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琴,梁文武,徐彪,周梦祺[1](2018)在《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系统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总结对省内应急视频会议系统音视频辅助设备的现状,分析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系统的优缺点,针对应急指挥的特点提出将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系统应用到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的观点。此措施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同时方便会控和系统扩展。

杨恩众[2](2017)在《软件定义多媒体组播系统与传输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诸如互联网电视、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网络视频监控、虚拟现实等多媒体应用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中IP流量的急速增长,而快速增长的网络资源消耗,可引发网络拥塞、传输时延变大等问题,最终会降低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导致用户体验变差,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机制、架构和算法对多媒体传输业务进行优化。网络承载的业务不断丰富,当前互联网出现了诸如体系臃肿、服务质量保障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术与产业界正在探索建立新的网络体系架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近年来被提出,因其支持服务可编程、网络可控等优势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利用多媒体编解码的先进技术、网络优化理论、在线网络测量以及组播技术等手段,研究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媒体传输机制、架构和算法,对于解决多媒体传输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网络多媒体的服务质量,优化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研究了在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组播传输控制与优化问题,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系统架构的研究。利用SDN提供的网络可控、可编程的特点,针对可伸缩视频,本文研究如何构建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组播服务系统。为了使网络转发节点支持对视频内容的感知、实现完全可控的组播,本文设计了管理子系统,同时定义了视频服务系统中的功能实体并设计了组成功能实体的各个模块。为了满足系统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支持,本文提出了在软件定义视频组播系统中链路带宽和网络时延的测量方法。针对系统在实际网络中部署时存在的域间和跨ISP服务问题,本文提出了支持大规模网络的域间与多ISP部署服务解决方案。在提出架构的基础上,我们搭建了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的原型系统,进行了相关实验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实验表明,提出的架构能够实现可伸缩视频在软件定义网络下的组播传输业务,能够达到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的目的。2)软件定义网络中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的研究。本文提出的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系统架构中,管理服务器的策略模块支持路由计算、组播树构建、视频传输控制等算法的定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应用和需求部署不同的策略。本文提出了在软件定义网络中具有可用带宽和时延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根据SDN控制器中的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等信息,构建具有QoS约束的最小代价视频组播树;同时本文提出了基于等效带宽估计的组播自适应调节控制策略,可伸缩视频在SDN网络传输过程中,系统可以依据网络状态信息检测到网络链路拥塞,依据相应层数选择算法在网络内部动态地调节可伸缩视频的传输层数,保证用户的观看体验。我们在原型系统中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和策略能够有效避免网络链路拥塞,显着提高视频业务的服务质量。3)软件定义网络中基于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研究。本文在软件定义网络中,基于可伸缩视频编解码技术和网络组播技术部署视频会议服务。在基于MCU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由于集中式的MCU具有很高的负载,极有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难以确保较高的QoS;而采用P2P技术部署的视频会议系统,成员上行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也可能导致服务的中断。本文提出的系统中,集中式会议管理服务器只负责管理会议,而不接收和处理来自会议成员的媒体数据。会议管理服务器通过网络控制器提供的接口获取网络拓扑信息、网络可用带宽和路径时延等状态信息,从而为SVC视频流建立具有QoS约束的组播树,并在服务过程中采用基于等效带宽估计的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动态地调节网络中传输的视频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不仅可以提供灵活可控的视频会议组播传输,而且可以减少网络带宽的使用,保证视频会议的服务质量。

林敦欣[3](2009)在《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IP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和交流工具,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灵活、全面的视音频信息的传递和服务,具有极其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传统的面向连接的传输结构存在网络带宽开销过大、终端负担重、伸缩性差以及控制复杂等缺点。为此,本文首先引入了三个评价会议系统传输结构性能的度量指标,对传统会议系统传输结构进行分类和评价,然后特别比较了面向连接的传输结构与组播传输结构之间的性能区别;描述了我们提出的基于源根组播树的会议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的一个IP组播多点交互式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包括系统结构和有关实现技术。实际使用表明,基于组播树的多点会议系统具有网络传输开销小、系统复杂度低、支持更多用户等特点。

