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单治疗

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单治疗

一、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易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蒿杰[1](2020)在《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的重要哲学概念之一,人口数量、儿童健康也是历朝历代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小儿医”由此应运而生。然“小儿科”素有“哑科”之称,这对儿科疾病的诊治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古代中医理论背景下,在长期社会医疗实践中,中医儿科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宋以前这段时期,是中医儿科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为后世儿科的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宋以前散落在各古籍文献中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述,以时间顺序为轴,用历史的眼光纵向明晰宋以前中医儿科的演进轨迹,又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多个角度,横向梳理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与成就。通过一线多点相结合的方式,从现有文献着录中挖掘宝贵资源,大致还原中医儿科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宋以前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情况,以期古为今用,文献助益临床。先秦时期在甲骨文“疾”字六形中,便有了关于儿科疾病“疾子”的记录;《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是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被称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对儿科理论的阐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成书于隋唐时期的敦煌出土古医籍中,多处均涉及儿科疾病;大致成书于汉唐不着撰人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是有“先妇人小儿”为“崇本之意”的论述。可见针对小儿群体的医疗活动逐渐受到重视,中医儿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宋以前对小儿生理认识方面,其一,划定了小儿的年龄分界,将16~18岁以下认定为小儿;其二,总结出从怀胎时期到小儿出生后全过程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何时爬、坐、立、走、咳笑、学语、应人等时间节点都给出详细论述,且认识到男女生长周期不同步,女孩要早于男孩的客观现象,并给出中医理论的阐释;其三,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在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同时,又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四,认识到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并伴随一些特殊症状。医家认为一般情况若小儿并无痛苦,则无需治疗,并提出了变蒸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变蒸为小儿长养气血。宋以前对小儿病理认识方面,其一,发现小儿虽然具有易于患病、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如果治疗及时又具有易趋康复的特点,这为小儿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思想;其二,指出小儿的发病原因,总体与大人相类似,不外乎外感、内伤与其他因素。但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尤其在外感、乳食、惊吓这三个方面,为小儿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三,这一时期胎毒学说的提出,丰富了对小儿病因的认识,对某些特殊病症给出病因病机的阐述。对小儿病理的清晰认识,于小儿日常养护与疾病治疗意义重大。宋以前对小儿诊断认识方面,总体上也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但在具体诊法时,因小儿心智未全,问诊多依据其监护人;因小儿发育未完,脉诊与成人相比,脉位较短、至数较快,约78至为平脉,故而望诊在小儿诊断中尤其重要。此外还根据小儿皮肤娇嫩的特点,发展出小儿指纹诊法,对3岁以下小儿的诊断意义重大。然而在宋以前这一阶段,小儿指纹诊法还处于开始形成的初期,虽出现了相关论述,但尚不完善。宋以前对小儿治疗认识方面,治疗用药总体依照成人。然因小儿具有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以及既易于传变又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在对小儿疾病的治疗时,既需要细致审慎不可妄用针灸吐下,又需要及时施治,防止传变为危急重证,该下则当下,病能速愈。又因小儿服药依从性差,种类丰富、操作灵活的药物外治法为其治疗方法中的一大亮点,且小儿肌肤娇嫩,易于从皮肤吸收药物,外部用药是一有效治疗途径。此外对针灸疗法、简易外科手术以及病后调护亦均有涉及。宋以前对小儿疾病认识方面,本文从四大证、常见病与其他疾病三个分类,详述小儿多种具体疾病。此时还未形成后世统称的“儿科四大证”,且鉴别诊断相对不甚明确,但对麻、痘、惊、疳四种小儿危重疾病均有一定认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均有阐述。又因小儿常因外感与乳食所伤,择感冒、发烧、积滞三种小儿常见疾病详以述之。另有小儿夜啼、颅囟异常与五迟三种小儿杂证,历代医家多有提及,故于文中单列。总体而言,宋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医儿科形成的奠基阶段,初步搭建起中医儿科的基本学术框架,创造了中医儿科学的良好开端,为后世儿科的逐步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2](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金卫生[3](2008)在《婴幼儿重症肺炎7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慧玲[4](2011)在《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术后监护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房室连接正常,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的发绀型复杂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1]。因婴幼儿各器官发育不健全,手术复杂以及手术创伤大等特点,术后监护与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许遵贤[5](2019)在《清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清代中医儿科有关着作进行整理,总结梳理了清代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小儿护养、初生疾病及常见疾病的认识,探析了清代中医儿科的成就及特点,以期为现今中医儿科发展提供裨益。明代之后,清代儿科学术稳步发展,无论在理论水平还是各种儿科病证的诊治方面,都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在清代医学家中,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家,如无忌、夏鼎、陈复正、许豫和、周士祢、芝屿樵客、程康圃等都是比较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儿科学术上,大都自成一家。