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简介

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简介

一、浅述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娉[1](2021)在《高COD啶虫脒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兰州新区某化工企业产生的啶虫脒废水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具有盐分含量高、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低等特点,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处理原则,选用减压蒸馏、Fe/C微电解、芬顿氧化等工艺,分别对高COD啶虫脒废水进行预处理,并探究各工艺的最佳实验条件。通过对比不同顺序组合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废水处理成本,确定出啶虫脒废水的预处理方案。借助GPS-X污水处理工艺仿真模拟软件,对预处理后的出水,进行生物处理工艺的比选、仿真模拟和参数优化,为该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和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参考。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减压蒸馏单因素实验表明,不调整原废水酸碱度,蒸馏温度为50℃时,能够去除37.04%的CODCr。蒸馏过程去除了大部分啶虫脒等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并且降低了废水中的氨氮、总氮和含盐量。利用蒸馏后收集的冷凝液进行后续预处理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废水处理的药剂成本。(2)铁碳微电解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表明,Fe/C质量比为0.96,Fe/C投加量为210.01 g/L,进水pH为3,反应时间为90 min时,能够去除44.64%的CODCr。(3)芬顿氧化工艺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表明,H2O2投加量为1.28Qth(243.38 m L/L),进水pH为4,n(H2O2):n(Fe2+)为8.90,反应时间为95 min时,能够去除61.93%的CODCr。(4)通过对比不同组合工艺的CODCr去除效果和运行成本,本研究确定采用先减压蒸馏,后进行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组合工艺作为啶虫脒废水的预处理工艺。组合工艺单因素、响应面优化实验表明,在过氧化氢投加量为0.77Qth(80.93 m L/L),投加次数为3,进水pH为4,反应时间为98 min时,能够去除80.52%的CODCr,B/C值可提高至0.425。组合工艺对啶虫脒废水的CODCr去除效果和可生化提高效果优于单独处理工艺,且能够节省一部分药剂成本。(5)运用GPS-X模拟软件进行建模和比选,最终选择水解酸化池+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池(IFAS)+沉淀池为废水生物处理方案。通过单因素模拟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水解酸化池的停留时间为1 d,IFAS池DO浓度为3 mg/L,污泥回流比为60%,沉淀池排泥量为3 kg/d。经过工艺参数优化后的出水水质既远低于园区污水处理厂低浓度废水纳管标准,又能够节约废水处理费用,工艺参数优化效果较好。

孙正[2](2021)在《皮革废水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典型的制革废水集中处理厂处理后的废水和生活污水混排进入市政综合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皮革废水对实际市政污水厂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发现皮革废水的高COD和NH3-N对活性污泥法造成较大影响,极高的COD和TDS浓度会引起微生物群落平衡的紊乱,在进水C/N比为3.43的情况下,系统对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NH3-N的去除率仅为44.8%和54.3%。处理后的皮革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处理是进一步合理降低污水污染负荷的路径,但因存在大量染色剂作为不可降解COD,不可作为反硝化碳源,导致市政污水处理厂进水生物需氧量(Biological oxygen demand,BOD)和COD的比值(BOD/COD)比不足,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试验分析,探寻在后期涉及改造后的可行路径,结果如下:1.采用外加碳源试验探究有活性污泥条件下外加碳源和特种反硝化菌对反硝化提升的效果,从试验结果来看,投加和未投加特种反硝化菌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73.76%和68.97%,特种反硝化菌对增加皮革废水的反硝化效率并不明显,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调整优化碳源投加量可确保TN达到15 mg/L的排放要求,对于TN的去除,应考虑侧重于外源碳源的添加和生化工艺的指标控制。2.使用四相催化氧化工艺和活性焦四级吸附两种高级氧化工艺对综合污水处理厂的生化二沉池出水进行小试,以分析COD在此深度处理工艺下进一步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工艺对COD的去除均有良好的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89%,均可满足COD降至50 mg/L达标排放的要求,同时四相催化氧化对SS和色度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活性焦吸附工艺随着反应时间,吸附效率逐渐下降,应考虑在实际运用中严格针对此两项工艺的改造投入和运营成本进行分析测算,从实际出发,减少达标排放情况下的运行成本。综上所述,皮革废水对市政污水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COD和NH3-N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去除率的降低,导致两级污水处理厂常规工艺处理后TN和COD无法达标,其中TN指标可采用外源碳源作为BOD/COD比的有效调解手段,确保反硝化效率,同时四相催化氧化工艺和活性焦吸附对于难降解COD的进一步去除具有良好效果。

常雅婷[3](2020)在《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少、处理效率高、兼具景观价值等优点,逐步应用于污水处理并在近二十年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不同省份在气候、地理、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设计规范适用性较弱。目前陕西省还未有本省设计规范,亟需编制一套适宜于陕西省实际情况的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用于科学性、合理性的设计、建设及管理维护人工湿地工程。本论文通过资料收集国外人工湿地规范十七部、国内规范十六部。通过阅读对设计过程中各方面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陕西省首部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草案,即《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及成果:(1)从国外十七部规范中选择时间上最新的爱尔兰、德国、印度三部,其中印度与我国接壤。爱尔兰强调设计前调研工作及客户喜好。德国注重基质组成及配比。印度详细分析不同湿地类型下多种面积计算方法及优缺点。国外湿地规范形式灵活,侧重不同。(2)对国内所有可收集到的国家级和已发布各省级人工湿地设计规范中各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华东地区发展最好。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工湿地的应用,但也存在缺陷。例如水量及水质确定需考虑城镇及农村差异性,考虑回用灌溉时应适当放宽对TN的要求;设计参数受多因素影响,需结合实际工程运行数据;国内规范在基质堵塞方面的“蚯蚓疏通”、“反冲洗”及植物种植方面的“加覆土层”条文不合理。(3)对陕西省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进行分析,结合陕西省实际水量、水质、植物等数据,形成《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该规程对人工湿地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维护等各方面均作出了要求,适宜于陕西省范围内处理城镇或农村生活污水,或具有类似水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对于该技术在陕西地区的应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李潭[4](2020)在《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晶硅的生产中,水的消耗量较大,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和盐,导致了严重的废水污染。由于多晶硅行业废水成分复杂,因此,在多晶硅行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多样的废水实际状况和污染物成分,因此造成了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的复杂性。