孙勇[4](2008)在《下一代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下一代网络通信业务将多媒体数据融合到统一的IP网络上,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本文在探讨IP网络、固网和移动融合网络的视频通信技术基础上,从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不同角度对下一代网络中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下是本论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在网络层,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启发式智能优化QoS组播路由算法,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对IP层的组播路由寻路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满足带宽、时延、时延抖动、分组丢包率、费用多个QoS约束的动态组播路由算法(DM-ACA)。算法使用逆向路径(Reverse path)机制,蚂蚁从目的节点出发寻找源节点,解决了组播网络动态变化的问题;通过引入洪泛(flooding)机制,初始群筛选(sieving)机制,加性增量乘性减量(AIMD)的信息素启发机制,解决了蚁群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弱、收敛速度慢、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行有效。(2)在传输层,基于对复杂网络、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网络的建模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网络仿真建模模型,针对网络底层拓扑仿真方法提出建议。研究表明,Internet网络中节点的连接度服从幂律分布,且具有无标度(scale-free)特性。基于无标度网络模型建立的网络仿真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在互联网中应用的演化特征。基于对无标度网络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关系的改进的非平稳增长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基于Gossip协议的应用层组播(ALM)的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常用的随机网络模型比较,本文提出的基于无标度网络的模型与互联网的实际情况更吻合;与Planetlab实验床试验和实际测量数据分析比较,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仿真可以有效模拟大规模网络上的应用。(3)在应用层,对基于P2P结构的应用层组播数据分发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Gossip闲谈机制的节点管理控制策略,对分布式应用系统中的节点对象管理提出了有效的数据分发访问方法,一种被称作Gomcast(Gossip-based Overlay Multicast)的有效的成员管理协议被提出。研究表明,大部分传统的Gossip闲谈解决方案能够在节点小范围配置下很好的工作,但是在节点规模大的情况下会在可靠性和传输性能方面有很大的降低,这是因为单个节点缺乏全局信息、负载流量高和缺乏灵活性等原因。本文提出如下策略以提供给节点一个可靠的局部视图:服从幂律分布并使用优先连接的增长模型,推拉的闲谈机制,一种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心跳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上策略在节点规模大的情况下有更好的传输管理性能。(4)对P2P SIP的多媒体成员管理模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媒体传输控制机制。设计了一种使用Chord算法实现的、P2P模式的、使用SIP协议作为控制信令的传输模型,并对其中节点的启动和注册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设计了工作过程的详细步骤。(5)对IMS中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对网络融合中PSTN与IMS信令互通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IMS与PSTN互通的参考模型,分析了从SIP到ISUP的典型呼叫会话流程,给出了实现SIP与ISUP信令互通的结构和消息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具体的MGCF,重点分析了MGCF的应用层模块设计,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消息映射状态机的实现过程。(6)提出了一种在异构网络中自适应视频流传输的策略机制,使用Click Modular Router模块,设计了一种在无线网络和IP网络的异构环境中,当网络参数发生变化时,客户端自适应调整视频流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当网络参数变化时,VideoLAN视频服务客户端接收到的视频流服务质量可以保证,方案可行有效。

董亚冰[5](2007)在《基于H.323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组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IP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当前计算机应用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会议及其相关的标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概念、H323协议、流媒体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然后详细阐述了组播技术,包括组播技术的发展情况、组播技术的工作原理、路由技术等。在分析总结了IP组播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之后,对基于IP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网络拥塞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减缓拥塞,并对组播流量的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进行基于H.323协议和IP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系统的设计目标和硬件环境后,进行组网的选择和具体模块的划分。本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的多点通信能力,支持组播多点通信模式的视频会议的通信过程,系统视频、音频的处理与同步,并给出了系统管理和控制的设计与实现以及服务质量(QoS)控制的实现等。

胡凡良[6](2005)在《分布式纯软件视频会议系统QoS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Internet上,多媒体业务诸如:流媒体、视频会议和视频点播等,正在成为信息传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应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视频会议系统已经由传统的基于ISDN的H.320型系统转变为基于IP网络的H.323型系统,并逐步向基于IP组播网络的分布式的H.332型过渡。由于点对点传输的单播方式不能适应此业务的传输特性(单点发送多点接收),采用组播技术可以较容易的实现会议系统中视音频的传输。相对而言,分布式的视频会议系统在保证其服务质量方面难度更大一些,如时延抖动、丢包控制和音视频同步等。 本文通过研究,开发实现了一套纯软件的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视频会议实验系统,并对实现该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具体包括:RTP/RTCP协议实现,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发送和接收过滤器的设计与实现,以及保证会议系统服务质量的缓冲区策略,实现音视频同步等。最后本文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无论是工作在局域网还是模拟广域网,都能很好的运行,效果令人满意。 本文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应用到系统当中。通过对系统音视频缓冲区的处理,较好的解决了时延和抖动这对矛盾;当丢包率介于2%和5%时,将丢弃视频非关键帧数据,以缓解网络拥

