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

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

一、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志文[1](2020)在《企业级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系统资源预留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基于IP传输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并不具有传统电信专网所提供的低延时、低抖动、带宽保障的优点,这主要是由于IP网络是基于无连接分组交换设计的,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服务,很难保证视频会议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但是,随着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基于IP传输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易用性高、价格(包括终端价格和网络价格)合理等优点。基于这些优点,1080P甚至更高分辨率的视频会议系统迅速普及,多方会议需求强劲,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发生疫情以来,基于IP传输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刚性需求。然而,和普通消费者不同,政府机关、金融领域等机构对视频业务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互联网尚不具备提供服务质量保证能力,本文在企业级网络通信环境下,研究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和不同会议场景的资源预留算法,致力于实现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的同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1)研究面向企业级视频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保证过程,提出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的企业级视频会议QoS保证系统(EVCSQoS-SDN)框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数学上分析了资源预留及部署的内部过程及连通性,形式化定义了资源预留及部署体系结构,为建立基于SDN控制器的资源预留与部署系统模型提供理论依据。(2)以资源预留与部署体系结构作为建模理论基础,建立基于SDN控制器的资源预留与部署系统模型,以便从中得出资源预留与部署所需的核心机制,为构造和验证资源预留算法提供所需的算法机制。(3)在多个大规模会议场景中,为会议提前预留带宽将导致未来可用带宽随时间呈细粒度变化,特别是同时出现大量会议申请时,时间开销将大幅度增长。已有时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可变时间槽的资源管理方法和基于动态时间槽的资源管理方法)存在计算复杂度高而导致其扩展性差和网络资源利用率不足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管理方法:弹性时间槽方法。然后,结合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弹性时间槽方法,提出了基于弹性时间槽的提前预留算法(ETARA)。实验结果证明,ETARA能获得和基于可变时间槽的资源管理方法相等的接收率,而执行时间比后者降低多达57倍;尽管ETARA的运行时间比基于动态时间槽的资源管理方法多一些,但其获得的接收率是后者的2倍。(4)对于多方会议,采用多播传输可以节约带宽。现实场景中,与会者可以中途进入视频会议,也可以中途离开会议。基于动态多播的提前预留支持与会者灵活进入会议、提前离开会议。对于按会议时长收费的视频会议来说,要求客户提供具体的进入、离开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如果按相同的会议时长对会议成员收取费用,势必会增加客户的额外费用;另一方面,由于预留的资源并未使用,增加了其他会议申请的拥塞率,降低了资源利用率。本文首先构造了动态多播资源提前预留的最大成功数问题(MDMAR),并证明了该问题是NP完全问题;然后,考虑数据流路径不变、路径可变两种机制,及接收端带宽需求异构特征,分别设计了ILP数学模型和启发式算法。由于ILP模型求解复杂度高、可扩展性差,本文分别在小型网络和大型校园网络对启发式算法的性能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拟退火的启发式算法能获得跟ILP模型近似的最优解,且比贪婪算法的接受率提高了10%。本文研究了网络资源可控环境下企业级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系统及多种会议场景中的资源预留算法,实现视频会议系统服务质量保证同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深化服务质量保证和资源预留算法的研究,以适应更为复杂的视频会议应用场景,以及其他应用场景下的服务质量保证问题。

罗龙[2](2020)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配置更新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会中,各行各业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加速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对网络这一基础设施的性能提出了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然而,互联网广泛采用的传统IP网络基础设施却由于越来越复杂而正变得难以管理和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在传统IP网络中,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捆绑在分布式的设备中,使得网络管理和创新都非常困难。针对当前网络面临的困境,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技术通过将网络的控制逻辑从底层网络路由和交换设备中剥离出来,促进集中式灵活控制和全局优化,引入网络可编程能力,简化了网络管理,助力互联网持续创新和满足各种新兴应用场景的要求。由于SDN的上述优势,数据中心和园区网等很多网络都转向SDN技术来彻底改变网络设计和运营,网络向SDN演进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虽然SDN为网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网络目前在应用SDN时还存在不足。本文关注目前SDN在网络流量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以一致性无拥塞网络更新和结合应用特点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两类关键基础问题为中心展开具体研究,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点如下:1.研究一致性无拥塞网络更新问题。针对数据平面执行更新指令异步性导致的路由不一致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一致性更新机制,确保每流在更新过程中的路由一致性。该机制通过让网络中已有旧路由扮演积木,策略性地让数据包依次经过可拼接出新路由的多个积木,促使网络流快速应用新路由和减少网络在更新过程中的流表开销。针对多流路由更新中由于不同流迁移到新路由顺序混乱而导致的链路暂时拥塞问题,本文研究了避免拥塞的更新调度问题,并设计了一种最小化调度轮数的无拥塞流更新调度算法。针对管理程序由于需要应对具有多样化需求的不同更新而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更新管理工具来帮助控制器编排满足不同需求的更新方案,简化对不同网络更新的管理。实验仿真表明,本文的设计均优于现有同类领先方案。2.研究感知应用性能需求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问题。当今网络服务和应用普遍分布式部署在全球各地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在多地数据中心之间产生大规模数据传输需求。