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一、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及建筑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胡昊阳[1](2021)在《武汉K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

邱梁杰[2](2020)在《科技创业园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以钦州产业园科创空间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放缓下行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深化呈现为“科技创新、产业驱动、人才战略”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聚集与创新能力”的竞争,竞争的条件因素则是科技空间的布局与建设。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科技条件建设的步伐,推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创新”战略。而“科技创业产业园”作为国家产业经济与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形式,对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环境优化的创新研究,无疑会对提升区域科技实力、带动地域产业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基础支撑和驱动的重要作用。基于“大数据与智慧生存”时代特征,面对文明生产与时尚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传统科技产业园的业态和“城-园”空间形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课题以科技创业园的公共交往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创新人才在生产、生活领域的交往需求为线索,以高新企业的孵化、运作模式为依据展开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完成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现状、问题、根源、趋势”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次,针对科技创业园的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存在的“因循、孤立、无趣”等缺陷,整合“城-园”公共交往空间资源,优化公共环境氛围、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以实现人才、员工在科研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全过程内的适宜性需求目标、推进内容研究进程;其三,围绕科创园公共交往的“空间与功能、形态与界面、环境与氛围、组织与管理”,提出引导空间环境“转型、创新、升级”至“精致、智慧、适宜、体验”的“人人-人景-情景”交互的规划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广西钦州“钦州产业园科创空间规划设计”实际案例,解析、实证、总结其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园内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在适宜性、体验性、协同性等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以期为今后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

徐美林[3](2019)在《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封闭街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前,城市土地成本日渐提升,道路供给不足、城市交通拥挤、街区活力趋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中央出台政策,逐步开放现存的封闭式街区,践行“窄路密网”的城市道路规划理念。然而,由于街区所在位置、用地性质的差异,该项政策的实施应该避免“一刀切”。因此,本文针对现存的封闭式街区,重点研究如何判定该街区内部道路是否适宜开放,为政策的落实提供参考标准。首先,本文详细陈述封闭街区道路开放政策相关概念及开放式街区在国内外城市的相关实践案例,进而论述了对封闭街区进行道路开放的必要性。第二,综合大量文献的研究成果,从路网布局与交通运行、土地经济与社会环境两个层面,提出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考虑到评价体系中相关指标数量较多,层次分析法求解指标权值大小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提出基于遗传算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赋权方法,并将此方法与其他赋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第四,分别针对均为定量指标的路网布局与交通运行指标、均为定性指标的土地经济与社会环境指标,提出基于遗传-层次分析法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基于遗传-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再综合二者评价结果得到最终结果。最后,以湖北省武汉市某封闭街区进行案例分析,将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运用。本文提出的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方法,对于现存的待开放的封闭街区,可以据此评价该街区开放的适宜性,为相关政策的施行奠定理论基础;对于未来新建街区,可以据此确定街区在路网布局等方面的标准,为街区新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鲁惠敏[4](2019)在《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混凝土泵送技术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效率,近年来随着建筑物的建造高度越来越高,混凝土泵送的高度和泵送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大,混凝土泵送堵管时有发生。而泵送管道一旦发生堵塞则必须立即停机进行拆管疏通,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严重时甚至发生爆管事故。目前,行业内鲜少有关于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堵管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发现泵送施工过程中的堵管致因,从而针对性提出风险管控措施,预防泵送施工过程中堵管的发生,因此,本文对于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的研究具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混凝土泵送技术和泵送施工堵管的影响因素以及建筑施工风险评价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接着以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和人-机-环-管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混凝土泵送堵管的风险评价指标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WM)确定泵送堵管风险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引入距离函数,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最终