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客车超载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一种新型客车超载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一、新型客车超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唐浩[1](2021)在《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用工成本逐年递增等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社会物流园区纷纷加快智能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运用在园区安防提高和效率提升,创新构建无人化立体化智能安防体系。近年来,铁路以物流基地为载体,持续深化货运增量行动,实现连续四年货运量持续增长,在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铁路物流基地沿用传统人眼盯控、经验决策的安防作业模式,难以适应铁路货运持续增量的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了提升铁路物流基地的作业安防水平,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基于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铁路物流基地各作业环节安全事故与问题隐患的成因,得出碰撞冲突是作业安防突出问题。在解析铁路物流基地整车与集装箱作业流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包括3大环节共15个细分场景的风险项点及对应安防需求。借鉴社会物流企业作业安防体系建设的共性特征与发展经验,引入轨迹交叉论,结合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场景,提出作业安防体系的构建思路,运用需求传递和聚类方法研究提出了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技术体系架构。围绕铁路物流基地站内走行环节车辆交通拥堵、绕行、碰撞问题,构建“大门-汽车衡-仓库”为主体的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围绕库内叉车、货运员与设施的碰撞冲突问题,构建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多叉车库内搬运防撞模型算法,设计货运员与叉车的冲突解决方案和派发任务叉车路径规划优先级排序。本文以构建轨迹交叉影响下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为目标,重点研究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技术体系、站内走行车辆路径优化与库内叉车搬运防撞方法,为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图51幅,表3个,参考文献82篇。

丁冠芳[2](2020)在《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列车运行安全又是铁路运输的重中之重。列车偏载除了对列车轮轨造成严重的磨损外,还可能导致脱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而当前的列车偏载监测装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枕轨间距不匹配导致检测准确性下降、检测平台安装及维修难度大、监测过程中对列车的速度有限制等。而智能化的列车偏载监测手段还是空白,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个可对列车偏载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而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车载式传感器的列车偏载监测系统,可为列车的偏载监测提供一种远程、实时、准确的监测手段。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列车偏载因素分析及偏载指标筛选。首先从影响列车偏载的几点原因(如货物布放不合理、弯道超速、单侧路基沉降、侧风等)入手,对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由此确定系统需要采集的数据信息。(2)列车偏载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比较几种传感器的安装使用方法及性能参数等,重点考虑适用条件及测量精度,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传感器以确定系统的硬件组成;数据处理方法:传感器测量的数据需进行异常值剔除,文中采用一组数据中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求取平均值的方法来避免异常数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列车偏载监测系统方案设计。该系统利用各类传感器实现有效数据的测量:二维电子罗盘SEC225测量列车与水平面的夹角,GPS测量列车的运行速度及位置信息,温湿度记录仪TH20RS记录列车内的温湿度数据,风速传感器SM5386B检测环境风速等。再由嵌入式工控机IBOX-601 PLUS对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倾角原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数据打包上传至监控中心计算机,实现传感器技术与无线数传技术的结合。(4)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实现与实验测试。硬件部分根据各仪器所选择的通讯方式进行连线,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或者通用的上位机进行调试,以保证硬件部分的连通。软件部分中监测界面的设计以及系统功能的实现皆通过Java语言编程实现。在阈值确定过程中加入自适应算法,根据列车运行的具体位置及环境参数进行阈值确定;在程序开发中选用TCP/IP通信协议实现C/S模式下的网络通信功能;选用SQL Server 2000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即列车运行线路上轨道参数部分的数据,方便进行数据的提取和管理。通过对系统进行硬件、软件测试,系统各方面性能也得到充分检测,可实现对列车的实时监测。

李晓雷[3](2020)在《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床作为制造业生产的“母机”,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先进机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机床的可靠性上。为了支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本论文依托“千台国产数控车床可靠性提升工程”课题展开研究。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与设计、制造、试验和应用等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重点从设计和试验环节展开研究。论文首先针对目前数控车床缺乏可靠性设计的问题,对整机进行了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研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Edgeworth级数法建立了数控车床的可靠性模型,并得出了Edgeworth级数对数控车床的故障间隔数据建模的正确性比较好的结论。考虑到数控车床的可靠性取决于各功能部件的可靠性,基于模糊-熵权法对数控车床进行了可靠性分配。这为对功能部件供应商提出可靠性要求提供了基础。对ETC系列的数控车床整机进行了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并建立了FMEA分析表,并对数控车床的潜在问题进行了改进。刀架是高档数控车床的关键性和典型性功能部件,其结构复杂、转位精度要求高,在实际应用中转位精度的可靠性对机床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动力伺服刀架的定位精度的可靠性和灵敏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解刀架转位定位过程,将其考虑为具有两个子模块传动机构和锁紧机构的串联系统。锁紧模块部分的输入变量为传动模块的输出变量。由于整个系统的转位误差最终取决于锁紧机构的精定位过程,将刀架简化并建立三齿盘有限元模型。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获得刀架的转位偏差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可靠性摄动法计算出其精度可靠性并研究分析其精度可靠性灵敏度。