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商务:世纪之交的淘金热与圈地

互联网商务:世纪之交的淘金热与圈地

一、互联网商业:世纪之交的淘金和圈地(论文文献综述)

樊丛维[1](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曹斯滢[2](2020)在《“爽文”的形塑 ——以网络文学平台的筛选机制为中心》文中指出网络文学平台作为网络文学在虚拟空间中的重要载体,集诸多功能为一体,在作品的孵化过程中发挥着先决性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商业化发展,网络文学平台逐渐形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特征,读者的满意强度取代了文学价值成为了衡量网络文学的重要尺度。读者惯用“爽”一词来表达阅读的满意度与愉悦感,因而“爽”也成为了当下网络文学最为核心的要求,“爽文”也成为了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中最为普遍的形式。不过尽管学界还缺乏对“爽文”的系统研究,但网络文学平台却早已在真金白银的试炼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筛选机制,那么从研究的视角梳理该机制,不失为一种研究“爽文”的有效路径。本文即以网络文学平台原创内容部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希望从“爽文”形成的土壤内部出发,从生产现场进入,厘清其内部生态,并在此基础上为网络文学突破商业瓶颈、实现长远发展寻找合理路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自由宽泛的“入V”签约原则下,“爽文”以“代入感”为情感基础的特征。为了适应庞大的作品规模和低门槛的创作生态,网文平台的签约标准通常自由而宽泛,文学尺度逐渐失灵,不再是评判网络文学的首要标准。因而在作品签约的最初阶段,网文平台降低了对文学价值的考量,以“代入感”为标准,用情感尺度取代文学尺度,将与读者的情感共鸣视为网络文学的入门准则。它援引了严肃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概念,用“真实”搭建现实与想象的通道,以此实现与读者间的情感共鸣。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以勤奋更新为保障的榜单机制的研究,发掘“爽文”以快节奏为要求的情节发展特点。如果说“代入感”还只是网络文学的入门标准,那么稳定的字数更新以及直线化和重复化的情节发展则是网络文学的第二重筛选标准。网络文学依靠“超长”文本来实现收益的方式必然与印刷时代所倡导的沉思和理性的阅读方式相违背,此时与连载和“追更”相适应的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因而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爽文”需要在短短的开篇之内就吸引到容易失去耐心的读者,同时以直线化和重复化的情节发展保持作品的追读性和读者黏性,才不至于陷入冗长与无聊,这也形成了“爽文”追求快节奏的情节发展特点。本文第三部分过对以“流量”计公平的晋级“PK”的研究,发掘“爽文”以欲望满足为旨归的内容特点。毕竟,作品字数只是网络文学的收入保障,数据是否“好看”则直接关乎作品是否“好看”。因而网文平台通过基于订阅量的晋级“PK”,提供了一种以“流量”计公平的方式作为网络文学的第三重筛选标准。同时随着场域圈层化的现象愈发明显,读者的欲望被不断地放大、细分,在这样的现实下,为了更精准地满足读者的欲望,“爽文”逐渐形成了以欲望满足为旨归的内容特征,它以“YY”为基本手法,用现实困境的解决来实现心理补偿,使读者获得强烈的欲望满足感。另一方面在读者欲望被无限放大、细分的今天,网文平台只有不断细分欲望类型才能强化读者的欲望满足感,在既满足人类古老欲望的同时,又传达出一个时代的核心焦虑。最后,本文通过网文平台读者导向的筛选机制对网络文学所产生的利弊分析,总结出“爽文”突破商业瓶颈、实现长远发展的可能。一方面网络文学必须在想象的世界里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以强大的现实相关性为读者营造一个可与现实互动的虚构世界。另一方面网络文学须要不断突破时代、类型的限制,更为开阔地讨论具有共通性的人类命题。在此基础之上,网络文学才可以在欲望的满足之外,用架空的世界讨论现实命题、人性命题,成为真正的成熟之作、经典之作。

张婉玲[3](2020)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使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使消费变得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商品的符号价值渐渐大于其使用价值,消费者通过符号消费来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中国已然进入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的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移动互联网与人们的知识信息获取与传播密不可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改变了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逻辑:从重视商品物质性消费到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在这样的消费环境影响下,知识付费平台应运而生。2015年知识付费大潮袭来,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付费内容从最初的线上课程扩展到各个领域,各大主流知识付费平台逐渐探索出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打造出自身头部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现如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知识付费市场。知识付费平台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有偿的线上知识传播虚拟社区,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人们免费获取网络资源的观念,用象征符号重构知识传播的场景。