化学沉淀法和混凝沉淀法都是多晶硅行业中最常用的废水处理方式,但是实际工况中,废水的复杂性会导致药剂使用的成本偏高,处理效率也不稳定。因此,希望在实际废水处理工艺中辅助其他的水处理方式来降低成本。本文通过混凝沉淀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设定了多晶硅废水的处理方案,从小试中研究了混凝剂的选择和混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以及生物处理单元的污染物去除效率。随后构建了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系统,包括脱氟单元、脱氮和有机物单元以及污泥处理单元,并计算了各构筑物的尺寸。最后进行了废水处理系统的调试、运行和优化。得出的结论主要如下:(1)在小试环节中,研究了混凝剂的选择和其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针对含氟量和COD偏高的废水,多晶硅行业废水的处理中最佳混凝剂为PAC和PAM,其最佳PAC投加量为65mg/L,在PAC:PAM为10的情况下污染物去除效率最高。混凝沉淀系统对F-和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进水F-浓度在550mg/L时,F-的去除效果在98%以上,进水SS为1000mg/L左右,SS去除效率可达95.1%以上。本工艺系统中,COD在混凝沉淀工艺段的去除率仅达55%60%之间。(2)生物处理单元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的水处理工艺,系统进水COD浓度约为1300mg/L左右,生物处理单元对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6%左右,总氮和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10%20%,5%以下和63%87%。(3)基于小试结果,确定多晶硅生产废水的处理流程如下:多晶硅行业废水→调节池→初级混凝反应池→初级沉淀池→二级混凝反应池→二级沉淀池→水解酸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消毒池→出水。设计进水量为1200m3/d,排放标准满足一级标准。设计污水处理成本1.24元/吨。工程建成后,生物系统启动采用间歇式接种-连续流负荷提升的方式,运行稳定后,废水的COD、SS和F-处理效率分别达到98%,97.8%和99.5%以上,废水排放标准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4)鉴于废水处理后氨氮浓度在达标排放附近偶尔波动,建议多晶硅废水处理工艺可以从四方面加以优化:增加预处理环节,强化生化处理系统,增加深度处理系统以及综合生活污水,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王晓苗[5](2019)在《改性纳米零价铁去除废水中硝酸盐的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与农业化的快速发展,硝酸盐污染成为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纳米零价铁因其特有的表面效应及较强的还原性,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研究,成为去除硝酸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针对纳米零价铁易团聚、去除硝酸盐产物中氨氮转化率高等问题,选用金属Cu、Pd及沸石对纳米零价铁进行改性,筛选出最优的催化剂制备条件,并对其进行表征,为纳米零价铁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纳米零价铁,通过化学沉淀法负载金属Cu、Pd,形成双金属/三金属纳米粒子进行硝酸盐去除实验。首先研究Cu催化对纳米零价铁去除硝酸盐的影响,结果显示负载Cu可以加速电子的转移及活性氢的产生,从而加速反应进程,且15 wt%为最佳负载量。探讨初始硝酸盐浓度、初始pH等因素对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确定最佳初始硝酸盐浓度为50 mg·L-1,本实验材料投加量充足(4g.L-1)不需要控制溶液初始pH。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产物中,氨氮选择性约70%。为了研究Pd-Cu双金属催化对纳米零价铁去除硝酸盐的影响,控制金属负载量为10 wt%,合成Pd-Cu-nFe0、Cu-Pd-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处理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硝酸盐溶液,并与Cu-nFe0、Pd-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对比,结果表明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的硝酸盐去除速率最快,氨氮转化率最低。选取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探讨Pd、Cu比例及金属负载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d、Cu为1:2,金属负载量为15wt%条件下,产物氨氮转化率最低(38%)。向反应体系中注入H2,结果显示注入H2显着提高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的硝酸盐去除速率,并有助于降低产物氨氮转化率(31.66%)。为研究沸石改性对纳米零价铁去除硝酸盐的影响,选用NaY沸石做载体,通过离子交换和液相还原制备的Cu-nFe0/(Na Y)粒子在去除硝酸盐实验中表现出较低的氨氮选择性。研究NaY沸石使用量对Cu-nFe0/(Na Y)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结果显示Na Y沸石用量为5 g时硝酸盐去除速率最快,反应40min时去除率为98.21%,基本去除完全,氨氮最终转化率仅为16.16%。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另外选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沸石,分别为:NH3镁碱沸石、Na丝光沸石、HΒ沸石,探讨沸石种类对硝酸盐去除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沸石类型对硝酸盐去除性能产生影响,Cu-nFe0/(Na Y)粒子去除硝酸盐的速率最快,而Cu-nFe0/(Na丝光)则表现出更低的氨氮选择性(8.38%)。选择 15 wt%Cu-nFe0、15 wt%Pd-Cu-nFe0(Pd:Cu=1:2)及 Cu-nFe0/(Na Y)三种改性材料进行硝酸盐循环去除测试,结果显示三种材料经过四个循环后硝酸盐去除率均有所下降,Cu-nFe0/(Na Y)粒子表现出更高的硝酸盐去除率(70.39%)。不同的是Cu-nFe0、Pd-Cu-nFe0纳米粒子的氨氮转化率随着循环增加而降低,而Cu-nFe0/(Na Y)粒子的氨氮转化率随着循环增加逐渐上升至40%以上,因此在应用中应考虑沸石的使用寿命和再生。实验室合成Pd-Cu/活性炭(AC)催化剂,将nFe0、H2两种还原剂分别与催化剂结合处理硝酸盐,对比两种还原剂去除硝酸盐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1 g·L-1条件下,反应结束时nFe0实验组硝酸盐去除率仅为32.81%,低于H2实验组,且nFe0实验组产物的氨氮转化率(60.22%)高于H2实验组(26.8%)。增大催化剂用量至4 g·L-1,nFe0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硝酸盐去除率提升至76.51%,氨氮转化率降至35.25%,因此在合适催化剂的协同作用下,nFe0有望代替H2,成为一种有效去除硝酸盐的还原剂。

张帅[6](2019)在《基于铜渣催化剂的Fenton体系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铜渣作为一种冶炼工业的废弃物,长期以来被人们简单堆存,没有一个合理、资源化的利用方式,铜渣内含有大量的含铁矿物,其对于Fenton体系的催化作用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工业有机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日益严重,本文就铜渣/H2O2类Fenton体系处理工业有机废水展开探究。利用铜渣/H2O2类Fenton体系处理H酸废水,寻找该体系反应的最佳条件,阐明不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探究铜渣在本体系中的催化活性及重复利用的催化稳定性;通过考察实验过程废水中COD去除率、TOC去除率、pH的变化及铁离子浓度变化等方面,初步讨论了铜渣/H2O2类Fenton体系的催化机理,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并考察利用此Fenton体系对不同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提高铜渣在实际工业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可行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经过对铜渣的表征分析可以得知:铜渣所含矿物主要有铁橄榄石及磁铁矿,并观察到了少量铜锍。其中含量最多的Fe元素含量为36.19%、非金属元素主要含有O、Si、C,检测到的其他金属元素主要有Pb、Zn、Cu等;(2)铜渣/H2O2类Fenton体系中,双氧水投加量、铜渣投加量、铜渣粒径、初始pH等条件的改变会影响H酸废水处理效果;H2O2投加量(n(H2O2)/m(COD))为0.055mmol/mg、n(H2O2)/m(铜渣)为10mmol/g和初始pH=3条件下,反应180min,COD及TOC去除率分别为70%和40%,出水金属浸出分析未超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铜渣重复利用四次仍然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COD的去除率仍然可以达到40%,对废水pH的调节作用会降低,该体系对棉浆黑液和活性红X-3B模拟染料废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3)将铜渣与其他几种矿物催化剂及传统Fe2+催化剂作对比,结果显示铜渣作为异相催化剂时,在强酸条件下是一种相较更加优良的催化剂,但其催化活性适应水环境pH的能力较弱,除此之外,黄铁矿、传统Fe2+催化剂的适宜pH范围较广,在pH=13条件下,磁铁矿和铜渣则性能更优;