陈哲[7](2005)在《基于TAPI3.0的IP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当前,视频会议系统呈现出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传统基于专用网的视频会议模式向基于Internet的视频会议模式发展;二是由硬件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向纯软件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发展。另外,IP组播技术的不断成熟,组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开发基于组播的应用也就显得日益重要。国内对于采用Microsoft TAPI3.0构建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不多见,并且没有针对于IE浏览器的实现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论文以Microsoft TAPI3.0作为核心组件,构建了一套基于IE浏览器的纯软件实现的组播视频会议系统。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微软TAPI3.0的体系结构和对象模型、TAPI3.0中的H.323通信和IP组播会议服务体系。还有Windows 2000活动目录、DirectShow、Site Server ILS服务等实现系统所用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要求,详细描述了系统功能、系统网络结构和系统部署情况。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是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TAPI3.0 API COM组件提供的丰富接口函数,实现了会议管理、组播视频会议和点对点会议三个模块。最后,经过对系统在安全性、通信能力和通信效果三方面的测试,给出了实验结果,并且在“系统对Mbone的依靠性”和“系统展望”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IE浏览器实现中小型视频会议的解决方案,并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系统的开发。鉴于当前多媒体的组播通信方兴未艾,基于IP网的视频会议系统更是研究中的热点,因此开展该方面的实验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黄东军[8](2004)在《分布式多路径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群组通信特别是计算机视频会议、网络音/视频广播、股市行情发布、远程教育、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ACW)、分布式交互仿真等大量兴起。这些新型应用大大推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组播技术正是这些应用的重要基础。组播不同于单播和广播,它将分组发送到一个指定的主机集合,即通信群组。组播的最大特点在于,在组播网络中即使用户数成倍增长,主干带宽也无需随之增加。因此组播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组播技术研究主要涉及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群组成员关系管理、组播地址分配、接纳控制和组播应用等问题。 本文首先研究了QoS组播路由问题的一般性描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QoS组播路由算法和协议的研究进展,对现存算法和协议进行了分类,研究了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的联系及区别。接着,讨论了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设计的基本目标,分析了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问题的复杂性,研究了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以及模拟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体部分重点研究Qos组播路由算法和协议、接纳控制和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1) 首次将局部存储结构引入QoS组播路由,使路由器只存储其两层邻居节点的可达性信息以及链路的QoS状态信息,以减少路由器存储开销,提高协议的规模伸缩性;利用这些信息,节点能够更加智能化地转发加入探测报文JoinProbe。针对组播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数据结构和组播树构造算法,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支持QoS特性的多路径组播路由协议QMoBF。分析表明,基于受限泛播技术的组播路由协议具有节点存储开销小、呼叫接收成功率高、伸缩性好等特点。 2) 研究了QoS组播路由的综合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性启发式函数,该函数能够有效使组播树的延时、带宽和网络代价特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并有效地运用到QMoBF协议中。 3) 研究了一种结合集中式算法与分布式算法优点的多路径启发式QoS组播路由协议,试图进一步降低控制报文开销并获得较高的呼叫成功率。算法依赖单播路由协议OSPF的链路状态广告报文(Link State Advertisement,LSA)传播链路的代价状态信息。该协议能够有效支持延时和带宽受限的代价优化组播树构造,具有控制报文开销小、可伸缩性好、呼叫成功率高等特点。 4)研究了多路径Qos组播路由协议口人勿BF与接纳控制相融合的方案,该方案面向支持负载受控服务、有保证服务和尽力而为服务的综合网络结构,并使用延时和带宽作为接纳参数。由于口几白BF协议能够有效地支持延时和带宽受限的代价优化组播树构造,并具有无环选路、呼叫接收成功率高、可伸缩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口人肠BF算法中集成接纳控制机制将有助于该协议的进一步发展。 5)在组播应用上,本文针对传统面向连接的传输结构存在连接多、复杂度高、伸缩性差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源根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原则,它使系统结构得到简化,可靠性、易用性和规模伸缩性得到提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源根组播的会议系统模型,并开发出一个功能强大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

刘璟[9](2003)在《大型动态组播系统网络安全服务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IP组播技术提出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学术界和工程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IP组播路由、可靠IP组播和拥塞控制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开放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视,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IP组播的网络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IP组播安全领域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成熟的IP单播安全技术相比,IP组播的安全技术问题更为复杂和困难,许多问题不可能通过直接扩展IP单播的安全技术来解决,在IP组播安全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论文着眼于为上层的IP组播应用系统提供端到端的通用网络安全服务。主要创新成果包括:* 在构建由GSC(Group Security Controller)和多个SGSC(Sub-Group Security Controller)组成的覆盖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大型动态组播群组的密钥管理方案MKEM(Multicast KEy Management)。MKEM改进并解决了Iolus和WGL方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系统具有很高的可伸缩性。提出了鲁棒及容错的密钥管理协议簇RMKEM来解决MKEM存在的SPOF(Single Point Of Failure)问题。由于顶层的各GSC之间是通过密钥协商算法产生组密钥的,倘若某个GSC出错,其它GSC控制下的子组也不受影响,因此提高了系统的容错性和鲁棒性。提出了RMKEM(或MKEM)+FEC+重新同步机制的方案使MKEM和RMKEM基于UDP/IP组播方式发送的密钥更新消息能够被组成员可靠接收。该方案可在大型动态组播组中实现可伸缩、鲁棒、容错和可靠的密钥管理。现存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中,同时达到可伸缩、鲁棒、容错和可靠四个目标的方案相当少。* 基于SPKI技术提出了组播分布式访问控制系统MDAC,并提出了基于二叉授权委托树的委托证书路径(DCP)查找算法。通过和其它方案如Gothic[Judge02]、文[Hardjono00]、文[Ballardie95]、文[HeDraft01]进行仿真对比,证明了MDAC不仅具有优越的性能,而且具备其它方案所不具有的分布式、支持各种组播模式、授权委托和隐私保护等特性。目前,在学术界和工程界,针对大型组播系统的安全访问控制问题的研究结果相当少。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安全方案MABCM[周冲02]的组播接收方不可抵赖服务MNORS。在MABCM构造的移动Agent黑箱的保护下, NRR移动Agent程序完全可以在不可信的接收方计算环境中产生可信的NRR不可抵赖证据。MNORS用纯软件来实现兼具高度的安全性和可伸缩性。国际上,该领域内<WP=7>* 目前仅有的一个研究结果Nark[Briscoe99]是基于智能卡实现的,且其伪随机密钥的产生方法的安全性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分析和证明。* 提出了可定位的组播数字指纹系统MFinger。MFinger利用覆盖网络技术、分布式数字水印算法和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指纹算法实现了组播流媒体的叛逆者跟踪和版权保护。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对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水印算法进行了严格的合谋攻击分析,并指出目前WHIM方案[Judge00]仅具有理论价值,在实现上是不可行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MFinger系统优于文[Chu99]和文[Brown99]的方案。* 鉴于现存的方案没有为大型动态组播群组实现全面而灵活的网络安全服务框架,提出了基于Antigone的大型动态组播群组的安全服务框架Muflex。除了Antigone自身支持的基本组播安全机制外(包括密钥管理、分组数据源鉴别、发送方不可抵赖等),Antigone还支持用户自己开发的组播安全机制。前面提出的组播网络安全机制:MKEM、RMKEM、MDAC、MNORS、MFinger等已经集成到Muflex中。上层应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定制组播安全策略来选择使用相应的组播安全机制。Muflex具有可移植性、可伸缩性、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动态加载安全机制、强大而全面的组播安全服务支撑以及Antigone本身所具有的灵活定制和执行组播安全策略等各项特性。此外,针对组播分组数据源鉴别问题,本文虽然没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作出了如下一些贡献:对组播分组数据源鉴别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指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了一个公开问题——分组Hash有向图鉴别问题;具体阐述了几种典型技术;指出了该领域的一些可能发展方向。论文还深入探讨了组安全策略系统的内部机制,详细介绍了组安全策略管理系统Antigone [McDaniel99],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论文实际上也是对当前组播安全领域国际研究成果的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综述。

