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y+v(p)”及其否定形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very+v(p)”及其否定形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很+v(p)”及其否定式的句法与语义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力铭[1](2022)在《量级互动与婉言表述:“很+量成分VP”构式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量成分VP"以"很……量成分"为焦点框架,实现量级互动,达到量的"中和"。文章从该构式群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语用意义和语用动因几个方面重新挖掘,认为构件"不定量VP"的语义内涵为[-极端量][-真实量],构式整体表达主观高量。"很+不定量VP"通过量的迂回表达,达到传递主观感情、凸显VP性状、委婉柔化语气的效果,是一类具有反预期/合预期的语用意义的构式。背后的语用成因有来自认知和礼貌原则的因素。量范畴和情态之间是一个连续统:高量>夸张强化>主观性、委婉性。

王姝婕[2](2021)在《贵州雷山方言程度副词“很”的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柳真(Yoo Jin)[3](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杨玉萍[4](2018)在《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汉语述补结构作为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语法结构,在英文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语法成分。在现行的机器翻译软件中对汉语述补结构的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收集了中国日报中带有述补结构的句子,并按照黄伯荣对述补结构的分类标准将其分成了七类进行研究,分别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和程度补语。然后以有道翻译、谷歌翻译、百度翻译作为机器翻译实践工具,对上述中文句子进行了翻译实践。在机器翻译文本和人工翻译文本的对照下发现机器翻译问题。本文发现的述补结构中英文机器翻译问题主要集中于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上。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成分漏译、选词不当、文本错译、语法问题和不合规范这五类。对于这几类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语料库范围、增加词典释义深度和融入语言学知识等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述补结构机器翻译问题的改进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欧阳莉[5](2019)在《“很+V(P)”偏误分析 ——以重庆大学语言班为例》文中提出程度副词“很”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副词之一,除了能够修饰形容词,“很”还能修饰动词及动词词组。“很”修饰动词性成分我们用“很+V(P)”来表示。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一到五级词汇中有224个动词可以进入“很+V(P)”,这些动词中有些只能单独接受“很”的修饰,如“帮忙”“吃惊”“使劲儿”等;有些只能在组成动词词组以后接受“很”的修饰,如“读”“能”“影响”“锻炼”等;还有一部分动词既可以单独受“很”修饰,与其他成分组成动词词组以后也可以受“很”修饰,如“爱”“关心”“应该”“需要”等。当“很+V(P)”中“V(P)”为动词词组时,动词词组的结构类型有动宾词组、述补词组、偏正词组、兼语词组、并列词组等。“很+V(P)”在句中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很+V(P)”用在句中表示人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一般用于陈述句,由于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程度的确定一般依靠人的心理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另外“很+V(P)”描述的状态是静态的,不能与表示动态或变化的成分一起出现。通过分析BCC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发现“很+V(P)”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类:误加、遗漏、误代、错序。笔者请重庆大学的部分留学生完成了根据偏误类型和具体语言点设计的测试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很+V(P)”的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部分语言点的错误率较高,其中“很”与介宾状语错序的问题错误率接近100%。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析了几个方面的原因: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本身规则不清、母语负迁移、社会环境的影响、交际策略的影响等。根据学生的偏误情况和偏误原因,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与建议,如精讲多练,对学生的偏误进行收集整理、发现规律,合理使用媒介语,加强对比教学、提高知识重现率,创设情境,简化规则、分阶段分等级教学。

