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玉米种质Pop49配合力分析

热带玉米种质Pop49配合力分析

一、热带玉米种质Pop49选系配合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茹,王伟,唐兰,邱贵兰,焦金龙,吴元奇[1](2021)在《52份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选取具有优良性状的52份热带玉米和3个温带自交系,温带自交系分别为3A345(Reid群)、7854(偏Reid群)和1718(PB)种质群代表的测验种。【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156个杂交组合,在西南地区雅安、自贡、新津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田间试验,对杂交组合的各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和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评价选系的应用价值。【结果】配合力分析表明,A2、A8、A14、A15、A16、A35、A42和A52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对照优势大于10%的有10个组合,均由测验种3A345与A16、A8、A13、A32、A23、A44、A14、A10、A42和A52组配,其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依次为:12.37、6.97、11.00、5.60、1.02、4.55、-1.64、8.23、3.20、6.93、6.44。【结论】综合分析表明52份自交系中A8、A13、A16、A29、A32、A35、A37和A52综合性状优良,可在杂交育种中加以利用,同时这些选系与测验种3A345所代表的Reid群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王安贵,郭向阳,吴迅,刘鹏飞,祝云芳,陈泽辉[2](2021)在《玉米Reid-Lan.渗入Tuxpe?o种质的育种潜力分析》文中认为为进一步加大Tuxpe?o种质在育种中的利用,发挥Reid-Lan.种质的遗传优势,本研究在Reid-Lan.渗入Tuxpe?o形成新种质群体(RLT)选系的基础上,选取1个Reid-Lan.种质代表自交系和6个RLT种质选系为被测系,5个不同类群代表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3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在贵州省贵阳和德江对不同组合的产量性状进行鉴定,结合6万个Maize SNP50基因芯片对所涉及到的12个自交系进行遗传评价。结果表明,RLT种质选系QB2539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最高为7.28,高于Reid-Lan.选系QB662。遗传距离(GD)分析结果显示,QB662与QR273的GD值为0.3689;而Tuxpe?o代表性种质赞S122与QR273的GD值为0.3554;QB2539与QR273的GD提高到0.3732。35个组合中,产量排前3位的是RLT种质选系与Suwan种质组配的组合,其中QB2539×QR273产量最高,较对照黔单16增产29.66%。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Reid-Lan.渗入Tuxpe?o形成的新种质RLT在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将为下一步的种源创新提供新的改良方法和材料支撑。

李森林[3](2020)在《玉米P18-7近缘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主要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分析26份玉米P18-7近缘系与7份测验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法进行初步聚类,对33份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进行初步划分,并综合田间试验结果与SSR分子标记结果,从26份P18-7近缘系中选取10份作为被测系与7份测验种,采用NCⅡ设计,组配70份杂交组合,通过一年两点联合鉴定,对17份玉米自交系的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70份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产量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6对SSR引物一共检测到11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位点变化幅度为2~7个,平均为4.57个。每个SSR标记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幅度为0.3802~0.8402,平均为0.687。根据SSR标记结果建立的数据库,采用NTSYS2.10e软件计算33份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得出GS变化幅度为0.3076~0.9038,平均值为0.6193。根据UPGMA聚类分析法对这33份自交系进行初步聚类,以遗传距离0.57为基准,可以划分为6类。2.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点内区组中,除雄花分支、全株叶片数、秃尖长、单株产量和百粒重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在地点间,除了穗粗和行粒数未达到显着差异外,其它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说明大部分性状明显受生态环境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在组合间,所有性状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说明杂交组合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在地点×组合互作间,除了茎粗未达到显着水平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进一步说明基因与环境互作对株高、穗位高等12个性状有影响。3.分析10份被测系中,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效应的有6个,P18-7、P18-3、15-6、P343、PH6WC和P337利用潜力较大。综合分析其它农艺性状的GCA表明,10份被测系中初步筛选出P18-7、P18-3、15-6在贵州地区的利用潜力较大,其利用潜力P18-7>P18-3>15-6。4.通过分析70个组合两点产量SCA排名前十的组合可见,产量SCA相对效应值变化范围较大,其SCA值在-18.69~19.51,其中有35个组合表现为正效应,p343×苏37、p18-7×苏37、15-6×P-162、15-7×丹340、PH6WC×丹340、PH6WC×78599141、P117×P-162、120×Anlk01-1、p337×78599141、173×7859914等10个组合的SCA较高,其中自交系15-7与丹340的产量GCA均表现出负效应,但15-7×丹340的产量SCA却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杂交组合产量SCA与双亲的GCA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只有两个亲本的GCA都较高,且两个亲本之间SCA也较高时,才能选育出高产杂交组合。5.对70个杂交组合产量进行TCA及杂优模式分析,其中41个组合TCA效应值为正,29个组合为负。产量TCA排名前十位的为:P343×苏37、P18-7×苏37、15-6×P-162、P18-3×W527、P18-3×P-162、15-6×苏37、PH6WC×Anlk01-1、P117×P-162、P337×W527、PH6WC×丹340。杂交组合产量的TCA效应值表现与产量表现结果一致,TCA效应值越大,其杂交组合产量就越高。产量的变化幅度在337.84kg-612.64kg之间,最高的是P343×苏37,对产量前10的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这些组合的杂优模式大致可以分为P343和P18-7与苏湾热带种质、15-6和P117与改良Reid、PH6WC和15-7与旅大红骨、PH6WC、P337和173与78599、120和PH6WC与Lancaster及P18-3和P337与贵州地方种质选系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杂种优势群。6.对SSR分子标记得到的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SCA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潜力较好的前10位杂交组合,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雄花分支、穗行数、穗粗和单株产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2、0.38、0.31;而与穗长、秃尖长表现出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64和-0.61;其余性状则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7.对70个杂交组合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分析可见,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均随着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因品种的基因型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在授粉46d后平均含水量变化范围在22.8%<sup>34.5%之间,籽粒含水量最小值低于40%,说明授粉46d后已经完全进入生理成熟期。在授粉53d后平均含水量变化范围在19.30%<sup>30.60%之间。收获时期籽粒含水量最低的组合是P117×黄早四,其次含水量较低的组合依次为:P18-3×黄早四、120×黄早四、15-7×黄早四、P337×黄早四和PH6WC×黄早四。根据授粉后不同时期籽粒脱水速率计算结果显示,授粉后25<sup>32d籽粒脱水速率变化幅度为2.01%/d,授粉后32<sup>39d变化幅度为1.68%/d,授粉后39<sup>46d变化幅度为1.18%/d,授粉后46<sup>53d变化幅度为1.29%/d,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增加,籽粒脱水速率呈逐渐减小趋势,其平均变化趋势的拟合方程为y=-0.464x+2.474,R2=0.930。

