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202例临床分析

胰腺癌202例临床分析

一、202例胰腺癌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菊玲[1](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丁云晴[2](2021)在《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文献研究:主要通过对胃癌及胰腺癌的古代文献研究,梳理对古代医家对于胃癌及胰腺癌的病名、体征、病因病机认识;2.临床研究:观察“复元活血通腑针”对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及不同针刺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从胃癌及胰腺癌的症状体征角度寻找相关描述,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相关病证的论述,并对古代文献相关病名进行大致界定。同时,从病因角度,筛选古代文献内对应范畴中胃癌及胰腺癌的论述。研究古代医家对于胃癌及胰腺癌的病因、病程、预后的认识。2.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依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随机方式为随机卡片法,各组比例为1:1:1,分别为电针预刺激组(A组)、假针刺组(B组)、常规术后电针组(C组)。病例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电针预刺激组采用电针灸治疗,其治法为复原活血通腑针,取穴为百会,内关(单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治疗时间为术前一天及术后第1天至第5天,每日治疗一次,一次20min。选用KWD-808I型电针仪,频率为疏密波,2/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假针刺组采用假电针仪+假针刺,电针仪导线内部断路、不通电,计时功能显示及铃声正常,假针灸刺入穴位上贴敷的电极贴片上,不刺入皮肤,频次同电针预刺激组。常规针刺组术前操作同假针刺组,术后取穴、操作方法同电针预刺激组,针刺时机为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5天。研究员从术前第一天术后第七天,每日观察术后每日胃液量、围手术期胃肠道功能评价量表中各项量表评分变化。数据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文献研究:1.胃癌及胰腺癌属于中医积聚、胃反、翻胃、症瘕、食痹、脾积等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食痹”一项,晋代开始后主要见于“积聚”范畴。至清代始出现“胃癌”的具体称谓。2.从晋代开始,阳虚被认为是积聚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宋代至明代,各医家对阳虚在此类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中的作用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明清各医家提出了各种针对此类腹部积聚的方剂。各时期医家均强调治疗过程中补虚的重要性。(二)临床研究:本课题共纳入93例(脱落0人,每组各31人)。治疗前经中医症候评分表诊断病人证型,选取阳虚型患者。治疗前各组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具有可比性。1.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情况及住院时间:复元活血通腑针电针预刺激组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3(3,4)d、常规术后针刺组为3(3,4),显着短于假针刺组5(4,5)d,两治疗组分别比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预刺激组与常规术后电针组排便时间中位数为4(4,5)天、4(4,5)天,分别与假针刺组6(5,7)天相比较,患者平均排便时间显着缩短(P=0)。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预刺激组平均住院时间10.94±5.18d,常规术后针刺组平均住院时间11.39±6.16d,假针刺组平均住院时间15.65±11.93d。电针预刺激组与假针刺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常规术后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胃液分泌情况:两治疗组胃管拔除时间分别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电针预刺激组、常规术后电针组分别与假针刺组胃液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4天,电针预刺激组胃液量显着少于假针刺组(P<0.01),常规术后针刺组胃液量少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疼痛方面:术后PCA地佐辛用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地佐辛补充用量、地佐辛使用天数、术后止痛药花费方面,电针预刺激组显着优于假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4天至术后第7天,电针预刺激组地佐辛用量低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胃肠道功能量表评分:术后第1天常规术后针刺组评分高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天评分,两治疗组评分显着高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古代文献研究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医家就开始对胃癌及胰腺癌有所认识,且逐渐认识到补虚在此类疾病形成、发展、预后中的重要作用。2.“复元活血通腑针”对阳虚型胃及胰腺肿瘤术后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显着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与常规术后针刺治疗相比较,围手术期针刺在预防及缓解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患者术后术后疼痛及胃肠道不适方面具有优势。

贺忠宁[3](2021)在《胰腺癌—抑郁症证型及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胰腺癌患者在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抑郁,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精神行为学改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加剧病情,缩短其生存期。有研究表明,约43%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出现抑郁症状,我国胰腺癌相关抑郁的发生率位居肿瘤相关抑郁发病的首位。目前有关胰腺癌患者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干预以及中药汤剂、中医操作等疗法。抗抑郁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且易出现耐药性。而中药汤剂、中医操作等疗法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少、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对胰腺癌抑郁症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开展针对性强的辨证治疗,对提高胰腺癌的疗效,很有价值。了解胰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易感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很有必要,探究胰腺癌与抑郁症的相互作用机制也能为未来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一定方向。但目前有关胰腺癌抑郁症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胰腺癌相关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临床上也缺乏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研究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探讨胰腺癌患者抑郁症的发病情况、辨证分型,分析胰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提供方向,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2通过整合药理学研究分析胰腺癌、抑郁症两种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方向。研究方法:1以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胰腺癌患者基本情况问卷和胰腺癌患者证候资料收集表,明确胰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应用SPSS软件分析多种因素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总结出胰腺癌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影响因素。2应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预测胰腺癌与抑郁两种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靶点及通路。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4例胰腺癌患者,SDS评分为(44.9±7.1)分,其中合并抑郁症患者共计81例,占总胰腺癌患者数的56.3%。其中轻度抑郁者47人,占入组总人数的32.6%;中度抑郁患者24人,占入组总人数的16.6%;重度抑郁患者10人,占入组总人数的6.9%。非抑郁患者63人,占入组总人数的43.8%。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体重变化(P=0.000)、吸烟(P=0.026)、体育锻炼(P=0.032)、睡眠质量(P=0.000)、疼痛情况(P=0.002)、化疗(P=0.046)、靶向治疗(P=0.009)等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胰腺癌抑郁症患者的证型占比统计如下:气滞证70.4%;气逆证51.9%;阳虚证45.7%;气虚证37.0%、痰凝证35.8%;精亏证30.9%;湿阻证24.7%;血瘀证19.8%;阴虚证17.3%;实寒证13.6%、实热证、水停证12.3%;血寒证、饮停证11.1%;血虚证8.6%;津亏证7.4%;血热证4.9%;气闭证3.7%,胰腺癌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气虚证(P=0.010)、精亏证(P=0.002)、气滞证(P=0.003)、饮停证(P=0.026)、实热证(P=0.004)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余证型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胰腺癌与抑郁症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通过42个核心网络靶标,48条核心通路发挥作用;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相关通路、肿瘤相关通路、免疫系统相关通路、代谢相关通路等;发挥重要作用的靶点有MAPK3、KRAS、HRAS、AKT1、NRAS等。结论:1纳入研究的胰腺癌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56.3%,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胰腺癌抑郁症的发生与体重变化、吸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疼痛情况、化疗、靶向治疗等因素相关;胰腺癌抑郁症患者主要证型包括:气滞证、气逆证、阳虚证、气虚证、痰凝证、精亏证等证型为主,其中气滞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气虚证、精亏证、气滞证、饮停证、实热证等证型与胰腺癌抑郁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2胰腺癌与抑郁症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通过42个核心网络靶标,48条核心通路发挥作用。