为了实现对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评价,研究了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现场试验方法。给出了现场试验方案和方法、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机床故障的判定及计数原则。建立了高档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在以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中,各种用于评价的指标的相对权重是模糊的,都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参考了多种信息后对其量化。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其可靠性水平,而本文拟引入熵权法到评价体系中来反映可靠性的水平。最后对两种数控车床的故障数据进行了可靠性综合评价。最后,考虑到目前缺乏可靠性加载试验研究的现状,开发了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伺服刀架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采用伺服阀控制的液压油缸实现对伺服刀架的动态加载,主轴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采用测功机实现扭矩加载、采用液压缸实现径向和轴向加载。编制了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试验流程。分别对3台伺服刀架和2台主轴进行了可靠性加载试验并采集了故障数据。通过对其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分析,掌握了被测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水平。

刘吉[4](2018)在《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货运物流的快速发展,铁路车站传统的货检作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急需优化作业模式,采用先进的作业手段,为铁路货运安全提供有力保证。2007年起,原铁道部颁布一系列文件,对货检站安全集中监控提出相关具体技术要求,并要求各铁路局对本局范围内货运车站的货检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2013年,原铁道部颁布新的总体技术规范,为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统一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本文以新丰镇车站为例,分析了传统货检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简化货检作业的技术需求。以设计规范为基础,通过技术方案比选,设计了符合现场实际需求的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系统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机检信息源、外部接口信息源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机检信息源包括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等。外部接口信息源主要利用既有信息系统,包括现在车信息管理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预告计划、阶段计划等。将既有信息系统和新增的信息系统,融合到基础平台,达到信息共享,共同协作的目的。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货检作业流程,实现了货检作业深度信息化,提高了货车不良装载的检出率,提升了货检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铁路货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预留接入西安铁路局货检系统的接口,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西安铁路局、新丰镇车站三级联网提供条件。新丰镇车站的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

赵鹏[5](2018)在《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倾翻因素分析与安全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主要应用于现代果园采收和树体管理,辅助果农蹬高作业。本文针对果园坡地行驶作业环境,研究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的倾翻稳定性,设计防倾翻安全装置,并进行仿真分析和样机试验,以期提高平台抗倾翻能力。以采用履带行走机构的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为研究对象,展开的研究及设计工作包括:(1)根据对新型果园坡地作业环境、平台作业特点和典型作业工况的调研结果,确定了果园作业平台倾翻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力矩平衡法和标准化能量稳定裕度法对果园作业平台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倾翻稳定性的理论分析,确定了果园作业平台倾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平台典型作业工况针对倾翻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试验设计与分析,采用Inventor软件建立了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数字样机,参考汽车静态台架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作业平台倾翻仿真试验模型,参考工程升降平台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负载校核取点方法,创建了5种典型人员及物品载荷分布工况的仿真模块;借助仿真模型,对结构因素、载荷分布因素、人员作业因素对作业平台倾翻稳定性的作用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依次得到了4种举升高度下作业平台的最大倾翻稳定角值,5种典型载荷分布工况下地面不同倾斜角时平台的最大倾翻稳定角值,不同工况下作业平台工作台部分允许承受的最大侧向力值的数值变化情况。(2)根据分析出的倾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确定了一种基于载荷分布的移动式防倾翻安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及执行策略,设计并建立了装配调平机构的果园作业平台数字样机,利用Adams软件对调平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调平前后整机倾翻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数值变化情况、多组液压缸组合动作时影响搭载人员感受的运动参数的数值变化情况以及满足调平速度要求的调平液压缸的动作速度曲线和负载力曲线,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调平液压缸的安装尺寸和工作行程,检验了调平机构对机身倾翻稳定性的提升效果,校核了调平角速度和液压缸动作速度取值的合理性,同时为后面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中液压缸、液压泵性能参数计算和自动控制系统响应速度设计提供必要的参数依据。(3)基于调平机构结构形式和果园作业平台作业需求,设计了液压调平系统原理图及其执行策略,对调平液压缸、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及校核,确定了阀类元件及辅助元件的型号及规格;设计了自动调平控制方案,根据自动控制系统调平速度和精度要求,选用PID控制器,完成了调平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基于系统各环节硬件的物理参数建立了自动调平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调平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试凑法确定了系统响应效果最好时,PID控制器的控制系数为Kp=3.5,Ki=0,Kd=0.2。(4)通过对调平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试验分析表明:防倾翻安全装置调平机构能够有效降低倾翻稳定性评价指标横向载荷转移率即LTR值,提高倾翻稳定性。利用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自动调平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仿真分析表明:倾角偏差为最大可调平角度10°时,系统的响应时间为2.5s,无超调,无振荡,自动调平控制系统具备所需的快速响应能力;结合样机试制及试验,结果表明:安全装置能够有效提升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在坡地环境中的倾翻稳定性。

