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一、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楠,钟萍,凌华,赖琼,赵文静,杨畅,杨婧,樊汶露,吴欢[1](2021)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6例初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作为食管癌组,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体检时、食管癌组放疗前及放疗4周时的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比较不同放疗效果(放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不同预后(未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及差值。结果食管癌组患者放疗前后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放疗后较放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疗后,放疗有效组食管癌患者的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低于无效组、放疗后与放疗前降低差值大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复发转移组食管癌患者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低于复发转移组,放疗后与放疗前降低差值大于复发转移组(P <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呈高表达,Stathmin、VEGF-C及SCCAg检测对评估食管癌患者放疗效果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王健行,姚瑶,张园[2](2021)在《Tim-3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头颈部鳞癌(HNSCC)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的综合治疗,但效果仍不理想。免疫治疗在HNSCC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只有部分患者得到了较好的疗效。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是由多种免疫细胞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参与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免疫抑制反应。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阻断Tim-3能够展现出抑制肿瘤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Tim-3在TME中的作用,HNSCC中的免疫抑制机制和可行的应用方式进行综述。

王家兴[3](2021)在《肝外胆管癌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谱的研究》文中认为

万重阳[4](2021)在《CDC6和MCM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认为

孙丹彤[5](2021)在《MDM2扩增介导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原发耐药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中国均高居第一。尤其是中国肺癌患者,仅有不到20%的五年生存率。临床上,我们通常按照肿瘤细胞的病理学差异,将肺癌大致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而后者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随着近年分子检测技术的推进,靶向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给携带有如EGFR及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但是,在所有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表现出对EGFR-TKIs的原发性耐药,从而导致EGFR-TKIs治疗失败,而其机制尚不明确。包括BIM缺失、TP53突变等多个分子机制参与其中。所以,需要对NSCLC患者EGFR-TKIs的原发性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临床观察MDM2扩增在NSCLC患者EGFR-TKIs治疗效果,再通过基础实验,明确MDM2扩增及及下游信号通路对NSCLC系EGFR-TKIs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EGFR-TKIs原发耐药可能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我们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我中心141例NSCLC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发现4例患者携带有EGFR敏感突变同时合并MDM2基因扩增。对此4例双突变患者进行随访,明确患者服用一代EGFR-TKIs治疗的有效时间,探究MDM2扩增对EGFR-TKIs治疗的影响。同时,我们采用常规方法进行EGFR突变肺癌细胞系细胞培养和质粒转染,用于构建MDM2过表达NSCLC细胞系及载体对照细胞系。使用MTT法来计算一代EGFR-TKI药物-厄洛替尼对于两组细胞系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并计算在细胞系中的药物IC50。另外,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相应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测定。使用富集分析等生信分析方法,预测MDM2介导的相关下游信号通路的改变。研究结果4例携带EGFR敏感突变合并MDM2扩增的NSCLC患者均表现出对EGFR-TKIs的原发耐药,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3个月(5.1月-8.5月)。而细胞实验表明,上调MDM2蛋白表达可以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一代EGFR-TKI的耐药。MDM2过表达能够提高对于HCC2279细胞系中厄洛替尼的IC50值[从36.5μM(24.1μM-58.7μM)提高到57.6μM(43.4μM-79.6μM)],并削弱了厄洛替尼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MDM2扩增不会影响EGFR蛋白的表达,但是明显提高了下游ERK1/2蛋白的表达。这种现象提示MDM2扩增会导致EGFR信号通路中下游通路的激活。此外,携带MDM2扩增的NSCLC患者预后不良。NSCLC患者中,MDM2高表达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0.007)及总生存期(P<0.001)均处于劣势。同时,合并有EGFR敏感突变及MDM2扩增的NSCLC患者EGFR-TKIs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01)。生物信息分析显示,ERBB2信号通路可能作为MDM2扩增导致EGFR-TKIs原发耐药的潜在途径,这有待于进一步实验的验证。研究结论1.MDM2扩增可能参与携带有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对一代EGFR-TKIs的原发耐药;2.MDM2高表达组NSCL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较差,提示MDM2与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3.MDM2扩增及MDM2过表达可以作为NSCLC患者未来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