庞伟强[4](2020)在《9份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改良郑单958的育种潜力评估》文中认为玉米种质狭窄一直是限制我国玉米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发掘和创造玉米新种质,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黄淮海地区优良杂交种郑单958是我国第一大玉米品种,但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不耐高温、抗性减弱等问题。针对郑单958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试验筛选了Tuxpeno×Comiteco、V531、Dente Branco等9份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作为一级供体,与单交种郑单958的两个亲本自交系郑58、昌7-2组配成18份顶交种作为二级供体,依据Hallauer、Dudley、Gerloff、Bernardo等学者提出的PTC、lplμ?、UBND、NI等遗传参数,评估其改良玉米单交种郑单958及主要玉米自交系PH6WC的育种潜力,试验结果如下:(1)利用一级供体直接改良郑单958时,在产量的选择基础上,群体P1(Tuxpeno×Comiteco)、P2(V531)、P4(CHZM01015)、P8(VRZM13061)都有改良郑单958的育种潜力。群体P1(Tuxpeno×Comiteco)改良昌7-2,然后F1代自交选系;群体P2(V531)遗传基础丰富,改良郑58和昌7-2都可以,但是改良郑58效果最佳,然后F1代自交选系;群体P4(CHZM01015)改良郑58,以郑58为轮回亲本回交1-2代,再自交选系;群体P8(VRZM13061)改良郑58,然后F1代自交选系。其中群体P1(Tuxpeno×Comiteco)、P2(V531)、P8(VRZM13061)可以改良郑单958产量、收获期含水量、百粒重多个农艺性状;群体P4(CHZM01015)可以改良郑单958的产量、收获期含水量、株高、抽雄期、吐丝期、全生育期、百粒重多个农艺性状。(2)利用二级供体改良郑单958时,在产量的选择基础上,发现改良郑单958的二级供体排名前三依次为:B7(昌7-2×Chis775)、A4(郑58×CHZM01015)、A9(郑58×VRZM13085),其中B7(昌7-2×Chis775)可以改良郑单958产量、株高、全生育期、百粒重多个农艺性状;A4(郑58×CHZM01015)可以改良郑单958产量、株高、穗位系数、抽雄期、吐丝期、百粒重多个农艺性状;A9(郑58×VRZM13085)可以改良郑单958的产量、收获期含水量、抽雄期、吐丝期、全生育期多个农艺性状。(3)利用自交系PH6WC广适应性以及高配合力等优良特性,可以有效的测试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的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组合C1(PH6WC×(Tuxpeno×Comiteco))、C2(PH6WC×V531)与对照郑单958相比表现增产且其他农艺性状优良,有望直接通过PH6WC与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的测交选育出高产、收获期含水量低、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赵长云[5](2019)在《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K11和K62的改良效应》文中提出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重要课题。回交法能快速地向轮回亲本中导入控制其它优良性状的基因,是聚合优良基因、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K11和K62为轮回亲本,分别用3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通过不同回交次数育成的36个回交改良系,以及用3个骨干系为测验种按3×38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的11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遗传变异、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表现,比较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的改良效应,明确回交改良系的育种应用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要性状变异分析显示,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轮回亲本K11和K62的改良效果均存在差异。供体A2、A3、B1和B2对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减少叶片数的改良效果显着,但A2和B3具有增加雄穗分支数的效应;供体A1、A2和A3能有效增加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秃尖长,从而提高单株产量,虽然B1、B2和B3能显着增加穗长,但同时增加了秃尖长,因而对单株产量的改良效果不大。针对上述性状而言,回交1-5次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育种实践上回交1-2次即可。2.分子标记研究表明,40对SSR引物在2个轮回亲本和36个回交改良系中共检测到81个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025个,共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片段,平均2.475个。轮回亲本与其改良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随回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以遗传相似系数0.86为阈值,采用类平均法(UPGMA)将测验种和改良系划分为8大类群,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供体A1、A2和A3改良系与K11的平均差异位点数分别为6.0、9.3和10.2个,而B1、B2和B3改良系与K62间分别为7.3、5.3和1.7个;回交0-5次改良系与2个相应轮回亲本的平均差异位点数分别为20.7-1.3个和13.3-0个,平均差异位点数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回交4次以上绝大多数改良系与轮回亲本间差异位点数为0-2个,可判定为相同或相似系。因此,实际育种中应根据改良目标灵活确定回交次数。3.配合力联合方差分析结果,单株产量等13个所有考察性状GCA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株高等6个性状SCA达到显着水平;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GCA和9个性状SCA与地点间互作达极显着水平,说明这些性状配合力受环境影响大。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轮回亲本不同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应差异较大,在2个试点中,供体A3、B1和B3改良系产量GCA正向显着高于轮回亲本的个(次)数分别为8、12和5,表明这3个供体对产量GCA的改良效果显着。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改良系平均产量GCA效应值与轮回亲本趋于一致,而回交0-5次改良系正向显着个(次)数分别为6、7、6、5、6和6,说明不同回交次数对改良系产量GCA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实际育种中回交1-2次即可。4.产量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在铁岭和荥阳试点,改良系组合比相应轮回亲本组合(分类对照)增产的组合数分别有68和54个,分别占总组合数的59.6%和47.4%,其增产幅度分别为0.19%-27.70%和0.08%-22.43%。其中,供体A3和B1的改良效果最好,其2试点正向显着改良组合数均高达20个(次),其次为A2和B3;回交0和1次正向显着组合数分别为18和17个(次),改良效果好。2试点改良系组合比郑单958(统一对照)增产组合数分别为65和8个,分别占总组合数的57.0%和7.0%,其增产幅度分别为0.83%-16.53%和0.57%-10.09%。其中,供体A3、B1和B3在2试点正向显着改良组合数分别为10、23和16个(次),对产量杂种优势改良效果好;回交0和1次正向显着组合数分别为14和11个(次),与分类对照优势改良效果趋势一致。K324×B1-0在铁岭和荥阳点比郑单958分别增产17.59%和10.09%,K128×B3-1等11个组合在铁岭点比郑单958增产10%以上,达显着水平,推荐进入高一级试验。5.综合分析表明,与相应轮回亲本比较,改良系A3-1、B1-1、B1-2和B3-1的SSR标记差异位点数均达4个以上,产量显着增加或相当,株高和穗位高显着降低,其单株产量GCA效应值显着提高,是较好的高产育种亲本;A2-3和B2-2株高和穗位高GCA负效应值显着降低,可作为矮化育种潜力亲本;B1-0百粒重和粒深GCA正效应值显着提高,是改良籽粒性状的优良材料。

赵鑫哲[6](2019)在《外引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外来优良种质开展种质创新是我国拓宽玉米种质,增加群内遗传方差的有效途径,而创制育种新材料的重要环节是构建选系基础群体。为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于2017年至2018年,根据育种实践筛选出16份外引玉米自交系和7份国内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制57个F1杂交组合(SS类群21个杂交组合,NSS类群36个杂交组合),再以CA193和CA749配制三交杂交组合。利用不完全区组田间试验设计,种植在吉林公主岭、辽宁沈阳、河北石家庄和河南新乡,评价其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效应,以及构建的F1杂交组合配合力表现,综合分析16份外引玉米自交系改良我国骨干自交系的应用潜力,为玉米种质创新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评估16份外引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鉴定出8份产量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并且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分别为:Jing66、PHB1M、MBPM、PH6JM、PH4CV、PH09B、PH1CRW和XY828M。同时,Jing66能缩短受体自交系生育期和秃尖长、降低倒伏率、增加百粒重和穗行数;PHB1M能降低受体自交系收获时含水量,增加百粒重和穗行数,缩小秃尖长;MBPM能降低受体自交系倒伏率,增加百粒重和穗行数;PH6JM能降低受体自交系倒伏率,增加百粒重,缩小秃尖长;PH4CV能增加受体自交系百粒重和穗行数,缩小秃尖长;PH09B和PH1CRW能增加受体自交系百粒重,缩小秃尖长;XY828M能增加受体自交系百粒重和穗行数。2.针对7份国内骨干自交系的不良性状,综合被测系配合力,以及F1杂交组合性状配合力表现,最终筛选出与骨干自交系组配的7份F1杂交组合,作为选系基础群体用来开展种质创新。其中CA749×PH09B可用于改良CA749产量性状;H446×XY828M可用于改良H446穗行数性状;四144×PH6JM可用于改良四144百粒重性状;W9706×Jing66可改良W9706的产量性状;PHB1M、Jing66和XY828M与CA193构成选系基础群体,改良CA193的百粒重性状。3.比较SS类群和NSS类群外引玉米自交系与7个国内骨干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和多态性信息量(PIC),发现SS类群的7份玉米自交系比9份NSS类群外引玉米自交系遗传基础更加广泛,利用潜力更大。

