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治研究会应对挑战的活力

增强政治研究会应对挑战的活力

一、在应对挑战中增强政研会的生命力(论文文献综述)

林继富,谭萌[1](2021)在《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2020年中国民俗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中国民俗学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艰难前行,在国际视野中观照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彰显出民俗学者的学术敏感度以及学科的人文关怀。中国民俗学与时俱进,拓展学术领域,丰富多元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纾解民俗学危机的路径,在基础理论、民间文学和礼俗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国家建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防治疫情灾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均展现出学科研究服务社会的宗旨。

李永娜[2](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雷志远[3](2020)在《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开始重回大众的视野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开启了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征程。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是未来各行各业都应倡导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风貌,更是人人都应追求的理想情怀和卓越品性。这意味着,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面对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风貌、专注求精的职业品质和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本文在继承和梳理当前的学术成果基础之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较为全面的探讨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部分,阐述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罗列了工匠精神从行业精神衍变成大众精神的时代历程,阐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厘清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梳理了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和相关学科依据,对于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第四部分,立足现实阐述了当前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困境。并从传统、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个维度对其融入困境原因展开了分析。第五部分,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工匠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网络载体和实践育人等具体的路径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系统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言献策。

贺志宇[4](2019)在《增强新时代领导干部执政本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婷[5](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犹如生态环境对于生命体的价值维度一样,党内政治生态对于党的政治发展、党组织的有序运行和党员的政治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党执政文明的体现,也是国家政治进步的要件。在新时代的历史时空领域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着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格局下成就与问题并存以及国际与国内形势变化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境遇。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任务,既巩固现有已取得的成果,防止老问题的“死灰复燃”,又进一步辨识新问题,从根源上寻求有效的治理路径和方法,破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难题,是当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下,党的建设必须予以审慎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时代问题。在开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全面升级”新局面的目标导向下,研究从理论解析、思想溯源、历史梳理、现实分析、问题呈现、归因解读、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理分析上,对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源流,厚实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并研究国外政党治理党内政治生态的文明成果予以借鉴。在实践追索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梳理了建党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有益的历史经验。基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基础,在以案例分析为现实依据的前提下,揭示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中存在价值观念系统“个别退化”、环域系统“局部污染”、生命系统“亚健康”和权力系统“部分失衡”等突出问题。且从根源上剖析了这些问题是思想因素、制度因素和相关外部因素共同使然,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既注重从党内政治生态生成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又注重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考察进行实践上的探索,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工程的有效推进需要从治理对策的设计思路上寻求突破。形成“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合的治理路径、“修复重构”与“净化优化”并行的治理手段、“阶段整治”与“长期治理”联合的治理机制、“主体治理”与“客体治理”贯串的治理方式相结合、相统一的综合治理思路。在具体的实施上需要在坚持“思想治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总基调下遵循系统思维,多措并举,向目标发力。通过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形成良好的作风氛围,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通过强化党内体制制度建设,增强党执政体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有序;以提高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能力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机制为“双重引擎”,确保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海晏河清”的理想境界。