刘新民[7](2018)在《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酚废水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化工废水成分复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煤化工含酚废水作为一种典型的、难降解的工业废水,其主要成分包括氰化物、氨氮、酚类、多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等物质。据最新的机构调查显示,国内多数煤化工企业对含酚废水的处理效果不理想,生化出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浓度往往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能源装置,能够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产生电能,并且在微生物和电化学的协同作用下,污水处理效果更佳。本课题将厌氧流化床(Anaerobic Fluidized Bed,AFB)工艺同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单室空气阴极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Anaerobic Fluidized Bed Microbial Fuel Cell,AFB-MFC)应用于处理焦化废水(Coking Wastewater,CWW)。研究产电性能和污水处理性能,分析了焦化废水有机成分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迁移、降解机理和反应动力学,解决了焦化废水中酚、苯、含氮杂环和多环芳烃难去除的问题。首先,通过计算和模拟优化了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参数。采用Fluent模拟软件建立流化床反应器中液固流化的模型。在流化床液固传质模拟中,利用Gambit前处理软件将厌氧流化床反应器简化为二维模型,细分网格,对流化床分布板开孔率与污水进口速度进行模拟。主要考察有机污水进口速度为2 mm/s、5 mm/s、7 mm/s和9 mm/s时,流化床内活性碳的流化状态,通过模拟找到最佳的进水流化速度,缩短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启动时间,提高反应器的产电与污水处理速度。结果表明,分布板开孔率8%,污水进口速度5 mm/s时,流化效果最佳。第二,通过优化生物载体和电极材料提升MFC的性能。分别以活性炭和石墨为生物载体,考察生物载体种类对MFC产电性能和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生物载体后显着缩短了MFC的启动时间,且活性炭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时间最短。加入生物载体后,降低了内阻,MFC的输出电压和功率增大明显。通过纳米Fe3O4改性阳极材料优化了电极,提升了电极的电荷传递能力。经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纳米Fe3O4改性石墨棒阳极增强了电极表面传递电荷的能力,提高了阳极的动力学活性。纳米Fe3O4改性阳极后MFC的产电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243 mV和9.81 mW/m2,分别比未改性时提高了23.4%和114%。第三,证明了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有效处理焦化废水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在优化了流化床结构、操作参数和电极材料的基础上,采用AFB-MFC处理实际焦化废水。考察了进水初始COD、微生物驯化方式、操作方式、外电阻等对AFB-MFC产电性能及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经梯度驯化后AFB-MFC的性能最佳,AFB-MFC获得的最大功率密度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0.95 mW/m2和86.28%。以不同进水COD(952 mg/L、1528 mg/L、2238 mg/L、3419 mg/L)的废水作为底物发电时,AFB-MFC获得的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随进水COD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进水COD浓度为2238 mg/L时,MFC获得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284.5 mV和14.7 mW/m2。此外,比较了三级串联电池组和单级电池的产电性能和COD去除率,串联后最高输出电压增加了一倍多,COD去除效率也有大幅增加。第四,揭示了焦化废水中主要有机质的降解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结合液液萃取和GC-MS技术分析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组成、变化迁移,研究了主要有机质的降解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结果显示AFB-MFC对含酚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系统运行一个周期,酚、苯、醇、杂环化合物与多环芳烃等有机质的去除率分别为99.28%、96.32%、99.21%、95.91%和92.85%。同时采用GC-MS内标法准确分析了其中主要酚类的质量浓度,该分析方法检出限为2.485.50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2.6%115.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1.28%,能够满足酚类有机物的测试要求。由中间产物二甲基丁二酸推断出在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中,间甲酚首先羧化生成二甲基丁二酸再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苯酚、邻甲酚和2,4-二甲基苯酚在AFB-MFC中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其速率常数k分别为0.06989 h-1、0.07641 h-1和0.08783 h-1,同时含量较低的2,4-二叔丁基苯酚的降解反应同样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但其速率常数k只有0.0179h-1。而废水中所有醇里浓度最高的醇-癸醇在AFB-MFC中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为-ln(C/C0)=-1.1142+3.1325 t-0.3430 t2。最后,考察了硫元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迁移规律,探讨了硫离子对AFB-MFC产电性能及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硫离子对间甲酚降解的抑制机理。硫离子确实会影响酚类物质的降解和MFC的产电性能,硫离子浓度较低时酚类降解速率变化不大,浓度较大时,酚类降解缓慢。硫离子浓度较低时,硫离子的进入使得溶液电解质增多,导电性增强,导致MFC产电性能略有增强。但随着硫离子浓度的增高,毒性逐渐显现,开始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进而降低了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产电性能下降。硫离子对微生物降解间甲酚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反应抑制机理可以用包含竞争性抑制时的米氏常数修正的米氏方程进行描述。硫离子作为反竞争性抑制剂,即硫离子与酶底物络合物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使酶不能催化反应,从而抑制了底物间甲酚的降解反应。

李波[8](2016)在《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制浆造纸和纸张消费的大国,以稻草、秸秆、芦苇等禾草类为原料的草浆造纸虽然在造纸行业中的比重只占15%,但COD排放量却占造纸行业总排放量的80%以上。以辽宁为例,辽河流域共有草浆造纸厂200多家,其草浆造纸废水COD排放量占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40%,已经成为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急待解决。本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辽河流域重化工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造纸行业节水减排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2009ZX07208-002-003)研究课题资助下,运用自组织超循环理论,研究草浆造纸产业的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草浆造纸行业的节水减排和污染治理,为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摘掉辽河重污染的帽子,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丙容和结果如下:(1)论文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了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驱动力的“内外催化剂”,提出了产业政策和法规标准为“外部催化剂”;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废水处理技术为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驱动力的“内部催化剂”。