及时完成应用的跨数据中心域数据传输是保证服务时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广域网流量管理方法由于对传输完成期限考虑不足而导致系统传输收益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感知完成期限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机制。基于不同传输请求可能要求严格或者宽松完成期限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混合完成期限的传输收益模型,在此模型上对最大化系统收益的传输速率分配问题形式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设计了基于对偶理论的在线算法。理论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在线算法能够实现可和离线最优算法竞争的性能。仿真结果还表明,本文算法在请求接纳率和网络带宽利用率方面均显着优于同类方法。3.研究感知通信模式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问题。面对当前数据中心应用广泛产生一对多通信的跨域流量,目前广域网流量工程方法由于缺乏考虑传输通信特点而存在带宽有效利用率低和对一点到多点传输完成期限无保证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在使用多个单播的基础上,借鉴对等网络技术思想,可控地让接收端扮演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源来加速完成数据传输和满足更多请求的传输完成期限要求。为了避免集中式控制系统的计算性能瓶颈,本文针对两类典型场景下复杂性高的数据传输问题,分别根据这些场景下问题的瓶颈特点设计了计算高效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较目前领先的同类方法显着提高了系统中满足完成期限的一对多传输请求数目和带宽有效利用率。4.研究网络技术驱动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问题。针对目前数据中心广域网流量工程方法局限在静态网络层拓扑下优化数据传输的情况,受当今可重构网络技术的启发,本文探讨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时优化网络层拓扑和数据传输的可能性,继而提出通过跨网络层和物理层优化网络资源分配来提高跨数据中心大规模传输的完成期限满足性。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感知负载的多播路由树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规划松弛技术和确定性舍入技术的波长和传输速率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的性能显着优于目前同样使用多播路由和针对可重构网络的领先方法。

张贞[3](2020)在《基于H.323的某职业技术学院视频会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视频会议系统,由于高新技术的支持,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国内外的众多企业与政府部门都已经习惯性的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日常的会议与商业洽谈。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正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际应用而展开研究的,整个文章的内容与本人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得以体现;首先,本文论述了整个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的背景,系统在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以及文章的主体结构与核心内容。其次,本论文设计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在技术设计上采用H.323协议标准,同时利用IP网络技术与流媒体技术,使基于IP网络的H.323视频会议系统更加便捷、可靠、高效,进而实现全方位通讯会议视频功能。系统数据采用TCP协议,音视频采用UDP协议和组播技术。系统设计利用其高效的点到点、多点到多点的IPA技术,构筑互联网上的全新交互式视频会议系统,系统网络结构、服务协议、媒体控制和数据流处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整个的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也在本人所在的学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日常应用的效果,系统设计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王岩雪[4](2020)在《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着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人类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对作为政府和企业单位重要管理手段的指挥调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有线/无线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成熟,音视频处理技术的迅速崛起,这些信息技术在指挥调度系统中呈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传统指挥调度系统的功能不够完善,导致指挥调度系统存在着灵活性低,稳定性差等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指挥调度系统的性能和水平,建设一种可以实现手机、卫星电话、对讲机、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话机等多种通信方式之间互联互通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成为应急指挥和生产调度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当今社会现存的语音调度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支持网络通信的SIP协议进行分析介绍,再结合当前语音调度系统具体的发展需求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对语音融合调度系统进行了研究探讨:(1)优先级调度策略。利用优先级调度策略可以很好的解决发生紧急突发事件时,语音调度系统中话机分配问题;(2)在优先级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呼叫策略,可以更好的将点对点呼叫以及群呼进行统一组织,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3)为保障电话会议时其参与者能够更好的接收到其他参与者的声音,本文采用了集中式的混音结构,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混音算法用来保证通话质量。在对以上三个关键技术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整体框架,接着对语音融合调度系统中最重要的SIP服务器进行了设计,并进一步拓展了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最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网络环境,对本文研究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提出了改进的混音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改进的混音算法的性能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语音融合调度系统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毛含子[5](2015)在《基于P2P的多点视频会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P2P流媒体技术应用于多点视频会议是P2P技术发展的下一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对网络带宽和时延的更高要求,多点视频会议一直限制于商业市场。