郑力明,张会汀,刘伟平,肖志明,黄伟英[10](2003)在《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介绍了一个基于TCP/IP网络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模式,依靠组播基干将异地分布且动态变化的与会人员组织起来,实现网络会议的功能;系统主要功能由软件实现,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系统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2 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
    2.1 组播的概念
    2.2 基于IP组播的可视化视频会议系统
        2.2.1 原理
        2.2.2 网络架构
        2.2.3 优缺点
3 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系统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
4 结语

(2)软件定义多媒体组播系统与传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IP网络中多媒体自适应传输与组播研究
        1.2.2 软件定义网络中多媒体自适应传输与组播研究
    1.3 本文的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多媒体服务系统相关技术
    2.1 未来网络技术
        2.1.1 软件定义网络
        2.1.2 网络虚拟化
    2.2 网络组播传输技术
        2.2.1 IP组播
        2.2.2 应用层组播
    2.3 多媒体传输与自适应技术
        2.3.1 网络多媒体传输技术
        2.3.2 视频实时转码技术
        2.3.3 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
    2.4 小结
第3章 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传输架构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OpenFlow的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系统
    3.4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3.4.1 系统组成
        3.4.2 SDM~2Cast服务流程
        3.4.3 SDM~2Cast对QoS的支持
        3.4.4 SDM~2Cast的域间与多ISP部署
    3.5 原型系统部署与性能评估
        3.5.1 原型系统部署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软件定义网络中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软件定义网络中具有QoS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
        4.3.1 Steiner树问题及其算法
        4.3.2 具有可用带宽和时延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
    4.4 基于等效带宽估计的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
        4.4.1 等效带宽估计
        4.4.2 自适应视频层切换算法
        4.4.3 针对组播路径的视频增强层自适应切换算法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实验设置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软件定义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基于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
        5.3.1 系统组成
        5.3.2 视频会议系统工作流程
    5.4 实验与性能评估
        5.4.1 实验环境设置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传输结构分析
    2.1 视频会议系统的传输结构
    2.2 传输结构的性能评价
    2.3 几种传输结构的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播在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应用
    3.1 网络组播算法与协议
    3.2 IP组播在多点通信中的优势
    3.3 基于源根组播的会议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API的组播会议系统设计
    4.1 TAPI 3.0体系结构
    4.2 TAPI 3.0多播会议体系结构
    4.3 会议安全模型
    4.4 基于组播树的多点会议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系统基本描述
    5.2 开发平台
    5.3 应用系统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4)下一代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下一代网络中视频传输技术发展
    1.2 多媒体业务发展
    1.3 视频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1 IP组播
        1.3.2 无标度网络
        1.3.3 应用层组播
        1.3.4 IMS融合网络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1.4.3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约束QoS智能优化组播路由算法研究
    2.1 IP组播研究现状
        2.1.1 IP组播协议
        2.1.2 多约束QoS组播路由算法
    2.2 智能优化组播路由算法研究
        2.2.1 启发式智能优化算法
        2.2.2 群集智能优化算法
    2.3 蚁群算法研究及应用
        2.3.1 蚁群算法进展
        2.3.2 蚁群算法应用
        2.3.3 路由算法中的应用
    2.4 基于蚁群算法的满足多约束QoS组播路由算法
        2.4.1 多约束QoS动态组播路由模型的建立
        2.4.2 DM-ACA动态组播路由算法模型
        2.4.3 算法仿真实例和结果分析
        2.4.4 结束语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标度网络在ALM中的建模研究
    3.1 应用层组播模型
        3.1.1 应用层组播与对等网络
        3.1.2 应用层组播研究进展
        3.1.3 基于Gossip的应用层组播
    3.2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
        3.2.1 六度分割
        3.2.2 小世界网络
        3.2.3 复杂网络的传播动力学
    3.3 网络建模问题
    3.4 无标度网络建模
        3.4.1 标度的概念
        3.4.2 无标度网络建模研究
    3.5 改进的非平稳增长演化模型
        3.5.1 增长网络模型抽象
        3.5.2 择优的对数模型算法
    3.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6.1 演化模型的网络拓扑生成
        3.6.2 建立基于Gossip协议的应用层组播仿真
    3.7 本章小结
    3.8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视频传输成员管理策略研究
    4.1 应用层组播成员管理
    4.2 基于闲谈的成员管理
        4.2.1 闲谈在复杂网络中的传播
        4.2.2 闲谈的模型研究
        4.2.3 闲谈模型用于成员管理
        4.2.4 伙伴关系的建立
    4.3 一种基于闲谈的覆盖层成员管理策略
        4.3.1 相关研究
        4.3.2 基于闲谈的覆盖层组播协议
        4.3.3 无标度网络中的优先连接
        4.3.4 推拉结合的传播机制
        4.3.5 哈希心跳优化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仿真实验
        4.4.2 结果分析
        4.4.3 实验总结
    4.5 基于P2P SIP的新型多媒体成员管理模型
        4.5.1 P2P SIP研究背景
        4.5.2 P2P SIP传输模型研究
        4.5.3 P2P SIP用于成员管理策略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异构网络视频传输融合技术研究
    5.1 异构网络中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
    5.2 视频传输中控制协议
    5.3 IMS技术发展
    5.4 IMS与PSTN互通研究
        5.4.1 SIP和ISUP协议转化与消息映射
        5.4.2 MGCF的设计与实现
        5.4.3 本节小结
    5.5 一种自适应的异构网络视频流传输机制
        5.5.1 系统模型分析
        5.5.2 系统模块设计
        5.5.3 系统实现和流程设计
        5.5.4 本节小结
    5.6 本章小结
    5.7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及科研工作

