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抗旱性鉴定方法分析

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抗旱性鉴定方法分析

一、用渗透胁迫鉴定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方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国英,刘国一,边巴卓玛[1](2021)在《模拟干旱胁迫下7个黑青稞品种的萌发特性与抗旱性评价》文中提出为选育西藏黑青稞萌发期抗旱性强的品种,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用0~30%的PEG-6000溶液对黑青稞种子进行预处理,研究PEG模拟干旱胁迫对西藏主要地方品种黑青稞各萌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措美县和江孜县黑青稞外,其余参试品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发芽势、发芽率、物质转移率以及抗旱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较高点对应的PEG-6000浓度主要集中在5%~10%;当PEG-6000浓度超过25%时,各指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综合各项萌发指标,阿里黑青稞、隆子县四棱黑青稞和拉孜县黑青稞的抗旱性较好,而措美黑青稞的抗旱性相对较弱。该项研究对黑青稞在西藏干旱地区种植,增加藏区农民经济收入和粮食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张学风[2](2021)在《高粱脂质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脂质作为植物体内种类和分布较广的代谢产物,直接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代谢功能。植物表皮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结构称为角质层,角质层主要成分包括各种脂质,其在防止非气孔性水分散失、防止病菌侵染和反射紫外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同时角质层也在植物响应各种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膜脂是生物膜上脂质的统称,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备响应逆境及信号转导等生理功能。膜脂可维持生物膜在干旱胁迫下的稳定性,也为植物体内正常生理生化反应提供了稳定内环境,在植物响应干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是禾本科C4作物,抗旱能力较小麦、玉米等作物强。了解不同高粱材料脂质组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有助于我们认识脂质组含量及组分与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之间的联系。本论文通过隶属函数与聚类分析方法对34个高粱商品种萌发期抗旱性差异进行了分类;随后选择生产中较为常见的高粱品种(南方地区:红缨子,北方地区:抗四)分析了干旱胁迫下其脂质组含量和组分的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出脂质组中参与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基因,为今后挖掘新基因、选育抗旱高粱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4个高粱品种分别施加中度胁迫(10%PEG,m/v)和重度胁迫(15%PEG,m/v)处理,并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高、根长、活力指数、相对生长量7个筛选指标为参考计算出抗旱性隶属函数。根据萌发期抗旱能力的不同将34个常见商品种分为耐旱和敏感两类;主成分分析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高、根长、活力指数、相对生长量等7个指标对高粱萌发期抗旱能力评价均具有一定意义;结合已有研究,建议将高粱发芽率、发芽指数、种苗生长量作为主要筛选指标,2.选择两个萌发期相对抗旱的高粱品种,红缨子和抗四,于苗期开展了干旱胁迫处理。干旱处理后,红缨子角质层蜡质总量增加,角质单体总量不变,而抗四角质层蜡质总量降低,角质单体总量升高。角质层蜡质和角质单体组分的构成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抗四角质层蜡质相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醛类、烷烃类、固醇类、初级醇类、三萜类和酸类,而红缨子则是醛类、固醇类、烷烃类、初级醇类、三萜类和酸类。抗四角质单体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ω-羟基酸、链烷酸、2-羟基酸、初级醇和二羧酸;红缨子中角质单体各组分相对含量排列次序与抗四一致。红缨子干旱胁迫后,角质层蜡质中初级醇相对含量增加了26.03%,角质各组分含量变化则与抗四类似。抗四中醛类蜡质含量减少,角质中ω-羟基酸含量降低,链烷酸含量升高;角质单体及角质层蜡质各组分碳链分布变化较小。干旱胁迫后,两个品种膜脂均出现了总量的降低,但膜脂各组分相对含量却保持稳定,膜脂总双键指数、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的比值无明显差异,但膜脂不饱和度显着降低。3.干旱胁迫后,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如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受抑制。对叶片进一步开展转录组分析发现,干旱胁迫后部分基因出现表达下调。品种间基因存在本底表达差异,如抗四中响应干旱的基因数更多,较红缨子增加近一倍。使用KEGG数据库检索了与脂质合成相关的11条代谢通路,通过分析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脂质组成分变化,筛选出13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基因与脂质代谢有关。经与拟南芥基因组比对后确定了各差异基因在拟南芥中对应的同源基因,分别为角质层蜡质相关的PAS2,角质单体相关的ALDH2B7.2、ADHL7、FATB,与蜡质与角质都相关的ADH和Glossy8,与膜脂相关的ALDH2B7.1、ALDH3F1、ALDH6B2、PLC2、CCT2、PECT1、PLDDELTA。同源比对结果及同源基因的功能检索显示蜡质与角质相关基因主要是通过控制醛类合成的通路来响应干旱,而膜脂则主要是通过控制醛类物质的降解及调节磷脂酸、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合成与分解来响应干旱。