冷益丰[7](2018)在《四川当前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类群及产量配合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Zea mays L.)隶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及工业原料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国家,其产量和品质一直以来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为了摸清新形势下四川玉米育种的种质特点,为未来四川玉米育种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十三五”四川省玉米育种攻关组8家骨干参加单位当前广泛使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分析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分析自交系的产量性状配合力效应、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策略对穗长等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靶点进行检测。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GBS技术在157份玉米自交系中开发了4,976个高质量SNP标记。SNP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变异为35个,平均为3.22个;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GD)为0.14700.7512,平均为0.5066;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13710.7107,平均为0.4132,展现出四川省当前玉米育种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基于SNP分子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将该批自交系群体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亚群,即绵765等8份自交系划为Ⅰ群,18-599等63份玉米自交系与Mo17、齐319和掖478划为Ⅱ群,08-641等57份玉米自交系与丹340、B73和黄早4划为Ⅲ群,SCML104等20份玉米自交系划为Ⅳ群,其余9份自交系因与任何亚群的遗传相似性比例均低而划为混合亚群,其中Ⅱ、Ⅲ两亚群占比近80%。根据群内材料的系谱来源结合四川所在的生态位置属性,我们将Ⅰ、Ⅱ、Ⅲ、Ⅳ4个亚群分别命名为本地改良系(Impro-local)、温热I A群(Tem-tropic I A)、温热I B群(Tem-tropic I B)、热带改良系(Impro-tropic)。亚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Tem-tropic I B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Tem-tropic I A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低。Impro-local种质和Impro-tropic种质间遗传关系较远,Tem-tropic I A种质和Tem-tropic I B种质间遗传关系最近。157份自交系群体的平均LD衰减距离为1.051.10Mb。本研究结果证实,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育种过程中被大量引入到四川,形成了当前以温热种质为主的玉米育种资源。(2)四川当前主要玉米自交系的17个产量性状GCA效应在云南景洪和四川雅安鉴定结果表明:LH8012、T237、T278和T318具有较好的ELGCA效应,宜13B1-3和78599-211具有较好的BTLGCA效应,Y1018、Y1126、Y1114和绵1708具有较好的EDGCA效应,绵723、T309、C328、绵0232、Y1126、Y1018和绵1708具有较好的KRNGCA效应,08-641和SCML7275具有较好的KNRGCA效应,绵1834、T145、绵757和成自2142具有较好的CDGCA效应,绵0232和宜098具有较好的KLGCA效应,Y1114、热抗67、N29、T260和宜14A13具有较好的KWGCA效应,91(2)6983-0具有较好的KPRGCA效应,南942和德国X-02具有较好的KMGCA效应,Y1114和Y1018具有较好的EWGCA效应,Y1018和Y1114具有较好的KWPEGCA效应,承玉10号父本、宜14A2、南942和T96具有较好的CWGCA效应,Y1114和热抗67具有较好的HKWGCA效应,T318、苏湾1611、绵722、Y1126、Y1018、78599-211和绵1708具有较好的KTWGCA效应,91(2)6983-0、Y1018和Y1114具有较好的GYPPGCA效应,91(2)6983-0和Y1018具有较好的GYGCA效应。综合17个产量性状GCA评价,两个环境中产量性状GCA效应表现好且均衡的前十个自交系分别是Y0921、91(2)6983-0、T213、T42 L648、T71、Y1018、绵722、SCML30331、宜13B1-3和宜15B5。(3)635个测交组合就单株产量SCA而言,云南景洪试验点GYPPSCA位列前三位的杂交组合分别是双M9×LH8012、SCML7275×08WSC149-221、Y1018×Y1027,四川雅安试验点GYPPSCA位列前三位的杂交组合分别是宜ZB-8×Y1027、京科968母本×绵04185/SN8、T145×PH6WC。根据单株产量SCA效应对144份自交系进行聚类,结果表明:144份玉米自交系在云南景洪和四川雅安两个试验点均被分为4个类群,但两个环境中的聚类结果不尽相同。(4)通过云南景洪和四川雅安两个环境中的GCA鉴定,基于4,976个高质量SNP,综合考虑群体结构、亲缘关系等对产量性状GCA进行GWAS分析。运用GLM模型,在-Log10P>3.70(P<1/4,976)水平下,产量性状GCA在两个环境中共检测到239个SNP位点,分布于玉米110号染色体上,单个SNP可以解释10.90%29.21%的表型变异;其中:穗长GCA共关联到5个显着位点、秃尖长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穗粗GCA共关联到29个显着位点、穗行数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行粒数GCA共关联到3个显着位点、轴径GCA共关联到7个显着位点、粒长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粒宽GCA共关联到1个显着位点、出籽率GCA共关联到8个显着位点、含水量GCA共关联到18个显着位点、单穗重GCA共关联到28个显着位点、单穗粒重GCA共关联到28个显着位点、单穗轴重GCA共关联到19个显着位点、百粒重GCA共关联到5个显着位点、容重GCA共关联到9个显着位点、单株产量GCA共关联到38个显着位点、小区产量GCA共关联到38个显着位点。在-Log10P>3.00(P<0.001)水平下,穗粗GCA、穗行数GCA和行粒数GCA等12个产量性状GCA在两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的位点为25个。这些产量性状GCA关联SNP位点的开发有利于完善关联分析在玉米上的应用,同时为今后玉米的配合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

曲比伍合[8](2017)在《20份新选玉米自交系育种应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优良的自交系是选育玉米杂交种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自交系自身农艺经济性状表现和配合力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是选育优良自交系的关键。为此,本研究以新选育的20份玉米自交系和5份常用自交系及其按照NCⅡ设计组配的100个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其主要性状表现、配合力效应和产量杂种优势,以期明确新选系的育种应用价值,为育种实践服务。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14TK22061131、14TK22032111和14TK22143657等8个新选系的单株产量GCA效应值达到正向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可作为高产育种用亲本;14TK22074343、14TK221312和14TK22102811等7个新选系株高GCA效应值为极显着负值,可作为矮化杂种株高育种用亲本;14TK22012511、14TK22032111和14TK22202515等5个自交系的穗长GCA效应值具有正向显着或极显着值,可作为增加杂交组合穗长用亲本;14TK22127621、14TK22093121和14TK22202515等6个新选系穗行数GCA效应值为正向极显着值,可作为增加杂交组合穗行数用亲本;14TK22143657、14TK221521和14TK22012511等5个自交系百粒重GCA效应值为正向显着或极显着值,可作为增加杂交组合千粒重用亲本。杂交组合41×14TK22061131单株产量、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的SCA效应值均为正值,其中单株产量和穗粗SCA效应值正向最大,秃尖长SCA为负向效应,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优异。2、产量杂种优势分析表明:组合TKS211×14TK22202515、41×14TK22061131、41×14TK221312、TKS211×14TK22093121、kws-51122×14TK22061131在铁岭点的对照优势均超5%,分别为10.14%、9.53%、8.96%、7.31%和5.15%;组合41×14TK22193214、41×14TK221612、41×14TK22061131在郑州点的对照优势均超20%,分别为40.26%、22.92%、20.06%。