从免费到有偿,在消费社会里,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传播凸现出更多新的特征;从异军突起到走向稳定,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很多人开始质疑知识付费平台传播的意义和效果,认为知识付费平台放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本文将传播学原理与消费社会理论及媒介传播特征相结合,运用个案分析、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消费社会与知识付费平台的相互作用;总结了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生产者多元化、知识产品多样化、用户身份的双重性、传播方式多维化的特点及其通过多项举措塑造品牌影响力的传播现状;并通过探讨知识付费平台层级式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解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符号建构及其价值的传播策略;结合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效果的调查,最终发现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责任意识淡薄、传播内容及质量名过其实、传播受众持续付费难等问题;提出了以内容为导向,发挥平台把关人意识、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差异化产品需求、以品牌为导向,打造互动型学习场景、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平台使用体验感等解决对策。通过对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和对策研究,以希为知识付费平台实现优质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不断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

臧海伊[4](2020)在《结合《凡响的烦想》论国产喜剧电影剧本创作的悲喜互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我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各类型影片齐放光彩。纵观整体类型电影市场,喜剧电影表现突出,票房和观影热度明显高于其他电影类型。尤其近几年,喜剧电影得到广泛创作者和观众的青睐,在中国类型电影中独占鳌头,主导着当下市场的局面。但是,国产喜剧电影所占有的局面并不能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当下受众认知水平的提高、电影技术的革新、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国产喜剧电影提出更多要求。新媒体时代,受互联网中的恶搞短视频、直播段子拼贴出的影像冲击,一部分喜剧电影出现刻意追求商业利润而迎合低俗审美趣味的倾向,但市场数据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另外,当5G时代即将来临,超高清视频、互动式体验技术、高水平的制作水准将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试想,若抛开技术手法,受众能从影视的交互体验中找到心理共鸣,实现情感便成为电影成功的关键。从此出发,在娱乐和感受的前提下,让内在的精神价值凌驾于外在的喜剧形式外壳之上,对喜剧电影的悲喜表征做出探讨,是创作者要应对的挑战。尤其,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寒冬期,喜剧电影急需做出改变,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辨别。本文首先借助学术界的相关理论,梳理喜剧电影创作的类型风格,总结各类型的剧作特征。其次,将研究对象聚焦在2006年至今的剧本创作。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同2006年以前单一的喜剧类型化相比,显现出更多元化的特征,电影文本上蕴藏着外喜内悲、悲喜交互的新风格,开创了国产喜剧电影创作风格的新纪元。由此,基于国产喜剧电影剧本创作新风格,本文结合毕业剧本《凡响的烦想》进行文本创作分析和价值分析,从具体创作手法的运用及价值构建的方法探讨悲剧意识与喜剧形式的融合。在将《凡响的烦想》与过去广泛备受瞩目的喜剧电影的比较和审视中,关注过去喜剧电影创作的经验和缺陷,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喜剧电影剧本创作提出新创新性思路,以期国产喜剧电影的更好地发展。

赵跃[5](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认为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张立达[6](2019)在《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移动金融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加快了金融机构“去实体化、去中介化、去专业人员化”的进程,也深刻改变着金融行业的生态和商业模式。随着智能手机、便携平板等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移动金融市场的客户基础持续扩大,移动端客户交互体验不断提升,移动金融服务着越来越多的场景和客户,移动端的数据流量也在不断积累和增长,移动金融加速起航的时代已经到来。农业银行Y分行是中国农业银行在Y省的一级分支机构,近年来,Y分行紧盯移动金融市场的变化,把握客户需求的总体趋势,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加速Y分行经营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存贷款市场份额均位列当地四大行首位。虽然跟自身比,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增长较快,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移动金融活跃客户总量少,同业落后于建行;移动金融客户质量偏低,睡眠客户占比较高;线上产品同质化,特点不突出等。这些都是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PEST分析和SWOT分析,得出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明确其发展定位,并从零售、对公、三农普惠、场景金融等领域全面突击,制定具体发展对策,通过公私联动、部门协同,集中全行的力量去拓展平台客户数量,增加平台经营流量,与客户形成深度绑定关系,增加客户粘性和活跃度,提高客户价值和忠诚度,不断提升移动金融对全行业务的贡献度。

