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年气候历史的“记忆库”

100万年气候历史的“记忆库”

一、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论文文献综述)

赵睿达[1](2018)在《《能源、气候变化与环境:2016展望》(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聚焦的重点问题。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众多相关科技文件层出不穷,因此对此类科技文本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本报告是对《能源、气候变化与环境:2016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的总结。该文本为国际能源署发布的特别报告,针对《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范围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2摄氏度以内这一目标研究修订而成。节选部分约为12000个单词,由笔者独立完成。在报告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本次翻译任务的内容及意义,简述了翻译流程。案例分析部分为本报告的重点,聚焦于翻译中目的论的运用及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及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帮助执行此文本翻译并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比本报告作者(译者)与职业译者的差异对翻译专业素质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反思了不足,总结了仍然未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报告可以为类似领域的科技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谢建磊[2](2017)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转型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比较脆弱,松散层中孔隙水发育,软土层广布。充分认识上述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脱离不了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新生代以来气候演化的框架认识。上新世以来,现长江河口地区堆积了近500 m的松散沉积。在这一较厚的松散层中,沉积环境的改变和演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气候等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现象。然而受制于测年手段、沉积环境变化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对长时间尺度内的气候事件及其对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比较薄弱、争论较大。因此,本文针对长江口横沙岛松散层厚395.4 m的LZK1孔开展了古气候演化沉积响应的综合研究工作。本次针对磁化率、粒度等传统指标进行了较高密度的采样,并引入了粒径—标准偏差、粒度端元组分模拟、轨道调谐、数字滤波、R/S分析、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等线性、非线性的数学处理方法开展了尝试研究,建立了天文年代标尺,综合对比了气候事件的沉积记录,并初步进行了气候周期变化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与气候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相关方法在具有短时间尺度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地区具有适应性,并能取得比较有效的成果。本次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沉积旋回清楚,沉积物特征复杂,沉积环境多样,沉积速率阶段性明显。研究剖面可划分为213个小层,15个大层。沉积物类型有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粘土—粉砂—砂、细砂、中砂、粗砂和含砾粗砂、砾质粗砂、砂质砾、泥质砂质砾等。上新世以来,先后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曲流河、湖泊—河口湾、曲流河、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等多个沉积体系。沉积速率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较高,晚全新世达到最大,平均可达4.18.5 m/ka;晚更新世以前,平均沉积速率整体波动不大。在10761787 ka和52326033 ka间极低,约0.011 m/ka。2、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的粒度效应差别较大,气候指示意义不同。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总体上呈中等的负相关性,但局部层位无相关性,都以1315 m、8090 m、220230 m、290295 m为界发生四次显着变化,其中前三者与平均粒径、粒度组成含量的突变深度相一致。质量磁化率受粒度控制明显,多与250μm以下粒极正相关。频率磁化率除局部层位外,受粒度控制不明显。磁化率的气候指示意义不确定性较大,高磁化率可指示干冷气候,也可指示暖湿气候,而频率磁化率的气候意义较明确,高值指示暖湿气候,低值指示冷干气候。3、建立了剖面约6.3 Ma以来的年代标尺,识别了16次可能存在的极性漂移、亚时事件,且研究表明在有短时间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区,可以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建立总体可靠的年代框架。