唐健[4](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90%的患者生存期不超过一年。在中国,胰腺癌的致死率排在第六位,而且年轻患者的比例在逐年增高。侵袭和转移是胰腺癌的特点,临床上大多数病人都会出现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加之缺少良好的预后判断指标,对于该疾病的早期及复发性阶段的干预治疗常常不及时,而且胰腺癌的化疗耐药问题也比较突出。深入探索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对寻求胰腺癌有效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具有非常关键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肿瘤细胞内部的多种生物过程,涉及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水平上的相关通路。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ncRNAs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PTTG3P(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3,pseudogene,垂体瘤转化因子3假基因)是与亲本基因PTTG1、PTTG2具有高度相似性序列的假基因。作为一个lncRNA,PTTG3P在多种肿瘤疾病中高表达并且发挥着重要的致癌作用,相关机制研究也证明PTTG3P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在本课题中,我们力图揭示PTTG3P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以及临床意义,并对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具体致癌分子通路以及表达调控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显着上调,且PTTG3P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肿瘤组织中PTTG3P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也明显缩短。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明PTTG3P可以通过FoxM1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PTTG3P可以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132/212-3p调控FoxM1的表达进而发挥促癌功能,而且FoxM1可以转录激活PTTG3P形成一个促进胰腺癌发展的正反馈回路。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旨在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细胞生物学中的具体靶向机制,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第一部分:LncRNA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胰腺癌组织芯片(25例)的原位杂交染色和60对临床标本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胰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TTG3P的表达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60例临床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TTG3P表达量和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原位杂交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证明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PTTG3P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TTG3P的表达与胰腺癌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对肿瘤组织PTTG3P表达水平与患者总体生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PTTG3P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着短于PTTG3P低表达组。结论: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PTTG3P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TTG3P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降低。第二部分:LncRNA PTTG3P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TTG3P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不同胰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在内源性表达PTTG3P含量较低的胰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PTTG3P,在内源性表达PTTG3P含量较高的胰腺癌细胞系中敲减PTTG3P。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体外观察PTTG3P对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通过裸鼠体内皮下或回结肠静脉接种胰腺癌细胞,观察PTTG3P对胰腺癌肿瘤生长以及肝转移的影响。结果: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CCK-8生长曲线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TG3P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而PTTG3P下调的细胞株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表明PTTG3P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的迁移。Transwell侵袭实验进一步说明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的侵袭性表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皮下成瘤实验说明PTTG3P在体内可以促进胰腺癌肿瘤的生长。肝转移模型中上调PTTG3P组的肝脏转移灶数目明显多余对照组,而下调PTTG3P组的结果正好相反。结论:PTTG3P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LncRNA PTTG3P/miR-132/212-3p/FoxM1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索PTTG3P在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中发挥促进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和PTTG3P相关的mRNAs,并通过TCGA数据库以及临床病理标本检测验证FoxM1和PTTG3P的相关性。通过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TTG3P对FoxM1表达调控的作用。通过细胞学实验分析作为下游的FoxM1在PTTG3P促癌中的作用。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核浆分离实验分析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定位,通过Dicer蛋白的干预实验和Ago2-RIP实验预测PTTG3P调控FoxM1是否通过ceRNA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Ago2-RIP实验对ceRNA机制中可能的miRNAs进行筛选。通过构建突变基因质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以及MS2-RIP实验,明确miRNA与PTTG3P和FoxM1的具体结合位点,以及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在细胞实验和皮下瘤实验中验证三者间表达调控关系。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与PTTG3P相关mRNAs的共同表达网络中,我们发现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促癌基因FoxMl。对TCGA数据以及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一致表明FoxM1和PTTG3P在胰腺癌中是高度正相关的。在胰腺癌细胞中,PTTG3P可以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同时促进FoxM1基因的表达。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下调FoxM1会明显抑制PTTG3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相反,过表达FoxM1会明显降低因下调PTTG3P所产生的抑癌作用。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TTG3P主要位于胰腺癌细胞质中。在胰腺癌细胞中下调Dicer蛋白,发现PTTG3P上调FoxM1的过程被阻止;在Ago2-RIP实验中,发现PTTG3P与Ago2有明显的结合,证明PTTG3P可能作为一个ceRNA参与调控FoxM1。通过miRcode、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预测和Ago2-RIP实验的筛选,我们发现miR-132/212-3p可能介导PTTG3P对FoxM1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S2-RIP实验,我们确认了 miR-132-3p和miR-212-3p分别与PTTG3P和FoxM1靶向结合的位点,并且PTTG3P可以通过miR-132/212-3p调控FoxM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再次确认,在miR-132/212-3p抑制剂存在下,下调PTTG3P所引起的FoxM1的表达抑制将被显着减弱。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裸鼠体内成瘤实验中所形成的胰腺癌组织,我们发现PTTG3P促进肿瘤生长与miR-132/212-3p和FoxM1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且结果与上述细胞实验一致。结论:PTTG3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促进作用至少部分通过FoxM1介导的,同时PTTG3P可以作为ceRNA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32/212-3p调控FoxM1的表达。