牛宗岭[6](2016)在《政策试点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兴隆试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政策试点”是我国政策形成过程和国家治理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中国特色政治模式的一项典型代表。“政策试点”遵循“先行先试”、“主动创新”、“复制推广”等原则,以一种“试点—推广”的方式,推动政府制度创新,减少决策失误,成为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论文以武陵山区一个乡镇实施的扶贫改革“试点”(“兴隆试点”)为个案,研究“政策试点”在地方被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从“试点”选择、初步探索、大胆创新、转型升级等不同阶段的实践表达中,探讨“政策试点”这一政策机制实践背后的政治逻辑。在“试点”选择上,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探讨确定“政策试点”所遵循的规则与条件。研究发现,兴隆镇被选择为“试点”既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法理性选择,也是地方基于自主性而做出的竞争选择,具体到兴隆镇也是“领导人效益”等偶然性因素促成的结果,这一过程蕴含着复杂的“集权与放权”的政治逻辑。“兴隆试点”被确认以后,就开始进行初步探索。在此阶段,“兴隆试点”被作为一项一般性的“任务”去完成,高层压力和政绩冲动是其基本动力。但受到政治风险、政治绩效等条件的约束,“兴隆试点”的推动局限于以“组织建设”和“按部就班”地完成领导提出的“地点”任务,并没有真正体现“试点”的制度内涵。经过一年的实践后,“兴隆试点”的谨慎行动被中央领导给予批评性回应,并明确要求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兴隆试点”进入了大胆创新阶段。论文着重选取了行政机制、土地经营、镇村治理和金融投资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过程,从动机、行为、过程、结果等方面,展现“兴隆试点”在创新过程中的“弹性空间”,即政治机制上突破与约束、土地改革中的违法与合法、治理机制上的创新与用旧、金融创新中的虚置与真实等实践逻辑,探讨“政策试点”的价值内涵。在这一创新实践中,地方政府获得了“政策试点”带来的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绩效,并为获得“试点”持续利益而主动推动“试点”转型升级。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把“政策试点”研究放在“央地关系”与“地方行政”等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去考察“试点”这一特殊的政治安排是如何组织和实施的。着重从政治学的角度,以地方政府的中心视角,去考察“试点”推行的制度环境与动力机制,从而理解“试点”在政治运作上区别于一般政策执行的“特殊逻辑”。文章认为,“政策试点”的实践过程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政策学习、政策弹性执行以及政策加码的过程,其中地方政府在“试点”工作上的创新动力、试点探索的政策弹性执行方式等是文章讨论的重心。

沈明达[7](2015)在《开拓“微时代”党建政工新局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信息的网络化,一个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标志,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自媒体传播为特征,以最为大众化方式为途径的"微时代"已快捷迅猛地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来到了我们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微博一经推出,就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我国微博账号总量突破13亿个。仅在新浪和腾讯平台,媒体微博已有3.7万个账号。截至2014年12月,我

闫辰[8](2015)在《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正当性和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转化机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要。在既有政治体系框架内,实现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变革是适应这一需要的有效路径。这是因为,以“责任”、“透明度”和“回应性”为导向推动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优化,可以为构建更有效、更具合法性的国家治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减轻中共面临的“多元竞选性民主选举”的改革压力,以及规避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变革,既关系到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权力组织结构和职能关系的变化,又关系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转型。在这个角度上来讲,制约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功能发挥的制度性问题,不仅源于执政党决策机制本身的结构和运行的种种“顽疾”,又源于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优化还不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规范要求。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既有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变量都是只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一个侧面,通过何种分析框架综合全面的解读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形成变革的因果逻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将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融入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变迁的宏观环境中考察,并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规范要求出发探讨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优化,不仅可以清晰地勾勒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演进变革的因果逻辑,而且也能够提出更合理的策略措施优化执政党的决策机制,使之适应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于这一研究旨趣,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路径转换入手,剖析中国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变迁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治理模式转型”为“宏观结构—制度背景”,解释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的因果逻辑,分析其内在结构和过程运行的特点变化,并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规范性要求出发,以“开放式决策”实践经验为现实参照,从“结构—过程”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优化的策略选择。

徐刚[9](2013)在《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培养机制改革到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创新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始于2006年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到2013年正式发展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革的主要途径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改革评价监督机制等。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系,二者都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理论支撑,以激励机制构建为主要内容。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其目标和内容的发展趋向,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思想逐渐趋于社会化和多元化。但也存在政治意识淡薄、心理问题频发、诚信面临挑战等突出问题。当前研究生学风状况总体良好,研究生面临学业、经济、婚恋、人际关系和就业很大压力。总体上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目的的实现,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先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德树人理念、与时俱进理念、讲求实效理念和柔性管理理念。建立和健全研究生的四级管理体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层面设立机构对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学院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学科导师组要结合培养工作,组织和要求研究生导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导师要切实发挥管教管导作用。整合和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线、以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为重点、以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切入点、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阵地。构建一支三位一体的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推进人,研究生组织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方法创新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学术文化、开展社会实践、重视心理健康和构建完备的资助体系等。载体创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之路。

