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一、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袁梅[1](2018)在《极小单胞菌Pusillimonas sp.T2分解代谢烟酸的关键基因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吡啶及其衍生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6-羟基烟酸(6HNA)作为吡啶衍生物中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化学合成困难,而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因其温和、流程简单和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尼古丁降解菌Pusillimonas sp.T2为对象,研究了其降解烟酸(NA)的特性、代谢途径及分子降解机制。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克隆到一个新的三组分编码烟酸羟化酶的基因,为绿色转化6HNA的生产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了菌株T2对NA的降解特性,并对其代谢途径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菌株T2对NA的最适降解条件为30℃和pH7.0;当接种量OD600为0.60时,可以在3.5个小时内将浓度为300 mg/L的NA完全降解;推测其降解途径为 NA→6HNA→2,5-DHP→→TCA 循环。(2)通过对菌株T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基因组序列的精细图谱(52个Scaffolds)。菌株T2的基因组大小为3.3 Mb,GC含量为56.9%。生物信息学表明,该菌株基因组编码3054个开放阅读框。利用RAST、nr、Swiss-Prot、COG、KEGG和GO等数据库,对基因序列进行了组装、分析和功能注释。并通过基因对比,推测出NA降解的关键酶基因。(3)进一步克隆出NA降解的关键酶基因并于非NA降解菌Shinella sp.HZN7中进行体外表达,构建重组菌株。结果表明重组菌株HZN7-pBBR-nahAB1B2可以将NA转化为等摩尔的6HNA,而HZN7-pBBR-nahAB1 和 HZN7-pBBR-nahAB2 不可以。以HZN7-pBBR-nahAB1B2为对象,研究烟酸羟化酶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当添加电子受体(比如吩嗪硫酸甲酯,PMS)时,其活性明显增加;以PMS为电子受体时,其Km和Vmax分别为65.94μmol/L和260.80±5.69mU/mg;Fe2+、Fe3+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而Hg+、Ag+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NA类似物为底物,发现基因nahAB1B2具有针对NA的底物特异性。

何厚龙[2](2015)在《废烟叶水提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功能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烟叶提取液(tobacco waste extract,简称TWE),是再造烟叶生产工艺中最主要的原料,是尼古丁的水体排放形式,也是现代烟草生产工业中尼古丁污染的直接来源。废烟叶提取液的醇化处理是再造烟叶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明显提高再造烟叶的品质,且微生物在此过程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关于废烟叶提取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TWE浓缩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各个样品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最主要的细菌优势菌,而能够耐受高糖浓度的假丝酵母(Candida)成为了最主要的真菌优势菌。此外,能够耐受恶劣环境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能够利用尼古丁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5天的醇化处理过程中明显增多。因此醇化处理对于TWE浓缩液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后,从TWE浓缩液样品中筛选分离得到多株具有增香或尼古丁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并对其中一株增香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确定了该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将其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SM。考察了其在TWE浓缩液中的增香效果,并在2 m3工业生化反应罐中进行应用试验,达到了改善烟草薄片口感的效果。同时对一株从TWE样品中筛选得到的具有最强尼古丁降解能力的菌株Pseudomonas sp.JY-Q进行了TWE中的尼古丁降解条件优化,且将该菌应用于再造烟叶生产工艺中尼古丁降解研究。通过条件优化,Pseudomonas sp.JY-Q在30 L发酵罐中可在9小时内完全降解10%TWE中约1.5 g/L的尼古丁。在2 m3工业生化反应罐中进行100L 10%TWE的降解试验,在30℃、45 rpm/min的条件下,经过24小时发酵,Pseudomonas sp.JY-Q对其中尼古丁的降解率达到了17%,尼古丁降解量达到了25 g。最后,本研究尝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对Pseudomonas sp.JY-Q的糖代谢途径进行敲除,以期减少TWE中糖的存在对尼古丁降解的影响。主要尝试对糖代谢的关键酶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进行了敲除,结果显示kana基因已经重组到了Pseudomonas sp.JY-Q的基因组,但未能完成对葡萄糖激酶的定点敲除,这可能是由于所设计的同源臂偏短导致了重组位点的偏移。提示后续研究中可通过设计合适的同源臂来提高同源重组的专一性以完成对葡萄糖激酶的敲除。

崔书霞[3](2014)在《二环及含氟二氢吡啶环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新烟碱类杀虫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具有杀虫活性高、高度专一性、对哺乳动物等毒性低及与传统的杀虫剂无相互抗性等特点,是目前杀虫剂中举足轻重的品种之一。但随着市面的新烟碱杀虫剂的长期使用,全球各地部分害虫对其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性,且可能是导致蜜蜂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之一,而目前市面的新烟碱类杀虫具有十分类似的分子构型(杂环和药效基团位于双键的反式位置)、相同的作用模式(nAChRs激动剂)、彼此之间存在交互抗性等特点。所以研制针对抗性、蜜蜂毒性的新构型的新烟碱杀虫剂十分迫切。6-Cl-PMNI拥有极高的杀虫活性,但因其光不稳定性和弱疏水性而限制了它作为一种农作物保护产品的效用。本文以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形成内环而使其杂环与药效基团位于双键的同侧位置(顺式),且能改善其光不稳定性;通过形成醚结构,改善其脂溶性(弱疏水性),设计并合成A、B两系列共计3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并全部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部分通过质谱(MS)和X-ray单晶衍射等现在化学分析手段证明其结构正确性。(一)含二环顺式结构A系列:6-Cl-PMNI、含有α, β-不饱和烯酮及其衍生物和相对应的醇为反应物,以AlCl3为催化剂,Micheal加成反应可构建新的二环体系而使硝基位置发生翻转,与杂环位置由双键的异侧变成同侧,从而形成顺式结构;同时与醇进行脱水反应可构建醚结构,共合成16个目标化合物。采用醇既为反应物也为溶剂的方法一步构建目标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高,避免多步反应造成总收率偏低的现象;选择路易斯酸AlCl3为反应催化剂是因为反应速度快,副产物少且易分离产物。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反应时间及温度、溶剂和后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产率的影响,最终采用最佳条件进行反应。(二)含氟二氢吡啶顺式结构B系列:6-Cl-PMNI、原甲酸乙酯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或其类似物为反应物,一步无溶剂冷凝回流反应,形成新的六元环使硝基位置发生翻转,与杂环位置由双键的异侧变成同侧,从而形成顺式结构;部分目标化合物再通过与醇发生脱水反应构建醚结构,共合成22个目标化合物。此反应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产率高,产物的稳定性好。详细分析了催化剂、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和是否加无机相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产率的影响,最终采用最佳条件进行反应。本文以苜蓿蚜(亦称豆蚜,豆科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为杀虫活性测试对象,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在目标化合物的处理浓度为500mg/L时,都有一定程度的生物活性。(2)A系列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其中2个化合物的使苜蓿蚜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分别为LC50=1.615mg/L和LC50=1.980mg/L,均比吡虫啉(LC50=2.744mg/L)杀虫活性高,与2012年上市的环氧虫啶杀虫活性相当。初步电生理学研究显示对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拮抗作用,与大多数上市的新烟碱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很可能会成为新构型、新特点的商品,具有很好的继续研究价值。根据生物测试结果,详细比较内环的大小、杂环种类及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和供电子能力等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原因。(3)B系列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活性,处理浓度为500mg/L时,有4个化合物的苜蓿蚜校正死亡率超过80%,其中有一个化合物在处理浓度为100mg/L时,苜蓿蚜的矫正死亡率超过75%。根据生物测试结果,详细比较是否含有苯环的取代基及取代基所在的位置和醚结构等因素对杀虫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张坤[4](2014)在《新型烟碱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新烟碱类杀虫剂是近些年来绿色农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作用于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效性和较好的选择性,它对哺乳动物比较安全,且与传统农药无交互抗。