通过对辽宁省各个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发现造纸行业是辽宁产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修订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促使辽河流域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造纸企业清洁生产与节水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重要功能。(2)应用超循环理论构建草浆造纸工业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模式。从反应循环层面通过开展清洁生产,使造纸企业实现源头减量化,在取水-用水-排水环节中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排;从催化循环的层面通过开展造纸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造纸用水网络优化的方式大幅提升水的循环利用效率,节约新鲜水资源;从超循环的层面构建芦苇湿地-造纸一体化超循环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芦苇湿地深度处理实现造纸废水良性二元水循环。(3)构建了超循环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化方面,开展了碱性过氧化氢低温蒸煮清洁制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NaOH/H2O2清洁制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为10~11%,H202用量为15~18%,二者投料间隔时间为1 h,总蒸煮时间为2.5 h;采用NaOH/H2O2清洁制浆工艺较传统烧碱制浆工艺降低草浆造纸黑液的COD浓度和排放负荷,生产的纸浆性能和质量也得以大副提升。对制浆黑液资源化方面,开展了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原液浓缩后,在反应釜中首先加入固形物含量5%的甲醛,加热至60℃反应1 h,然后加入固形物含量10%的亚硫酸钙,升温至130℃反应2 h,木质素制备活性炭载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料比为3.5:1,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60 mmin,粘合剂性能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从水循环经济过程方面,开展了梯形平板膜SMBR技术优化研究。通过对Vries建立的气泡与竖直平板相互作用模型的分解、演算,重新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描述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的相互作用,从而对SMBR中梯型平板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同等条件下提高曝气冲刷利用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对于半径较小的小气泡(0.5-1.51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8.1°,对于半径较大的气泡(1.5~2.5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6.8°,用梯形膜组件的SMBR工艺处理造纸废水,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5%、95.1%,梯形膜组件比平板膜组件具备更好的抗污染性能;多级串联湿地系统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等草浆造纸水循环技术研究。寒冷地区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草浆造纸废水表现出较好的造纸污染物去除效果,该系统中各污染物的脱除效果受进水负荷影响显着,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混凝—氧化沟—气浮—氧化塘—苇田湿地”三级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出水水质较稳定在COD 20~50 mg/L、SS 10~20 mg/L,达到了《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要求;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后经氧化塘处理后进入苇田深度灌溉芦苇湿地对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对芦苇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芦苇制浆企业用水网络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优化模型与节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可以识别草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制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利用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模型,对辽宁某大型苇浆造纸企业A进行用水网络优化,节水效果显着:吨纸水消耗量减少了49 m3/t,吨纸新鲜水消耗减少98 m3/t,吨纸废水排放量降低到0 m3/t,水资源效率提升268.1%,水环境效率提升+∞,水循环率提升了24.2%。

施颖娜[9](2016)在《5000m3/d畜牧业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高效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屠宰行业的发展。畜牧业屠宰废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高浓度废水,具有“三高”的水质特点:高氨氮浓度,高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浓度,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屠宰废水若不进行有效的处理而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已越来越被重视。本工程设计在查阅、收集、分析了大量国内外屠宰废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文献和工程实例等基础上,从屠宰废水的排放现状、废水水质、排放标准,以及屠宰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调研。针对屠宰废水的“三高”特征,通过对多种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提出了ABR+SBR+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猪屠宰废水的设想,该工艺相对于传统工艺的创新思路是将ABR反应器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本工程设计水量为5000 m3/d,废水进水水质:pH=6.57.5,BOD5=7501000mg/L,SS=7501000mg/L,CODcr=15002000mg/L,NH3-N=50150mg/L,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屠宰废水→粗格栅→集水池→水力细格栅→ABR水解酸化池→SBR池→中间水池→接触氧化池→接触沉淀池→回用水池(消毒池)→出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剩余污泥→污泥浓缩池→带式压滤机脱水→最终处理处置。根据相关文献及设计规范,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完成各构筑物设计和主要设备选型。生猪屠宰废水经该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BOD5≤20mg/L,SS≤60mg/L,CODcr≤70mg/L,NH3-N≤10mg/L,大肠菌群数≤3000个/L)。本屠宰废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费用合计1.05元/吨水,污泥处理费用合计0.68元/吨水,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本工程设计重点完成了屠宰废水处理工艺各构筑物建筑施工图,设备工艺安装图绘制,包括弹性填料布置和安装图,曝气系统布置和安装图的图纸绘制工作。