(5)基于H.323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组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工作内容与创新
    1.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相关标准
    2.1 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2.2 视频会议标准H.323
        2.2.1 H.323的主要忧点
        2.2.2 H.323系统的体系结构
    2.3 流媒体网络协议
        2.3.1 IPv6
        2.3.2 流媒体网络传输与控制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播技术概述
    3.1 组播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3.1.1 IP组播技术发展情况
        3.1.2 应用层组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3.2 组播基础
        3.2.1 组播概述
        3.2.2 组播工作原理
        3.2.3 组播的应用
        3.2.4 组播地址
    3.3 组播路由技术
    3.4 IP组播技术的特点
        3.4.1 组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3.4.2 IP组播技术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P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4.1 系统框架
    4.2 基于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方式
    4.3 网络视频编码方案
        4.3.1 传统的编码方案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
        4.3.2 分层可调节式视频编码
    4.4 音频混合方案
        4.4.1 音频编码转换
        4.4.2 音频混合
    4.5 网络拥塞控制的解决策略
    4.6 组播流量控制及其算法改进
        4.6.1 组播流量控制机制
        4.6.2 对流量控制算法的改进
    4.7 速率控制算法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设计目标
    5.2 系统结构
        5.2.1 组网结构
        5.2.2 系统参数
    5.3 系统硬件平台
    5.4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
    5.5 会议系统传输层和网络层设计
        5.5.1 传输层的设计
        5.5.2 网络层的设计
    5.6 基于Socket的网络传输
        5.6.1 Socket套接字
        5.6.2 Winsock编程原理
        5.6.3 组播套接字初始化
        5.6.4 Socket套接字通信实现
        5.6.5 定义多媒体通信类
    5.7 系统实现方案
        5.7.1 视音频同步
        5.7.2 视音频数据处理
        5.7.3 会议管理和控制的实现
    5.8 服务质量(QoS)控制
    5.9 数据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6)分布式纯软件视频会议系统QoS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
    2.1 提出背景
    2.2 RTP的特点
    2.3 RTP协议
        2.3.1 RTP协议的数据报文格式
        2.3.2 RTP协议是如何工作的
    2.4 RTCP协议
        2.4.1 RTCP协议的控制功能
        2.4.2 RTCP发送方报告数据包格式
    2.5 H.332对H.323的扩展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QOS控制
    3.1 丢包控制
        3.1.1 RTCP丢包率分析
        3.1.2 基于丢包率估计网络状态
        3.1.3 调整发送速率
    3.2 差错控制
    3.3 时延和抖动控制
    3.4 同步控制
第四章 网络发送/接收过滤器设计
    4.1 DIRECTSHOW概述
        4.1.1 DirectShow体系结构
        4.1.2 过滤器图及相关组件
        4.1.2.1 过滤器
        4.1.2.2 Pin
        4.1.2.3 过滤器图
        4.1.2.4 过滤器图管理器
    4.2 过滤器的开发
        4.2.1 COM技术基础
        4.2.2 过滤器的开发
        4.2.2.1 准备工作
        4.2.2.2 发送过滤器的编写
        4.2.2.3 接收过滤器的编写
        4.2.3 编写Filter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分布式纯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及其QOS实现
    5.1 系统网络平台
    5.2 视频会议系统结构
    5.3 相关技术
        5.3.1 WinSock编程规范
        5.3.2 多线程机制
        5.3.3 IP组播网络传输技术
        5.3.3.1 组播定义
        5.3.3.2 组播技术规范
    5.4 服务器端工作流程
        5.4.1 服务器端数据处理
        5.4.2 用户登录信息数据库
    5.5 客户端工作流程
        5.5.1 客户端数据处理
        5.5.2 媒体数据处理
    5.6 服务质量
        5.6.1 时延抖动控制
        5.6.2 丢包控制
        5.6.3 音视频同步处理
    5.7 试验结果测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录用/发表的论文

