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报告(1958)

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报告(1958)

一、柴达木盐湖科学调查报告(1958)(论文文献综述)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1](2021)在《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达日玛[2](2021)在《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文中认为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由不同的蒙旗组成,蒙旗札萨克贵族对管辖区域内的牧场、矿产等资源拥有支配特权。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翼和浩齐特左翼二旗边界处有一盐池,其名为额吉诺尔,由上述二旗共同管理和经营。所产食盐,被称为青盐,广销长城南北。对蒙旗民众来说,运销青盐是交换和购入日常所需物品的重要途径。对周围市场来说,青盐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蒙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因俗而治转向全面开放蒙地,开发利用蒙旗资源。此时,额吉诺尔池盐的管理,成为清政府经营蒙古地区经济生产、资源开发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盐务改革,改变青盐的传统经营,实现专卖制,增加财政收入,并达到强化对蒙统治的目的。民国政府继承并进一步推进盐务改革,终将青盐纳入国家层面的盐务管理体系之内,使之与内地盐务管理趋于一致,逐渐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朱批奏折、辽宁省档案馆馆藏东三省盐运使署档案、热河省长公署档案等原始档案文书和官私所修史书、盐法志书、地方志,以及相关报刊、调查报告书等资料,梳理清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讨论清末和民国前期国家统一盐务管理制度在该池盐运销中的实施。包括最初的尝试、具体的步骤、渐趋完备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也谈及国家政策实施和深化过程中,传统运销区域社会与民众的应对和适应。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叙述额吉诺尔盐池概况、青盐的采运与行销环节的基础上,对蒙旗传统经营展开了讨论。由于蒙旗奉行税后自由运销制度,因此青盐的自由流通,促进了蒙旗与周边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二章,首先阐述清末全国盐务管理状况以及整顿青盐前的背景;其次梳理各地方政府与清廷着手管理、整顿青盐的脉络,以及蒙旗对政府盐务改革之抵制等反应。这一时期,清政府致力于通过盐务改革,收回管理青盐之权。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青盐仍由蒙旗管理。第三章,从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税收以及签订“收买蒙盐合同”等三个方面讨论青盐的管理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盐务管理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的转变过程。其中,“收买蒙盐合同”的签订,使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发生根本性变化,池盐的管理权转移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第四章,对体系化管理之外的池盐——“蒙私”的产生、贩私以及缉私问题加以讨论,同时以个案研究体现体系化管理的推行,对民生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在结语中总结论文内容的同时,交代尚待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

沈利军[3](2020)在《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环境与高原隆升响应》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地球表面时代最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幅度,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青藏高原内部新生盆地的形成背景、充填过程对了解高原新生代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盆地可很好的反映出其隆升变化情况,因而在研究隆升过程中,很有必要分析这些盆地的形成背景、充填和演化机制。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沉积了完整的新生代地层,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良好场所,其新生代地层保存了良好的高原隆升记录,是对青藏高原隆升最直观的反映。本文对北羌塘盆地始新世唢呐湖组开展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硫同位素、碎屑锆石U-Pb年龄、孢粉等综合研究,查明唢呐湖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建立北羌塘盆地新生代地层演化格架,讨论了该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状态。论文主要获得以下成果与认识:(1)本文通过岩相学、沉积构造等指标,详细划分了唢呐湖组沉积相。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是一套以细碎屑岩为主的陆相沉积,底部为辫状河亚相,出露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发育正粒序韵律沉积,可见冲刷面及交错层理,中部为滨湖亚相,出露岩性为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上部为浅湖亚相,出露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可见薄层状石膏,顶部为蒸发盐湖环境,出露石膏、硬石膏,可见薄层泥岩,部分地区因盐类的析出和淡水的注入,还可见沉积含膏藻灰岩。