杂环化合物也是近些年来的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其中五元杂环化合物与生物息息相关,很多核酸、激素和生物碱都包含五元杂环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体内。五元杂环化合物中的噻唑、咪唑等是重要的医药、农药中间体,其中噻唑及其衍生物是化学、生物、医药、农药和农业等领域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结构不同的噻唑衍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研发新型噻唑衍生物并测试其生物活性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分类、合成、应用、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利用氮烷基化反应和Knoevenagal缩合反应,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基团引入噻唑类衍生物,设计合成了17个未见报道的新型噻唑类衍生物,其结构通式如下:我们通过1H NMR、IR和部分化合物的GC-MS等检测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确认,并测定了部分理化性质,优化了实验步骤,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氮烷基化反应和Knoevenagal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17个未见报道的新型噻唑衍生物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气质联用谱图确认,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试。2)对反应的各个步骤中的投料摩尔比、溶剂、温度和催化剂进行了对比,优化了反应步骤,总结出了产率较高的合成路径。3)对新合成的噻唑类衍生物进行了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并比较了它们的活性差异,其中化合物1e在200ppm时对朱砂叶螨的杀虫率可达87%,化合物2d在200ppm时对蚕豆蚜的杀虫率可达52%。

王欣[5](2012)在《Pseudomonas sp.HF-1响应尼古丁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及其降解机制与污染修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围绕尼古丁降解菌Pseudomonas sp.HF-1响应尼古丁胁迫的代谢组学、尼古丁的微生物降解分子机制、烟草废弃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生态机制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对Pseudomonas sp. HF-1的pMH1尼古丁降解基因簇中的一个预测编码胺氧化酶的基因amo进行了克隆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在55kDa左右,与预期的蛋白质分子量相近。另外,酶活性测定表明,胺氧化酶在尼古丁诱导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酶活性,而在葡萄糖诱导的情况下基本不具有氧化脱氨基的作用。据此可以推测,在尼古丁代谢途径中,amo基因编码的胺氧化酶可能起一定的作用。(2)使用标准的Noesypr1D脉冲序列(RD-90°-t1-90°-tm-90°-acquisition)采集了不同尼古丁浓度培养条件下菌株HF-1的一维1H NMR谱。通过波谱分析、数据处理及多元数据分析表明,假单胞菌HF-1的代谢组主要包括42种代谢物,其中包含8种有机酸、6种氨基酸、3种糖类和11种核苷类物质,且可以证明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能够为代谢物水平上的尼古丁应激响应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高浓度尼古丁不仅使细菌生长对数期滞后,而且减缓了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同时,尼古丁造成葡萄糖分解代谢水平下降,琥珀酸积累量增加,并且严重干扰渗透调节和复合抗氧化作用。(3)利用尼古丁降解菌Pseudomonas sp. HF-1对模拟烟草废弃物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来评估该菌株是否具有应用于污染环境修复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每个处理周期中,添加Pseudomonas sp. HF-1处理组的尼古丁去除能力、pH值稳定性、含水率保持力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不添加Pseudomonas sp. HF-1的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尤以添加废弃物量较大处理组的生物修复效果最明显。采用PCR-DGGE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在整个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处理组的Shannon-Wiener指数随着烟草废弃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而对照组则恰恰相反。DGGE主要条带测序结果显示2个系统内的主要微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表明Pseudomonas sp. HF-1在处理组内的定植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发育。Real-time qPCR的结果同样表明,菌株HF-1在处理组中能够相对较稳定的存在及增长,但对于污染浓度较大的处理组,由于其环境的毒性和复杂性较强,故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对修复过程中各体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及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在生物修复处理初期,由于尼古丁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较高,SOD及CAT的活性受到一定抑制,但随着尼古丁的降解,其活性提高以应对体内自由基的增加。GSH的含量同样会在尼古丁降解到一定水平后,随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增高而相应增加,而由于外源物对机体的损伤使MDA的含量在修复初期产生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微生物受到外源污染物的侵害时,会调节其应激机制进行自我保护。

张淼[6](2011)在《缩合—环合反应制备硝基二氢吡啶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文中提出新烟碱类杀虫剂特异性地作用于昆虫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是当前绿色农药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论文针对近期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创新趋势,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伯酰胺、取代酰胺和硫代伯酰胺官能团的硝基二氢吡啶类化合物。通过Knoevenagel缩合和环合制备了3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产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确证。经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1个化合物对苜蓿蚜具有显着的杀虫活性,其LC50为1.01mg/L。

唐磊[7](2010)在《含硫醚结构新烟碱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吡虫啉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杀虫剂,自1991年进入市场以来,迅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杀虫剂领域。这类杀虫剂习惯被称为新烟碱杀虫剂(neonicotinoid)或氯烟碱杀虫剂(chloronicotinyl),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选择性,对哺乳动物、农业害虫的天敌、水生动物等非靶标生物无毒或毒性极低,是绿色农药创制的热点领域。相比较硝基亚胺基类新烟碱类化合物(代表性杀虫剂吡虫啉),硝基亚甲基类化合物对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更好的选择性。但其光不稳定性和脂溶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考虑此类化合物的这些缺陷,本论文在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对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模式,并以硝基亚甲基化合物为先导结构合成了两类共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全部经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的结构鉴定。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且对豆蚜表现为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症状。具体以N-(2-((5-((二甲氨基)甲基)-2-呋喃)甲硫基)乙基)-N-甲基-2-硝基乙烯基-1, 1-二胺(雷尼替丁)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引入硫醚体系来提高新烟碱类化合物的脂溶性;通过引入六元环结构改变硝基亚甲基类化合物的光不稳定性,设计并合成了四氢嘧啶类和四氢吡啶类两类含有硫醚结构体系的全新结构骨架的新烟碱类化合物。四氢嘧啶类目标化合物是以N-(2-((5-((二甲氨基)甲基)-2-呋喃)甲硫基)乙基)-N-甲基-2-硝基乙烯基-1, 1-二胺(雷尼替丁)为先导化合物,通过与甲醛、各种伯胺类化合物反应引入四氢嘧啶环。四氢吡啶类目标化合物以N-(2-((5-((二甲氨基)甲基)-2-呋喃)甲硫基)乙基)-N-甲基-2-硝基乙烯基-1, 1-二胺(雷尼替丁)为先导化合物,与丙烯醛、各种醇类化合物进行反应,通过麦克尔加成、亲核加成和醚化反应来合成目标化合物。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探索,找到了一个“一锅煮”的方法,使得麦克尔加成、亲核加成、醚化同时发生,改变了以往多步的合成方法,提高了反应产率,得到了四氢吡啶类目标化合物。本文旨在从引入硫醚结构,硝基亚甲基部分引入四氢嘧啶环或引入四氢吡啶环等三个方面修饰新烟碱类化合物,试图从加强酯溶性,和提高光稳定性两个方面优化硝基亚甲基结构获得生物活性更高的化合物,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开发探索了新的途径。