杨凯[6](2015)在《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车轮是机车车辆的最终受力部件,它把机车车辆的载荷传给钢轨,并在钢轨上转动来完成列车的运行。因此,车轮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作为列车车轮安全检测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能否在高速运行中被准确的检出直接决定着列车的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车轮在钢轨上高速行进时,综合因素的相互耦合对轨道产生较大的动力作用并对车轮-轨道的动态作用性能产生影响,准确及时的对轨道作用的定量评估,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内外针对车轮擦伤及不圆度的检测有很多方法,但多为低速应用或无法高速定量检测。为此,论文系统的研究高速运行条件下的轮轨作用关系模型,搭建系统高速实验平台,并定量得到检测结果。讨论各参数对于实际安全性控制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擦伤及不圆度的定义及形成原因,调研分析国内外既有的模型和检测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采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激光-位置敏感传感器作为关键核心器件解决该研究难点。针对翟婉明等人提出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依据检测对象特点,简化得到了垂向轮轨作用力计算模型,利用改进欧拉法求解偏微分方程组得到了定量计算结果,并通过大量的实验仿真给出了各种激励条件下的轮轨作用特点,并最终选择在80-140km/h下建立实验平台,保障对擦伤和不圆的检出效果。搭建了高速实验平台,给出了该实验平台的具体实施方案、检测原理和检测流程,对于各关键部件给予详细了选型说明,同时简要分析了系统误差。同时通过对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即可方便的检测出横向作用力,从而利用垂向力、横向力能够定量计算出影响行车安全性能和轮轨动力作用性能的多项相关参数。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详细分析并给出了实际工程实施用算法模型,介绍了如何利用实验平台及轮轨垂向作用力的计算模型计算出车轮的擦伤及不圆度,通过实际现场复核,验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检测数据较准确可靠,误差为±0.3mm。整个实验过程验证了简化的“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准确性、所设计算法的正确性和该实验平台自身的可行性。进一步扩展讨论了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控制指标,给出了扩展给出了影响行车安全性能的脱轨系数和轮轨动力作用性能的超偏载的计算方法、结合可以较为容易得到的垂向力、横向力、擦伤、不圆等参数,汇总给出了综合对各控制指标的参考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车辆-轨道”实际的应用研究空间,丰富了现有的“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理论研究成果,尤其将理论研究成果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架起了理论和实际的桥梁,给出了工程测量的解决方案并得到验证。同时为列车正线运行时的车轮缺陷检测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并为如何控制安全给出了明确定量的可实施的数据来源。

隆玲[7](2015)在《智能轮重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列车提速、运输量加大等带来的车辆超偏载问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测量火车超偏载的仪器包括轨道衡、超偏载仪和手压式轮重仪,这几种装置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就目前的现状分析,货车的超偏载测量领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和ARM技术的新型智能轮重仪,该装置具有重量轻、精度高、操作简单、方便携带等优点,很好的实现了源头控制,基本满足了现场测量要求。本文就智能轮重仪的整体方案设计、结构设计、软硬件设计、现场测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智能轮重仪主要由机械液压机构及电子测量控制单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电子测量控制单元又分为无线数据采集模块和上位机数据处理模块。无线数据采集模块采用ZigBee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具有组网灵活、传输可靠、稳定性高、实时性好、能量消耗小等优点,很好地实现了智能轮重仪的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打包和传输。上位机部分以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TM32F107芯片为核心,基于uC/OS-III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和uC/GUI图形界面,基本完成了智能轮重仪的系统软件的开发,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处理、文件处理、人机交互界面和对下位机的控制管理等功能,初步达到了应用要求。本设计的智能轮重仪使用便捷、准确、高效,可现场显示、打印、存储数据,能自动计算货运火车的超重、偏载、偏重信息,并将测量信息电子显示在液晶屏上,真正实现了铁道测量仪器的简便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姚雪萍[8](2014)在《载货汽车危险状态辨识及监测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运输行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由于运输行业的发展不足以及相关部门监管能力的匮乏,我国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近几年,道路运输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事故频繁发生。据统计,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由于生产经营运输车辆导致的伤亡比例较高,营运载货汽车的运输安全问题已成为道路交通运输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将“重点开发交通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处理技术”列为交通领域优先研究的技术之一,2008年交通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中也将“车辆安全性能及新技术、装备应用、营运车辆运行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等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研究任务。2011年,“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技术与示范”也逐渐在各省展开。针对日益严峻的道路运输形势,以德国为首的欧共体,以及美国和日本等车辆生产发达国家在车辆安全动态监控预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结合车联网技术对车辆行驶状态进行实时集中的监控,在危险状态预警、车-路协调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此可见,车辆在途状态的监控和危险状态预警是全球在车辆安全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作为造成重特大交通事故比例较高的营运载货汽车,对其在途状态的监测预警更成为重中之重,车辆危险状态辨识技术作为监控预警技术的基础,也成为车辆安全研究的前沿技术和热点。