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第四系和Gi/Ga界线、Gilbert底界分别约在41.6 m、107.1 m、143 m、219 m、296.6 m、369.6 m。可能记录了全新世I、全新世II、哥德堡、Mono lake、Laschamp、Blake、M/B Precursor、Kamicatsura、Santa Rosa、Jaramillo-cobb mountain、Olduvai、Feni-Reunion、Keana、Mammoth、sidufjall、Thvera等16个极性飘移和极性亚时事件。调谐后的频率磁化率在轨道周期上与ETP曲线高度相关,相关性超过了95%检验标准。100ka、41ka和23ka周期的带通滤波曲线与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在振幅和相位上吻合较好,但局部时间段有差异,可能与低沉积速率、沉积速率突变或短时间尺度的地层缺失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具有短暂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区域,只要保证样品分辨率,可以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4、通过粒径—标准偏差分析和端元组分模拟方法,提取了剖面的敏感粒径和端元组分,构建了两个组合端元组分分别作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替代指标。全剖面提取的敏感粒径和分段提取的敏感粒径差别较大,包含关系较差;但全剖面提取的端元组分与分段提取的端元组分基本相近,且能被后者包括。考虑粉尘堆积中悬浮组分通常的上限粒径,认为EM1(2.73.9μm)、EM2(10.814.3μm)、EM3(33.136.2μm)、EM4(76.783.9μm)四个端元组分直接或间接含有气候信息。以长期悬浮粉尘堆积的上限为界,构建了EM1+EM2、EM3+EM4两个组合端元,认为分别具有夏季风和冬季风气候演化指示意义,且与灵台黄土剖面平均粒径阶段具有明显可对比性。5、粒度端元组分、平均粒径、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的H值与区内现代气候指标值十分接近,可以很好地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EM1+EM2粒度端元组分、平均粒径、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的H值较接近,且接近1。它们与现代夏季日照数、年最低日气温的H值相近,这表明其与夏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EM3+EM4粒度端元组分H值与其他四个差别较大,但大于0.5。与冬季平均气温、日照数基本相当,表明与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6、各类气候代用指标具有可比性,综合相关指标提出了上新世以来的气候框架,5.2 Ma、3.5 Ma、2.7 Ma、2.2 Ma、1.5 Ma、1.1 Ma、0.6 Ma等气候转化时间节点,与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研究成果相一致。6.35.2 Ma,以暖湿气候为主,冬、夏季风作用均较强,但都逐渐减弱。5.23.5Ma间,仍以暖湿气候为主。以约4.7 Ma、4.2 Ma为界,夏季风呈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冬季风相对稳定。在约5.0 Ma同时发生冬、夏季风的强化事件。约3.52.7 Ma,气候较前一阶段明显变凉、变干,波动加大。夏季风轻微增强的同时,冬季风迅速增强并主导;但在3.03.1 Ma,冬、夏季风发生大幅波动。约2.72.2 Ma,冬、夏季风的同时显着加强,但冬季风仍占主导,气候变暖偏干。约2.21.5 Ma,气候仍较暖,但波动加大。夏季风总体稳定并略增强,冬季风较前明显减弱,两者呈反相关系。约1.51.1 Ma,气候较前阶段偏凉干,大幅波动。夏季风占主导,以1.21.3 Ma为界,由大幅波动转为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冬季风开始增强。约1.10.6 Ma,气候暖湿与干冷交替明显,波动进一步加大。夏季风继续减弱,而冬季风继续增强,两者呈继续反相关。约0.60.2 Ma,气候仍表现为暖湿与干冷交替的大幅波动,但总体呈暖湿特征。总体上,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两者呈反相关系。0.2 Ma以来,气候的暖湿与干冷交替波动加剧,冬、夏季风呈反相关系,表现为大幅度的增强(减弱),但夏季风总体上有所减弱,冬季风加强。MIS5期,气候暖湿,发育MIS5e、MIS5d、MIS5c三个阶段。MIS4期,气候变冷,MIS3期(本剖面仅保留4829 ka阶段沉积),气侯略回暖,夏季风强度相对MIS4应变化不大,但波动明显,而这个阶段的气温转暖可能与冬季风的相对明显减弱有关。末次冰消期始于16 ka,在14 ka附近气候迅速转暖,可能指示B/A暖气的开始。全新世气候呈三分的特征,约11ka5.5 ka间以夏季风占主导。约5.52.0 ka,气候明显变干。约2.0 ka以来,呈降温和变冷过程。7、初步的气候周期表明,不同指标记录的气候周期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岁差和半岁差周期。周期数值波动性较大,具有一定规律性。频率磁化率、EM1+EM2粒度端元组分、Rb/Sr指标的频谱分析表明,区内气候周期主要呈准长偏心率(330 ka)、准200 ka(200 ka、250 ka、166-185ka)、准短偏心率(72125 ka)、准斜率(3850 ka和2633 ka)、准岁差(1623 ka)和半岁差(1013 ka)等周期特征。除长周期外,其他周期都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岁差周期,可能与沉积速率较小或短时间尺度的冲刷侵蚀等因素有关。600 ka、1100ka前后存在偏心率、斜率周期发育的区别,可能与中更新世气候革命有关。8、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演化密切相关,清楚记录了区内在MIS5、MIS3、MIS1期间在气候控制作用下发生的三次海侵事件。气候转型阶段会缺失部分短时间尺度的沉积记录。