王可为[8](2010)在《类烟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以天然烟碱为模型,经结构改进而发现的性能优异的化学杀虫剂,与天然烟碱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式,即作用于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成功开发是杀虫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因其杀虫活性高、适当的田间稳定性和持效时间长等优点在虫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使用年限的增加,害虫对其抗药性也日渐增长。因此,开发新型的烟碱类杀虫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硝基亚甲基(亚胺基)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先导,合成了五类结构新颖的烟碱类化合物,并对其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1.以硝基乙烯基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先导,设计并通过还原的方法合成了20个用传统方法难以合成的不饱和烟碱类醛肟化合物。通过实验分析认为,制备此类醛肟的反应是通过还原硝基的酸式结构进行的,而不是通过通常所认为的硝式结构进行的。单晶分析结果显示,醛肟的羟基处于反式结构。此烟碱类醛肟化合物显示出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和中等程度的杀虫活性。化合物Ⅱ-2b(1-(5-氯-2-噻唑甲基)-4,5-二氢咪唑-2-甲醛肟)在100 mg/L的浓度下对马唐和鲤肠地下部分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化合物Ⅱ-2g(1-(2-噻吩甲基)-4,5-二氢咪唑-2-甲醛肟)在100 mg/L的浓度下对鲤肠地上/地下部分的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化合物Ⅱ-2a(1-(6-氯-3-吡啶甲基)-4,5-二氢咪唑-2-甲醛肟)和Ⅱ-2b在50 mg/L的浓度下对孑孓的杀死率可达100%,在500 mg/L的浓度下对豆蚜的杀死率分别为100%和93%。2.以不饱和烟碱类醛肟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5个含芳香杂环的反式烟碱类肟醚化合物。并利用该烟碱类醛肟与酰氯反应,通过反应中所产生的酸催化相应的肟酯发生分子内消除-重排反应,设计并合成了12个用传统方法难以合成的烟碱类咪唑醇酯化合物。两类烟碱衍生物显示出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具有接近中等程度的杀虫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Ⅲ-2a(2-氯-苯甲酸-1-(6-氯-3-吡啶甲基)-4,5-二氢咪唑基酯)在100 mg/L的浓度下对马唐地上部分的抑制率为50%,地下部分的抑制率为85%。3.以硝基乙烯基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37个利用共轭体系和双环结构固定硝基为顺式构型的新烟碱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对孑孓表现出良好的杀灭活性,其中Ⅳ-1f(N-{2-[1-(6-氯-3-吡啶甲基)-咪唑啉基-乙烯基]-2-硝基-硫酰基}-4-氟-苯甲酰胺)和Ⅳ-2f(N-[1-(6-氯-3-吡啶甲基)-7-硝基-咪唑并异噻唑-乙烯基]-4-氟-苯甲酰胺)在1mg/L的浓度下对孑孓的杀死率为100%;部分化合物对豆蚜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杀灭活性,其中含氟化合物Ⅳ-3d(N-{1-[N-(6-氯-3-吡啶甲基)-乙胺]-1’-甲胺-2-硝基-乙烯基-硫酰基}-2-氟-苯甲酰胺)和Ⅳ-3m(N-{1-[N-(6-氯-3-吡啶甲基)-乙胺]-1’-甲胺-2-硝基-乙烯基-硫酰基}-3,4-二氟-苯甲酰胺)在500 mg/L浓度下对豆蚜的杀死率为100%,其他大部分的含氟化合物在此浓度下对豆蚜的杀死率可达90%以上。4.以硝基乙烯基新烟碱类化合物为先导,通过引入第二个强吸电基团将硝基固定为反式构型,设计并合成了14个具有双吸电基团的烟碱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Ⅴ-1a(2-氯-5-(2-硝基-2-腈基-乙烯基-1-咪唑基甲基)-吡啶)在500 mg/L的浓度下对豆蚜的杀死率为100%。5.根据新的烟碱类杀虫剂与受体的π-π堆积作用方式,设计并合成了31个不含强吸电基团但具有较大共轭体系的烟碱类化合物,并以其为配体把荧光染料中经常使用的强吸电性基团BF2通过配位键的形式引入,设计并合成了24个氟硼烟碱类配位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氟硼配合物比其配体具有更高的杀虫和杀菌活性。

张朴永[9](2007)在《新型三唑类化合物及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唑类化合物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重视,已有许多品种作为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药物得到开发和应用。结构不同的三唑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研究开发新结构类型的三唑类化合物已成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热点。同时,杀虫剂也是农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烟碱类化合物以其高效、低毒、广谱、安全、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因此研究和创制新型烟碱类化合物也就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对三唑类以及新型烟碱类化合物的结构、合成、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基团引入三唑类化合物中,设计合成了三种结构类型共23个新三唑类衍生物以及5个新型烟碱类化合物。并培养了两个化合物的单晶,其结构类型如下:对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IR)、质谱(MS)、元素分析(EA)等表征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培养出的两个化合物的单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进行结构测定。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显示出一定的生物活性,并对其结构与活性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索了化合物的反应机制及合成方法。

司国栋[10](2006)在《新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唑类化合物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重视,已有许多品种作为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药物得到开发和应用。结构不同的三唑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研究开发新结构类型的三唑类化合物已成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对三唑类化合物的结构、合成、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基团引入三唑类化合物中,设计合成了三种结构类型共20个新三唑类衍生物。其结构类型如下: 通过1H NMR、IR、MS和EA分析,确证了化合物结构的正确性,探索了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及生物活性。 同时,杀虫剂也是农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烟碱类杀虫剂以其高效、低毒、广谱、安全、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因此研究和创制新型烟碱类杀虫剂也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研究成果如下: 1) 设计合成出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芳酰氨基硫脲和噻二唑基团的20个新三唑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核磁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研究了其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对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 2) 对合成方法及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产率较高的合成路径。 3) 对合成的新三唑衍生物进行了杀菌试验。对含有多种取代基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对其规律性进行了研究。 4) 成功合成了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通过其1H NMR、MS和IR分析确定了结构的正确性。

二、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极小单胞菌Pusillimonas sp.T2分解代谢烟酸的关键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烟碱类杀虫剂
        1.1.1 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
        1.1.2 烟碱类杀虫剂中间体的研究
    1.2 烟酸和6-羟基烟酸的简介
        1.2.1 烟酸和6-羟基烟酸的基本性质
        1.2.2 烟酸和6-羟基烟酸的用途
    1.3 烟酸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1.3.1 降解烟酸的微生物种类
        1.3.2 烟酸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及酶学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烟酸降解菌的生长及降解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试剂及仪器
        2.1.2 培养基
        2.1.3 缓冲液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T2对烟酸降解能力的初步验证
        2.2.2 菌株T2种子液的制备
        2.2.3 菌株T2的生物量及烟酸残留量和中间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
        2.2.4 外界条件对菌株T2降解特性的影响
        2.2.5 菌株T2生长与烟酸降解关系的探究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T2对烟酸的降解能力
        2.3.2 pH值对菌株T2降解烟酸的影响
        2.3.3 温度对菌株T2降解烟酸的影响
        2.3.4 接种量对菌株T2降解烟酸的影响
        2.3.5 烟酸初始浓度对菌株T2降解烟酸的影响
