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性主义思想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性主义思想

一、试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权主义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真[1](2020)在《《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的身份认同主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妮·莫里森和汤亭亭作为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少数族裔女作家,两人都有着特殊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人格。她们在文学审美表达中,主要以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女性为小说创作的主人公,阐释她们面临的严峻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和汤亭亭的《女勇士》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身份认同理论,对两位作家及其两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身份意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绪论部分是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进而对本论题研究的学术背景进行简要阐释。第一章以身份认同理论为依托,对莫里森和汤亭亭的社会文化背景、身份意识的形成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第二章则展示了两部作品中主要女性形象的现实生存遭遇和文化困境,分析她们面对“身份认同”问题时的不同表现,进一步挖掘作家寄予这些典型文学形象的性格,文化人格中的审美内涵和社会文化批判意义。第三章从艺术审美、社会文化等角度,进一步阐释两部作品中身份认同的主题内涵及其审美价值、社会和文化意义。本文认为,莫里森和汤亭亭因拥有“双重身份”而深切感受到,在以白人为主的主流文化社会中少数族裔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她们以一种特殊的边缘性体验,把自己的身份认同意识积淀为文化人格和审美情愫,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小说艺术表现了少数族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迷茫、痛苦、挣扎与追寻,再现了非裔和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悲剧性的生存境况;展示了因双重身份所遭受的种族和文化的压迫,在身份认同的困境和危机之中,寻求身份重构的可能性和现实选择。莫里森主张非裔女性以传承民族文化来抵御白人种族主义和文化殖民对黑人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冲击,只有坚持黑人的文化传统和身份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汤亭亭主张汲取中美文化精华,努力寻求一条多元化的融合发展之路。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和汤亭亭的《女勇士》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对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女性处境的关注,对白人强权文化和种族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还在于对少数族裔女性摆脱悲剧之路的探索,对全新文化身份建构的设想。两位作家对少数族裔女性身份认同的思考与探索,表现出高度的社会、民族责任感,对于促进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姜月红[2](2019)在《女性意识与叙述声音:莫里森小说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文中提出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着名的非裔女作家,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历史上,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与“白人文化”共同作用下,被“遗忘”“失声”,成为“他者”的“他者”。“声音”是女性身份的象征,对边缘群体来说,尤其重要。为了重建黑人女性主体身份,莫里森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以黑人女性为视角,通过赋予她们“声音”,让其能言说自我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表达其女性意识。本文援引苏珊·S·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声音”理论,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声音”的视角研究莫里森的作品,围绕“作者型”声音、“个人型”声音及“集体型”声音三种声音模式来分析作家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并且进一步挖掘“声音”叙事语境及意义。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作家托妮·莫里森及文学创作成就。其次,梳理莫里森小说研究现状及阐述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最后,梳理并廓清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术语:话语,声音与视角,叙述者与作者,作者声音与叙述者声音,女性主义批评“声音”与叙事学“声音”及苏珊·S·兰瑟的“声音”理论的特质及其在莫里森小说研究具体运用的过程中的变化。正文内容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从“作者型”声音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作品作相关阐释。分别从“外露”的作者声音,“隐蔽”的作者声音及“缺失”的作者声音展开分析,从而探析这一叙述策略下隐藏的作家意图。第二章,从“个人”型声音展开论述并结合相关作品作具体阐述。分别从“公开”的个人声音,“隐秘”的个人声音及“模糊”的个人声音来传达作家的女性意识。第三章,从“集体”型声音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作品中人物话语作具体阐述。从“轮言”形式、“共言”形式及“单言”形式三种形式下集体女性声音来探究作家的女性意识。第四章,探讨“声音”叙事背景及意义。叙事背景从社会文化语境及作家本人阅历两方面论述,从“主体”身份的重塑,“身体”美学的建构及“话语”权威的树立三方面探讨其叙事意义表现。结语部分总结莫里森小说中体现黑人女性意识所具有的多重内涵:历史的书写与民族情感的抒发,艺术的审美与文学的政治融合。