郑立龙,李兴茂[3](2021)在《10个冬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10个不同抗旱性差异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PEG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冬小麦胚芽长度、胚根数、胚根长度、芽鞘长度等4个生长指标,评价不同冬小麦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能。结果表明,冬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首先应选PEG25%浓度,依据致死程度确定出具有明显抗旱性差异的品种,然后在20%PEG浓度的胁迫下,根据各生长指标来综合分析品种的抗旱性差异。各生长指标对干旱环境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为胚芽鞘长度、胚根长度、胚根数、胚芽长度,表明胚芽鞘长度可作为萌发期抗旱性最佳鉴定指标。与对照(无PEG胁迫)相比,陇鉴19、陇鉴196、西峰20号、陇鉴127等4个品种在25%PEG浓度下未发生致死,且在20%胁迫下胚根数、胚根长度、胚芽鞘长度、胚芽长度的变幅较小。因此,这4个品种抗旱性能强,为适宜的耐旱品种。

王敬东,马斯霜,白海波,惠建[4](2020)在《PEG胁迫下春小麦萌发期抗旱指标的遗传力》文中提出为探索干旱胁迫对春小麦萌发期生长的影响,筛选春小麦萌发期抗旱性指标。以宁夏灌区和雨养区的2种粒色(红皮和白皮)40份春小麦的抗旱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胚根长、胚根数、胚芽鞘长和一叶长的影响。利用广义遗传力分析法,筛选春小麦萌发期抗旱性指标。胚根长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均大于0.55,遗传力的控制程度稳定。雨养区的红粒种子胚根长的遗传力高达0.95;雨养区的红粒种子的胚芽鞘长的广义遗传力最高,达0.94,但其遗传力控制程度不稳定,最低遗传力仅为0.06;胚根数和一叶长的遗传力很低,且控制程度极不稳定。春小麦萌发期胚根长的广义遗传力最高,控制程度稳定。其次是胚芽鞘长,但其遗传力的控制程度不稳定。胚根长可作为春小麦萌发期的抗旱指标鉴定抗旱材料,以胚芽鞘的长度为参考值。

王优信[5](2020)在《河北省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及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华北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从推广小麦品种中鉴定和筛选抗旱品种,对稳定小麦产量、降低区域水分消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室内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56个小麦品种进行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对冀中北、黑龙港流域种植的51个小麦品种开展成株期抗旱性评价及指标筛选。此外通过对不同生态区抗旱小麦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在不同时期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基因,旨在为小麦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利用-0.5MPa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56份小麦品种萌发期的发芽率、苗高和胚芽鞘长度分析。以相对发芽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得到衡0628、中信麦9号等9份抗旱性为极强的小麦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与相对苗高呈显着相关,与胁迫条件下的苗高呈极显着相关。故本研究初步认为可将苗高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指标。2.在大田条件下对冀中北13个小麦品种成株期的产量、农艺和生理性状进行分析。与正常浇水处理相比,不浇水(D0)处理时,各供试品种的株高、千粒重、穗粒数、亩穗数等农艺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叶片离体失水速率等生理性状均显着下降,籽粒产量也受到极显着影响。在浇1水(D1)处理时,各小麦品种的农艺、生理和产量性状也发生不同程度下降。当分别以抗旱指数、加权抗旱指数和抗旱性综合度量值等指标度量品种抗旱性时,品种之间的抗旱性排序虽有差异,但仍能看出中麦1062、河农825等品种抗旱性较好。以节水指数对品种进行节水性评价时,发现河农130等3个品种节水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小穗数、株高、离体失水速率、旗叶长和穗粒数等与抗旱性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初步认为叶绿素含量、小穗数可作为抗旱性评价指标。3.通过2017-2018、2018-2019年度在成安和辛集对黑龙港流域38个小麦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旱节水性筛选试验。以抗旱指数结合高稳系数进行抗旱和稳定性的协同评价时,筛选到轮选103等6个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产量稳定性,泊麦7号等6个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中等稳定性。以节水指数和高稳系数进行节水性评价时,筛选到节水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的小麦品种石农958和衡9966,以及节水性较好而稳定性中等的小麦品种4个。4.对石麦22、石农952、轮选169等3个品种的孕穗期、开花后3天和花后10天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82.38Gb Clean reads,每个库中的Clean reads均达到7.52Gb,Q30在93.67%及以上,且GC含量在55%左右。约有90.25%-93.04%拼接的序列可以成功比对到小麦中国春的基因组序列。利用7大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的注释,一共注释到130312个基因和20149个新基因。

