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府采购体系迎接加入WTO挑战

完善政府采购体系迎接加入WTO挑战

一、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迎接入世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安艳芳[1](2011)在《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政府预算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世界各国也普遍关注政府预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绩效预算是一种经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检验的、能够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手段,而实施绩效预算的前提就是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当前和今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了实现服务型政府民主、法制、负责任的目标,政府需要对作为政府改革物质基础的财政预算支出加强管理,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因此,构建一套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科学的、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的必要之举。构建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从服务型政府公众本位的核心理念出发,增加公众在评价中的发言权、注重和关心公众的需求、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建设多元化的绩效评价主体,加强公众参与,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加入公众满意度方面的指标,以此关注公众需求。同时,我国应该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本文以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为基础,从服务型政府公众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出发,提出构建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分析了构建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依据,这些现实依据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与服务型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互动关系,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针对构建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取向、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做了论述,并基于平衡计分卡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评价内容。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权重的设计很关键,本文采用现在普遍成熟使用的AHP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整个指标体系的应用。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构建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包东喜[2](2011)在《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传媒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媒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中国传媒业实践探索的深水区和突破点,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框架对报业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并根据对H报业集团的媒介拓展经营项目的考察来解读、阐释,近年来报业集团一般表现为突破或绕过制度约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实践。文章在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原始档案材料,梳理了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过程,以说明它在尔后的拓展媒介经营项目中实行制度创新的起始基础,包括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集团成立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践、集团的组建和组建集团后的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文章随即系统论述了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前者包括新闻出版法规约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和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后者包括新闻管理部门的政治纪律、新闻宣传纪律、舆论导向管理,以及集团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财经、人事、新闻报道等各方面的机制惯例。文章分析了H报业集团项目规划原则和据此原则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理念,提出了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三类八种模式。三类就是国资经营类、国资-民资合作经营类,国资-外资合作经营类。八种就是国资经营类下的集团独资模式、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三角产权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以及国资-民资合作模式和国资-外资合作模式。作者通过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宝贵的、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系统考察了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的8个拓展项目:《特别关注》项目、《爱你》杂志项目、《家庭保健》杂志项目、“荆楚网”网站项目、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H特别书局项目、腾讯·大楚网项目和《爱篮球》杂志项目;它们分别与上述八种模式相对应,是这八种模式的典型个案。文章论述了它们的实施过程和实行的制度创新,指出:上述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模式之间,从纵向上看,基本上是依次循序发展的线性关系,从横向看,各模式之间前后照应,相互学习借鉴;后一种模式借鉴前一种模式或综合前数种模式的制度创新经验,实行诱致性变迁;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在论述考察结果时,作者特别对腾讯·大楚网项目中为民营资本提供进入传媒业的途径方面的创新和国资-民资合作的产权配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鉴于国资-外资合作的突破意义上的重要性,文章专门阐述了作为《爱篮球》杂志项目背景的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剖析了实施《爱篮球》项目时处理产权问题的基本思路,处理涉外合作问题的创新措施和实行涉外合作项目创新时的风险控制。文章在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处理合作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配置、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陈燕[3](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赵战军[4](2006)在《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也是取得最大成效的改革领域。公共服务市场化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行政的领域,实质在于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克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失灵。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新阶段,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实现了两种制度的优势互补,改变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市场供给私人物品和服务的两元分离的格局。公共服务市场化也是近年来我国行政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良性运作机制,提升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就成为摆在当前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要的课题。因而,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就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作用。全文共分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动因及意旨。第二部分在描述和评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三部分在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运作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是市场化的关键,有效运作机制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转型的主要瓶颈,严重阻碍着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具体设计并对其可行性做出了详细的论证。提出的主要对策为: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完善政府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化管理效能;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方式,构建市场化微观运营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1)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动因进行了新的挖掘;(2)对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进行了新的阐述;(3)对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构有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

