的:提供师生交流平台
        2 方案内容:“学会关怀”
        3.方案过程
        (四)班级文化建设
        1.方案目的:增强学生归属感
        2.方案内容:设计布置“两角一墙”
        3.方案过程
    二、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效果
        (一)贯彻落实关怀行动,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真诚给予理解和信任,学生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三)正确对待批评与惩罚,学生学习态度得到转变
    三、大理市A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反思与展望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班会组织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敦促家校联合,增强学生关怀行为
第四章 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一、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以德育为核心
        (一)以集体活动为资源平台,实施道德伦理关怀
        (二)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加强理解平等对话
        (三)以持续关怀学生为纽带,建立互信关系
    二、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以生活为平台
        (一)提高关怀自我的意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二)形成关怀他人的态度,尊重父母的情感
        (三)增加与老师沟通频率,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家校教育理念一致
        (一)基于孩子需求,适度关怀孩子
        (二)增强家校沟通,实施情感教育
        (三)注重以身示教,关怀身边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中职学校
        1.5.2 班会
        1.5.3 主题班会
        1.5.4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
第2章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对象
        2.2.1 问卷对象
        2.2.2 访谈对象
    2.3 调查设计
        2.3.1 问卷设计
        2.3.2 访谈设计
    2.4 预测试
        2.4.1 问卷的相关性检验
        2.4.2 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2.4.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5 调查内容
第3章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结果统计
    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1.1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主题调查数据统计
        3.1.2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方案调查数据统计
        3.1.3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调查数据统计
        3.1.4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成果调查数据统计
    3.2 班主任问卷调查结果
        3.2.1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主题调查数据统计
        3.2.2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方案调查数据统计
        3.2.3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调查数据统计
        3.2.4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成果调查数据统计
第4章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主题班会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4.1.2 主题班会的形式单一
        4.1.3 主题班会的规划缺乏系统性
        4.1.4 主题班会开展场所固定
        4.1.5 主题班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4.1.6 主题班会后的延伸教育力度不够
    4.2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落后
        4.2.2 班主任的专业素质能力不足
        4.2.3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4.2.4 班主任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深入
        4.2.5 班主任的责任感不强
第5章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有效开展的策略
    5.1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主体参与意识
        5.1.1 班主任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主题班会活动
        5.1.2 给学生确定主题班会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权力
        5.1.3 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延伸教育和反思评价
    5.2 提升班主任专业素质,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
        5.2.1 班主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开展主题班会
        5.2.2 班主任依照学生兴趣创新主题班会形式
        5.2.3 班主任按照不同主题的需求选择多元化的活动场所
    5.3 学校推进主题班会的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
        5.3.1 主题班会的系列化
        5.3.2 主题班会的规范化
        5.3.3 主题班会的课程化
    5.4 加强班主任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5.4.1 学校加强班主任的职业培训
        5.4.2 学校建立相关考核制度
        5.4.3 学校组织与职业教育理解相关的活动
    5.5 加强班主任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班主任责任感
        5.5.1 加强班主任师德师风培训
        5.5.2 以教研活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5.5.3 党员教师带动师德师风建设
第6章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方案设计
    6.1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系列化主题设计方案
    6.2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方案设计案例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问卷(班主任卷)
附录三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考核评价细则