李静静,任永哲,白露,吕伟增,王志强,辛泽毓,林同保[6](2020)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文中提出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以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质量分数为20%的PEG-6000溶液处理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芽长、主胚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抗旱指数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值(F值)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处理后的芽长、主胚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受到抑制,但不同品种的降幅存在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晋麦47、运旱618、长治6406、石4185和旱选10号抗旱性明显强于F值较低的京冬18、石家庄4号、石优20、郑麦366和郑麦9023。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F值较高的晋麦47、运旱618和长治6406的抗旱性要显着高于F值较低的京冬、石家庄4号和郑麦366。这说明基于形态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法可以有效地对小麦萌发期抗旱性进行鉴定,供试材料中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有:晋麦47、运旱618、长治6406、石4185和旱选10号,抗旱性较差的品种有:京冬18、石家庄4号、石优20、郑麦9023和郑麦366。

赵颖[7](2020)在《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一氧化氮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文中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目前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在草地畜牧业扮演重要作用。干旱胁迫作为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制约了苜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因此,研究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及其适应干旱的机制、及寻找提高紫花苜蓿抗旱的方法对克服干旱地区苜蓿栽培的制约具有重要意义。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可通过细胞膜扩散的气体信号分子,通过信号转导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目前,有关NO缓解逆境胁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胁迫上,研究的物种也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玉米(Zea mays L.)、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燕麦(Avena sativa L)为主,而NO在牧草上的应用尤其是紫花苜蓿上的报道较少。与此同时,当今关于NO调控苜蓿抗逆性的研究尚处在生理生化水平,而NO对紫花苜蓿抗旱调控的分子机理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硝普钠(SNP)为外源NO供体,Carboxy-PTIO(cPTIO)为内源NO清除剂,以紫花苜蓿(“阿尔岗金”、“三得利”、“金皇后”)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和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等方法,从NO对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抗旱性调节差异、萌发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碳同化及碳代谢的调控、萌发期及幼苗期的转录组分析等方面解析了NO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外源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指标变化比较分析,SNP浸种降低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对8个与抗性相关指标变化进行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3个紫花苜蓿品种对外源NO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三得利>金皇后>阿尔岗金。选择对NO最为敏感的品种“三得利”为材料研究NO调控紫花苜蓿抗旱机制。(2)通过对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三得利”紫花苜蓿萌发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研究,发现外源SNP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萌发第7天的苜蓿芽苗干重和含水量增加,根长降低;外源cPTIO浸种抑制了干旱下种子的萌发,芽苗干重和根长降低。叶片喷施SNP或cPTI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茎长和根长无显着影响,但施加SNP显着增加了幼苗分枝数对侧根无显着影响;施加cPTIO显着降低了幼苗侧根数对分枝数目无显着影响。干旱胁迫下,外源施加SNP降低了紫花苜蓿萌发期芽苗和幼苗期叶片内O2˙ˉ、H2O2和MDA的积累,·OH清除速率提高,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最终缓解干旱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而施加cPTIO引起活性氧水平显着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干旱胁迫的损伤。(3)通过对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三得利”紫花苜蓿碳同化和碳代谢关键酶进行分析,外源施加SNP增加了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期苗芽和幼苗期叶片卡尔文循环中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TBA)、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柠檬酸循环中丙酮酸脱氢酶(PDH)、柠檬酸合酶(CS)、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活性。而外源施加cPTIO可调控干旱下编码卡尔文循环及三羧酸循环代谢中间酶的基因下调表达,且其酶活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同化和碳代谢进程效率。(4)RNA-Seq分析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三得利”紫花苜蓿萌发期芽苗的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有3524个(FDR<0.01,FC≥2),GO和KEGG分析表明,DEGs主要与类黄酮、黄酮、苯丙烷、单萜、倍半萜和三萜类等次生物质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光合天线蛋白、淀粉和蔗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干旱下施加SNP与干旱处理相比引起2208个DEGs(FDR<0.01,FC≥2),DEGs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氮代谢、肌醇磷酸代谢及淀粉蔗糖代谢通路。干旱胁迫下施加cPTIO(PEG-NO)与干旱处理相比引起3461个DEGs(FDR<0.0001,FC≥2),内源NO介导的基因主要参与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乙醛酸代谢、精氨酸合成代谢、及光合器官的碳同化,且绝大多数基因均下调表达。(5)通过RNA-Seq对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期叶片进行研究,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间叶片有947个DEGs(FDR<0.01,FC≥2),显着富集在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上。干旱下喷施SNP与干旱处理相比有852个DEGs(FDR<0.01,FC≥2),显着富集在苯丙烷类化合物、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合成通路,且参与这些通路的基因几乎全部下调表达。干旱下喷施cPTIO与干旱处理间鉴定出2891个DEGs(FDR<0.01,FC≥4),多数参与光合器官碳同化、氧化磷酸化、碳代谢、柠檬酸循环及氨基酸代谢且下调表达。