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观点;关于变蒸总周期,有512天和576天两种观点;在病因病机方面,有“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小儿之病,皆出于热”“凡小儿病有百端,逃不去五脏六腑气血。症虽多怪,怪不去虚实寒热风痰”等观点。在诊断方面,儿科医家们用到了望闻问切四诊及小儿虎口指纹诊法。医家们大都重视望诊;如夏禹铸的“望形色苗窍,从外知内”;周震有察形色歌、虎口脉纹歌、观色法;《慈幼新书》《幼科指归》中有三指在发际间定治法的诊断方法。在辨证方面,有按表里、寒热、虚实辨治的《儿科醒》,有按五脏辨治的《幼科医学指南》,有按上中下三焦辨治的《婴儿论》,有按八症论治的《儿科秘要》,有按燥湿辨治的《医原》;多数医家按不同的疾病来辨治,如《幼幼集成》《幼科铁镜》等。在小儿护养方面,谈金章在护持有法篇、曾鼎在小儿下地慎重看养法篇、周士祢在附录护养篇,都有专门的论述。吴宁澜《保婴易知录》大量摘录了前世诸家的论述,专论小儿鞠养和小儿胎疾。在小儿初生诸疾方面,医家们对初生口噤、初生撮口、初生儿不小便、隐睾、初生啼哭不止等症多采用各种外治法。在治则用药方面,夏禹铸强调运用五行生克的原则,提出治病不可关门杀贼说及治病不可开门揖盗说;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认为“四季中伤为病,当按时论治”,风温、夏热、秋燥、冬寒应有明确的用药规律,石寿棠在《医原·小儿科》中把药物分成润性药和燥性药。在特色治法方面,有陈复正的神奇外治法,还有搐鼻法、吹法、坐药法、贴敷摩法、嗅法、灸法和滴法等。在对小儿四大证的治疗上,医家们对惊风的学术争鸣最为激烈。陈复正将惊风重新分类命名为误搐、非搐、类搐;夏禹铸将慢惊改为慢症;程凤雏从木燥火急的角度认识急惊;周震从肝火心火的角度认识急惊;沈金鳌从肝风心火的角度认识急惊;曾鼎从热生于心、热甚生风的角度认识急惊;芝屿樵客认为庸医分辨不清太阳病变痉与伤食发搐、潮热发搐、伤风发搐以及天钓、内钓、痫症,且都当做惊风治疗,并对以上诸证做了区分;程康圃有急惊、慢惊、慢脾风症治专篇论述。在对小儿常见病的治疗上,医家们的诊疗思路各不相同,辨证分类大都不同。其中,感冒有按四时辨治,有按伤风辨治等;发热有按表里虚实辨治,有按五脏辨治等;咳嗽有按病因分证,有按咳嗽时间分证,有按五脏六腑辨治等;吐证有按寒热辨治,有按胃虚胃热辨治等;泄泻多从观察大便的颜色来辨治;二便不通多责之于热;汗证多从自汗、盗汗分别论述;肿证有按气肿、水肿辨治,有按肿发部位辨治等;五迟五软多责之于胎元禀赋。总之,清代中医儿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继有发展,医家们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着述成书,以启发后学。

董德荣[6](2016)在《一种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方法的研究及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增多,传统传染病有不断抬头的趋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此同时我国地震、洪涝灾害频发,且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华举办的各种国际重大会议及活动增多,安保任务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病原微生物的现场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病原微生物的现场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检测两大类,由于免疫学方法总体灵敏度不高,故又以核酸检测为主。核酸检测按反应温度的不同分为变温核酸扩增技术(Alternating Temperature Nucleic Acid Testing,ATNAT)和恒温核酸扩增技术(Isothermal Nucleic Acid Testing,INAT)。ATNAT主要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其衍生技术,如荧光定量PCR、逆转录PCR等,这些技术共同特点是需要温控严格、元件精密的复杂仪器。INAT是指在恒定温度下扩增核酸的技术,由于温度要求单一,INAT反应在恒温仪器中就可以进行,如水浴锅、金属浴甚至一个保温效果好的保温杯就可以完成反应,彻底抛弃了PCR等技术需要的变温装置,简化了操作步骤,满足部队野战、社区基层医疗、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医院床头诊断等即时检测环境下的需求。常用的INAT技术主要包括链替代扩增(SDA)、滚环扩增法(RC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等技术,其中LAMP法由于只需一种酶、扩增效率高,是目前INAT技术中应用最多、论文发表量最大的方法,但也有着引物设计复杂、假阳性率偏高、试剂价格高等缺点,且由于日本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在转化应用上局限性较强。为此我们发明了聚合酶螺旋反应(Polymerase Spiral Reaction,PSR)这一新型的核酸恒温扩增方法,它利用混合引物的设计思路和Bst DNA聚合酶的链置换活性,通过引物结合、延伸、解链、单链旋转、再次延伸的循环,达到等温条件下核酸扩增的目的,PSR兼具PCR法引物设计简单和LAMP法只需一种酶、反应高效的特点,首次实现了一对引物和一种酶在等温环境下的核酸扩增。为进一步提高PSR法的反应速率,我们引入了加速引物的概念,使得反应Ct值缩小到20min之内,并优化了反应体系和引物设计参数,最终建立聚合酶螺旋反应这一新型的核酸恒温扩增方法。常用的核酸检测结果判读方法包括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荧光成像法、核酸薄膜层析试纸条法和实时浊度法等方法,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需要专业的仪器,且对操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在现场检测中局限性较强。本研究利用PSR反应中金属离子浓度、酸碱性等反应体系参数的变化,采用钙黄绿素(Calcein)、羟基萘酚蓝(HNB)和pH值指示剂(甲酚红-苯酚红)这三种颜色指示剂,评估其对反应的影响及最佳显色浓度。最终在反应前加入1μl指示剂,反应后通过简单的颜色判读即可判断反应结果,阴性到阳性的变化分别为钙黄绿素(淡橙色→绿色)、羟基萘酚蓝(紫色→天蓝色)、甲酚红-苯酚红(红色→黄色),PSR显色法简便、经济、肉眼可识别,完全满足POCT检测的要求。从待测生物样本中提取核酸是核酸检测的第一步,现场、临床等即时检测环境下也不例外。核酸提取一般是采用基于胍盐裂解法、硅膜法、磁珠法等各种原理的试剂盒,或者是采用核酸自动化提取仪,但用试剂盒提取核酸费时费力、操作复杂,往往需要2小时以上的时间,不能满足即时检测快速、简便的需求,核酸自动化提取仪能实现高通量且操作简便,但比较笨重、维护成本高。本研究通过核酸暴露的理论,研制了一种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helex-100、TritonX-100为主要裂解成分的样本处理管,评价其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病毒等不同病原微生物中提取核酸的效果,结果显示只需要在90℃裂解10min,即可适用于PSR、LAMP及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技术,并且效果与商用试剂盒相当,具有操作简便、裂解效果好、不影响后续反应的特点,且不受粪便、痰液、血液等复杂样本的影响,同时具有病原灭活、核酸释放、过滤除杂、精确加样这四大特点,特别适合于现场检测情况下使用。酶、引物等生物活性物质在非低温环境下易失活,通过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采用玻璃化技术对PSR反应体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证实处理后的酶在50℃放置加速破坏,2个月后活性没有明显变化,相当于室温放置1-2年,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研制了便携式PSR检测仪,检测仪同时包括裂解区和扩增区,通过挤压样本处理管滴加一滴裂解液(约10μl)至反应管盖上,静置片刻后甩下液体在检测仪中完成扩增,在提示声响后取出即可通过颜色变化判读阴阳性结果,便携式PSR检测仪通过了不同酸碱度样本和粪便、尿液、血液等复杂样本的考核。