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

采矿工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

一、THE UNCERTAINTY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章晨曦[1](2021)在《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以Z公司卡库拉项目投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矿业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开展海外铜矿资源项目投资,但投资效果总体未达预期,投资亏损或失败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海外铜矿项目具有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项目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海外铜矿投资的高不确定性既提升了项目风险也增加了项目投资的机会价值,企业可以根据不确定因素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选择最有利于价值最大化的行动方案,因而不确定因素蕴含的投资价值不容忽视。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未能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潜在影响,容易低估项目实际价值而造成决策失误。相比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实物期权理论作为现代投资决策思维,注重投资不确定性因素及企业管理灵活性赋予的价值,并能通过经典期权定价模型评估不确定性价值。本文以“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作为研究课题,将实物期权理论及方法引入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领域。针对海外铜矿项目投资特点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深入研究了其具有的实物期权特性与价值,明确了投资决策思路与框架,并通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推导构建了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估值模型。进一步,结合项目传统净现值与实物期权价值全面评估项目的实际价值,建立了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方案。最后,本文以Z公司卡库拉铜矿项目投资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实例分析与检验,并开展了案例实物期权价值的敏感性分析,获得了相关实例分析结果。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成果完善了矿产资源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理论研究,有效弥补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与局限,并有助于实物期权方法在我国海外铜矿投资领域的科学运用。本文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构建的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估值模型和投资决策方案,为我国矿业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思路,同时也赋予了可直接借鉴参考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案例。

赵阳升[2](2021)在《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文中提出在讨论若干岩体力学概念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回顾与分析了全世界岩体力学发展中科学与应用2个方面的重要成就及不足,其中,在岩石力学试验机与试验方法方面,介绍了围压三轴试验机、刚性试验机、真三轴试验机、流变试验机、动力试验机、高温高压试验机、多场耦合作用试验机、CT-岩石试验机、现场原位岩体试验及试验标准等;本构规律方面介绍了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围压三轴与真三轴力学特性、时效与尺寸效应特性、动力特性、渗流特性、多场耦合特性、结构面力学特性、岩体变形破坏的声光电磁热效应等;岩体力学理论方面介绍了岩体力学介质分类、块裂介质岩体力学、强度准则、本构规律、断裂与损伤力学、多场耦合模型与裂缝分布模型;数值计算方面介绍了数值方法与软件、位移反分析与智能分析方法。清晰地论述了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岩体力学分类、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划分,分析、梳理了大坝工程、隧道工程、采矿工程、石油与非常规资源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工程技术变迁与发展的工程岩体力学的重要成就,分析、梳理了滑坡、瓦斯突出、岩爆与地震等自然与工程灾害发生及发展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预测防治技术的灾害岩体力学重要成就。详细分析、讨论了8个岩体力学未解之百年问题,包括岩体力学介质分类理论、缺陷层次对岩体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和各向异性岩体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 3个岩体力学理论问题,岩体尺度效应、时间效应、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灾变-混沌-逾渗统一理论、完整岩石试件与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时间-位置与能量三要素预测预报5个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

牟宏伟[3](2021)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距离煤层群由于其特殊的煤岩赋存条件和重复开采扰动,导致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的机理复杂,给矿山安全生产和强矿压显现监测预警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研究诱发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的动静载作用机制并建立适用的监测预警方法。为此,论文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以忻州窑矿为例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下煤层开采强矿压显现受上覆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较大,强矿压显现主要位于上覆遗留煤柱下的临空巷道,且在上覆不规则遗留煤柱交叉位置更为严重;大能量矿震主要集中在上煤层,且呈现出与上覆遗留煤柱位置高度相关的分区特征。由于多数大能量矿震离下煤层采掘空间较远,下煤层受远场动载扰动影响较小,强矿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帮移近、底鼓和顶板下沉,未见大范围的冲击破坏。(2)研究构建了上覆遗留煤柱下临空巷道多源静载力学模型,得出了各静载力源对应力集中的贡献程度。实例计算表明:临空巷道正上方的遗留煤柱是导致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正上方煤柱传递了 78.3%的应力,侧向支承压力传递了 16%的应力,峰值应力是原始自重应力的1.8倍。构建了下煤层开采诱发远场动载的理论判据,当上煤层开采引起底板的损伤范围和下煤层开采引起顶板的损伤范围贯通时,开采下煤层易诱发上煤层覆岩二次失稳和遗留煤柱破坏,并产生远场大能量动载扰动。(3)研究揭示了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区域动载和局部静载综合作用机制,建立了考虑震动波衰减的区域动载-局部静载综合诱发强矿压显现的判别准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层未开采条件下震动波传播符合指数形式衰减。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和层间塑性区会加剧震动波的衰减,并且随层间塑性区范围和破坏程度加大,对震动波衰减的影响也越大;引起下煤层临空巷道强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是多源静载应力集中和近场动载扰动,而发生在上煤层顶板或遗留煤柱区域的动载离下煤层采掘空间较远,同时又穿过采空区及塑性破坏区,对采掘空间产生的扰动破坏较小。动载到采掘空间的距离是动静载叠加诱发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的重要影响因素。(4)微震事件具有与近距离煤层群空间覆岩结构高度相关的分区及时空聚集特征,大能量微震事件前微震频次均值和滑动均值有明显的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电磁辐射和支架应力能反应局部应力集中程度。基于此,构建了预测区域动载发生时间和位置的微震离散度、加权中心位置、频次比指标,以及监测局部静载应力集中危险程度的电磁辐射幅值和脉冲数超限幅度、支架应力超限幅度指标。基于微震加权中心位置和区域动载到采掘空间的衰减规律,建立了区域动载对局部采掘空间影响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考虑震动波衰减的区域动载-局部静载综合诱发强矿压显现的判别准则建立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方法。将上述成果在忻州窑矿进行了现场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微震频次比、离散度和加权中心位置指标可对大能量微震进行实时预警和空间位置预测。区域-局部集成预警结果与现场巷道变形破坏的记录以及震动波CT探测结果高度一致,该方法能够及时有效预警强矿压显现发生。研究成果提高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预警的可靠性及防治的针对性。该论文有图89幅,表18个,参考文献208篇。