(7)基于TAPI3.0的IP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视频会议发展概述
    1.3 国内外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实现技术简介
    2.1 Microsoft TAPI3.0概述
        2.1.1 IP电话服务
        2.1.2 TAPI3.0介绍
        2.1.3 TAPI3.0中的H.323通讯
        2.1.4 TAPI3.0中的IP组播会议
    2.2 Active Directory目录服务
        2.2.1 域、域树和树林
        2.2.2 与DNS集成
        2.2.3 创建域控制器
    2.3 DirectShow介绍
    2.4 Microsoft Site Server ILS服务
    2.5 组件对象模型(COM)介绍
第三章 系统设计概要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功能
    3.3 网络结构
    3.4 会议部署
第四章 IP组播视频会议的实现
    4.1 会议管理模块实现
        4.1.1 身份验证
        4.1.2 连接目录服务器
        4.1.3 新建会议
        4.1.4 会议属性修改
    4.2 组播会议模块实现
        4.2.1 加入会议
        4.2.2 本地视音频控制
第五章 点对点会议的实现
    5.1 应用程序介绍
    5.2 程序设计实现
        5.2.1 发送呼叫
        5.2.2 呼叫应答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探讨
    6.1 实验结果
    6.2 系统对Mbone的依靠性
    6.3 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分布式多路径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网络组播问题描述
        1.2.1 网络模型
        1.2.2 群组模型
        1.2.3 QoS组播路由问题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组播路由算法
        1.3.2 组播路由协议
        1.3.3 目前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全文结构
第二章 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的设计目标及评价
    2.1 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的设计目标
        2.1.1 降低路由信息收集与更新的代价
        2.1.2 降低组播树的计算代价
        2.1.3 提高协议的健壮性
        2.1.4 提高算法和协议的规模伸缩性
        2.1.5 支持异构的QoS请求
        2.1.6 提高算法和协议的动态性
    2.2 QoS组播路由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3 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的评价
        2.3.1 评价指标研究
        2.3.2 模拟仿真方法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受限泛播技术的QoS组播路由协议
    3.1 引言
    3.2 基于受限泛播的组播路由协议
        3.2.1 网络环境需求
        3.2.2 用于多路径搜索的两层QoS转发表
        3.2.3 数据结构
        3.2.4 链路和路径的可用性
        3.2.5 搜索树和组播树
        3.2.6 组播树构造算法
    3.3 QMoBF协议举例
    3.4 QMoBF协议的性质
    3.5 模拟实验及其分析
        3.5.1 测试方法
        3.5.2 呼叫成功率
        3.5.3 平均报文开销
    3.6 小结
第四章 QoS组播路由的综合优化
    4.1 引言
    4.2 QMoBF算法的改进
        4.2.1 扩大可用路径的搜索空间
        4.2.2 在算法中集成综合优化启发式
    4.3 模拟试验与分析
        4.3.1 平均控制报文开销
        4.3.2 对网络代价的优化
        4.3.3 平均呼叫成功率
    4.4 小结
第五章 结合集中式与分布式算法特点的QoS组播路由协议
    5.1 引言
    5.2 ICDMR协议描述
        5.2.1 协议运行的网络环境
        5.2.2 ICDMR协议的数据结构
        5.2.3 组播树构造算法
    5.3 ICDMR协议的基本性质
    5.4 模拟试验与分析
        5.4.1 平均控制报文开销
        5.4.2 平均呼叫成功率
    5.5 小结
第六章 QoS组播路由算法与接纳控制的集成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3 通信量与延时分析模型
    6.4 接纳控制准则
        6.4.1 受控服务请求的情形
        6.4.2 有保证服务请求的情形
    6.5 接纳控制与MQoBF组播路由算法的结合
        6.5.1 两层转发表的扩充
        6.5.2 QMoBF算法中的接纳控制条件
    6.6 小结
第七章 源根组播传输结构分析与应用
    7.1 引言
    7.2 传输结构的性能评价
    7.3 几种传输结构的比较分析
        7.3.1 基于全连接的结构
        7.3.2 基于多点控制单元连接的结构
        7.3.3 基于端系统群组通信的结构
    7.4 基于源根组播的会议模型
        7.4.1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设计原则与模型
        7.4.2 源根组播树传输结构性能分析
    7.5 基于源根组播的多点会议系统设计
        7.5.1 设计思想
        7.5.2 系统的软件结构
    7.6 系统实现
        7.6.1 系统基本描述
        7.6.2 开发平台
        7.6.3 应用系统的实现
    7.7 小结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的研究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创新点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9)大型动态组播系统网络安全服务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第一章 IP组播及其网络安全服务
    1.1 IP组播技术简介
        1.1.1 IP组播技术的历史
        1.1.2 IP组播技术的应用
        1.1.3 IP组播基础设施
        1.1.3.1 IGMP
        1.1.3.2 IP组播路由协议
        1.1.3.3 可靠组播
        1.1.3.4 拥塞控制
        1.1.4 IP组播全球骨干网
        1.1.5 其它相关技术
    1.2 组播系统的网络安全服务
        1.2.1 基本安全服务
        1.2.2 组播安全机制vs.单播安全机制
        1.2.3 影响IP组播安全的因素
        1.2.3.1 IP组播应用类型
        1.2.3.2 组规模和组动态性
        1.2.3.3 可伸缩性问题
        1.2.3.4 信任模型
        1.2.4 组播安全系统的问题域
        1.2.4.1 端到端核心问题域
        1.2.4.2 基础设施问题域
        1.2.4.3 复杂应用问题域
        1.2.5 IRTF和IETF的相关活动
    1.3 论文主要贡献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密钥管理系统MKEM和RMKEM
    2.1 覆盖网技术
    2.2 相关工作
        2.2.1 大型动态组播系统的密钥更新和发布
        2.2.1.1 集中式方案
        2.2.1.2 分层子组方案
        2.2.2 动态对等群组(Dynamic Peer Groups,简称DPGs)的密钥协商
    2.3 MKEM
        2.3.1 系统设计的要求和目标
        2.3.2 MKEM核心框架
        2.3.3 密钥树
        2.3.3.1 安全组
        2.3.3.2 密钥树
        2.3.4 子组密钥树
        2.3.5 SGSC和GSC密钥树
        2.3.6 组密钥树更新算法和协议简介
        2.3.6.1 记号和表示法