商业的多点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类,大规模部署服务器和联播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存在局限性。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大多为从理论角度出发探究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在实际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而且,他们提出的系统都不支持用户的任意观看模式。我们设计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实际的,基于P2P的,支持任意观看模式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的系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高利用率,最优化用户体验质量,对多点视频会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P2P流媒体和多点视频会议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介绍了P2P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对两种主要的基于P2P的流媒体视频分发技术予以分析。指出了将P2P技术与多点视频会议结合的难点,并分析了适应异构网络和满足用户自主性的多码率解决方案。其次,本文完成了基于P2P技术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框架的设计。为支持用户视频质量的自适应动态调整,分析设计了一种覆盖网络的双重拓扑结构。我们采取统一的框架支持SVC、MDC、Partitioning三种方案以实现不同码率和视频质量的多层视频流,并为用户待发送的多个视频流制定了优先级,以解决上行带宽的资源竞争问题。然后,本文对基于P2P的多点视频会议单个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关键的数据单元和管理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在分析下行算法时,讨论了channel的选择和最优供应者的选择。在上行调度时,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队列调度,以支持同时存在的不同码率和视频质量的多层视频流。最后,本文通过包级别的事件驱动的多点视频会议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了全面仿真验证。证实我们设计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在各种稳定和动态网络场景下,提供近乎理想的表现。

董亚冰[6](2007)在《基于H.323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组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IP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当前计算机应用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会议及其相关的标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概念、H323协议、流媒体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然后详细阐述了组播技术,包括组播技术的发展情况、组播技术的工作原理、路由技术等。在分析总结了IP组播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之后,对基于IP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网络拥塞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以减缓拥塞,并对组播流量的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进行基于H.323协议和IP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系统的设计目标和硬件环境后,进行组网的选择和具体模块的划分。本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的多点通信能力,支持组播多点通信模式的视频会议的通信过程,系统视频、音频的处理与同步,并给出了系统管理和控制的设计与实现以及服务质量(QoS)控制的实现等。

朱争光[7](2007)在《IP电话会议系统方案设计及MCU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H.323协议的IP电话会议系统的构建,设计出预研项目需要的会议系统的组网方案,并对MCU(多点控制器)中信令的连接建立做了改进,引入了自适应混音算法,仿真实现其可行性。本文首先介绍了IP电话会议系统的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研究了H.323协议框架,分析了基于H.323的IP电话多媒体系统的协议结构和功能结构。其次,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层次化网络设计的概念,设计出IP电话会议系统的组网方案,分析阐述了方案中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性能特性。然后,分析了MCU的的总体结构设计和MCU的软件结构,详细介绍了MCU的模块文件和工程单元的设计。然后,参考H.225标准信令消息,运用七号信令的思想,通过发送消息和接收消息的处理的分析,自行设计了一套终端正常呼叫建立及释放过程的方案,很好的把预研项目要求的呼叫的三种情况结合在一起。重点研究了音频处理机制,引入了自适应的混音算法,并用仿真说明了相对于传统混音算法的优越性。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胡甜[8](2006)在《基于IP网络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与传统的会议形式相比,视频会议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多媒体通信工具,它使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参加同一会议,从效果上来说,视频会议完全等价于传统的现场会议,而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及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等特点使得它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和经费开支,从而又绝对的优于传统的现场会议,从这些方面来说,视频会议系统替代传统会议形式是可能的。 本文首先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阐明了视频会议系统的IP发展方向;对视频会议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详尽地研究了H.323标准和H.323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此外,由于多点视频会议对实时性要求很高,该部分还对实时传输协议RTP及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做了简要的介绍;通常情况下,视频会议系统在具体的实现上有多种控制方式和拓扑结构可供选择,在分析了目前几种常用会议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集中式多点会议为代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重点研究了如何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实现系统的组网,提出了采用级联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终端数目过多的组网策略并给出需注意的问题;参照C/S服务模型,将会议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详尽地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基于H.323标准的集中式会议系统必须以多点控制单元MCU为中心进行通信,将组播技术应用于其中将会极大地节省网络带宽,提高传输效率,所以本文也对该技术做了重点的分析和讨论,着重研究了如何实现将组播技术应用于多点会议的通信;现有的网络对QoS概念的支持还比较弱,多数网络虽然允许用户说明其对QoS的要求,但是通常并不保证满足用户的QoS要求,因此关于如何保证视频会议的服务质量也将是本文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的管理和控制是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本文在之前内容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会议管理的策略和控制流程。