姚瑞雪[6](2021)在《腺癌关键蛋白编码基因的鉴定以及胞外囊泡在腺癌发展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肿瘤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最突出的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手术切除和化学疗法仍然是治疗的最佳选择,但是,多数恶性肿瘤初次诊断时肿瘤细胞就已转移至重要器官(如肺、肝、脑),损害患者多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腺癌是恶性肿瘤的重要亚型,可起源于多种器官,并极易发生转移。其中,肺癌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最高,而肺腺癌又占全部肺癌的50%,发病隐匿,侵袭性强,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总体生存率较低。此外,胰腺癌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临床80%的病例是腺癌,在无症状癌症中居首位。胰腺癌由于缺乏可靠的标志物在早期很难诊断,5年生存率仅在8%左右。因此,阐明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对有效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胰腺星状细胞是胰腺癌上皮间质产生和降解的主要调节细胞,是胰腺癌微环境形成的关键参与者,与胰腺癌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提示SDF-1/CXCR4参与了胰腺星状细胞与胰腺癌的相互作用的调节。近几年,很多研究发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在肿瘤与微环境相互作用中起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然而,胰腺星状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Pancreatic stellate cell-derived,PSCs-EVs)在胰腺癌与其微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挥何种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影响肿瘤生存和预后的关键基因;然后提取PSCs-EVs,观察PSCs-EVs对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及分泌功能影响。旨在探究胞外囊泡在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目的:第一部分,通过GEO数据库中发现与腺癌(肺腺癌和胰腺癌)生存预后相关的关键蛋白编码基因;第二部分,探究胰腺星状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影响筛选到的关键蛋白编码基因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寻找腺癌共同关键编码蛋白基因,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GEO数据库分别寻找肺腺癌和胰腺癌中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基因。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KEGG和GO分析研究其主要参与生物学通路以及生物学功能。然后对共同差异基因构建PPI网络寻找关键中枢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最后通过q RT-PCR实验验证关键基因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m RNA水平表达差异。第二部分,研究PSCs-EVs对胰腺癌的影响,我们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探究胞外囊泡对胰腺癌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胞外囊泡对胰腺癌分泌CXCR4和筛选的关键基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筛选的关键基因在胞外囊泡促进胰腺癌过程发挥的作用,在胰腺癌细胞系中敲低筛选的关键基因,通过划痕和Transwell检测其对胰腺癌行为学功能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胞外囊泡是否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筛选的关键基因表达。研究结果:1.在寻找腺癌共同关键编码蛋白基因的部分,我们发现TOP2A在两种侵袭性强的腺癌中均为关键编码基因,ASPM、CCNB2、CDC20、CDC45、MELK、TOP2A和UBE2T是编码肺腺癌的关键基因,而ANLN、CCNB1、CDK1、CEP55、ECT2、NUSAP1、RACGAP1、TOP2A和ZWINT是编码胰腺癌的关键基因。2.在研究PSCs-EVs对胰腺癌的影响部分,我们发现PSCs-EVs可以被胰腺癌细胞PANC-1摄取并促进其迁移,也可促进胰腺癌的侵袭,并上调CXCR4和TOP2A的表达。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表明,胰腺癌细胞系敲低TOP2A可以降低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能够削弱胞外囊泡的促癌作用。同时,Western Blot表明,胞外囊泡可以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可以降低TOP2A表达。研究结论:1.TOP2A是肺腺癌和胰腺癌共同关键编码蛋白基因,且与肺腺癌和胰腺癌的生存相关。2.PSCs-EVs可以通过激活胰腺癌细胞PANC-1的CXCR4/PI3K/AKT通路而促进TOP2A的表达,并增强其迁移和侵袭。

宋慧[7](2021)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DNA甲基转移酶3a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γ疱疹病毒,世界上约90%的人都曾感染EBV并获得适应性免疫。在特定的情况下,EBV感染可导致多种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源性肿瘤的发生。EBV相关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 GC)是胃癌的一种独特的分子亚型,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的表观基因型状态在EBVa GC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证明EBVa GC中宿主细胞DNA高甲基化现象较EBV阴性胃癌(EBV-negative gastric carcinoma,EBVn GC)更为普遍。DNA甲基化是目前为止研究最透彻的表观遗传机制,是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基因转录的修饰形式,主要由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家族催化完成。已知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包括3种有活性的DNMTs:DNMT1、DNMT3a和DNMT3b。目的:选择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EBV对DNMT3a的调控作用,明确EBV核抗原1(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 1,EBNA1)和潜伏膜蛋白2A(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A,LMP2A)通过影响DNMT3a表达参与EBVa G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为EBVa GC的治疗提供新的可选择的治疗靶点。方法:(1)采用GV657构建EBV核抗原EBNA1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GV657-EBNA1),转染EBV阴性胃癌细胞系BGC823和SGC7901,加入1mg/ml的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出稳定表达外源性EBNA1的细胞系BGC823-EBNA1和SGC7901-EBNA1。(2)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BGC823-EBNA1及SGC7901-EBNA1细胞中EBNA1 m RNA表达水平。(3)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GC823-EBNA1、SGC7901-EBNA1以及瞬时表达EBNA1细胞中EBNA1、E2F转录因子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E2F1)及DNMT3a的蛋白表达水平。