本研究在完善PSR反应及其相应的样本快速处理、结果快速判读等方法后,建立了基于PSR反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平台,为日常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和申请国家药监局相应批号提供技术支持,并致力于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及实验室常规的病原检测。本研究还构建了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霍乱弧菌这六种病原微生物的PSR检测方法,实验数据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在临床考核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综上所述,本研究发明了聚合酶螺旋反应这一新型的核酸恒温扩增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解决了样本核酸提取和扩增结果判读繁琐、复杂的问题;建立了基于PSR反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并研制了简洁易用的便携式PSR检测仪。我们认为PSR技术将为即时检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及实验室常规的病原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逐渐走向现场、走向基层、走向家庭,最终让核酸检测随处可行。

宋春燕[7](2010)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通过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安排,向国民提供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新医改对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从理论上来说,农村常见病的诊治应该在乡镇卫生院及以下机构完成,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在县级及以上机构完成,农村三级医疗网应该有效地分流农村患者,使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基本医疗卫生需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满足,卫生资源结构也应该与农民健康需求的结构基本一致。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公平引发的农村地区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过度而乡镇卫生院服务不足已成为严重问题,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配置不足和患者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转诊制度的缺位也使由高层级医疗机构向低层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几乎难以实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骨干作用,促进农村医疗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流。医疗服务分流是指在不影响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情况下,由适当层级的医疗机构对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向上分流和向下分流。医疗服务合理分流是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宏观结构不合理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医疗服务提供在各级医疗机构分布的重新调整,利用资源跟着病人走的方式,可以促进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卫生资源投向的调整。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合理分流,对于缓解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过度和乡镇卫生院服务不足现象、合理配置农村医疗服务资源、使农村居民更好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医疗服务分流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研究,缺少对农村医疗服务分流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乏在系统制度安排条件下的农村医疗服务分流研究,我国农村地区县、乡医疗机构中有哪些疾病和医疗服务可以分流,可分流的比例有多大,可分流的疾病有哪些,影响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因素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分流,分流的标准如何确定,从体系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要实现农村医疗服务分流需要制定哪些政策措施和相关的保障制度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各层级医疗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流向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可分流的空间、可分流的内容,并且结合专家访谈等定性研究的结果,深入分析目前影响山东省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主要因素,探讨分流的具体模式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内容、方法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研究方法:论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现场调查的数据资料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项目基线调查,选取了即墨、平阴和嘉祥三个县作为样本,每个样本县选取当地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4个乡镇卫生院及每个乡镇卫生院下设的4个村卫生室作为样本。共抽取了3个县人民医院、3个县中医医院、3个县妇幼保健院、12个乡镇卫生院和48个村卫生室,通过抽样调查获取了样本机构一定时间段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的门诊和住院病历信息。第二部分是请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已获得的实际病历理论上应该由哪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做出判断,选取了嘉祥、曲阜两个县作为样本,每个县选择县医院、县中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作为调查场所,共2所县医院,2所县中医院和12所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为县级医疗机构各主要临床科室中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乡镇卫生院各主要科室年资最高的临床医生。数据采用Microsoft access二次录入系统录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访谈资料来源于对所调查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访谈。