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里梅氏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鸭瘟里梅氏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一、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方超[1](2019)在《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鸭疫里默氏杆菌是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病原菌,在雏鸭上引起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死亡率极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氟苯尼考属于动物专用的酰胺醇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并且药动学特征优良等特点,在畜禽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全球养殖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临床上不规范用药导致氟苯尼考药物毒性及氟苯尼考耐药菌株多有报道,因此,迫切需要优化氟苯尼考在兽医临床的用药方案,以保护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为此,本试验开展了氟苯尼考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药效学和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氟苯尼考治疗鸭疫里氏杆菌病提供实验依据。首先,进行氟苯尼考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其次,进行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麻鸭的药动学研究。以7日龄麻鸭为对象,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模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考察了感染鸭口服3个剂量氟苯尼考(10 mg/kg、30 mg/kg、60 mg/kg b.w)后的药动学特征,确定氟苯尼考在感染麻鸭中的药动学参数。体外药效学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在MH液体培养基中的MIC为0.5 μg/mL,MBC等于2倍MIC,MPC为3.2倍MIC;氟苯尼考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在鸭血清中的MIC为在MH液体培养基中的2倍,说明在不同基质中氟苯尼考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抗菌活性存在差异。静态杀菌曲线显示,当药物浓度大于或等于4MIC时,药物能长时间抑菌并起到灭菌的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显着。通过对7日龄鸭腹腔注射0.5 mL浓度为108cfu/mL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悬液,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模型。雏鸭攻毒后表现出精神抑郁,嗜睡,饮欲食欲不振,眼、鼻流出大量分泌物,下痢,稀粪呈绿色,有神经症状,歪脖、摇头、转圈运动。血液、肝、肺载菌量稳定于105、106、107cfu/mL,死亡率为20%。三种剂量下,氟苯尼考Tmax和T1/2β相似,分别为:0.54±0.23 h、0.44±0.11 h和0.40±0.13 h;1.72±0.44 h、1.41±0.12 h、1.28±0.16 h 而低中高三种剂量的Cmax分别是:2.46±0.22 μ g/mL、7.61±0.58 μ g/mL、12.88±1.38 μ g/mL,AUC0-24分别是:5.77士0.83 μg· h/mL、16.45±0.66 μ g·h/mL、30.62土4.55 μ g·h/mL。1060 mg/kg 的给药剂量下,氟苯尼考AUC0-24和最大药物浓度Cmax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中口服后吸收迅速,血药浓度高,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大,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物消除快。

郑志强,张永红,郑世学[2](2018)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养鸭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鸭病的发生及其对养鸭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在鸭的常发病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成为当前危害养鸭业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养鸭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就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病理变化及预防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

郑志强,张永红,郑世学[3](2017)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养鸭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鸭病的发生及其对养鸭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在鸭的常发病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成为当前危害养鸭业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养鸭业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就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诊断、病理变化以及预防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邢涛,郁星星[4](2014)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提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俗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侵害家鸭、火鸡和多种野禽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临床常表现为缩颈、绿色下痢,后期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典型的纤维素性渗出形成的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等病理特征。我国于1982年首次报道本病,由于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易引起雏鸭大批量死亡,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临床实践生产经验,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防