刘永彪[5](2006)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周学武[6](2006)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制度安排。15年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推进,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现阶段面临最严重的发展障碍是投资不足。为了寻找破解投资不足难题,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学、公共财政学、新制度经济学、预期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从理论、指导思想、机制、制度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问题。本文在理清农业综合开发变迁路径的基础上,揭示其被锁定低水平投资和边际投资报酬递减的状态之中,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是破解投资不足的唯一出路。从农业综合开发所处国内国际环境(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国际化和WTO规则、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财税体制改革)阐述农业综合开发的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创新的必要性。在理论创新上主张引用公共财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农业投资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提出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框架:目标取向、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投资思路、投资机制、投资制度、管理过程和方法。在思路创新上,主张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机制原因,从提高投资各方的投资预期、构建合作型投资博弈和改善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的新思路。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基本路径、主要内容、制度环境优化、投资政策调整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方法创新上,设计出项目区选化模型和项目设计优化模型。

谭可[7](2005)在《论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政府监管》文中研究说明资金是第三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三部门资金主要用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保健、扶贫、环保等社会事业,属于公共资金,因而涉及到公共责任的问题。如何有效防止第三部门资金运作中的违规和腐败行为,造成第三部门公信度受损的研究和实践尚少。第三部门资金的财尽其所和财尽其用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关键。 从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政府监管入手,阐述了政府监管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现实依据是第三部门资金运作中的不规范行为:违规筹款;经营商业化;滥用免税资格;制定高价格;资金使用不当;双重俘获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结成利益同盟;财务管理混乱。理论依据是委托一代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 从我国第三部门监管的历史演变中分析了我国政府监管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缺失表现:重视注册管理,轻视日常管理;重视拨款审批,轻视资金效益评估和项目引导;税法不完善和税务管理过于繁琐;政府审计的缺失;政府价格规制的缺失;透明性的缺失。并且总结出缺失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监督主体多元化;管理方法不恰当。 借鉴了美国非管制模式和英国行政监督模式下的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经验,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税收制度;推行政府合同和政府采购;加大信息批露力度;构建问责机制的政策建议。

邹伟[8](2005)在《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深化行政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当前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中的新问题。地方行政机关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由于范围广泛、数量巨大而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能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的创新问题,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不断前进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的内涵、特点与历史变迁,并在分析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因基础上,对其改革和创新的目标选择进行了重点探讨。第三部分从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的现状,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困境以及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困境成因几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困境。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现状及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创新的具体对策。

刘根荣[9](2004)在《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文中提出市场秩序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市场秩序问题是商品经济的特有现象。因此,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带来商品经济的复苏,市场秩序问题就日渐显现出来。可以说,人们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出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汹涌的市场无序现象,愤怒、失望、怀疑等各种情绪已弥漫整个社会。为社会作好理论准备,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市场秩序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无疑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本文从市场利益博弈均衡的角度出发,充分论证了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理、演化机理,提出现代市场秩序的治理机制是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并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对策。 1、本文的基本结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回顾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研究的概况;进而对“秩序”、“市场秩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市场秩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作者对国外市场秩序理论进行理论溯源与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考察了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布坎南的宪政自由主义秩序观、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秩序观、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秩序观;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论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对市场秩序研究的新视角: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论。第三章,作者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机理、演化机理做了博弈论的诠释。作者认为,稳定的市场秩序必然是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均衡的稳定结果。第四章,作者从市场利益博弈的基本构架出发,分析了影响市场秩序的诸要素——市场信息、市场规则、市场主体。第五章,作者从现代市场利益博弈的复杂性出发,提出现代市场秩序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市场法治。本章论述市场法治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框架;提出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即社会信任机制是一种节约的市场治理机制;并以美国为例,从市场竞争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等方面,全面分析美国的市场秩序治理的实践经验。