(5)高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2.“家国情怀”素养的分析
    2.1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2.2 核心素养下的“家国情怀”内涵
    2.3 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3.“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
    3.1 主课堂: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3.2 第二课堂:主题班会课途径
    3.3 第三课堂:结合疫情新形势培养家国情怀
    3.4 第四课堂:真实情境里的研学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在基于罗伯特议事规则召开的小学班会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公民与公民教育
        2.班会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公民与公民教育
        2.班会
        (三)本研究的问题域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行动研究法
        4.文献法
第一章 小学公民教育与班会
    一、小学公民教育在教育大背景中奠定基础
        (一)埋下公共人的种子
        (二)小学阶段的特性为公民教育创设了条件
        (三)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是对公正教育观念的维护
    二、当前小学公民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概念的误解
        (二)公民教育内容尚不完备
        (三)公民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三、班会成为公民教育可能的切入点
        (一)班“会”是属于班级的
        (二)班会的内容具有自主选择性
第二章 以公民教育视角观察班会
    一、S小学基本情况及资料的选取
        (一)基本情况
        (二)资料的选取
    二、班会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班会内容分析
        (三)班会流程分析
    三、现行班会框架下实施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章 基于罗伯特议事规则下的班会改造实践探索
    一、更新班会的观念
        (一)班会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会
        (二)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
    二、完善班级会议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
        (一)罗伯特议事规则
        (二)完善班级会议议事规则
    三、议事规则的运用
        (一)由谁负责清理桌子?
        (二)科任课纪律不好怎么办?
第四章 基于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一、实施情况总结与分析
        (一)实践中的积极方面
        (二)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二、基于现实的一些思考
        (一)思想意识决定具体行为
        (二)思想与行为并重,在真实生活中促进二者的结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研究 ——以xx卫生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二、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特点
        三、个人原因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学校简介
        二、研究对象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班级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内涵
    第五节 理论依据
        一、目标管理理论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三、多元智力理论
        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六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第七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XX卫生学校班级管理现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呈现
        一、班级管理的主体情况
        二、班级目标管理
        三、班级组织建设
        四、班级学习管理
        五、班级活动管理
        六、班级文化管理
第三章 护理专业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班主任管理机制
        二、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不高
        三、班级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
        四、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
        五、班级组织机构的运行模式不适应
        六、班级学习管理不到位
        七、班级文化管理不扎实
    第二节 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分析
        二、班主任因素分析
        三、任课教师因素分析
        四、学生因素分析
第四章 改进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 构建学校班级管理的立体网络
        一、建立班级管理工作保障机制
        二、建立有机统一的班主任管理机制
    第二节 提高班主任自身专业素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学会终身学习
        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三、增强职业指导能力
        四、加强工作协调能力
    第三节 发挥任课教师的优势作用
    第四节 实行班级目标管理
        一、构建班级目标
        二、班级目标的实施与控制
        三、班级目标成果的考核
    第五节 试行班干部轮岗制
        一、班干部轮岗制的原则
        二、班干部轮岗制的实施
    第六节 创建学习型班级
        一、培养学习型班主任
        二、建立学习型班级的共同愿景
        三、实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
        四、促进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五、改善心智模式,注重系统思考
        六、创新学习机制,开展团队学习
    第七节 创建职业文化氛围为核心的班级文化
        一、创建班级职业文化氛围的意义
        二、创建班级职业文化氛围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1.时代背景和教育政策
        2.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3.利用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明显优势
        4.基于个人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与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文献综述
        1.关于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2.关于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
        3.关于主题班会的研究
        4.小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工具
    (五)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
        2.实验变量
        3.实验方案
        4.实验数据处理
    (六)研究假设
三、实验步骤与实施
    (一)实验步骤
        1.实验前测
        2.实验过程
        3.实验后测
    (二)实验教学干预
        1.设计理念
        2.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实施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
        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
        3.实验组前、后测的比较
        4.对照组的前、后测比较
    (二)讨论与分析
        1.主题班会有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积极认知维度
        2.主题班会有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坚韧性和意志力维度
        3.主题班会有利于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问题解决维度
        4.主题班会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积极情绪的维度提升不明显
        5.主题班会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积极寻求支持的维度提升有待进一步检验
        6.实验班后测总分上均略高于对照班,但统计学意义上不存在显着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1.足够的社会及学校支持,保障关于抗挫折能力提升的主题班会有效开展
        2.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提高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效果
        3.从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对抗挫折能力的课程出发,优化主题班会的开展
        4.家校携手强化主题班会效能,促进学生抗挫折能力积极寻求支持的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主题班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教学设计
致谢

(9)中学主题班会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主题班会的认识
    (二)关于主题班会的主题来源
    (三)关于主题班会的形式
    (四)关于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
        1.主题班会的主要环节
        2.多媒体的使用情况
        3.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合力教育的情况
        4.主题班会后的总结和评价
三、中学主题班会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主题班会的实施主体多为班主任
    (二)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准备不足,对学生心理需求了解不够
    (三)班主任缺乏总结反思意识,影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班主任缺乏开展主题班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影响开展效果
四、优化中学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对策
    (一)班主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确保班会课开展效果
    (三)加强主题班会的总结和评价,巩固活动成果

(10)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校主题班会组织现状及问题
二、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三、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的意义
    1、强化组织管理的计划性与规范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系统性
    2、突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科学性
    3、提升教育成果的实效性与可借鉴性,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4、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外延
四、总体规划
五、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的设计
    1、内容设计上注重与时俱进
    2、组织形式上力求构思新颖
    3、组织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
六、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1、充分准备是基础
    2、广泛参与是重点
    3、教师指导是保障
七、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的效果评价
    1、不定期查看班会记录
    2、随机开展走访听课
    3、开展主题班会说课竞赛活动

四、召开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DCA循环模型的大学主题班会创新[J]. 谭敏捷.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09)
  • [2]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探究 ——以大理市A小学为个案[D]. 马姁含. 大理大学, 2021(08)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范睿康.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D]. 杜蓓. 西南大学, 2020(05)
  • [6]在基于罗伯特议事规则召开的小学班会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D]. 李晨阳. 沈阳大学, 2020(12)
  • [7]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班级管理研究 ——以xx卫生学校为例[D]. 肖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主题班会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实验研究[D]. 张小信.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学主题班会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杨庆平,赖雪芬. 基础教育研究, 2020(05)
  • [10]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题班会制度化、课程化建设探究[J]. 马忠秋,周文琴,陈旦. 新西部, 2020(02)

标签:;  ;  ;  ;  

举办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