李娜[10](2015)在《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行业是工业用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造纸废水生物处理及其产生的剩余污泥的处置问题至今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成为了限制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论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瘤胃菌厌氧降解造纸废水中有机物和污泥的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过程以及瘤胃菌适合的工艺条件等,为考察瘤胃菌提高造纸废水生物处理效率和污泥资源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采用水解酸化-好氧MBR工艺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瘤胃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造纸废水的工艺性能及处理效率;采用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CSTR),研究瘤胃菌厌氧消化造纸污泥的降解特性、产VFAs效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采用批次实验和连续实验的方法,模拟瘤胃菌在牛瘤胃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温度39±1℃,pH=6-7)在体外进行培养驯化,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反应产物VFAs的主要成分及相应CH4产率,测定了反应过程中SCOD、MLSS、MLVSS、色度等数据的变化,利用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瘤胃菌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及稳定性,探讨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废水及污泥的技术可行性。利用瘤胃菌水解酸化造纸中段废水,研究瘤胃菌对造纸废水酸化性能。在污泥浓度(MLSS)为2500mg/L,污泥停留时间(SRT)为9天,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7h的条件下,虽然SCOD去除率不高,只有15%左右,但VFAs基本稳定在200 mg/L左右,BOD/COD比值从0.34提高到0.45-0.5之间,为后续好氧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连续运行三个月的厌氧酸化-好氧MBR系统,出水COD平均去除率达到91.9%,出水COD<100mg/L,色度平均去除率75.6%,TSS平均去除率90.4%。其出水水质除色度外均可达到我国《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采用瘤胃菌连续厌氧消化造纸污泥,在进料浓度为10%,SRT为20天的条件下,平均产气量为280.2mL/g·TS,平均池容产气率为1188.4 mL/L·d,沼气中平均甲烷含量为65.1%,平均二氧化碳含量为34.2%,说明瘤胃菌比普通接种污泥产甲烷效率高。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瘤胃液中瘤胃菌群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驯化,形成稳定的新的菌落结构,能够有效降解造纸废水及造纸污泥中有机污染物,为厌氧生物处理造纸废水及污泥提供了新的菌种和新途径。

二、浅述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述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COD啶虫脒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COD化工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现状
    1.3 蒸馏技术概述
        1.3.1 蒸馏技术的主要方法
        1.3.2 减压蒸馏技术的应用
        1.3.3 减压蒸馏工艺的影响因素
    1.4 铁碳微电解技术概述
        1.4.1 铁碳微电解工艺反应机理
        1.4.2 铁碳微电解工艺的应用
        1.4.3 铁碳微电解工艺影响因素
    1.5 Fenton氧化工艺概述
        1.5.1 Fenton氧化工艺机理
        1.5.2 Fenton氧化工艺的应用
        1.5.3 Fenton氧化工艺影响因素
        1.5.4 铁碳微电解和Fenton氧化组合工艺机理及应用
    1.6 污水生物处理软件的概述
        1.6.1 污水生物处理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1.6.2 污水厂模拟软件的介绍
        1.6.3 污水厂模拟软件的应用
    1.7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创新点
        1.7.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啶虫脒废水处理路线设计
    2.1 啶虫脒废水
        2.1.1 废水水量及水质
        2.1.2 排放标准
    2.2 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2.2.1 废水预处理工艺
        2.2.2 废水生物处理工艺
    2.3 废水预处理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2 实验装置
        2.3.3 实验方案
        2.3.4 分析测定方法
    2.4 废水生物处理仿真模拟方法
第三章 废水预处理单独实验研究与结果讨论
    3.1 减压蒸馏实验
        3.1.1 单因素实验
        3.1.2 处理能力分析
    3.2 铁碳微电解实验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响应面优化实验
        3.2.3 效果分析实验
    3.3 芬顿氧化实验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水预处理组合实验研究与结果讨论
    4.1 组合工艺顺序的确定
    4.2 单因素实验
    4.3 响应面优化实验
    4.4 组合工艺与单独工艺处理能力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仿真模拟与结果讨论
    5.1 进水水质分析
    5.2 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确定
    5.3 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
        5.3.1 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3.2 IFAS池溶解氧(DO)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3.3 污泥回流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3.4 沉淀池排泥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皮革废水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1.1 中国水环境现状
        1.1.2 河北区域水环境现状
    1.2 制革污水概述
        1.2.1 皮革行业的历史和发展
        1.2.2 皮革加工的工艺
        1.2.3 皮革加工废水的水质特征和危害
        1.2.4 皮革加工废水带来的环境风险
        1.2.5 全球皮革废水处理的困境
    1.3 皮革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1 预处理工艺
        1.3.2 一级处理的工艺
        1.3.3 二级处理的工艺
        1.3.4 总氮和总磷的去除
        1.3.5 皮革废水的深度处理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研究技术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皮革加工废水处理厂项目
    2.1 项目概况
    2.2 制革废水集中处理厂概况
        2.2.1 现状处理工艺
        2.2.2 工艺设计参数
        2.2.3 现状运行数据
        2.2.4 现状分析
        2.2.5 制革废水集中处理厂现场存在问题
    2.3 综合污水处理厂概况
        2.3.1 现状处理工艺
        2.3.2 原工艺设计参数
        2.3.3 现状运行数据
        2.3.4 现状分析
        2.3.5 综合污水处理厂现场存在问题
    2.4 现场问题综合分析
    2.5 试验水质目标设定
第三章 皮革水质特点分析和达标试验
    3.1 前言
        3.1.1 制革废水集中处理厂水质特点分析
        3.1.2 综合污水处理厂水质特点分析
    3.2 研究内容和试验准备
        3.2.1 研究内容
        3.2.2 试验监测方法
    3.3 初沉池污泥转化内源碳源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原理和方法
        3.3.3 试验结果
    3.4 外加碳源试验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原理和方法
        3.4.3 试验结果
    3.5 四相催化氧化小试试验
        3.5.1 试验目的
        3.5.2 试验原理和设计
        3.5.3 试验结果
    3.6 活性焦四级吸附小试试验
        3.6.1 试验目的
        3.6.2 试验原理和设计
        3.6.3 试验结果
    3.7 结果讨论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奖励

(3)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发展历程
        1.2.2 国外发展历程
    1.3 人工湿地概述
        1.3.1 人工湿地概念