(4)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技术检测DNMT3a在细胞中的定位。(5)分别采用靶向EBNA1、LMP2A、E2F1及DNMT3a编码基因的小干扰RNA作用EBV阳性胃癌细胞系SNU719,检测EBNA1、LMP2A、E2F1以及DNMT3a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6)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靶向p65和IκBα编码基因的小干扰RNA处理EBV阳性胃癌细胞系SNU719,检测DNMT3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CCK-8、Transwell、流式细胞术分析DNMT3a对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以及迁移的作用。(8)用DNMT抑制剂5-Aza-Cd R处理EBV阳性胃癌细胞系SNU719,检测BZLF1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1)重组表达载体GV657-EBNA1转染并筛选3周后,镜下观察到90%以上的绿色荧光蛋白,结果显示BGC823和SGC7901细胞系可稳定表达外源性EBNA1。(2)BGC823-EBNA1和SGC7901-EBNA1细胞中可检测到EBNA1 m RNA转录,而对照细胞无EBNA1 m RNA转录。(3)BGC823-EBNA1和SGC7901-EBNA1细胞中可检测到EBNA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E2F1和DNMT3a的表达在稳定和瞬时转染EBNA1的细胞中明显上调。(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DNMT3a的荧光强度在瞬时转染EBNA1的EBV阴性胃癌细胞系中明显增强,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5)在EBV阳性胃癌细胞系SNU719中干扰EBNA1表达后,E2F1和DNMT3a表达均下调;分别干扰LMP2A和E2F1后,DNMT3a表达也均下调。(6)分别采用BAY11-7082和靶向p65编码基因的小干扰RNA抑制NF-κB信号通路后,DNMT3a的表达受到抑制;而靶向干扰IκBα表达,激活NF-κB信号通路后,DNMT3a的表达则明显增加。(7)在EBV阳性胃癌细胞系SNU719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抑制DNMT3a表达后,与对照组比较,CCK-8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流式细胞分析检测显示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S期、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增加,Transwell结果显示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下降。(8)用5-Aza-Cd R处理EBV阳性胃癌细胞系SNU719后,BZLF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增加。结论:(1)EBV可以通过EBNA1和LMP2A促进EBV阳性胃癌细胞DNMT3a的表达。(2)EBNA1通过激活转录因子E2F1诱导DNMT3a表达上调;LMP2A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DNMT3a表达。(3)DNMT3a可促进EBV阳性胃癌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的增殖、G1-S期进程、迁移以及抑制细胞凋亡。(4)DNMT3a有助于维持EBV阳性胃癌细胞中EBV潜伏状态以及促进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

李宁[8](2021)在《CTAB抑制乳腺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放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会导致耐药和复发转移,转移已是导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较低的重要原因,故需探究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新型药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但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仍未知。本文旨在探究CTAB对乳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使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CTAB作用24 h和48 h后细胞的OD值,探究CTAB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筛选CTAB的最大无毒性浓度。然后使用伤口愈合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研究CTAB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接着建立BALB/c小鼠乳腺癌原位肺转移模型,每隔3天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CTAB并称量小鼠体重探究CTAB在体内对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接种4T1细胞30天后处死小鼠,肺切片进行H&E染色。进一步探究CTAB作用机制:通过肿瘤微球体形成实验、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并通过q RT-PCR和WB检测CD44和CD133含量探究CTAB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影响。使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对照组(CON组)和CTAB组(CTAB组)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和Twist的表达水平,探究CTAB对乳腺癌细胞和小鼠EMT进展的抑制作用。使用WB检测CTAB对细胞中AMPK的激活情况,接着利用AMPK的抑制剂Compound C(Com C)进行伤口愈合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并检测EMT相关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究CTAB是否调控AMPK进而影响细胞迁移和EMT。最后检测ALT、AST和BUN,初步验证CTAB是否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性。本研究发现CTAB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并且可以减少小鼠肺转移结节数和减小病灶的尺寸。验证CTAB作用机制发现,CTAB降低肿瘤干细胞干性及干细胞比例,下调干细胞标记物CD44和CD133的表达。CTAB增强乳腺癌细胞和小鼠中E-cadherin的表达,下调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和Twist的表达。此外CTAB激活AMPK抑制EMT进展和细胞迁移。最后证明CON组和CTAB组两组小鼠体重、ALT、AST和BUN无明显差异。CTAB通过调控乳腺癌干细胞并激活AMPK抑制EMT进展从而抑制乳腺癌肺转移。CTAB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性,CTAB具有临床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潜力。