马晓林[3](2012)在《元代国家祭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代国家祭祀是学界长期未予足够重视的重要课题。国家祭祀,是中国古代五礼制度之首,是古代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在蒙——汉二元文化、游牧——农耕二元文化的剧烈碰撞与交融之下,元代国家祭祀呈现出显着的时代特色。元代国家祭祀不仅在具体仪式、祭品等细节上,更在国家祭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都体现出以蒙、汉二元为中心,兼容多元文化的特征。本文以此为视角,努力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框架体系,从章节内容上展开史实考证与专题探索。天,在蒙古人、汉人而言都是最高的崇拜对象。在汉文化传统中,祭天为郊祀。许多汉文文献将元宪宗二年(1252)祭天作为有元一代礼乐之肇始,然而这段史实有不明晰之处。本文通过考证日月山地望,分析蒙哥、忽必烈的行迹,阐明日月山神主的下落,最终认为1252年祭天是蒙哥汗主持、藩王忽必烈参与的一次蒙古式祭天,而汉式的郊祀礼仪仅在其过程中有尝试性的应用。正式的郊祀是在忽必烈即位之后才出现的,到成宗朝后期才较为完备。本文论述了郊祀制度的建立过程,梳理出整个元朝的郊祀之举,探讨了郊祀的核心——主神位问题,最后总结了元朝郊祀的特征。蒙古式祭天,以洒马湩仪式为主要特色。本文从《蒙古秘史》出发,勾稽中西史料,对整个蒙元时代的蒙古式祭天做了全面整理,总结出其祭祀仪式、日期、地点的规律与特点。并指出六月祭天的特殊性,阐述其产生原因,指出其受到汉地礼仪文化的影响。祖先,也是蒙、汉民族共通的重要祭祀对象。汉式祭祖最主要的形式是太庙,本文以蒙汉文化碰撞与交融、太庙室次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这两个视角,对元代太庙室次的变迁做了全面梳理和考证。对前人未注意的世祖朝后期太庙、成宗朝太庙提出了解决方案或考证出了结果。首次阐明了武宗对太庙室次改制的动因,论证了在泰定帝重整昭穆之后元代太庙制度对中国礼制史产生的鲜为人知的影响。蒙古祭祀祖先的主要形式是烧饭,而火室制度与烧饭密切相关。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火室(qo i)的蒙古语词义、火室制度之源——成吉思汗斡耳朵祭祀、火室在世祖以降累朝的变迁作了补充和发挥,最后将火室与烧饭结合起来,利用蒙古语史料,对烧饭祭祀的日期、地点、蒙古语名称等问题提出一点新的见解。国俗旧礼,是元代蒙古人对自身祭祀文化的保持。在蒙古统治者有着鲜明的自我文化意识的元朝,国俗旧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祭祀志·国俗旧礼》条的内容与史源,蒐集整理了一些散见的国俗旧礼,将国俗旧礼划分为植入型、独立型两种类型,探讨了国家祭祀体系中两种类型国俗旧礼的地位;最后以射草狗为例分析了国俗旧礼对参加者身份的限制,指出其具有保护本族文化、加强族群认同的意义。岳镇海渎是蒙元统治者最先主动施行的汉式祭祀。岳镇海渎祠庙分布于各地,有大量的石刻史料传世。