整体为一套从辫状河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最后转变为干旱盐湖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层。(2)本文通过最小碎屑锆石U-Pb年龄(59.57±9.21Ma)和孢粉组合特征(Distachya),对唢呐湖组沉积时代进行了厘定。北羌塘唢呐湖组沉积于始新世—渐新世早期(51~28Ma),其沉积时代及沉积环境与可可西里盆地雅西措组类似。(3)本文通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指标(CIA,A–CN–K等)对比研究,确定了唢呐湖组古气候特征、构造背景、物质来源及物源区特征。唢呐湖组物源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少部分为中性火成岩物源,且物源区风化作用弱,其构造背景为大陆相关的裂谷环境,沉积时为半干旱—干旱的古气候条件。(4)本文通过碳氧同位素研究及硫同位素研究,计算了唢呐湖组沉积时的古海拔,并对其古湖泊环境进行研究。在唢呐湖组沉积时期,北羌塘盆地古海拔约为2830m+715/-862m,总体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浅水氧化的湖泊环境中,盐度较高。(5)本文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其碎屑锆石经历的构造热事件进行了说明。唢呐湖组碎屑锆石经历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包括新太古—古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2224~2668Ma),中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拼合热事件(1581~1929Ma),新元古的Rodinia超大陆聚合热事件(622~1198Ma),泛非运动构造热事件(422~578Ma),古特提斯样闭合热事件(204~269Ma)和中特提斯洋俯冲热事件(103~179Ma),结合唢呐湖组沉积期羌塘盆地为内陆湖泊沉积,表明其锆石的再旋回特征;3件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直方图的类似性,说明唢呐湖组物源较为稳定,没有较大的变化。(6)本文对唢呐湖组综合研究,通过沉积学的方法,对该时期的青藏高原隆升状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阶段性抬升的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了三个阶段。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北羌塘盆地在古近纪已均为陆相环境:1)古新世至始新世—挤压造山阶段(康托组沉积时期>51Ma),沉积河流相红色磨拉石岩性组合,整体表现为差异隆升;2)始新世—相对稳定抬升阶段/整体抬升(唢呐湖组沉积时期51~28Ma),沉积湖泊相细碎屑岩、膏岩及含膏藻灰岩,盆地内部地形高差较小,青藏高原整体稳定抬升;3)始新世末渐新世早期—快速隆升(鱼鳞山组火山岩<28Ma),岩石圈地幔拆离、深部物质上涌使地壳发生快速抬升。

马正明[4](2020)在《内蒙古哈达贺休盐湖卤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四大盐湖分布区之一,哈达贺休盐湖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的额济纳盆地内,是一个现代干盐湖。地质勘探发现其地下蕴藏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孔隙卤水,目前人们对该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充分的认识。本论文采集了哈达贺休盐湖地下卤水、黑河河水、地表湖水、雨水等样品,分析了样品的常量和微量离子含量、矿化度(TDS)以及氢氧同位素组成。并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卤水的成因与演化,为研究区后续的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盐湖卤水为弱碱性、中-低矿化度的硫酸钠亚型卤水,卤水中常量离子以Na+、Mg2+、SO42-、Cl-为主,微量离子B3+含量最高,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常量、微量离子含量高值出现在湖盆中心,湖盆边缘离子含量较低。卤水中K+含量平均为1.60 g/L,达到了综合利用的标准,K+/TDS比值显示卤水具有成钾而低矿化度的特征。分析卤水离子的钠氯系数(0.79~6.15)和溴氯系数(0.11~1.81),揭示卤水主要为岩盐溶滤成因。研究区卤水蒸发后的老卤中K+、B3+、Li+含量超过了其工业开采指标,Br-达到了综合利用标准,具有资源开发意义。地下卤水和地表湖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布集中并且都偏正,推断二者都接受黑河河水的补给。卤水和湖水的氘盈余(d值)与TDS总体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哈达贺休盐湖的地下卤水存在蒸发作用,并且卤水的d值比湖水更小,揭示卤水除了蒸发作用,还受到岩盐溶滤的影响,发生氢氧同位素的分馏。根据水化学特征系数和氢氧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研究区地下卤水的成因和物源,认为卤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黑河河水,补给过程中经历了蒸发作用,并且溶滤了地层中的岩盐。结合构造、物源、气候三要素,综合分析了哈达贺休盐湖卤水可能的成因模式。