王飞霞[10](2012)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予以强调。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是这一命题的应有之义。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与水平,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论文力图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展开专题研究。首先,论文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途径”的理论前提进行了简要说明,以明确“途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地位。其次,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各种社会思潮作斗争的历程和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对待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以所谓公开性、自由化为目标的改革失败的深刻教训,从中得出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再次,论文分四个方面阐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途径。这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发展繁荣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努力加强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二、在应对挑战中增强政研会的生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应对挑战中增强政研会的生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2020年中国民俗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中国民俗学的基本态势
二、在自我与世界之间: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科建设
三、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拓展民俗学学术遗产挖掘范围
四、在本体与融合之间:民间文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聚焦现实生活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聚焦现实生活
    (二)文化变迁研究
六、在礼与俗之间:跨学科对话中的学术自觉
七、在政策与行动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及政策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困境分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四)非遗语境下民俗学研究的选择
八、在国别与区域之间:中国民俗学的跨界学术交流
九、中国民俗学可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十、结语

(2)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历史考察
        2.1.1 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1.2 传统工匠精神的衰落与缺失
        2.1.3 传统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2.2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2.2.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2.2.2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特征
    2.3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契合
        2.3.2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承接
        2.3.3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相互通
3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3.1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
        3.1.3 其他学科关于工匠精神及其培育的相关理论
    3.2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3.2.1 服务国家战略,供足大国制造向大国精造的人才基石
        3.2.2 落实立德树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3 传递正确价值导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行业自信心
4.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4.1.1 品质精造时代的来临
        4.1.2 双创战略的现实推动
        4.1.3 教育现代化更加注重德育
        4.1.4 新媒体技术拓展了融入的途径
    4.2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4.2.1 融入课程渠道有待完善
        4.2.2 融入校园文化效果不佳
        4.2.3 融入网络载体阵地缺失
        4.2.4 融入实践育人亟需加强
    4.3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4.3.1 传统社会认知的偏见
        4.3.2 唯快唯量社会导向的异化
        4.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
        4.3.4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偏差
5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5.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课程”融入路径
        5.1.1 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编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增加教材活力
        5.1.2 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激发课堂趣味
        5.1.3 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纳入大学生思政课程考核体系,保障课程效率
    5.2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校园”融入路径
        5.2.1 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充分重视新时代工匠精神
        5.2.2 激活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人
        5.2.3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渠道,丰富融入和创建的有效形式
    5.3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网络”融入路径
        5.3.1 健全新媒体网络保障机制,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网络宣传教育保驾护航
        5.3.2 善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搭建师生一体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5.3.3 借助微课微视等有效载体,打造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网络教育新课堂
    5.4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入路径
        5.4.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大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孵化基地
        5.4.2 建立师生互助型兴趣小组,广泛参与社会调研和各种学科竞赛
        5.4.3 实现校企研多方合作,在专业实习实践中锤炼大学生匠品匠技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阐述
    四、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问题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结构体系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功能特性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对党的建设的应用价值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巩固执政权威与增强凝聚力
        三、改进执政方式并提高执政效能
第二章 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国外政党文明成果借鉴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一、唯物辩证法是阐释党内政治生态的依据
        二、人的主体性思想对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启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建设理论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启发