叶琳琳[6](2018)在《汉语终结范畴的句法语义接口 ——以双宾结构的情状分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动词中心论”“句式中心论”大环境下,学界大都过于强调动词或句子的特质性,忽略了 VP层“情状体”(situational aspect)成分间的互动——尤其是[+终结性](telicity)情状属性对复杂结构,如双宾结构或述补结构的生成与解读的影响;因此某种程度上,汉语终结范畴的句法语义接口——即[+终结性]情状义的语义编码及句法表征机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本研究试从无标双宾结构的情状分析入手,证明其表达的传递类事件的[+终结性]、[-过程性]及成就类情状身份,揭示其区别于“拥有义”或“领属转移义”的隐、现状态的实际结果蕴涵,进而显示双宾结构复杂事件属性的语义来源——传递事件的非同质性;鉴于Hoekstra(1992)的“语义复杂性由句法复杂性体现”,以及双宾动词为活动类动词,其无法通过组合规则与内论元等成分构成成就类情状的句法现实,本研究认为双宾动词“V”后普遍存在一个虚化结果补语“R”。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朱德熙(1979)S1(“V-V’”)类如“他送给我一份礼物”、S4(“V”)类如“他送我一份礼物”两类双宾结构分类的句法冗余性以及双宾结构与动结式述补结构间的句法语义平行性;然后根据事件句法学相关思想,重点吸收Travis(2010)“内部体投射”假设的精神,揭示汉语[+终结性]情状属性的语义编码及句法表征机制,明确其对结构生成与解读的制约,重新探讨汉语广义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生成机制。文章指出,虚化及实义结果补语的语法化差异也由句法合并位置的高低反映——内部体中心Aspin、底层结果小句PreP。故汉语双宾结构和一般动结式结构(如“他喝醉了酒”等)在[+终结性]的表征方式上存在直接、间接之分,并分别产生[+终结性]特征范畴参数对——Rtelic和(?)telic,导致句法上的终结性凸显及结果凸显的解读差异。最终,文章试图初步归纳终结性、结果补语以及内部体投射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汉语[+终结性]形态标记的存在性及其从语义向句法的映射——即汉语终结性范畴的句法语义接口机制。此外,本研究认为汉语重视“结果”表达的语言特性也源于其与[+终结性]情状属性的潜在互动作用。

侯怡[7](2018)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副词“很”习得偏误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与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不同的是,汉语的副词既可以认为是实词,如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也可以认为是虚词,如附着性,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王力(1943/1985:l31)最早以有无比较的对象这一标准为依据,将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两个大类。张桂宾(1997)又根据程度副词程度级别的不同将相对程度副词的两个大类区分出四个不同的量级,即相对程度副词的最高级、更高级、比较级、较低级;绝对程度副词的超高级、极高级、次高级、较低级。“很”属于绝对程度副词的次高级一类。“很”相对于其他程度副词来说句法位置相对灵活,语义表达有不同的层次,用法相对多样,这对于学习者的掌握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产生偏误。我们通过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查询“很”字,采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对HSK语料库中“很”的语料全面分析,一共检索出256例偏误,同时对偏误进行详细地甄别、归纳,分析偏误产生的缘由,寻找具有普适性、规律性的教学策略,提出相关教学意见和建议。本研究首先针对文章的选题原因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研究思路进行简单阐述,具体说明“很”的多角度研究现状。其次语料库的语料,对程度副词“很”进行偏误分析,并对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逐一标记和分析,得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常见的偏误类型有误用、误加、误漏和错序这四个大类。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易受母语影响,为了增强语气、加深程度而将“很”重叠,造成类似于“*他去世时很很痛苦”的偏误或者造成“*他去世时痛苦很”的错序偏误;在语义方面,则主要分析“很”的程度义和非程度义;在语用方面,以语料为依托,将学习者易造成的句型混用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的仔细分析,总结出学习者使用“很”的句法规则和语义特征以及语用规则,归纳了偏误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和策略。我们认为偏误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汉语本体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和外部因素影响,针对“很”的教学提出了通过对比突出重难点、由易到难突出层次、精讲多练创设情景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很”的教学有所帮助。

夏俐萍[8](2017)在《湖南益阳方言的“得”类情态式——兼论湘语“得”类情态式语义图》文中提出湖南益阳方言采用情态标记"得"表达未然事件的情态意义,"得"可以出现于不同的结构式中,本文称为"得"类情态式,包括四种类型:(1)"得VP";(2)"V得(O)";(3)"V得C";(4)"VC得"。"得VP"结构表达条件可能及认识可能的情态意义,是命题情态的主要表达手段。其他三种结构只能表达动力情态或义务情态等事件情态义。这四种"得"类情态式在湘语中广泛使用,且在各类情态意义的基础上发展出假设条件、祈使、祈愿等式的意义,体现了情态和式之间的关联。本文通过湘语"得"类情态式语义图进一步说明,"得"的情态意义是通过不同的结构式来表达的,来自"获得/实现"义的情态标记"得"所处的不同句法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情态意义的类型和演变路径。