潘振宇[7](2019)在《广州市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文中认为与国内众多建国早期建成住区类似,广州市建设新村住区经历了从年轻走向衰老、从边缘走向核心、从职业单位统包走向市场化、从单一居住走向复杂综合体演变过程。建设新村住区具备较好的社区根基,但随着人口结构变更、社区矛盾等问题出现,直接或间接导致住区空间更新无法落实、更新放缓、运维成本激增等问题。社区沟通亟待减少隔阂,实现和谐推进住区空间更新建设。近年住区矛盾频繁出现,邻里不和、管理混乱甚至暴力冲突,归根究底是社会分异导致居民丧失沟通平台,社区失衡和冲突导致公共社会资源投放受阻,运维及管理矛盾频现。公共空间承载公共行为、社区交往等社群关系,是培养居住社区的有力工具。能与居住社区相互制约和促进。本文以建设新村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主体,以社区建构为问题核心,结合市政建设行业知识对建成住区公共空间展开研究。发掘和总结变迁历程中公共空间和居住社区建构的相互作用,寻求有助社区建设的公共空间更新方法。本文使用文献查阅、地图解读、居民采访、实地采证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变迁息息相关:以地缘社会为依归的“空间分割”有利于社会稳定、运维;拥有“归属感、安全、公平”等特性的社区,能使公共空间维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王垚[8](2019)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普及和渗透深刻改变着传播图景和信息获取方式,网络成为连接一切的重要桥梁。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完成传播行为、参与场景体验的载体已经由电视等固态终端逐步转移到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与此同时,以“46号”文件为代表的一系列政令的出台为体育版权市场开启了新时代,各大新媒体体育平台在资本加持下的迅速崛起,并试图将更多赛事版权揽入怀中。科技和资本的助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用户带来更为多样的产品选择和更加优质的观赛体验。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体育媒体在投入巨额资本高筑版权壁垒之后需要应对商业变现压力,对版权的有效开发成为版权持有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产业和传媒背景下,试图以传播学和版权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对比等方法,通过对我国体育版权市场格局和现状的梳理来探索版权开发的有效模式,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具体来看,本文第一章节主要对移动互联时代和体育赛事版权等相关概念做出了学理界定;第二章主要通过对体育版权市场历史演变进程的梳理和总结,从媒介呈现方式革新的角度切入,将我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四十年演进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传统电视时代(1978年-2005年)、新兴网络时代(2006年-2014年),以及移动互联时代(2015年至今);第三章首先运用PEST理论分析了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其次对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的格局和特点加以阐释;第四章分别以苏宁体育、腾讯体育、新英体育和新浪体育为典型案例,分析了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开发的四种模式,并且梳理了当前版权市场的运营困境;第五章主要提出了移动互联时代我国体育赛事版权的开发的三条突围路径:在以版权竞购为主题的上游,应该注重对头部资源的争夺与守卫,并着力培育自主赛事IP;在以版权运营为主题的中游,需要结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需求和消费特点提供沉浸式的观赛体验;在以版权延伸为主题的下游,需要借助整合营销完成体育产业的生态布局,为版权的商业变现提供可靠而多元的途径。

孙娜[9](2019)在《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通过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工具,创新运营模式以促进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升级。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已经达到新高度,互联网经济引领个人客户交易行为出现新趋势,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银行发展进入新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寻求变革,将零售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有的商业银行率先实施“大零售”战略,以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创新发展,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经营模式转型,以期实现银行服务无处不在,零售银行迈入新时代。传统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服务好海量个人客户、实现全触点广泛覆盖、构建卓越个人客户关系,将自身零售业务扩展并纳入一个信息广泛连接、利益高度互动、各方深度参与和广泛持久依存的生态系统当中。由此,所有金融参与者——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消费者、金融监管者以及其他非金融服务提供等利益相关者,都面临着自身交易环境的共同改进,彼此的交易渠道与互动方式也相应地升级。本文试图超越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已有的金融生态观念,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落地措施,运用客群经营新的方法论实现生态系统中海量客户的关系管理升级,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并以在某银行实际应用为案例,论证其他金融参与者互动对金融生态的不断升级可能发挥的作用。