林云霞[3](2019)在《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身体美学》文中认为托妮·莫里森是杰出的当代作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非裔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黑人种族生存的冷静而又深刻的思考。通过对黑人身体形象的塑造,莫里森勾画出一条黑人自救之路。这条道路引导黑人摆脱了自卑心态,开始重建黑人之美和社区之美。本论文运用身体美学的理论,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呈现的黑人之“丑”进行了剖析。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黑人的审美观受到了主流的白人文化的影响,因而他们认为黑色是丑的,自己也是丑的。这种审美观的变化使黑人陷入极度的自卑中,给黑人种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托尼·莫里森深入他们心理深处进行探索,发现其自卑的根源是文化殖民。其次,论文写到了黑人对自身之美的探索。文化的迷失造成了黑人精神的堕落,黑人在道德上表现出拜金主义、责任感缺失等特征;在生活中被孤独感、无力感围绕。在这种情况下,莫里森引导黑人踏上寻根之路,在对历史的追溯中探索黑人之美,从祖先奋斗的历史里汲取自强不息,同心协力的精神力量。对于黑人女性来讲,黑人之美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因为她们不仅肩负着反抗种族歧视的历史任务,也肩负着摆脱男权欺压的使命。出于对黑人女性的关怀,莫里森引导黑人女性通过探索自己的身体去发现她们自身的美。莫里森认为,两性关系中客体向主体的转变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视就是黑人女性应该追求的美。再次,论文写到了黑人之美的重建。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和谐的亲子关系、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的重建之描写呈现出黑人的精神之美。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情感沟通的重视和对女性情谊的珍视都成为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论文对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社区——“黑人大写的身体”之美进行了探讨。黑人社区的美在于它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因为有爱,社区成为黑人身心的疗养院,精神的栖息地。黑人社区的美建立在黑人个体的自爱和自信上,只有黑人彻底摆脱自轻自卑,获得身心的自由,社区才能成为一股守护黑人权益、发扬黑人文化的强大力量。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将对种族、女性的关怀和对身体形象的塑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本文从身体的角度入手,运用身体美学的理论对她的作品进行分析,展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思考。

张武[4](2019)在《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均已发展成一门显学,总体呈现如下特征:各族裔分支文学研究日益兴盛,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死亡叙事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艺批评界涌现出来的学术新词,包含故事死亡和话语死亡两个意义层次。死亡叙事不仅在美国少数族裔书写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而且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本文着重关注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依次剖析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华裔作家伍慧明、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以及拉美裔作家朱诺·迪亚斯小说作品中的死亡文本,旨在揭示死亡在少数族裔小说情节建构和主题表达中的叙事功用。莫里森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对凸显爱之主题发挥着重要作用。爱是莫里森小说创作重点关切的文本主题之一。爱之主题在莫里森小说中同死亡叙事关系密切。《所罗门之歌》以罗伯特·史密斯的自杀事件为引,展开了一场关涉爱的政治协商,即在处置黑白种族积怨与冲突时,黑人族群究竟应当坚守民族主义“小”爱,还是应当超越族裔疆界推崇人类主义“大”爱?《宠儿》则探讨了蓄奴制语境下母爱的扭曲和变异,其中爱之主题表达主要借助贯穿全书的弑婴情节和鬼魂书写得以完成。死亡叙事在伍慧明小说中同文化记忆交织在一起,映射出新一代美国华裔急切脱离自我族裔文化属性、主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身份欲望”。《骨》紧紧围绕安娜跳楼自杀事件展开故事叙述,《向我来》则在小说文本中穿插了多个主要人物的死亡细节。透过充斥小说文本的死亡文化符码,伍慧明对故国传统文化的犀利批判和对美利坚民族身份的强烈认同赫然入目。罗斯的小说创作在1986年之后更多关切和思索老年问题。与之相对应,生的眷恋和死的焦虑成为罗斯这一时期小说作品的核心主题。罗斯的作品往往能够超越表面的族裔经验书写,传递出关乎整个人类的普遍性哲学思考。《人性的污秽》和《凡人》明显削弱了主人公的族裔身份属性,集中表达了后工业时代人类个体到达人生尽头时产生的生命焦虑。