最后,本文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樊星[9](2005)在《NGN环境下多媒体会议系统几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是电信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NGN的提出和发展为多媒体交互技术的成熟和演进提供良好的基础架构级别的支持。本文旨在充分理解和利用NGN为多媒体交互业务发展带来的契机,在NGN环境下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几方面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及与之对应的工程实践。 多媒体会议的出现已经有较长的时间,其基于企业级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本文结合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运用数学手段相对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多媒体会议的形式,给出了ACPMP功能模型,并证明、归纳和总结出设计高性能、高并发支持的NGN环境下的多媒体会议系统设计实现的八条原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系统熟识率”概念,用于评价系统用户的关系构成和系统的应用导向。 本文分析了现有主流多媒体会议标准,总结出其发展趋势是以松耦合、多应用、高扩展性的SIP协议将成为主导。根据在NGN环境下提供大规模多媒体会议服务的具体需求,运用这些原则提出了可以采用SIP承载的GMIP协议。我们给出了GMIP协议应用中的实体定义、信令参考模型和媒体参考模型,规约了GMIP协议PDU基于XML的定义,并且简述了PDU的定义和生成方式,最后给出了GMIP协议栈的面向真实部署的实现。 本文集中的探讨了NGN环境下多媒体会议系统的高性能、实时媒体合成的模型和算法,在混音方案中,我们构造出了ASW、AEW两种新的输入加权混音算法,还对其进行面向一般的混音模型的优化。我们还给出了代数和分段加权算法,通过对该算法控制参数的分析,最后给出了两种实用方案的优化算法。对于视频合成,我们提出了一般性的模型,并且给出DCT域的视频合成算法,结合对应的运动欠量合成算法,我们给出一般性的视频合成和转码流程。在NAT穿透方面,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MIDCOM、STUN、TURN、ICE等多种NAT穿透方案,我们明确提出对于SIP/GMIP信令统一采用中转形式,而对于媒体则尽量采用NAT穿透。我们给出与呼叫过程结合的优化的媒体NAT穿越方案,并且将其与现有方案进行比对,并且将其与GMIP整合构成整体架构的一个部分。 最后,本文简述了对目前多套已经成功商用的多媒体通信的反向工程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它们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我们对于NGN环境下的多媒体会议形式、协议、媒体处理和传输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将展开大规模多媒体会议服务运营作为系统实现的重要目标,给出了GMI系统的相关模型、方法论和架构,并且对于GMI系统的实现做了扼要的示例。最后将GMI系统与现有的多套成功商用的多媒体通信系统进行逐项对比,明确GMI系统的在NGN环境下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不足。

熊志宏[10](2005)在《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多媒体流自适应控制》文中认为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综合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端-端网络技术,与Internet、使用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以满足视频会议需要,同时应采用拥塞控制,以避免大流量多媒体传输对其他Internet 应用的影响。通常多媒体应用强调实时性,大多采用无拥塞控制的UDP 协议传输,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又具有不同网络环境、不同软硬件配置而导致的差异性,所以拥塞控制必须在应用层实现。因此,研究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层拥塞控制算法,实现对网络拥塞的自适应性,对于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可用带宽,促进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广泛应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桌面视频会议系统模型是其拥塞控制模型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SIP的简化桌面视频会议模型,它基于SIP 的集中的控制方式,便于在Internet 环境下进行管理,同时分散的多媒体流传输模式符合多点-多点传输的需要,具有简练、开放、可扩展的特征。基于该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简化模型,作者提出了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模型。它以自适应控制模式为基础,是一种基于速率的端-端拥塞控制模型,针对多点-多点的多媒体应用。模型采用UDP 协议传输反馈信号,对反馈通道上的包丢失不进行重传,只在接收反馈信息处进行修正,以减少用于控制的流量,提高反馈信息实时性。为了在视频会议系统内部优化分配信道资源,模型使用一种样品差异法对需求带宽进行聚类分组,在编码器输出通道数少于接收端数情况下,可将带宽相近的接收端分配给同一输出通道,使有限的带宽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从总体上优化接收质量。论文还对算法进行了分析,划分出算法模块,讨论了实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基于VC++6.0 实现了上述算法。为了优化算法性能,论文还结合实际应用环境对提高运算速度、多线程调度和穿越NAT(网络地址转换)防火墙进行了探讨。最后,作者建立了模拟实验环境以测试算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拥塞发生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拥塞控制性能,其反应时间短于现有拥塞控制模型算法,且具有优于现有拥塞控制算法的TCP 友好性。

二、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级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系统资源预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挑战
        1.3.1 视频会议系统发展历程
        1.3.2 视频会议系统框架研究
        1.3.3 视频会议系统服务质量保证挑战
    1.4 网络服务质量研究现状
        1.4.1 IP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现状
        1.4.2 软件定义服务质量的研究现状
        1.4.3 资源预留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关键问题及挑战
    1.6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第二章 服务质量保证的资源预留与部署体系结构
    2.1 服务质量保证框架
    2.2 服务质量保证的资源预留与部署相关信息