蔡红[5](2013)在《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文中指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fer RA)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症等,多见于1-8周龄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和鼻分泌物增多、喘气、咳嗽、下痢、头颈震颤或歪斜等症状,易引起雏鸭的大批发病和死亡,雏鸭发病死亡率可达40%。临床常用抗生素、化学抗菌药或疫苗进行治疗,但药物残留严重,耐药性及多种致病性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限制疫苗普遍应用等问题不断凸显。为开发低成本、疗效好、低残留的新型抗鸭疫里默氏杆菌药物,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味中药对抗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研究,筛选出有良好效果的中药,再通过体外联合抑菌实验筛选出中药复方的处方,最后组方形成中药复方散,利用现代提取方法,对处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考察指标为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得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最终筛选得到中药复方散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观察以最佳工艺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提取物对小鼠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疗效确定其最佳治疗浓度,最后将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制备成颗粒制剂,建立该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和MBC值,大黄、白头翁、板蓝根、佛手、杜仲、秦皮和大青叶提取物抑菌效果好,MIC值均为15.6mg/mL,选择大黄、白头翁、秦皮和杜仲提取物采用棋盘法进行体外联合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杜仲和秦皮联合具有相加作用,白头翁与杜仲和秦皮联合均表现无关作用,秦皮与大黄联合表现相加作用,白头翁与大黄联合表现拮抗作用,选择杜仲、秦皮和白头翁组成中药复方。2以提取溶媒为考察对象,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提取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值和MBC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初筛适宜的溶媒,通过单因素筛选,最终得到3个较好的乙醇浓度即50%、60%与75%作为正交试验中药提取工艺的考察对象。3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料液比(A)、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次(C)及乙醇浓度(D)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浸膏得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和MBC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最终获得其最佳提取工艺为:A3D3C1B2即10倍量75%7,醇,提取2次,每次0.5h。4先对小鼠进行预试验,确定最优的攻毒菌液浓度为1×109CFu/mL。正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小鼠有明显抗感染效果,死亡率为35%,其死亡率低于头孢噻呋组的死亡率,而复方“秦白杜”提取物高剂量组和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低剂量组均无效果,小鼠死亡率都在95%以上,因此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中剂量组即给药浓度为复方“秦白杜”临床用药剂量的1倍有明显的抗感染效果。5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首先按照实验室颗粒剂制剂方法,筛选适宜的药液(提取后溶液浓缩到1g浸膏·mL-1浓度)与辅料总量比例,主要以软材品质和颗粒外观作为指标。结果表明,当药液与辅料比例为1:4时,软材品质及颗粒外观均合符标准。正交试验优选辅料组份,选择可溶性淀粉、α-乳糖、糊精用量及黏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HPMC)溶液的不同浓度为考察因素,以外观、澄明度、含水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各辅料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最佳处方为可溶性淀粉:a-乳糖:糊精为4:1:2,且以0.3%HPMC为黏合剂。在该工艺下制备的颗粒剂澄明度良好,微有浑浊;外观色泽均匀,碎末少;含水量约为3.2%。以上各指标符合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要求。采用岛津SH MADZU LC-2010C HT (CLASS-VP6.13multi)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建立复方“秦白杜”颗粒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先将颗粒剂用甲醇溶解,然后以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5:95,v/v);柱温为25℃;流速为1.OmL·min-1;检测波长为334nm;进样量为10μL进行含量测定,理论塔板数按秦皮乙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块·m-1。结果显示:在21.60μg·L-1-129.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RSD=0.69%(n=6),加样回收率为98.29%,复方“秦白杜”颗粒剂中秦皮乙素的含量为0.26mg·g-1。

谭秋杉[6](2013)在《鸭疫里氏杆菌的分子诊断及抗药性研究》文中指出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主要侵染2~8周龄雏鸭,对养鸭业危害十分严重。RA有21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能力。目前,对RA的防控主要依靠抗生素,但RA对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临床防治效果不佳。对RA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诊断,费时费力。鉴于此,本论文建立了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确诊RA的方法,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RA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快速诊断和临床防治RA病提供科学依据。经对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麻鸭养殖场发病雏鸭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生理生化鉴定,获得14株符合RA生物学特性的分离株。基于RA的16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PCR法对RA进行诊断。结果6株标准株RA、14株临床分离疑似RA能扩增出698bp的特异性条带,而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鸭沙门氏菌(Salmonella)未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分析显示,与NCBI上RA菌株相应片段相似性达99.9%。利用这对引物以RA不同稀释度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敏感度检测,最小检出量为2.3×103CFU/mL。用该法对鸭场随机送检的10只病死鸭组织(肝脏、脑、心血、脾、肠、肌肉)的诊断研究发现:脑组织中RA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心血、肝脏和脾,肠和肌肉未检出。PCR法的检出率为90%,细菌分离鉴定检出率为70%, PCR法检出率比细菌分离鉴定检出率高2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PCR检测方法在RA诊断中具有特异、灵敏和快速的优点。使用9种常用抗生素和中药黄连汤(由黄连、黄柏、甘草组成的复方汤剂),以纸片扩散法对RA进行抑菌试验,发现RA对黄连汤、诺氟沙星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其敏感度相对应的为100%、95%和90%;对头孢拉定、新霉素和四环素中度敏感,中度敏感率分别为90%、85%和80%;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很强,其耐药率相应为100%、85%、80%和65%。建议临床防治RA病时,宜首先采用中药,不仅防治效果良好,还能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降低抗生素使用量,提高鸭产品品质。