第四部分:FoxM1转录调控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异常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验证FoxM1对PTTG3P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FoxM1调控PTTG3P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TTG3P的启动子序列,寻找其上游可能存在的转录调控因子。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或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TTG3P的表达变化。根据PTTG3P启动子上FoxM1的潜在结合位点的位置构建报告基因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FoxM1转录激活PTTG3P表达的具体结合位点,并通过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FoxM1与PTTG3P的靶向作用位点。结果:分析PTTG3P的启动子序列,发现有FoxM1蛋白的结合位点,提示FoxM1可能存在转录调控PTTG3P的作用。在胰腺癌细胞中过表达FoxM1后PTTG3P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干扰FoxM1后PTTG3P表达水平显着下调。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ChIP-qPCR实验,我们发现FoxM1可以靶向识别PTTG3P启动子区域TFBS1进而通过转录激活作用调节PTTG3P的表达。结论:FoxM1转录激活PTTG3P的表达。

汪栋,崔铭,余俊[5](2021)在《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疗效差,病死率高,是全世界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近年来,受益于联合化疗和新辅助治疗进展,胰腺癌病人预后得到改善,但胰腺癌精准医学应用与其他肿瘤比较进展缓慢。笔者综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深入阐述胰腺癌基于单基因和组学分子分型、微创液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监测胰腺癌进展并指导治疗、胰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等胰腺癌精准医学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以期推进胰腺癌精准医学发展。

邱国同[6](2021)在《第一部分:围手术期电针灸预防胰腺和胃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第二部分:术前碱性磷酸酶与胆固醇比值对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预测价值的研究,第三部分:rsl026654变异调控KITLG在胰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灸对直肠和远端胃切除手术患者术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但是在胰腺切除手术和其他胃切除手术中证据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探索针灸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1日和术后持续针灸刺激。针灸穴位选择百会、内关、天枢、足三里,针灸组针穿透胶垫刺入穴位,对照组针只刺入胶垫,电流刺激为2~50Hz,2mA。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患者开始进食流质时间、独立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确定针灸对其是否有预防作用。连续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列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有385例患者完成试验并获得完整数据,电针灸组201例,对照组184例。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患者排气时间(3.0±0.7 vs 4.2±1.0,P<0.001)、排便时间(4.2±0.9 vs 5.4±1.2,P<0.001)、术后进食流质时间(4.7±1.7 vs 6.0±2.0,P<0.001)、独立下地活动时间(3.7±1.0 vs 4.0±1.00,P=0.005)、出院时间(10.6±5.3 vs 13.1±6.7,P<0.001)明显缩短。不同术式的患者对针灸的敏感程度不同,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术中放疗+内引流手术、全胃切除手术、近端胃切除手术、远端胃切除(B-Ⅱ)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接受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远端胃切除(B-Ⅰ)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排便时间存在差异(P<0.05),而胃局部切除患者排气排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患者针灸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1.电针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内引流手术、全胃切除手术、近端胃切除手术、远端胃(B-Ⅱ)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2.电针灸可以使患者进食时间、下地活动提前,住院时间缩短;3.电针灸在胰腺癌和胃癌患者中应用安全可靠,没有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目的:研究碱性磷酸酶(ALP)与胆固醇(CHO)比值(ACR)在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PD)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中对总生存时间(O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 102例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平均值,交叉表列联分析比较分类变量,R语言的pROC软件包用来计算指标的最佳cutoff值,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用来做单因素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用来做影响根治性PD的PDAC患者的多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CR的检测效能。结果:术前ACR的最佳cutoff值是32.988,ACR<32.988的患者总生存时间要优于高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P<0.001),ACR(HR:1.998,95%CI:1.129-3.533,P=0.017),性别(HR:1.736,95%CI:1.106-2.725,P=0.016),术前总胆红素水平(HR:1.651,95%CI:1.002-2.72,P=0.049)是根治性 PD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高ACR水平是根治性PD的PDA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ACR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总生存率。目的:在接受术中放疗的胰腺癌患者中,rs1026654突变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性已有发现。但是在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及细胞系中其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细胞系中检测突变的发生,初步探索其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胰腺切除手术患者的30例临床样本,肿瘤组织经病理明确为胰腺导管腺癌,以及ASPC-1、SW1990、Capan-2、CFPAC-1、BxPC-3胰腺癌细胞系,使用酚/氯仿法提取组织及细胞中总DNA样本。通过NCBI检索rs1026654碱基序列,使用Primer5.0软件设计上下游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Sanger法测序检测rs1026654A/G突变;提取组织和细胞中蛋白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突变位点下游基因调控蛋白KITLG表达差异。比较在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组织、细胞中,突变和KITLG表达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与肿瘤恶行程度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在胰腺癌组织(1/30)和ASPC-1细胞系中均发现rs1026654G突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突变的肿瘤组织中KITLG表达低于癌旁组织,未突变的样本中KITLG表达癌与癌旁无明显差异;ASPC-1细胞系中KITLG的表达量要低于未突变的 SW1990、Capan-2、CFPAC-1、BxPC-3 细胞系。结论:1.rs1026654A/G在可切除胰腺癌和ASPC-1细胞系中存在突变;2.rs1026654A/G突变可能导致KITLG的表达降低。

任帅[7](2021)在《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恶性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人预后差,寻找临床上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十分关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与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是一类具有潜在恶性的胰腺肿瘤(potentially-malignant pancreatic neoplams,PPN),早期发现与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外泌体中的miRNA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检测,是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试图寻找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价值的外泌体miRNA。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有166例血清样本入组,其中包括71例经病理证实的PDAC病人的血清样本,36例经病理证实的PPN病人的血清样本(17例MCN,19例IPMN)及59例对照人群(control,Ctrl)的血清样本(34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66例血清样本共分为训练集(13例PDAC血清样本、11例PPN血清样本、12例Ctrl血清样本)、验证集1(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PPN血清样本、22例Ctrl血清样本)及验证集2(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Ctrl血清样本)。