前者重重死亡谜团的背后隐含着令人窒息的老年危机,而后者透过极富画面感的死亡场景烘托出人类何以与死亡和解的心路历程。阿莱克西作为一名美国印第安裔作家对于本族群生存现状的关切和前途命运的抒写通过一系列设计巧妙的死亡隐喻展开。《蓝调》和《杀手》分别聚焦保留地和大都会中印第安青年的生存状态,但无论是《蓝调》里的斯波坎保留地,还是《杀手》中的西雅图大都会,统统在阿莱克西的笔下幻化成为印第安人的死亡空间。《飞逸》和《日记》中,阿莱克西明显表露出超越族裔囿限、实现个体救赎的后现代派族裔思想,积极探讨了印第安人最终摆脱生存(死亡)困境的可能性途径。迪亚斯小说中的情爱故事堪称“死亡”之恋,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之花尚未充分绽放,就已经注定枯萎。《沉溺》和《失去》常常被学界视为“包装”成短篇小说集的长篇小说序列,作品中的每个“单一”故事几乎都涉及男女关系,但在多米尼加传统文化特有的男性气质影响下,三位男性人物(叙述者尤尼尔、哥哥拉法、父亲拉蒙)始终不曾拥有真正的爱情。患病后不治身亡的关键角色拉法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迪亚斯对于多米尼加男性气质的否定性批判。长篇小说《一生》以多米尼加裔青年奥斯卡的情爱史为主线,把遭遇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的命运浮沉置于多米尼加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加以审视。奥斯卡短暂的一生始终没有摆脱笼罩卡布莱尔家族的魔咒,最终命丧黄泉。卡布莱尔家族的诅咒源自欧洲殖民入侵,形成于特鲁希略独裁时代,俨然是整个多米尼加民族不堪回首的命运缩影。小说中,正是由于这永生摆脱不掉的民族魔咒,号称非典型“多米尼加仔”的主人公奥斯卡自幼渴望的爱情之花从来没有真正盛开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奥斯卡的死亡除了引领着小说的叙事主线,还昭示了多米尼加裔美国人的身份困境和生存苦难。总体而言,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作为一个整体均通过死亡叙事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自我族群生命经验的关注,此乃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作品中死亡叙事的普遍共性。不过,每位少数族裔作家作为独立创作个体也都同时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就死亡叙事而言,一千名少数族裔作家就会有一千种死亡叙事策略,一千个少数族裔小说人物就会有一千种死亡方式。简言之,故事死亡层面,死亡个个不同;话语死亡层面,构思各具特色。死亡叙事策略的差异恰恰反衬出创作者各自的族群差异、个性差异、性别差异和叙述差异。这也是每一位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都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每一部美国少数族裔小说都充满文本悬念的奥妙所在。

章汝雯[5](2020)在《后殖民理论思潮与托妮·莫里森作品经典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我国莫里森作品"研究热"现象,以莫里森作品的经典化进程为研究主题,指出不仅意识形态、评论界、经典性、各类奖项、学校教育等传统认定的因素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盛行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对莫里森作品在短短的四十多年就进入经典化进程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核心与黑人女性作品内涵有着高度的契合。

郭欢欢[6](2018)在《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身份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始终表现出对黑人的历史和命运的探索,以及对黑人生存状况的关注。莫里森的成就主要在小说方面,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对非裔美国人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思考。莫里森的创作成果不仅为20世纪的美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广大黑人女性寻求解放和建构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莫里森的小说,并探讨其小说中黑人女性是如何一步步地建构自我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概况,莫里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一章论述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笔者从黑人女性的种族和性别两方面分析黑人女性所处的边缘性,并结合小说指出黑人女性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陷入自我迷失和文化缺失的困境;第二章论述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的表现,笔者认为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抗意识、话语意识和主体意识;第三章论述黑人女性的建构的策略,笔者从黑人女性的种族身份建构,性别身份建构和文化身份建构三个方面来论述;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论文的归纳和总结。