        2.2.1 外部输入信息
        2.2.2 内部信息
        2.2.3 输出外部信息
    2.3 服务质量保证的资源预留与部署活动及其基本行为
        2.3.1 解析活动的三种基本行为
        2.3.2 决策活动的基本行为
        2.3.3 接纳活动的基本行为
        2.3.4 资源授权活动的基本行为
        2.3.5 资源撤销活动的基本行为
        2.3.6 登记活动的基本行为
        2.3.7 部署活动的基本行为
    2.4 服务质量保证的资源预留与部署系统构成
        2.4.1 系统的结构层次性
        2.4.2 系统的结构连通性
    2.5 服务质量保证的资源预留与部署系统行为特性
        2.5.1 资源预留与部署系统及其行为特性的数学证明
        2.5.2 系统行为特性及其内部过程的语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预留与部署的系统模型及其核心机制
    3.1 系统模型
        3.1.1 资源预留与部署下推机的符号约定和数学定义
        3.1.2 资源预留与部署的状态空间
        3.1.3 资源预留与部署下推机的状态转移图及转移函数
        3.1.4 资源预留与部署下推机提供的算法机制
    3.2 资源矩阵
    3.3 资源解析机制
    3.4 接纳控制机制
    3.5 资源预留过程
        3.5.1 无QoS保证的申请过程
        3.5.2 静态提前预留申请过程
        3.5.3 动态实时预留申请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弹性时间槽的资源提前预留算法
    4.1 相关工作
    4.2 网络模型及问题描述
    4.3 已有时间槽提前预留方法分析
        4.3.1 资源利用率分析
        4.3.2 计算复杂度分析
    4.4 基于弹性时间槽的资源提前预留算法
        4.4.1 算法思想
        4.4.2 算法概述
        4.4.3 算法举例
        4.4.4 资源更新
        4.4.5 算法设计
        4.4.6 算法性能理论分析
    4.5 实验验证
        4.5.1 实验环境
        4.5.2 不同网络负载的性能对比
        4.5.3 不同可用带宽的性能对比
        4.5.4 不同会议规模的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多播资源提前预留算法
    5.1 相关工作
    5.2 问题描述
        5.2.1 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5.2.2 NP完全证明
    5.3 算法概述
        5.3.1 ILP模型概述
        5.3.2 MDMAR启发式算法概述
    5.4 ILP模型
    5.5 MDMAR启发式算法
        5.5.1 最小代价多播树
        5.5.2 贪婪调度算法
        5.5.3 模拟退火算法
    5.6 实验验证
        5.6.1 实验环境
        5.6.2 启发式算法与ILP结果对比
        5.6.3 大规模网络启发式算法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软件定义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配置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件定义网络概述
    1.2 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广域网概述
    1.3 相关挑战
        1.3.1 数据平面路由更新问题
        1.3.2 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问题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一致性无拥塞路由更新
    2.1 保证一致性的快速路由更新
        2.1.1 路由不一致问题
        2.1.2 相关工作
        2.1.3 协同更新机制
        2.1.4 实验和性能评估
    2.2 无拥塞多流路由更新
        2.2.1 暂时拥塞问题
        2.2.2 相关工作
        2.2.3 无拥塞流更新调度
        2.2.4 实验和性能评估
    2.3 简化更新管理
        2.3.1 研究动机和相关工作
        2.3.2 方案设计
        2.3.3 流更新调度问题的描述及形式化
        2.3.4 计算流更新调度顺序
        2.3.5 实验和性能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知完成期限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动机
    3.3 感知完成期限的数据传输机制
        3.3.1 SDN集中管控
        3.3.2 接纳控制
    3.4 最大化传输收益的流量分配问题
        3.4.1 模型基础
        3.4.2 问题形式化
    3.5 在线算法设计
        3.5.1 竞争分析方法
        3.5.2 算法设计
        3.5.3 算法性能分析
    3.6 实验与性能评估
        3.6.1 参数设定和实验设计
        3.6.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一点到多点通信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
    4.1 相关工作和研究动机
    4.2 面向一点对多点通信的大规模数据传输机制
        4.2.1 在线接纳控制策略
        4.2.2 网络模型和传输请求模型
        4.2.3 满足一点到多点传输完成期限的流量分配问题
        4.2.4 问题复杂性分析
    4.3 快速流量分配算法
        4.3.1 基准算法设计
        4.3.2 加速算法设计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4.4.1 参数设定和实验设计
        4.4.2 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可重构网络的跨数据中心大规模数据传输
    5.1 研究背景和相关工作
    5.2 动机分析
    5.3 面向可重构网络的大规模数据传输机制
        5.3.1 在线接纳控制策略
        5.3.2 网络模型
        5.3.3 最大化完成期限满足性的跨层资源优化问题
    5.4 算法设计
        5.4.1 负载感知多播路由
        5.4.2 波长和速率分配
    5.5 变种算法设计
        5.5.1 优化不等权重的请求
        5.5.2 联合优化新旧请求
    5.6 实验与性能评估
        5.6.1 参数设定和实验设计
        5.6.2 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H.323的某职业技术学院视频会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核心内容
    1.4 本人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2 系统角色设计需求分析
        2.2.1 会议发起端人员
        2.2.2 会议参与人员
        2.2.3 系统管理员
    2.3 系统功能设计需求分析
    2.4 系统性能设计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3.1 H.323技术
    3.2 多媒体技术
    3.3 J2EE开发语言
    3.4 MVC设计模型
    3.5 框架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
    4.2 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
    4.3 H.323协议技术原理
        4.3.1 视音频编码协议
        4.3.2 多媒体传输协议
        4.3.3 通讯信令控制协议
    4.4 系统 MCU 的部署设计
    4.5 系统的功能模块化设计
        4.5.1 视频功能模块设计
        4.5.2 音频功能模块设计
        4.5.3 数据功能模块设计