对于训练集样本,首先采用exoEasy Maxi试剂盒分离外泌体,随后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NTA粒径与WB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再经过外泌体total RNA抽提、文库构建与质检,最终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测序。生信分析方面,完成对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分析后,进行目标miRNA的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及miRNA-mRNA-KEGG通路三元网络图分析;对于验证集样本,采用TaqMan探针法验证不同分组之间miRNA的表达量,评估差异表达的miRNA在不同分组间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TEM示椭圆形或杯状结构的外泌体大小不一,膜边界明显;NTA示外泌体主峰在110nm左右;WB结果示外泌体表达TSG101、CD63与ALIX蛋白,不表达胰腺癌细胞特异性蛋白Calnexin;2.通过miRNA表达谱分析,得到不同分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较Ctrl组比,PDAC组中的 hsa-let-7f-5p(FC:3.98,p<0.001)、hsa-let-7g-5p(FC:2.81,p=0.008)、hsa-miR-148a-3p(FC:2.58,p<0.001)、hsa-miR-192-5p(FC:3.52,p=0.036)表达量上调;较 Ctrl 比,PPN 组中的 hsa-let-7f-5p(FC:1.74,p=0.018)、hsa-let-7g-5p(FC:1.62,p=0.034)、hsa-miR-148a-3p(FC:1.91,p=0.043)、hsa-miR-151a-3p(FC:1.85,p=0.004)、hsa-miR-192-5p(FC:1.55,p=0.046)、hsa-miR-451a(FC:1.90,p=0.022)表达量上调;较PPN 组比,PDAC 组中的 hsa-let-7f-5p(FC:2.28,p<0.001)、hsa-let-7g-5p(FC:1.73,p=0.036)、hsa-miR-148a-3p(FC:4.66,p=0.018)、hsa-miR-192-5p(FC:2.28,p=0.013)表达量上调,而 hsa-miR-150-5p(FC:0.40,p<0.001)的表达量下调;3.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 PPN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2.3492,p=0.001),hsa-let-7g-5p(FC:2.0278,p=0.0349),hsa-miR-192-5p(FC:2.882,p=0.0068)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8.8555,p<0.001)、hsa-let-7g-5p(FC:13.1170,p=0.0349)、hsa-miR-192-5p(FC:8.9165,p<0.001)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PN 组中 hsa-let-7f-5p(FC:3.7697,p=0.0039)、hsa-let-7g-5p(FC:6.4687,p=0.0167)、hsa-miR-192-5p(FC:3.0872,p=0.0433)、hsa-miR-451a(FC:2.0902,p=0.022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1.8508,p=0.0209)、hsa-let-7g-5p(FC:2.1696,p=0.0039)、hsa-miR-192-5p(FC:2.2291,p=0.002)表达量上调;4.PDACES组vs PDACLS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PDACES组相比,PDACLS组中hsa-let-7f-5p(FC:3.2235,p<0.001)、hsa-let-7g-5p(FC:2.7705,p=0.0048)、hsa-miR-148a-3p(FC:2.8998,p<0.001)、hsa-miR-192-5p(FC:3.7371,p=0.003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PDACES 组相比,PDACLS 组中 hsa-let-7f-5p(FC:2.5846,p=0.0065)、hsa-let-7g-5p(FC:2.1820,p=0.0234)、hsa-miR-148a-3p(FC:2.0217,p=0.0363)、hsa-miR-192-5p(FC:2.0569,p=0.0239)表达量上调。结论: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total RNA提取、文库构建与质检、差异miRNA分析筛选得到PDAC组vs PPN组vs Ctrl间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随后通过 TaqMan 探针法证实了上述miRNA在不同分组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实现了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PDAC分期中的价值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岁,分为31例早期PDAC(PDACES)与40例晚期PDAC(PDACLS)。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检查,评估以下CT征象:病灶位置、形态、边界、质地、钙化、胰胆管扩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选取CT增强的动脉期与门脉期,采用ITK-SNAP软件分割病灶,通过Analysis Kit软件(version V3.0.0.R,GE Healthcare)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tudentt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筛选变量,利用筛选得到的变量并采取随机森林法建模,分析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并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果:1.71例PDAC均为单发,平均直径为3.60±1.11cm,42例位于胰头颈部,29例位于胰体尾部,37例呈类圆形,34例呈分叶状,64例病灶边界模糊,肿瘤质地以实性为主(62,87.3%),仅有2例发生钙化,病灶可见下列伴发征象:主胰管扩张(45,63.4%)、胆管扩张(25,35.2%)、血管侵犯(37,52.1%)、淋巴结转移(40,56.3%)及远处转移(24,33.8%);2.通过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每一期各自提取出396个影像组学特征,分为6大类:42个直方图特征、180个RLM特征、10个Haralick特征、11个GLSZM特征、144个GLCM特征、9个形态学特征;经过一系列特征筛选,最终保留9个影像组学特征(aCorrelationangle 13 5 offset4、pCorrelationangle90offset7、aCorrelationangle45offset7、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4SD、aCompactness2、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7SD、pCompactness2、aInverseDifferenceMomentAllDirectionoffset4SD、pHighGreyLevelRunEmphasisAllDirectionoffset4)。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法建模,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最终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其诊断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5,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可用来实现PDAC的分期。第三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PDAC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较高,在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评估中十分重要。分化程度较差的PDAC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概率较高。本研究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试图探讨血清外泌体miRNA与PDAC宏观CT征象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8.53岁。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评估,验证了 PDAC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血管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分组中下述血清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情况: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50-5p、hsa-miR-370-3p、hsa-miR-451a、hsa-miR-192-5p、hsa-miR-151a-3p、hsa-miR-15b-5p。结果:1.较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比,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4434,p=0.0033)、hsa-let-7g-5p(FC:2.7489,p=0.008)、hsa-miR-148a-3p(FC:2.5898,p<0.0001)、hsa-miR-192-5p(FC:3.4084,p=0.0059)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1.8956(p=0.0474)、1.9943(p=0.0321)、2.4314(p=0.0041)、2.2885(p=0.008);2.较无血管侵犯比,有血管侵犯组中的hsa-let-7f-5p(FC:2.6992,p=0.0003)、hsa-let-7g-5p(FC:3.4847,p=0.0007)、hsa-miR-148a-3p(FC:2.3631,p=0.0003)、hsa-miR-192-5p(4.1086,FC:p=0.00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2.5846(p=0.0065)、2.1820(p=0.0234)、2.0217(p=0.0363)、2.0569(p=0.0239);3.较无远处转移组比,有远处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3580,p=0.0023)、hsa-let-7g-5p(FC:3.0590,p=0.0021)、hsa-miR-148a-3p(FC:2.0043,p=0.0029)、hsa-miR-192-5p(FC:3.7171,p=0.004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3.2456(p=0.0269)、3.1268(p=0.0178)、2.1939(p=0.1577)、2.5922(p=0.0285)。结论:血清外泌体 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是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评估中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孔令明[8](2021)在《miR-1224-5p/ELF3轴调控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胰腺癌是消化道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胰腺导管腺癌。