        2.3.6 菌株T2对烟酸的利用
        2.3.7 菌株T2降解代谢产物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usillimonas sp. T2基因组测序、功能注释分析及基因比较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试剂与培养基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全基因组序列上机文库的构建
        3.1.4 生物学信息分析
        3.1.5 烟酸降解关键基因的查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T2基因组DNA提取
        3.2.2 测序数据统计
        3.2.3 基因组序列的组装
        3.2.4 预测基因结果
        3.2.5 rRNA/tRNA预测结果
        3.2.6 基因功能注释结果
        3.2.7 烟酸代谢相关基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酸降解关键基因nahAB_1B_2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及实验仪器
        4.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1.3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
        4.1.4 引物设计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T2基因组DNA提取
        4.2.2 菌株T2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4.2.3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4.2.4 Over-lap PCR构建同源重组片段
        4.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2.6 表达载体的构建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T2基因组DNA提取
        4.3.2 nahA、nahAB_1和nahB_2的特异性扩增
        4.3.3 载体pBBR-MCS2酶切
        4.3.4 重组菌株的烟酸降解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酶学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质粒及实验仪器
        5.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1.3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
    5.2 实验方法
        5.2.1 表达菌株的诱导与表达
        5.2.2 蛋白的功能鉴定
    5.3 菌株HZN7-pBBR-nahAB_1B_2粗酶液特性研究
        5.3.1 粗酶液中蛋白含量测定
        5.3.2 NahAB_1B_2的动力学参数
        5.3.3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5.3.4 O_2消耗检测
        5.3.5 NahAB_1B_2底物特异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NahAB_1B_2的活性
        5.4.2 酶含量和酶动力学参数
        5.4.3 金属离子对NahAB_1B_2酶活的影响
        5.4.4 NahAB_1B_2催化反应中O_2的来源
        5.4.5 NahAB_1B_2的底物特异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仪器设备
附录2: 文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附录3: 缓冲液
附录4: 相关DNA序列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废烟叶水提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功能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再造烟叶生产工艺简介
    1.2 尼古丁的理化特性及其危害
        1.2.1 尼古丁的理化特性简介
        1.2.2 尼古丁的危害
    1.3 烟草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1.4 增香微生物应用于烟草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1.5 尼古丁生物降解法研究进展
        1.5.1 常见的降低烟草中尼古丁的方法
        1.5.2 尼古丁降解微生物简介
        1.5.3 假单胞菌降解尼古丁的特性及代谢途径研究
    1.6 研究意义及展望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WE浓缩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样品
        2.1.2 MiSeq实验流程及分析方法
        2.1.3 样品中微生物活菌菌落计数
    2.2 结果与讨论
        2.2.1 TWE浓缩液醇化前后微生物活菌计数结果及分析
        2.2.2 TWE浓缩液醇化前后理化指标的变化
        2.2.3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烟草增香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改善再造烟叶口感的应用研究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培养基
        3.1.3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3.1.4 TWE浓缩液样品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比较
        3.1.5 菌株鉴定
        3.1.6 菌株 16S rRNA测序以及比对分析
        3.1.7 烟草增香菌改善再造烟叶口感的应用研究及感官评吸
    3.2 结果与讨论
        3.2.1 TWE浓缩液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功能分析
        3.2.2 菌株SM形态学观察
        3.2.3 菌株SM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序列比对分析
        3.2.4 菌株SM的生理生化实验
        3.2.5 三株来源于TWE浓缩液的增香菌应用于TWE增香效果研究
        3.2.6 增香菌Bacillus subtilis SM改善再造烟叶口感的应用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尼古丁降解菌Pseudomonas sp. JY-Q降解TWE中尼古丁的条件优化及发酵应用
    前言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所需培养基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1.5 菌株的活化及种子液的制备
        4.1.6 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4.1.7 Pseudomonas sp. JY-Q降解TWE中尼古丁的条件优化
        4.1.8 Pseudomonas sp. JY-Q在 30 L发酵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4.1.9 Pseudomonas sp. JY-Q在 2 m3工业生化反应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HPLC检测尼古丁浓度的标准曲线
        4.2.2 Pseudomonas sp. JY-Q降解TWE中尼古丁的条件优化
        4.2.3 Pseudomonas sp. JY-Q在 30 L发酵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4.2.4 Pseudomonas sp. JY-Q在 2 m3工业生化反应罐中降解 10% TWE中尼古丁的发酵试验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对Pseudomonas sp. JY-Q进行碳源专一化修饰与改造研究
    前言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所用菌株
        5.1.2 实验所需培养基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所需仪器
        5.1.5 实验所需配置的溶液
    5.2 实验方法
        5.2.1 野生Pseudomonas sp. JY-Q抗生素抗性的验证
        5.2.2 Pseudomonas sp. JY-Q基因组的提取
        5.2.3 Pseudomonas sp. JY-Q中葡萄糖激酶基因的克隆
        5.2.4 质粒pKD46和pKD4的提取
        5.2.5 Pseudomonas sp. JY-Q感受态的制备
        5.2.6 pKD46导入Pseudomonas sp. JY-Q
        5.2.7 Pseudomonas sp. JY-Q/pKD46的鉴定
        5.2.8 线性打靶片段GCK-kana-GCK的制备
        5.2.9 Pseudomonas sp. JY-Q/pKD46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5.2.10 打靶片段的电转化以及转化子的筛选
        5.2.11 重组菌株的鉴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野生Pseudomonas sp. JY-Q抗生素抗性的验证
        5.3.2 野生Pseudomonas sp. JY-Q中葡萄糖激酶基因的克隆
        5.3.3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5.3.4 质粒pKD46和pKD4的提取与检测
        5.3.5 Pseudomonas sp. JY-Q/pKD46菌株的获得
        5.3.6 Pseudomonas sp. JY-Q/pKD46的鉴定
        5.3.7 线性打靶片段的制备与检测
        5.3.8 重组子的筛选和获得
        5.3.9 重组子的鉴定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二环及含氟二氢吡啶环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发展过程
    1.3 新烟碱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和作用机制
        1.3.1 新烟碱类化合物的主要构成
        1.3.2 新烟碱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国内外处境
第二章 课题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1 课题的设计思路