        2.3.6.2 有成员加入时的密钥更新算法和协议
        2.3.6.3 有成员离开时的密钥更新算法和协议
        2.3.7 MKEM的访问控制策略和组会话密钥更新算法及协议
        2.3.7.1 MKEM的访问控制策略
        2.3.7.2 MKEM组会话密钥更新算法和协议
    2.4 RMKEM
        2.4.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在DPGs中的扩展
        2.4.2 RMKEM核心框架
        2.4.3 组密钥的生成及更新
        2.4.3.1 组密钥的生成
        2.4.3.2 组密钥更新
        2.4.4 RMKEM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分析
        2.4.5 小结
    2.5 进一步利用FEC技术提高MKEM和RMKEM的可靠性
        2.5.1 FEC+UDP/IP组播
        2.5.2 重新同步机制
    2.6 结论和后续工作
第三章 分布式访问控制服务:MDAC
    3.1 简介
        3.1.1 IGMP简介
        3.1.2 IGMP的安全问题
        3.1.2.1 IP组播基础设施的保护
        3.1.2.2 组播数据保护
    3.2 相关工作
    3.3 SPKI技术简介
        3.3.1 ACL访问控制列表方案存在的局限
        3.3.2 用于访问控制的数字证书
        3.3.3 SPKI数字证书
        3.3.3.1 SPKI数字证书格式
        3.3.3.2 传统访问控制技术和SPKI访问控制技术之比较
        3.3.3.3 授权委托
        3.3.3.4 证书链的缩减算法
        3.3.3.5 在分布式环境中使用SPKI数字证书的优点
    3.4 基于SPKI的组播分布式访问控制系统MDAC
        3.4.1 系统框架
        3.4.2 MDAC授权协议
        3.4.3 委托证书路径搜索算法及证书缩减
        3.4.4 基本授权委托树和基本证书缩减
        3.4.5 性能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分组数据源鉴别
    4.1 简介
    4.2 相关工作
        4.2.1 基于分组Hash有向图的方案
        4.2.2 基于一次性数字签名(one-time signature)技术的方案
        4.2.3 基于MAC码的方案
        4.2.3.1 基于非对称MAC码的方案
        4.2.3.2 基于时间MAC码的方案
        4.2.4 基于前向纠错码FEC的方案
    4.3 分组数据源鉴别技术
        4.3.1 TESLA
        4.3.1.1 方案一:基本方案
        4.3.1.2 方案二:对分组丢失的鲁棒性
        4.3.1.3 方案三:达到快速的传输率
        4.3.1.4 方案四:处理动态的分组发送速率
        4.3.1.5 方案五:TESLA接纳更大范围的接收者
        4.3.2 EMSS
        4.3.2.1 基本签名方案
        4.3.2.2 扩展方案
        4.3.2.3 签名分组
        4.3.3 FEC
        4.3.3.1 Erasure码简介
        4.3.3.2 鉴别标签生成算法
        4.3.3.3 鉴别方案
        4.3.4 BiBa
        4.3.4.1 SEALs
        4.3.4.2 BiBa签名方案
        4.3.4.3 BiBa鉴别协议
    4.4 结论
第五章 不可抵赖服务:MNORS
    5.1 不可抵赖服务简介
    5.2 移动Agent安全技术简介
        5.2.1 恶意主机问题
        5.2.2 防范恶意主机攻击概述
    5.3 组播系统的不可抵赖服务MNORS
        5.3.1 简介及相关工作
        5.3.2 MNORS系统核心框架
        5.3.3 利用MABCM方法构建移动Agent黑箱
        5.3.3.1 移动Agent黑箱定义
        5.3.3.2 MABCM方法
        5.3.4 NRR移动Agent程序
        5.3.5 不可抵赖证据格式
        5.3.6 不可抵赖证据的验证
    5.4 结论和未来工作
第六章 组播数字指纹系统:MFinger
    6.1 数字水印技术简介
        6.1.1 数字水印技术原理
        6.1.2 数字水印的应用
        6.1.3 数字水印算法的评价标准
    6.2 组播数字指纹技术及相关工作
    6.3 可伸缩的组播数字指纹技术MFinger
        6.3.1 MFinger系统框架
        6.3.2 MFinger中枢网络
        6.3.2.1 分布式数字水印算法
        6.3.2.2 中枢网络的日志管理
        6.3.3 MFinger最后一跳
        6.3.3.1 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指纹算法
        6.3.3.2 叛逆者跟踪算法和合谋攻击分析
    6.4 性能评价
    6.5 结论
第七章 组安全策略管理架构
    7.1 简介和相关工作
    7.2 Antigone组安全策略
        7.2.1 组安全策略定义
        7.2.2 本地安全策略
        7.2.3 策略实例
        7.2.4 组安全策略的生命周期
        7.2.5 策略管理原则
        7.2.6 组安全策略设计空间
        7.2.6.1 会话密钥更新策略
        7.2.6.2 数据安全策略
        7.2.6.3 成员资格策略
        7.2.6.4 过程故障策略
        7.2.6.5 授权和访问控制策略
        7.2.7 Antigone的设计目标
    7.3 策略表述和分析:Ismene策略描述语言
        7.3.1 Ismene系统模型
        7.3.2 实现方法
        7.3.3 数据安全性设置从句
        7.3.4 行为从句
        7.3.4.1 重新配置组
        7.3.4.2 和外部授权架构集成
        7.3.5 策略过程
        7.3.5.1 判定(Evaluation)
        7.3.5.2 策略调和(Reconciliation)
        7.3.5.3 相容性检测
        7.3.5.4 策略分析
    7.4 Antigone的策略执行
        7.4.1 策略执行
        7.4.1.1 机制
        7.4.1.2 信号
        7.4.1.3 组接口
        7.4.1.4 事件总线
        7.4.1.5 属性集
        7.4.1.6 策略执行示例
        7.4.1.7 架构
        7.4.2 组接口
        7.4.3 策略引擎
        7.4.4 机制
        7.4.4.1 认证机制
        7.4.4.2 成员资格机制
        7.4.4.3 密钥管理机制
        7.4.4.4 数据处理机制
        7.4.4.5 故障检测和恢复机制
        7.4.4.6 调试机制
        7.4.5 广播传输层
    7.5 结论和未来工作
第八章 基于Antigone的组播安全服务框架:Muflex
    8.1 相关工作
        8.1.1 SGL(Secure Group Layer)
        8.1.2 基于IPSec的方案
        8.1.3 在CORBA中实现组通信
        8.1.4 VersaKey
        8.1.5 SecureSpread
        8.1.6 KeyStone
    8.2 Muflex系统架构
        8.2.1 Muflex设计目标
        8.2.2 Muflex核心框架
        8.2.2.1 完整强大的安全服务
        8.2.2.2 组安全机制管理层
        8.2.2.3 GenIO
    8.3 安全机制之间的交互
        8.3.1 发送实体注册过程
        8.3.2 接收实体注册过程
        8.3.3 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
    8.4 AntigoneAPI简介
    8.5 结论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未来工作
    9.1 全文总结
    9.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功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 简历
    二、 科研项目及个人研究成果
    三、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小插曲