邱亚会[5](2020)在《青海湖和色林错湖盆古人类活动的证据及环境背景》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国际地球环境科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都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对这一高寒地带史前人类活动及其环境背景的研究已取得多方面突破,但在以下几点内容上的研究仍较为匮乏:(1)已研究的高原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点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高原高海拔地区(>3500米)及其腹地的研究点分布稀疏;(2)对高原高海拔地区狩猎人群文化遗存的原生地层发现及年代报道少,这一区域是否发生过家畜驯化的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案例未见报道;(3)古人地关系研究中获取的与古人类生活相关的栖息地环境变迁的信息不多。所以,亟需对这一高海拔地带的古人地关系再加强研究。青海湖和色林错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两个湖泊,湖盆内富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和野生食物资源,在可提供稳定食物来源的农业出现之前,是古人类在高原高海拔进行生活和/或驯化动物的合适地域。通过野外工作获取青海湖和色林错盆地内的4个遗址点的文化遗存、生物地质样品以及青海湖盆内的1个湖沼沉积样品,以之为研究载体,选择其中17件骨骼、15个有机质、2个植物残体和1个螺壳样品进行了AMS 14C(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测定,从而确立人类活动遗址点和湖沼记录的年代框架。进一步地,对一些载体进行了骨骼鉴定、石器分析和稳定同位素、烧失量、色度、磁化率、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试。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已有古人类活动和古环境记录资料,探讨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青海湖和色林错湖盆的生存方式及其环境背景。现将本文主要工作结果及对其的认识总结如下。1:青海湖盆GLM(给拦木)、SS(上社)和DC(大仓)遗址采集动物骨骼及牙齿样品204件,鉴定出种属样品64件。羊骨骨胶原的AMS 14C年代测定显示,GLM、SS和DC遗址点的时间分别为8.5、6.9-6.1和3.7-3.5 Cal ka BP(ka代表千年,Cal表示14C的校正年代,BP为距今,今从1950年开始计算)。3个史前人类活动点动物遗存的δ13C骨胶原(骨胶原碳同位素)、动物骨骼及牙齿δ13C磷灰石(磷灰石碳同位素)和牙齿序列δ13C磷灰石数据分别反映了青海湖盆地羊亚科等动物的蛋白质饮食、整体饮食和季节性饮食都以C3植物供应为主,暂无古人类使用C4谷物供给羊亚科动物的信号。2:色林错湖盆LD(伶垌)遗址点原生地层中试掘出840件石制品,对其进行了拍照、测量、分类和统计。包括石核33件、石片199件、石叶27件、修饰石片(器物)132件、断块449件,以细石叶细石器技术为主。7个AMS 14C和2个OSL(光释光)年代确立LD遗址年龄范围为6.8-0.4 Cal ka BP。这说明细石叶细石器的技术适应性优势帮助古狩猎人类至少在全新世中期就生活在了高原高海拔腹地资源风险极高的色林错湖盆。3:青海湖盆地和色林错湖盆全新世史前(3.0 ka BP前)古人类狩猎生存模式色彩浓郁,农业发展迹象不明显。根据青海湖盆地15 ka以来的21个遗址点的75个14C数据,获得青海湖盆地的考古遗址碳十四年龄概率密度,可用于反映盆地尺度人类活动的强弱变化。与青海湖盆LYG(老鹰沟)剖面有机质、亮度L*及Rb/Sr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的古环境结果和青海湖岩芯的夏季风记录对比,显示出青海湖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适宜时,古狩猎人群活动频次增加。本文数据补充了青海湖盆地全新世3个时段动物骨骼的有机碳氮同位素数据集,并填补了该地区动物骨骼和牙齿遗存磷灰石无机碳氧同位素数据的空白,还首次在青藏高原上使用羊牙釉质序列稳定碳、氧同位素值细化了羊亚科动物植物供应变化的季节性变化情况。在与青海湖史前人类活动地点不足10 km的湖沼记录中提取了古人栖息地环境数据,为研究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环境背景提供了证据。色林错LD是首个在高原腹地海拔接近4600米的地方发现的有原生地层信息,且连续的中晚全新世狩猎人群的活动遗址点。我们认为,青藏高原全新世中期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先进”的细石叶细石器技术相互补充,促使其时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成为细石叶细石器狩猎采集者的聚集地。这为丰富现有高寒地区古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和模式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6](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崔庆岗,侯新星,来永伟,赵淑芳,魏斌[7](2019)在《柴达木盆地宗马海湖地区钾盐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属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盐类成矿区。该次研究了浅部、中深部及深层储层特征、卤水钾盐的赋存规律及构造控矿理论。浅部卤水钾盐依据KCl含量,分为工业品位区、边界品位区、有浅层卤水区及无浅层卤水区。中深部卤水钾盐分布于山间古冲洪积平原(Ⅰ■)和马海湖次级洼陷(Ⅰ■)中,矿层厚度较大的区域在马海湖次级洼陷(Ⅰ■)北部,主要分布于全新统—更新统含盐系中,计算深度297.22m。深部卤水钾盐,厚度较薄者分布于冷湖六号、冷湖七号构造以北地区的一层至数层的砂岩及砂砾岩层中,自南东向北西由深变浅,分布于上新统,含卤水层段厚约50~250m。厚度较大者分布在赛什腾山山前冲洪积带,北至驼南断裂,南大致至ZK4012孔一线,孔隙卤水层累计深度达1265.14m,分布于全新统—上新统,是今后寻找深层卤水钾盐矿最重要的找矿区域。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8](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杨森楠[9](2019)在《含锂钠铵锶体系子体系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地下卤水和油田卤水资源,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地区的油田卤水,具有丰富的锂、钾、氨、锶等资源,而相平衡和相图研究是盐类分离提取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开展具有该油田卤水体系特征的相平衡研究,对该地区油田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开展了含锂,钠,钾,氨,锶体系中部分四元体系及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研究,其中包括五个三元体系:NH4Cl-Li Cl-H2O(288K),Na Cl-NH4Cl-H2O(288K),NH4Cl-Sr Cl2-H2O(298K,308K,323K),Na Cl-Sr Cl2-H2O(308K)和KCl-Sr Cl2-H2O(308K);三个四元体系:Na Cl-NH4Cl-Sr Cl2-H2O(288K),Li Cl-NH4Cl-Sr Cl2-H2O(288K)和Na Cl-KCl-Sr Cl2-H2O(308K)。