综合2个生态点来看,单株产量对照优势平均值超过5%的组合有41×14TK22061131、14TK222211×L14TK22032111、TKS211×14TK22202515和14TK222211×14TK221436,其平均对照优势依次为14.80%、9.29%、7.95%和5.33%,其中41×14TK22061131在铁岭和郑州两个地的对照优势均较高,可进一步观察鉴定。3、新选系农艺经济性状综合表现:14TK221312、14TK22102811和14TK221521单株产量较高;14TK22102811和14TK221312其株高和穗位高偏矮;14TK22102811果穗最长;14TK22093121、14TK22046131、14TK22102811、14TK221521、14TK22143657和14TK22084415百粒重较高,均达到35g以上;14TK22116132和14TK221312的出籽率较高,均达到89%以上。综合来看,14TK221312和14TK22102811的单株产量较高,且其它经济性状综合表现也较好,表明这2个新选系自身性状优良,而新选系14TK22202515、14TK22032111则相对较差;其余表现中等。4、遗传聚类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因子对总变异的贡献累计达到89.36%,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的变幅在0.469-36.486,平均遗传距离为13.696,以遗传距离22为指标,将25份自交系分为5类,第一类包括15个自交系,分别为14TK22012511、14TK22046131、14TK22061131、14TK22074343、14TK22116132、14TK221312、14TK22143657、14TK221612、14TK22172213、14TK22182251、14TK22193214、14TK22202515、K169、KWS-51122、14TK222211;第二类包括2个自交系,分别为14TK22032111、TKS211;第三类有5个自交系,分别为14TK22023224、14TK22053214、14TK22084415、14TK22093121、14TK22127621;第四类只有一个自交系即41;第五类自交系有2个,分别为14TK22102811、14TK221521。综上,自交系14TK22061131自身性状表现优良,且其单株产量、穗粗、穗行数G CA效应值均为正向效应,作为为亲本之一的组合41×14TK22061131产量杂种优势2个生态点平均最高,充分表明该自交系可作为一个优良的高产育种用亲本加以利用。

朱立娟[9](2013)在《玉米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评价》文中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改良温带种质已经成为玉米种质资源拓宽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对热带种质的改良和利用进行了多年尝试并选育出系列杂交种,同时提出了温热不同的互导比例,但观点不一。本研究前期已经用来自CIMMYT并经过国内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从南到北接力改良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Pob21、Pob28、Pool18分别与之杂种优势关系最近的我国温带核心种质代表系杂交构建了的含25%、50%、75%温带种质比例的半外来群体。本试验拟以这些半外来群体中的部分早代优良选系为材料,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与可能与之具有较大杂种优势的测验种测交组配杂交组合,从而分析这些早代选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关系,依据配合力来确定半外来群体早代选系的改良价值,依据产量以及杂种优势来确定早代选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CIMMYT玉米群体合理利用及资源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含25%温带血缘的半外来群体早代选系的改良价值与杂种优势利用方向半外来群体(Mo17×Pool18)×Pool18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00、13301、13305、13306、13311和13312;13300、13301、13306、13311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Reid群,13312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旅大红骨群;组合13312×鲁原92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半外来群体(掖478×Pob28)×Pob28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256和13257;杂种优势利用方向均为Lancaster群;组合13257×龙抗11、合344、东8112,13255×丹340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半外来群体(黄早四×Pob21)×Pob21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48、13349和13353;杂种优势利用方向均为Reid群;组合13348×B84、13349×B84、13353×9041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2)含50%温带血缘的半外来群体早代选系的改良价值与杂种优势利用方向半外来群体Mo17×Pool18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20、13321、13322、13327、13332、13334和13338;13321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Reid群,13320、13322、13327、13332、13334、13338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旅大红骨群;组合鲁原92×13320、13338,丹340×13322、13332、13334,13322×掖478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半外来群体掖478×Pob28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261、13265、13272和13277;13261、13277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群,13265、13272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旅大红骨群;组合丹340×13262、13265、13267、13268、13270、13272、13276、13277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半外来群体黄早四×Pob21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58、13359、13360和13363;13358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群,13359、13360、13363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Reid群;组合13363×B84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3)含75%温带血缘的半外来群体早代选系的改良价值与杂种优势利用方向半外来群体(Mo17×Pool18)×Mo17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40和13341;13340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Reid群,13341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旅大红骨群;组合13340×掖478、13340×丹340、13341×丹340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半外来群体(掖478×Pob28)×掖478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79、13280、13282、13283、13285、13286、13294和13295;13286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群,13282、13294、13295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旅大红骨群,13280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群或旅大红骨群;组合丹340×13282、13283、13286、13292、13294、13295、13296,合344×13286、13291,东65003×13295、13286,鲁原92×13280、13291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半外来群体(黄早四×Pob21)×黄早四中,可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选系为13368、13371、13372、13378、13380、13381和13382;13371、13378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群,13368、13372、13380、13381、13382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Reid群;组合B84×13372、13382、13384,郑58×13378、13381,9041×13374,金黄96B×13374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以及杂种优势。(4)含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的改良价值与杂种优势利用方向在分别以Pool18、Pob28、Pob21为基础群体构建的三个含不同温带种质比例的半外来群体中,应进行重点改良和利用的半外来群体为:理论上含50%温带血缘的Mo17×Pool18,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Reid群;理论上含75%温带血缘的(掖478×Pob28)×掖478,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类群;理论上含75%温带血缘的(黄早四×Pob21)×黄早四,杂种优势利用方向为Lancaster类群。