(10)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简介
    2.1 系统主要功能
    2.2 系统构成
3 系统设计及实现
    3.1 系统传输层和网络层设计[2,4]
        3.1.1 系统传输层的设计
        3.1.2 系统网络层的设计
    3.2 音频处理模块
    3.3 视频处理模块
    3.4 声像同步控制[3]
    3.5 分布式会议管理器(DVM)
4 结束语

四、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P组播的分布式系统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J]. 王琴,梁文武,徐彪,周梦祺. 湖南电力, 2018(06)
  • [2]软件定义多媒体组播系统与传输策略研究[D]. 杨恩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3]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实现[D]. 林敦欣. 中南大学, 2009(S2)
  • [4]下一代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孙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5]基于H.323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组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董亚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6]分布式纯软件视频会议系统QoS的研究与实现[D]. 胡凡良. 广西大学, 2005(05)
  • [7]基于TAPI3.0的IP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哲. 暨南大学, 2005(08)
  • [8]分布式多路径QoS组播路由算法与协议研究[D]. 黄东军. 中南大学, 2004(04)
  • [9]大型动态组播系统网络安全服务的若干问题研究[D]. 刘璟.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2)
  • [10]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郑力明,张会汀,刘伟平,肖志明,黄伟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02)

标签:;  ;  ;  ;  ;  

基于IP组播技术的分布式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