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论文还结合集对分的联系度和集对势理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模型;论文最后还结合混凝土泵送施工的实例,运用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模糊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该泵送施工项目的堵管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混凝土泵送施工现场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方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找出混凝土泵送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预防堵管的发生,同时为混凝土泵送堵管风险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盖义承[5](2019)在《哈尔滨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始建于“一五”期间,近年来,因为经济转型等原因,昔日给东北带来富裕和荣耀的部分工业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城市规划布局的推进,一些工厂也许面临拆除搬迁的命运。然而,旧工业建筑虽然丧失了生产功能,却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者,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录中国工业辉煌发展轨迹的厂房所承载的不止是生产的功能,他们同时是标志着历史的重要的工业遗产,他们不应该消失,而应以新的姿态焕发光彩,成为城市连接历史和未来的独具魅力的吸引点,对其进行改造与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旧工业园区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工业生产要求,成为城市内的闲置资源。庞大的生产用地,占据着城市的核心土地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工业遗产急需一种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随着“双创”战略的提出,创业人数开始逐年增长,城市对创业园区的需求也来越大。一方面,工业遗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能满足改造创业园区的需要,而创业园区因主要面向青年人,具有吸引活力人群的作用,这有助于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青春;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的应用可以使园区承载历史的气质,而具有了厚重的发展基础。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功能转换,能够期待未来有效地带动哈尔滨城市的再发展。然而,哈尔滨此类建成项目不多,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实地调研哈尔滨“一五”期间的工业遗产,应用SAR理论和形态类型学理论,从城市和工业遗产的单体两个层级,提出了工业遗产改造、保护,及创业园区的建设的相关策略。相关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对工业遗产以及创业园区的定义、现状、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哈尔滨现存工业遗产的现状的调研和分析,详细论述了工业遗产的源起、各时期的特征及改造为创业园区的可行性。按价值体系对不同工业建筑进行分类。进而,针对哈尔滨工业遗产的特征,提出并简析研究所用的结构主义、SAR理论及形态类型学等理论;同时,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国内外改造实践案例,总结工业遗产改造原则,梳理了工业建筑改造模式和发展方向。最后,从城市区域层级和建筑单体层级提出了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的设计策略。通过对就工业园区道路系统、空间布局、特定区域的调查研究,对园区的整体设计规划提出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建筑单体的支撑体系以及建筑空间功能转换和多适性进行研究,为创业园区的建设提出策略。本文应用SAR相关理论,从城市区域到建筑单体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造方式,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丰富了工业遗产的改造方向和方法。层级划分及类型提取的改造方法和策略不仅仅可应用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其是一种整体及系统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多数既有建筑的改造中。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设计策略的相关研究,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盘活城市闲置资源、促进城市更新与发展以及创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任俊宇[6](2018)在《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空间作为创新活动的载体,已成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要内容。创新城区作为一种存量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逐渐得到各界关注。论文认为创新城区对我国大城市创新发展和空间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创新空间和创新城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构建了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归纳了创新城区的发展模式与类型。在机制与模式的指导下,以北京为主体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创新生态机制分析创新城区水平评价与空间识别,基于主体特征机制研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行为特征和空间偏好,基于空间组织机制提出北京创新城区的空间策略和制度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为“创新生态-主体特征-空间组织”。创新城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创新源要素、创新服务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要素间相互关联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创新源中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创新城区空间组织的核心主体,创新城区空间组织需要发展模式创新和空间利用创新。2)目前创新城区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共四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创新要素集聚类,包括创新源驱动模式、服务&环境吸引模式,另一类是空间载体塑造类,包括旧城更新模式和园区转型模式。3)构建创新城区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北京创新城区发展水平,基于创新水平评价可识别创新源驱动模式,基于创新服务和环境水平评价可识别服务&环境吸引模式,基于创新城区综合评价与城市空间基础可识别旧城更新模式和园区转型模式。4)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类型、发展阶段不同,导致技术网络特征、生产网络特征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差异性,进一步形成创新源临近、资本及市场临近和特定环境临近的区位选择差异。创新型人才在知识需求、社交需求和物质需求上各有差异,进一步影响其对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偏好。5)北京创新城区发展经历了教研空间、产业空间、科技空间和创新空间的演化,已进入到了政府与市场双驱动、高校与企业双驱动、园区和社区双驱动的存量创新空间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中关村科学城、国贸CBD片区、望京&798片区、上地&清河片区、等区域为代表的创新城区。创新城区在中观层面采取激活大学园区、培育科创社区、开放科技园区的策略,在微观层面采取提升科技楼宇、嵌入众创空间、营造开放空间的策略。