郭琼[9](2021)在《CEACAM6启动子介导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人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舌鳞状细胞癌(hOTSCC)是口腔癌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具有复发风险高、预后差的特点。临床上治疗hOTSCC的手段仍主要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往往缺乏靶向性,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发hOTSCC的基因靶向药物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肿瘤的毒素基因治疗通过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来调控毒素的表达,使毒素基因只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和细胞中不表达,因而使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治疗效率。近年来,肿瘤毒素基因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然而,截止目前,关于hOTSCC毒素基因治疗的报道仍然很少。CEACAM6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粘附因子,在多种肿瘤中都过表达,糖基化的CEACAM6可以作为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复发的肿瘤标志物。因此,本文拟用CEACAM6启动子来调控假单胞菌外毒素A的表达,构建hOTSCC毒素基因治疗质粒并探索其对hOTSCC的治疗效果。首先,我们通过qRT-PCR检测了CEACAM6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EACAM6在hOTSCC细胞中显着过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量则很低,表现出了较强的OTSCC表达特异性。然后,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p CEACAM6-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和p CEACAM6-Basic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并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的办法测定CEACAM6启动子的表达活性及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CEACAM6启动子在体外条件下可以特异性地调控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同样表现出了较强的OTSCC表达特异性。因为PE38KDEL毒素可以导致真核细胞翻译延长因子(e EF2)失活,我们利用共转染的方法检测毒素质粒对hOTSCC细胞蛋白合成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并分别利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流式细胞术、TUNEL、Western Blotting、Transwell和伤口愈合试验在体外检测毒素质粒对OTSCC细胞的靶向抑制和杀伤作用。和预期的一样,p CEACAM6-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可以特异性抑制OTSCC细胞TCA8113的蛋白合成,对其增殖、侵袭和迁移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诱导其发生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相反,对正常细胞以及CEACAM6表达阴性的细胞则影响很小。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p CEACAM6-PE38KDEL同样表现出了良好的体内治疗效果,对肿瘤的形成以及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通过H&E、免疫组化检测我们发现,该毒素表达质粒不会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及器官造成明显的损伤,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CEACAM6启动子介导的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杀伤hOTSCC细胞,具有很高的靶向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未来在临床上进行hOTSCC基因靶向治疗的候选药物。

李小丰[10](2021)在《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前,肺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78.7万,死亡人数为63.1万,均列癌症首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3%)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7%),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8.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均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对于没有敏感突变或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靶基因耐药突变的患者而言,发现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鱼精蛋白-1(PRM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的一种,CTA在正常情况下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而其它组织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但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则可以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也因此得名。既往对于PRM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生殖领域。近年来,随着CTA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发现PRM1是结肠癌相关的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利用RT-PCR技术分析PRM1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肠癌组织中PRM1-m 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也有研究发现PRM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PRM1也被认为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TA基因。另有研究表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裸鼠皮下注射PRM1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为止,尚无关于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证实,与正常组织比较,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转移瘤模型,检测转移瘤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旨在评估PRM1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1、收集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配对正常组织、术前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应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其中PRM1基因和蛋白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评估PRM1的诊断价值,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进行比较,评估PRM1诊断价值的优劣性。