        1.3.2 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1.3.3 污染物去除机理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国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研究
    2.1 国外人工湿地相关设计标准
    2.2 爱尔兰规范梳理
        2.2.1 多元化人工湿地(ICW)介绍
        2.2.2 现场评估
        2.2.3 设计ICW系统
        2.2.4 运行、维护和监管
    2.3 德国规范梳理
        2.3.1 一般规定
        2.3.2 湿地设计
        2.3.3 滤料要求
        2.3.4 植物
        2.3.5 维护及成本
    2.4 印度规范梳理
        2.4.1 预处理
        2.4.2 一级处理
        2.4.3 人工湿地设计
        2.4.4 运行维护
    2.5 综合分析
3 国内人工湿地设计规范研究
    3.1 国家及各省级规范发布情况
    3.2 国内规范内容对比分析
        3.2.1 总体布置
        3.2.2 水量与水质
        3.2.3 工艺选择
        3.2.4 湿地面积计算
        3.2.5 设计参数
        3.2.6 几何参数
        3.2.7 湿地填料
        3.2.8 湿地植物
        3.2.9 布水、防渗及附属设施
    3.3 小结与建议
4 陕西省人工湿地规范编制技术研究
    4.1 编制背景及目的
    4.2 陕西省概况
        4.2.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4.2.2 水资源量
        4.2.3 水资源开发
        4.2.4 水质状况
    4.3 陕西省湿地工程实例
    4.4 技术问题研究
        4.4.1 水量
        4.4.2 设计进水水质
        4.4.3 设计出水水质
        4.4.4 设计参数
        4.4.5 植物及基质选择
    4.5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程草案》
附录2 陕西省人工湿地工程应用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多晶硅行业发展概况
    1.3 多晶硅行业废水概况
    1.4 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技术
    1.5 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系统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及测试分析方法
    2.1 主要测试仪器
    2.2 试验装置
    2.3 主要试剂
    2.4 废水指标检测方法
3 废水混凝沉淀-生物处理试验
    3.1 废水处理原理
    3.2 试验设计与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废水处理系统的构建、启动、运行与优化
    4.1 设计出水水质
    4.2 工艺流程的构建
    4.3 系统启动与运行
    4.4 系统的运行效果
    4.5 多晶硅废水处理工艺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改性纳米零价铁去除废水中硝酸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
    1.2 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1.3 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方法
        1.3.1 物理处理技术
        1.3.2 生物处理技术
        1.3.3 化学处理技术
    1.4 纳米零价铁(nFe~0)技术发展现状
        1.4.1 nFe~0的特性及应用
        1.4.2 nFe~0制备方法的研究
        1.4.3 nFe~0去除硝酸盐的应用研究
        1.4.4 nFe~0去除硝酸盐的机理探讨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以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实验制备方法及装置
        2.2.2 硝酸盐去除实验
    2.3 评价和表征
        2.3.1 性能评价
        2.3.2 比表面积测定(BET)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SEM)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TEM)
        2.3.5 X射线衍射仪测定法(XRD)
        2.3.6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法(ICP-AES)
    2.4 实验分析方法
第三章 Cu催化对nFe~0去除硝酸盐的研究
    3.1 Cu负载量对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3.2 初始硝酸盐浓度对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3.3 初始pH对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3.4 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重复性测定
    3.5 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3.5.1 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的ICP-AES表征结果及分析
        3.5.2 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的XRD表征结果及分析
        3.5.3 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的SEM及mapping表征结果及分析
        3.5.4 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的TEM表征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d-Cu双金属催化对nFe~0去除硝酸盐的研究
    4.1 Pd、Cu双金属催化对nFe~0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4.2 Pd、Cu负载比例对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4.3 Pd、Cu负载量对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4.4 注入H_2对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4.5 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重复性测定
    4.6 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4.6.1 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的ICP-AES表征结果及分析
        4.6.2 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的SEM及mapping表征结果及分析
        4.6.3 Pd-Cu-nFe~0三金属纳米粒子的TEM表征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nFe~0/沸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研究
    5.1 沸石作为nFe~0载体概述
        5.1.1 沸石种类的选择
        5.1.2 研究内容
    5.2 沸石负载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5.2.1 沸石用量对Cu-nFe~0/(Na Y)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5.2.2 沸石种类对Cu-nFe~0双金属纳米粒子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5.2.3 Cu-nFe~0/(NaY)粒子去除硝酸盐的重复性测试
        5.2.4 Cu-nFe~0/(Na Y)粒子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5.3 对比nFe~0与H_2两种还原剂与催化剂结合去除硝酸盐的研究
        5.3.1 nFe~0和H_2分别与催化剂结合去除硝酸盐的研究
        5.3.2 催化剂投加量对nFe~0去除硝酸盐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基于铜渣催化剂的Fenton体系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有机废水的概述
    1.2 染料工业废水概述
    1.3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概述
    1.4 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
    1.5 异相类Fenton体系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1.6 铜渣的来源及回收利用现状
    1.7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废水和催化剂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分析测定方法