        2.1.1 二环顺式新烟碱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2.1.2 含氟二氢吡啶类新烟碱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2.1 合成路线的确定
        2.2.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三章 含二环顺式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过程、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含二环顺式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 目标化合物 CSXA12 的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测定
        3.3.1 目标化合物 CSXA12 的单晶培养
        3.3.2 目标化合物 CSXA12 的晶体结构测定
    3.4 含二环类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4.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3.4.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3.5 结果讨论
        3.5.1 典型目标化合物的谱图分析
        3.5.2 合成过程讨论及分析
        3.5.3 杀虫活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氟二氢吡啶类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过程、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含氟二氢吡啶类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 目标化合物 CSXB19 的单晶培养及结构测定
        4.3.1 目标化合物 CSXB19 的单晶培养
        4.3.2 目标化合物 CSXB19 的结构测定
    4.4 含氟二氢吡啶类新烟碱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4.4.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4.4.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5 结果讨论
        4.5.1 典型目标化合物的谱图分析
        4.5.2 合成过程讨论及分析
        4.5.3 杀虫活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新型烟碱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农药和杀虫剂概述
        1.1.1 现代农药的研发特点
        1.1.2 农药使用的优点、缺点和农药发展的趋势
        1.1.3 杀虫剂概述
        1.1.3.1 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1.1.3.2 目前杀虫剂的研究热点
    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2.2 商品化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简介
        1.2.3 近十年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2.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主要结构和杀虫机理
        1.2.4.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主要结构
        1.2.4.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2.5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方法
        1.2.6 Knoevenagal 缩合反应
    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新烟碱类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3.2 新烟碱类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工艺研究
第二章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1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结构鉴定
        2.3.3.2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和氯乙腈的摩尔比对反应的收率的影响
        2.3.3.3 不同溶剂对产率的影响
        2.3.3.4 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3.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3.3.6 缚酸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4.2 实验步骤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3.1 3-[2-(4-氯-苯基)-1-氰基-乙烯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结构鉴定
        2.4.3.2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和对氯苯甲醛的摩尔比对反应收率影响
        2.4.3.3 不同溶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4.3.4 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4.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3.6 催化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 各化合物的物化参数、核磁氢谱和红外数据
    2.6 生物活性测试
        2.6.1 杀虫活性测试
        2.6.2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3-(3,3-二甲基-氧代-丁基) -2-氰基亚胺-1,3-噻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3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3.4 3-(3,3-二甲基-氧代-丁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3.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4.2 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3.1 3-(3,3-二甲基-氧代-丁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结构鉴定
        3.4.3.2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和 1-氯频呐酮的摩尔比对反应产率和含量的影响
        3.4.3.3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4.3.4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3.4.3.5 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4.3.6 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
    3.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生物活性测试
        3.6.1 杀虫活性测试
        3.6.2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2-氰基亚胺-1,3-噻唑衍生物的合成
    4.1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步骤
    4.2 3-(2,4-二氯-苄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的合成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3-(2,4-二氯-苄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的结构鉴定
        4.3.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Pseudomonas sp.HF-1响应尼古丁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及其降解机制与污染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尼古丁的理化性质
    1.2 尼古丁的生物毒性及污染现状
        1.2.1 尼古丁的生物毒性
        1.2.2 尼古丁的污染现状
    1.3 微生物降解尼古丁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尼古丁的微生物降解
        1.3.2 微生物在处理烟草废弃物上的应用
        1.3.3 基于分子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的研究方法
    1.4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二章 菌株HF-1 amo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酶活测定
    引言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amo的克隆与重组质粒构建
        2.2.2 表达菌株BL21-pET-41b-amo的构建以及诱导表达
        2.2.3 胺氧化酶的酶活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因amo的克隆与重组质粒构建
        2.3.2 表达菌株的构建与表达
        2.3.3 胺氧化酶的酶活测定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菌株HF-1响应尼古丁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菌株HF-1响应尼古丁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HF-1的生长及其对尼古丁的降解
        3.2.2 菌株HF-1提取物的~1H NMR波谱
        3.2.3 尼古丁诱导下代谢组学变化
    3.3 讨论
        3.3.1 细菌的生长与核苷酸代谢
        3.3.2 葡萄糖代谢
        3.3.3 尼古丁的降解
        3.3.4 抗氧化性及渗透适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HF-1对烟草废弃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引言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土壤