本文结合国家对营运载货汽车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方面的技术需求,依托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营运载货汽车安全性能检测与预警集成技术及装置》,重点研究车辆在途危险状态辨识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导致交通事故的几种典型危险状态,确定需要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参数,通过在一汽解放赛龙CA1169PK2L2EA80重型货车上加装传感器采集相应的车辆行驶状态参数信息;其次,通过分析传感器采集车辆状态数据,提出能够直接由单参数来判断车辆危险状态的方法;再次,通过对车辆悬架振动特性以及停车距离计算模型的分析,提出基于多个车辆状态参数来判断车辆载荷危险状态和行车间距危险状态方法;最后,基于虚拟仪器软件,以解放赛龙货车为车辆模型开发车辆危险状态监测预警仿真系统,系统可完成车辆故障预设仿真、试验室车辆危险状态监测预警试验,并且保留系统参数编辑能力、车辆状态信号实时采集程序,能够实现车载实时监控和试验室车辆危险状态的监控预警仿真的双重需求。研究为载货汽车行驶状态监测预警阈值的设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车辆监控预警车载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上位机软件程序和试验室仿真研究平台。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包含以下5方面:1.车辆危险状态分析和行驶状态信息采集系统分析了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导致事故的车辆超速、超载、行驶纵向间距不足、机械故障和爆胎等典型危险状态因素,从而确定了制动系中的制动管路压力、制动蹄片温度、蹄片磨损程度、制动灯、转向灯状态、轮胎温度与压力、车辆载荷状态和车速等容易快速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状态参数。通过在解放赛龙车货车上安装相应的传感器来获取以上参数信息,并使用单片机采集和存储传感器信号数据。2.基于单参数的危险状态判定方法研究通过对传感器获取车辆状态参数信息的特征分析,结合试验车辆结构性能要求,车辆行驶环境(路面情况及天气温度)综合因素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单个传感器参数数据的载货汽车危险状态判定方法,其中包括载货汽车行驶速度、轮胎温度压力、转向/制动灯、制动蹄片温度及磨损异常状态辨识,确定了以上危险状态判定阈值。3.基于悬架振动特性的载荷危险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建立了二自由度车辆后悬架振动模型,以路面不平度作为激励输入,分析不同行驶速度,不同装载状态下车辆悬架动行程和悬架动态载荷间关系,提出了采用测量悬架变形量来计算车辆载荷状态的方法;基于此方法开发了带过载保护的拉线式载荷状态检测装置,分别采用Levenberg-Marquardt和EMD方法对载荷状态传感器信号进行了处理,分析了两种方法在动态载荷信号处理方面可行性和实用性,并确定使用EMD方法作为动态载荷信号的处理方法;结合路面环境、车辆行驶速度,载荷状态参数信息,提出了使用水平质心位置监测来判断车辆偏载,货物脱落滑移等载荷危险状态的方法;使用试验车辆在可靠性路面及八种特殊路面上车辆不同工况(行驶车速,载荷状态)下进行了载荷状态检测试验和水平质心位置监测试验,实现了车辆水平质心的测定,验证了载荷状态检测的准确性和水平质心位置监测的可行性。4.基于停车距离的多参数危险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建立停车距离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停车距离的主要因素包括驾驶人自身因素,车辆状态参数,制动器结构参数和道路环境因素。通过对驾驶员制动反应时间、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制动管路压力、制动蹄片温度、路面附着系数等制动距离的影响参数的分析,基于制动力学分析建立停车距离计算公式,并通过空挡怠速、滑行试验来标定停车距离计算模型中车辆内外阻力参数。最后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仿真试验和实车制动试验,验证了停车距离计算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5.车辆危险状态监测及预警仿真系统的设计基于虚拟仪器软件开发了危险状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系统包含前面板(人机交互界面)和程序框图两大部分;其中软件程序的编写完成了行驶状态信息输入、单参数危险状态判定、多参数危险状态辨识、监测结果显示及预警四个功能;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输入程序保留数据采集卡实时信号输入、车辆运行状态信息数据库输入、车辆运行状态信号仿真输入三种输入方式。数据库数据和仿真信号输入可实现试验室预设车辆危险状态仿真试验,同时预留的串口信号实时导入模块也可做为实车危险状态监测预警系统的上位机程序进行扩展开发。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载货汽车危险状态辨识方法及设计开发的车辆危险状态监测及预警仿真系统为车辆在途行驶状态安全监测预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预防载货汽车引发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晗[9](2014)在《基于PSD的运行列车轮轨安全作用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问题。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加速实现铁路的现代化,对我国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而随着铁路系统的全面提速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问题。对运行机车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用科学化手段为铁路安全保驾护航,才能进一步实现以科技保安全的目标,更好的适应铁路快速发展的要求。本文根据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激光-位置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车辆-轨道作用力模型,运行列车超偏载模型以及计算车轮脱轨系数的模型。使用SIMPACK软件对轮轨作用力模型进行了仿真,并且设计了基于轮对高速动态检测系统计算车辆超偏载状态和车轮脱轨系数的算法。本文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本文研究的相关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及运行列车超偏载和脱轨系数的计算做了详细的介绍。对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的理论仿真的部分主要仿真包括:计算了轮轨间垂向力,横向力以及脱轨系数,并使用了Matlab对不同半径和速度下的这些参数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可以实现计算这些参数在直道和弯道之间的转换。本文使用根据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实验平台采集实验数据,设计了处理采集的数据处理的算法,并且将实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本文所述方案的可行性,对检测运行机车超偏载状态和计算运行列车的车轮的脱轨系数有一定参考价值。最后是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将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研究内容的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黄彬[10](2014)在《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集装箱运输的贡献[1],近几年,集装箱铁道运输业发展十分迅猛,集装箱运输占我国的铁路货运的比重每年攀升。但是集装箱运输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安全隐患问题,例如集装箱的超载、偏载现象带来不小影响[2][3]。万一集装箱出现超偏载,但在装上列车前没有检测出来,载有该货物的列车重心的偏移超过了限定值,可能会造成列车脱轨或翻车的严重事故。