3、观察细胞内PRM1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技术及si RNA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敲低A549、NCI-H460细胞的PRM1基因,应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PR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4、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人源重组PRM1蛋白和PRM1抗体加入到A549、NCI-H460细胞培养液中,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观察细胞在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情况,将A549、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培养液中,应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的PRM1基因及蛋白水平。6、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动物转移瘤生长的影响,制备裸鼠转移瘤模型,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偏右侧,肿瘤形成后,(1)应用ELISA法检测转移瘤裸鼠和健康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差异性;(2)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重组PRM1蛋白、PRM1抗体及两者混合剂,每3日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第33天于麻醉下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测量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分析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组织中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肿瘤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无相关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较健康者显着升高。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外周血中的PRM1蛋白水平更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不相关。3、PPM1对于非小细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1)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肺鳞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明显强于SCC且与CYFRA21-1相当;(3)含有PRM1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合;(4)在早期的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早期肺鳞癌中,PRM1诊断价值高于SCC且不劣于CYFRA21-1。提示PRM1具有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PRM1 m RNA水平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明显升高;同样,A549、NCI-H460细胞内和培养液中的PRM1蛋白水平较BEAS-2B细胞均显着升高。5、成功构建PRM1过表达和敲低的A549、NCI-H460细胞株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RM1促进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敲低PRM1则抑制细胞的增殖。6、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PRM1抗体则抑制细胞增殖。7、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存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PRM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8、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RM1使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而敲低PRM1则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敲低PRM1对A549和NCI-H460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9、动物实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转移瘤裸鼠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也证实了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与人体组织实验结果一致。(2)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具有促进裸鼠转移瘤生长的作用,而PRM1抗体则抑制转移瘤生长。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经尾静脉给予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体积大,而给予PRM1抗体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且肿瘤体积较小。结论: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使其具备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潜质。2、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双向验证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相关,而非抑制细胞的凋亡。3、细胞内外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PRM1促增殖作用可能存在多条途径,为进一步研究PRM1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4、营养供应差时细胞PRM1的表达水平反而增加,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小细胞肺癌在血供不良的情况下仍快速生长的原因。5、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在生物体内验证了PRM1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PRM1抗体的抑瘤作用也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二、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研究对象
        1.1.2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放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
    2.2 不同疗效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与放疗4周时的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
    2.3 不同预后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与放疗4周时的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水平
3 讨论

(2)Tim-3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Tim-3 结构和功能
    1.1 Tim-3 编码基因和蛋白结构
    1.2 Tim-3 配体和功能介绍
2 Tim-3在TME的作用
    2.1 Tim-3和T淋巴细胞
    2.2 Tim-3 和其他免疫细胞
3 Tim-3在HNSCC的免疫抑制作用
4 Tim-3在HNSCC可行的应用方式
    4.1 Tim-3抗体
    4.2 适配体与Tim-3的结合
    4.3 结合Tim-3的CAR-T细胞疗法
    4.4 联合Tim-3的癌症疫苗
5 展 望