王珊珊[7](2018)在《“双创”背景下创客小镇建筑空间设计探析 ——以金寨县创客小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掀起,国家接连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将“双创”事业推向了高潮,从而使得“双创”事业成为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创客们提供创业场地的创客小镇应运而生。创客小镇是为了向创客们提供创新场地而打造的集创业、生活、社交为一体的创业社区。相比于孵化园、产业园、创业园、工业园等传统园区,创客小镇内所包含的功能更加全面,更人性化。适逢金寨县被列为“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金寨县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从资金扶持、平台建设、创业服务等方面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帮助。在此背景下,金寨县的创客小镇建设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目前国内对创客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及营建策略上,立足于建筑视角的规划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导致对于创客小镇的建筑设计缺乏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从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到理论,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对创客小镇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针对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其次从创客小镇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创客的概念、创客小镇的概念进行解析,并将其与工业园、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园等传统园区进行辨析,得出其独特的特点就在于其立意不同,创客小镇是以创客们为首要考虑因素,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集创业、生活、社交为一体的创业社区,在规划设计中更加人性化。再通过对相关的实际案例:余杭梦想小镇、黄山黎阳in巷以及杭州云栖小镇进行探讨,针对空间设计领域的需求,分析了项目立意、空间构成、人文要素体现等多方面,为后续总结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实例支撑。随后,对创客小镇的建筑空间整体控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创客小镇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及制约因素、创客小镇的产业活动特点、创客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分析了创客小镇建筑空间,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的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创客小镇建筑空间营造的原则。最后则是结合实际案例—金寨县创客小镇的规划设计,将理论研究提升到实际案例中,从而来检验之前的理论研究。

杨帆[8](2015)在《基于LBS的光谷世界城O2O商业模式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传统百货疲态尽显,体验业态逐步成为城市商圈未来发展方向。本地商圈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O2O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和实施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武汉光谷世界城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基于LBS的O2O商业模式在其转型中的设计和运用,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智慧商圈,获得发展的目的。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法、比较法、案例法、图表数据分析以及实体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力图使论述的问题明晰、透彻。在梳理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商圈O2O和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局限性的基础上,从电子商务的角度切入,界定了移动电子商务、LBS、O2O等概念,并以武汉光谷世界城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运营和服务的现状、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基于LBS的光谷世界城商业服务需求,深入分析了LBS和O2O商业模式的深层关系,详述了LBS-O2O模式下光谷世界城商业模式要素,描绘了光谷世界城的O2O生态圈,并提出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策略,构建了光谷世界城O2O平台。在实地考察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LBS的O2O商业模式在光谷世界城实施的瓶颈和困难,实测并分析光谷世界城目前已上线的APP、微信服务号等,根据实测情况和调查问卷反馈情况,就光谷世界城O2O项目提出实施策略及方案,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康珍珍[9](2014)在《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一日千里的城镇化进程,培养和成就了一代建筑人,这是一个可以称之为“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群体。他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迎来了不绝于耳的争议,终归瑕不掩瑜,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专属于他们神来之笔。本文立足于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前沿,着眼于新生代建筑师的教育背景和创作意识,执手建筑的本体和本原,通过环境、文化和技术三个独特视角,系统把脉新生代建筑师的斐然业绩,辩证剖析其缺陷与不足,在时代的经纬网上对新生代建筑师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科学定位。论文以前瞻性的全局视角,预测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实施策略,以资时代转型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借鉴。总论部分(第二章)为背景分析。