根据测定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三元体系和四元体系的相图。三元体系NH4Cl-Li Cl-H2O在288K时共饱点的平衡固相为NH4Cl和Li Cl·2H2O,可利用该相图实现Li Cl和NH4Cl的分离;三元体系Na Cl-NH4Cl-H2O在288K时存在固相为Na Cl和NH4Cl,液相组成为w(NH4Cl)=14.07%,w(Na Cl)=16.78%,w(H2O)=69.15%;三元体系NH4Cl-Sr Cl2-H2O在298,308,323K下时的结晶固相均为NH4Cl和Sr Cl2·6H2O,可以利用温度效应来分离NH4Cl和Sr Cl2·6H2O;三元体系Na Cl-Sr Cl2-H2O和KCl-Sr Cl2-H2O在308K时的结晶固相分别为Na Cl+Sr Cl2·6H2O和KCl+Sr Cl2·6H2O,并与288K下两体系相应相图进行了比较。以上三元体系均没有发现复盐和固溶体。四元体系Na Cl-NH4Cl-Sr Cl2-H2O在288K下的无变量点的平衡固相组成为NH4Cl+Sr Cl2·6H2O+Na Cl,结晶区固相分别是NH4Cl、Sr Cl2·6H2O和Na Cl;四元体系Li Cl-NH4Cl-Sr Cl2-H2O在288K时有两个无变量点,其中无变量点E1对应的平衡固相为:Sr Cl2·6H2O+Sr Cl2·2H2O+NH4Cl,无变量点E2对应的平衡固相为:Li Cl·2H2O+Sr Cl2·2H2O+NH4Cl;四元体系Na Cl-KCl-Sr Cl2-H2O在308K时存在的固相为KCl、Na Cl、Sr Cl2·6H2O。

张绪财[10](2019)在《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植被是全球生态、环境和能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阻止土地荒漠化、减慢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维护全球气候稳定,在全球生态变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木河流域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探究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对保护格尔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7年间的MODIS数据和19942018年间的Landsat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显着性检验、Sen+Mann-kendall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得到格尔木河流域植被覆盖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经研究分析发现:(1)区内植被在69月的长势最好,植被指数(NDVI和EVI)较高,18年间植被指数呈波动式增长;区内植被指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呈现出中南部高、其他地区低的特点。(2)区内NDVI不存在过饱和现象,较EVI更能识别格尔木河流域的植被差异,表征区内植被的空间变异性。(3)区内自2000年以来植被总体上变好,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在各季节中,夏季表现得最明显。线性回归法和Sen+Mann-kendall法两种方法针对植被变化趋势研究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区内植被Hurst指数的平均值为0.589,植被总体上处于持续改善状态。在未来,南部荒漠和北部盐碱地保持稳定,北部人工盐湖地区、万里盐桥附近和人类活动聚集区退化,格尔木市及公路附近、自然植被茂密地带和沿河地带持续改善。(5)区内植被覆盖程度总体上较低,但呈上升的趋势,多年平均植被覆盖率为23.3%。多年以来,裸土和低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低中植被覆盖、中等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6)区内未利用地面积稳定,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水域和草地面积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处于相互转化中,但人类活动影响持续加强。(7)区内NDVI在年内年际上与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相对湿度有显着相关关系。(8)区内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较为密切。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5 m时,自然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地下水位埋深约为6.5 m时,人工农作物生长状况较好。(9)格尔木市土地开垦、植树造林和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对流域内的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柴达木盐湖科学调查报告(195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盐湖科学调查报告(1958)(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稀”研究起步阶段
    1.1 典型矿床
        (1)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2)内蒙古白云鄂博铌-铁-稀土矿床
    1.2 香花石和含铍条纹岩的发现
    1.3 其他地区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工作
        (1)广东首次发现花岗岩型稀有元素矿床