(5)MDM2扩增介导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原发耐药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EGFR-TKIs治疗及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2.MDM2 生理功能
        2.1 MDM2 基因
        2.2 MDM2 与p53 蛋白及其他相关蛋白的结合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耗材及购买厂家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厂家
        1.4 临床病例及基因检测
    2.实验方法
        2.1 细胞系处理
        2.2 蛋白印迹实验
        2.3 MTT实验及药物抑制率曲线构建
        2.4 RNA提取和定量实时PCR(q PCR)
        2.5 临床病例收集及基因测序
        2.6 生物信息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MDM2 扩增与EGFR-TKIs疗效不佳相关
    2.MDM2 扩增诱导NSCLC细胞系对一代EGFR-TKI的原发耐药
    3.MDM2 扩增可以旁路激活EGFR信号通路实现对EGFR-TKIs的耐药
    4.MDM2 高表达与NSCLC预后不良相关
    5.MDM2 可能是EGFR-TKIs耐药相关通路的调节分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DM2 扩增或蛋白过表达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1.MDM2 与恶性肿瘤化疗耐药的关系
        1.1 MDM2 介导的MDM2-p53 负反馈环依赖性的药物耐药性
        1.2 MDM2 介导的不依赖MDM2-p53 负反馈环的药物耐药性
    2.MDM2 过表达与放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3.MDM2 过表达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关系
        3.1 信号通路旁路激活
        3.2 抑制肿瘤细胞凋亡
        3.3 促进上皮间质转化
        3.4 促进持续血管生成
    4.MDM2 过表达与免疫治疗的超进展相关
    5.针对MDM2 的新型抗肿瘤治疗方式
    6.结论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腺癌关键蛋白编码基因的鉴定以及胞外囊泡在腺癌发展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GEO数据库寻找肺腺癌和胰腺癌共同关键蛋白编码基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一般材料
        1.2 组织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数据处理
        2.2 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PPI)
        2.3 生物学功能分析
        2.4 生存分析和Onco mine分析
        2.5 RNA提取
        2.6 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差异基因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2 PPI分析
        3.3 生存分析
        3.4 基于qRT-PCR的临床验证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TOP2A在胰腺星状细胞源胞外囊泡介导下促进胰腺癌的迁移侵袭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材料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胰腺星状细胞源胞外囊泡(PSCs-EVs)的提取和鉴定
        2.3 胰腺癌细胞(PANC-1)摄取 PSCs-EVs
        2.4 MTT
        2.5 划痕实验
        2.6 Transwell
        2.7 细胞和 PSCs-EVs 蛋白提取实验
        2.8 Western 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2.9 细胞RNA提取
        2.10 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
        2.11 转染实验
        2.1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PSCs-EVs的分离与鉴定
        3.2 胰腺癌细胞可以摄取PSCs-EVs
        3.3 PSCs-EVs促进胰腺癌细胞PANC-1 迁移和侵袭
        3.4 PSCs-EVs 通过 SDF-1/CXCR4 通路促进胰腺癌的侵袭与迁移能力
        3.5 TOP2A 低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 PANC-1 迁移和侵袭
        3.6 TOP2A 介导 PSCs-EVs 对胰腺癌细胞 PANC-1 的作用
        3.7 PSCs-EVs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TOP2A的表达
    讨论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胞外囊泡在腺癌中的作用:癌症和衰老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EB病毒相关胃癌中DNA甲基转移酶3a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试剂和耗材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常用试剂配制
    2 细胞系的选择
    3 细胞处理
        3.1 实验前准备
        3.2 细胞复苏
        3.3 培养液更换
        3.4 细胞传代
    4 细胞转染
    5 EBNA1稳定表达的细胞模型建立
        5.1 载体构建
        5.2 菌种的活化
        5.3 质粒提取
        5.4 质粒转染及筛选
    6 DNMT3a及相关基因mRNA检测
        6.1 细胞系RNA提取
        6.2 反转录合成cDNA
        6.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6.4 qRT-PCR结果分析
        6.5 琼脂糖凝胶电泳
    7 DNMT3a及相关基因的蛋白检测
        7.1 总蛋白的提取
        7.2 蛋白浓度测定
        7.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8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NMT3a的细胞定位
    9 免疫共沉淀
    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1 细胞生物学功能检测
        11.1 细胞增殖实验(CCK-8)
        11.2 细胞周期检测
        11.3 细胞凋亡检测
        11.4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12 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胃癌细胞中DNMT3a蛋白表达情况
    2 EBV编码基因EBNA1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2.1 构建稳定表达外源性EBNA1的细胞模型
        2.2 外源性EBNA1表达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2.3 外源性EBNA1表达对DNMT3a细胞定位的影响
        2.4 敲低内源性EBNA1表达后检测DNMT3a的表达情况
    3 EBNA1靶向E2F1调节DNMT3a的表达
        3.1 DNMT3a转录因子预测
        3.2 瞬时和稳定表达外源性EBNA1后对E2F1表达的影响
        3.3 干扰EBNA1对E2F1表达的影响
        3.4 干扰E2F1表达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3.5 E2F1直接靶向DNMT3a启动子区域