赵红莉[8](2020)在《过表达ZmTDP1基因小麦的耐盐和抗旱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小麦是最早种植于我国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实际生产中,盐旱问题普遍存在,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负面影响。因此,挖掘抗盐旱相关基因并通过先进分子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盐旱新品种是提高小麦抗盐旱逆境的有效途径。TDP1是一种参与去除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引起的DNA损伤的DNA修复系统酶。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已将来自玉米的ZmTDP1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进行了小麦转化,本研究对获得过表达外源基因的转ZmTDP1基因小麦进行了鉴定,并以转ZmTDP1基因小麦株系Xd和Nd为材料,通过干旱、盐逆境处理,以抗旱和耐盐相关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对ZmTDP1基因进行抗旱、耐盐性的鉴定并综合分析其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ZmTDP1基因小麦的鉴定待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后所得的转ZmTDP1基因小麦T3代以及对照Fielder的苗期叶片取样,提DNA鉴定,共鉴定转ZmTDP1基因小麦330株,其中264株为阳性。(2)转ZmTDP1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在相同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转ZmTDP1基因小麦萌发期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苗期根长和苗长以及单株鲜重和干重均优于对照;与对照Fielder相比,转基因小麦株系Xd和Nd的SOD活性提高了15.1%和14.3%、CAT活性提高了12.6%和22.1%、POD活性提高了11%和9.6%、MDA含量降低了13%和9.4%、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1.6%和7.2%、脯氨酸含量提高了51.7%和40.5%,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11.9%和9.1%,同时ZmTD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过量表达。综合以上结果来看,转ZmTDP1基因小麦表现出更强的抗旱性。(3)转ZmTDP1基因小麦耐盐性鉴定在相同NaCl模拟盐胁迫条件下,转ZmTDP1基因小麦萌发期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苗期平均根长和苗长以及单株鲜重和干重均优于对照;与对照Fielder相比,转基因小麦株系Xd和Nd的SOD活性提高了16.5%和19.5%、CAT活性提高了12%和23%、POD活性提高了19.1%和16.7%、MDA含量降低了23.3%和25.8%、叶绿素含量提高了7.1%和8.4%、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提高了10.6%,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43.3%和49.7%,同时ZmTD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过量表达。综合以上结果来看,转ZmTDP1基因小麦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