        (2)江西发现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
2“三稀”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2.1 稀有金属矿产领域的重大进展
        2.1.1 对新疆3号脉及阿勒泰稀有金属成矿带有了全新的认识
        2.1.2 对福建南平富钽矿床的深入研究,显着提升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理论水平
        2.1.3 对香花岭含铍条纹岩的成岩成矿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了特殊的431脉
        2.1.4 青藏高原盐湖中锂,铯等稀有金属的探寻获得重大进展
    2.2 稀土矿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2.1 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首次提出与碳酸岩有成因联系的观点
        2.2.2 对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型Y-Be-Nb-Zr矿
        2.2.3 确定了川西牦牛坪等稀土矿床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碱性岩-碳酸岩是喜马拉雅期产物
        2.2.4 江西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成矿机理的揭示,使稀土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2.3 首次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独立稀散元素矿床
    2.4 从矿床成矿系列角度深化“三稀”成矿规律认识
3 21世纪新阶段
    3.1 地质找矿成果显着
    3.2 重点矿床的研究水平又上新台阶
        3.2.1 对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伟晶岩矿田成矿作用有新认识
        3.2.2 在幕阜山伟晶岩矿田,稀有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成矿作用认识也上一新台阶
        3.2.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3.3 发现了新类型矿床
    3.4 深化总结了中国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3.4.1 稀有金属矿床
        (1)锂矿
        (2)铍矿
        (3)铷铯资源
        (4)铌钽矿
        (5)锆(铪)矿
        3.4.2 稀土金属矿床
        3.4.3 稀散金属矿床
4结语
    (1)稀土矿产
    (2)稀有矿产
    (3)稀散矿产

(2)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述
    三、史料概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相关说明
第一章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第一节 额吉诺尔池盐——青盐
        一、额吉诺尔盐池概况
        二、青盐生产
    第二节 青盐运销
        一、运输方式
        二、运销路线及销区
    第三节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小结
第二章 清末盐务改革与青盐管理的变化
    第一节 清末盐务改革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的青盐管理
        一、征收盐厘
        二、创设蒙盐公司
    第三节 热河地区的青盐管理
        一、设立督销局
        二、调整青盐价格
    第四节 清末盐务改革与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一、直隶省对青盐的管理
        二、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第五节 蒙旗对盐池的封禁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的深化
    第一节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
    第二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
        一、口北榷运局与热河榷运局
        二、口北蒙盐局
        三、口北盐务收税局
        四、热河盐务管理局
        五、口北蒙盐食户饷捐局
    第三节 青盐盐税
        一、征税手续
        二、盐税收入
    第四节 蒙旗经营权的缩减与“收买蒙盐合同”
    小结
第四章 “蒙私”:对体系化管理的挑战
    第一节 “蒙私”与缉私
        一、“蒙私”
        二、体系化管理的强化
    第二节 传统经营与系统管理夹缝中的民生
        一、多伦诺尔二寺僧侣拉运青盐案
        二、开鲁蒙盐支卡私罚乡民之案
    第三节 奉天省对“蒙私”的控制
        一、应对“蒙私”之措施
        二、盐区边界与缉私
    小结
结语
图表索引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代收蒙盐简章
    附录二 监理官办事规条
    附录三 收买蒙盐合同
    附录四 口北盐坊营业章程
    附录五 热河全省盐务大纲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环境与高原隆升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1.2.2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研究现状
        1.2.3 拟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
        2.1.1 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2.1.2 羌塘盆地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2 区域地层