    4 EBV潜伏膜蛋白LMP2A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4.1 外源性LMP2A表达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4.2 干扰LMP2A表达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5 NF-κB信号通路对DNMT3a表达的影响
    6 DNMT3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
        6.1 DNMT3a对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
        6.2 DNMT3a对细胞凋亡和迁移的影响
        6.3 DNMT3a对维持EBV潜伏感染状态的影响
        6.4 DNMT3a对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病毒感染与DNA甲基转移酶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CTAB抑制乳腺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乳腺癌简介
        1.1.1 乳腺癌亚型及现状
        1.1.2 乳腺癌治疗
        1.1.3 乳腺癌转移
    1.2 乳腺癌机制研究
        1.2.1 乳腺癌转移机制概要
        1.2.2 EMT研究进展
    1.3 乳腺癌干性研究现状
    1.4 季铵盐及CTAB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思路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活力测定
        2.2.5 总RNA提取
        2.2.6 总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测定
        2.2.7 逆转录和实时定量PCR
        2.2.8 Western blot
        2.2.9 细胞伤口愈合实验
        2.2.10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11 H&E染色
        2.2.12 肿瘤微球体形成实验
        2.2.13 流式细胞术
        2.2.14 免疫荧光
        2.2.15 动物水平实验
        2.2.16 ALT活力测试
        2.2.17 AST活力测试
        2.2.18 BUN含量测试
        2.2.1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CTAB对乳腺癌细胞活力的作用
    3.2 CTAB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
    3.3 CTAB在体内抑制乳腺癌的肺转移
    3.4 CTAB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3.4.1 CTAB对乳腺癌肿瘤微球体形成的作用
        3.4.2 CTAB对肿瘤干细胞比例的影响
        3.4.3 CTAB对乳腺癌细胞干性标记物表达的作用
    3.5 CTAB调控EMT通路关键标志物的表达
    3.6 CTAB激活乳腺癌细胞中AMPK抑制迁移和EMT进展
        3.6.1 CTAB可以激活AMPK
        3.6.2 抑制AMPK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
        3.6.3 抑制AMPK促进乳腺癌细胞EMT进展
    3.7 CTAB在体内系统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3.8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CEACAM6启动子介导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人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人舌鳞状细胞癌概述
    1.2 人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1.2.1 手术治疗
        1.2.2 放射治疗
        1.2.3 化疗
        1.2.4 分子靶向治疗
    1.3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1.3.1 抑癌基因的癌症治疗
        1.3.2 RNA干扰和沉默
        1.3.3 抗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治疗
        1.3.4 免疫基因疗法
        1.3.5 溶瘤疗法
        1.3.6 基因编辑法
        1.3.7 自杀基因疗法
    1.4 假单胞菌外毒素概述
        1.4.1 假单胞菌外毒素的结构及其致毒机理
        1.4.2 假单胞菌外毒素在肿瘤毒素治疗中的应用
    1.5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因子6 概述
        1.5.1 CEACAM6 的结构
        1.5.2 CEACAM6 与肿瘤的转移的关系
        1.5.3 CEACAM6 与肿瘤的凋亡及分化的关系
        1.5.4 CEACAM6 与肿瘤抗药性的关系
        1.5.5 CEACAM6 与肿瘤免疫的关系
    1.6 本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CEACAM6 启动子调控的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2 所用质粒的结构及特征图谱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RNA提取
        2.3.3 反转录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5 TCA8113 细胞基因组的提取
        2.3.6 CEACAM6 启动子及PE38KDEL片段的扩增
        2.3.7 DNA的回收
        2.3.8 DNA双酶切
        2.3.9 目的基因与质粒载体的连接
        2.3.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1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3.12 质粒提取
        2.3.13 质粒的鉴定
        2.3.14 细胞转染
        2.3.15 荧光素酶测定
        2.3.16 BCA定量
        2.3.17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细胞中CEACAM6 基因的表达
        2.4.2 质粒的构建
        2.4.3 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4.4 质粒的测序鉴定
        2.4.5 CEACAM6 启动子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ACAM6 启动子调控的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荧光素酶合成抑制试验
        3.3.2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3.3.3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试验
        3.3.4 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验
        3.3.5 细胞蛋白的提取
        3.3.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
        3.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3.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试验
        3.3.9 Transwell实验
        3.3.10 伤口愈合实验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CEACAM6-PE38KDEL对荧光素酶合成的抑制作用