论文共分5章。1章和第2章是背景、理论和实践分析。理论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述评,对客户关系一般理论和金融生态相关理论分析,以及金融科技在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梳理,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实践部分,重点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实践经验分析和未来趋势判断,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提出研究命题。第3章和第4章是论文核心部分。第3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提炼和抽象出理论框架,丰富客户关系理论。第4章基于老年客群实证分析,对论文提出的理论架构进一步阐述和验证。第5章是论文小结,对研究成果总结及对后续研究展望。论文结论是,在智能时代,经营环境在变化、服务方式在更迭,银行机构服务客户本源和初心不变,客户是银行经营逻辑的核心,打造卓越客户关系是立行之本。银行为打造卓越客户关系,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手段,通过与消费者、监管者和合作者(非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连接,运用客群经营实现海量客户适配服务的交付,构建自激励体系实现良性互动,从而重构一个社会的金融生态系统。本文尝试通过如下三方面的努力,对现有银行经营理论和实务作为独特贡献:1.为已有金融生态理论寻求微观基础。宏观意义上的金融生态,既是各金融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监管者的互动环境与前提,也是它们彼此创新努力的结果。本文基于智能时代,运用新技术着力解决在原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存在制约生态系统落地的两个痛点问题:一是实现主体间多维实时数据连接,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网状关联,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格局。二是通过客户行为数据化,将海量行为信息解析为系统多方可互享的底层数据,实现贯穿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客户画像,并形成挖掘和经营具有共同特征的核心价值客户群的方法,赋能生态各方主体,提高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促使金融服务效率大幅度提高,服务内容大规模扩展,信息成本大幅度降低,推动金融生态系统的微观落地。2.展示商业银行实践中创新的客群经营方法论的应用,丰富了客户关系理论。银行机构因现代技术的采用使得“客户关系为王”的战略成为可能,在生态系统实现有效数据连接的基础上,以某商业银行为案例,通过运用数据标签、聚类分析、数据降维、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对海量数据收集、清洗、分析和聚类,从海量个人客户中挖掘出具有共同特征的核心价值客户群,通过“五步法”的具体实施实现了专属于特定客群的个性化服务。旨在表明,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所交付的适配服务,实现了客户关系维护的升级。3.提出自激励体系的构建设想。各参与者之间本着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努力,进一步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并使这样一个交互体系进一步扩展规模、巩固基础、增强可持续性。这种自激励机制下,参与主体才得以实现自主升级、自我成长,使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巩固,包括金融服务提供者效益更提高,金融监管者能力更强大,金融消费者收益更广泛。论文从商业银行做大客户规模、做精客户服务入手,研究单个金融服务提供者自身创新努力,何以有效赋能金融监管者和合作方,在一个万物互联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功能不断加强的信息智能时代,推动一个全新金融生态的形成和完善。

周子钧[10](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二、互联网商业:世纪之交的淘金和圈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商业:世纪之交的淘金和圈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一、海洋安全维度
        二、海洋经济维度
        三、海洋环境维度
        四、海洋科技维度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一、规则引领
        二、理念引领
        三、路径引领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致谢

(2)“爽文”的形塑 ——以网络文学平台的筛选机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比研究
        二、网络文学的文化属性与艺术特征
        三、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消费特质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价值
        一、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文平台的发展历史与核心特征
    第一节 网文平台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发展期:自由生长
        二、付费阅读期:数据为王
        三、IP全版权运营期:粉丝资源
    第二节 读者导向的两个向度
        一、“流量”思维
        二、“留量”思维
第三章 “入V”签约:以“代入感”为标准
    第一节 自由宽泛的编辑签约
        一、全民写作的狂欢热潮
        二、自由宽泛的“入V”签约
    第二节 以“代入感”为原则的情感基础
        一、文学尺度与情感尺度
        二、“真实”与情感共鸣
第四章 榜单推荐:以快节奏为标准
    第一节 以勤奋更新为保障的榜单推荐
        一、榜单推荐及其类型
        二、稳定更新下的“超长”文本