        2.2.1 古近系
        2.2.2 新近系
        2.2.3 第四系
第3章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3.1 地层沉积特征
    3.2 岩石特征及矿物学特征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2 碳、氧同位素特征
        4.2.1 实验结果及数据可靠性
        4.2.2 成岩蚀变分析
        4.2.3 古高程计算
        4.2.4 古湖泊环境
        4.2.5 古湖泊盐度
    4.3 硫同位素特征
        4.3.1 分析测试及实验结果
        4.3.2 硫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第5章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碎屑锆石研究及孢粉研究
    5.1 碎屑锆石研究
        5.1.1 样品及测试分析方法
        5.1.2 Th、U比值分析及锆石特征
        5.1.3 锆石测试分析结果
        5.1.4 年龄数据讨论
    5.2 孢粉研究
        5.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5.2.2 孢粉分析结果
        5.2.3 孢粉组合划分及气候特征
第6章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演化及其对高原隆升的响应
    6.1 唢呐湖组沉积环境研究
    6.2 对高原隆升的响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

(4)内蒙古哈达贺休盐湖卤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盐湖卤水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2.4 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
        2.2.1 构造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3 水文地质
        2.3.1 区域水文地质
        2.3.2 研究区地下卤水赋存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3.1 样品采集
        3.1.1 水化学特征样品采集
        3.1.2 氢氧同位素样品采集
    3.2 样品分析测试
        3.2.1 水化学样品分析测试
        3.2.2 同位素样品分析测试
第4章 哈达贺休盐湖卤水水化学特征
    4.1 样品水化学分析结果
    4.2 水化学特征
        4.2.1 理化性质、矿化度与水化学类型
        4.2.2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离子分布特征
        4.2.5 水化学特征系数
        4.2.6 与其它盐湖卤水比较
        4.2.7 盐湖卤水与盐田蒸发老卤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达贺休盐湖卤水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稳定氢氧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和分布特征
    5.2 样品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
    5.3 研究区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5.4 氘盈余的分布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卤水成因探讨
    6.1 水化学特征系数对卤水成因的指示意义
        6.1.1 钠氯系数分析
        6.1.2 溴氯系数分析
    6.2 氢氧稳定同位素对卤水成因的指示意义
    6.3 盐湖形成三要素
        6.3.1 盐湖卤水形成的构造条件
        6.3.2 盐湖卤水的物质来源
        6.3.3 盐湖卤水形成的气候条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青海湖和色林错湖盆古人类活动的证据及环境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研究历史简述
    1.2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工具—石器的研究
    1.3 史前人类活动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
        1.3.1 骨胶原稳定碳、氮同位素
        1.3.2 磷灰石稳定碳、氧同位素
    1.4 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环境记录
        1.4.1 湖泊记录
        1.4.2 泥炭记录
        1.4.3 石笋记录
        1.4.4 冰芯记录
        1.4.5 其它记录
        1.4.6 小结
    1.5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适应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1.6 选题依据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选题依据
        1.6.2 拟探讨的科学问题
    1.7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 博士期间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材料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青海湖盆地
        2.1.2 色林错湖盆
    2.2 采样遗址点地理位置和地层
    2.3 研究材料
        2.3.1 史前人类活动材料
        2.3.2 环境样品材料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石器分析及统计方法
    3.2 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