根据美国癌症协会2020年数据显示,胰腺癌为男性新增癌症患者的第十位病因,在女性新增癌症患者中为第九位病因。胰腺癌仍是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四位,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在中国,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是所有癌症类型中最低的,约为7.2%。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超重、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遗传或后天基因突变等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存在重要相关性。由于胰腺癌具有起病隐匿、无明显早期临床症状和易早期转移等特点,导致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往往已经处于肿瘤的中晚期,失去了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是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与预后的关键之一。在胰腺癌治疗方面,目前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可能治愈的唯一方法。胰腺癌患者对普通的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最新的免疫治疗可能会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胰腺癌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和组织解剖位置,导致其存在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和预后生存率较差等特点。为进一步提高胰腺癌诊断和治疗效率,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胰腺癌发生与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寻找更为精确的生物标志物和靶点。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2个核苷酸大小的非编码RNA,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可以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既往研究显示microRNA通过调控特定基因表达的变化参与肿瘤细胞的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例如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行为。既往研究显示miR-1224-5p在肺癌、神经胶质瘤和肠型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miR-1224-5p可以作为神经胶质瘤和肠型胃癌患者的预后标志物,上述患者中miR-1224-5p表达量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好。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利用细胞和动物实验证实miR-1224-5p可以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FAK基因从而抑制肠型胃癌的转移。在神经胶质瘤中,miR-1224-5p通过靶向抑制CREB1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其抑制胶质瘤进展的功能。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的氧化应激刺激下,肝细胞中miR-1224-5p的表达量显着提高。miR-1224-5p通过靶向抑制抗凋亡基因Nfib的表达,进而抑制肝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既往研究对5对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miRNA芯片测序,筛选两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发现miR-1224-5p在瘢痕疙瘩组织中低表达。细胞实验证实过表达miR-1224-5p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且促进其凋亡。既往研究显示miR-1224-5p在多种良恶性疾病中均发挥多种作用,但是关于miR-1224-5p在胰腺的相关疾病中是否存在生物学作用还未见相关报道,所以本研究拟进一步研究miR-1224-5p在胰腺癌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方法:1、首先,从公共数据库GEO下载3个胰腺癌相关的miRNA测序数据集,分别为GSE119794、GSE32678和GSE24279,分析miR-1224-5p在胰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间差异表达情况。采用qRT-PCR方法检测20对胰腺癌组织和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miR-1224-5p的表达量。利用qRT-PCR方法检测4种胰腺癌细胞系(As PC-1、Capan-2、PANC-1和SW1990)和人正常胰腺导管细胞h TERT-HPNE中miR-1224-5p的表达量。利用公共数据库TCGA提供的数据分析胰腺癌患者miR-1224-5p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信息和预后的相关性。此外,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实现在As PC-1和PANC-1胰腺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抑制miR-1224-5p表达,随后利用CCK8、单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抑制miR-1224-5p表达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2、前面的研究结果显示miR-1224-5p参与调控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研究miR-1224-5p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利用microRNA靶基因预测网站来预测miR-1224-5p的靶基因,例如Target Scan、miRanda和miRWalk网站。对上述网站的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提示ELF3可能是miR-1224-5p直接作用的靶基因。随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224-5p与ELF3位点结合情况,同时在胰腺癌细胞As PC-1和PANC-1中敲减或过表达miR-1224-5p后,观察靶基因ELF3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了明确ELF3基因在胰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首先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ELF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间差异表达的情况。随后,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临床上收集的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ELF3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ELF3基因在4种胰腺癌细胞系(As PC-1、Capan-2、PANC-1和SW1990)和人正常胰腺导管细胞h TERT-HPNE中的表达情况。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ELF3基因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预后的相关性。此外,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稳定敲减ELF3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As PC-1和PANC-1,随后利用CCK8、单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减ELF3基因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设计功能回复实验证实miR-1224-5p通过靶向抑制ELF3基因进而调节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功能回复实验包含两组,其中一组为同时过表达miR-1224-5p和ELF3基因与单独过表达miR-1224-5p进行对比,另一组为同时敲减miR-1224-5p和ELF3基因与单独敲减miR-1224-5p相对比。此外,利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进一步验证miR-1224-5p和ELF3指标在在体情况下对胰腺癌进展的影响。3、为了进一步明确miR-1224-5p/ELF3轴调控胰腺癌的具体分子机制,利用TCGA数据库来源的胰腺癌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GSEA富集分析,鉴定ELF3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还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ELF3基因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且筛选与ELF3基因相关性最高的20个核心基因用于后续GO/KEGG富集分析,进而鉴定ELF3基因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基于TIMER数据库进行ELF3基因表达量与六种免疫细胞浸润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最后,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在敲减ELF3基因后,胰腺癌细胞As PC-1和PANC-1中EMT/PI3K/AKT/Notch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GEO来源的三个数据集(GSE119794、GSE32678和GSE24279)发现miR-1224-5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组织显着下调。PCR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细胞,发现miR-1224-5p的表达量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均下调。基于公共数据库TCGA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miR-1224-5p的表达量在进展期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显着下调。通过预后分析发现,miR-1224-5p表达量低的胰腺癌患者预后较差。通过细胞实验证实过表达miR-1224-5p可以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As PC-1和PANC-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2、通过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1224-5p可以直接靶向抑制ELF3基因的表达。利用GEPIA数据库初步分析显示ELF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m 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显着提高。