李文[4](2020)在《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文中指出非煤矿山安全系统构成要素复杂,包含设备、工艺、物质、场所、作业等,这些要素的信息多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适时动态性。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多以局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为主,较少涉及系统属性静态特征随局部管理状态变化以及系统整体动态风险的评估,且缺少应用于多个局部系统并实现对系统整体动态反馈的方法,为此,提出了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日常动态监管有机结合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非煤矿山系统属性风险与动态风险聚合的现实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分级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双重目标。阐述了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特征与风险结构的认知路径。分析了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固有属性、管理属性及动态信息传递的认知路径,诠释了固有风险、初始风险与现实风险特征及系统属性风险结构之间的协调方式,提供了风险评估指标分析的结构化理论框架。基于复杂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要素较多,旨在分析主要致灾因素,特提出了以情景分析法、德菲尔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手段相融合的风险辨识手段和风险点辨识总体路径。结合尾矿库安全风险指标筛选与风险分布描述,能有效提高系统风险辨识的完备性。将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简称“4M+E”)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法制管理、安全文化(简称“3E+C”)理论作为建立重大风险指标体系的依据,形成了固有风险指标、风险管控指标及动态风险指标的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重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了评估模型的结构性与层次性。频率求解方法。最后,将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与风险管控频率指数聚合为风险点初始风险。利用赋权法求得单元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采用均值补集法求得单元风险点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将两者聚合形成单元初始风险。建立系统属性固有风险量化方法,考虑管理状态对固有风险产生的扰动,提出对固有风险的修正办法,形成初始风险。首先,从风险点固有属性物质的危险系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及危险场所、危险作业、危险设备设施补偿系数提出改进的DOW法,实现了非煤矿山系统固有风险指标风险严重度量化。其次,为解决扰动要素风险分析数据获取难度大、静态化的问题,以风险管控指标为中心,构建风险点事故树因果关联的FFTA模型获取初始评估参数,利用DBN模型分析判断事故风险点发生的概率,构建了对固有风险修正的风险管控形成关键动态指标修正初始风险的非煤矿山现实风险评估模型。依据监测项目特征值提出关键动态风险指标修正方法,对初始风险进行动态修正,并经动态适时修正后集成现实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系统属性与管理状态相耦合的适时风险评估。以冒顶片帮为例,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矿山实际并进行可行性评估验证。从风险辨识、固有风险评估技术、企业风险管控、动态风险管控四个层面提出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或风险监管信息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孙元田[5](2020)在《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量深部煤层巷道变形的时间效应显现加剧。对于围岩强度极低的松散煤层巷道,流变大变形现象十分普遍。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松散煤体巷道流变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工程调研、数值计算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煤岩参数反演模型,实验室构建了等效松散煤体试样,揭示了松散煤体的流变特性,建立了符合该类煤体的流变模型,反演了巷道煤体流变参数并揭示了巷道流变机理,提出了旋喷注浆加固松散煤体的控制对策并试验其可行性,探索了旋喷加固技术抑制巷道流变机理,为研究与治理松散煤体巷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搭建了煤岩体参数反演的算法模型。在分析参数的反演必要性前提下,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对本文松散煤体研究涉及的两类物理力学参数即“构建参数”和“流变参数”进行反演模型搭建。将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和高效寻优的生物启发式天牛须算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的建立起基于天牛须搜索的进化支持向量机参数反演模型(BAS-ESVM),确定了该模型反演实现的主要步骤。其中天牛须算法不仅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核参数和罚参数)进行调优形成进化支持向量机(ESVM),还对待反演参数进行寻优输出。利用该模型对室内煤体构建的参数和巷道煤体的流变参数进行了精确反演。(2)提出了室内构建煤试件等效于现场松散煤体的方法。鉴于典型的松散煤层实际赋存状态,常规手段难以对其开展煤岩物理力学试验。该法以松散煤体坚固性为纽带,旨在将室内的成型煤体的孔隙率和强度与现场煤体孔隙率和强度等效。实验室测定了现场煤体的孔隙率(9.8%)和坚固性系数的反算强度(2.5MPa),并提出了成型煤体的孔隙率测定方法。理论分析确定了“成型压力、成型时间和成型水分(含水率)”为煤体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确定了煤体成型工艺并分析了成型机理及影响成型效果的因素,得到了煤体成型过程中的三阶段曲线即“初始压密变形、塑性变形及弹性变形阶段”。通过试验得到成型煤体的孔隙率和强度样本数据,揭示了成型煤体破坏的五阶段曲线即“孔隙裂隙压密、弹性变形、稳定破裂、加速破坏和峰后破坏阶段”。基于“BAS-ESVM”模型反演得到了现场原煤孔隙率和强度下的实验室型煤体构建参数即成型压力23.7MPa,成型时间33.5 min,含水率4.82%。按照该参数成功建立起试验煤体,成型煤体测试强度为2.52 MPa,孔隙率为10%,与原煤高度接近,验证了该模型和参数的合理准确性。(3)揭示了松散煤体流变特性并建立了相适应的流变模型。基于已构建的高度等效现场的松散煤体试样,采用分级加载方法,测得其单轴流变全过程蠕变曲线,揭示了松散煤体的流变变形特性即松散煤体存在“瞬时变形、减速蠕变、等速蠕变及加速蠕变阶段,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得到了试样轴向四阶段应力应变规律即“孔隙裂隙压密阶段、线性变形阶段、裂隙孔隙发育阶段、加速破坏阶段”,分析了蠕变煤体受长时蠕变损伤下的等时应力应变曲线和瞬时加载变形模量规律。在松散煤体流变元件模型选取原则指导下,提出了适合松散煤体流变特征的改进型CVISC流变模型,推导了相关蠕变方程及其差分形式。提出了对添加的粘性单元参数计算方法,对松散煤体的流变参数进行了辨识,后经数值模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与正确性。(4)反演了深部巷道松散煤体流变参数并揭示了巷道流变机理。基于一个具有典型流变性质的松散煤层巷道工程案例,分析了其流变规律即该松散煤巷具有“前期减速大流变和后期等速大流变”特征,确定了帮部软弱松散煤体长时流变是巷道失稳破坏的关键因素。理论分析选取了适合松散煤体的流变模型及相关流变参数的取值范围,通过正交流变参数组合设计,并经三维巷道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含有时间序列的巷道位移。基于现场流变位移数据,通过“BAS-ESVM”模型反演得到了实测变形下的巷道煤体流变参数,经正算验证了所反演的流变参数及整体模型的建立是合适与正确的。进一步,通过对该流变巷道围岩水平与垂直位移、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塑性区扩展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分析,揭示了松散煤体巷道的不稳定变形时间长,煤体内高应力积聚,塑性区扩展范围远超支护范围等破坏机理。(5)提出了高压旋喷加固流变巷道的技术对策并试验其对松散煤体的扩孔成桩效果。理论分析了控制流变巷道的根本是提高松散煤体的自身性质,探索性的提出通过高压旋喷技术深度改性松散煤体,从而抑制巷道流变。深入分析了高压旋喷的“剪切、拉伸及内损伤”破煤机理,讨论了高压射流在煤体中扩孔范围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水泥浆旋喷成桩作用与改性固结煤体机理。讨论了旋喷技术在深部松软煤层适用的可行性,计算选取了旋喷相关设备,分析了射流流量及压力对煤体作用,并在地面预先验证了设备和参数设置合理性。确定了两套旋喷工艺及流程,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高压旋喷射流技术对坚硬的泥岩体扩孔范围有限,而对松散煤体扩孔成桩效果较好,尺寸在400 mm~500 mm左右,满足预加固支护要求,但也仍需优化选取试验地点和部分旋喷参数。(6)探索了旋喷加固控制松散煤巷方案并分析了其抑制流变机理。基于旋喷注浆成型桩体在松散煤层中的存在状态,实验室内构建了旋喷煤浆固结体,理论计算确定了煤与水泥浆液的合理比例为1.3,设计了煤浆混合物并测定了其坍落度。从宏观微观角度试验分析了水泥浆对煤体的改性作用,认为煤浆固结体是介于混凝土和煤体之间的在强度和延展性上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试验确定了该材料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和抗流变的特性。提出了旋喷注浆加固巷道的设计思路、原则和关键技术,建立了以“旋喷改性加固为主体,联合喷射混凝土和U型棚强化”的松散煤层巷道控制方案并确定了相关参数,概括为“浅表改性、预先加固、提高承载、边放边抗、柔中有刚、多重支护”的基本控制思想。建立了含有旋喷加固体的三维数值模型,合理选取了本构模型和相关参数。探索了两种旋喷方案在巷道流变变形抑制、围岩应力优化及塑性区扩展控制上的机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旋喷注浆加固松散煤体技术可以明显降低顶板和帮部变形,最大分别减小69%和78%;减少巷道稳定时间,从60天减少至15天;优化围岩应力,应力集中系数可最大降低35%;大幅度减小围岩塑性区,顶板塑性区范围减小84%,帮部塑性区范围最大降低42%;对松散煤巷流变的研究与治理进行了新的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论文有图130幅,表39个,参考文献282篇。

柯丽华[6](2020)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相对经济发展需求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促使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采,最终影响代际公平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动态地规划矿山的年开采量势在必行,这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赋存特征复杂多变的非煤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露天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状态和矿山工程时空约束变化等特征,探寻开采量随寿命周期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同类矿山统计数据为基础,拟合分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函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类似已建矿山的寿命周期成本-年开采量函数,客观呈现了矿山寿命周期成本与年开采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考虑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受矿体赋存特征、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度的矿山成本主控要素的抉择方法,有效减少了非关键要素对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变化规律的干扰。