    3.3 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实验方法
    3.4 骨骼及牙齿碳氧稳定同位素实验方法
    3.5 ~(14)C测年和OSL测年方法
    3.6 AMS~(14)C植物残体测定样品的挑选和OSL样品采集
    3.7 环境代用指标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证据与环境记录
        4.1.1 测年结果
        4.1.2 动物遗存鉴定
        4.1.3 动物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
        4.1.4 动物骨骼及牙齿碳氧稳定同位素结果
        4.1.5 陶片和陶块
        4.1.6 环境代用指标结果
    4.2 色林错地区史前人类活动证据与环境记录
        4.2.1 测年结果
        4.2.2 细石器类型分析及统计
第五章 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古环境及动物遗存分析
    5.1 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点的时空分布
        5.1.1 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点及其年代
        5.1.2 青海湖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点的空间分布
    5.2 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遗存物变化
    5.3 LYG湖沼沉积剖面重建遗址点附近气候水文变化
    5.4 青海湖人类活动遗址点动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分析
        5.4.1 全新世青海湖及周边的自然植被和可能农业结构
        5.4.2 动物骨骼遗存骨胶原碳同位素反映的动物食性
        5.4.3 动物骨骼和牙齿遗存磷灰石稳定碳同位素反映的动物食性
        5.4.4 羊牙釉质序列稳定碳、氧同位素值反映的食物结构和季节性气候变化
        5.4.5 动物遗存稳定同位素反映的全新世古气候环境
第六章 色林错湖盆史前人类活动生业模式与古环境变迁
    6.1 色林错湖盆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点的概况和年代序列
    6.2 LD细石器揭示的色林错古人群生业模式
    6.3 色林错地区全新世气候环境背景
第七章 青海湖与色林错湖盆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
    7.1 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演变关系探讨
    7.2 色林错地区全新世史前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演变探讨
    7.3 高海拔地区全新世史前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与技术条件
    7.4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全新世细石叶细石器狩猎者的聚集地
    7.5 小结
第八章 认识和展望
    8.1 几点认识
    8.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7)柴达木盆地宗马海湖地区钾盐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遥感地质解译
3 二维地震解译
4 钾盐矿床特征
    4.1 浅层卤水钾盐特征
        (1)工业品位区:
        (2)边界品位区:
        (3)有浅层卤水区:
        (4)无浅层卤水区:
    4.2 中深层钾盐特征
    4.3 深层卤水钾盐特征
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6 结论

(8)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9)含锂钠铵锶体系子体系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南翼山油田卤水研究现状
        1.2.1 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
        1.2.2 南翼山油田水
    1.3 国内外对油田水的综合利用与研究现状
    1.4 锂、锶、钾资源概况
        1.4.1 锂资源概况
        1.4.2 锶资源概况
        1.4.3 钾资源概况
    1.5 水盐体系研究现状
        1.5.1 含锂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2 含锶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3 含钾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装置
    2.5 离子浓度分析方法
        2.5.1 化学分析法
        2.5.2 仪器分析法
第三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3.1 三元体系NH_4Cl-Li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3.1.1 实验结果
        3.1.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2 三元体系NaCl-NH_4Cl-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3.2.1 实验结果
        3.2.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3 三元体系NH4Cl-SrCl_2-H_2O相平衡研究
        3.3.1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 298K相平衡研究
        3.3.2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3.3.3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 323K相平衡研究