蒋铭泽[10](2012)在《玉米自交系444回交导入系主要性状综合评价及配合力分析》文中指出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针对现有种质资源缺点加强遗传改良是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之一。玉米自交系444属唐四平头血缘,是我国北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玉米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但该系存在不抗玉米丝黑穗病、前期叶片黄白条、穗较短和行粒数少等缺点。为了改进该系缺点,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以444为轮回亲本,有针对性的选择54个国内优良自交系为供体亲本,经3代回交和4代自交构建了161份高世代回交导入系(BC3F4)。本试验从中随机选取58份田间表现优良的回交导入系进行主要性状及抗丝黑穗病、大斑病评价,并以供体不同的44份回交导入系及代表不同类群的4个测验种为材料,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对供试回交导入系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评价其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为其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艺及产量性状评价表明,J45、J141、J33、J70、J78、J79、J97和J147等8个回交导入系在产量及构成因子等性状上均表现较好并优于444,这些回交选系在育种中可以优先加以利用。58份444回交导入系的生育期期变幅为117~129d,其中J45、J46、J133等5个回交导入系生育期比444明显缩短;J70、J2、J6等26个回交导入系较444花期间隔少;J125、J84、J52等6个回交导入系株高及穗位高低于444;J3、J33、J52等14个回交导入系单株产量高于444;J30、J45、J73等8个回交导入系百粒重高于444;J136、J27、J14等20个回交导入系出籽率高于444;J33、J41、J79等11个回交导入系穗长大于444;J98、J141、J70等12个回交导入系穗粗大于444;J2、J32、J84等43个回交导入系轴粗小于444;J41、J45、J28等17个回交导入系穗行数多于444;J127、J151、J121等34个回交导入系行粒数大于444。(2)玉米丝黑穗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回交导入系中发病率低于444的有52个,占89.66%,表明回交导入系与轮回亲本444相比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有较大提升。其中高抗选系1个(J15,供体为川273),占供试材料的1.73%;表现抗病的选系5个,包括J2、J28、J31等,供体自交系为吉446、90141-2、M017等,占供试材料8.62%;表现中抗的选系10个,包括J3、J6、J27等,占供试材料的17.24%;表现感病的选系共36个,包括J9、J12、J14等,占供试材料的62.07%;表现高感病的选系共6个,包括J40、J70、J105等,占供试材料的10.33%。(3)玉米大斑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虽无高抗和高感材料,但病情指数低于444的选系有45个,占77.59%,抗性整体水平提高。其中表现抗病的选系1个(J25,供体为U8112),占供试材料的1.73%;表现中抗的选系46个,包括J2、J3、J6等,占供试材料的79.30%;表现感病的选系11个,包括J9、J52、J65等,占供试材料的18.97%。(4)配合力分析表明,44份444回交导入系中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比444好的回交导入系有6个,分别为J45、J25、J97、J60、J63和J30;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排在前10位的组合是J58×齐319、J25×齐319、J84×庆系9808、J30×庆系9808、J68×齐319、J78×庆系9808、J97×郑58、J15×PH4CV、J154×齐319、J133×PH4CV。(5)同熟期杂种优势分析表明,16个杂交组合产量超过对照吉单27,占26.23%,分别为庆系9808×J147、郑58×J12、郑58×J9等,增产幅度为0.9~23.4g;49个杂交组合产量超过对照兴垦3,占79.03%,分别为PH4CV×J105、PH4CV×J15、郑58×J60等,增产幅度为0.8~30.5g;3个杂交组合超过对照先玉335,占5.66%,分别为齐319×J105、齐319×J68和齐319×J58,增产幅度为6.8~17.3g。(6)以庆系9808为测验种的杂交组合27.27%单株产量高于庆系9808×444;以PH4CV为测验种的杂交组合59.09%单株产量高于PH4CV×444;以齐319为测验种的杂交组合40.91%单株产量高于齐319×444;以郑58为测验种的杂交组合36.36%单株产量高于郑58×444,超亲优势所占比列较高,说明在改良产量性状上有明显效果。

二、热带玉米种质Pop49选系配合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玉米种质Pop49选系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2份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及合成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项目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2.2 配合力方差分析
    2.3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4 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5 产量总配合力TCA效应值分析
    2.6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3 讨论
    3.1 温带和热带改良系的一般配合力
    3.2 产量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4 结论

(2)玉米Reid-Lan.渗入Tuxpe?o种质的育种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来源
    1.2 田间试验
    1.3 基因型鉴定
    1.4 表型鉴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组合间性状与其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2.1.1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2.1.2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小区产量的一般配合力
    2.3 小区产量特殊配合力
    2.4 杂种优势
    2.5 RLT种质选育的自交系遗传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RLT类种质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
    3.2 RLT类种质较改良前增加了遗传距离
    3.3 RLT类种质选育的自交系在育种中利用潜力较大
4 结论

(3)玉米P18-7近缘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现状
        1.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1.1.2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1.3 外来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2 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及创新的必要性和途径
        1.2.1 种质资源扩增、改良及创新的必要性
        1.2.2 种质资源扩增途径和方法
    1.3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玉米自交系遗传差异与杂交后代产量关系
        1.4.1 遗传距离
        1.4.2 配合力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室材料与方法
    2.2 SSR实验方法
        2.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SSR分子标记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田间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田间试验材料
        2.3.2 田间试验方法
        2.3.3 田间试验调查与室内考种
        2.3.3.1 籽粒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测定
        2.3.4 田间数据统计与分析
        2.3.4.1 配合力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室结果与分析
        3.1.1 SSR结果分析
        3.1.2 SSR聚类分析
        3.1.3 种质间遗传差异分析
    3.2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3.2.2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2.3 主要农艺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2.3.1 一般配合力分析
        3.2.3.2 特殊配合力分析
        3.2.3.2.1 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
        3.2.3.2.2 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2.3.3 产量总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3.2.3.4 遗传参数分析
        3.2.3.5 遗传距离与配合力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籽粒含水率与脱水速率分析
    4.1 不同组合籽粒含水率的变异情况
    4.2 不同组合籽粒脱水速率的变异情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33份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2 玉米P18-7近缘系一般配合力分析