任毅,颜安,张芳,夏先春,谢磊,耿洪伟[9](2019)在《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0.5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301份冬小麦品种(系)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培养,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数、根长、苗高和胚芽鞘长度测定的基础上,应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EG胁迫下各指标测量值较对照均下降,且各指标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表现出较大差异,D值的变幅为0.08~0.95。通过聚类分析,将材料按抗旱性强弱分为5类:藁城8901等8份品种(系)为高度抗旱型,周麦22等29份品种(系)为抗旱型,鲁麦8号等116份品种(系)为中等抗旱型,石4185等83份品种(系)为干旱敏感型,烟农18等65份品种(系)为干旱高度敏感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在萌发因子、伸长因子和根部性状因子中的载荷量分别为0.96,0.88和0.91。不同抗旱类型麦区间的分布表明,8份高度抗旱型小麦品种(系)均来自国内,其中5份来自北部冬麦区。综合评价得到萌发期高度抗旱型种质分别是川麦44、皖麦33、藁城8901、CA9719、周8425B、宁冬10、新麦37和CA0958。发芽指数、根长和根数可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可靠指标。北部冬麦区可作为挖掘抗旱关键种质的重点麦区。

白璐,贾永红,杨安娜,童婷,阎晓菲,张新玲[10](2018)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新疆种植的部分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以20%PEG-6000作为水分胁迫剂,对10个新疆春小麦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发芽率、萌发抗旱指数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0%浓度的PEG胁迫后,发芽率、发芽势、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发芽率均受到抑制,不同品种降幅不同。10份春小麦的综合评价值(D值)在0.010.82之间,‘中国春’为强抗旱品种(1级),‘新春3号’、‘新春6号’、‘新旱688’等3个品种为中抗品种(2级),‘新春2号’、‘新春26号’等2个品种为弱抗旱品种(3级),‘新春7号’、‘新春17号’、‘新春20号’、‘新春21号’等4个品种为不抗旱品种(4级)。最终筛选出‘中国春’、‘新旱688’、‘新春3号’和‘新春6号’更适应干旱胁迫环境,可作为新疆小麦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

二、用渗透胁迫鉴定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方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渗透胁迫鉴定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干旱胁迫下7个黑青稞品种的萌发特性与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西藏主要地方品种黑青稞发芽势的影响
    2.2 干旱胁迫对西藏主要地方品种黑青稞发芽率的影响
    2.3 干旱胁迫对参试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2.4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对参试黑青稞品种抗旱指数的影响
    2.5 PEG-6000 模拟干旱胁迫下抗旱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2)高粱脂质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粱概述
    1.2 干旱对高粱生产的影响
    1.3 作物抗旱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1 作物抗旱能力鉴定
        1.3.2 萌发期抗旱能力鉴定
        1.3.3 萌发期抗旱能力与全生育期耐旱性的联系
    1.4 植物脂质组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4.1 角质层蜡质与植株抗旱能力的研究
        1.4.2 角质与植株抗旱能力的研究
        1.4.3 膜脂与植株抗旱能力的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创新性和拟解决的问题
        2.3.1 研究的创新性
        2.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4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高粱常见商品种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与PEG浓度对萌发指标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不同高粱品种各发芽指标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下不同高粱品种各发芽指标的分布
        3.2.4 隶属函数分析
        3.2.5 萌发期各萌发指标相对值与抗旱性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分析
        3.2.6 聚类分析
        3.2.7 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高粱脂质组对干旱的响应研究
    4.1 植物材料
    4.2 干旱实验设计
    4.3 生理指标的测定
    4.4 脂质组待测样品的制备
    4.5 蜡质与角质单体的GC分析
    4.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7 结果
        4.7.1 不同高粱品种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7.2 不同高粱品种角质层蜡质含量和组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7.3 不同高粱品种角质单体含量和组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7.4 不同高粱品种膜脂含量和组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8 讨论
第5章 高粱脂质组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基础研究
    5.1 植物材料的获取
    5.2 总RNA的提取、文库构建及RNA-Seq
    5.3 RNA-Seq数据分析
    5.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
    5.5 数据分析
    5.6 结果与分析
        5.6.1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与差异基因总览
        5.6.2 与脂质组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筛选及qRT-PCR对差异基因表达的验证
    5.7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课题

(3)10个冬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EG胁迫对冬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PEG胁迫对冬小麦胚根数的影响
    2.3 PEG胁迫对冬小麦胚根长度的影响
    2.4 PEG胁迫对冬小麦胚芽长度的影响
    2.5 PEG胁迫对冬小麦胚芽鞘长度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PEG胁迫下春小麦萌发期抗旱指标的遗传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指标的检测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小麦萌发期不同材料抗旱指标的差异
    2.2 春小麦萌发期2个处理间抗旱指标的差异
    2.3 春小麦萌发期抗旱指标的遗传力
3 讨论
4 结论