        4.5.4 系统管理后台功能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
    5.1 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实现
        5.1.1 视频会议系统在学院应用的情况概述
        5.1.2 登录功能的实现
        5.1.3 管理功能的实现
    5.2 系统视频会议功能的实现
    5.3 系统的性能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2.1 H.323协议
    2.2 SIP协议
        2.2.1 SIP协议概念
        2.2.2 SIP协议功能
        2.2.3 SIP协议分层结构
        2.2.4 SIP协议网络结构
        2.2.5 SIP消息
    2.3 当前调度系统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音融合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优先级调度策略
        3.1.1 优先级定义
        3.1.2 优先级处理规则
        3.1.3 优先级处理流程
    3.2 统一呼叫策略
        3.2.1 点对点呼叫
        3.2.2 群呼
    3.3 电话会议中的混音策略
        3.3.1 音频混音方案研究
        3.3.2 常用混音算法分析
        3.3.3 改进的混音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的功能与架构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调度系统总体架构
    4.3 调度服务器设计
        4.3.1 SIP服务器的具体架构设计
        4.3.2 SIP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4.3.3 SIP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4.3.4 媒体处理模块设计
        4.3.5 AMI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4.4 调度台设计
    4.5 调度系统基本呼叫
        4.5.1 点对点呼叫
        4.5.2 群呼
    4.6 调度系统调度功能
        4.6.1 用户登录与注销
        4.6.2 电话会议中的混音
        4.6.3 强插/强拆
        4.6.4 实时监控
        4.6.5 故障接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研究的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工具
        5.1.1 测试环境和方案
        5.1.2 测试工具
    5.2 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5.2.1 混音算法的测试与分析
        5.2.2 用户登录与注销
        5.2.3 单呼功能测试
        5.2.4 电话会议功能测试
        5.2.5 强插/强拆功能测试
        5.2.6 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P2P的多点视频会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面临问题
    1.3 课题来源与解决问题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2 P2P流媒体和多点视频会议技术分析
    2.1 P2P流媒体技术
    2.2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
    2.3 多码率支持解决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P2P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整体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覆盖网络设计
    3.3 多码率支持
    3.4 状态信息更新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2P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节点设计
    4.1 系统框图
    4.2 下行算法
    4.3 上行算法
    4.4 Helper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仿真与验证
    5.1 仿真系统设计
    5.2 仿真拓扑与参数设定
    5.3 系统综合性能评估
    5.4 主要模块算法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H.323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组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工作内容与创新
    1.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相关标准
    2.1 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2.2 视频会议标准H.323
        2.2.1 H.323的主要忧点
        2.2.2 H.323系统的体系结构
    2.3 流媒体网络协议
        2.3.1 IPv6
        2.3.2 流媒体网络传输与控制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播技术概述
    3.1 组播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3.1.1 IP组播技术发展情况
        3.1.2 应用层组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3.2 组播基础
        3.2.1 组播概述
        3.2.2 组播工作原理
        3.2.3 组播的应用
        3.2.4 组播地址
    3.3 组播路由技术
    3.4 IP组播技术的特点
        3.4.1 组播技术存在的问题
        3.4.2 IP组播技术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P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4.1 系统框架
    4.2 基于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方式
    4.3 网络视频编码方案
        4.3.1 传统的编码方案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
        4.3.2 分层可调节式视频编码
    4.4 音频混合方案
        4.4.1 音频编码转换
        4.4.2 音频混合
    4.5 网络拥塞控制的解决策略
    4.6 组播流量控制及其算法改进
        4.6.1 组播流量控制机制
        4.6.2 对流量控制算法的改进
    4.7 速率控制算法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设计目标
    5.2 系统结构
        5.2.1 组网结构
        5.2.2 系统参数
    5.3 系统硬件平台
    5.4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
    5.5 会议系统传输层和网络层设计
        5.5.1 传输层的设计
        5.5.2 网络层的设计
    5.6 基于Socket的网络传输
        5.6.1 Socket套接字
        5.6.2 Winsock编程原理
        5.6.3 组播套接字初始化
        5.6.4 Socket套接字通信实现
        5.6.5 定义多媒体通信类
    5.7 系统实现方案
        5.7.1 视音频同步
        5.7.2 视音频数据处理
        5.7.3 会议管理和控制的实现
    5.8 服务质量(QoS)控制