系统梳理了中国新生代建筑师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他们在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时,在环境、文化和技术关注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前辈建筑师的创作意识。在环境关注方面追求和谐共生,在文化关注方面追求对话融合,在技术关注方面追求多维共进。分论部分(第三、四、五章)为分类综述。分别从环境关注、文化关注和技术关注三个方面展开对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总结、梳理和论述。布局谋篇上,根据每章特定的论题,综合解析出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创作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梳理了新生代建筑师在相应方面所采取的创新实践策略和创作态度,通过对和谐共生(环境)、对话融合(文化)、多维共进(技术)的分类论述,对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创作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总结。结论部分(第六、七章)为评价与展望。首先以前瞻性视角,统筹建筑全局,总结了新生代建筑师的成就和不足,继而,把握时代脉搏和未来趋向,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向“形式追随生态”。以此为立足点,指明新生代建筑师在环境、文化和技术三方面需付诸的长足改进:融入环境,兼顾场地协调与建筑节能;立足文化,从细节入手倾注人文关怀;把脉时代,依托新技术追求全面整合。最后,在完善政策法规、改革建筑教育、建构理论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何冰[10](2014)在《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建筑策划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提升、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的进程中,大量原有的工业园区面临着停产或搬迁的命运。伴随着原生产空间的废弃,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再利用价值的旧工业园区。国内外有不少旧工业园区改造利用的成功案例,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此类项目的优势,从而掀起一阵旧工业园区改造利用的热潮。笔者在近些年的工作中,也接触到不少类似的项目。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实施方设计任务书不明确的原因,使得设计工作不断在新出现的“思路”、“条件”下进行修改甚至重新设计,从而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因此笔者希望能以建筑策划理论为基础,结合旧工业园区改造的特点,并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总结,研究制定此类项目设计任务书的方法,以保证项目科学合理的进行。本文尝试以统筹者的视角讨论“旧工业园区”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的建筑策划运用,并通过相关研究与分析对其建筑策划框架与方法进行总结。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1-4章)通过对相关理论、相似案例以及笔者实际参与项目的研究,对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因素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得出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框架与方法;第二部分(5-7章)通过“首钢人居环境科学创意产业园”项目,对本文提出的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框架与方法进行实际检验,并对过程中产生的思考进行总结。

二、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及建筑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及建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科技创业园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以钦州产业园科创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产业园区的空间功能设计
        1.1.2 创新型科技园对空间提出新要求
        1.1.3 “数字时代”人才期望的交往环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现状研究综述
    2.1 概念及一般问题
        2.1.1 科技创业园
        2.1.2 公共交往空间
        2.1.3 科技创业园的公共交往空间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现状
        2.2.2 国内外相关实践现状
    2.3 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现状研究
    3.1 科创园的公共交往空间与功能
        3.1.1 城园空间交往
        3.1.2 内部功能分类
        3.1.3 空间开放层级
    3.2 公共交往空间的形态与界面
        3.2.1 空间形态类型
        3.2.2 空间界面类型
    3.3 公共交往空间的环境与氛围
        3.3.1 园区公共空间网络
        3.3.2 节点空间结构体系
        3.3.3 空间场所的环境氛围
    3.4 公共交往空间的组织与管理
        3.4.1 空间组织模式
        3.4.2 空间管理保障
    3.5 从苏州东创科创园现状看“交往”设计
        3.5.1 东创科技园园区概况
        3.5.2 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现状
        3.5.3 “交往空间”设计问题解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4.1 公共交往空间创新策略研究
        4.1.1 交往空间设计的内容与原则
        4.1.2 交往空间设计定位与新方法
        4.1.3 公共交往空间情景创新策略
    4.2 功能空间多元化规划
        4.2.1 联动城市公共空间
        4.2.2 开拓线下交流场所
        4.2.3 构建创新空间体系
    4.3 形态界面个性化设计
        4.3.1 空间形态层次化
        4.3.2 空间界面互动化
        4.3.3 灵动的变换发展
    4.4 环境氛围适宜化营造
        4.4.1 数字时代下的环境趋势
        4.4.2 营造体验式的环境氛围
        4.4.3 添加科技性的营造手段
    4.5 组织机制灵活化管理
        4.5.1 组织模式交互化
        4.5.2 管理保障智能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钦州产业园科创空间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述
        5.1.1 基地概况
        5.1.2 设计构思
    5.2 空间功能规划分析
        5.2.1 功能空间一体化
        5.2.2 服务多样化
        5.2.3 组织灵活化
    5.3 形态界面设计分析
        5.3.1 促进交往的形态
        5.3.2 引发对话的界面
    5.4 环境氛围营造分析
        5.4.1 吸纳城市环境
        5.4.2 营造交往氛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科创园公共交往空间现状调查问卷表
作者简历

(3)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政策与基本理论