第六章,作者描述了当前中国市场秩序混乱的种种景象,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进行“病理”剖析,从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对中国市场秩序“病理”做全面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以推进市场制度化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措施。 2、本文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为:(1)从人的行为机制来看,利益冲突是导致市场秩序动荡无序的根本原因,因而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引导市场行为进而引导市场秩序走向稳定有序的有力杠杆。合理的利益机制,既要保护人们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的正当合理性,又要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有效的协调。(2)由于人的自利性、机会主义倾向以及有限理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财富的有限性,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通过利益的自我引导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才会产生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的变动是因为物质利益冲突引起,又因为物质利益关系得到具体的整合从而相对稳定有序。这一过程永不停歇,它揭示了利益冲突、利益机制和市场秩序之间辨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利益机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引导新的市场秩序形成。(3)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秩序问题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诱因: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不同市场利益主体的不同偏好和选择所引起的一般利益矛盾:另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转型”引发的特殊利益矛盾,即由于企业转型、市场转型、政府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原因导致市场利益规范和协调机制失灵,利益冲突激化。两个方面的诱因导致中国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出现普遍的混乱无序状态。(4)为了有效治理当前市场秩序,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为前提,以规范和协调市场利益关系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市场制度化建设。 3、本文在学术上的主要创新和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市场秩序概念的含义,区别了市场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等相近概念的差别,为系统研究市场秩序问题指明了研究对象。第二,系统回顾了西方市场秩序理论的形成、演化、发展,提出了利益博弈均衡市场秩序论,从利益互动的角度来把握市场秩序的本质。作者既从个体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角度来深刻理解市场行为机制,又同时从博弈均衡的内在性以及社会构建性的角度分析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从而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博弈论诊释。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统一,并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博弈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且作者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伦理学、法理学、现代博弈理论等多重理论视角对市场秩序进行综合研究.

何蓉[10](2003)在《WTO条件下我国政府支出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并通过加入WTO来融入国际经济主流体系时,也就意味着中国选择了市场竞争并接受了相关规则的约束。因此,如何按照WTO规则提出的规范、灵活、效率、透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我国政府支出的改革是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笔者在分析了WTO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的基础上,将WTO规则灵活运用于政府支出改革中,归纳出WTO对政府支出改革提出的要求;然后运用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政府支出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从实证分析中发现问题;再次,借鉴国际经验,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在遵守WTO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兼顾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的现实,充分利用WTO中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和优惠措施,制定相应的对策,推进改革,探讨今后政府支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思路。即:科学界定政府支出的范围,优化政府支出的结构;推进部门预算、政府支出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改革,共同构筑高效的政府支出管理体系;按照WTO的要求,革新传统的政府支出方式;进行绩效考核,追求政府支出的效率等。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迎接入世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迎接入世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2.1 服务型政府概述
        2.1.1 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
        2.1.2 服务型政府的时代意义
        2.1.3 实行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和前提
    2.2 政府预算理论
        2.2.1 政府预算的内涵
        2.2.2 政府预算的主要模式
    2.3 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内涵及理论基础
        2.3.1 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涵义
        2.3.2 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4 平衡计分卡
        2.4.1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
        2.4.2 平衡计分卡用于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分析
        2.4.3 平衡计分卡用于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的意义
    2.5 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与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2.5.1 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关联
        2.5.2 服务型政府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互动
    2.6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2.6.1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要求
        2.6.2 解决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2.6.3 借鉴西方国家预算绩效评价经验的客观要求
3 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取向
        3.1.1 符合“3E”原则
        3.1.2 促进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3.1.3 有利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3.2.1 评价主体
        3.2.2 评价目标
        3.2.3 评价客体
        3.2.4 评价指标
        3.2.5 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3.2.6 评价报告
    3.3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3.3.1 构成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主体的条件
        3.3.2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多元主体构建
    3.4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3.4.1 对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的评价
        3.4.2 对项目支出绩效的评价
    3.5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3.5.1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3.5.2 国外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3.5.3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标准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