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临床上收集的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发现胰腺癌组织中ELF3基因在蛋白水平上也较正常组织显着上调。4种胰腺癌细胞系(As PC-1、Capan-2、PANC-1和SW1990)的ELF3基因表达量均高于人正常胰腺导管细胞h TERT-HPNE。随后利用公共数据库TCGA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提示ELF3基因的表达量在进展期的患者中显着上调,预后分析发现ELF3表达量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显着相关性,ELF3表达量高的胰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稳定敲减胰腺癌细胞系As PC-1和PANC-1中ELF3基因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设计和实施功能回复实验证实miR-1224-5p通过靶向抑制ELF3基因进而调节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利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证实,在在体情况下过表达miR-1224-5p或敲减ELF3基因均可以显着抑制胰腺癌的进展。通过设计同时过表达miR-1224-5p和ELF3基因与单独过表达miR-1224-5p相对比的实验,进一步在在体情况下证实miR-1224-5p可以通过靶向抑制ELF3基因进而抑制胰腺癌的进展。3、随后利用GSEA基因富集分析鉴定ELF3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ELF3基因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进行GO/KEGG分析,鉴定ELF3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在胰腺癌As PC-1和PANC-1细胞中稳定敲减ELF3基因后,E-cadheri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N-cadherin、Vimentin、MMP-9、Snail和Slug表达量显着下调。敲减ELF3基因后P-PI3K和P-Akt表达被显着抑制。此外,敲减ELF3基因后,Notch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Notch-1、C-myc、Cyclin D1、Hes-1和VEGF表达被显着抑制。上述结果提示ELF3基因通过调节EMT/PI3K/AKT/Notch信号通路进而调控胰腺癌的进展。结论:1、胰腺癌组织中miR-1224-5p的表达量较正常组织显着下调,miR-1224-5p的表达量在进展期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显着下调。miR-1224-5p的表达量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显着相关性,miR-1224-5p表达量低的胰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细胞功能试验证实过表达miR-1224-5p可以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反之,抑制miR-1224-5p可以显着提高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2、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和细胞转染实验证实,在胰腺癌细胞中miR-1224-5p可以靶向抑制ELF3基因的表达。ELF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预后存在显着相关性。稳定敲减ELF3基因可以显着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回复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证实miR-1224-5p通过靶向抑制ELF3基因表达进而发挥其抑制胰腺癌进展的功能。3、miR-1224-5p/ELF3轴通过调节PI3K/AKT/Notch信号通路进而调控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miR-1224-5p/ELF3轴通过调节EMT过程进而调控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ELF3基因表达量与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提示ELF3基因异常表达与胰腺癌免疫微环境异常存在相关性。

杨小平[9](2021)在《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胰腺癌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胰腺癌患者391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58例为对照组。2.收集并整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系疾病史、胰腺炎病史、身高、体重(计算BMI)、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血小板计数(PLT)(计算NLR、PLR)、空腹血糖(FPG)、TC、TG、HDL、LDL、ALT、AST、GGT、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CEA、CA199、CA125,胰腺癌患者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3.单因素分析比较胰腺癌组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比较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和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4.整理并分析胰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临床特征。结果:1.胰腺癌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及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患病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高血压、胰腺炎、胆囊息肉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癌组FPG、TC、TG、LDL-C、ALT、GGT、ALP、TBIL、DBIL、WBC、NLR、PLR、CEA、CA199、CA125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HDL、AST、UBIL、UA、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78,P=0.003)、DBIL(OR=1.225,P=0.031)、CEA(OR=2.174,P=0.001)、CA199(OR=1.125,P=0.001)为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及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胰腺炎、胆囊息肉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CEA、CA125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而TG水平显着低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FPG、TC、HDL、LDL、ALT、AST、GGT、ALP、TBIL、DBIL、UBIL、UA、Hcy、WBC、NLR、PLR、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胰腺癌患者好发年龄为60-70岁之间,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消化道症状。结论:1.胰腺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男性)、吸烟、饮酒、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及FPG、BMI、TC、TG、LDL、ALT、GGT、ALP、TBIL、DBIL、WBC、NLR、PLR、CEA、CA199、CA125水平升高有相关性,其中年龄及TBIL、CEA、CA199水平升高是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较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CEA、CA125水平。3.胰腺癌患者大多就诊时已发生转移,60-70岁可能为胰腺癌发病的高峰年龄,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消化道症状。

吕志明[10](2021)在《联合检测术前D-二聚体、CA199、NLR在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术前D-二聚体、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胰腺占位性病变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患者共142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胰腺癌组(79)和良性病变组(63),比较二组的一般资料及术前D-二聚体、CA199、及NLR有无统计学差异。绘制术前D-二聚体、CA199、NLR预测胰腺恶性肿瘤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YOUDE指数得出各自的敏感性、特异度及临界值。在胰腺癌组中根据三者所对应临界值将其各自分为高低二组。比较各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P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及术后生存时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CA199、D-二聚体及NLR的值为胰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胰腺癌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CA199为0.900(95%CI 0.845-0.954),D-二聚体为0.891(95%CI0.835-0.946),NLR为0.768(95%CI 0.691-0.844),所对应敏感度,特异度,界值分别为;(CA199:74.7%,93.7%,108),(D-二聚体:84.8%,84.1%,306),(NLR:50.6%,93.7%,3.2)。三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 0.886-0.975),敏感度为91.1%,特异度为87.3%。NLR=3.2为临界值时,高NLR组与低NLR组在肿瘤分化程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切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二聚体为306为临界值时,高D-二聚体组与低D-二聚体组在肿瘤分化程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A199=108为临界值时,高CA199组与低CA199组在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切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高CA199、高D-二聚体及高NLR为胰腺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应的HR(95%CL)分别为1.001(1.000-1.002)、1.004(1.002-1.005)、1.184(1.106-1.267),所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4、0.000、0.000。术后中位生存时间;高CA199组为9月(95%CI 10.238-11.762)、低CA199组为20月(95%CI 16.323-23.677)(?2值41.734,P值0.000);高D-二聚体组为9月(95%CI 8.119-9.881)、低D-二聚体组为13月(95%CI 9.442-16.558)(?2值7.689,P值0.006);高NLR组为9月(95%CI 8.174-9.826)、低NLR组为18月(95%CI 15.798-20.202)(?2值28.939,P值0.000)。结论:术前CA199、D-二聚体及NLR的值有望成为术前预测胰腺肿瘤性质的指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胰腺恶性肿瘤可否切除及预测术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202例胰腺癌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2例胰腺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时间范围