    2.1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政策
        2.1.1 相关概念与封闭街区缺陷
        2.1.2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实践案例
        2.1.3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施行必要性
    2.2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2.1 评价总体流程
        2.2.2 研究方法
        2.2.3 评价范围确定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路网布局与交通运行指标
        3.2.2 土地经济与社会环境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求解权值步骤及缺陷
        4.2.2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遗传-层次分析法
        4.2.3 遗传-层次分析法求解权值的流程
        4.2.4 遗传-层次分析法与其他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基于遗传-层次分析法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4.3.2 基于遗传-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3 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总体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概述
    5.2 数据调查与计算
    5.3 灰色聚类评价
    5.4 模糊评价
    5.5 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2.1 泵送施工堵管风险
    2.2 事故致因理论
    2.3 集对分析(SPA)理论
3 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模型
    3.1 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 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3.3 泵送施工堵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 混凝土泵送堵管风险评价案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4.2 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
    4.3 基于集对势的堵管风险态势分析
    4.4 混凝土泵送堵管风险防范对策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指标主观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2 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指标客观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3 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5)哈尔滨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概念解析与范围界定
        1.3.1 工业遗产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2 创业园区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哈尔滨工业遗产的现状及价值分析
    2.1 哈尔滨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
        2.1.1 俄侨工业时期
        2.1.2 民族工业时期
        2.1.3 新中国时期
        2.1.4 工业改造转型期
    2.2 哈尔滨一五期间现存工业遗产分析
        2.2.1 三大动力区工业遗产概述
        2.2.2 三大动力工业遗产的特征
        2.2.3 三大动力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的可行性
    2.3 哈尔滨工业遗产的价值分析
        2.3.1 历史与文化价值
        2.3.2 技术与艺术价值
        2.3.3 社会与经济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工业遗产改造实践
    3.1 相关理论研究
        3.1.1 结构主义学说
        3.1.2 SAR理论
        3.1.3 形态——类型学理论
    3.2 工业遗产改造实践及发展
        3.2.1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的实践
        3.2.2 国内工业遗产改造的实践
        3.2.3 工业遗产改造的发展
    3.3 工业遗产改造的原则
        3.3.1 工业遗产的文脉延续
        3.3.2 保留工业遗产的结构价值
        3.3.3 激活城市工业区域空间活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城市设计策略
    4.1 城市工业区域道路街区系统的提取与优化策略
        4.1.1 城市工业区域道路街区系统的提取
        4.1.2 面向创业园区的工业区域道路街区系统优化策略
    4.2 城市工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提取与优化策略
        4.2.1 城市工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提取
        4.2.2 面向创业园区的工业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4.3 城市工业区域特定地区的提取与优化策略
        4.3.1 城市工业区域特定地区的提取
        4.3.2 面向创业园区的工业区域特定地区优化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建筑单体设计策略
    5.1 工业遗产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5.1.1 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的设计方法
        5.1.2 工业建筑改造中的支撑体与填充体
    5.2 哈尔滨工业遗产建筑单体支撑体的提取与优化策略
        5.2.1 哈尔滨工业遗产建筑单体支撑体的提取
        5.2.2 哈尔滨工业遗产建筑单体支撑体的优化策略
    5.3 哈尔滨工业遗产建筑单体填充体的设计策略
        5.3.1 建筑空间功能转换的类型及适应性提取
        5.3.2 创业园区功能空间的设计策略
        5.3.3 空间功能转变的技术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1.1.2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
        1.1.3 城市创新空间已成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
        1.1.4 城市存量空间为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
    1.2 研究意义
        1.2.1 构建创新城区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机制
        1.2.2 探讨存量空间创新驱动提升的发展路径
        1.2.3 提出北京等大城市实施创新职能的空间策略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创新空间