    4.1 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
    4.2 平衡计分卡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修正
    4.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3.2 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借鉴基础
        4.3.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5 基于AHP法的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5.1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5.2 AHP法层次结构模型的评价指标分析
    5.3 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5.4 单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6 综合评价及结果的反馈和应用
6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相关配套制度
    6.1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多元主体建立面临的问题
        6.1.2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 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6.2.1 加强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制度化
        6.2.2 推进服务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法制化
        6.2.3 建设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制度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报业集团管理的一般问题研究
        1.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报业集团管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
    2.1 企业化管理阶段(1978年至1995年)
    2.2 集团化经营阶段(1996年至2003年)
    2.3 资本多元化阶段(2004年至今)
3 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
    3.1 H报社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
        3.1.1 报纸创办
        3.1.2 H报社的固定资产来源
    3.2 H报社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
        3.2.1 H报早期经营体制
        3.2.2 H报社的财务体制
    3.3 H报社成立集团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
        3.3.1 H报社发行经营: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
        3.3.2 H报社广告经营:广告经营的拓展
        3.3.3 H报社成立报业集团前的多种经营探索
    3.4 报业集团成立前的H报社的"企业化管理"实践
    3.5 H报业集团组建
    3.6 H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
    3.7 H报业集团的制度设计与约束机制
    3.8 H报业集团处理产权问题的正式制度约束
4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
    4.1 设立媒介(包括报纸、期刊、网络)编辑部受新闻出版法规约束
    4.2 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
        4.2.1 媒介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媒体运作"事企分开"
        4.2.2 引入社会资本与跨地区经营方面的约束
        4.2.3 文化产业投融资路径不断拓展,但传媒业仍属非国有资本的投资禁区
    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
    4.4 产权交易制度约束
5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5.1 新闻管理部门的非正式约束
        5.1.1 政治纪律
        5.1.2 新闻宣传纪律
        5.1.3 舆论导向管理
    5.2 集团运作机制的惯例约束
        5.2.1 财经运作机制惯例
        5.2.2 人事运作机制惯例
        5.2.3 新闻报道运作机制惯例
        5.2.4 其他运作机制惯例约束
6 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项目的拓展
    6.1 H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原则
    6.2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
    6.3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模式
7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制度创新考察
    7.1 集团独资模式的《特别关注》项目
        7.1.1 《特别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
        7.1.2 《特别关注》项目的制度创新
    7.2 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爱你》杂志
        7.2.1 《爱你》项目的实施过程
        7.2.2 《爱你》项目的制度创新
    7.3 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家庭保健》
        7.3.1 《家庭保健》项目的实施过程
        7.3.2 《家庭保健》项目的制度创新:国有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产权合作
    7.4 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荆楚网
        7.4.1 荆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4.2 荆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主流网络媒体运行政府网站
    7.5 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的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7.5.1 长江崇文项目的实施过程
        7.5.2 长江崇文项目的的制度创新
    7.6 三角产权模式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湖北特别书局
        7.6.1 湖北特别书局项目的实施过程
        7.6.2 湖北特别书局的制度创新
    7.7 国资-民资合作模式的腾讯·大楚网项目
        7.7.1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7.2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
8 国资-外资合作模式:《爱篮球》项目
    8.1 实行国资-外资合作的背景: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
    8.2 《爱篮球》项目的实施过程
    8.3 《爱篮球》项目的制度创新
        8.3.1 借鉴国资-民资合作的商业网站腾讯网·大楚网的运作经验
        8.3.2 产权制度的创新
    8.4 对《爱篮球》项目所体现的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评析
        8.4.1 产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8.4.2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
        8.4.3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配置
        8.4.4 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
        8.4.5 开展涉外合作项目制度建设的评估机制
    8.5 H报业集团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原则
        8.5.1 强化涉外合作项目在H报业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8.5.2 充分估计并着力规避涉外合作项目制度继续创新的风险
        8.5.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次修正)》等法律规定为准绳
        8.5.4 高度重视涉外合作项目的交易成本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基础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3.1 演出产业
    3.2 音像产业
    3.3 影视产业
    3.4 艺术品业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4.1 文艺体制改革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透析
    2.1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2.1.2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特征
    2.2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本动因分析
        2.2.1 现实困境迫使政府寻求供给公共服务的新途径
        2.2.2 理论研究的推动
        2.2.3 市场技术的进步,使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可能
        2.2.4 公共服务具体形态的经济特性差异,客观上为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2.3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要现实意义