杨瑞锋[7](2012)在《山东潍坊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感染家鸭、野鸭、雏鹅、火鸡和野鸡及多种其他鸟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又称为新鸭病(New duckssyndrome)、鸭败血症(nuekseptieemia)、鸭疫综合症(Anatipestifer syndrome)、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和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PA)病等。该病特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结膜炎、关节炎、脑膜炎,与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类似,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疫苗预防和抗菌药治疗是主要防治手段,因此,通过分离鉴定病原血清型和采用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敏感药物成为指导临床合理预防和用药的必要环节。本研究从山东省潍坊地区采集疑似浆膜炎的的病死鸭,无菌采集肝脏、心脏等病料,划线接种于巧克力营养琼脂上,在CO2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培养特性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阴性,瑞氏染色为两极浓染的短杆菌,生化试验中只与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反应,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得到1115bp的目的片段,且其他对照菌为阴性。通过鉴定得到的三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分别命名为WF1、WF2、WF3。通过血清学玻片凝集试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WF1和WF3为血清2型,WF2为血清1型。用分离的菌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完全复制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死鸭剖检可见心包炎,气囊炎,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薄膜。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符合剖检病变。将试验中分离鉴定得到的三株鸭疫里默氏杆菌按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潍坊地区分离的三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情况均很严重,尤其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耐受力极强,仅少数对其表现出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可以指导临床准确用药。

陈永亮[8](201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了综合了解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防治研究情况,文章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临床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病理变化、药物使用、免疫接种等。

陈永亮[9](201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症状的接触性传染病,感染对象包括家鸭,火鸡、鹅、番鸭等多种家禽和野鸟。

蒋文灿,安婷,刘巍申,刘爽,徐巨,贺宝峰[10](201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雏鸭病理模型的建立及动态病理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深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致病机理,以14日龄试验鸭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6、12、24、36、48、60、72、84h,7d扑杀试验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胰腺,常规病理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雏鸭经嗉囊和气管注射2种途径感染血清Ⅰ型RA,均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消化道感染的潜伏期为6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36~72h,死亡率85%,72h后停止死亡。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为12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60~84h,死亡率65%,84h后停止死亡。与消化道感染途径相比,呼吸道感染途径的潜伏期多6h,死亡高峰时间延后24h,死亡率低20%。心、肝发生病理变化最早,肺、肾、脑、胰较晚,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最晚。组织学病理变化比解剖病理变化提前6~12h。纤维素性心包炎比纤维素性肝周炎早24h出现,时间依次为感染后24、48h。各器官首先表现充血,轻度肿大,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及生理性炎症反应。组织细胞先是肿大,继而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导致细胞核浓缩、核裂解。呼吸道感染途径的各种动态病理变化,比消化道感染途径晚6~24h。感染后84h,病鸭开始产生一定免疫力,至7d产生较强免疫力而耐过。