王彦为[7](2018)在《和自己对话—托妮·莫里森21世纪作品中的新元素》文中提出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非裔美国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尽管莫里森于中年才开始写作,但却是当代产出较丰富的黑人作家,先后出版了 11部长篇小说。其中推出于21世纪的四部作品,成为她创作的新篇章,融入了诸多可供研究的新元素。就主题层面而言,莫里森对美国固有文化理念的批驳,成为其作品的新内涵。莫里森通过对黑人或白人的苦难遭遇、异化状态的描写,反映出美国例外主义的虚伪;美国梦的幻象;过度狂热的消费主义的弊病,使其作品更具当下性与全民性。同时,莫里森扩充了传统主题的内涵:在姐妹情谊主题中,莫里森不再仅仅强调姐妹团结的必要性,更着重讨论了姐妹情谊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张尊重姐妹之间的差异。莫里森将孩童视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在关于孩童创伤的主题中,莫里森不再停留于展现儿童受创的时刻,而是对儿童进行长期关注,记录他们创伤后的身心发展,并探寻他们完成自我救赎的可能性,由此寻觅民族未来的希望。此外,一反男性人物在早期作品中的稀缺,在新世纪的作品里,莫里森丰富了男性人物的形象,具体描摹了男性转变的过程,由此突出了一种自我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因此,新世纪作品中的男性成长主题,是对承认、反思与超越自自我弱点的强调。在写作技巧上,莫里森将非裔美国文学中的传统形式与后现代技法相结合,使叙事技巧更加独特。非裔美国文学具有口语化特征,亨利·路易斯·盖茨提出的“言说者文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莫里森新世纪的作品中。直接话语、间接自由话语的运用以及通篇展现人物话语的方法,既呼应了黑人口述文学传统,又为文本增添了极大的表现力。此外,莫里森在新世纪作品中对传统的“呼唤与应答”模式进行的改造,为作品增加了元小说的色彩。无论是主题上,还是形式上的新元素,莫里森都侧重于探讨不同群体获得救赎与希望的方式,去寻找人们到达明天的途径。这些都为莫里森新世纪作品平添了温暖的色彩,体现了她的人文关怀与救世之心。

陈智颖[8](2017)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郭玲玲[9](2016)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文中研究说明《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试图唤起美国黑人对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她还通过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来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倡导人类在关爱女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在整个生态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认为女性与自然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想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同时摒弃歧视自然和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而这与《所罗门之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独特视角出发来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父权制文化压迫下的生存状态,对有效解决种族、性别、自然问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种族、性别平等和人与自然健康的生态体系。本论文共六个部分:引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进行整理和界定,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对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文本分析,解读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首先从社会历史层面探讨美国黑人女性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其次从女性主体身份丢失角度来分析作品中黑人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最后从生态层面分析黑人女性如何正确处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并由创伤到自我治愈。第三章研究《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通过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三个方面表达女性与自然的命运颇为相似的观点。第四章挖掘作品中崛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通过各自努力实现了自然女性观的觉醒,增强了黑人的自我意识和对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呼吁建立种族、两性平等相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结语部分对论文做总结评价:两性和谐是女性解放的最终出路;在拯救女性的同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解决生态问题、种族问题的最终出路。

马粉英[10](2014)在《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托妮·莫里森(1931—),杰出的美国当代作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关注非裔美国黑人以及他们的生活,表达了她对黑人种族生存的冷静而又深刻的思考,她将自己的思考融入精心刻画的人物和精湛的叙事技巧,以高度的艺术性来呈现深沉的种族关怀和人类情怀。论文以莫里森的五部小说为分析文本,从身体的维度来分析她对黑人以及黑人种族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莫里森笔下,人物的身体犹如一块画布,她在身体上绘制了标记和代码,在解密的过程中,身体展开自己的言说,于是身体铭刻的人物的经历得以铺陈、身体喻指的厚重内涵得以呈现。身体,在莫里森的创作中是一种非语言的语言,是一种意义无限延伸的叙事。本论文共七个部分,包括绪论、1-5章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包括作家简介和研究缘起,莫里森国内外研究现状,身体与身体叙事理论梳理,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介绍。