郭琼[9](2016)在《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量范畴”是一个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且涉及到词汇、语法、语音及语用等各个层面。本文主要运用“量范畴”的知识,通过实际语料的考察来揭示现代汉语动词的一个重要属性——量性特征,探究这些量性特征与动词句法功能之间的某种联系,并试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具体来看,包括绪论和结语,全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简单梳理“量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第二,概述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三,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所运用的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动词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动词所表示的量是计量行为的力度、涉及的范围、活动的幅度、反复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长等。此外,它还包括动作所涉及对象的数量以及动作所表现出的级序等。可见,与动词有关的量性特征极为丰富,可以体现在行为动作的各个方面,如所作用对象的数量上、动作凸显的空间上、所指动作的次数上、动作持续的时间上、动作的力度或幅度上以及动作表现出的“级序”上等。我们将这些量性特征依次称为“物量”、“空间量”、“反复量”、“时间量”、“程度量”以及“递次量”等。但是,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动词自身并不表现出这些量性特征,即大多数动词所具有的量是隐性的、不确定的。这样的动词我们称之为“非定量动词”;而有少量的动词本身就表现出了某种特定的量性特征,即它们所具有的量是显性的、确定的。这样的动词我们称之为“定量动词”。可见,本文所涉及的“定量动词”和“非定量动词”,与量范畴中所指的“定量”和“非定量”的概念有所不同。另外,这些定量动词在用法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首先,它们不与表达同一量的其他方式搭配;其次,它们可以与凸显其他量的方式同现;最后,它们在句法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惰性”。第三章,非定量动词的定量化。第二章将动词的量分为六种类型:物量、空间量、反复量、时间量、程度量和递次量。而大部分动词所蕴含的量是隐性的、不确定的,那么,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使之凸显并固化,即非定量动词定量化。非定量动词定量化的手段有很多,可以运用词法手段,即由半自由的副词性语素和单音节动词或动词性语素构成凸显某种量性特征的合成词;也可以运用句法手段,主要是在动词前后添加某种成分或者通过重叠形式;还可以运用语用手段,主要指辞格和上下文语境。这三种定量化手段中,以句法手段为主。一般来说,定量化的方式不同,所凸显动词量的类型也就不同,即不同的定量方式往往对应着动词某种特定的量性特征。但有时同样一种定量方式,却可以凸显动词不同的量性特征。此外,动词所能凸显的量性特征,与动词本身的语义及语法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章,探讨动词的量性特征与其时体和否定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在时体方面,动词所凸显的不同类型的量对动词本身时体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即使凸显了同一类型的量,但因其凸显方式的不同,其影响作用也有所差异。另外,有的动词定量形式虽然看似可以与动态助词“着”、“了”或者“过”共现,但是,所形成的句法结构与原来相比,有所改变。因此,要仔细辨别,才能正确地判断其是否具有某些时体特征;而在否定方面,凸显不同量性特征的动词定量式却表现出一致性,即它们一般不能单独用于否定句或其否定表达的可接受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动词凸显某一量性特征时,其显着性一般比较高。而在认知上,具有显着性特征的事物,往往不容易消失。因此,凸显量性特征的动词通常只有肯定式表达,而没有否定式表达。第五章,考察动词的程度量与其句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动词的程度量一般指动词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力度及活动的幅度等。这里的“行为动作或活动”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所以,“很+VP”、“小小+VP”以及“X大发了”格式均凸显行为动作或心理性状的程度量,而其构成成分VP或X通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性状类的VP,有时也可以是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VP。与典型动词相比,三种结构在其句法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某些用法上不如典型动词自由,例如“时体方面”、“重叠方面”、“指称方面”以及“否定表达”等等。另外,在表达功效上,三者均表达一种主观的评价义,带有说话人某种特定的感情色彩。如“小小+VP”结构通常体现说话人“谦逊”、“低调”的情感态度。以上三种结构所呈现出的句法特点和表达功效主要是由它们的量性特征所决定的,即它们所凸显的程度量对其句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很+VP”、“小小+VP”以及“X大发了”格式都是表达心理活动或性状的程度,重在强调某种抽象的性状义,而不是具体的动作义。因此,三种结构的动作性和时间性都比较弱,其句法功能与典型动词相比,有所差异。第六章,考察动词的反复量与其句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动词的反复量主要指动词所指行为动作的反复发生。“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均凸显行为动作的反复量,使得两者在句法表现和语用表达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在句法上,“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都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如状语、谓语、定语和补语等。有时,二者还可以独立地充当小句;在语义指向方面,当二者充当谓语时,其语义指向较为单一,一般都指向主语所指代的事物。而当充当状语时,二者则容易形成多向语义指向;在时体用法方面,二者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动词AABB复叠式的配价也与其构成成分动词的有所不同。