探寻了矿床赋存特征、生产条件、露天矿开采境界参数、工艺设备参数、开采程序特征要素和采掘工作面参数等系统特征要素的变化对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影响规律。基于各类要素组合变化对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趋势分析,采用定性分级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露天矿各类影响因素的开采难度系数;进而考虑各类要素的独立性,建立类似已建矿山和拟建矿山之间的相对综合开采难度系数的计算模型。引入开采难度系数,建立了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客观地呈现了不同矿床赋存特征和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组合效应对露天矿开采量影响的本质规律。综合考虑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和开采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针对矿山生产经营需求,以矿山开采对象特殊性、生产工艺环节协调发展和矿山工程时空发展为约束条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和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以折现后开采各期总收益最大为准则,建立了矿产资源开采价值模型。引入哈密顿函数,利用考虑了开采难度的拟建矿山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求出最优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反映了露天矿开采量在开采难度和寿命周期成本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补充和完善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利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研究了乌龙泉矿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和生产能力决策问题。基于该矿已开采区域(+43m以上)的生产经营统计数据,计算该矿山已开采区域和拟开采区域之间的相对开采难度系数为0.902,构建了矿山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进而建立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客观地呈现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的本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矿拟开采区域矿产资源开采模式为加速耗竭模式,与该矿山熔剂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相符。依据此模型规划结果,基于投资增量最小原则,制定该矿的生产能力方案为270×104t/a(第一阶段第1年~第20年)和350×104t/a(第二阶段第21年~第30年),为该矿山熔剂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安果兰[7](2020)在《《实物期权分析在矿业领域未被广泛应用的原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国,发展中国矿业工程,加强国际间矿业工程的交流合作也势在必行。而矿业英语作为必要的沟通工具,其发展对于国内外矿业的交流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矿业英语在国内的发展并不乐观,人们对此关注度不高,而本实践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矿业英语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矿业的发展。矿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本身专业化程度高,语言结构层次多,成分复杂,有一定的翻译难度。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实物期权分析在矿业领域未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前两章的内容进行了翻译和研究,在报告中对材料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并对翻译指导理论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回顾,而且分析了其对文本的指导意义,另外,结合翻译过程(译前准备,译中重难点分析,译后校对及定稿),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三个层面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丰富了自身矿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

白桦[8](2020)在《海绵城市防洪减涝效应评价模型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接近60%,未来仍将长期处于持续性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透水地面占用了涵养水源的林草、湖泊和湿地,切断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挤占了洪涝灾害的调蓄空间,导致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海绵城市建设秉持低影响开发理念,以恢复城市的自然水循环过程和洪涝灾害调蓄能力为目的。海绵设施与洪涝灾害间水文水动力过程复杂、时空异质性强,研发适用模型辨析海绵城市建设驱动下的城市产汇流规律,科学规划建设以避免或减少城市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化建设中亟待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本文构建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以江西省萍乡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情景模拟和敏感性分析技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涝灾害的效果评价和成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模型的功能性需求和原理,研发了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编写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计算机代码程序。依据模型的功能性需求(海绵设施的产汇流过程和海绵设施-改造小区-区域不同空间尺度洪灾-涝灾过程耦合模拟),构建了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型中的产流模块采用可表征复杂地表场次雨洪关系的径流曲线数法(SCS-CN)和超渗产流模型;汇流模块采用可模拟洪涝时空分布的水动力耦合模式,即地表汇流采用圣维南运动波方程,河网汇流采用马斯京根方程,地下汇流采用指数退水曲线。地表汇流方案依循单向流算法确定的流向及累积汇流量级别制定;二维网格处产流模型计算的地表和地下净雨量作为水量平衡要素,参与坡面和河网汇流的水动力过程模拟;海绵设施改变原城市地貌SCS-CN模型径流曲线数值(CN值)、稳渗率值、地表糙率值,并通过产汇流模型影响产汇流过程。同时,以WebGIS和Java语言开发集成环境下IntelliJ IDEA交互编程,编写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计算机程序。(2)系统分析了江西省萍乡城市建设驱动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构建了模型运行的气象、水文、土地利用/覆被等数据库,验证了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的模拟效果。选择五丰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高分影像和海绵设施现场调查数据,利用ENVI5.3平台对多源数据进行解译和像元叠加,构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栅格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转移面积、概率矩阵和动态度,明确了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变化中海绵体历年变化最剧烈。其中,2017年增加了19 km2,动态度为25441%,2018年增加了77 km2,动态度为401%,增加面积均主要由广场和公路转化而来。根据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建立历年场次雨洪、土地利用/覆被、数字高程模型(DEM)、流向和累积汇流量等数据库。选择1小时和30米作为模型的时空尺度以满足模拟的准确性和时空异质性要求。采用反距离权重方法内插出网格逐小时雨洪过程、CN值、稳渗率值、地表糙率值等产汇流参数,确定坡面累积汇流量等级阈值为800,逐级进行坡面水动力过程演算。基于2016-2018年的模型数据库,通过14场洪水过程验证了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纳什系数的均值为0.68,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3)评价了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五丰河流域海绵技术改造小区-区域尺度产汇流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的成因。根据五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分别将2016年和2017、2018年分别作为效应评价基准期和分析期,利用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分别模拟了基准期和分析期产汇流过程。模拟分析表明: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五丰河流域CN值减小了31%,各不透水铺装地面CN值平均降幅达到61%。CN值减小导致产流能力的降低,总量分别为20-30 mm、30-40 mm、40-90 mm和90 mm以上场次暴雨相应径流系数平均减少了44%。其次,五丰河流域稳渗率增加了53%,道路和公共管理用地稳渗率增幅超过20倍。稳渗率变大导致地表净雨量占净雨总量比例降低,地下净雨量占比提高。地表净雨量占比减少,表明地表产流机制相对于地下被削弱,与场次径流系数减少的影响叠加,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减少,地表产流能力降低。地下净雨量占比增加,表明地下产流机制相对于地表加强,但仍不足以抵消径流系数减少的影响,导致地下径流系数减少,地下产流能力降低。此外,五丰河流域地表糙率增加了27%,各不透水铺装地面地表糙率增加了3倍,而马斯京根蓄量常数增加了91%。诸项汇流参数的变化导致地表洪水单宽流量减少了37%,表明流域汇流过程被阻滞。海绵设施在改造小区尺度发挥源头削减、过程阻滞和末端调控功能。其在流域上犹如分布式“水库”,增强流域径流控制能力,抑制地表超渗产流机制,加强地下产流机制,阻滞汇流过程。(4)评价了五丰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洪水的影响,分析了洪水要素对产汇流参数的敏感性,揭示了影响的成因。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五丰河流域不同量级暴雨(总量分别为20-30 mm、30-40 mm、40-90 mm和90 mm以上)所形成洪水的洪峰流量平均减少了38%,洪水总量平均减少了14%,洪水过程坦化。