        2.3.1 市场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2.3.2 市场化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2.3.3 市场化是提高民主实现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2.3.4 市场化有利于推动社会自治
第三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3.1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分析
        3.1.1 市场化是缓解公共服务需求扩大与政府资源紧张矛盾的现实需要
        3.1.2 市场化是适应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
        3.1.3 市场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这一新行政生态环境挑战需要
    3.2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可能性分析
        3.2.1 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为市场化奠定坚实基础
        3.2.2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成为市场化的积极参与力量
        3.2.3 政府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不断革新为市场化提供了切实保障
        3.2.4 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
第四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中的机制困境及其影响
    4.1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中的机制困境及其影响
        4.2.1 公共服务市场化竞争机制缺失,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4.2.2 政府管理机制不适应,公共服务市场化面临诸多管理困境
        4.2.3 监管约束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缺失健康环境保障
        4.2.4 转型中利益制衡机制缺失,公共服务市场化面临强大阻力
第五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设计
    5.1 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
        5.1.1 必须寻找政府与市场的合理界限,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5.1.2 打破基础服务领域行政垄断,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与市场竞争格局
        5.1.3 促进民间投资,实现公共服务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5.1.4 在公共部门内部引进竞争机制,造就公共服务“内部市场”
        5.1.5 促进公共部门、公共机构、公共企业的“有限私有化”
        5.1.6 扶持和培育第三部门发展,促进公共服务机构分散化
    5.2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化管理效能
        5.2.1 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的战略性调整,由“划桨”转向“掌舵”
        5.2.2 创造良好的市场化实施环境,为市场化提供制度激励
        5.2.3 创新政府管理方法与技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5.2.4 加大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力度
        5.2.5 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公开透明运作
    5.3 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3.1 市场化竞争的局限性
        5.3.2 强化法制建设,加强政府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4 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方式,构建市场化微观运营机制
        5.4.1 大力推行公私合作
        5.4.2 实行公共服务有限民营化
        5.4.3 有选择地实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制度
        5.4.4 探索和推广公共服务用户凭单制
        5.4.5 实施公共服务社区化
    5.5 所设计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可行性及要件分析
        5.5.1 所设计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5.5.2 所设计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条件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5)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高新区实践呼唤关于高新区的“高新”理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党史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
        二、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高新区研究尚不够“高新”
        一、研究现状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旨趣:立意高,视角新
        一、立意高在哪里
        二、视角新在何处
    第四节 两个四重奏:四个部分与四种方法
        一、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新区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经典论述
        一、马克思:从“蒸汽大王”到“电力火花”
        二、恩格斯:震撼旧世纪的伟大杠杆
        三、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第二节 中共四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科技情怀
        一、毛泽东:争取自由的武装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是本世纪的创举
        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节 高新区主要理论流派概述
        一、增长极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三元参与理论
    第四节 本文的两大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势:高新区创办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球范围的高新区发展
        一、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动因
        三、世界高新区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世界高新区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
        二、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之都
        三、新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
        四、成功者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国情
        一、基本判断: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技环境: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无到有:高新区的孕育与诞生
    第一节 以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经济特区
        二、特区经验的辐射: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创办高新区经过
        一、中关村民营科技—高新区创办前的酝酿
        二、“863计划”与火炬计划—高新区发展的推进器
    第三节 水到渠成—高新区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国高新区诞生
        二、布局成型—高新区的初期发展
        三、高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探索
        四、中国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与时俱进:高新区的成长与崛起
    第一节 随改革发展而来的高新区崛起
        一、高新区形成的四种类型
        二、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及短暂过热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新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二、高新区在体制创新中的历史贡献
        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碰撞调整中形成的中国高新区模式
        一、形成不同—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二、探索与创新—中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
        三、政策鼓励—中国高新区的运作模式
    第四节 中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研究
        一、基于区位选择的高新区类型
        二、沿海集中—高新区的地域布局
        三、中国高新区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五章 跨越发展:高新区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一、创新探源
        二、技术创新概揽