为了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输,一定要把超载、偏载控制在源头,即对每个待装载的集装箱进行严格的超偏载检测。在现今的国际联运中,还没有使用相关装载前超偏载检测装置,只能凭借工人的经验在码箱时肉眼观察是否有超偏载情况,更不能提供相关有效数据,这样就不能对货运人提出开箱检查或拒绝运输的要求,从而给之后的运输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4]。由此可见,在国际运联中很有必要安装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铁路集装箱运输超偏载的检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铁道部门也曾引进过国外的设备,但都没有取得预想效果。本文的目的就是设计一款新型集装箱超偏载检查装置,能够适应现场复杂环境,成本低、使用方便、同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测量精度[5][6]。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说明,然后简单概括了集装箱超偏载检测的现状对并对国内外集装箱超偏载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之后对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组成结构及力学模型分析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系统进行误差分析。其次,对整个硬件部分分成称重传感器模块、仪表放大器模块、Zigbee无线传输模块、主控芯片模块、打印模块、显示模块、存储模块七个部分进行了说明,对每个模块中的元器件主要参数、功能进行说明。然后,对装置的软件部分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主机芯片植入的实时操作系统uC/OS-III和无线模块的Z-stack协议栈,并对uC/OS-III的移植过程进行说明,之后对各模块程序作简要概述,之后列出使用本装置实际检测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装置设计的总结,并指出接下来系统需要改善的地方。

二、新型客车超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客车超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货运场站安全管理优化方面
        2.1.2 货运作业安全防护技术方面
        2.1.3 货运作业安全防护装备方面
    2.2 理论基础
        2.2.1 轨迹交叉论
        2.2.2 铁路物流需求传递理论
        2.2.3 A*算法
        2.2.4 拓扑-栅格地图
    2.3 本章小结
3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发展现状
        3.1.1 铁路货运场站发展概况分析
        3.1.2 铁路货运场站安全事故分析
        3.1.3 铁路货运场站问题隐患分析
    3.2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建设不足
    3.3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风险特征及需求分析
        3.3.1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流程分析
        3.3.2 需求受理安防风险及需求
        3.3.3 装车承运安防风险及需求
        3.3.4 卸车交付安防风险及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
    4.1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现状
        4.1.1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现状分析
        4.1.2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经验借鉴
    4.2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作业安防体系研究
        4.2.1 概念界定
        4.2.2 构建思路
    4.3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
        4.3.1 安防技术划分模型
        4.3.2 安防技术选择聚类
        4.3.3 安防技术体系架构
        4.3.4 安防技术运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典型场景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方法研究
    5.1 考虑站内轨迹交叉影响的车辆走行路径优化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1.3 算例研究
    5.2 考虑库内轨迹交叉影响的装卸搬运防撞方法
        5.2.1 问题描述
        5.2.2 冲突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2.4 算例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偏载监测现状
        1.2.1 国内发展概况
        1.2.2 国外研究方向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列车产生偏载的原因分析
        1.3.2 列车偏载监测方法研究
        1.3.3 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方案设计
        1.3.4 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实现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偏载监测系统的原理分析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影响列车偏载的原因分析
        2.2.1 货物布放不合理对偏载的影响
        2.2.2 弯道超速对偏载的影响
        2.2.3 侧风对偏载的影响
        2.2.4 单侧路基沉降对偏载的影响
    2.3 系统建模
        2.3.1 自适应算法
    2.4 系统设计方案
        2.4.1 工控机选型
        2.4.2 倾角传感器选型
        2.4.3 GPS选型
        2.4.4 温湿度传感器选型
        2.4.5 风速传感器选型
    2.5 系统结构框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载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嵌入式工控机模块
        3.1.1 通信方式的分类
        3.1.2 通信接口的分类
    3.2 倾角传感器模块
        3.2.1 电子罗盘的校准
        3.2.2 电子罗盘的安装
        3.2.3 电源适配器
        3.2.4 帝特USB2.0转RS-485接口转换器
    3.3 GPS模块
    3.4 温湿度记录仪模块
    3.5 风速传感器模块
    3.6 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载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界面的编程
        4.1.1 Java的编程界面
        4.1.2 LKJ系统
    4.2 软件程序设计
        4.2.1 数据处理
    4.3 网络通信
        4.3.1 C/S架构
        4.3.2 通信协议TCP/IP
        4.3.3 程序实现
    4.4 数据库的创建
        4.4.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4.4.2 数据库表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测试
        5.1.1 二维电子罗盘的测试
        5.1.2 GPS的测试
    5.2 软件测试
        5.2.1 软件测试原则
        5.2.2 告警功能测试
        5.2.3 数据库的测试
        5.2.4 网络通信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1.4 数控车床可靠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档数控车床整机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2.1 引言