        四、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国外政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经验启示
        一、发挥党建在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上的引领作用
        二、将沟通民意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
        三、持续长效开展反腐工作
第三章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良好党风的形成
        三、组织建设形成团结统一的氛围
        四、体制制度建设保障执政气候
第四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主要成就
        一、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
        二、党内不正之风得到扼制,反“四风”问题收获实效
        三、反腐廉政网络体系形成,反腐斗争威慑力日益显效
        四、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正常,党内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
        五、党内权力结构逐步优化,党的执政体系愈加完善化
    第二节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际形势变局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国内形势发展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价值观念系统的“个别退化”
        一、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精神“荒漠化”
        二、政治道德两种“主义”现象突出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环域系统的“局部污染”
        一、党内各种不良作风尚未杜绝并呈现新的形式
        二、腐败形式的“变异性”使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三、党内政治关系不和谐
    第三节 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的“亚健康”
        一、基层党组织“三化”现象突出
        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难题未解决
    第四节 党内政治生态权力系统的“部分失衡”
        一、党内部分权力配置尚存待完善空间
        二、党内权力运行程序不严密渠道不畅
        三、党内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缺合力
第六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多维诱因
    第一节 造成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思想因素
        一、党员干部缺乏自我革命的韧性和勇气
        二、党员干部个体与组织“精神家园”脱节
        三、传统“权力”本位思想遗存
    第二节 引起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制度性因素
        一、制度有效供给不足
        二、制度执行乏力
    第三节 引发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其它外部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三、公民政治参与不足
第七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对策
    第一节 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设计思路
        一、“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合的治理路径
        二、“修复重构”与“净化优化”并行的治理手段
        三、“阶段整治”与“长期治理”联合的治理机制
        四、“主体治理”与“客体治理”贯串的治理方式
    第二节 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一、坚持贯彻思想建党,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
        二、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执政氛围
    第三节 强化党内体制制度建设,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有序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党执政体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
    第四节 完善治理能力和机制,确保党内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能力
        二、健全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政策试点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兴隆试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政策试点的相关研究
        (一) 政策试点
        (二) 制度创新
        (三) 政策扩散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与创新意图
        (一) 相关概念
        (二) 创新意图
第二章 “选点”的逻辑:兴隆镇成为“试点”
    一、“试点”选择的制度环境
        (一) 历史经验与政策试点
        (二) 国家能力与地方自主
        (三) 发展战略与体制优势
    二、兴隆镇的基础条件
        (一) 兴隆镇的自然地理
        (二) 兴隆镇的社会经济
        (三) 兴隆镇与武陵山区
        (四) 兴隆镇的扶贫经验
    三、“选点”的微观逻辑
        (一) 偶然因素
        (二) 必然因素
    四、小结
第三章 规划与实施:试点初期的谨慎探索
    一、“试点”定名
    二、成立“试点办”
        (一) 成立依据
        (二) 成立过程
        (三) 结构安排
        (四) 工作内容
        (五) 合署办公
    三、组织规划
        (一) 前期组织
        (二) 初步规划
        (三) 资金安排
        (四) 目标导向
    四、重点实施
        (一) 扶贫搬迁
        (二) 移民建镇
        (三) 退耕还林
        (四) 产业调整
    五、小结
第四章 创新与升级:试点本质回归
    一、突破与约束:行政机制创新
        (一) 机制突破
        (二) 制度约束
        (三) 评价
    二、合法与违法:土地制度改革
        (一) 土地需求
        (二) 改革路径
        (三) 评价
    三、新与旧:基层治理创新
        (一) 治理乏力
        (二) 创新机制
        (三) 评价
    四、实与虚:融资机制创新
        (一) 融资难题
        (二) 创新内容
        (三) 评价
    五、试点升级:从扶贫到小康
        (一) 扶贫成效
        (二) 转型动力
        (三) 升级走向
    六、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反思
    一、顶层设计与执行弹性
    二、组织学习与政策变通
    三、动员治理与政策加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研究
    三、研究理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理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二)结构——过程分析方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文献分析法
    五、研究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治理与国家治理
        (二)决策、政治决策与政治决策机制
        (三)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
        (二)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三)现代国家治理理论
        (四)政党适应性理论
    三、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内在逻辑
        (一)三个分析面向:现代化路径、国家治理模式与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
        (二)三个面向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及其内在逻辑
第二章 现代化路径转换向度下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变迁
    一、全能型国家治理:内涵意蕴、生成机理与运作逻辑
        (一)内涵意蕴:基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维度
        (二)生成机理:革命式现代化路径及其内在悖论
        (三)运作逻辑:权力组织网络的“高度集权化”
    二、市场型现代化启动下的国家治理转型:轴心机制与主题线索
        (一)轴心机制:市场型现代化逻辑下的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变革
        (二)主题线索:实现政治权威、社会活力与发展秩序的有机统一
第三章 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下的执政党决策机制:结构特征、运行特点与反馈作用
    一、结构特征:基于构成要素的分析
        (一)决策理念:革命色彩与理想主义
        (二)权力运行:高度集权与非制度性
        (三)沟通参与:单向封闭与不平衡性
        (四)信息系统:非常规化与沟通障碍
        (五)咨询系统:强依附性与功能偏差