二、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
        1.1 氟苯尼考的化学性质
        1.2 氟苯尼考的抗菌作用
        1.3 氟苯尼考的耐药性特征
        1.4 氟苯尼考的药动学特征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2.1 形态及特点
        2.2 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
        2.3 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趋势
        2.4 防治措施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氟苯尼考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种
        1.2 药品与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氟苯尼考药液的配制
        1.5 菌液准备
        1.6 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1.7 以鸭血清为基质的微量稀释法测定MIC
        1.8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1.9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1.10 静态杀菌曲线的研究
    2 结果
        2.1 MIC、MBC、MPC的测定
        2.2 静态杀菌曲线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麻鸭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菌种
        1.2 药品与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试验分组与攻毒
        1.5 组织中细菌分离鉴定与载菌量测定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的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剂配制
        1.4 试验动物
        1.5 给药和采样
        1.6 血清样品检测
        1.7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HPLC检测方法确证
        2.2 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
    3 讨论
        3.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3.2 色谱检测方法优化
        3.3 药物动力学特征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特点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3.2 急性型
    3.3 亚急性或慢性型
4 病理变化
    4.1 眼观病变
    4.2 组织病理
5 诊断
    5.1 现场诊断
    5.2 病原分离与鉴定
    5.3 实验室诊断
6 防制措施
    6.1 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
    6.2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6.3 药物预防
    6.4 疫苗免疫
        6.4.1 灭活苗
        6.4.2 亚单位疫苗
        6.4.3 鸭疫里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苗
    6.5 及时确诊
7 治疗
    7.1 抗菌中药及其提取物
    7.2 联合用药
8 问题与展望

(4)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特性
    1.1 形态及染色
    1.2 菌种抵抗力
    1.3 培养特性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诊断方法
    4.1 临床诊断
    4.2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4.3 动物试验
5 防治
    5.1 改善饲养管理
    5.2 药物防治
    5.3 免疫接种
6 结论

(5)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概况
        1.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学
        1.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流行病学
        1.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学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
        1.2.1 化学药物的防治概况
        1.2.2 中兽药研究概况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二十味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试验菌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1.2.2 菌悬液的制备
        1.2.3 二十味中药体外抑菌实验
        1.2.4 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联合抑菌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20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2.2 杜仲等四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3 讨论
第三章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成份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试验菌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成份提取单因素实验设计
        1.2.3 正交试验筛选复方“秦白杜”散的最佳提取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
        2.1.1 单因素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
        2.1.2 单因素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物质的体外抑菌试验
        2.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2.2.1 正交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结果及分析
        2.2.2 正交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及分析
        2.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与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2.3 最优提取方法的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对小鼠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抗感染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小鼠最佳攻毒浓度的筛选
        1.2.3 抗感染疗效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攻毒菌液浓度筛选结果
        2.2 抗感染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颗粒剂处方
        1.2.2 制粒方法
        1.2.3 颗粒制备的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液与总辅料量配比的考察
        2.2 辅料配方选择与复方秦皮颗粒剂的制备
        2.3 颗粒剂制备的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常规检查
        1.2.2 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检查结果
        2.1.1 粒度检查
        2.1.2 含水量检查
        2.1.3 溶化性检查
        2.2 秦皮乙素含量测定
        2.2.1 方法专属性研究
        2.2.2 秦皮乙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精密度试验研究
        2.2.4 稳定性试验研究
        2.2.5 空白试验研究
        2.2.6 样品含量测定
        2.2.7 加样回收试验研究
    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发表和形成的主要研究文章