    2.2 高档数控车床可靠性建模
        2.2.1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的可靠性建模
        2.2.2 基于Edgeworth级数法的可靠性建模
    2.3 基于模糊-熵权的可靠性分配法
        2.3.1 车床子系统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2.3.2 高档数控车床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2.3.3 高档数控车床模糊可靠性分配模型的建立
    2.4 高档数控车床的FMEA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伺服刀架可靠性及灵敏度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3.2.1 刀架结构原理
        3.2.2 初始误差的确定
        3.2.3 三齿盘有限元仿真模型
    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可靠性求解
        3.3.1 刀架转位偏差数学模型的构建
        3.3.2 系统模型的可靠性计算
        3.3.3 灵敏度的计算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大样本的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及评价
    4.1 引言
    4.2 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试验技术
        4.2.1 现场试验方案
        4.2.2 试验机床的抽样
        4.2.3 试验数据的采集
        4.2.4 故障判定与计数原则
    4.3 基于熵权理论的可靠性评价技术
        4.3.1 可靠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4.3.2 基于熵权法的可靠性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键功能部件的可靠性加载试验
    5.1 引言
    5.2 伺服刀架的可靠性加载试验
        5.2.1 伺服刀架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
        5.2.2 伺服刀架可靠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5.3 主轴的可靠性加载试验
        5.3.1 主轴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
        5.3.2 主轴可靠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数控车床FMEA分析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新丰镇车站货检作业流程分析
    2.1 新丰镇车站概况
    2.2 货检作业流程
    2.3 货检作业存在的问题
    2.4 货检系统需求分析
    2.5 货检作业流程优化
3 系统构成及作业分析
    3.1 系统构成
    3.2 作业分析
        3.2.1 货检作业分析
        3.2.2 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作业分析
        3.2.3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作业分析
        3.2.4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作业分析
    3.3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基础技术选型
        3.3.1 SCDMA系统
        3.3.2 TD-LTE技术
        3.3.3 WiFi技术
        3.3.4 公用网络
        3.3.5 SCDMA系统方案优点
        3.3.6 链路规划及基站覆盖核算分析
        3.3.7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应用特点
4 系统结构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各分系统结构及相互关系
        4.2.1 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
        4.2.2 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
        4.2.3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
        4.2.4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
    4.3 信息采集方案
        4.3.1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采集
        4.3.2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采集
    4.4 系统集成方案
        4.4.1 集成范围
        4.4.2 硬件集成方案
    4.5 网络架构
        4.5.1 总体架构
        4.5.2 广域网连接
        4.5.3 局域网构成
        4.5.4 数据传输方案
    4.6 监控中心及机房设备建设
        4.6.1 监控中心显示系统
        4.6.2 监控中心通信方案
        4.6.3 平台设备配置
    4.7 计算机硬软件配置原则
        4.7.1 硬件配置原则
        4.7.2 软件配置原则
    4.8 网络、信息安全及系统安全保障方案
    4.9 系统运行环境
        4.9.1 房屋建筑
        4.9.2 供电
        4.9.3 暖通
    4.10 相关信息系统的整合方案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经济效益分析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5)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倾翻因素分析与安全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果园作业平台研究现状
        1.2.2 倾翻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自动调平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果园作业平台倾翻稳定性分析
    2.1 果园作业平台倾翻稳定性理论研究
        2.1.1 园区坡地环境倾翻稳定性影响因素
        2.1.2 倾翻稳定性评价指标
        2.1.3 标准化能量稳定裕度
    2.2 倾翻稳定性分析
        2.2.1 静态倾翻稳定性分析
        2.2.2 动态倾翻稳定性分析
    2.3 倾翻仿真试验设计与模型的建立
        2.3.1 倾翻稳定性仿真试验设计
        2.3.2 倾翻稳定性仿真模型建立
    2.4 倾翻稳定性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2.4.1 结构因素
        2.4.2 搭载人员及物品的载荷分布因素
        2.4.3 人员作业活动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安全装置调平机构设计与分析
    3.1 调平机构设计方案
    3.2 调平机构设计
    3.3 调平机构性能分析
        3.3.1 调平前后倾翻稳定性变化情况
        3.3.2 满足调平速度要求下的液压缸动作速度及负载力
        3.3.3 快速调节状态下平台搭载人员感受影响参数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液压调平系统的设计与理论计算
    4.1 液压调平系统设计与研究
        4.1.1 液压调平系统初步设计与分析
        4.1.2 液压调平系统改进设计
    4.2 调平液压缸性能参数计算
    4.3 液压泵性能参数计算及选型
    4.4 阀类元件和辅助元件的选型
    4.5 本章小结
5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5.1.2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5.1.3 PID控制器系数设计