主要结果:(1)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患者中有67.25%的患者应当分流到低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有23.15%的患者应该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在乡镇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几乎没有应当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的患者;乡镇卫生院诊治门诊患者中只有6.38%的患者应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住院患者中有17.77%的患者应当在上级医疗机构诊治。(2)县级医疗机构最应优先分流的门诊疾病和医疗服务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产前检查、胃炎、气管炎、糖尿病、一般外伤、阴道炎、疱疹性咽峡炎、高血压、早期妊娠、冠心病、肺炎、人工流产、湿疹、妇科检查、健康查体、腰痛、荨麻疹、肠炎、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皮炎、淋巴结炎、盆腔炎、腹泻和泌尿道感染,共24种疾病,占所有常见病门诊量的55.95%,这些病种的患者实际上只有16.89%是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最应优先分流的住院疾病和医疗服务有正常分娩、各类外伤、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痔疮、急性阑尾炎、上呼吸道感染、腹股沟斜疝、人工流产、脑震荡、贫血、慢性胃炎、扁桃体炎,共15种疾病,占住院常见病的50.43%,这些病种的患者实际上只有20.86%是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3)门诊就诊率前15位的病种,县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均低于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住院常见病中就诊率前15位的病种,县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也低于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认为适宜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都是一些病情严重程度差别较大,必须根据病情确定诊治层级的疾病,例如冠心病、肺炎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的都是一些治疗难度较低或较高的病种。有23.91%的县级医疗机构医生不愿意将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4)常见门诊疾病和医疗服务在县级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费用在绝对数值上明显高于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的医疗费用,但是这种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多数住院疾病或服务在医疗费用的绝对数值上也高于乡镇卫生院,县、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存在显着性差异的疾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另一类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疾病,例如痔疮、急性阑尾炎、剖腹产术、子宫肌瘤等。(5)县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适宜分流的有67.25%,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能够承接的只有48.45%,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适宜分流的有23.15%,乡镇卫生院实际能够承接的只有16.50%。62.39%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人才,人才问题中80.95%的调查对象认为,引进不了高技术专业人才是最主要的问题。(6)关于医疗服务分流模式,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多种转诊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流。主要观点有可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恢复程度等,确定每一级医院相应的转诊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及奖惩措施;鉴于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服务能力确实有限,应该由县级医疗机构负责对疾病的诊断,而由乡镇卫生院承担更多的疾病治疗和康复工作。讨论和政策建议: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存在较大的可分流空间或潜在可分流空间,在制定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相关政策时,应把加强对县级医疗机构门诊患者的向下分流、引导门诊患者在基层就诊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影响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因素有:(1)县、乡医疗机构经济利益对立以及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疾病分流判断的认知差异;(2)同病种在县、乡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费用差异;(3)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服务能力不足。现阶段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模式可以考虑按病种、按疾病病程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方式为根据各地常见病、多发病情况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诊治能力,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当转诊的疾病名单和具体病种的规范化诊疗程序作为转诊的标准。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应该采取由县级医疗机构明确疾病诊断的方式,由县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决定患者应当在哪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由县级医疗机构制定诊疗方案以后再由乡镇卫生院执行治疗方案,也更能保证治疗的效果。对此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明确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由县级医疗机构承担更多的疾病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功能,而乡镇卫生院则应更多地承担明确了诊断和治疗方案后的后续治疗工作以及对进入康复阶段疾病的治疗功能。(2)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包括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重点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解决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对立的问题,通过制度安排使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由全面竞争的关系转变为协作的关系;加强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制度建设,促使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严格按照当地的转诊病种和病种服务流程对病人实施转诊,以医疗服务分流为导向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根据确定的分流病种和病种服务流程,按照治疗要求为各级医疗机构配置相应的人员、设备等。