而在语用表达上,“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都具有较强的描写功能,都着重描写事物或动作状态的当下情态。二者均凸显动作状态的动态性和持续性,且一般多用于描写性的文体中,很少出现在论述性和说明性的文体。以上种种表现与两者的量性特征密切相关,因为它们都强调行为动作的反复发生,而动作反复发生的同时也延续了动作进行的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语法结构都表达了动作“量”的增加。当这种动态的量加大到一定限度时,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再是某个动作的简单进行,而是“人或事物某段时间内静态的属性或状态”。这时,“一V1一V2”构式和动词AABB复叠式便引申出了类似形容词的性状义,并具有了一定的描写功能。此外,在句法功能上,与形容词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共性。第七章,概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琼[10](2015)在《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其语法特征又十分复杂,所以心理状态动词是汉语中较为重要而特殊的一类,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是一大难点。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关于心理状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日渐增多。但是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心理状态动词的习得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英语国家学生的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习得研究更是没有。所以,本文以英语国家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文雅丽对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定义为基础,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范围,以众多学者均认同的29个心理状态动词作为核心考察词,对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习得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丰富相关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前人对心理状态动词的研究成果、研究目标等方面。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语料的选取和范围、语料的标注和研究步骤。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从心理状态动词词汇等级和学生汉语水平等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和正确率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来了英语国家学生对心理状态动词的习得情况,并试图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在第四章中,笔者结合研究结果就心理状态动词的对汉语教学予以教学建议。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得出结论如下:英语国家学生的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不均衡。学习者在使用心理状态动词时,都倾向于选择“喜欢1”、“希望”、“想”、“相信”、“关心”、“愿意”、“想3”、“想4”、“爱1”、“爱2”等甲级词。但是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频次与其所属的词汇等级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即心理状态动词的等级越高,其使用频次就会越低。而心理状态动词词汇等级越低,其使用频次就会越高。英语国家学生与汉语母语者的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存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在乙级心理状态动词和甲级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方面。在使用心理状态动词时的正确率方面:从整体上来说,出现的偏误情况较少,习得情况较为理想。根据平均正确率,似乎不同水平阶段的留学生们对本文所选定的29个心理状态动词的习得情况都能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好,甚至最后可以完全习得,达到母语者水平。但是,根据差异性检验,我们得知留学生使用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正确率并没有随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英汉心理状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的共性特征使英语母语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心理状态动词时产生了正迁移,使用频率和正确率明显较高。而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也是留学生部分心理状态动词出现偏误的原因之一。留学生在习得心理状态动词时出现的偏误主要是语义偏误,主要的偏误类型为误代。误代偏误中又主要以近义词的混淆为主。关于英语母语留学生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正确率的综合考察方面:笔者从中找出了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但是正确率较低的词语。这些词语分别是“希望”、“想3”、“尊重”、“满足”、“愁”、“放心”、“伤心”、“怀念”。这些词语属于留学生倾向于使用,但是使用的正确率却不高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词语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很+v(p)”及其否定式的句法与语义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很+v(p)”及其否定式的句法与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量级互动与婉言表述:“很+量成分VP”构式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很+量成分VP”构式群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