        3.3.4 三元体系NH_4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3.4 三元体系Na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4.3 三元体系Na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3.5 三元体系K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3.5.1 实验结果
        3.5.2 相图绘制与分析
        3.5.3 三元体系K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3.6 小结
第四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4.1 四元体系NaCl-NH_4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
        4.1.1 体系组分测定
        4.1.2 数据处理
        4.1.3 相图绘制与分析
    4.2 四元体系LiCl-NH_4Cl-SrCl_2-H_2O 288K相平衡研究_
        4.2.1 体系组分测定
        4.2.2 数据处理
        4.2.3 相图绘制与分析
    4.3 四元体系NaCl-KCl-SrCl_2-H_2O 308K相平衡研究
        4.3.1 体系组分测定
        4.3.2 数据处理
        4.3.3 相图绘制与分析
        4.3.4 四元体系NaCl-KCl-SrCl_2-H_2O多温相平衡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指数研究现状
        1.2.2 地物类型解译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遥感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水文地质
        2.4.1 山前戈壁砾石区
        2.4.2 细土平原区
        2.4.3 盐壳湖沼平原
    2.5 野外调查
第3章 研究数据及方法
    3.1 研究数据
        3.1.1 MODIS数据
        3.1.2 Landsat数据
        3.1.3 其他辅助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植被指数原理与算法
        3.2.2 植被覆盖率原理与算法
        3.2.3 主要分析方法
    3.3 数据预处理
        3.3.1 植被指数最大值合成
        3.3.2 Landsat数据预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特征
    4.1 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
        4.1.1 植被指数年内变化特征
        4.1.2 植被指数年际变化特征
        4.1.3 两种植被指数的比较分析
    4.2 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
        4.2.1 基于线性回归的植被变化趋势分析
        4.2.2 基于Sen+Mann-Kendall的植被变化趋势分析
        4.2.3 基于Hurst指数的植被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4.3 植被覆盖率时空分布特征
    4.4 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
        4.4.1 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
        4.4.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影响因素
    5.1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5.1.1 年内NDVI与气候的关系
        5.1.2 年际NDVI与气候的关系
    5.2 地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
    5.3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柴达木盐湖科学调查报告(1958)(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J].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 矿床地质, 2021(04)
  • [2]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D]. 达日玛.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环境与高原隆升响应[D]. 沈利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内蒙古哈达贺休盐湖卤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 马正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5]青海湖和色林错湖盆古人类活动的证据及环境背景[D]. 邱亚会. 西北大学, 2020(01)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7]柴达木盆地宗马海湖地区钾盐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J]. 崔庆岗,侯新星,来永伟,赵淑芳,魏斌. 山东国土资源, 2019(10)
  • [8]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9]含锂钠铵锶体系子体系相平衡研究[D]. 杨森楠.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10]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绪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报告(195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