        (六)监督机制:历史惯性与形式主义
    二、运行特点:基于案例的过程分析
        (一)冒进与反冒进:中共八大经济决策的过程分析
        (二)反冒进与反反冒进: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改变八大决策的过程分析
        (三)运行特点的嬗变:从“民主集中制下的集体协商”到“少数人专断式决策”
    三、反馈作用:两大缺陷必然诱发两大危机
        (一)权力关系失衡加深治理危机
        (二)利益协调失效诱发执政危机
第四章 后全能型国家治理下的执政党决策机制:结构特征、运行特点与反馈作用
    一、结构特征:基于构成要素的分析
        (一)决策理念:世俗理性与开放灵活
        (二)权力运行:合理分权与透明规范
        (三)沟通参与:多维互动与协商磨合
        (四)信息系统:渠道多元与运转协调
        (五)咨询系统:相对独立与综合互补
        (六)监督机制:健全制度与强化问责
    二、运行特点:基于案例的过程分析
        (一)20 世纪 80、90 年代重要改革决策出台的过程分析
        (二)精英主导的有限参与决策:改革初期决策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新世纪以来执政党的重大决定出台过程的宏观分析
        (四)群策群力的协商式决策:新世纪以来决策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国家治理转型向度下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的逻辑
        (一)空间:政党定位与政党功能转变的维度
        (二)动力:后全能型国家治理的结构性诉求
    四、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反馈作用
        (一)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法性”
        (二)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开放性要求”
        (三)生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治理秩序”
第五章 现代国家治理导向下执政党决策机制的优化路径:理论—现实的双重考量
    一、功能定位与实践框架:现代国家治理原则下的理论考量
        (一)现代国家治理原则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功能定位:基于现代国家治理原则的审视
        (三)实践框架:以功能定位为中心
    二、“开放式决策”的地方实践及其经验启示:现实参照系
        (一)运作特征:公开、透明、参与、互动
        (二)经验启示:以公民为导向的互动决策
    三、优化路径的策略选择:结构的维度
        (一)更新决策理念:以实践性、契合性、包容性为基本取向
        (二)优化权力运行:以科学配置、明确边界、程序规范为内容
        (三)健全沟通机制:以均衡表达、理性协商、有效协调为目标
        (四)改进信息系统:以“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参与”为发展方向
        (五)完善咨询系统:以开放咨询、系统整合、客观公正为原则
        (六)强化监督机制:基于“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的双向维度
    四、优化路径的策略选择:过程的维度
        (一)以“民主协商”原则规导决策过程
        (二)以“开放透明”原则规导决策过程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 论文选题角度新颖
        (二) 论文选题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 研究成果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第二章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发展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涵义解析
        (一) 机制的涵义
        (二) “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的涵义
        (三)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涵义解析
    二、从培养机制改革到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动因
        (一)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历程回顾
        (二)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的认识误区与辨析
        (一) 误区一:研究生教育收费是高等教育平民化也是学校创收的需要
        (二) 误区二:研究生收费视为教育成本收费
    四、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 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主要探索
        (二) 个案介绍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共同点
        (一) 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二) 共同的理论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 共同的内容构成:激励机制的构建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互促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为科学设立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提供精神指引
        (二)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提供保障
    三、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 导向功能:明确自身使命
        (二) 保证功能:坚持正确方向
        (三) 育人功能:促进全面发展
        (四) 开发功能:培养创新精神
    四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三)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导师负责制度相结合
        (四)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激励机制构建相结合
第四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研究生思想整体状况
        (一) 研究生思想的基本概况
        (二) 研究生的思想特点
        (三) 研究生思想存在的主要消极因素
        (四) 研究生思想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原因分析
    二、研究生学风状况
        (一) 研究生学风状况的整体分析
        (二) 研究生学风状况的实证分析
    三. 研究生的经济、婚恋、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状况
        (一) 研究生的经济压力状况
        (二) 研究生的婚恋压力状况
        (三) 研究生人际关系压力状况
        (四) 研究生就业压力状况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单一落后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仍然不足
        (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四) 研究生思想政治内容较为落后
第五章 理念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先导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变迁历程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拨乱反正”期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在建设”期
        (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期
    三、新时期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 以人为本理念
        (二) 立德树人理念
        (三) 与时俱进理念
        (四) 讲求实效理念
        (五) 柔性管理理念
第六章 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的四级管理体制
    一、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状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原则
        (一) 党的领导为核心
        (二) 坚持“大德育”
        (三) 业务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
    三、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级管理体制
        (一) 学校:宏观调控与管理
        (二) 学院:具体组织
        (三) 学科:具体实施
        (四) 导师:第一责任人
第七章 内容创新:整合和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依据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一) 政治性原则
        (二) 人性化原则
        (三) 进步性原则
        (四) 层次性原则
        (五) 稳定性原则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研究生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理念与时俱进不足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完整性不够