    (一)结构类型和语义特征概貌
    (二)“不定量VP”的语义内涵
        1.“不定量”短语表达的量
        2. 动词的语义特征
    (三)凸显部分的变化:从情貌到动作量,再到性状
    (四)量级互动
三、“很+不定量VP”构式的语用意义
    (一)主观性
    (二)委婉柔化
    (三)反预期和合预期
四、“很+不定量数量VP”构式的语用成因
    (一)认知动因
    (二)来自礼貌原则的考虑
五、余论:从量级互动到情态表达

(3)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2.1 感叹句的界定
        2.1.1 感叹句的性质
        2.1.2 感叹句的功能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3 小结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4.1 句子与语气
    4.2 语气词
        4.2.1 语气词的界定
        4.2.2 具体的语气词
        4.2.3 语气词的功能
    4.3 语气副词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4.3.2 感叹标记副词
        4.3.3 其他语气副词
    4.4 小结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5.1.1 叹词的界定
        5.1.2 原生叹词
        5.1.3 准叹词
        5.1.4 新兴叹词
    5.2 疑问词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5.3 小结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6.1 话语标记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6.2 程度补语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6.3.1 了不得
        6.3.2 要不得
        6.3.3 不得了
    6.4 小结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7.1 “你这个NP”
        7.1.1 名词N
        7.1.2 偏正短语NP
    7.2 “都是NP”
        7.2.1 自责
        7.2.2 责怪听话人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7.3 “这/那+叫一个X”
        7.3.1 “X”为形容词
        7.3.2 “X”为动词
        7.3.3 “X”为成语等
    7.4 “好+一(个)X”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7.5 小结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8.1.1 名词独语句
        8.1.2 动词独语句
        8.1.3 形容词独语句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8.3 小结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10.1.2 语义特点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汉语述补结构的类型及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形式
    2.1 述补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2.2 汉语补语的分类描述
    2.3 述补结构的英文对应表达
第三章 述补结构机器翻译实践操作程序
    3.1 语料的收集
    3.2 机器翻译软件选取
    3.3 操作步骤与方法
    3.4 翻译结果评估标准
    3.5 述补结构机器翻译结果
第四章 述补结构英汉机器翻译问题分析
    4.1 各类翻译器翻译问题总述
    4.2 翻译问题分类描述
第五章 述补结构英汉机器翻译问题改进建议
    5.1 针对成分漏译问题改进建议
    5.2 针对选词不当问题改进建议
    5.3 针对文本错译问题的改进建议
    5.4 针对语法问题的改进建议
    5.5 针对不合规范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示例
致谢

(5)“很+V(P)”偏误分析 ——以重庆大学语言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理论来源
        1.4.1 中介语理论
        1.4.2 偏误分析理论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对“很+V(P)”的本体研究
        2.1.1 对“很”的研究
        2.1.2 对“很+V(P)”中“V(P)”的研究
        2.1.3 对“很+V(P)”的整体研究
        2.1.4 对“很+V(P)”的具体格式的研究
        2.1.5 对“很+V(P)”的其他研究
    2.2 对“很+V(P)”的偏误研究
        2.2.1 对“很”的偏误研究
        2.2.2 对“很+有+X”的偏误研究
3 “很+V(P)”考察
    3.1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很+V(P)”
    3.2 能够进入“很+VP”的动词
    3.3 “很+V(P)”中“V(P)”的类型
        3.3.1 “V(P)”是单独受“很”修饰的动词
        3.3.2 “V(P)”是动词词组
    3.4 “很+V(P)”的用法