(5)河北省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作物的抗旱性
        1.1.1 作物抗旱类型
        1.1.2 抗旱性鉴定方法
        1.1.3 农艺性状与抗旱性
        1.1.4 生理性状与抗旱性
        1.1.5 生化特征与抗旱性
        1.1.6 作物抗旱性的评价
    1.2 作物抗旱性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机制
        1.2.1 小麦抗旱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1.2.2 干旱条件下抗旱相关基因调控
    1.3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试验
        2.2.2 成株期抗旱性鉴定试验(大田)
        2.2.3 转录组测序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田间调查与考种
        2.3.2 离体失水速率测定
        2.3.3 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2.3.4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5 转录组样品制备
        2.3.6 转录组测序和功能注释
        2.3.7 差异基因筛选与功能富集分析
        2.3.8 RNA提取
        2.3.9 qRT-PCR验证RNA-Seq分析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3.2 冀中北小麦品种抗旱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3.2.1 不同水处理对小麦农艺、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2.2 基于抗旱指数的小麦品种抗旱性评价
        3.2.3 基于抗旱性综合度量值的小麦品种抗旱性评价
        3.2.4 基于加权抗旱指数值对小麦品种抗旱性评价比较
        3.2.5 各供试小麦品种的节水性评价
        3.2.6 抗旱指标筛选
    3.3 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小麦抗旱、节水品种筛选
        3.3.1 供试小麦品种在不同水处理下的农艺性状变化
        3.3.2 各供试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及稳定性评价
        3.3.3 各供试小麦品种的节水性及稳定性评价
    3.4 转录组数据分析
        3.4.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组装、基因功能注释
        3.4.2 利用差异表达分析挖掘DEGs
        3.4.3 受干旱诱导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4.4 受干旱诱导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作物在受到水分胁迫时农艺、生理性状的主要变化
    4.2 大田条件下抗旱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作物抗旱指标体系
    4.4 小麦品种抗旱性评价
    4.5 转录组测序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6)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方法和表型指标测定
        1.2.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因型小麦萌发期抗旱性差异
        2.1.1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
        2.1.2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2.1.3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芽长和主胚根长的影响
        2.1.4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芽鲜质量和根鲜质量的影响
        2.1.5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各指标影响情况的主成分分析
    2.2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2.2.1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MDA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和POD活性的影响
        2.2.2 PEG-6000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种子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一氧化氮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1 紫花苜蓿抗旱研究进展
        1.1 紫花苜蓿重要性及面临问题
        1.2 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2.1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萌发特性
        1.2.2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形态特征
        1.2.3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光合特性及光合碳同化响应
        1.2.4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
    2 一氧化氮在植物中的研究
        2.1 植物体内NO的生物合成
        2.1.1 氧化途径
        2.1.2 还原途径
        2.2 NO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2.2.1 种子萌发
        2.2.2 幼苗的生长发育
        2.3 NO调控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3 转录组学技术在研究苜蓿抗逆机理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的概述
        3.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苜蓿抗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内容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NO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性影响的比较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NP溶液浸种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2.2 SNP浸种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SNP浸种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1 SOD活性
        2.3.2 POD活性
        2.3.3 CAT活性
        2.3.4 APX活性
        2.4 不同处理及不同PEG胁迫时间对3品种紫花苜蓿抗性的影响
        2.5 SNP浸种对PEG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调控效应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及处理
        1.2.1 萌发期试验
        1.2.2 幼苗期试验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1.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1.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的影响
        2.2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活性氧积累及MDA含量的影响
        2.4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碳同化及碳代谢的影响
    前言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实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碳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
        1.2.2 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1.2.3 碳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的影响
        2.2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柠檬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期芽苗的转录组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RNA的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1.2.1 RNA的提取
        1.2.2 cDNA文库的构建
        1.2.3 Illumina测序
        1.3 转录本拼接
        1.4 Unigene的功能注释
        1.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1.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1.7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样品质检
        2.2 萌发期紫花苜蓿芽苗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
        2.3 转录组拼接结果
        2.4 Unigene功能注释