本文先追溯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汉、蒙二重渊源;其次梳理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沿革,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再次从祭祀地点、代祀路线、祭祀礼物、祭祀仪式等方面论述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内容;最后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视角阐述了岳镇海渎祭祀的纽带作用。由朝廷推广、通行天下的祭祀项目,个中最能体现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本文将元代的天下通祀划分为两大系统。坛壝系统包括:社稷、风雨雷师。本文先分析了它们在元代的建立过程,并置诸历代礼制中考察其地位,最后对两件实物史料进行分析,去伪存真。祠庙系统包括:宣圣、三皇、八思巴帝师。本文以元大都、上都、曲阜阙里三座宣圣庙为例,探讨了元代宣圣祭祀的恢复与发展;研究了制度中南北差异的整合。阐述了三皇祭祀的建立在元代天下通祀体系中起到了由宣圣庙向帝师殿的过渡性作用。考证了八思巴帝师殿祭祀制度的设立过程,配享、祭祀日期、建筑形制等制度内容;分析了元朝设立帝师殿祭祀的原因、推广情况、其与蒙古字学的关系。通过对天下通祀的考察,最后探讨了元代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元代大黑天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真武是源于上古、兴起于北宋的道教神。这两位本不相干的神在宋元之际的战争故事中有了交锋。本文梳理了这个故事的文本流传,分析了各版本故事的形成背景,由此认为大黑天在1240年代就已在蒙古人中传播,早于过去通常认为的八思巴、胆巴的传法。本文分析了真武在宋、元、明朝廷中的不同面相,发现其面相在宋、明王朝之间的连续性,而又分析了大黑天在元、明代蒙古、清之间传承性,点出不同的祠神信仰与不同王朝的政治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遁甲神祭祀体现的是国家祭祀中阴阳数术的一面,同时也与道教有一定关系。通过对元代两都的太一教、遁甲神宫观的分析,纠正了前人将太一教与遁甲祭祀混同的观点,并重新厘正遁甲祭祀的概念,认为其极度倚靠国家权力,不属于独立的宗教派系,而属于国家祭祀。祈雨这一实践活动,在元代上自朝廷、中到地方官府、下至民间皆很兴盛。在祈雨活动中,形形色色的祠神祭祀不一而足,汉地传统礼法、佛、道、基督、巫种种文化因素纷纷呈现。通过对元代祈雨的考察,元朝蒙、汉二元、内蒙外汉的统治体制,元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蒙汉天佑、天命观的趋同,由朝廷至民间祠神祭祀实用主义的深化,皆有所体现。最后,我们从宗教功能、政治策略、文化倾向三个方面总结元代国家祭祀的特点。泛宗教的实用性功能、收服汉地的政治策略是蒙元早期接受汉地传统祭祀过程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自元世祖以降,元代逐渐形成了以蒙、汉二元文化为核心、兼容多元文化的国家祭祀体系。元中后期国家祭祀的发展,体现出对二元传统的双向悖离,这或许是元朝走向灭亡的一大动因。