4 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4.1 偏误类型和具体语言点
    4.2 调查问卷设计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
        4.2.3 调查内容和方式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很+V(P)”的总体偏误情况
        4.3.2 “很+V(P)”的相关语言点偏误情况
5 “很+V(P)”偏误类型
    5.1 误加
        5.1.1 修饰错误的动词类型时误加“很”
        5.1.2 在表动态的语法结构中误加“很”
        5.1.3 在本身含“程度义”的成分前误加“很”
    5.2 遗漏
        5.2.1 遗漏“很”
        5.2.2 遗漏动词
        5.2.3 遗漏状语
    5.3 误代
        5.3.1 “很”与其他副词误代
        5.3.2 “很”与动词误代
        5.3.3 “很+V(P)”与“V+得+补语”误代
        5.3.4 “很有N”与“有很多N”误代
    5.4 错序
        5.4.1 “很”与动词错序
        5.4.2 “很”与状语错序
6 “很+V(P)”偏误原因分析
    6.1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6.2 目的语规则太复杂
    6.3 母语和媒介语负迁移
    6.4 其他影响因素
7 “很+V(P)”教学对策及建议
    7.1 精讲多练,总结偏误
    7.2 合理使用媒介语
    7.3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测试问卷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汉语终结范畴的句法语义接口 ——以双宾结构的情状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传统描写研究
        一、双宾结构的定性研究
        二、“V给”与“给”的关联性研究
        三、S1与S4类双宾结构的关联性研究
    第二节 生成机制研究
        一、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的转换分析
        二、词汇分解——“致使拥有”分析
        三、事件分解分析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语义基础——Smith“双部理论”
    第二节 句法基础——Travis“内部体投射”假说
第四章 双宾结构的复杂事件属性:终结性及结果蕴涵
    第一节 汉语双宾结构的界定
        一、“取得类”的准双宾结构身份
        二、间接宾语的有生性限制
        三、直接宾语的无定效应
    第二节 情状属性及情状类型
        一、Vendler的动词四分体系
        二、终结性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终结性的构成性
    第三节 双宾结构的终结性及成就情状
    第四节 双宾结构结果蕴涵的重新分析
    第五节 与格结构的过程性与完成情状
第五章 双宾结构的复杂谓词“VR”:S1、S4类的同构性
    第一节 结果补语对终结性的构成性
    第二节 补语谓词R的普遍存在性:方式—结果的独立映射
    第三节 R的词汇属性和句法功能:阶段补语VS趋向补语
    第四节 R的隐现及虚化机制
        一、结果补语R的隐现
        二、结果补语R的虚化:[+终结性]形态标记
第六章 终结范畴的句法语义接口:终结性,结果补语和内部体
    第一节 跨语言终结性的一般实现途径:量化述题
    第二节 汉语终结范畴的特殊实现途径:结果补语
        一、双宾结构的生成分析:虚化结果补语—终结性凸显
        二、一般动结式述补结构的生成分析:实义结果补语—结果凸显
    第三节 情状分析对终结范畴句法语义接口的观照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副词“很”习得偏误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很”的多角度研究
        1.2.2 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很”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步骤
第二章 “很”的句法语义语用规则
    2.1 “很”的句法分布
        2.1.1 “很”修饰形容词性词语
        2.1.2 “很”修饰动词性词语
        2.1.3 “很”修饰名词性词语
    2.2 “很”的语义表达
    2.3 “很”的语用表达
第三章 “很”的偏误与定量统计分析
    3.1 “很”的句法偏误
        3.1.1 误代
        3.1.2 误加
        3.1.3 误漏
        3.1.3.1 性质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时
        3.1.3.2 形容词词语作描写性定语时
        3.1.3.3 形容词词语作情态补语、结果补语时
        3.1.3.4 形容词词语作描写性状语时
        3.1.4 错序
    3.2 “很”的语义偏误
        3.2.1 误代
        3.2.1.1 “很”和“真”
        3.2.1.2 “很”和“太”
        3.2.1.3 “很”和“更”
        3.2.1.4 “很”与“多(么)”
        3.2.2 误加
    3.3 “很”的语用偏误
第四章 “很”的偏误成因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4.1 偏误成因
        4.1.1 母语负迁移
        4.1.2 目的语规则泛化
        4.1.2.1 过度类推
        4.1.2.2 过度概括
        4.1.3 外部因素影响
        4.1.3.1 教师引导不当
        4.1.3.2 教材处理不当
        4.1.3.3 课后练习欠缺
    4.2 相应教学策略
        4.2.1 通过对比教学,强化语法规则
        4.2.1.1 义项分别与用法差异
        4.2.1.2 句法分布与语义搭配
        4.2.2 由易到难,分级教学