论文第一章以《最蓝的眼睛》为研究文本,首先揭示了白人至上文化霸权下白皮肤美、黑皮肤丑的身体美学的文化建构实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通过对追求白人的蓝眼睛终致发疯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以及她的父母亲对自我身体鄙视的分析,反思了白人美的身体美学意识对黑人所带来的精神戮害,以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自我身份的迷失。最后,着重于对小女孩克劳迪娅对白人布娃娃拆解行为的后殖民分析,揭示了作者对白人美的身体神话的颠覆与解构。第二章主要分析《秀拉》这一文本。论文从秀拉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传统黑人女性刻板形象的颠覆和改写的分析入手,认为莫里森积极利用了传统文学中对黑人女性身体“性欲化”这一扭曲,将其转化为秀拉的身体漫游和试验,以此完成了秀拉的自我追寻和自我建构。然后在对秀拉身体胎记的多重喻指意义的分析中,完成了秀拉多重身份的建构,实现了黑人女性探索的超越。第三章解读《所罗门之歌》所彰显的莫里森对非裔美国黑人种族回归和认同的思考。第一节聚焦于模仿白人中产积极生活的露丝母女的解读,在对红丝绒玫瑰意象和露丝母女命运的喻指意义的分析中,来呈现黑人中产阶级女性身体的规训和言说方式。第二节分析了独具魅力的黑人女性派拉特,通过对其独特的无肚脐身体的喻指意义的阐释和身体语言的解读,分析在其背后作者对黑人种族文化的认同。第三节是对黑人男性奶娃的身体喻指的解码,以此展现了莫里森对非裔美国黑人实现种族回归的积极态度。第四章以《宠儿》为分析文本,第一节再现了黑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身体,为黑奴个体立言,开启黑人过往的历史,表达了对奴隶制的控诉。第二节分析莫里森利用身体政治意识重构黑人的主体性,借助他们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叙事重塑自我,重构历史。第三节通过对宠儿肉体还魂多重喻指意义的分析,不仅召唤出了小说中人物的历史记忆,也唤起读者对黑人历史的反思。第五章以莫里森的第八部小说《爱》为分析文本,莫里森将笔触聚焦于黑人种族内部,为我们展现了其内部存在的性别压迫所造成的女性生存困境。借助伊利格瑞的身体理论分析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体商品化的命运,以及由于父权的介入,女性之间爱的谱系的被遮蔽和割裂。第二节解读了当代黑人女性朱妮尔的欲望身体,揭示了欲望主体背后的匮乏和缺失。第三节,通过对小说中女性爱的谱系的构建和走出单纯欲望主宰的爱与尊重的两性关系的建立,呈现了黑人走向完整生存的可能性。从《最蓝的眼睛》到《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再到《爱》,莫里森从对黑人丑白人美的身体美学的颠覆解构,到决绝的身体实验和漫游完成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到回归种族、认同种族的身体喻指,到追溯历史、重构历史,走出历史的阴影,再到对当代黑人完整生存的思考,莫里森以身体的维度诠释了她对黑人以及黑人种族的生存困境的思考。

二、试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权主义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权主义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的身份认同主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两位作家及作品比较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莫里森与汤亭亭的身份认同意识辨析
    第一节 身份认同理论与文学审美表达
        一、身份认同理论简介
        二、身份认同理论的内涵与要义
        三、身份认同理论的文学审美表达
    第二节 莫里森的身份认同意识
        一、莫里森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体验
        二、莫里森的社会感受和文化反思
        三、莫里森的身份认同意识:对强权文化、身份迷失的反思
    第三节 汤亭亭的身份认同意识
        一、汤亭亭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体验
        二、汤亭亭的社会感受和文化反思
        三、汤亭亭的身份认同意识:华裔与美国人的双重体验与种族情结
    第四节 莫里森与汤亭亭身份认同意识比较
        一、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生而有之的双重身份
        二、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困惑:身份缺失与文化焦虑
        三、非裔与华裔作家:不同的现实思考和文化自觉
第二章 《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身份认同主题与女性形象塑造
    第一节 《最蓝的眼睛》身份认同主题的艺术呈现
        一、宝琳和佩科拉:迷惘的心灵和迷失的自我
        二、克劳迪亚姐妹:可贵的自信和执着的坚守
        三、典型化的形象体系:身份认同意识的多维表现
    第二节 《女勇士》身份认同主题的艺术呈现
        一、母亲英兰:身份坚守与文化自信
        二、无名姑姑与月兰:无所适从与身份丧失
        三、“我”:迷茫、矛盾与身份追寻
        四、两代华裔女性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第三节 《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身份认同主题比较分析
        一、美国社会少数族裔的处境:身份困境与身份追寻
        二、美国社会少数族裔的选择:身份认同追寻的个性化表现
第三章 《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身份认同主题的意义探析
    第一节 身份认同困境下的生存悲剧及其审美内涵
        一、《最蓝的眼睛》中非裔女性的生存悲剧
        二、《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生存悲剧
        三、身份重建:非裔、华裔女性生存悲剧的审美内涵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主题对社会和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一、《最蓝的眼睛》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二、《女勇士》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三、反思之意义:少数族裔女性身份认同的选择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女性意识与叙述声音:莫里森小说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