马玉娟[4](2003)在《南极,诉说地球气候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南极,这片神奇的冰雪王国,隐藏着地球上百万年来气候变迁的秘密。自16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开地球气候的神秘面纱而进行不懈的努力,今天,我们已经揭示了冰雪王国的哪些秘密?

任贾文,Marco Merola,陈红梅,崔岫[5](2003)在《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南极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承载着地球上百万年气候变迁的秘密。这一秘密隐藏在哪里?科学家又是付出怎样的艰辛去揭示这一秘密的呢?

二、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气候变化与环境:2016展望》(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of the Task
    2.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Work
        3.1.1 Task Analysis
        3.1.2 Knowledge Building
        3.1.3 Theoretical Support
    3.2 Translating
    3.3 After-translation Work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4.2 Long Sentence Translation
    4.3 Textual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Summary
    5.1 Professionalism in Translating
    5.2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he Translated Version
Appendix C Glossary
Appendix D Translation Tools
Appendix E Publications

(2)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转型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全球上新世以来重要气候事件研究
        1.2.2 亚洲季风研究
        1.2.3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事件和研究方法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点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区域地质概况
    2.1 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类型
        2.2.2 基岩面埋深特征
        2.2.3 晚新生代地层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室内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3.2.1 室内试验方法
        3.2.2 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 多重地层划分与年代模型的建立
    4.1 岩石地层划分及沉积相分析
        4.1.1 钻孔剖面分层描述
        4.1.2 沉积物粒度特征
        4.1.3 沉积相分析
    4.2 年代及磁性地层划分
        4.2.1 晚全新世以来年代地层
        4.2.2 磁性地层
    4.3 生物地层划分
        4.3.1 有孔虫组合特征
        4.3.2 介形虫组合特征
        4.3.3 海侵与气候、环境演化
    4.4 年代模型的建立
        4.4.1 初始年代模型的建立及沉积速率变化
        4.4.2 轨道调谐和年代标尺的建立
        4.4.3 天文年代标尺的评价
        4.4.4 极性漂移事件的约束及年代标尺
第五章 上新世以来以后气候框架划分与主要转型事件识别
    5.1 气候替代指标的选取和气候意义
        5.1.1 粒度
        5.1.2 磁化率
        5.1.3 地球化学
        5.1.4 孢粉
    5.2 粒度敏感粒径和端元组分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5.2.1 粒级—标准偏差分析
        5.2.2 端元组分模拟法
        5.2.3 古环境和古气候意义
    5.3 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5.3.1 磁化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分析
        5.3.2 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
    5.4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5.4.1 常量元素特征
        5.4.2 主要微量元素特征
        5.4.3 古环境和古气候意义
    5.5 孢粉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5.5.1 孢粉化石分类
        5.5.2 孢粉组合分带
        5.5.3 孢粉记录古环境和古气候解释
    5.6 上新世以来气候框架与区域对比
        5.6.1 气候替代指标的R/S分析
        5.6.2 气候指标综合对比、转型事件与区域对比
第六章 上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周期和沉积环境制约
    6.1 上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周期的初步分析
    6.2 气候变化对区域沉积环境演化的制约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元代国家祭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 研究综述
        (一)综论性研究
        (二)专题性研究
    四 篇章结构、史料与方法
        (一)篇章结构
        (二)史料与方法
    五 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郊祀与蒙古式祭天
    第一节 蒙古 1252 年日月山祭天考
        一 史料分类与辨析
        二 日月山地望
        三 蒙哥、忽必烈行迹
        四 日月山神主
        五 结论
    第二节 元朝郊祀
        一 元朝郊祀制度的建立
        二 元朝郊祀年表
        三 郊祀主神位问题
        四 元朝郊祀的几点特征
    第三节 蒙古式祭天——兼论其与汉地礼仪的关系
        一 蒙古最早的祭天
        二 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的祭天