    5.2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3 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的选型
    5.3 本章小结
6 样机试制与自动控制系统仿真
    6.1 样机试制及试验
    6.2 自动调平控制系统的仿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6)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关于擦伤和不圆度的定义
        1.2.1 擦伤定义
        1.2.2 不圆度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车辆轮轨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1.3.2 国内外车轮踏面损伤仿真研究
        1.3.3 国内外车轮踏面损伤检测技术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速车轮踏面损伤检测模型及仿真
    2.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和范畴
    2.2 轮轨相互作用力物理模型
    2.3 轮轨相互作用力模型的数学描述
    2.4 仿真软件选择
        2.4.1 SIMPACK
        2.4.2 MATLAB
    2.5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2.5.1 大型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数值求解问题
        2.5.2 本文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
    2.6 车轮失圆类型及其轮轨力相互作用特性
        2.6.1 车轮失圆类型
        2.6.2 车轮缺陷对轮轨动力作用影响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检测方案
    3.1 系统检测方案
        3.1.1 基本研制思想及可靠性分析
        3.1.2 系统检测原理
        3.1.3 系统结构
        3.1.4 传感器布局配置
    3.2 关键器件选型及误差分析
        3.2.1 系统关键器件选型
        3.2.2 影响测量系统精度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3.3 实验平台测试目标
        3.3.1 现场系统布局
        3.3.2 现场试验基本验证
第4章 高速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算法
    4.1 计算思路说明
    4.2 典型波形分析
        4.2.1 典型的车轮传感器数据波形
        4.2.2 典型的实际过车数据波形
        4.2.3 车轮踏面擦伤计算原理
    4.3 系统算法流程分析
        4.3.1 载荷转化流程
        4.3.2 轮轨作用力的计算
        4.3.3 车轮踏面外形计算
        4.3.4 车轮外形分类
        4.3.5 车轮擦伤的计算
        4.3.6 车轮不圆度的计算
        4.3.7 车辆超偏载计算
    4.4 系统试验及结果验证
        4.4.1 现场试验搭建及试验说明
        4.4.2 现场试验结果
        4.4.3 误差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安全性评价方式及控制建议
    5.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评价构架
        5.1.1 关于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
        5.1.2 关于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
        5.1.3 关于轨道与车辆动态作用评价架构
        5.1.4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5.2 车辆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5.2.1 脱轨系数
        5.2.2 轮重减载率
        5.2.3 倾覆系数
    5.3 关于影响轨道动态作用性能评价标准
        5.3.1 轮轨垂向力
        5.3.2 轮轨横向力
        5.3.3 轮轴横向力
        5.3.4 线路横向稳定性系数
        5.3.5 超偏载
    5.4 实验结果
        5.4.1 脱轨系数结果
        5.4.2 超偏载检测结果
    5.5 轮对缺陷安全性控制指标的方法建议
结论
    全文主要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智能轮重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智能轮重仪的总体设计
    2.1 智能轮重仪方案设计
    2.2 智能轮重仪结构设计
        2.2.1 液压系统设计
        2.2.2 微型电机选择
    2.3 现场操作示意
    2.4 技术性能指标
第三章 无线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ZigBee技术
        3.1.1 ZigBee协议与其它无线网络协议对比
    3.2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2.1 电源模块设计
        3.2.2 仿真接口电路设计
        3.2.3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3.2.4 射频功放电路设计
    3.3 传感器
    3.4 CC2530的A/D转换
第四章 上位机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主机芯片介绍
    4.2 液晶显示模块
    4.3 键盘
    4.4 报警
    4.5 打印机
    4.6 SD卡存储
    4.7 电源模块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uC/OS-III在STM32F107上的移植
        5.1.1 uC/OS-III移植过程
    5.2 uC/GUI在STM32F107上的移植
        5.2.1 前期准备
        5.2.2 移植
        5.2.3 移植测试
    5.3 软件流程设计
        5.3.1 无线传输模块软件设计
        5.3.2 上位机模块软件设计
第六章 测试
    6.1 轮重仪的现场测试
        6.1.1 测试原理
        6.1.2 测试过程与数据分析
    6.2 轮重仪的环境测试
    6.3 轮重仪的重复性称重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载货汽车危险状态辨识及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1.2.2 车辆运行状态监测及危险辨识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载货汽车单参数危险状态辨识
    2.1 载货汽车典型危险状态分析
    2.2 行驶速度检测及超速辨识
        2.2.1 车辆行驶速度检测
        2.2.2 超速辨识
    2.3 胎温胎压检测及异常状态辨识
        2.3.1 轮胎温度压力检测
        2.3.2 胎温胎压异常状态辨识
    2.4 转向/制动灯故障状态检测及辨识
        2.4.1 转向/制动灯状态检测
        2.4.2 转向/制动灯故障状态辨识
    2.5 制动蹄片温度及磨损程度检测及异常状态辨识
        2.5.1 制动蹄片温度及磨损程度检测
        2.5.2 制动蹄片温度及磨损异常状态辨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现悬架振动特性的多参数危险状态辨识
    3.1 悬架振动特性分析
        3.1.1 非独立悬架振动模型
        3.1.2 路面不平度模拟
        3.1.3 车辆载荷与悬架变形量关系分析
        3.1.4 悬架载荷测量装置设计与信号采集
    3.2 载货汽车载荷状态信息处理
        3.2.1 基于 Levenberg-Marquardt 的载荷信号处理
        3.2.2 基于 EMD 的载荷信号处理
        3.2.3 载荷测量信号特性分析
        3.2.4 动态载荷信号处理