        三、探寻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创新认识的深化
        二、高新区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高新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一、高新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
        二、高新区制度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难题
    第四节 自主创新: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五、自主创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六章 典型示范:中国高新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情况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功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深圳高新区:中国高新区的先行者
        一、深圳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深圳高新区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三、深圳高新区的“六张王牌”
    第三节 苏州高新区:长三角重镇
        一、苏州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高新区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来自苏州高新区的经验
    第四节 西安高新区:风景这边独好
        一、西安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西安高新区:三秦大地的发展引擎
        三、西安高新区的成功启示
第七章 持续创新:中国高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WTO给高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WTO协议中的相关内容
        二、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三、以创新应对入世挑战
    第二节 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
        二、企业盈利能力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
        三、立法工作滞后,羁绊产业区深入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五、管理差距凸现,体制优势弱化,向旧体制回归的压力增大
        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成为发展瓶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强化高新区的宏观调控机制
        二、二次创业: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健全法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长效保护
        四、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国际管理和市场准则的管理体制
        五、锐意创新:探索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六、面向世界:推进高新区国际化进程
附录 中国高新区大事记(1985-200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目标和对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二) 世界银行开发银行
        (三) 国内研究成果
    三、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历史变迁
    一、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与发展
        (一)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的动因分析
        (二)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二、农业综合开发效果
        (一)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扶持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业
        (四)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低水平低效益锁定状态分析
        (二) 锁定成因分析
        (三) 摆脱锁定:创新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环境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一) 农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二)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 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适应新形势: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经济全球化和WTO规则的新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挑战
        (二) WTO规则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挑战
        (三) 应对新挑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三、市场经济对农业公共财政的新要求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行为与资本短缺
        (二) 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财政职能
        (三) 农业公共财政是破解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主渠道
    四、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问题
        (一)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影响
        (二)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新问题
        (三) 解决新问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五、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考察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创新经济学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基本要素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理论创新
        (一) 引用公共财政理论
        (二) 借鉴制度创新理论
        (三) 采用农业投资理论
        (四) 确立比较优势理论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国际借鉴
        (一) 农业开发财政投入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重要制度
        (二)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各国农业开发的最基本内容
        (三) 用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开发
        (四) 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新趋向
    四、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要求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目标取向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体系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思路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目标定位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理念更新
        (一)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综合开发
        (二) 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农业综合开发
        (三) 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主导农业综合开发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运筹转变
        (一) 指导思想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
        (二) 价值标准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三) 全球视角转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 开发目的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 投资策略转变:由粗放开发转向集约开发
        (六) 方式转变: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七) 制度转变: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四、铸塑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新格局
        (一)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指导思想
        (二)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总体思路
        (三)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基本原则