设置CN值、稳渗率值和地表糙率值3个因素和5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制定敏感性试验方案。通过模型模拟各因素不同水平下五丰河流域出口断面处形成的洪水过程表明,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和过程阻滞功能导致CN值降低、地表稳渗率和糙率增加,是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减少的成因。其中,CN值降低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敏感性和边际效应,是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减少的主因。(5)定量评价了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城市内涝灾害的变化,揭示了城市内涝灾害对海绵设施的响应及其成因。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五丰河流域不同量级暴雨(总量分别为20-30 mm、30-40 mm、40-90 mm和90 mm以上)产生的内涝积水深度时程均值减少了38%,内涝积水深度时程最大值减少了47%,内涝灾害面积缩小了51%,内涝灾害累积时长缩短了62%。究其原因,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功能导致地表净雨量减少,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随之减少;过程阻滞功能导致地表糙率增加,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随之增加。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功能导致的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减少量大于过程阻滞功能导致的增加量。海绵设施的源头削减功能是内涝积水深度、灾害面积、累积时长减少的主因。

刘设[9](2019)在《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露天矿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如何在保证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通常可以从矿山的开拓规划、生产工艺优化设计和生产物流调度三个层面实现降本提效。本文从设备调度层面,针对生产设备调度、维护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其研究有利于提高设备有效利用时间,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露天矿生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实时调配运输设备来完成大规模的物料转移,是包括离散过程和连续过程、定性和定量问题混合的复杂系统。本文综合运用随机过程理论、灰色理论、数理统计分析和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等方法,结合露天开采工艺和生产流程,通过对工艺设备与各种生产指标等历史数据的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以揭示露天矿生产系统在随机条件下的部分运作特征,并对其中电铲、卡车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调度。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露天矿生产工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需求,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归纳论述我国露天矿生产工艺应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方法。露天矿产量由于受设备状况、外障、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共同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生产随机性构建灰色神经网络集成模型,提高了生产材料消耗模型预测精度,为科学制定生产调度计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随机过程分析中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有限种状态的无后效性特点,从实测的时间序列中提取随机过程,应用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过程对露天矿产量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产量随时间推进过程的宏观规律,而且可以作为分析产量指标发展的微观机制的基础。建立多元指标马尔科夫模型,对剥离产量和采煤产量的剥量、煤量、运距、提升高度等多个指标,将增长率波动划分为5种状态,根据安家岭煤矿23个月产量,计算状态转移概率,按最大概率原则准确预测2017年12月的产量的多项指标。(2)在分析露天矿生产系统中不确定因素基础上,对生产过程中的日故障时长时间参数进行时间序列统计,应用BP-ARIMA组合模型分析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库提取得到连续100天故障时长,故障时长时间序列图显示为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此模型均值及自相关系数估计都通过显着性检验,模型通过残差自相关检验,进一步应用神经网络优化残差修正拟合值提高精度。由于设备故障常常呈现出非线性行为,利用核主成分分析非线性特征提取的优势将其应用于设备故障模式识别和分析。由机械维修时间、电气维修时间、轮注时间、电焊时间、外障时间构成故障时间特征库,为实现非线性问题的高效求解,利用核函数将原始空间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并寻找线性关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实现了对设备故障特征的降维处理,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受随机因素影响大的设备,有效减少了计算复杂度。(3)电铲、卡车之类的关键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为使设备处于性能良好状态,保证完成生产任务,通过监测与分析设备性能状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性维修策略。目前,设备可靠性监测与分析的一般思路是监测设备动态性能信号,信号经处理与分析后提取出关键性能特征参数,以识别设备运行状态,进而分析设备可靠性。然而,由于设备本身结构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设备使用过程中所监测到的性能特征参数,即观测序列,并不能与状态简单地一一对应。隐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双重随机过程机制,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将设备状态观测序列与隐性能状态联系起来,从而更加真实描述和预测实际工程情况。本文识别离散多观测序列下设备隐含的状态变迁过程,根据建立状态变迁模型来推断设备运行性能状态,并实例分析重要设备730E型矿用卡车的状态变化。对730E型卡车故障数据信号进行训练、特征值提取和标量量化,建立具有观测值数和相应状态数的隐马尔科夫链模型。通过对设备运行性能状态进行监测、分析与预测,能够帮助露天矿矿企业及时发现和预测设备状态变化,制订合理的维修计划,提高设备可靠性,对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完成煤炭生产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4)根据露天矿实际生产和调度情况,考虑设备定期维护车辆定期维护和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提炼出一类卡车调度问题进行研究。针对矿山实际运输车辆的产能约束和装车点生产顺序要求,以设备调度鲁棒性为优化目标,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优化目标包括两部分,实际运输总价值期望值和临时故障引起车辆调度变化的期望值。在生产调度中,实际运输总价值取决于电铲和卡车产能和有效运行时间。通过分析生产能力和设备产能关系,提出关于总运输能力上界的不等式。基于问题特征,设计了一种启发式算法对该调度问题进行求解,通过数据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能在可行的时间内求解问题,从解的鲁棒性和上限比较,可以看出求解质量令人满意。

刘占宁[10](2019)在《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文中提出储量估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山规划、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利用已有地质数据实现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上,借助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矿石品位进行估计。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及其特殊形式对距离幂次反比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距离幂次反比法估值效果的方法;研究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对并其估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好的估值效果;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采用了多个矿体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对不同矿体类型进行估值研究,检验了不同估值方法在不同矿体中的估值效果,为其它矿山使用该类方法进行估值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以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为对象,通过建立三个矿山的三维矿体模型与块体模型,分析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估值效果。首先,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代替欧氏距离作为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中的估值品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分形克里格方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的估值特征,将分形变异函数用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再次,研究使用训练图像代替变异函数,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分析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最后,横向比较不同估计方法的最优估计结果,分析不同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通过研究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矿体品位的估值获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二维矿体剖面直接转换为三维剖面的原理,给出了二维转化为三维过程中的转换关系式,构建了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的地质数据库和矿体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组合样样长。