    二、莫里森小说研究现状梳理
    三、“声音”理论相关概念阐析
第一章 作者型叙述声音
    第一节 “外露”的叙述者声音
        一、叙述者“话语”干预
        二、叙述者“故事”干预
    第二节 “隐蔽”的叙述者声音
        一、“象征”修辞的叙述声音
        二、对比修辞的叙述声音
    第三节 “缺失”的叙述者声音
        一、事件表述的叙述声音
        二、背景表述的叙述声音
第二章 个人型叙述声音
    第一节 “隐秘型”的个人声音
        一、“无处言说”的个人声音
        二、“无法言说”的个人声音
    第二节 “模糊”的个人声音
        一、“情感认知”上的个人声音
        二、“身份认同”上的个人声音
    第三节 “公开”的个人声音
        一、“自我认同”的个人声音
        二、“反抗男权”的个人声音
第三章 集体型叙述声音
    第一节 “轮言”形式下女性集体声音
        一、轮言形式下“两性关系”的叙述声音
        二、轮言形式下“主奴辩证”的叙述声音
    第二节 “单言”形式下的女性集体声音
        一、单言形式下的女性身体苏醒的叙述声音
        二、单言形式下的灵魂与肉体结合的叙述声音
    第三节 “共言”形式下女性集体声音
        一、作者型叙述者与人物叙述者共言
        二、故事内人物与人物叙述者共言
第四章 莫里森小说的女性叙事成因及意义
    第一节 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
        一、美国黑人政治运动的影响
        二、欧洲女权主义运动的推动
        三、黑人女性文学的市场需求
    第二节 作家本人的阅历
        一、黑人家庭的影响
        二、文化教育的影响
        三、作家本人的文艺观
    第三节 莫里森小说“声音”叙事的意义
        一、重塑黑人女性的“主体”身份
        二、建构黑人女性的“身体”美学
        三、树立黑人女性的“话语”权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身体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
    2、国内外研究综述
    3、论文的理论视域
    4、选题意义及价值
第1章 剖析黑人之“丑”
    1.1 作品对黑人之“丑”的呈现
    1.2 作家对黑人之“丑”的探源
第2章 黑人探索自我之美
    2.1 寻根访祖:身体的痊愈与精神的“飞翔”
    2.2 身体漫游:身体的漫游与对自我意识的坚守
第3章 重建黑人之美
    3.1 守护生命的尊严
    3.2 缔造情感的纽带
    3.3 珍视女性情谊
第4章 大写的身体——黑人社区之美
    4.1 用爱治愈创伤
    4.2 用爱建立和谐社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美国少数族裔文学
    第二节 研究视角:死亡叙事
    第三节 研究框架: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第二章 莫里森小说中的爱与死亡
    第一节 《所罗门之歌》中的死亡叙事与爱的政治协商
    第二节 《宠儿》中的死亡叙事与爱的历史再现
第三章 伍慧明小说中的死亡记忆
    第一节 安娜之死:《骨》对故国传统文化的犀利批判
    第二节 死亡和弦:《向我来》中美利坚民族身份的强烈认同
第四章 罗斯小说中的死亡焦虑
    第一节 老年危机:《人性的污秽》中的死亡秘密
    第二节 克服恐惧:《凡人》中的死亡练习
第五章 阿莱克西小说中的死亡隐喻
    第一节 死亡困境:阿莱克西早期小说中的出走主题
    第二节 摆脱死亡:阿莱克西少年小说中的超族裔书写与个体救赎主题
第六章 迪亚斯小说中的死亡之恋
    第一节 拉法之死:《沉溺》与《失去》中多米尼加男性气质的否定性批判
    第二节 奥斯卡之死:《一生》中家族诅咒引发的历史沉思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5)后殖民理论思潮与托妮·莫里森作品经典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与黑人女性作品的契合
二、莫里森作品的经典性内涵
三、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青睐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
五、翻译与传播

(6)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莫里森研究综述
        (一)国外莫里森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莫里森研究现状述评
    二、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和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一章 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
    第一节 黑人女性的双重边缘身份
        一、种族身份
        二、性别身份
        三、双重边缘身份
    第二节 黑人女性的自我迷失和文化缺失
        一、自我迷失
        二、民族文化的缺失
第二章 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
    第一节 黑人女性的反抗意识
    第二节 黑人女性的话语意识
        一、用语言扞卫自我
        二、用音乐表述自我
    第三节 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
第三章 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
    第一节 认同种族身份
    第二节 建构女性身份
    第三节 肯定文化身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和自己对话—托妮·莫里森21世纪作品中的新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本创作背景