        1.3.2 创新城区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与总结
        1.5.2 案例研究与归纳
        1.5.3 定性与定量结合
        1.5.4 走访与深度访谈
第2章 创新城区相关研究综述
    2.1 创新的空间特征研究综述
        2.1.1 创新的空间属性
        2.1.2 创新要素的空间特征
        2.1.3 创新地理学的过渡
    2.2 创新空间的研究综述
        2.2.1 创新空间的内涵
        2.2.2 创新空间的演化
        2.2.3 创新空间的类型
    2.3 创新城区研究综述
        2.3.1 创新城区的概念提出
        2.3.2 创新城区的目前探索
    2.4 综述小结
        2.4.1 研究综述小结
        2.4.2 现有研究不足
第3章 创新城区发展机制
    3.1 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框架
        3.1.1 创新城区的理论演进
        3.1.2 创新城区的发展转变
        3.1.3 创新城区的发展框架
    3.2 机制一:创新生态机制
        3.2.1 要素:创新源-创新服务-创新环境
        3.2.2 系统:要素间关联
    3.3 机制二:主体特征机制
        3.3.1 创新型企业:网络特征机制
        3.3.2 创新型人才:需求特征机制
    3.4 机制三:空间创新机制
        3.4.1 发展模式创新机制
        3.4.2 空间利用创新机制
第4章 创新城区发展模式研究
    4.1 创新城区模式分类
        4.1.1 发展模式
        4.1.2 美国创新城区实践
    4.2 创新源驱动模式
        4.2.1 剑桥肯德尔广场
        4.2.2 克利夫兰健康科技走廊
    4.3 服务&环境吸引模式
        4.3.1 纽约硅巷
        4.3.2 洛杉矶硅滩
    4.4 旧城更新模式
        4.4.1 西雅图联合湖南区
        4.4.2 旧金山米申湾片区
    4.5 园区转型模式
        4.5.1 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
    4.6 美国创新城区建设经验总结
第5章 创新城区发展评价与模式识别
    5.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5.1.1 数据处理和指标体系
        5.1.2 创新源空间布局
        5.1.3 城市创新能力空间评价
    5.2 城市创新服务与创新环境水平评价
        5.2.1 数据处理和指标体系
        5.2.2 创新服务空间评价
        5.2.3 创新环境空间评价
    5.3 创新城区综合评价与模式识别
        5.3.1 创新城区发展水平
        5.3.2 创新城区模式识别
        5.3.3 创新城区空间规模
    5.4 城市创新城区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5.4.1 深圳创新城区发展
        5.4.2 青岛创新城区发展
        5.4.3 三城空间结构比较
第6章 创新城区主体特征与空间偏好
    6.1 创新型企业网络特征研究
        6.1.1 研究对象
        6.1.2 技术网络特征
        6.1.3 生产网络特征
        6.1.4 社会网络特征
    6.2 创新型企业空间偏好研究
        6.2.1 网络差异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2.2 高新技术企业选址特征
    6.3 创新型人才需求特征研究
        6.3.1 调研对象
        6.3.2 知识需求特征
        6.3.3 社交需求特征
        6.3.4 物质需求特征
    6.4 创新型人才空间偏好研究
        6.4.1 就业空间偏好
        6.4.2 居住空间偏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创新城区空间组织与政策建议
    7.1 北京创新空间发展基础
        7.1.1 北京创新空间演变历程
        7.1.2 北京创新发展基本特征
    7.2 北京创新城区发展路径
        7.2.1 创新源驱动模式:中关村科学城
        7.2.2 服务&环境吸引模式:国贸CBD片区
        7.2.3 旧城更新模式:望京&798 片区
        7.2.4 园区转型模式:上地&清河片区
    7.3 创新城区中观空间策略
        7.3.1 激活大学园区
        7.3.2 培育科创社区
        7.3.3 开放科技园区
    7.4 创新城区微观空间策略
        7.4.1 提升科技楼宇
        7.4.2 嵌入众创空间
        7.4.3 营造开放空间
    7.5 创新城区存量土地利用
        7.5.1 北京存量空间发展现状
        7.5.2 土地类型政策创新
        7.5.3 土地供给政策创新
        7.5.4 土地利用政策创新
    7.6 创新城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7.6.1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7.6.2 加强创新服务水平
        7.6.3 促进产学研融合
        7.6.4 实施人才战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系统性提出了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
        8.2.2 总结归纳了创新城区四种模式类型
        8.2.3 定量评估了城市内部空间创新水平
        8.2.4 提供了存量空间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创新型企业网络机制与空间特征访谈提纲
附录 B 创新型人才行为特征与空间偏好访谈提纲
附录 C 调研访谈记录节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双创”背景下创客小镇建筑空间设计探析 ——以金寨县创客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创客小镇的相关理论
    2.1 创客小镇的相关概念
        2.1.1 创客的概念
        2.1.2 创客小镇的概念
        2.1.3 创客小镇的发展历程
    2.2 相关园区的概念辨析
        2.2.1 工业园区
        2.2.2 产业园区
        2.2.3 孵化园
        2.2.4 创业园
        2.2.5 创客小镇与相关园区的区别
    2.3 创客小镇的基本类型
        2.3.1 根据使用类型分类
        2.3.2 根据物质载体、空间形态分类
        2.3.3 根据产业类型的不同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建成案例分析
    3.1 余杭梦想小镇
        3.1.1 项目概况
        3.1.2 小镇建筑空间的特征分析
    3.2 黄山黎阳in巷
        3.2.1 项目概括
        3.2.2 小镇建筑空间的特征分析
    3.3 杭州云栖小镇
        3.3.1 项目概括
        3.3.2 小镇建筑空间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客小镇建筑空间的整体控制
    4.1 创客小镇建筑空间
        4.1.1 建筑空间的构成和特点
        4.1.2 建筑空间的制约因素
    4.2 影响创客小镇建筑空间设计的因素
        4.2.1 创客小镇内产业活动的特点
        4.2.2 创客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
        4.2.3 创客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对创客小镇建筑空间的需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客小镇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金寨县创客小镇为例