        4.2.3 实行情景化教学,注重精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现代汉语动词研究是汉语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1.1.2 量范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
        1.1.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量范畴的相关研究
        1.2.1.1 概念关系问题
        1.2.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2.2 动词的量研究
        1.2.2.1 研究综述
        1.2.2.2 基本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4.1 本文运用的理论
        1.4.2 本文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1.4.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4.2.2 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1.4.2.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4.2.4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1.5 结构安排与语料来源
        1.5.1 结构安排
        1.5.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词的量性特征及其分类
    2.1 动词的量
    2.2 动词的量性特征
    2.3 定量动词
        2.3.1 定量动词的类型
        2.3.1.1 凸显物量的定量动词
        2.3.1.2 凸显空间量的定量动词
        2.3.1.3 凸显反复量的定量动词
        2.3.1.4 凸显时间量的定量动词
        2.3.1.5 凸显程度量的定量动词
        2.3.1.6 凸显递次量的定量动词
        2.3.2 定量动词的句法特点
        2.3.2.1 “同量”相斥
        2.3.2.2 “异量”相吸
        2.3.2.3 句法惰性
        2.3.2.4 不可重叠
        2.3.2.5 否定受限
    2.4 非定量动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定量动词的定量化
    3.1 可定量的类型
    3.2 定量化的方式
        3.2.1 词法手段
        3.2.2 句法手段
        3.2.2.1 宾语成分
        3.2.2.2 介词结构
        3.2.2.3 补语成分
        3.2.2.4 状语成分
        3.2.2.5 重叠形式
        3.2.2.6 相关框架
        3.2.3 语用手段
        3.2.3.1 辞格
        3.2.3.2 语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词的量性特征与时体和否定的关系
    4.1 动词的量性特征与时体的关系
        4.1.1 现代汉语中的时体系统
        4.1.1.1 时体的定义
        4.1.1.2 时体的分类
        4.1.2 动词定量形式的时体情况
        4.1.2.1 凸显物量的定量形式
        4.1.2.2 凸显空间量的定量形式
        4.1.2.3 凸显反复量的定量形式
        4.1.2.4 凸显时间量的定量形式
        4.1.2.5 凸显程度量的定量形式
        4.1.2.6 凸显递次量的定量形式
        4.1.3 量性特征与时体的互动
    4.2 动词的量性特征与否定的关系
        4.2.1 否定的涵义与类型
        4.2.2 否定的表达手段
        4.2.3 动词定量形式的否定情况
        4.2.3.1 定量动词作句子谓语
        4.2.3.2 动词重叠式作句子谓语
        4.2.3.3 添加宾语成分的定量形式
        4.2.3.4 添加介词结构的定量形式
        4.2.3.5 添加补语成分的定量形式
        4.2.3.6 添加状语成分的定量形式
        4.2.3.7 运用相关框架的定量形式
        4.2.4 量性特征与否定的互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词的程度量与句法的互动
    5.0 程度量的表达
    5.1 “很+VP”结构与句法的互动
        5.1.1 “很+性状类VP”
        5.1.1.1 动宾短语VP
        5.1.1.2 动补短语VP
        5.1.1.3 兼语短语VP
        5.1.1.4 偏正短语VP
        5.1.2 “很+数量类VP”
        5.1.3 “很”修饰两类VP的异同
    5.2 “小小+VP”结构与句法的互动
        5.2.1 句法分布与表达功用
        5.2.1.1 基本分布与用法
        5.2.1.2 典型搭配与选择
        5.2.1.3 特定表达与功效
        5.2.2 演变历程与虚化机制
        5.2.2.1 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
        5.2.2.2 从限定行为到限定性状
        5.2.3 三维空间形容词重叠式的副词化演变
        5.2.4 量性特征与句法的互动
    5.3 “X大发了”格式与句法的互动
        5.3.1 “X大发了”的结构特点
        5.3.1.1 “X”的构成
        5.3.1.2 “大发”的语义和功能
        5.3.1.3 助词“了”
        5.3.2 “X大发了”的语法意义
        5.3.2.1 “X”与“大发”的语义搭配
        5.3.2.2 “X大发了”程度量的类型
        5.3.2.3 “X大发了”高程度义获得的认知解释
        5.3.3 “X大发了”的用法特征
        5.3.3.1 “X大发了”可使用的句类
        5.3.3.2 “X大发了”受其他成分修饰
        5.3.4 “X大发了”的历时考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词的反复量与句法的互动