        (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缺乏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 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核心
        (二) 以创新素质教育为重点
        (三) 以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为内核
        (四) 以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为主线
        (五) 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支点
第八章 队伍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
        (一)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
        (二) 建立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机制
    二、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进人
        (一)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二) 研究生辅导员的现实困境
        (三) 研究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与队伍建设对策
    三、研究生组织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
        (一) 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建设
        (二) 加强研究生共青团组织建设
        (三) 加强研究生会建设
        (四) 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
第九章 方法创新: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 我国研究生公共政治课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 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
        (一)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二)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困境的破解
        (三) 建立创新型研究生学术文化的主要路径
    三、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一) 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
        (二) 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路径
        (三) 学习先进经验,搞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四、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多元的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一) “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二) 研究生多层次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构建思路
    五、完善奖助学金政策,解决研究生的生活困难
        (一) 构建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六大渠道
        (二) 完善校级奖助学金制度
        (三) 制定可操作的科学选评标准
        (四) 公平、公开、公正地评选各种奖项
第十章 载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网络是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一) 网络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问题
        (二) 网络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二、运用网络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 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
        (二) 积极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三) 有效强化校园网络监管
        (四) 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三、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建设
        (一) 加强对研究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二) 加强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0)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途径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两个基本概念的界说
        一、引领
        二、途径
    第二节 科学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
    第四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重要性
        一、主动回应思想意识领域形势变化的内在要求
        二、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迫切要求
    第五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可能性
    第六节 加强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途径的重要性
第二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社会思潮斗争的基本历史过程
        二、列宁与各种社会思潮斗争的基本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史教训
    第一节 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节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一、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工作
        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必须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教训
第四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途径
    第一节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第二节 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要求
        二、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阵地
        三、在高校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第三节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思潮
        一、加强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节 努力加强舆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一、营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舆论强势
        二、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在应对挑战中增强政研会的生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2020年中国民俗学[J]. 林继富,谭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04)
  • [2]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3]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雷志远.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4]增强新时代领导干部执政本领研究[D]. 贺志宇.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D]. 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政策试点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兴隆试点”为例[D]. 牛宗岭.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7]开拓“微时代”党建政工新局面[J]. 沈明达. 企业文明, 2015(07)
  • [8]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D]. 闫辰. 吉林大学, 2015(08)
  • [9]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徐刚.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10]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D]. 王飞霞. 武汉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增强政治研究会应对挑战的活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