(3)各地卫生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确定当地主要可转诊病种和可转诊病种的规范化诊疗程序和转诊标准,并要求医疗机构及临床医生严格按照此程序和标准及时转诊病人。(4)拉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乡医疗机构诊疗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的差距,差别至少要超出20%以上。(5)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转诊能够实现;根据各地的转诊病种和疾病规范化诊疗流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相应疾病知识和服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承接转诊病例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管,对转诊病种的后续治疗结果进行监督考核,确保患者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付桂莉,黄美莲,王莹,陈和斌[8](2008)在《婴幼儿真菌性肺炎2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真菌性肺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28例婴幼儿真菌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病原学和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儿原发病为支气管肺炎18例,继发于其他疾病10例,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均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表现。真菌性肺炎发生前,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为93%,多为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类。病原学检查以念珠菌为主(82%),曲霉菌次之,合并细菌感染13例,22例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结论真菌性肺炎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联合应用高效、敏感的抗生素。

刘燕琳[9](2008)在《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儿科病人一般不作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试验对象。然而药物一旦经过临床试验被批准上市后,只要有适应症可选用,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在成人中不易出现的有害反应。儿科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脏器(如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免疫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不完全,因此,一旦发病病情常较急重,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较慢,故较成人更易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ADRS)。所以,药物不良反应时刻威协着治病中的患儿。本论文通过归纳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某些特征,总结其中规律性的经验,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以期达到临床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合理给药方案的目的,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研究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及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设计儿童用药调查表,对我院住院患儿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个人史、家庭史、用药情况、药品名称、用药时间、用法、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及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发生不良反应后治疗情况及疗效和疗程等,对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综合评估并分类统计。参考《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及实际临床经验,根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对因果关系综合评价作出判断。结合检索得到的资料,分析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结果:本调研通过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在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中等城市三级甲等医院里,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成人要高得多。2.静脉给药是引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途径。3.引起儿童ADRS的药物常见的有10类,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其次是解热镇痛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常见。4.冬季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季节,其次是夏季。春秋两季无明显差异。5.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单一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结论: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如果使用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尽可能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在用药前应根据药物的疗效、相宜的适应症、药物的耐受性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使用。对一些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如心血管类药物),使用时要随时注意调整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等。还要考虑患儿的体质,全身各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尤其在新生儿时期更应注意用药剂量的个体化。儿科医生必须熟知所用药物的动力学及作用机制,用药过程中要进行疗效的监测,必要时还应做血药浓度和各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监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尚是未知领域,亟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本课题将一中等城市三级医院儿科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比文献报道常见的大城市不良反应的调查更为具体,比基层医院的不良反应调查更有代表性。为同级医院儿童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应对儿童用药加强监管,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应注意药物剂量和临床观察。重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同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二、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易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易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1.1 年龄界定