    (一) 多元趋势下的时局风貌
    (二) 女性主义文化-文学思潮发展
    (三) 作家创作理念与早期作品特色
二、新颖内涵初现:批驳文化理念
    (一) 揭露例外主义的虚伪
    (二) 打破美国梦的幻象
    (三) 反思消费主义的狂热
三、传统主题扩充:展现普世关怀
    (一) 姐妹情谊:尊重个体差异
    (二) 孩童创伤:探寻疗救方式
    (三) 男性成长:完成自我超越
四、叙事技法求新:增强言说力度
    (一) 言说者文本的运用
    (二) 呼唤与应答模式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女性主义与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
    第一节 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
        一、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
        二、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
    第二节 生态女性主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三节 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
        一、莫里森的自然观和女性观
        二、《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第二章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
    第一节 被统治的黑人女性
        一、种族压迫、性别歧视和父权制三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
        二、被边缘化的黑人女性
    第二节 黑人女性的命运悲剧——女性主体身份的丢失
        一、妻子身份的丢失
        二、母亲身份的丢失
        三、个性与自由的丧失
    第三节 黑人女性的自我治愈
        一、主动质疑的出现
        二、生态意识的树立
        三、自我身份的确定
第三章 《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
    第一节 失衡的生态关系
        一、受剥削的自然
        二、被压缩的黑人女性社会空间
    第二节 自然与女性——亲疏自然之于黑人女性的命运
    第三节 男性与女性——奶娃与他身边的黑人女性的关系
第四章 《所罗门之歌》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崛起
    第一节 黑人女性派拉特的反抗
        一、精神觉醒
        二、行动反抗
    第二节 黑人男性奶娃的成长
        一、自然观的建立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重建
        一、种族和两性平等的社会生态观的形成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观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作家简介与研究缘起
    第二节 莫里森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身体与身体叙事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最蓝的眼睛》:迷失与追寻
    第一节 白皮肤美、黑皮肤丑的身体美学建构
    第二节 黑人的自我疏离与否定
    第三节 克劳迪娅对二元身体审美意识的解构
    小结
第二章 《秀拉》:实验与超越
    第一节 对传统黑人女性形象的颠覆
    第二节 身体书写与主体建构:身体漫游的试验
    第三节 秀拉身体胎记的多重喻指
    小结
第三章 《所罗门之歌》:认同与回归
    第一节 规训的身体与沉默的言说
    第二节 派拉特身体的喻指
    第三节 奶娃飞翔的身体之种族旨归
    小结
第四章 《宠儿》:铭刻与重塑
    第一节 身体规训与凌辱的历史呈现
    第二节 身体政治意识与黑人历史的重构
    第三节 宠儿肉身还魂的喻指意义
    小结
第五章 《爱》:爱与完整
    第一节 商品化的身体与爱的迷失
    第二节 欲望的身体与爱的缺失
    第三节 爱的回归与完整生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试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权主义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的身份认同主题比较研究[D]. 刘真.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2]女性意识与叙述声音:莫里森小说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D]. 姜月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身体美学[D]. 林云霞. 南昌大学, 2019(02)
  • [4]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D]. 张武. 厦门大学, 2019(08)
  • [5]后殖民理论思潮与托妮·莫里森作品经典化[J]. 章汝雯. 中文学术前沿, 2020(01)
  • [6]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身份建构研究[D]. 郭欢欢.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7]和自己对话—托妮·莫里森21世纪作品中的新元素[D]. 王彦为.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J]. 陈智颖.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 [9]《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 郭玲玲. 陕西理工学院, 2016(10)
  • [10]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D]. 马粉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女性主义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