    第二节 以快节奏为原则的情节发展
        一、碎片化阅读下的快节奏叙事
        二、“黄金三章”与“桥段循环”
第五章 晋级“PK”:以欲望满足为标准
    第一节 以“流量”计公平的晋级“PK”
        一、晋级“PK”及其流程
        二、“圈地自萌”与欲望细分
    第二节 以欲望满足为原则的内容特征
        一、“YY”与欲望满足核心机制
        二、类型划归与欲望满足感的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消费社会研究综述
        1.2.2 知识付费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论文预期成果
第2章 消费社会与知识付费平台概述
    2.1 消费社会概述
        2.1.1 消费社会的内涵
        2.1.2 消费社会的特征
    2.2 知识付费平台的概述
        2.2.1 知识付费平台的定义
        2.2.2 知识付费平台兴起的原因
        2.2.3 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现状
    2.3 知识付费平台与消费社会的关系
        2.3.1 消费社会是知识付费平台产生的基础
        2.3.2 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助推消费环境的改变
第3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现状
    3.1 知识生产者多元化,粉丝群体快速增长
    3.2 知识产品多样化,迎合用户喜好
    3.3 用户身份的双重性,话语权被放大
    3.4 传播方式多维化,塑造品牌影响力
        3.4.1 打造融媒体矩阵,把握用户资源
        3.4.2 公益活动树立形象,赢得用户好感
        3.4.3 线上线下联合互动,巩固用户黏性
第4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及符号化建构
    4.1 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模式
        4.1.1 基础条件:社会网络式圈层
        4.1.2 主导力量:层级式意见领袖
        4.1.3 双重角色:传播者与受众身份的转换
        4.1.4 直接效果:病毒式裂变
    4.2 知识付费平台的符号建构
        4.2.1 建构的过程
        4.2.2 建构的价值
第5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调查
    5.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5.1.1 问卷调查目的
        5.1.2 调查问卷题项设计
        5.1.3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1.4 调查样本容量及对象界定
    5.2 基于问卷调查的传播效果分析
        5.2.1 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分析
        5.2.2 基于受众使用与满足层面的传播分析
        5.2.3 基于受众认知和态度层面的传播分析
        5.2.4 基于受众实际接触行为的传播分析
    5.3 基于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问卷调查的结论
        5.3.1 传播对象以中青年的高知中产阶层为主
        5.3.2 传播战线应以一二线为主,兼顾三四线城市
        5.3.3 传播内容应当短小精悍,把握碎片化场景
        5.3.4 符号化的传播策略满足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
        5.3.5 层级式意见领袖的传播模式发挥重要影响
        5.3.6 传播活动获得受众群体的正面肯定
第6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1.1 传播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入门门槛低
        6.1.2 传播内容及质量名过其实,价格不合理
        6.1.3 传播受众使用动机不纯,持续付费难
        6.1.4 平台设置使用体验感差,用户反映大
    6.2 对策
        6.2.1 以内容为导向,发挥平台把关人意识
        6.2.2 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差异化产品需求
        6.2.3 以品牌为导向,打造互动型学习场景
        6.2.4 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平台使用体验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4)结合《凡响的烦想》论国产喜剧电影剧本创作的悲喜互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产喜剧电影剧本创作的现状
    第一节 国产喜剧电影的分类及剧作特点
    第二节 国产喜剧电影剧本创作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国产喜剧电影剧作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 狂欢的文化背景
        二 迷失的创作源头
        三 偏移的评论引导
第二章 国产喜剧电影文本创作的悲喜运用
    第一节 题材类型:多元融合
    第二节 主题表达:外喜内悲
    第三节 人物塑造:以喜衬悲
    第四节 叙事策略:悲喜互补
    第五节 场景设计:悲喜对立
第三章 国产喜剧电影剧本立意的创新策略
    第一节 从喜剧外壳揭示现实缺失
    第二节 从悲剧内核确立超越意识
    第三节 从喜剧表达呈现人文关怀
    第四节 从民族精神彰显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影片信息
附录 B 剧本《凡响的烦想》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移动金融概述
    2.2 相关理论
3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银行Y分行基本简介
    3.2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3.3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PEST分析