    5.1 项目简介
        5.1.1 项目概况
        5.1.2 规划理念
        5.1.3 规划方案
    5.2 办公空间设计方法
        5.2.1 办公空间的类型
        5.2.2 办公空间的特点
        5.2.3 办公空间的相关内容设计
    5.3 交往空间设计方法
        5.3.1 交往空间的类型
        5.3.2 交往空间的特点
        5.3.3 交往空间的相关内容设计
    5.4 展演空间设计方法
        5.4.1 展演空间的类型
        5.4.2 展演空间的特点
        5.4.3 展演空间的相关内容设计
    5.5 生活空间设计方法
        5.5.1 生活空间的类型
        5.5.2 生活空间的特点
        5.5.3 生活空间的相关内容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附录3 创客办公空间平面图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LBS的光谷世界城O2O商业模式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光谷世界城运营现状与需求
    2.1 光谷世界城概况
    2.2 光谷世界城的现状与问题
    2.3 世界城商业服务的O2O需求分析
3 基于LBS的世界城O2O商业模式
    3.1 基于LBS的O2O商业模式
    3.2 光谷世界城O2O商业模式设计
    3.3 光谷世界城O2O平台构建
4 世界城O2O实施瓶颈及策略
    4.1 实施瓶颈
    4.2 实施策略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光谷世界城“O2O”商业模式实施调查问卷

(9)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
        1.3.2 创新实践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背景分析及创作意识
    2.1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社会背景
        2.1.1 时代机遇
        2.1.2 现实挑战
    2.2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2.2.1 一脉相承的本土教育
        2.2.2 中西融贯的海归教育
        2.2.3 两大阵营的交汇融合
    2.3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特征
        2.3.1 跨界整合的创作特质
        2.3.2 个性纷呈的建筑表达
        2.3.3 “实验性”的营造特征
        2.3.4 回归本原的内在追求
    2.4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创作意识
        2.4.1 和谐共生的环境意识
        2.4.2 对话融合的文化意识
        2.4.3 多维共进的技术意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关注下的创新实践:和谐共生
    3.1 环境视角下的现状解析
        3.1.1 缺乏与环境协调融合
        3.1.2 忽视建筑的节能生态
        3.1.3 绿色技术的生硬添加
    3.2 新生代建筑师的诉求:对场地环境的回应
        3.2.1 统筹建成环境
        3.2.2 尊重自然环境
    3.3 新生代建筑师的诉求: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3.3.1 传统生态智慧的挖掘
        3.3.2 当代绿色理念的探索
        3.3.3 旧建筑的生态改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关注下的创新实践:对话融合
    4.1 文化视角下的现状解析
        4.1.1 缺少文化品位的视觉表演
        4.1.2 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表达
        4.1.3 追求符号拼贴的形式表现
    4.2 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当代文化的真实呈现
        4.2.1 当代生活的关怀
        4.2.2 顺应时代的更新
    4.3 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在彰显
        4.3.1 借鉴传统艺术
        4.3.2 融合“新”“旧”元素
        4.3.3 延续历史文脉
    4.4 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地域文化的多维表达
        4.4.1 创新建筑形式
        4.4.2 继承空间结构
        4.4.3 革新材料语言
        4.4.4 关注乡土建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关注下的创新实践:多维共进
    5.1 技术视角下的现状解析
        5.1.1 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应用探索
        5.1.2 节能技术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5.1.3 不同层次技术缺乏系统整合
    5.2 新生代建筑师的探索:高技策略的得体应用
        5.2.1 先进技术的未来表达
        5.2.2 数字技术的深层思考
        5.2.3 节能技术的生态目标
    5.3 新生代建筑师的探索:低技策略的艺术表达
    5.4 新生代建筑师的探索:中间技术的权宜整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前瞻性思考的新生代建筑师实践总结及未来展望
    6.1 新生代建筑师的创新实践总结
        6.1.1 取得的成就
        6.1.2 存在的不足
    6.2 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形式追随生态
        6.2.1 第三次工业革命
        6.2.2 绿色建筑战略
        6.2.3 形式追随生态
    6.3 新生代建筑师的努力方向
        6.3.1 融入环境:兼顾场地协调与建筑节能
        6.3.2 立足文化:从细节入手倾注人文关怀
        6.3.3 把脉时代:依托新技术追求全面整合
    6.4 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6.4.1 完善政策法规
        6.4.2 改革建筑教育
        6.4.3 建构理论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
致谢

(10)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背景与现状
        1.1.2 个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3 本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1.1.4 论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旧工业园区改造利用
        1.3.2 建筑策划
        1.3.3 文化创意产业园
        1.3.4 小结
    1.4 学术贡献
        1.4.1 特定条件下建筑策划因素的梳理
        1.4.2 特定条件下建筑策划框架的研究
        1.4.3 特定条件下建筑策划理论的运用
    1.5 研究方法
        1.5.1 归纳法
        1.5.2 演绎法
        1.5.3 实践印证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相关内容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
        2.1.1 发展形势与意义
        2.1.2 定义