    5.3 70个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分析
    5.4 总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5.5 籽粒含水率与脱水速率分析
    5.6 P18-7近缘系的改良创新及利用前景
    5.7 下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9份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改良郑单958的育种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与现状
        1.1.1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现状
        1.1.2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现状
    1.2 玉米杂种优势群以及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
    1.3 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必要性
    1.4 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方法
        1.4.1 地方种质资源的改良与利用
        1.4.2 外来种质的改良与利用
    1.5 有利等位基因评估的方法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1.7 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顶交种组合的配制
        2.2.2 三交种测交组合的配制
        2.2.3 田间试验鉴定
        2.2.4 调查农艺性状与方法
    2.3 统计分析
        2.3.1 数据处理
        2.3.2 方差分析
        2.3.3 多重比较
        2.3.4 超标优势
        2.3.5 供体评价参数计算
3 结果分析
    3.1 一级供体对郑单958的改良潜力评估
        3.1.1 A、B组顶交种产量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1.2 A、B两组顶交种组合产量与CK的多重比较
        3.1.3 A、B两组18份顶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与CK的多重比较
        3.1.4 一级供体改良郑单958的遗传参数分析
        3.1.5 一级供体改良郑单958的育种策略
    3.2 一级供体改良PH6WC的育种潜力
        3.2.1 C组顶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2.2 C组9份顶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与CK的多重比较
    3.3 二级供体对郑单958的育种潜力评估
        3.3.1 三交种测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3.3.2 三交测交组合产量与CK的多重比较
        3.3.3 顶交种供体组合产量PTC分析
        3.3.4 三交种测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CK的多重比较
        3.3.5 改良郑单958各个性状的最佳二级供体分析
        3.3.6 二级供体改良郑单958的育种策略
4 讨论
    4.1 一级供体选择的依据
    4.2 单倍体技术的应用
    4.3 外来种质本土化的重要性
    4.4 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对黄淮海玉米品种改良创新途径的探讨
    4.5 PH6WC的利用
    4.6 试验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K11和K62的改良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意义
        1.1.2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现状
        1.1.3 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现状
    1.2 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2.1 筛选、改良地方种质资源
        1.2.2 人工合成群体改良
        1.2.3 物理、化学诱变改良
        1.2.4 回交改良
    1.3 玉米种质回交改良研究与应用
        1.3.1 自交系改良
        1.3.2 创建近等基因系
        1.3.3 创制雄性不育系
        1.3.4 外来种质利用
    1.4 种质资源的评价
        1.4.1 表型性状评价
        1.4.2 分子标记评价
        1.4.3 配合力评价
        1.4.4 杂种优势评价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测定性状及方法
        2.2.3 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主要性状差异比较
        2.3.2 SSR数据分析
        2.3.3 配合力分析
        2.3.4 杂种优势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改良系主要性状表现
        3.1.1 主要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3.1.2 主要农艺性状改良效果
        3.1.2.1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1.2.2 供体对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效应
        3.1.2.3 回交次数对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效应
        3.1.3 主要产量性状改良效果
        3.1.3.1 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3.1.3.2 供体对主要产量性状的改良效应
        3.1.3.3 回交次数对主要产量性状的改良效应
    3.2 改良系SSR标记遗传变异
        3.2.1 SSR标记扩增结果
        3.2.2 轮回亲本与改良系间遗传相似系数
        3.2.3 SSR标记聚类分析
        3.2.4 SSR标记差异位点数分析
    3.3 改良系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分析
        3.3.1 杂交组合主要性状方差分析
        3.3.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3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3.3.1 改良系主要性状GCA效应
        3.3.3.2 供体对产量GCA的改良效应
        3.3.3.3 回交次数对产量GCA的改良效应
        3.3.4 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3.4.1 单株产量SCA相对效应值
        3.3.4.2 供体对产量SCA的改良效应
        3.3.4.3 回交次数对产量SCA的改良效应
    3.4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3.4.1 分类对照优势分析
        3.4.1.1 改良系组合单株产量分类对照优势
        3.4.1.2 供体对改良系单株产量分类对照优势的影响
        3.4.1.3 回交次数对改良系单株产量分类对照优势的影响
        3.4.2 统一对照优势分析
        3.4.2.1 改良系组合单株产量统一对照优势
        3.4.2.2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改良系单株产量统一对照优势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农艺经济性状的改良效应
    4.2 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改良系配合力的影响
    4.3 不同供体和回交次数对改良系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
    4.4 回交改良系的应用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作者简历

(6)外引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种质概述
        1.1.1 玉米种质的概念
        1.1.2 我国玉米种质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1.1.3 外来玉米种质的引进与利用
    1.2 基于配合力效应评估玉米种质利用潜力的研究进展
        1.2.1 配合力的概念
        1.2.2 配合力在玉米种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1.3 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1.3.1 杂种优势群概念
        1.3.2 划分杂种优势群方法
    1.4 遗传多样性
    1.5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5.1 形态学水平
        1.5.2 细胞学(染色体)水平
        1.5.3 分子(DNA)水平
    1.6 玉米种质创新的关键环节
    1.7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田间表型性状调查
        2.3.2 基因型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配合力分析
        2.4.2 表型性状分析
        2.4.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 外引玉米自交系与拟改良系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1.2 SS类群自交系的配合力及F1杂交组合的表型性状分析
        3.1.3 NSS类群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F1杂交组合的表型性状分析