第三章 铜渣表征分析
    3.1 铜渣的XRD物相分析
    3.2 铜渣的SEM表征
    3.3 铜渣的EDS元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铜渣/H_2O_2类Fenton体系处理工业有机废水
    4.1 反应参数的影响
    4.2 铜渣的重复利用及稳定性
    4.3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4.4 出水金属离子浸出毒性测定
    4.5 不同催化体系对比分析
    4.6 铜渣/H_2O_2 体系处理工业有机废水
    4.7 铜渣/H_2O_2 体系催化机制探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酚废水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4 煤化工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
    1.5 废水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1.6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1.7 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
    1.8 研究内容和目的
2 实验方法和材料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AFB-MFC体系的构建
    2.3 生物载体的预处理及性能测试
    2.4 空气阴极的制备
    2.5 纳米Fe_3O_4改性石墨电极的制备
    2.6 处理煤化工废水时试验培养基及微生物接种与驯化
    2.7 测试及计算方法
    2.8 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分析
    2.9 硫离子转化及其对MFC的影响试验
3 AFB-MFC中流化床参数计算及流态化模拟
    3.1 初始流化速率与逸出速率的确定
    3.2 床层空隙率与流化床高度的确定
    3.3 床层压降的计算
    3.4 Fluent工作流程
    3.5 分布板开孔率的研究
    3.6 流化速率的模拟优化
    3.7 本章小结
4 生物载体和改性阳极对AFB-MFC的影响
    4.1 生物载体对AFB-MFC的影响
    4.2 Nano-Fe_3O_4改性阳极对AFB-MFC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AFB-MFC处理焦化废水(CWW)产电性能
    5.1 培养方式对AFB-MFC性能的影响
    5.2 操作方式及外电阻对AFB-MFC的影响
    5.3 底物浓度对AFB-MFC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机理及其动力学
    6.1 未处理废水的成分分析
    6.2 处理过程中水样成分分析
    6.3 COD和COD去除率
    6.4 酚类等主要成分降解机制和反应动力学
    6.5 癸醇降解动力学
    6.6 以废水COD浓度表示的宏观动力学方程
    6.7 本章小结
7 废水中硫元素的变化迁移及其对MFC的影响
    7.1 未处理焦化废水成分分析及元素分析
    7.2 硫离子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7.3 硫离子对间甲酚降解的影响
    7.4 硫离子对间甲酚降解的抑制机制
    7.5 硫离子的变化迁移及其反应动力学
    7.6 硫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草浆造纸行业水污染分析
    1.3 草浆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1.3.1 草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述
        1.3.2 草浆造纸清洁制浆技术研究现状
        1.3.3 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1.4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理论及研究进展
        1.4.1 超循环理论概述
        1.4.2 循环经济系统的驱动力
        1.4.3 实现循环经济“催化剂”的途径
        1.4.4 超循环理论应用进展
        1.4.5 超循环理论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结构与模型构建研究
    2.1 前言
    2.2 草浆造纸大系统的结构和边界条件
    2.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研究
        2.3.1 水循环经济原理及运作模式
        2.3.2 草浆造纸用水排水及水循环系统分析
    2.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构建
        2.4.1 循环经济中的超循环运行机制
        2.4.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反应循环
        2.4.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催化循环
        2.4.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
    2.5 小结
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3.1 前言
    3.2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分析
    3.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驱动力“外部催化剂”
        3.3.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3.3.2 排放标准驱动力
    3.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内部催化剂”
        3.4.1 规划选址驱动力
        3.4.2 建立可持续废物处理技术体系,提高废水处理循环化的经济性
        3.4.3 开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构建禾草纤维素-纸浆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3.5 小结
4 草浆造纸水循环关键技术—黑液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4.1 前言
    4.2 草浆造纸黑液减量化-清洁制浆技术研究
        4.2.1 清洁制浆工艺流程
        4.2.2 试验检测方法
        4.2.3 清洁制浆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4.2.4 清洁制浆工艺实际运行效果
        4.2.5 结果分析与小结
    4.3 黑液资源化技术研究
        4.3.1 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技术
        4.3.2 黑液制备活性炭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草浆造纸超水循环技术及水网络优化研究
    5.1 前言
    5.2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优化研究
        5.2.1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5.2.2 梯型平板膜组件
        5.2.3 曝气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相互作用模型
        5.2.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5.2.5 梯型平板膜SMBR处理草浆造纸废水实验效果
    5.3 草浆造纸废水湿地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5.3.1 湿地概况
        5.3.2 多级串联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5.3.3 工程背景
        5.3.4 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造纸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实际运行结果及分析
        5.3.5 造纸废水对苇田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5.4 草浆造纸造纸厂用水网络优化研究
        5.4.1 物质流分析
        5.4.2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构成
        5.4.3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优化模型
        5.4.4 用水指标
    5.5 案例分析
        5.5.1 辽宁省某草浆造纸企业A
        5.5.2 草浆造纸企业A用水网络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9)5000m3/d畜牧业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计背景和内容
        1.1.1 设计背景
        1.1.2 设计内容
    1.2 设计的基本依据
        1.2.1 设计原则
        1.2.2 法规和标准