        (四)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主要任务
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创新
    一、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运行中的困扰
        (一) 国家的引导职能逐步弱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能力明显退化
        (三) 农民自筹能力不断分化
        (四) 滚动开发基础已经脆化
        (五) 银行信贷资金萎缩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机制分析
        (一) 投资理性预期分析的基本框架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形成过程
        (四) 增强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的措施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博弈机制分析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投资博弈
        (二) 项目县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博弈
        (三) 第二次博弈:项目建设中的博弈
        (四) 建立合作型的投资博弈的机制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委托代理格局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四)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五) 防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委托代理风险
    五、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的路径
        (一) 确保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
        (二) 强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
        (三) 健全民本开发投资机制
        (四) 构造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共轭联动机制
        (五) 营造财政资金放大机制
        (六) 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
        (七) 健全循环滚动投入机制
        (八) 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
        (九) 健全产权机制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的功能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一) 财政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二) 农业私人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三) 贷款融资障碍的制度原因
        (四) 资金管理制度不规范降低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率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投资制度
        (二) 按照WTO规则和绿箱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力度
        (三) 市场经济框架下吸收私人投资的制度
        (四) 现代金融体制下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渠道
        (五)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一) 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财政拨款制度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保证
        (三) 改革农村税赋制度,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
        (四) 改革农业税费,增强农民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
        (五)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六) 整合相关资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制度环境优化
        (一) 财政支农制度创新
        (二) 建立农业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三)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四) 优化农业综合开发融资环境
    六、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
        (一) 扩大绿箱政策范围的投资
        (二) 采用国际通用的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方式
        (三) 把财政有偿拨款改为委托银行贷款
        (四) 积极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优选方法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的意义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指标体系
        (四) 量化模型
        (五) 模型运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优化方法
        (一) 优化目标的确定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三) 优化模型
    三、实行科学项目管理
        (一) 科学论证项目,建好项目库
        (二) 实行委托评审、专家评审、评审问责
        (三) 加强项目风险评估
        (四) 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的招投标
        (五) 构建法人承担、市场运作的项目执行体系
        (六) 规范项目工程管理
        (七) 构建提款报帐、集中支付的资金控制体系
        (八) 科学界定产权,建立有偿资金的使用回收制度
        (九) 完善项目监管体系
        (十) 构建结果导向、综合考评的投资绩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政府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三部门资金的基本理论
    1.1 第三部门的概念、特征、分类及意义
    1.2 第三部门资金的界定、组成和作用
    1.3 第三部门资金运行特征和运作流程
第二章 政府监管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依据
    2.1 政府监管的涵义
    2.2 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现实依据
    2.3 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我国第三部门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第三部门监管的历史演变
    3.2 我国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缺失表现
    3.3 我国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缺失的原因
第四章 西方国家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借鉴
    4.1 美国和英国对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政府监管
    4.2 美国和英国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借鉴和启示
第五章 加强我国第三部门资金运作政府监管的对策
    5.1 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政府依法进行监管
    5.2 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
    5.3 调整税收制度,政府直接监管第三部门资金运作
    5.4 推行政府合同和政府采购,促进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有效竞争
    5.5 加大信息批露力度,使第三部门资金运作透明化
    5.6 明确管理者的责任,构建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问责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因及目标选择
    第一节 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的内涵
    第二节 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因
    第三节 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选择
第二章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困境
    第一节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困境
    第三节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困境的成因
第三章 创新我国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体制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更新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理念
    第二节 明晰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产权关系
    第三节 构建地方行政机关后勤契约化管理模式
    第四节 建立健全地方行政机关后勤企业化运作机制
    第五节 强化地方行政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提要

(9)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的研究状况
        一、 关于国内市场秩序问题的专题研究