        三 入元以后的蒙古式祭天
        四 蒙元春秋祭天的几点特征
        五 元代一种特殊的蒙古式祭天——六月祭天
        六 蒙元六月祭天与汉地礼仪的关系
        七 小结
第二章 太庙与火室烧饭
    第一节 元朝太庙演变考——以室次为中心
        一 燕京太庙
        二 大都太庙的建立
        三 成宗的继承
        四 武宗的改制
        五 仁宗的无为与英宗的更新
        六 泰定帝的重整
        七 文宗与顺帝的维持与微调
        八 小结
    第二节 火室与烧饭祭祀
        一 火室的词义
        二 火室制度之源:成吉思汗斡耳朵祭祀
        三 忽必烈朝的祭祖与火室
        四 蒙元诸帝斡耳朵的变迁
        五 入元以后成吉思汗斡耳朵的守宫者
        六 火室与烧饭祭祀
        七 小结
第三章 国俗旧礼
    第一节 国俗旧礼的内容
        一 《国俗旧礼》的内容与史源
        二 《国俗旧礼》以外的国俗旧礼
    第二节 国俗旧礼在元朝的地位和意义
        一 国俗旧礼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
        二 国俗旧礼对参加者身份的限制及其意义
第四章 岳镇海渎
    第一节 蒙元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一 汉地传统的岳镇海渎祭祀
        二 蒙古传统的山川信仰
    第二节 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沿革
        一 萌芽: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
        二 形成:世祖、成宗时期
        三 成熟:元代中后期
    第三节 岳镇海渎祭祀制度的内容
        一 祭祀地点
        二 祭祀路线
        三 祭祀礼物
        四 祭祀仪式
    第四节 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
        一 中央与地方的纽带
        二 道士与儒士的推动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天下通祀
    第一节 坛壝系统:社稷、风雨雷师
        一 元代坛壝祭祀系统的建立
        二 历代礼制中的元代坛壝祭祀
        三 元代社稷神位考——基于实物的探讨
    第二节 祠庙系统(上):宣圣庙
        一 元代宣圣祭祀的恢复与发展
        二 宣圣祭祀制度南北差异的整合
    第三节 祠庙系统(中):三皇
    第四节 祠庙系统(下):帝师殿
        一 八思巴帝师祭祀的设立过程
        二 八思巴帝师祭祀制度的内容
        三 元朝设立八思巴帝师祭祀的原因
        四 八思巴帝师祭祀的推广情况
        五 八思巴帝师殿与蒙古字学的关系
        六 小结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大黑天与真武
    第一节 十三世纪前真武、大黑天信仰的传播概况
        一 真武的传播
        二 大黑天的传播
    第二节 真武—大黑天故事的文本流传——兼论大黑天始传蒙元的时间
        一 故事在南宋的版本
        二 故事在元代的两个版本
        三 汉藏文献中的元代大黑天故事
        四 真武神降故事的形成背景
    第三节 真武、大黑天在元朝——一种长时段视角
        一 真武与宋元易代
        二 真武在元代
        三 由元入明的真武
        四 大黑天在元朝
第七章 遁甲神祭祀
    第一节 从《世祖本纪》的一条史料出发
    第二节 刘秉忠与太一教
    第三节 遁甲神祭祀
第八章 祈雨中的祭祀与社会
    第一节 朝廷祈雨
        一 传统礼法祈雨
        二 巫术祈雨
        三 基督教士祈雨
        四 佛教祈雨
        五 道教祈雨
    第二节 地方官府祈雨
        一 官员祈雨之治绩
        二 祷祀神只之繁多
        三 祈雨仪式之丰富
    第三节 民间祈雨
        一 民间祈雨之实例
        二 士人之作用
    本章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史料
        (一)汉文传统文献
        (二)民族语文
        (三)西文
        (四)石刻、出土文献
    二 近人研究
        (一)汉文论着
        (二)汉文论文
        (三)译着
        (四)日文论着论文
        (五)西文论着论文
后记
附录:史料篇
    史料篇简目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订补笺注
        郊祀上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订补笺注
        宗庙上
    《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订补笺注
        太社太稷
        先农
        宣圣
        岳镇海渎
        郡县社稷
        郡县宣圣庙
        郡县三皇庙
        岳镇海渎常祀
        风雨雷师
        武成王
        古帝王庙
        周公庙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功臣祠
        大臣家庙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国俗旧礼》笺注
        国俗旧礼
    《太常集礼》辑佚
        太常集礼稿序
        郊祀
        社稷
        官署职掌
        诸臣请谥
    元代太庙乐章集录
    元代太庙祝文集录
个人简历

四、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气候变化与环境:2016展望》(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睿达.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2]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转型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D]. 谢建磊.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3]元代国家祭祀研究[D]. 马晓林. 南开大学, 2012(07)
  • [4]南极,诉说地球气候变迁[J]. 马玉娟. 科学大众, 2003(10)
  • [5]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J]. 任贾文,Marco Merola,陈红梅,崔岫. 科学世界, 2003(01)

标签:;  ;  

100万年气候历史的“记忆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