(6)鸭疫里氏杆菌的分子诊断及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鸭疫里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1.1 鸭疫里氏杆菌病原学研究进展
        1.1.1 鸭疫里氏杆菌的命名和分类
        1.1.2 鸭疫里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3 鸭疫里氏杆菌的血清型
        1.1.4 鸭疫里氏杆菌的毒力相关因子
        1.1.5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1.6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研究进展
        1.1.6.1 临床症状
        1.1.6.2 病理学变化特征
    1.3 鸭疫里氏杆菌的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3.1 临床诊断
        1.3.2 实验室诊断
        1.3.2.1 细菌学鉴定
        1.3.2.2 凝集试验与琼脂扩散试验
        1.3.2.3 荧光抗体技术
        1.3.2.4 间接血凝试验
        1.3.2.5 ELISA 试验
        1.3.2.6 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1.3.2.7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法
    1.4 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1.4.1 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4.1.1 抗生素防治研究进展
        1.4.1.2 中药防治研究进展
        1.4.2 疫苗防治的研究进展
        1.4.2.1 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1.4.2.2 弱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4.2.3 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1.5 鸭疫里氏杆菌外膜蛋白研究进展
        1.5.1 细菌外膜蛋白的简介
        1.5.2 外膜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1.5.3 鸭疫里氏杆菌外膜蛋白的毒力研究进展
        1.5.4 鸭疫里氏杆菌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菌的分离培养
        2.2.2 分离株的理化鉴定
        2.2.3 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
    2.3 结果
        2.3.1 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2.3.2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2.3.3 血清型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鸭疫里氏杆菌的 PCR 诊断
    3.1 材料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菌的培养
        3.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3 细菌 DNA 的提取
        3.2.4 PCR 反应体系及产物的测序
        3.2.5 PCR 特异性检测
        3.2.6 PCR 敏感性检测
        3.2.7 RA 分离株的 PCR 鉴定
        3.2.8 临床病料的诊断
        3.2.9 动物回归试验
        3.2.9.1 感染途径及感染剂量
        3.2.9.2 感染鸭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3.2.9.3 感染鸭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3 结果
        3.3.1 RA 的 PCR 扩增及测序结果
        3.3.2 PCR 特异性检测结果
        3.3.3 PCR 敏感性检测结果
        3.3.4 RA 分离株检测结果
        3.3.5 RA 菌种的保存
        3.3.6 临床病料诊断结果
        3.3.7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3.7.1 临床症状
        3.3.7.2 剖检变化
        3.3.7.3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抗药性试验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及药敏纸片
    4.2 方法
        4.2.1 黄连汤的制备
        4.2.2 中药黄连汤药敏片的制备
        4.2.3 药敏试验
    4.3 结果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缩写词英汉对照
    附录二:序列比对结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山东潍坊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流行历史
    2 病原学
        2.1 分类和命名
        2.2 形态结构
        2.3 培养特性
        2.4 理化特性
        2.5 血清型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4 流行病学
    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6 诊断
        6.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6.2 实验室诊断
        6.2.1 血清学诊断
        6.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7 耐药性研究
    8 防治
        8.1 药物防治
        8.2 疫苗免疫
        8.2.1 灭活菌苗
        8.2.2 弱毒活菌苗
        8.2.3 亚单位苗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培养基和药敏纸片
        1.1.3 试验所需配制溶液
        1.1.4 部分主要仪器
        1.1.5 病料采集
    1.2 方法
        1.2.1 RA 的分离培养
        1.2.2 生化鉴定
        1.2.3 血清学实验
        1.2.4 PCR 鉴定
        1.2.5 RA 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1.2.6 RA 动物回归致病性试验
        1.2.7 病理组织学切片观察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结果
    2.2 生化试验结果
    2.3 血清学试验结果
    2.4 PCR 鉴定结果
    2.5 药敏试验结果
    2.6 动物攻毒试验结果
    2.7 病理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雏鸭病理模型的建立及动态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人工感染动物模型建立
    1.3 人工感染雏鸭动态病理学变化
2 结果
    2.1 人工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人工感染雏鸭动态病理学变化
        2.2.1 动态解剖病理变化
        2.2.2 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
3 讨论
    3.1 人工感染动物模型建立
    3.2 人工感染雏鸭动态病理变化规律
        3.2.1 各组织器官最早出现病理变化的时间及顺序
        3.2.2 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出现的时间及顺序
        3.2.3 各器官的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进程
        3.2.4 消化道、呼吸道感染途径的动态病理变化时间比较
        3.2.5 感染鸭免疫力的动态变化

四、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氟苯尼考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鸭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D]. 郭方超. 扬州大学, 2019(06)
  • [2]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 郑志强,张永红,郑世学.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8(01)
  • [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 郑志强,张永红,郑世学.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7(03)
  • [4]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诊断与防治[J]. 邢涛,郁星星.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04)
  • [5]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D]. 蔡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6]鸭疫里氏杆菌的分子诊断及抗药性研究[D]. 谭秋杉.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7]山东潍坊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杨瑞锋.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8]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 陈永亮. 贵州畜牧兽医, 2011(06)
  • [9]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 陈永亮. 甘肃畜牧兽医, 2011(04)
  • [10]鸭疫里默氏杆菌人工感染雏鸭病理模型的建立及动态病理学观察[J]. 蒋文灿,安婷,刘巍申,刘爽,徐巨,贺宝峰. 中国兽医学报, 2011(07)

标签:;  ;  ;  ;  

鸭瘟里梅氏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