        3.4.2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4.3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3.4.4 pCEACAM6-PE38KDEL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3.4.5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6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3.4.7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8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ACAM6启动子调控的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4.1 引言
    4.2 仪器及试剂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治疗方案
        4.3.3 尾静脉注射法进行小鼠体内转染
        4.3.4 样本采集及切片的制作
        4.3.5 H&E染色
        4.3.6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4.3.7 Ki-67 免疫组化
        4.3.8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CEACAM6-PE38KDEL对肿瘤生长及形成的抑制作用
        4.4.2 pCEACAM6-PE38KDEL质粒对肿瘤的体内杀伤作用
        4.4.3 pCEACAM6-PE38KDEL的系统毒性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2 肿瘤-睾丸抗原(CTA)的研究进展
        1.2.1 CTA分类及特征
        1.2.2 CTA表达调控
        1.2.3 CTA作用和功能
        1.2.4 配子发生与恶性生殖
        1.2.5 CTA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2.6 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
    1.3 人鱼精蛋白1(PRM1)
        1.3.1 PRM1 的作用
        1.3.2 PRM1 与恶性肿瘤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
        2.2.2 RT-PCTR法检测样本mRNA水平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细胞株复苏与培养
        2.2.6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活力检测
        2.2.7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孵育
        2.2.8 质粒转染和RNA干扰
        2.2.9 人源重组PRM1 蛋白孵育实验
        2.2.10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1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2.2.12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3.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PRM1-mRNA水平的差异
        3.1.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临床相关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2 PRM1 诊断价值的评估
        3.2.1 外周血PRM1 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2.2 PRM1 在肺腺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3 PRM1 在肺鳞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4 PRM1 在组合标志物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5 PRM1 对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评估
        3.2.6 PRM1 在Ⅰ-Ⅱ期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3.3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细胞学实验
        3.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3.2 PRM1 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3.3.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细胞营养状态对PRM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5 PRM1对A549、NCI-H460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4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研究-动物学实验
        3.4.1 构建A549 细胞裸鼠转移瘤模型
        3.4.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转移瘤裸鼠血清中PRM1 表达水平
        3.4.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Stathmin、VEGF-C及SCCAg变化及临床意义[J]. 罗楠,钟萍,凌华,赖琼,赵文静,杨畅,杨婧,樊汶露,吴欢.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10)
  • [2]Tim-3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J]. 王健行,姚瑶,张园.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10)
  • [3]肝外胆管癌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谱的研究[D]. 王家兴.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CDC6和MCM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万重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MDM2扩增介导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原发耐药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丹彤. 青岛大学, 2021
  • [6]腺癌关键蛋白编码基因的鉴定以及胞外囊泡在腺癌发展作用机制研究[D]. 姚瑞雪. 青岛大学, 2021
  • [7]EB病毒相关胃癌中DNA甲基转移酶3a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研究[D]. 宋慧. 青岛大学, 2021
  • [8]CTAB抑制乳腺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D]. 李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CEACAM6启动子介导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人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D]. 郭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10]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D]. 李小丰.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CHP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