(2)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替代欧氏距离,用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且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研究扩展了距离幂次反比法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给出了闵氏距离权重时TFe、Ni、MgO、Li2O和Ta2O5估值品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样品点数量和品位分布对估值的影响,确定了闵氏距离下最优的品位估值结果。(3)相比于球型变异函数,采用分形变异函数可提升拟合效果,使得估值过程更便捷、估值结果更准确;相比与普通克里格方法,而分形克里格方法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其有更大的均值偏差;研究给出了分形变异函数、普通克里格方法下品位最优估值结果。(4)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研究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训练图像分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估值效果,但太大训练图像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且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间的匹配问题。在理论上,提升离散区间数量可提高估值准确性,实际上其会降低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的匹配率,降低估值准确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单纯多点地质统计学估值中低频品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研究给出了混合方法下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最优估计结果。(5)研究对比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的品位估值结果,分析了估值偏差特征、品位趋势特征、变异函数特征,并获得了如下认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估计的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均值较为接近,Ni和MgO品位有较大最小值偏差,该偏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品位分布影响,减少参与估值的个样品点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偏差;估值品位与样品品位在变化趋势一致,克里格方法估计的Ni和MgO品位有较大的平滑特性,估值的平滑性同时也受到了样品空间位置的影响;参与估值的样品点数量对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样品点数量越多,样品品位变异函数与估值品位变异函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估值品位变异函数的影响不明显;勘探工程和样品分布同样对估值品位的变异函数是有影响的。混合估值方法的估值结果与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相近,混合方法的估值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估值理论更为先进。

二、THE UNCERTAINTY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UNCERTAINTY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以Z公司卡库拉项目投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实物期权理论研究
        1.2.2 自然资源项目投资的实物期权应用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案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案
        1.3.3 研究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主要成果
第2章 投资决策相关理论研究
    2.1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
        2.1.1 静态投资决策理论
        2.1.2 折现现金流投资决策理论
        2.1.3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2.2 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应用
        2.2.1 实物期权理论概述
        2.2.2 实物期权主要类别
        2.2.3 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2.2.4 实物期权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模型构建
    3.1 海外铜矿项目投资特点与实物期权特性分析
        3.1.1 海外铜矿项目投资特点分析
        3.1.2 海外铜矿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分析
        3.1.3 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特性研究
    3.2 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应用实物期权的必要性
    3.3 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法投资决策思路
    3.4 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估值模型的构建
        3.4.1 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价值评估模型推导
        3.4.2 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估值模型参数确定
        3.4.3 海外铜矿项目实物期权估值模型的建立
    3.5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分析
    4.1 案例项目概况
    4.2 案例项目效益分析与净现值计算
        4.2.1 案例项目经营效益分析
        4.2.2 案例项目净现值测算
    4.3 案例项目实物期权价值计算
        4.3.1 案例项目实物期权估值模型参数的计算
        4.3.2 案例项目实物期权价值计算
    4.4 案例项目实物期权价值敏感性分析
    4.5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案例项目投资决策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强矿压显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强矿压显现经典理论
        1.2.2 动静载叠加诱冲理论
    1.3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研究现状
    1.4 强矿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4.1 强矿压单参量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4.2 强矿压多参量集成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近距离煤层群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2.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
    2.3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研究
    3.1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多源静载计算模型
        3.1.1 自重应力计算
        3.1.2 上覆煤层应力集中与传递估算
        3.1.3 采空区覆岩侧向支承压力计算
        3.1.4 超前支承压力计算
        3.1.5 多源静载作用机理与实例验证
    3.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动载力源分布规律研究
        3.2.1 下煤层开采诱发远场动载理论判据
        3.2.2 典型工作面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3.3 近距离煤层群动静载叠加诱发矿压显现判别准则与工程应用
        3.3.1 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判别准则
        3.3.2 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判别准则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数值模拟
    4.1 上覆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开采应力场模拟
        4.1.1 数值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案
        4.1.2 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4.1.3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4.2 近距离煤层群动静载叠加作用规律研究
        4.2.1 数值模拟模型与模拟方案
        4.2.2 动载力源选择
        4.2.3 震源处动载力源计算与校正
        4.2.4 震动波衰减及动静载作用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方法
    5.1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原理
    5.2 区域动载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5.2.1 区域微震预警指标前兆规律分析
        5.2.2 区域微震预警指标
        5.2.3 区域震动波CT探测
        5.2.4 区域微震监测预警模型
        5.2.5 区域微震预警步骤
    5.3 局部静载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5.3.1 电磁辐射监测预警指标
        5.3.2 矿山压力监测预警指标
        5.3.3 局部静载监测预警模型
        5.3.4 局部静载预警步骤
    5.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与验证
    6.1 工程背景
    6.2 区域震动波CT和局部电磁辐射监测效果分析
        6.2.1 区域震动波CT反演结果分析
        6.2.2 局部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分析
    6.3 预警结果与验证
        6.3.1 区域动载监测预警结果