        1.2 生理特点
        1.3 变蒸学说
    2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胎毒学说
    3 宋以前对小儿诊法的认识
        3.1 望诊
        3.2 脉诊
        3.3 小儿指纹诊法
    4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5 宋以前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
        5.1 麻
        5.2 痘
        5.3 惊
        5.4 疳
    6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儿”字
    1.2 儿科
    1.3 儿科学
    1.4 儿科史
    1.5 儿科史观
2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2.1 年龄界定
    2.2 生长发育
    2.3 生理特点
    2.4 变蒸学说
3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3.1 病理特点
    3.2 病因特点
    3.3 胎毒学说
4 宋以前对小儿诊断的认识
    4.1 望诊
    4.2 闻诊
    4.3 按诊
    4.4 脉诊
    4.5 小儿指纹诊法
5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5.1 用药原则
    5.2 药物外治法
    5.3 非药物疗法
    5.4 病后调护
6 宋以前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6.1 小儿疾病的相关文献
    6.2 儿科四大证
    6.3 小儿常见疾病
    6.4 小儿其他疾病
7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7.1 胎养
    7.2 新生儿养护
    7.3 日常养护
8 宋以前儿科相关医家与医着
    8.1 医家
    8.2 医着
结语
    1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1.1 实现独立分科
        1.2 初建学术体系
        1.3 完备治疗方法
    2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2.1 重视小儿
        2.2 多为杂病
        2.3 养护详致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实验班
        1.2.2 对照班
    1.3 学习效果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客观评价
    2.2 主观评价
3 讨论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婴幼儿重症肺炎7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伴发病
    1.3 实验室检查
    1.4 治疗
    1.5 转归
2 讨 论

(4)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术后监护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术后监护与护理
    2.1 生命体征监测
    2.4 加强基础护理

(5)清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清代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
    2 清代对小儿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清代医家对小儿诊断学的认识
    4 清代对小儿病辨证施治的运用
    5 清代对小儿疾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6 清代对麻痘惊疳四大证的认识
        6.1 天花
        6.2 麻疹
        6.3 惊风
        6.4 疳证
    7 清代对小儿方药的运用
    参考文献
前言
1 清代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1.1 年龄的划分
    1.2 变蒸
    1.3 生理特点
2 清代对小儿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胎毒
3 清代对小儿诊断的认识
    3.1 望诊
    3.2 闻诊
    3.3 问诊
    3.4 切诊
    3.5 小儿指纹诊法
    3.6 辨证
4 清代对治则治法的认识
    4.1 治则
    4.2 特色治法
5 清代对小儿初生诸疾的认识
6 清代对小儿麻、痘、惊、疳四大证的认识
    6.1 麻疹
    6.2 痘疮
    6.3 惊风
    6.4 疳证
7 清代对小儿常见疾病的认识
    7.1 感冒
    7.2 发热
    7.3 咳嗽
    7.4 吐泻
    7.5 二便不通及遗尿
    7.6 汗证
    7.7 肿
    7.8 五迟
    7.9 五软
8 清代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9 清代儿科重要医着及医家
    9.1 清代重要儿科医家
    9.2 清代重要儿科医着
结论
    1、清代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2、清代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一种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方法的研究及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病原微生物常用鉴定方法
    2. 恒温核酸扩增技术简介
    3. 常用的扩增结果检测方法简介
    4. 核酸检测中样本处理的研究现状
    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酶螺旋反应
    1. 聚合酶螺旋反应的引物设计思路
    2. 聚合酶螺旋反应的扩增原理
    3. 聚合酶螺旋反应的验证
    4. 聚合酶螺旋反应的优化
    5. 气溶胶污染的防止
第三章 聚合酶螺旋反应结果可视化研究
    1. 钙黄绿素(Calcein)作指示剂
    2. 羟基萘酚蓝作指示剂
    3. 基于pH变化的颜色判读
    4. 用SYBR Green I作指示剂的颜色判读
第四章 生物样本核酸的快速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便携式PSR检测仪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基于聚合酶螺旋反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平台
第七章 聚合酶螺旋反应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 PSR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应用