        4.1.2 试剂及试剂盒
    4.2 菌株HF-1对烟草废弃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4.2.1 烟草废弃物的准备
        4.2.2 供试土壤的活化预处理
        4.2.3 供试土壤的生物强化
        4.2.4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4.2.5 结果与讨论
    4.3 菌株HF-1在土壤中的定植及生态效应
        4.3.1 烟草废弃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2 Real-time定量PCR
    4.4 菌株HF-1在烟草废弃物胁迫下的氧化应激反应
        4.4.1 实验材料
        4.4.2 不同污染浓度下土壤的氧化应激反应
        4.4.3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6)缩合—环合反应制备硝基二氢吡啶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概况
        1.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现
        1.2.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商品化品种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3.1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的机能和结构
        1.3.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1.4.1 几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
        1.4.2 抗性治理
    1.5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创新和进展
第二章 酰胺基取代的硝基二氢吡啶类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杀虫活性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 中间体的合成
        2.3.1 中间体(39)的合成
        2.3.2 重要中间体NTN32692(4)的合成
        2.3.3 含取代基的氰基乙酰胺中间体的合成
        2.3.4 Knoevenagel反应产物(中间体)的合成
    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1 含伯酰胺取代基的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2 含仲酰胺取代基的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3 典型目标化合物的谱图分析
    2.5 生物活性测试
        2.5.1 化合物活性筛选
        2.5.2 化合物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实验种群毒力活性测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实验过程讨论
        2.6.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硫代伯酰胺基取代的硝基二氢吡啶类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杀虫活性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3 中间体的合成
        3.3.1 劳森试剂(L.R.)的合成
        3.3.2 中间体硫代氰基乙酰胺(73)的合成
    3.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4.1 5-氨基-1-(6-氯-3-甲基吡啶基)-7-(4-甲氧基)苯基-8-硝基-1,2,3,7-四氢咪唑并[1,2-α]吡啶-6-硫代酰胺
        3.4.2 5-氨基-1-(6-氯-3-甲基吡啶基)-7-(2-甲基)苯基-8-硝基-1,2,3,7-四氢咪唑并[1,2-α]吡啶-6-硫代酰胺
        3.4.3 5-氨基-1-(6-氯-3-甲基吡啶基)-7-(2,4-二氯)苯基-8-硝基-1,2,3,7-四氢咪唑并[1,2-α]吡啶-6-硫代酰胺
        3.4.4 5-氨基-1-(6-氯-3-甲基吡啶基)-7-(4-氯)苯基-8-硝基-1,2,3,7-四氢咪唑并[1,2-α]吡啶-6-硫代酰胺
        3.4.5 5-氨基-1-(6-氯-3-甲基吡啶基)-7-(4-氟)苯基-8-硝基-1,2,3,7-四氢咪唑并[1,2-α]吡啶-6-硫代酰胺
        3.4.6 5-氨基-1-(6-氯-3-甲基吡啶基)-7-(4-溴)苯基-8-硝基-1,2,3,7-四氢咪唑并[1,2-α]吡啶-6-硫代酰胺
    3.5 生物活性测试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实验过程讨论
        3.6.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含硫醚结构新烟碱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新烟碱类杀虫剂发展历程
    1.3 正在开发的新烟碱类化合物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理
        1.4.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
        1.4.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模式
    1.5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及治理
    1.6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含硫醚结构体系新烟碱类杀虫剂的设计思想
    2.1 含硫醚结构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依据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1 重要中间体的合成路线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第三章 含硫醚结构四氢嘧啶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1 重要中间体的合成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 生物活性测试
        3.3.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3.3.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3.4 结果讨论
        3.4.1 典型目标化合物(NO.6)的图谱分析
        3.4.2 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硫醚结构四氢吡啶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2.1 重要中间体的合成
        4.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 生物活性测试
        4.3.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4.3.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4 结果讨论
        4.4.1 典型目标化合物(NO.14)的图谱分析
        4.4.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4.4.3 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8)类烟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烟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
        1.2.1 哺乳动物的nAChR结构
        1.2.2 昆虫的nAChR的结构
    1.3 nAChR的配体
    1.4 nAChR作为药物的作用靶体
        1.4.1 nAChR与认知功能障碍
        1.4.2 nAChR与癫痫
        1.4.3 nAChR与退行性神经疾病
        1.4.4 nAChR与精神分裂
        1.4.5 nAChR与抑郁症
        1.4.6 nAChR与图雷特氏综合症
    1.5 nAChR作为杀虫剂的作用靶体
        1.5.1 植物源烟碱—烟碱及其类似物
        1.5.2 硝基乙烯基类化合物
        1.5.3 新烟碱类化合物
        1.5.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1.5.5 多杀菌素类杀虫剂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目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
2 烟碱类醛肟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2.1 分子设计
    2.2 合成路线的确定
    2.3 试验部分
        2.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2 中间体Ⅱ-M1的合成
        2.3.3 化合物Ⅱ-1的合成
        2.3.4 目标化合物Ⅱ-2的合成及表征
    2.4 目标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2.4.1 目标化合物Ⅱ-2的形成机理
        2.4.2 目标化合物Ⅱ-2的结构确定
    2.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2.5.1 目标化合物Ⅱ-2的杀虫活性
        2.5.2 目标化合物Ⅱ-2的除草活性
        2.5.3 目标化合物Ⅱ-2的杀菌活性
    2.6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2.6.1 目标化合物Ⅱ-2的杀虫活性分析
        2.6.2 目标化合物Ⅱ-2的除草及杀菌活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烟碱类肟醚和嘧唑醇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3.1 分子设计
    3.2 合成路线的确定
    3.3 试验部分
        3.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3.2 目标化合物Ⅲ-1的合成及表征
        3.3.3 目标化合物Ⅲ-2的合成及表征
    3.4 目标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3.4.1 目标化合物Ⅲ-1的形成机理
        3.4.2 目标化合物Ⅲ-2的形成机理
        3.4.3 目标化合物Ⅲ-2的结构确定
    3.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5.1 目标化合物Ⅲ-1和Ⅲ-2的杀虫活性