        6.3.2 局部静载监测预警结果
        6.3.3 区域-局部集成监测预警结果
    6.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防治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4)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进展
        1.2.2 风险辨识研究
        1.2.3 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量化
        1.2.4 风险评估聚合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认知
    2.1 非煤矿山事故导向下风险认知
    2.2 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认知
        2.2.1 “4M+E”内在因素风险失控路径
        2.2.2 “3E+C”可能性因素风险传递路径
        2.2.3 基于信息流的FDA动态信息传递路径
    2.3 系统风险特征分析
        2.3.1 固有风险特征
        2.3.2 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2.3.3 初始风险特征
        2.3.4 现实风险特征
    2.4 系统风险结构认知
        2.4.1 风险结构的管理模式
        2.4.2 风险结构的协调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煤矿山系统安全属性风险辨识与指标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3.1.1 危险源特性分析
        3.1.2 非煤矿山事故风险点分析
    3.2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方法
        3.2.1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流程
        3.2.2 基于风险因子优选的风险辨识方法
        3.2.3 风险点关键风险因子辨识
    3.3 非煤矿山重大风险指标体系
        3.3.1 固有风险指标
        3.3.2 风险管控指标
    3.4 风险评估指标组合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固有风险指标与风险管控指标的初始风险评估
    4.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指标量化方法
        4.1.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评价流程
        4.1.2 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的危险指数
    4.2 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
    4.3 基于FFTA-DBN的风险管控频率预测
        4.3.1 模型构造
        4.3.2 FFTA向DBN模型转化的方法
        4.3.3 基于FFTA的根节点先验概率求解
        4.3.4 管控状态的更新概率
    4.4 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4.5 初始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现实风险评估模型
    5.1 关键动态指标
    5.2 动态风险修正
    5.3 现实风险评估
    5.4 典型事件风险评估
        5.4.1 典型事件固有风险严重度
        5.4.2 典型事件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5.4.3 风险评估结果
    5.5 模型验证
    5.6 基于风险评估技术的风险管控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煤岩体参数反演的算法及模型
    2.1 参数反演的意义及对象
    2.2 支持向量机原理
    2.3 天牛须算法原理
    2.4 进化支持向量机(ESVM)
    2.5 煤岩参数反演的BAS-ESVM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室构建等效松散煤体
    3.1 典型松散煤层实际赋存状态
    3.2 成型煤体等效于现场松散煤体的方法
    3.3 原煤分筛与含水率测定
    3.4 实验室成型煤体及样本构建
    3.5 基于BAS-ESVM反演模型构建等效型煤
    3.6 本章小结
4 松散煤体流变特性与模型研究
    4.1 煤体试样单轴流变试验
    4.2 流变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松散煤体蠕变方程的建立
    4.4 松散煤体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巷道松散煤体流变参数反演与机理分析
    5.1 典型松散煤巷流变工程案例
    5.2 基于BAS-ESVM模型的巷道煤体流变参数反演
    5.3 流变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5.4 松散煤体巷道流变失稳演化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高压旋喷加固松散煤体现场试验研究
    6.1 高压旋喷注浆破煤与加固机理
    6.2 高压水平旋喷扩孔成桩现场试验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煤巷旋喷加固数值模拟研究
    7.1 煤浆固结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7.2 高压旋喷加固技术方案初步设计
    7.3 旋喷加固巷道数值模型建立
    7.4 旋喷加固控制巷道流变机理分析
    7.5 旋喷加固技术方案优化及控制效果分析
    7.6 支护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范围内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
        1.2.2 矿山企业生产能力决策研究
        1.2.3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露天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的原理
    2.1 露天矿生产的特殊性
        2.1.1 生产对象的特殊性
        2.1.2 露天开采生产工艺特殊性
    2.2 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想
        2.2.1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2.2.2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2.3 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及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露天矿的LCC-Q函数
    3.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
        3.1.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3.1.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3.1.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价值转化形式
        3.1.4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一般表达式
    3.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因素
        3.2.1 矿体赋存特征
        3.2.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
        3.2.3 矿山管理因素
        3.2.4 其他因素
    3.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的分析
        3.3.1 数据特征分析
        3.3.2 分析方法选择
        3.3.3 关键影响要素的决策模型
        3.3.4 关键要素决策分析步骤
    3.4 LCC-Q函数的构建
        3.4.1 类似已建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序列
        3.4.2 类似已建矿山的LCC-Q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采难度对LCC-Q函数的影响
    4.1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内涵
    4.2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因素
    4.3 露天矿开采难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
        4.3.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4.3.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的影响
        4.3.3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变化规律
    4.4 露天矿开采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
        4.4.1 矿床技术特征的开采难度系数
        4.4.2 矿山生产条件的开采难度系数
        4.4.3 开采境界参数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4.4.4 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4.4.5 开采程序设计要素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4.4.6 采掘工作面参数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4.4.7 综合开采难度系数和相对开采难度系数
    4.5 基于矿山开采难度的LCC-Q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1 模型构建原则
        5.1.1 开采价值最大化原则
        5.1.2 客观性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1.4 系统性原则
        5.1.5 可行性原则
    5.2 模型构建的思路
        5.2.1 建模思想
        5.2.2 生产需求与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分析
        5.2.4 关键问题分析
    5.3 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3.1 露天矿产资源规划问题