    5.9 数据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7)IP电话会议系统方案设计及MCU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IP 电话会议系统概述
    1.2 课题背景
    1.3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
    1.4 IP 电话会议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H.323 协议的IP 电话会议系统
    2.1 H.323 协议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2 IP 电话多媒体系统的协议结构
        2.2.1 控制信令协议
        2.2.2 媒体打包及传输协议
        2.2.3 音视频编码协议
    2.3 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结构
        2.3.1 终端
        2.3.2 网关
        2.3.3 多点控制单元
        2.3.4 网守
    2.4 H.323 协议的通信过程
第三章 IP 电话会议系统组网方案设计
    3.1 层次化网络设计
        3.1.1 核心层
        3.1.2 分布层
        3.1.3 接入层
    3.2 路由协议介绍
        3.2.1 OSPF 协议
        3.2.2 HSRP 协议
    3.3 组网方案设计
        3.3.1 系统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3.3.2 系统设计方案
        3.3.3 系统性能特性
    3.4 产品选购及功能介绍
第四章 MCU 的整体结构设计及其软件架构
    4.1 多点控制单元(MCU)
    4.2 MCU 的整体结构设计
    4.3 MCU 的软件结构
        4.3.1 PWLIB 简介
        4.3.2 OpenH323 简介
        4.3.3 MCU 模块文件
        4.3.4 MCU 工程单元的设计
第五章 MCU 关键技术的研究
    5.1 MC 中信令的设计
        5.1.1 呼叫连接信令设计
        5.1.2 控制信道建立过程
        5.1.3 逻辑信道建立过程
        5.1.4 会议控制
        5.1.5 结束会议过程
    5.2 MP 中音频算法的研究和改进
        5.2.1 音频处理
        5.2.2 网络混音方式
        5.2.3 音频合成前后的处理
        5.2.4 多点语音混合的调度策略
        5.2.5 混音原理及其算法改进
    5.3 仿真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8)基于IP网络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1.2 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
    1.3 视频会议的IP发展方向
    1.4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
    2.1 视频会议系统的三种协议标准
        2.1.1 H.320标准
        2.1.2 SIP协议
        2.1.3 H.323标准
        2.1.4 视频会议标准的选择
        2.1.5 H.323的主要优点
    2.2 H.323协议的概念
        2.2.1 H.323协议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2.2 H.323协议栈分析
        2.2.3 多媒体会议传输标准──T.120系列建议
        2.2.4 TCP和 UDP
        2.2.5 RSVP协议
    2.3 基于IP网络H.323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
        2.3.1 系统框架
        2.3.2 H.323实体
    2.4 H.323视频会议过程
    2.5 视频会议实时传输研究
        2.5.1 RTP协议简介
        2.5.2 RTP数据报
        2.5.3 RTP的工作过程
        2.5.4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CP
第三章 H.323视频会议系统体制分析
    3.1 多点视频会议的控制方式
        3.1.1 集中式多点会议
        3.1.2 分布式多点会议
        3.1.3 混合式多点会议
        3.1.4 视频会议系统控制方式的选择
    3.2 会议控制一般机理
    3.3 系统拓扑结构及组网策略
        3.3.1 MCU组网
        3.3.2 GK组网
    3.4 会议系统连接流程
第四章 会议系统 C/S模型设计
    4.1 系统构成分析
    4.2 客户端设计
        4.2.1 客户端模块结构
        4.2.2 客户端各软件模块功能分析
    4.3 服务器端设计
        4.3.1 服务器模块结构
        4.3.2 服务器端各软件模块功能分析
    4.4 组播技术研究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IP组播原理
        4.4.3 组播的实现
        4.4.4 IP组播协议
    4.5 视频会议系统 QoS控制
        4.5.1 基于 RTP的服务质量控制
        4.5.2 定时和带宽控制
        4.5.3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控制
第五章 会议系统的管理与控制策略
    5.1 会议模式
        5.1.1 主席控制模式会议
        5.1.2 自由模式会议
    5.2 基于 H.323标准的多点控制功能
    5.3 会议的管理与控制
        5.3.1 成员管理
        5.3.2 会议控制
    5.4 视频会议的安全问题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NGN环境下多媒体会议系统几项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正文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媒体会议应用背景
    1.3 多媒体会议技术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1.3.1 多媒体会议技术的演进
        1.3.2 大众对于多媒体交互的需求的演进
    1.4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技术概述
        1.4.1 NGN的基本含义
        1.4.2 NGN的基本架构和特点
        1.4.3 软交换体系结构与核心协议
        1.4.4 NGN技术的发展概况
        1.4.5 NGN网络环境为多媒体会议应用提供的新的能力
    1.5 本文的项目背景
    1.6 本文论域及贡献
        1.6.1 提出ACPMP功能模型作为系统研究与设计实现的理论基础
        1.6.2 提出NGN环境下多媒体会议服务系统设计的八条原则
        1.6.3 提出稳私策略完备性规约、系统熟识率和DoPS攻击概念
        1.6.4 提出包含系统参考模型和拥有完整严密规约的GMIP协议
        1.6.5 提出基于ASW、AEW和ASSW的音频合成算法及方案
        1.6.6 提出基于DCT压缩域合成的视频合成方案
        1.6.7 提出了一套经过优化的NAT穿透方案
        1.6.8 给出适合NGN环境下大规模运营的GMI会议服务系统实现
    1.7 关于IPv6的考虑
    1.8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多媒体会议的形式研究
    2.1 多媒体会议的功能模型
        2.1.1 功能因素的定义与属性
        2.1.2 功能因素的关系
        2.1.3 多媒体会议的定义
    2.2 多媒体会议的生命周期
        2.2.1 会议生命周期中的状态
        2.2.2 会议生命周期中的状态迁移
        2.2.3 会议生命周期研究的意义
    2.3 多媒体会议的形式研究
        2.3.1 逻辑会议对象
        2.3.2 多媒体会议中的角色
        2.3.3 会议的信令过程形式