        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6 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6.1 干旱胁迫诱导的紫花苜蓿萌发期种子中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2.6.2 NO供体(SNP)诱导紫花苜蓿萌发期种子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2.6.3 NO清除剂(cPTIO)诱导紫花苜蓿萌发期种子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2.7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芽苗DEGS的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2.7.1 外源NO调控的苯丙烷类合成通路分析
        2.7.2 外源NO调控的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分析
        2.7.3 外源NO调控的氮代谢通路分析
        2.7.4 内源NO调控的有机酸代谢通路分析
        2.8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分析
    3 讨论
        3.1 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芽苗转录调控分析
        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芽苗转录调控分析
        3.3 内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芽苗转录调控分析
    4 小结
第六章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功能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RNA的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1.2.1 RNA的提取
        1.2.2 cDNA文库的构建
        1.2.3 Illumina测序
        1.3 转录组拼接
        1.4 基因功能注释
        1.5 差异表达分析
        1.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1.7 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样品质检
        2.2 幼苗期紫花苜蓿叶片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
        2.3 转录组拼接结果
        2.4 Unigene功能注释
        2.5 幼苗叶片差异表达分析
        2.6 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6.1 干旱胁迫诱导的紫花苜蓿叶片中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2.6.2 NO供体(SNP)诱导紫花苜蓿幼苗叶片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2.6.3 NO清除剂(cPTIO)诱导紫花苜蓿幼苗叶片DEGs的 GO个 KEGG分析
        2.7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DEGS的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2.7.1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通路分析
        2.7.2 光合器官碳同化通路分析
        2.7.3 氧化磷酸化通路分析
        2.7.4 碳素代谢通路分析
        2.7.5 三羧酸循环通路分析
        2.8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3 讨论
        3.1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转录水平调控分析
        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转录水平调控分析
        3.3 内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转录水平调控分析
    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过表达ZmTDP1基因小麦的耐盐和抗旱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抗旱性研究进展
    1.2 小麦抗盐性研究进展
    1.3 TDP1基因研究进展
    1.4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主要溶液配方
    2.4 引物设计
    2.5 方法
        2.5.1 转ZmTDP1基因小麦目的基因检测
        2.5.2 ZmTDP1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2.5.3 转ZmTDP1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
        2.5.4 转ZmTDP1基因小麦耐盐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ZmTDP1基因小麦目的基因检测结果
    3.2 转ZmTDP1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结果
        3.2.1 干旱胁迫对转ZmTDP1基因小麦萌发期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3.2.2 转ZmTDP1基因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结果
        3.2.3 转基因小麦中ZmTDP1基因表达量检测
    3.3 转ZmTDP1基因小麦耐盐性鉴定结果
        3.3.1 盐胁迫对转ZmTDP1基因小麦萌发期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3.3.2 转ZmTDP1基因小麦苗期耐盐性鉴定结果
        3.3.3 转基因小麦中ZmTDP1基因表达量检测
4 讨论
    4.1 转ZmTDP1基因小麦抗旱性的综合影响
    4.2 转ZmTDP1基因小麦耐盐性的综合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抗旱系数的计算
        (2)隶属函数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
    2.2 不同小麦品种(系)萌发期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2.4 不同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聚类分析
    2.5 不同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类型分布情况
    2.6 不同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因子分析
3 讨 论

(10)新疆春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
    2.2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根长、芽长的影响
    2.3 PEG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2.4 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四、用渗透胁迫鉴定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方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干旱胁迫下7个黑青稞品种的萌发特性与抗旱性评价[J]. 宋国英,刘国一,边巴卓玛.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高粱脂质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 张学风. 西南大学, 2021(01)
  • [3]10个冬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J]. 郑立龙,李兴茂.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2)
  • [4]PEG胁迫下春小麦萌发期抗旱指标的遗传力[J]. 王敬东,马斯霜,白海波,惠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8)
  • [5]河北省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及转录组分析[D]. 王优信.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J]. 李静静,任永哲,白露,吕伟增,王志强,辛泽毓,林同保.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7]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一氧化氮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D]. 赵颖.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8]过表达ZmTDP1基因小麦的耐盐和抗旱性分析[D]. 赵红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9]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J]. 任毅,颜安,张芳,夏先春,谢磊,耿洪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3)
  • [10]新疆春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J]. 白璐,贾永红,杨安娜,童婷,阎晓菲,张新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2)

标签:;  ;  ;  ;  ;  

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抗旱性鉴定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