    3.2 F_1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
        3.2.1 三交组合的表型方差分析
        3.2.2 SS类群F_1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GCA分析
        3.2.3 NSS类群F_1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GCA分析
    3.3 基因分型结果与分析
        3.3.1 外引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外引自交系与我国骨干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外引种质的配合力表现
        4.1.2 外引玉米自交系改良我国骨干自交系的潜力
        4.1.3 外引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四川当前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类群及产量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种质资源的形成与利用
        1.1.1 玉米的起源与驯化
        1.1.2 玉米的传播与分布
        1.1.3 玉米的种质多样性与分类
        1.1.4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1.2 DNA分子标记与测序技术的发展
        1.2.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2.2 传统(一代)测序技术简介
        1.2.3 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的突破
        1.2.4 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
        1.2.5 各类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
    1.3 植物性状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群划分
        1.3.1 配合力的概念
        1.3.2 配合力的测定及评价
        1.3.3 配合力在植物中的研究概况
        1.3.4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1.3.5 基于配合力的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
        1.3.6 基于分子标记的玉米类群划分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其对重要性状的研究进展
        1.4.1 连锁不平衡(LD)的概念及原理
        1.4.2 影响连锁不平衡(LD)的因素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发展
        1.4.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1.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基于SNPs的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遗传特征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DNA样品制备
        2.1.3 玉米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2.1.4 SNP基因型鉴定
        2.1.5 SNP统计分析
        2.1.6 亲缘关系评估
        2.1.7 群体结构分析
        2.1.8 连锁不平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Illumina xten测序
        2.2.3 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2.4 SNP的鉴定与筛选
        2.2.5 SNP特征分析
        2.2.6 Kinship分析
        2.2.7 群体结构分析
        2.2.8 主成分分析
        2.2.9 系统发育树分析
        2.2.10 亚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1 连锁不平衡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2.3.1 GBS提供经济高效的基因分型技术
        2.3.2 四川当前玉米育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2.3.3 四川当前玉米育种自交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距离
        2.3.4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与利用
第三章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产量配合力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杂交组合配制
        3.1.3 田间试验设计
        3.1.4 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3.1.5 性状资料的整理与描述
        3.1.6 表型差异显着性检验
        3.1.7 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3.1.8 表型相关性分析
        3.1.9 杂种优势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群体表现
        3.2.2 组合间的表型方差分析
        3.2.3 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3.2.4 亲本配合力效应与杂交组合表型的相关性
        3.2.5 144个自交系的综合评价
        3.2.6 杂种优势分析及杂优类群划分
    3.3 讨论与结论
        3.3.1 玉米产量性状及其配合力相关性
        3.3.2 配合力评价中测验种的选择
        3.3.3 四川当前育种自交系配合力评价与后续应用
        3.3.4 四川当前玉米育种自交系的杂优类群划分
第四章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调查
        4.1.3 基因型鉴定
        4.1.4 亲缘关系、LD和群体结构评估
        4.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关联分析模型的选取
        4.2.2 产量性状GCA显着位点
        4.2.3 两个环境中的一致性GCA位点
        4.2.4 本研究中产量GCA位点与早期结果的比较
    4.3 讨论与结论
        4.3.1 适合关联分析表型性状的选择
        4.3.2 关联分析群体构建
        4.3.3 LD大小及模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3.4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位点研究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5.1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遗传结构
    5.2 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产量性状配合力
    5.3 基于四川当前玉米种质的GCA分子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20份新选玉米自交系育种应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优良玉米品种及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1.1 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1.2 优良品种在玉米生产中的重要性
        1.1.3 优良的种质资源的重要作用
        1.1.4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1.2 玉米新选系的遗传评价方法
        1.2.1 表型差异分析
        1.2.2 生理生化标记分析
        1.2.3 SSR分子标记分析
    1.3 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概况
        1.3.1 配合力概念及研究概况
        1.3.2 环境效应对玉米配合力的影响
    1.4 玉米杂种优势研究
        1.4.1 杂种优势概念及意义
        1.4.2 测定方法
    1.5 杂种优势与遗传差异
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4.1 杂交组合数据分析
        3.4.2 亲本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配合力结果分析
        4.1.1 组合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4.1.2 配合力联合方差分析
        4.1.3 配合力效应分析
    4.2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4.3 自交系性状表现及遗传聚类分析
        4.3.1 自交系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表现
        4.3.2 主成分分析
        4.3.3 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新选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表现
    5.2 供试组合产量杂种优势表现
    5.3 遗传差异性与聚类分析
    5.4 供试自交系育种利用价值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9)玉米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温带主要利用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来源及特性