        2.3.4 会议的创建和销毁形式
        2.3.5 会议的参与形式
        2.3.6 会议的控制形式
        2.3.7 会议的媒体过程形式
    2.4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出席功能
        2.4.1 出席功能的实现方式
        2.4.2 隐私策略与安全
        2.4.3 DoPS攻击及其解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媒体会议的协议研究
    3.1 多媒体会议相关的标准协议
        3.1.1 SIP协议族
        3.1.2 H.323协议族
        3.1.3 T.120协议族
        3.1.4 Parlay API/Parlay X
    3.2 GMIP协议
        3.2.1 现有协议标准及草案体系存在的问题
        3.2.2 GMIP协议解决的问题
        3.2.3 GMIP协议设计与实现的目标
        3.2.4 GMIP协议的构成
        3.2.5 GMIP示例
        3.2.6 GMIP面向应用的处理
    3.3 GMIP协议栈实现
    3.4 GMIP对NGN环境的适应性
    3.5 GMIP协议及协议栈性能实验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性能媒体处理与NAT穿透
    4.1 高性能音频混合研究
        4.1.1 多媒体会议中音频多点处理器模型
        4.1.2 音频混合前后的处理
        4.1.3 音频混合算法的一般性讨论
        4.1.4 音频混合方案的选取与优化
    4.2 高性能视频合成研究
        4.2.1 多媒体会议中视频多点处理器模型
        4.2.2 DCT域视频合成算法的一般性讨论
        4.2.3 DCT域视频合成方案
        4.2.4 视频合成与转码的工作流程
    4.3 媒体的NAT穿透
        4.3.1 信令和媒体穿透的一般性解决方案
        4.3.2 常见解决方案与分析
        4.3.3 在部署上保证信令全部中转
        4.3.4 优化的媒体NAT穿透方案
        4.3.5 媒体穿透对会议的影响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音频混合实验结果及分析
        4.4.2 DCT域视频合成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MI会议服务系统实现
    5.1 现有多媒体会议运营系统概述
        5.1.1 系统分类
        5.1.2 逆向工程分析
    5.2 GMI会议服务系统的目标
        5.2.1 GMI会议服务系统的目标
        5.2.2 现有商用系统与实验系统存在的问题
    5.3 GMI模型、方法论与架构
        5.3.1 GMI模型
        5.3.2 GMI方法论
        5.3.3 GMI架构
    5.4 面向应用的规约和扩展
        5.4.1 会议生命周期模型的修订
        5.4.2 会议模式的规约
    5.5 GMI系统的实现
        5.5.1 系统实现概述
        5.5.2 会议业务逻辑实现概述
    5.6 GMI与现有系统的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多媒体流自适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1.2 网络拥塞控制概述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模型
    2.1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研究现状
        2.1.1 基于H.323 的视频会议模型
        2.1.2 基于SIP 的视频会议模型
    2.2 一种基于SIP 的简化视频会议系统模型的提出
    2.3 小结
3 多媒体流拥塞控制模型
    3.1 用于多媒体流传输的实时通信协议
        3.1.1 RTP/RTCP 协议
        3.1.2 实时流协议RTSP
        3.1.3 资源预留协议RSVP
    3.2 多媒体流传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3.3 多媒体流拥塞控制模型的研究现状
    3.4 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模型
    3.5 小结
4 接收端算法
    4.1 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的接收端模型
    4.2 检测拥塞事件
    4.3 构造和发送反馈信息包
    4.4 小结
5 发送端算法
    5.1 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模型的发送端模型
    5.2 对反馈信息修正
    5.3 估计网络带宽X
        5.3.1 收到反馈包时发送端动作
        5.3.2 定时器T_nofeedback 触发时发送端动作
    5.4 MIMO 控制
    5.5 小结
6 算法实现
    6.1 算法实现环境
    6.2 数据包结构描述
        6.2.1 RTP 包结构描述
        6.2.2 RTCP 反馈包结构
        6.2.3 数据包封装
    6.3 接收端算法实现
        6.3.1 网络通信模块
        6.3.2 拥塞控制模块
    6.4 发送端算法实现
        6.4.1 对反馈信息的修正
        6.4.2 计算可用带宽
        6.4.3 MIMO 控制实现
        6.4.4 关于帧缓冲控制
    6.5 算法中进一步优化措施
        6.5.1 算法中的常量与公式
        6.5.2 多线程调度优化
        6.5.3 对穿透代理/防火墙通信的探讨
    6.6 小结
7 模拟实验
    7.1 实验环境
    7.2 算法的网络拥塞自适应能力
        7.2.1 瓶颈链路带宽减少时的表现
        7.2.2 瓶颈链路带宽增加时的表现
    7.3 算法的TCP 友好性
    7.4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级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系统资源预留技术研究[D]. 廖志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软件定义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配置更新研究[D]. 罗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3]基于H.323的某职业技术学院视频会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贞. 长安大学, 2020(06)
  • [4]基于SIP协议的语音融合调度系统研究[D]. 王岩雪.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基于P2P的多点视频会议技术研究[D]. 毛含子.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6]基于H.323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组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董亚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7]IP电话会议系统方案设计及MCU关键技术的研究[D]. 朱争光. 吉林大学, 2007(03)
  • [8]基于IP网络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D]. 胡甜.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9]NGN环境下多媒体会议系统几项关键技术的研究[D]. 樊星. 浙江大学, 2005(06)
  • [10]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多媒体流自适应控制[D]. 熊志宏. 重庆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基于Internet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