    3.4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SWOT分析及评价
4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4.1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定位
    4.2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重点
    4.3 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州市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带来的住区演变
        1.1.2 城市居住权责租赁到来
        1.1.3 城市建成居住空间更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定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基础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设新村总体变迁调研
    2.1 建设新村住区变迁总体概况
        2.1.1 气候、地理及区位概况
        2.1.2 政治、文化及经济构成
        2.1.3 建设新村住区变迁综述
    2.2 建设新村社区形态变迁历程
        2.2.1 基础:业缘及地缘(1951-1976)
        2.2.2 转化:地缘及亲缘(1976-1998)
        2.2.3 延展:文化相互交融(1998-今)
    2.3 建设新村公共空间和社区特征
        2.3.1 “业缘”建立“社区公权力、社区公平性”
        2.3.2 “地缘”建立“居住归属感、社区安全性”
        2.3.3 “亲缘”建立“社区交往性”
        2.3.4 可持续空间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分析
    3.1 道路公共空间
        3.1.1 道路空间与社区发展关系
        3.1.2 巷道空间的社区过滤作用
        3.1.3 道路空间更新的社区影响
    3.2 环境公共空间
        3.2.1 公共空间的自发性改造
        3.2.2 公共空间照明的社区影响
        3.2.3 居住需求对公共空间影响
    3.3 社区服务公共空间
        3.3.1 供给服务空间的变迁
        3.3.2 教育医疗服务空间聚合社区关系
        3.3.3 公共空间的老幼服务倾向
    3.4 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原则
        3.4.1 道路空间设立社区边界
        3.4.2 公共空间建设充分协商
        3.4.3 冗余公共空间支配和社区宽容
        3.4.4 公共空间接纳居民经济
        3.4.5 住区商业维持空间扩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方法探讨
    4.1 公共空间更新的社区培养功能
        4.1.1 公共空间建设决策
        4.1.2 道路空间清晰边界
        4.1.3 公共空间更新事务是社区交流平台
    4.2 公共空间的社区公共性扩展
        4.2.1 区分住区和城市公共性
        4.2.2 公共空间向个人渗透扩展
        4.2.3 公共空间本地化共享使用
    4.3 建设新村公共空间历史存留意义
        4.3.1 非均质化公共空间的存留价值
        4.3.2 地域文化和公共空间延展
    4.4 建设新村公共空间的社区可持续发展
        4.4.1 商业化住区公共空间和经济活力
        4.4.2 住区公共空间结合私有资源更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总结
    问题与不足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移动互联时代
    (二)体育赛事版权
        1.体育赛事版权的界定
        2.体育赛事版权的特征
三、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电视时代(1978 年-2005 年)
    (二)新兴网络时代(2006 年-2014 年)
    (三)移动互联时代(2015 年至今)
四、我国体育赛事版权的开发现状及市场格局
    (一)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的PEST分析
        1.政治环境:国家支持政策利好
        2.经济环境:资本涌入热钱充盈
        3.社会环境:需求旺盛潜力巨大
        4.科技环境:技术加持玉成飞跃
    (二)我国体育赛事版权的市场格局
        1.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的现有格局
        2.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市场格局的特点
五、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开发的主要模式及运营困境
    (一)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开发的主要模式
        1.苏宁体育:全面收割
        2.腾讯体育:精细运营
        3.新英体育:主动分销
        4.新浪体育:自主孵化
    (二)我国体育赛事版权的运营困境
        1.本土优质赛事欠缺
        2.版权运营能力不强
        3.专业运营人才匮乏
六、移动互联时代我国体育赛事版权的开发路径探析
    (一)上游圈地:优质版权的抢滩竞购与自主孵化
        1.从头部争夺到矩阵打造
        2.从零和博弈到分销合作
        3.从瓜分市场到自主培育
    (二)中游夯实:移动媒体的场景适配与信息呈现
        1.用户画像
        2.产品生成
        3.参与体验
        4.分享扩散
    (三)下游延展:体育产业的整合营销与生态布局
        1.直播打赏
        2.电商探索
        3.付费会员