        3.5.2 目标化合物Ⅲ-1和Ⅲ-2的除草活性
        3.5.3 目标化合物Ⅲ-1和Ⅲ-2的杀菌活性
    3.6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硝基为顺式构型的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4.1 分子设计
    4.2 合成路线的确定
    4.3 试验部分
        4.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3.2 原料的合成
        4.3.3 目标化合物Ⅳ-1的合成及表征
        4.3.4 目标化合物Ⅳ-2的合成及表征
        4.3.5 目标化合物Ⅳ-3的合成及表征
        4.3.6 目标化合物Ⅳ-4的合成及表征
    4.4 目标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4.4.1 目标化合物Ⅳ-1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4.4.2 目标化合物Ⅳ-2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4.4.3 目标化合物Ⅳ-3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4.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4.5.1 目标化合物Ⅳ-1的杀虫活性
        4.5.2 目标化合物Ⅳ-2的杀虫活性
        4.5.3 目标化合物Ⅳ-3的杀虫活性
    4.6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双吸电基团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5.1 分子设计
    5.2 合成路线的确定
    5.3 试验部分
        5.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3.2 原料的合成
        5.3.3 目标化合物Ⅴ-1的合成及表征
    5.4 目标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5.4.1 目标化合物Ⅴ-1的形成机理
        5.4.2 目标化合物Ⅴ-1的结构确定
    5.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5.6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氟硼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6.1 分子设计
    6.2 合成路线的确定
    6.3 试验部分
        6.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3.2 中间体Ⅵ-M1和Ⅵ-M2的合成
        6.3.3 目标化合物ⅥA的合成及表征
        6.3.4 目标化合物ⅥB的合成及表征
    6.4 目标化合物生成的机理及结构确定
        6.4.1 目标化合物ⅥA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6.4.2 目标化合物ⅥB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确定
        6.4.3 目标化合物ⅥB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研究
    6.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6.5.1 目标化合物ⅥA和ⅥB的杀虫活性
        6.5.2 目标化合物ⅥA和ⅥB的杀菌活性
    6.6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6.6.1 目标化合物ⅥA和ⅥB的杀虫活性分析
        6.6.2 目标化合物ⅥA和ⅥB的杀菌活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型三唑类化合物及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历史回顾及现状
        1.2.2 三氮唑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1.2.2.1 杀菌作用机制
        1.2.3 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2.3.1 基团性质对活性的影响
        1.2.3.2 立体异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1.2.4 三唑类化合物的主要类型
        1.2.4.1 三氮唑和烷基碳原子相连
        1.2.4.2 三氮唑与烯基碳原子相连
        1.2.4.3 三氮唑与羰基碳原子相连
        1.2.4.4 三氮唑与杂原子相连
        1.2.4.5 三氮唑与杂环化合物相连
        1.2.5 典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1.2.5.1 N-烷基化法
        1.2.5.2 环氧化物法
        1.2.5.3 加成反应法
    1.3 1,3,4-恶二唑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肟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存在问题、建议及展望
        1.5.1 存在问题
        1.5.2 建议
        1.5.3 展望
    1.6 烟碱类农用杀虫剂简介
        1.6.1 烟碱类农用杀虫剂的历史背景
        1.6.2 烟碱类杀虫剂介绍
        1.6.2.1 吡虫啉
        1.6.2.2 啶虫脒
        1.6.2.3 噻虫嗪
        1.6.2.4 烯啶虫胺
        1.6.2.5 呋虫胺
        1.6.2.6 噻虫啉
        1.6.2.7 噻虫胺
        1.6.2.8 其它品种
        1.6.3 烟碱类化合物的特性
        1.6.4 应用前景
2 新型含恶二唑基团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2.1 2-(1H-1,2,4-三唑)基乙酸乙酯(1)的制备
        2.3.2.2 2-(1H-1,2,4-三唑)基乙酰肼(2)的制备
        2.3.2.3 5-[(1H-1,2,4-三氮唑-1-基)亚甲基]-1,3,4-恶二唑-2-硫醇(4)的制备
        2.3.2.4 2-溴-1-芳基乙酮(5)的制备
        2.3.2.5 2-氯-1-(4′-氟苯基)乙酮(5′)的制备
        2.3.2.6 2-溴甲基-4-甲基-2-苯基-1,3-二氧戊环(6)的制备
        2.3.2.7 1-(5-((4-甲基-2-苯基-1,3-二氧戊环-2-基)甲硫基)-1,3,4-恶二唑-2-基)甲基)-1H-1,2,4-三氮唑(7)的制备
        2.3.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测试方法
        2.3.3.1 病原菌
        2.3.3.2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2.4.1.1 2-(1H-1,2,4-三唑)基乙酸乙酯(1)的合成方法讨论
        2.4.1.2 2-(1H-1,2,4-三唑)基乙酰肼(2)的合成方法探讨
        2.4.1.3 5-[(1H-1,2,4-三唑-1-基)亚甲基]-1,3,4-恶二唑-2-硫醇(4)的合成方法探讨
        2.4.1.4 2-溴-1-芳基乙酮(5)的合成方法探讨
        2.4.1.5 2-溴甲基-4-甲基-2-苯基-1,3-二氧戊环(6)的合成方法探讨
        2.4.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2.4.2.1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EA)
        2.4.2.2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3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4 化合物的质谱(MS)数据分析
        2.4.3 生物活性
3 新型含均三唑基团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 合成路线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与条件
        3.3.2 实验方法
        3.3.2.1 2-(1H-1,2,4三唑)基乙酸乙酯(1)的制备
        3.3.2.2 2-(1H-1,2,4三唑)基乙酰肼(2)的制备
        3.3.2.3 1-(2-(1H-1,2,4-三唑-1-基)乙酰基)-4-苯基硫代氨基脲(3)的制备
        3.3.2.4 5-((1H-1,2,4-三唑-1基)甲基)-4-苯基-4H-1,2,4-三唑-3-硫醇(4)的制备
        3.3.2.5 1-((5-(硫代氯甲基)-4-苯基-4H-1,2,4-三唑-3-基)甲基)-1H-1,2,4-三唑(5)的制备
        3.3.2.6 1-((5-((4-氯代苯氧基)硫甲基)-4-苯基-4H-1,2,4-三唑-3-基)甲基)-1H-1,2,4-三唑(6)的制备
        3.3.2.7 化合物Ⅱ6d单晶培养与结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3.4.1.1 5-((1H-1,2,4-三唑-1基)甲基)-4-苯基-4H-1,2,4-三唑-3-硫醇(4)的合成方法讨论
        3.4.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3.4.2.1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EA)
        3.4.2.2 红外光谱(IR)分析
        3.4.2.3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3.4.2.4 化合物的质谱(MS)数据分析
        3.4.3 化合物Ⅱ6d的单晶结构
        3.4.3.1 晶体结构描述
        3.4.4 生物活性
4 含肟酯基团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4.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4.2 合成路线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实验方法
        4.3.2.1 2-溴代对甲基苯乙酮(1)的制备
        4.3.2.2 2-氯代对甲基苯乙酮(1′)的制备
        4.3.2.3 2-(1-H-1,2,4-三唑-1-基)对甲基苯乙酮(2)的制备
        4.2.2.3 ω-1H-1,2,4-三氮唑基-4-甲基苯乙酮肟(3)的制备
        4.3.2.4 ω-1H-1,2,4-三氮唑基-4-甲基苯乙酮肟酯(4)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4.4.1.1 2-(1-H-1,2,4-三唑-1-基)对甲基苯乙酮(2)的合成方法探讨
        4.4.1.2 ω-1H-1,2,4-三氮唑基-4-甲基苯乙酮肟(3)的合成方法探讨
        4.4.1.3 ω-1H-1,2,4-三氮唑基-4-甲基苯乙酮肟酯(4)的合成方法探讨