        5.3.2 类似已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5.3.3 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5.3.4 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5.3.5 不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3.6 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4 模型特点及适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应用分析
    6.1 矿山基本概况
        6.1.1 地理位置
        6.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6.1.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1.4 矿山储量
    6.2 矿山生产决策工作
    6.3 矿山开采量规划分析
        6.3.1 矿山生产成本关键因素的确定
        6.3.2 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函数的确定
        6.3.3 矿山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6.3.4 矿山研究范围内开采量动态规划
    6.4 矿山生产能力方案的制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件

(7)《实物期权分析在矿业领域未被广泛应用的原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材料内容简介与分析
    1.2 实践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翻译理论的介绍
    2.1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介绍
    2.2 功能对等理论对文本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概述
    3.1 译前准备
    3.2 译中重难点分析
    3.3 译后校对及定稿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熟词僻译
        4.1.2 术语翻译
        4.1.3 缩略词翻译
    4.2 句子分析
        4.2.1 定语从句翻译
        4.2.2 被动句翻译
        4.2.3 长难句翻译
    4.3 语篇分析
        4.3.1 段落间内容连贯分析
        4.3.2 段内内容连贯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的收获
    5.2 翻译实践的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文
附录B 译文
附录C 术语表
致谢

(8)海绵城市防洪减涝效应评价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镇化水文效应
        1.2.2 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和指标
        1.2.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的水旱灾害防治效果及其成因
        1.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研发
    2.1 模型功能性需求
        2.1.1 海绵设施的产汇流过程模拟
        2.1.2 不同空间尺度洪灾-涝灾过程耦合模拟
    2.2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原理
        2.2.1 模型模拟计算时空尺度的选择
        2.2.2 复杂地表产流和汇流模块
        2.2.3 海绵设施的产汇流模拟
    2.3 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研发的流程和算法
        2.3.1 平面网格的构建
        2.3.2 模型计算时段的确定
        2.3.3 网格高程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提取
        2.3.4 网格降水数据的赋值
        2.3.5 网格产汇流参数的赋值
        2.3.6 水文水动力过程的模拟
        2.3.7 水文水动力模型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化环境下分布式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构建及其验证
    3.1 研究区概况
    3.2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3.2.1 海绵城市设施时空变化图谱构建
        3.2.2 海绵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分类
        3.2.3 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构建
        3.2.4 五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驱动因素
    3.3 萍乡市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构建及其验证
        3.3.1 模型时空尺度的选择
        3.3.2 平面网格的确定
        3.3.3 网格暴雨数据赋值
        3.3.4 网格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产汇流参数赋值
        3.3.5 水文水动力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的产汇流效应
    4.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产汇流效应的分析方法
        4.1.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参数影响的研究方法
        4.1.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过程影响的研究方法
        4.1.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影响成因的分析方法
    4.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参数的影响
        4.2.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流参数时程分布的影响
        4.2.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参数空间分布的影响
    4.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
        4.3.1 相似暴雨情景的构建
        4.3.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4.3.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地表净雨量的影响
        4.3.4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地下净雨量的影响
        4.3.5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地表洪水单宽流量的影响
        4.3.6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
    4.4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产汇流效应的成因分析
        4.4.1 海绵技术改造小区尺度典型海绵设施对产汇流的影响
        4.4.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产汇流效应的成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灾的效果及其成因
    5.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灾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方法
        5.1.1 海绵城市建设前后洪水要素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5.1.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灾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方法
    5.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灾的效果分析
    5.3 洪水要素敏感性分析
    5.4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洪灾的效果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的效果及其成因
    6.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方法
        6.1.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效果的分析方法
        6.1.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效果成因的分析方法
    6.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的效果
        6.2.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内涝积水深度的影响
        6.2.2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涝灾范围的影响
        6.2.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涝灾累积时长的影响
        6.2.4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的效果
    6.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防治涝灾效果的成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性分析
    2.1 引言
    2.2 露天矿生产系统分析
    2.3 露天矿生产系统影响要素分析
        2.3.1 资源条件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2.3.2 生产工艺系统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2.3.3 生产工艺环节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2.4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过程分析
        2.4.1 随机过程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2.4.2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模拟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露天矿生产指标分析与预测
    3.1 引言
    3.2 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算法
        3.2.1 露天矿生产产量指标构成
        3.2.2 基于离散时间序列GM(1,1)的产量预测
        3.2.3 引入缓冲算子提高GM(1,1)精度