        3 文献类型
        4 检索策略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类型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3 证型频次分布
        讨论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3 本研究的特点
        结论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附录二
附件

(2)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胃癌及胰腺癌的文献研究
论文二 “复元活血通腑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及使用设备
        2 研究设计
        3 观察方法
        4 统计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实验结果
        1 临床资料
        2 主要观察指标
        3 次要观察指标
        4 其他
    讨论
        1 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2.祖国医学对胃癌及胰腺癌的认识与治疗
        3 疗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胃及胰腺肿瘤术后预后情况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胰腺癌—抑郁症证型及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胰腺癌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胰腺癌患者抑郁发生机制的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胰腺癌-抑郁症相互影响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胰腺癌患者基本情况收集表
    附录2: 证候资料收集表
    附录3: 抑郁自评量表(SDS)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 PTTG3P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LncRNA PTTG3P/miR-132/212-3p/FoxM1 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FoxM1 转录调控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小结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创新点
    三、潜在应用价值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第一部分:围手术期电针灸预防胰腺和胃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第二部分:术前碱性磷酸酶与胆固醇比值对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预测价值的研究,第三部分:rsl026654变异调控KITLG在胰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写
第一部分 围手术期电针灸预防胰腺和胃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入组患者
        3. 随机化和干预措施
        4. 观察指标
        5. 样本量计算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2. 主要观察指标
        3. 次要观察指标
        4. 住院期间并发症
        5. 多元线性回归
    讨论
    小结
    补充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术前碱性磷酸酶与胆固醇比值对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预测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和随访
        3. Cutoff值计算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
        2. 单因素和多因素结果分析
        3. ACR相关性关系分析
        4. 多因素回归分析
        5. 生存曲线
        6. ROC曲线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S1026654变异调控KITLG在胰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标本的收集
        2. 细胞系
        3. 实验试剂
        4. 实验仪器
        5. 实验方法
        6 细胞培养
    结果
        1. rs1026654序列
        2. 组织样本DNA
        3. WB用组织样本蛋白纯度与浓度
        4. 组织Western blot结果
        6. 细胞系DNA
        6.1 测序结果
        6.2 测序峰图
        7. 细胞系蛋白浓度
        8. 细胞系Western blot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癌肿瘤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 血清学标志物
    2. 突变基因
    3. mRNA
    4. LNCRNA
    5. 炎症相关指标
    6 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基金资助
个人简历

(7)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现状及中医药在胰腺癌诊疗中的进展
        1.1 胰腺癌临床诊断现状
        1.2 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断中进展
        1.3 影像学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1.4 中医药诊治胰腺癌研究进展
    2 外泌体源性miRNA及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现状与研究
        2.1 外泌体源性miRNA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2 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3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
    1 前言
    2 总体研究方案
    3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样本入组
        3.2 血清样本处理与准备
        3.3 外泌体分离
        3.4 外泌体的鉴定
        3.5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
        3.6 外泌体Total RNA质检
        3.7 Small RNA文库构建
        3.8 文库质检
        3.9 上机测序
        3.10 生物信息分析
    4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材料与方法
        4.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步骤
    5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结果
        5.1 临床样本入组
        5.2 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5.3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与质检
        5.4 Small RNA文库构建与质检
        5.5 生物信息分析
    6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结果
        6.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6.2 目标miRNA的筛选
        6.3 第一轮定量验证
        6.4 第二轮定量验证
    7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与验证
        7.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7.2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
        7.3 目标miRNA的筛选
        7.4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验证
    8 讨论
    9 小结
第三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胰腺癌分期标准
        2.2 临床样本入组
        2.3 CT检查方法
        2.4 图像分析
        2.5 肿瘤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6 影像组学特征的筛选与模型建立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CT图像分析结果
        3.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
        3.3 影像组学特征建模与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2.2 CT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4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5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6 讨论
    7 小结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miR-1224-5p/ELF3轴调控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miR-1224-5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与组织标本收集