第二章 屠宰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2.1 屠宰废水污染特征
    2.2 国内外屠宰废水处理发展现状
        2.2.1 化学法
        2.2.2 物理法
        2.2.3 生物法
        2.2.4 深度处理法
        2.2.5 污泥处理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屠宰废水及污泥处理工艺论证
    3.1 水质水量分析
        3.1.1 水质水量变化
        3.1.2 设计水量
        3.1.3 污水水质
    3.2 废水处理工艺
        3.2.1 预处理工艺
        3.2.2 生化处理工艺
        3.2.3 深度处理
    3.3 污泥处理工艺
        3.3.1 预处理阶段
        3.3.2 楔形预压脱水阶段
    3.4 处理工艺流程
        3.4.1 处理工艺流程
        3.4.2 去除率估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设计
    4.1 格栅
        4.1.1 设计规范
        4.1.2 设计计算
    4.2 SBR池
        4.2.1 设计规范
        4.2.2 设计参数
        4.2.3 设计计算
    4.3 集水池
        4.3.1 设计规范
        4.3.2 设计计算
    4.4 ABR水解酸化池
        4.4.1 设计规范
        4.4.2 设计参数
        4.4.3 设计计算
    4.5 中间水池
        4.5.1 设计参数
        4.5.2 设计计算
    4.6 接触氧化池
        4.6.1 设计规范
        4.6.2 设计参数
        4.6.3 设计计算
    4.7 接触沉淀池
        4.7.1 设计规范
        4.7.2 设计参数
        4.7.3 设计计算
    4.8 消毒池
        4.8.1 设计规范
        4.8.2 设计参数
        4.8.3 设计计算
    4.9 污泥处理
        4.9.1 污泥浓缩池
        4.9.2 污泥压滤机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分析
    5.1 污水处理费
    5.2 污泥处理费
    5.3 处理费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10)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造纸废水和污泥来源及性质
        1.2.1 造纸废水来源及性质
        1.2.2 造纸污泥来源及性质
    1.3 造纸废水和污泥厌氧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造纸废水厌氧处理技术进展
        1.3.2 造纸污泥厌氧处理技术进展
    1.4 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在环保领域应用进展
        1.4.1 瘤胃微生物组成
        1.4.2 瘤胃菌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及剩余污泥存在的主要问题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瘤胃菌厌氧处理造纸废水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造纸废水
        2.2.2 实验用瘤胃液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定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第一批次反应器中VFAs含量变化
        2.3.2 第一批次反应器中SCOD浓度变化
        2.3.3 第一批次反应器中气体产量变化
        2.3.4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VFAs含量变化
        2.3.5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SCOD浓度变化
        2.3.6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气体产量变化
    2.4 小结
3 瘤胃菌水解酸化-好氧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造纸废水与瘤胃液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水解酸化反应池的启动
        3.3.2 水解酸化池对造纸中段废水的处理效能
        3.3.3 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工艺条件探索
        3.3.4 水解酸化-好氧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
        3.3.5 膜污染及清洗
    3.4 小结
4 瘤胃菌厌氧消化处理造纸剩余污泥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造纸剩余污泥
        4.2.2 实验用瘤胃液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还原糖产量变化
        4.3.2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VFAs产量变化
        4.3.3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SCOD浓度变化趋势
        4.3.4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产气量变化
        4.3.5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MLVSS去除率
        4.3.6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还原糖产量变化
        4.3.7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VFAs产量变化
        4.3.8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SCOD浓度随时间变化
        4.3.9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产气量随时间变化
        4.3.10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MLVSS去除率
        4.3.11 污泥红外特性分析
    4.4 小结
5 瘤胃菌连续处理造纸污泥工艺及菌群变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用造纸剩余污泥
        5.2.2 实验用瘤胃液
        5.2.3 实验装置
        5.2.4 测定方法
        5.2.5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反应池的启动过程研究
        5.3.2 反应池连续实验研究
        5.3.3 菌群结构变化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浅述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COD啶虫脒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李娉. 兰州大学, 2021(09)
  • [2]皮革废水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措施[D]. 孙正.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国内外人工湿地设计规范/规程对比分析及陕西省生活污水人工湿地规范编制研究[D]. 常雅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多晶硅行业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D]. 李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改性纳米零价铁去除废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 王晓苗.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铜渣催化剂的Fenton体系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研究[D]. 张帅. 东华大学, 2019(03)
  • [7]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酚废水性能和机理研究[D]. 刘新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18(12)
  • [8]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李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9]5000m3/d畜牧业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D]. 施颖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10)
  • [10]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D]. 李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