        4.游戏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文献述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和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2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1.1 客户关系的概念和内涵
        2.1.2 客户关系管理基本理论
        2.1.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2.2 金融科技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2.2.1 大数据的发展及其应用
        2.2.2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
    2.3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2.3.1 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与经验
        2.3.2 美国银行与富国银行的实践研究
    2.4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2.4.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实践研究
        2.4.2 国内商业银行客户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2.5 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
    2.6 理论与实践的局限
3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径——客群经营
    3.1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
        3.1.1 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及主体
        3.1.2 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
        3.1.3 金融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
        3.1.4 金融生态系统的实现路径—客群经营
        3.1.5 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激励体系
        3.1.6 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
    3.2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收获与优势
    3.3 客群经营的方法论
        3.3.1 客群经营的设计思路
        3.3.2 客群经营的“五步法”
        3.3.3 客群经营的组织管理
        3.3.4 客群经营的价值管理
    3.4 客群经营方法论的应用探索
        3.4.1 客群划分的实践应用
        3.4.2 客群经营“五步法”及自激励体系的实践应用
4 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的效果检验—以老年客群为例
    4.1 选取老年客群的研究意义
    4.2 模型构建、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4.2.1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模型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4.3 数据深层处理—运用自动编码器实现数据降维
        4.3.1 维度灾难与高维数据降维方法
        4.3.2 老年客群的数据降维
        4.3.3 降维效果与评估
    4.4 老年客群细分与结果分析
        4.4.1 老年客群的聚类分析
        4.4.2 老年子群特征的大数据分析
    4.5 老年客群需求分析与综合满足
        4.5.1 基于客户调查的需求信息收集
        4.5.2 综合需求分析与挖掘
        4.5.3 老年金融产品的竞品分析
        4.5.4 老年客群综合服务方案的设计
        4.5.5 老年客群综合服务方案的全触点给付
    4.6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的效果分析
        4.6.1 基于资产下降模型的客户关系效果分析
        4.6.2 基于调查问卷的客户体验效果分析
        4.6.3 基于绩效数据的客户贡献效果分析
    4.7 老年客群金融生态系统的经验与启示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互联网商业:世纪之交的淘金和圈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2]“爽文”的形塑 ——以网络文学平台的筛选机制为中心[D]. 曹斯滢.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3]消费社会语境下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D]. 张婉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结合《凡响的烦想》论国产喜剧电影剧本创作的悲喜互融[D]. 臧海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农业银行Y分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张立达. 云南大学, 2019(02)
  • [7]广州市建设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潘振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开发研究[D]. 王垚.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基于客群经营的个人客户金融生态系统 ——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D]. 孙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互联网商务:世纪之交的淘金热与圈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