        2.2.2 细胞转染与公共数据库分析
        2.2.3 qRT-PCR实验步骤
        2.2.4 单克隆形成实验
        2.2.5 CCK8实验
        2.2.6 细胞划痕实验步骤
        2.2.7 细胞侵袭实验步骤
        2.2.8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miR-1224-5p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3.1.1 miR-1224-5p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1.2 miR-1224-5p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3.2 miR-1224-5p对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2.1 miR-1224-5p过表达和抑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2.2 miR-1224-5p过表达和抑制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miR-1224-5p通过靶向调控ELF3基因调节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转染与培养
        2.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步骤
        2.2.3 qRT-PCR实验步骤
        2.2.4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2.5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2.2.6 裸鼠皮下荷瘤模型
        2.2.7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相关功能实验
        2.2.8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miR-1224-5p靶向调控ELF3基因的表达水平
        3.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224-5p与ELF3位点结合情况
        3.1.2 胰腺癌细胞过表达或敲减miR-1224-5p对ELF3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ELF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具有临床相关性
        3.2.1 ELF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
        3.2.2 ELF3基因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3 敲减ELF3基因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3.1 稳定敲减ELF3基因胰腺癌细胞系的构建
        3.3.2 稳定敲减ELF3基因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4 miR-1224-5p通过靶向调控ELF3基因表达进而调节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5 miR-1224-5p/ELF3轴调控胰腺癌进展的在体动物实验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miR-1224-5p/ELF3轴调控胰腺癌进展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转染与培养
        2.2.2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2.3 基于TCGA数据库进行GSEA基因富集分析
        2.2.4 基于STRING数据库进行GO和 KEGG分析
        2.2.5 基于TIMER数据库分析ELF3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2.2.6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基于TCGA数据库进行ELF3基因相关的GSEA基因富集分析
        3.2 基于TIMER数据库进行ELF3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3.3 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ELF3基因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
        3.4 敲减ELF3基因对EMT/PI3K/AKT/Notch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多组学研究在胰腺癌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语对照表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组来源
        2.1.2 对照组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血清学指标检测
        2.2.3 诊断标准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1.1 胰腺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3.1.2 胰腺癌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3.1.3 胰腺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4 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1.5 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3.2 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3.2.1 胰腺癌患者总体临床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3.2.2 胰腺癌患者不同部位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分析
        3.2.3 胰腺癌患者肿瘤大小与转移情况的关系
        3.2.4 胰腺癌患者临床表现与转移情况分析
4.讨论
    4.1 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1.1 年龄、性别与胰腺癌
        4.1.2 吸烟、饮酒与胰腺癌
        4.1.3 高血压糖尿病与胰腺癌
        4.1.4 肥胖与胰腺癌
        4.1.5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
        4.1.6 胆石症、胆囊炎与胰腺癌
        4.1.7 血脂异常与胰腺癌
        4.1.8 血尿酸与胰腺癌
        4.1.9 同型半胱氨酸与胰腺癌
        4.1.10 炎性指标与胰腺癌
    4.2 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1 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4.2.2 胰腺癌患者肝功能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4.2.3 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新进展
    0 引言
    1.个体因素
        1.1 年龄
        1.2 性别
        1.3 遗传易感性
        1.4 血型
    2.生活习惯因素
        2.1 吸烟
        2.2 饮酒
        2.3 肥胖
        2.4 饮食因素
    3.疾病因素
        3.1 高血压
        3.2 糖尿病
        3.3 慢性胰腺炎
        3.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5 胆道系统疾病
    4.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研究生学习期间获得的奖项及荣誉

(10)联合检测术前D-二聚体、CA199、NLR在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收集指标
        1.3 术后随访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式
        2.2 统计学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发生胰腺癌的多因素的分析
    3.3 术前NLR、CA199、D-二聚体对胰腺癌诊断的ROC曲线
    3.4 NLR、D-二聚体、CA199的临界值在不同标准下的对比
    3.5 联合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
    3.6 NLR、CA199及D-二聚体在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3.7 NLR、CA199及D-二聚体在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3.8 NLR、CA199及D-二聚体在胰腺癌术后患者生存性分析
讨论
    1 CA199 与胰腺癌的关系
    2 NLR 与胰腺癌的关系
    3 D-二聚体与胰腺癌的关系
    4 D-二聚体、CA199 及 NLR 临界值的确定
    5 D-二聚体、CA199 及 NLR 的临床价值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前CA199、CRP及NLR在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202例胰腺癌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D]. 丁云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胰腺癌—抑郁症证型及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D]. 贺忠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J]. 汪栋,崔铭,余俊.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4)
  • [6]第一部分:围手术期电针灸预防胰腺和胃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第二部分:术前碱性磷酸酶与胆固醇比值对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预测价值的研究,第三部分:rsl026654变异调控KITLG在胰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D]. 邱国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 任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miR-1224-5p/ELF3轴调控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孔令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D]. 杨小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联合检测术前D-二聚体、CA199、NLR在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 吕志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胰腺癌20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