        3.2.5 传感器标定试验
    3.3 基于水平质心定位的载荷危险状态辨识
        3.3.1 载货汽车水平质心位置计算方法
        3.3.2 载荷危险状态辨识分析
    3.4 载货汽车载荷状态检测试验
        3.4.1 载荷检测精度试验
        3.4.2 特殊路面水平质心检测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停车距离的多参数危险状态辨识
    4.1 停车距离
        4.1.1 停车距离计算模型
        4.1.2 停车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4.2 停车距离相关参数计算
        4.2.1 驾驶员反应时间
        4.2.2 制动器制动力
        4.2.3 行驶阻力
        4.2.4 路面附着系数
    4.3 停车距离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
        4.3.1 停车距离模型试验标定
        4.3.2 实车制动试验
        4.3.3 停车距离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载货汽车制动危险状态辨识
        4.4.1 基于行车间距危险状态辨识
        4.4.2 制动管路压力异常状态辨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货汽车运行状态监测及预警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编写环境介绍
        5.1.1 虚拟仪器概念
        5.1.2 LabVIEW 语言
    5.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功能设计
        5.2.2 系统层次结构
        5.2.3 程序编写流程
    5.3 系统程序设计
        5.3.1 车辆状态参数信号导入子系统
        5.3.2 单参数危险状态判定预警子系统
        5.3.3 多参数载荷危险状态辨识预警子系统
        5.3.4 多参数制动危险状态辨识预警子系统
    5.4 前面板设计及功能实现
        5.4.1 信号源输入模块
        5.4.2 运行状态监测及危险预警模块
    5.5 系统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5.5.1 单参数危险状态监控预警仿真测试
        5.5.2 多参数危险状态监控预警仿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PSD的运行列车轮轨安全作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力模型研究现状
        1.2.2 车辆超偏载研究现状
        1.2.3 车轮脱轨系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本文的工作背景
        1.3.2 本文的工作内容
        1.3.3 本文的创新性
第2章 车辆轨道作用力模型分析
    2.1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力模型
    2.2 机车车辆超偏载计算分析
        2.2.1 车辆超偏载计算
        2.2.2 超偏载国家标准
    2.3 车轮脱轨系数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轨道作用力数值仿真分析
    3.1 SIMPACK仿真软件介绍
    3.2 SIMPACK软件数值积分方法
        3.2.1 四阶龙格-库塔法
        3.2.2 欧拉法
        3.2.3 SODASRT积分法
    3.3 SIMAPCK仿真
        3.3.1 SIMPACK仿真步骤
        3.3.2 SIMPACK仿真参数选择
    3.4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直道仿真结果
        3.4.2 弯道仿真结果
    3.5 曲线轨道轮轨力拟合
        3.5.1 轮轨垂向力拟合
        3.5.2 轮轨动态横向力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对高速动态检测系统现场实验
    4.1 实验系统原理
    4.2 实验系统组成及误差分析
    4.3 实验数据计算
        4.3.1 基本数据处理
        4.3.2 车辆超偏载计算
        4.3.3 脱轨系数计算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脱轨系数结果
        4.4.2 超偏载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文中使用的车辆相关参数
    附录2 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集装箱超偏载检测现状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
    2.1 装置的总体技术性能
    2.2 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的组成
    2.3 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4 装置测量误差分析
第三章 装置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信号采集模块
        3.1.1 称重传感器
        3.1.2 放大电路
    3.2 无线传输模块
        3.2.1 CC2530 芯片介绍
        3.2.2 Zigbee 无线传输协议
    3.3 主机芯片介绍
    3.4 打印模块
    3.5 显示模块
    3.6 存储模块
    3.7 电源模块
第四章 装置软件设计
    4.1 μc/os-III 的移植
        4.1.1 μc/os-III 的结构组成
        4.1.2 μc/os-III 的移植过程
        4.1.3 μc/os-III 测试
    4.2 主机软件模块设计
        4.2.1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4.2.2 串口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2.3 打印模块程序设计
        4.2.4 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4.3 无线模块程序设计
        4.3.1 终端模块程序设计
        4.3.2 协调器模块程序设计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方案与内容
    5.2 实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的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新型客车超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D]. 唐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D]. 丁冠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研究[D]. 李晓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D]. 刘吉.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5]剪叉式果园作业平台倾翻因素分析与安全装置设计[D]. 赵鹏.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6]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D]. 杨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7]智能轮重仪的研究[D]. 隆玲. 广西科技大学, 2015(07)
  • [8]载货汽车危险状态辨识及监测预警研究[D]. 姚雪萍. 吉林大学, 2014(10)
  • [9]基于PSD的运行列车轮轨安全作用关系的研究[D]. 李晗.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10]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的研究[D]. 黄彬.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客车超载偏载检测报警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