        1.2.2 国外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
        1.2.3 我国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
        1.2.4 国内外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5 我国玉米育种与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6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与种质资源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含 25%温带种质的半外来改良群体部分早代选系的评价
        1.3.2 含 50%温带种质的半外来改良群体部分早代选系的评价
        1.3.3 含 75%温带种质的半外来改良群体部分早代选系的评价
        1.3.4 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群体改良效果的初步探讨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半外来改良群体的来源以及遗传背景
        2.1.2 半外来改良群体选系以及测验种
    2.2 试验方法
        2.2.1 测交组合配制
        2.2.2 测交组合鉴定
        2.2.3 小区产量测定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方差分析
        2.3.2 配合力分析
        2.3.3 杂种优势分析
        2.3.4 数据处理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方差分析
    3.2 含 25%温带血缘的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评价
        3.2.1 半外来改良群体(Mo17×Pool18)×Pool18 的早代选系
        3.2.2 半外来改良群体(掖 478×Pob28)×Pob28 的早代选系
        3.2.3 半外来改良群体(黄早四×Pob21)×Pob21 的早代选系
    3.3 含 50%温带血缘的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评价
        3.3.1 半外来改良群体 Mo17×Pool18 的早代选系
        3.3.2 半外来改良群体掖 478×Pob28 的早代选系
        3.3.3 半外来改良群体黄早四×Pob21 的早代选系
    3.4 含 75%温带血缘的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评价
        3.4.1 半外来改良群体(Mo17×Poo18)×Mo17 的早代选系
        3.4.2 半外来改良群体(掖 478×Pob28) ×掖 478 的早代选系
        3.4.3 半外来改良群体(黄早四×Pob21) ×黄早四的早代选系
    3.5 含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群体改良效果的初步比较
        3.5.1 以 Pool18 为基础群体的三个含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的比较
        3.5.2 以 Pob28 为基础群体的三个含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的比较
        3.5.3 以 Pob21 为基础群体的三个含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的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杂交选系配合力测定世代
    4.2 半外来改良群体选系的一般配合力
    4.3 半外来改良群体选系的特殊配合力
    4.4 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
    4.5 半外来种质中低纬度热带的比例
    4.6 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设想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玉米自交系444回交导入系主要性状综合评价及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质资源对玉米育种的意义
        1.2.2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利用现状
        1.2.3 国内外种质资源改良创新方法及进展
        1.2.4 玉米自交系444在我国玉米育种中利用现状
        1.2.5 玉米回交导入系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回交导入系主要农艺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评价
        1.3.2 回交导入系对玉米丝黑穗和大斑病抗性评价
        1.3.4 回交导入系的配合力分析
        1.3.5 回交导入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58份444玉米回交导入系
        2.1.2 测验种自交系
        2.1.3 对照品种及玉米自交系444
    2.2 回交导入系农艺性综合状评价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调查项目及方法
    2.3 回交导入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接种方法及菌源保存
        2.3.3 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
    2.4 回交导入系对大斑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2.4.1 试验设计
        2.4.2 菌种来源
        2.4.3 接种病菌的培养和扩繁
        2.4.4 接种方法
        2.4.5 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
    2.5 回交导入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2.5.1 杂交组合配制
        2.5.2 杂交组合田间鉴定
    2.6 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2.6.1 数据方差分析
        2.6.2 配合力分析
        2.6.3 杂种优势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444回交导入系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评价
        3.1.1 主要农艺和产量相关性状方差分析
        3.1.2 生育期评价
        3.1.3 植株性状评价
        3.1.4 产量性状评价
        3.1.5 农艺和产量性状综合评价
    3.2 444回交导入系的抗病性评价
        3.2.1 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3.2.2 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评价
        3.2.3 回交导入系的抗病性综合评价
    3.3 444回交导入系的配合力分析
        3.3.1 主要性状的方差分析
        3.3.2 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3.4 杂种优势分析
        3.4.1 杂交组合单株产量对照优势分析
        3.4.2 杂交组合单株产量超亲优势分析
4 讨论
    4.1 玉米自交系444回交导入系的利用价值
    4.2 从玉米自交系444回交导入系的创建看四平头血缘材料在我国北方玉米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4.3 关于测验种选择问题
    4.4 进一步研究设想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热带玉米种质Pop49选系配合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2份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张艳茹,王伟,唐兰,邱贵兰,焦金龙,吴元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2]玉米Reid-Lan.渗入Tuxpe?o种质的育种潜力分析[J]. 王安贵,郭向阳,吴迅,刘鹏飞,祝云芳,陈泽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4)
  • [3]玉米P18-7近缘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分析[D]. 李森林. 贵州大学, 2020(04)
  • [4]9份南美玉米地方种质群体改良郑单958的育种潜力评估[D]. 庞伟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K11和K62的改良效应[D]. 赵长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外引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研究[D]. 赵鑫哲.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四川当前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类群及产量配合力研究[D]. 冷益丰.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7)
  • [8]20份新选玉米自交系育种应用潜力分析[D]. 曲比伍合.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9]玉米不同温热比例半外来改良群体早代选系的评价[D]. 朱立娟.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10]玉米自交系444回交导入系主要性状综合评价及配合力分析[D]. 蒋铭泽.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热带玉米种质Pop49配合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