        二、 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节 市场秩序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一、 秩序的含义
        二、 市场秩序概念的界定
        三、 市场秩序的特征
        四、 市场秩序的类型
    第三节 市场秩序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 市场秩序的两种状态:有序与无序
        二、 市场秩序的经济效应
        三、 市场秩序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 本文的基本假设
        二、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 本文结构安排及内在逻辑
第二章 市场秩序理论溯源与演变
    第一节 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秩序观
        二、 中世纪基督教的秩序观
        三、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
        四、 早期秩序观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二节 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
        一、 苏格兰传统自发秩序思想溯源
        二、 斯密的自发秩序观
        三、 门格尔的自发秩序观
        四、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观
        五、 对苏格兰传统自发秩序观的几点看法
    第三节 布坎南的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
        一、 布坎南的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的主要观点
        二、 对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的评论
    第四节 欧肯的奥尔多自由主义秩序观
        一、 欧肯的经济秩序形态学体系
        二、 经济秩序的准则
        三、 竞争秩序
        四、 竞争秩序政策
        五、 奥尔多自由主义秩序观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 现代市场秩序理论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秩序观
        一、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二、 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
        三、 制度的构成
        四、 制度变迁
        五、 新制度经济学秩序观的启示
    第六节 总结
第三章 市场秩序的利益博弈透视
    第一节 市场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一、 什么是利益
        二、 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 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以假冒伪劣现象为例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利益结构
        一、 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二、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四、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五、 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市场秩序形成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一、 元制度与元秩序
        二、 市场秩序形成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第四节 市场秩序演进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一、 主观博弈模型
        二、 市场秩序的演进机理
第四章 影响市场秩序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市场信息
        一、 信息与预期
        二、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
        三、 建立有效信息机制
    第二节 市场规则
        一、 规则与预期
        二、 正式市场规则
        三、 非正式市场规则
        四、 市场规则的演进方式
        五、 市场规则的内在契合
    第三节 居民与企业
        一、 企业素质与市场秩序
        二、 居民素质与市场秩序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
        一、 政府与市场秩序
        二、 中介组织与市场秩序
        三、 政府监管与社会中介组织自治
第五章 现代市场秩序治理机制:法治与自治
    第一节 市场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 合同自由原则
        二、 公民财产权利不可侵犯原则
        三、 合乎正义原则
    第二节 市场法治的基本框架
        一、 市场法治之法的构成
        二、 市场法治的运行机制
        三、 市场法治的实施机制
    第三节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
        一、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关系
        二、 市场自治的三种形式
        三、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社会信任机制
    第四节 市场法治的实践:以美国为例
        一、 美国的市场竞争法律制度
        二、 美国的保护中小企业法律制度
        三、 美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法律制度
第六章 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特殊性及其治理
    第一节 当前中国市场失序的主要表现
        一、 不合格的市场主体
        二、 不正当交易行为
        三、 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 走私、逃税、骗税行为
        五、 恶意拖欠行为
        六、 不规范的中介行为
        七、 不规范的政府行为
    第二节 中国市场失序的一般原因
        一、 市场失灵
        二、 政府失灵
    第三节 转型与中国市场失序的特殊性
        一、 企业转型与市场秩序
        二、 市场转型与市场秩序
        三、 政府转型与市场秩序
        四、 意识形态转型与市场秩序
    第四节 市场制度化:中国市场秩序治理的必然选择
        一、 加快企业制度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二、 培育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强化市场自治
        三、 建立产权制度,健全法制体系,完善市场法治规则
        四、 厘清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现市场法治
        五、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六、 培育市场精神,加强诚信教育,构筑市场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10)WTO条件下我国政府支出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WTO条件下政府支出改革的理论与现实
    1.1 WTO对政府支出改革的客观要求
    1.2 政府支出现状的分析
    1.3 按WTO的要求推进政府支出改革
第二章 政府采购支出改革
    2.1 现行政府采购支出与WTO规则以及GPA的冲突
    2.2 政府采购改革的思路
第三章 政府投资支出改革
    3.1 政府投资的领域探讨
    3.2 政府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3.3 政府投资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四章 财政补贴支出改革
    4.1 我国财政补贴的实证分析
    4.2 适应入世要求,推进财政补贴改革
第五章 农业补贴支出改革
    5.1 我国农业补贴支出与WTO规则以及《农业协定》的冲突
    5.2 WTO条件下农业补贴改革的取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迎接入世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安艳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1)
  • [2]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D]. 包东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3]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4]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建构[D]. 赵战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5]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 [6]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D]. 周学武.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9)
  • [7]论第三部门资金运作的政府监管[D]. 谭可. 中南大学, 2005(05)
  • [8]地方行政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邹伟. 湘潭大学, 2005(05)
  • [9]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D]. 刘根荣. 厦门大学, 2004(04)
  • [10]WTO条件下我国政府支出改革研究[D]. 何蓉. 湖南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完善政府采购体系迎接加入WTO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