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氯匹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

噻氯匹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

一、噻氯匹定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1](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 Data)、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有关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员均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OpenBUGS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涉及22种干预措施,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方面,舒血宁、丹红、血塞通、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丹红、血塞通和疏血通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或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血塞通联合常规西医优于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舒血宁、血塞通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复方丹参、丹参川芎嗪、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血必净、灯盏花素、瓜蒌皮、苦碟子和香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舒血宁、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或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参川芎嗪或灯盏细辛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疏血通、血必净、复方丹参、银杏达莫、血塞通、葛根素、苦碟子和参芎葡萄糖联合常规西医。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根据SUCRA排序结果,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脂方面成为最好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推荐临床使用。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李拯宇[2](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人类的健康被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有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症状缓解不明显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由来已久,如何应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术,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行PCI术,并且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病历98例。根据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党参、黄芪、丹参、黄精、赤芍、郁金、陈皮、桃仁、红花,每日一剂,服用1周。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半年再住院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其中胸痛、心悸、自汗,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而两组相比,胸闷、气喘、不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51.9%和77.3%,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2.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4%和59.1%。两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电图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37.0%和43.2%。两组心电图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半年再住院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2%和1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着降低胸痛、心悸和自汗的证候积分。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但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再住院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王仕新[3](2016)在《辛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患者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0例UAP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及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均显着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hs-CRP、Hcy、NT-pro-BNP指标较本组治疗前均显着的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IL-6、hs-CRP水平显着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具有更加显着的临床效果。

刘艳红[4](2015)在《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探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口服噻氯匹定治疗。统计行不同方法治疗的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以此来具体探析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3%,而口服噻氯匹定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好于对照组,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够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借鉴和推广。

孔凡明[5](2014)在《曲美他嗪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并观察曲美他嗪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连用一周左右,再予以曲美他嗪治疗,3次/d,同时定期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心肌缺血总负荷、ST段下降导联合数以及其下降数值总和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和BP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基于常规治疗加用曲美他嗪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疗效显着,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及应用价值。

王兴利[6](2014)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变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少数出现胃肠道症状,主要是有的注射部位有皮下淤血,未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安全性好。

覃兴航[7](2014)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文中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主要包括有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等方面论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任路辉[8](2012)在《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二乌温阳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属心肾阳虚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二乌温阳贴,20天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及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BN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6.3%,治疗组有效率为86.7%,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乌温阳贴能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赵芳[9](2010)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治疗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qd,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000IU皮下注射,q12h;强化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qd.观察2组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日用量、静息心电图变化,并以难治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为观察重点。结果治疗1周后,强化治疗组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5±5.1)次/周,对照组为(3.2±5.6)次/周;强化治疗组硝酸甘油用量为(0.3±0.6)mg/d,对照组为(2.1±3.6)mg/d;强化治疗组心电图改善30例(62.7%),对照组心电图改善21例(42.8%)。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的风险。

李克宁[10](2009)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现况》文中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

二、噻氯匹定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噻氯匹定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数据综合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收敛性评估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TC
        2.4.2 TG
        2.4.3 HDL-C
        2.4.4 LDL-C
    2.5 排序概率
    2.6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评价
3 讨论

(2)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4. 中医治法与方药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UA的发病机制
    3. UA的危险分层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两组病例具体治疗方案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记录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4.2 疗效指标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5.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4 半年再住院率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1.3 UA分级情况
        1.4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1.5 家族史
        1.6 吸烟史
        1.7 冠脉病变支数
        1.8 支架数
        1.9 支架类型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2.2 心电图改变
        2.3 中医证候比较
        2.4 半年再住院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2. 气虚血瘀是PCI术后基本病机之一
    3. 益气活血方的研究
    4. 总结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3)辛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指标检测方法
    1.5 治疗效果评估[2]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hs-CRP、Hcy、NT-pro-BNP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4)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2]:
2 结果
3 讨论

(5)曲美他嗪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标准
        1.3.1 观察指标
        1.3.2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观察
    1.4 疗效判定:
        1.4.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1.4.2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2]:
2 结果
3 讨论

(7)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2 抗凝血酶药物治疗
3 硝酸脂类药物治疗
4 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
5 联合治疗 (小剂量尿激酶UK,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6 介入治疗
7 移植手术治疗
8 高位硬膜外阻滞法治疗
9 结语

(8)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两组治疗前资料均衡性分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 TC、TG 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 LVEF、E/F 值、BNP 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分级表现比较
        3.5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观测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情况
        1.2 流行病学资料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 预防
    2 中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与治疗
    3 中医外治法
    4 方药分析
        4.1 方药配伍分析
        4.2 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穴位分析
        5.1 现代对内关、心俞的研究
    6 疗效评价
        6.1 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6.2 降低血脂作用
        6.3 对 LVEF、E/A 值、BNP 的改善作用
        6.4 对心电图的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观察
    1.4 心电图缺血改善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1周后, 强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硝酸甘油日用量降低。见表1.
    2.2 强化治疗组治疗1周后, 心电图缺血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见表2.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缺血治疗
    1.1 硝酸酯类
    1.2 β-受体阻滞剂
    1.3 钙离子拮抗剂
    1.4 代谢性抗心肌缺血药
2 抗血栓治疗
    2.1 抗血小板治疗
    2.2 抗凝治疗
    2.3 溶栓治疗
3 调脂治疗

四、噻氯匹定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J].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2]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D]. 李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辛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患者的效果[J]. 王仕新. 热带医学杂志, 2016(05)
  • [4]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探讨[J]. 刘艳红. 吉林医学, 2015(02)
  • [5]曲美他嗪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J]. 孔凡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2)
  • [6]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王兴利. 北方药学, 2014(09)
  • [7]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 覃兴航. 中外医疗, 2014(16)
  • [8]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任路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J]. 赵芳. 基层医学论坛, 2010(13)
  • [1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现况[J]. 李克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09(23)

标签:;  ;  ;  ;  ;  

噻氯匹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