    6.0 反复量的表达
    6.1 “一V1一V2”构式与句法的互动
        6.1.1 “一V1一V2”的构式义及语义类型
        6.1.1.1 触发类
        6.1.1.2 配合类
        6.1.1.3 叠用类
        6.1.2 “一V1一V2”的意象图式
        6.1.2.1 “触发类”意象图式
        6.1.2.2 “配合类”意象图式
        6.2.2.3 “叠用类”意象图式
        6.1.3 三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6.1.4 “一V1一V2”的表达功效
        6.1.5 “一V1一V2”的用法表现
    6.2 动词AABB复叠式与句法的互动
        6.2.1 与复叠有关的几组概念
        6.2.1.1 重叠
        6.2.1.2 叠结
        6.2.1.3 重复
        6.2.1.4 复叠
        6.2.2 动词AABB复叠式的结构
        6.2.2.1 动词AABB式的语法构成
        6.2.2.2 构成材料AB或A、B的语义特征
        6.2.3 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
        6.2.3.1 文献归纳与讨论
        6.2.3.2 动词AABB式的语法意义
        6.2.4 动词AABB复叠式的用法特点
        6.2.4.1 动词AABB式的句法功能
        6.2.4.2 动词AABB式的语义指向
        6.2.4.3 动词AABB式的配价问题
        6.2.4.4 动词AABB式句法特点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7.2 文章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研究综述
        1.2.1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界定与范围
        1.2.2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分类研究
        1.2.3 关于汉语心理状态动词语法特征角度的研究
        1.2.4 关于汉语心理状态动词语义特征角度的研究
    1.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心理动词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方案
        2.3.1 语料选取和范围
        2.3.2 语料的标注
        2.3.3 语料的处理步骤
第三章 英语国家学生对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习得情况
    3.1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使用情况
        3.1.1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总体使用情况
        3.1.2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具体使用情况
        3.1.3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使用频次与其所属词汇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3.1.4 英语国家学生与本族语者汉语心理状态动词使用频率的对比分析
    3.2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正确率情况
        3.2.1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正确率的总体情况
        3.2.2 汉语心理状态动词所属词汇等级与其正确率的相关性分析
        3.2.3 不同水平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正确率的差异性检验
        3.2.4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正确率的具体情况
        3.2.5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的偏误情况
    3.3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使用频率和正确率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4.1 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4.2 对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很+v(p)”及其否定式的句法与语义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量级互动与婉言表述:“很+量成分VP”构式群研究[J]. 郭力铭. 河西学院学报, 2022(01)
  • [2]贵州雷山方言程度副词“很”的语法研究[D]. 王姝婕. 浙江大学, 2021
  • [3]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汉语述补结构机器翻译英译问题研究[D]. 杨玉萍. 暨南大学, 2018(04)
  • [5]“很+V(P)”偏误分析 ——以重庆大学语言班为例[D]. 欧阳莉. 重庆大学, 2019(09)
  • [6]汉语终结范畴的句法语义接口 ——以双宾结构的情状分析为例[D]. 叶琳琳.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副词“很”习得偏误考察[D]. 侯怡. 安阳师范学院, 2018(07)
  • [8]湖南益阳方言的“得”类情态式——兼论湘语“得”类情态式语义图[J]. 夏俐萍. 语言学论丛, 2017(02)
  • [9]现代汉语动词的量性特征研究[D]. 郭琼.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心理状态动词习得研究[D]. 张琼. 南京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very+v(p)”及其否定形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