        1.1 肺炎克雷伯杆菌简介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2. PSR在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中的应用
        2.1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八章 聚合酶螺旋反应在快速检测真菌中的应用
    1. 白色念珠菌简介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九章 聚合酶螺旋反应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十章 聚合酶螺旋反应在烈性传染病检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化学试剂及仪器品牌
个人简历
致谢

(7)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前言
    二、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合理分流的必要性
        (一) 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二) 农村医疗服务利用不足,病人流向不合理
        (三) 近年来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得到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利用开始回 升
        (四) 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定位仍不明确,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 贵”问题仍旧存在
        (五) 小结
    三、医疗服务分流的研究现状
        (一) 基本概念
        (二) 以往对医疗服务分流情况的研究
        (三) 国外转诊制度的研究与实施
        (四) 国内医疗服务分流的政策沿革与成效
        (五) 现阶段国内医疗服务分流及转诊制度研究
    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现场调查
        (三) 资料分析方法
    四、质量控制
        (一) 调查阶段
        (二) 数据录入阶段
第三部分 主要结果
    一、样本机构门诊、住院病历基本信息
        (一) 病历数量
        (二) 患病状态分布
        (三) 疾病种类分布
    二、门诊、住院患者可分流空间
        (一) 判断分流结果的临床医生的基本信息
        (二) 样本机构门诊、住院患者可分流空间
    三、门诊、住院常见病可分流病种及其在样本医疗机构中的现实 分布
        (一) ICD-10标准疾病分类
        (二) 门诊常见疾病分流结果
        (三) 住院常见病分流结果
    四、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疾病分流的判断结果差异
        (一) 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门诊常见疾病分流的判断结果比较
        (二) 县、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住院常见疾病分流的判断结果
    五、县、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比较
        (一) 县、乡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比较
        (二) 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比较
    六、关于乡镇卫生院实际服务能力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七、关于医疗服务分流模式及标准的访谈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和政策建议
    一、讨论
        (一) 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存在较大的可分流空间或潜在可分流空间
        (二) 县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可分流疾病的病种探讨
        (三) 影响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因素
        (四) 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的模式及标准探讨
    二、政策建议
        (一)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
        (二) 农村卫生服务制度建设
        (三) 规范转诊病种的医疗服务流程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导向
        (五) 相关制度建设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婴幼儿真菌性肺炎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真菌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原发基础疾病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3.1 实验室检查
        2.3.2 病原学检查
        2.3.3 X线胸片及CT表现
    2.4 临床用药情况
    2.5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9)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正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综述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易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D]. 蒿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3]婴幼儿重症肺炎72例临床分析[J]. 金卫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2)
  • [4]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术后监护与护理[J]. 方慧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02)
  • [5]清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D]. 许遵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一种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方法的研究及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 董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7]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下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分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宋春燕. 山东大学, 2010(09)
  • [8]婴幼儿真菌性肺炎28例临床分析[J]. 付桂莉,黄美莲,王莹,陈和斌.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08)
  • [9]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的调查研究[D]. 刘燕琳.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婴幼儿重症“鹅口疮”的简单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