        2.1.3 功能构成
        2.1.4 功能空间
        2.1.5 形态特点
        2.1.6 小结
    2.2 旧工业园区的改造利用
        2.2.1 旧工业园区改造利用的背景与意义
        2.2.2 旧工业园区改造利用的研究
        2.2.3 小结
    2.3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可行性
        2.3.1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趋势
        2.3.2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市场需求
        2.3.3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特点
    2.4 建筑策划
        2.4.1 定义
        2.4.2 相关理论
        2.4.3 重要意义
    2.5 相关规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相关因素
    3.1 项目简介
        3.1.1 中国(北京)民族工艺文化体验园
        3.1.2 克拉玛依石油文化创意产业园
    3.2 建筑策划的约束要素
        3.2.1 控制类的约束要素
        3.2.2 受益类的约束要素
        3.2.3 设计类的约束要素
    3.3 建筑策划的成员组成
        3.3.1 政策法规
        3.3.2 市场经济
        3.3.3 建筑技术
        3.3.4 建筑策划的团队组成
    3.4 建筑师的作用
        3.4.1 建筑师
        3.4.2 统筹者
    3.5 建筑策划的成果
        3.5.1 设计任务书
        3.5.2 概念设计
        3.5.3 其他成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建筑策划
    4.1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建筑策划框架
        4.1.1 一般建筑策划的框架
        4.1.2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项目的特点
        4.1.3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框架的形成
    4.2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框架
        4.2.1 初始目标
        4.2.2 外部条件调查
        4.2.3 内部条件调查
        4.2.4 特点分析
        4.2.5 目标确定
        4.2.6 空间构想
        4.2.7 技术构想
        4.2.8 经济策划
        4.2.9 初步设计任务书
        4.2.10 概念设计
        4.2.11 正式设计任务书
    4.3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方法
        4.3.1 信息收集
        4.3.2 信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首钢人居环境科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筑策划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区位
        5.1.3 区位特色
        5.1.4 项目意义
    5.2 初始目标
        5.2.1 指导思想
        5.2.2 主要原则
        5.2.3 小结
    5.3 外部条件调查
        5.3.1 地理位置
        5.3.2 规划设计条件
        5.3.3 现状工业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的价值评分
        5.3.4 环境影响评价
        5.3.5 其他外部条件调查
        5.3.6 小结
    5.4 内部条件调查
        5.4.1 实施方的要求
        5.4.2 使用者的要求
        5.4.3 设计者的要求
        5.4.4 市场营销的要求
        5.4.5 小结
    5.5 特点分析
        5.5.1 确定工业资源的保留与拆除
        5.5.2 现状特点
        5.5.3 人居环境科学创意产业园的需求
        5.5.4 相关规范
        5.5.6 小结
    5.6 目标设定
        5.6.1 总体目标
        5.6.2 功能目标
        5.6.3 规模目标
        5.6.4 小结
    5.7 空间构想
        5.7.1 总平面构想
        5.7.2 建筑空间构想原则
        5.7.3 改造类空间构想
        5.7.4 新建类空间构想
        5.7.5 建筑指标确定
        5.7.6 景观构想
        5.7.7 小结
    5.8 技术构想
        5.8.1 建筑结构
        5.8.2 建筑材料
        5.8.3 建筑设备
        5.8.4 小结
    5.9 经济策划
        5.9.1 投资估算
        5.9.2 盈利能力
        5.9.3 小结
    5.10 初步设计任务书
        5.10.1 概述
        5.10.2 园区改造利用控制要求
        5.10.3 成果要求
        5.10.4 工作计划
    5.11 概念设计
        5.11.1 区别分析
        5.11.2 控制调整
    5.12 正式设计任务书
    5.1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建筑策划的思考
    6.1 论文研究的不足
    6.2 工业资源梳理的重要性
    6.3 建筑策划成果描述的方式
    6.4 建筑策划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首钢人居环境科学创意产业园概念设计部分成果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及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K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D]. 胡昊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科技创业园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以钦州产业园科创空间为例[D]. 邱梁杰.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3]封闭街区道路开放适宜性评价研究[D]. 徐美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混凝土泵送施工堵管风险评价研究[D]. 鲁惠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哈尔滨工业遗产改造创业园区设计策略研究[D]. 盖义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D]. 任俊宇. 清华大学, 2018(04)
  • [7]“双创”背景下创客小镇建筑空间设计探析 ——以金寨县创客小镇为例[D]. 王珊珊. 安徽建筑大学, 2018(01)
  • [8]基于LBS的光谷世界城O2O商业模式与实施研究[D]. 杨帆.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9]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D]. 康珍珍. 天津大学, 2014(11)
  • [10]旧工业园区改造为文创园的建筑策划研究[D]. 何冰. 清华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光谷创业街三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