        4.4.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4.4.2.1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EA)
        4.4.2.2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IR)分析
        4.4.2.3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4.4.3 生物活性
5 含硝基亚氨基咪唑烷的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5.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5.2 合成路线
    5.3 实验部分
        5.3.1 仪器与试剂
        5.3.2 实验方法
        5.3.2.1 硝基胍(1)的制备
        5.3.2.2 乙二胺盐酸盐(2)的制备
        5.3.2.3 2-硝基亚氨基咪唑烷(3)的制备
        5.3.2.4 间苯氧基苯甲醇(4)的制备
        5.3.2.5 间苯氧基氯化苄(5)的制备
        5.3.2.6 1-(3-苯氧基苯基)-2-硝基亚氨基-咪唑烷(6)的制备
        5.3.2.7 化合物Ⅳ6e单晶培养与结构测定
        5.3.3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5.3.3.1 测试对象
        5.3.3.2 测试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5.4.1.1 硝基胍的合成方法探讨
        5.4.1.2 1-(3-苯氧基苯基)-2-硝基亚氨基-咪唑烷的合成方法探讨
        5.4.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5.4.2.1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EA)
        5.4.2.2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IR)分析
        5.4.2.3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5.4.3 化合物Ⅳ6e的晶体结构描述
        5.4.4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新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 三唑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概述
        1.2 三氮唑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1.2.1 杀菌作用机制
        1.2.2 除草作用机制
        1.3 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3.1 基团性质对活性的影响
        1.3.2 立体异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1.4 三唑类化合物的主要类型
        1.4.1 三氮唑和烷基碳原子相连
        1.4.2 三氮唑与烯基碳原子相连
        1.4.3 三氮唑与羰基碳原子相连
        1.4.4 三氮唑与杂原子相连
        1.4.5 三唑与杂环化合物相连
        1.5 典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1.5.1 N-烷基化法
        1.5.2 环氧化物法
        1.5.3 加成反应法
    2 存在问题、建议及展望
        2.1 存在问题
        2.2 建议
        2.3 展望
    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4 烟碱类农用杀虫剂简介
        4.1 烟碱类农用杀虫剂的历史背景
        4.2 烟碱类杀虫剂介绍
        4.3 烟碱类化合物的特性
        4.4 应用前景
    5 噻虫嗪简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芳酰氨基硫尿基团的新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化合物苯甲酰氯(Ⅰ)的制备
        1.2.2 化合物三唑乙酸乙酯(Ⅲ)的制备
        1.2.3 化合物三唑乙酰肼(Ⅳ)的制备
        1.2.4 化合物1-苯甲酰胺基-4-(1′-H-(1,2,4-三唑)-1-乙酰基)-氨基硫脲(Ⅴ)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2.1.1 酰氯的合成方法探讨
        2.1.2 三唑乙酰肼的合成方法探讨
        2.1.3 1-苯甲酰胺基-4-(1′-H-(1,2,4-三唑)-1-乙酰基)-氨基硫脲(Ⅴ)的合成方法探讨
        2.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2.2.1 IR分析
        2.2.1.1 =C-H振动吸收
        2.2.1.2 N-H振动吸收
        2.2.1.3 C=O的吸收
        2.2.1.4 C=N的吸收
        2.2.1.5 C=S的振动吸收
        2.2.2 ~1HNMR分析
        2.2.3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
        2.2.4 MS分析
        2.3 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噻二唑的新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化合物苯甲酰氯(Ⅰ)的制备
        1.2.2 化合物三唑乙酰肼(Ⅳ)的制备
        1.2.3 化合物1-苯甲酰胺基-4-(1'-H-(1,2,4-三唑)-1-乙酰基)-氨基硫脲(Ⅴ)的制备
        1.2.4 化合物2-苯甲酰胺基-5-((1'-H-1,2,4-三唑)-1-乙酰基)-1,3,4-噻二唑(Ⅵ)的制备
    2.结果与讨论
        2.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2.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2.2.1 红外光谱(IR)分析
        2.2.1.1 C=0的吸收
        2.2.1.2 C=N的吸收
        2.2.1.3 C-S、C-N的振动吸收
        2.2.1.4 N-H的振动吸收
        2.2.2 核磁共振(~1H NMR)分析
        2.2.3 质谱(MS)分析
        2.2.4 元素分析
        2.3 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的合成研究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2-氯-5-氯甲基噻唑的制备
        1.2.1.1 1-异硫氰酸基-2-氯-2-丙烯的制备
        1.2.1.2 2-氯-5-氯甲基噻唑的合成
        1.2.2 3-甲基-4-硝基亚胺-1,3,5-恶二嗪的合成
        1.2.2.1 硝基胍的制备
        1.2.2.2 N-甲基-N'-硝基胍的合成
        1.2.2.3 3-甲基-4-硝基亚胺-1,3,5-恶二嗪的合成
        1.2.3 噻虫嗪的合成
    2.结果与讨论
        2.1 1-异硫氰酸基-2-氯-2-丙烯合成结果与讨论
        2.1.1 结果
        2.1.2 讨论
        2.1.3 结论
        2.2 2-氯-5-氯甲基噻唑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果
        2.2.2 讨论
        2.2.3 结论
        2.3 硝基胍合成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果
        2.3.2 讨论
        2.3.3 结论
        2.4 N-甲基-N'-硝基胍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果
        2.4.2 讨论
        2.4.3 结论
        2.5 3-甲基-4-硝基亚胺-1,3,5-恶二嗪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2.5.1 结果
        2.5.2 讨论
        2.5.3 结论
        2.6 噻虫嗪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2.6.1 结果
        2.6.2 讨论
        2.6.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四、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极小单胞菌Pusillimonas sp.T2分解代谢烟酸的关键基因功能研究[D]. 袁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1)
  • [2]废烟叶水提液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功能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和特性研究[D]. 何厚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3]二环及含氟二氢吡啶环新烟碱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崔书霞. 济南大学, 2014(02)
  • [4]新型烟碱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D]. 张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5]Pseudomonas sp.HF-1响应尼古丁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及其降解机制与污染修复[D]. 王欣. 浙江大学, 2012(10)
  • [6]缩合—环合反应制备硝基二氢吡啶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D]. 张淼.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1)
  • [7]含硫醚结构新烟碱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唐磊. 济南大学, 2010(05)
  • [8]类烟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D]. 王可为.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9]新型三唑类化合物及新烟碱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张朴永. 青岛科技大学, 2007(04)
  • [10]新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的合成研究[D]. 司国栋. 青岛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烟碱类杀虫剂JP-339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