        3.2.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BP改进算法
    3.3 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3.3.1 马尔科夫序列
        3.3.2 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链分析
    3.4 基于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
        3.4.1 安家岭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3.4.2 基于DGM(1,1)露天煤矿产量模拟与预测
        3.4.3 基于GM-BP算法的生产材料消耗分析
    3.5 基于多元Markov链露天矿产量分析与预测
        3.5.1 煤矿产量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3.5.2 煤矿产量多元指标Markov链模型求解过程
        3.5.3 露天矿产量预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露天矿设备性能状态分析与预测
    4.1 引言
    4.2 露天矿设备故障及状态识别方法
        4.2.1 随机变量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基本流程
        4.2.3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法计算主元
        4.2.4 核主元分析方法
    4.3 露天矿设备故障随机分析
        4.3.1 露天矿设备主成分分析
        4.3.2 BP-ARIMA故障随机性分析
        4.3.3 故障时长灾变预测
    4.4 基于DHMM露天矿设备故障状态分析
        4.4.1 露天矿设备故障统计
        4.4.2 隐马尔科夫模型原理
        4.4.3 基于DHMM的设备状态分析
    4.5 矿用卡车730E状态分析
        4.5.1 矿用卡车730E概况
        4.5.2 730E性能参数离散化
        4.5.3 DHMM模型求解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设备维修的生产调度问题建模和优化
    5.1 引言
    5.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5.2.1 问题假设
        5.2.2 卡车—电铲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5.3 产能目标的约束不等式
    5.4 求解算法设计
        5.4.1 三阶段算法过程
        5.4.2 代理指标分析
    5.5 计算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维地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储量估算与地质统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分形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2.1 矿山基本特征
        2.1.1 铁矿矿山地质
        2.1.2 蛇纹岩矿矿山地质
        2.1.3 瓷土矿矿山地质
    2.2 矿山地质数据库
        2.2.1 铁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2 蛇纹岩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3 瓷土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3 三维矿体模型的构建
        2.3.1 铁矿三维矿体模型
        2.3.2 蛇纹岩矿三维块体模型
        2.3.3 瓷土矿三维矿体模型
    2.4 样品统计与组合
        2.4.1 铁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2 蛇纹岩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3 瓷土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5 本章小结
3 距离幂次反比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3.1 距离类型
        3.1.1 闵可夫斯基距离
        3.1.2 标准化距离
        3.1.3 相关距离
    3.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改进
        3.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3.2.2 品位估值研究方案
        3.2.3 品位估值实现过程
    3.3 铁矿矿体品位估值
        3.3.1 距离权重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3.2 样品点数量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4 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
        3.4.1 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4.2 样品点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 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
        3.5.1 距离权重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2 样品点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克里格方法在矿石品位估算中的应用研究
    4.1 分形理论
        4.1.1 分形原理提出
        4.1.2 分形特征与分形维数
        4.1.3 矿石品位分形插值
    4.2 变异函数
        4.2.1 有基台模型
        4.2.2 无基台模型
        4.2.3 分形变异函数
    4.3 克里格方法原理及矿石估值
        4.3.1 普通克里格法
        4.3.2 分形克里格方法
        4.3.3 矿石品位估值方案
    4.4 变异函数的拟合
        4.4.1 铁矿样品品位变异函数拟合
        4.4.2 蛇纹岩矿样品变异函数拟合
        4.4.3 瓷土矿变异函数拟合
    4.5 克里格方法估值结果
        4.5.1 铁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2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3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5.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5.2 SNESIM方法基本原理
        5.2.1 SNESIM方法
        5.2.2 SNESIM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形式
    5.3 SNESIM方法改进研究
        5.3.1 品位估值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5.3.2 训练图像的建立
        5.3.3 一种新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5.4 铁矿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5.1 Ni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2 Mg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6.1 Li_2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2 Ta_2O_5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矿石品位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研究
    6.1 铁矿估值品位对比
        6.1.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1.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1.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2 蛇纹岩矿估值品位对比
        6.2.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2.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2.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3 瓷土矿估值品位对比
        6.3.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3.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3.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THE UNCERTAINTY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海外铜矿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以Z公司卡库拉项目投资为例[D]. 章晨曦. 浙江大学, 2021
  • [2]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J]. 赵阳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07)
  • [3]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 牟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D]. 李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5]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D]. 孙元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D]. 柯丽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实物期权分析在矿业领域未被广泛应用的原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安果兰.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海绵城市防洪减涝效应评价模型及其应用[D]. 白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
  • [9]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D]. 刘设.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D]. 刘占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采矿工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