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合并阑尾结核和阑尾炎一例

肠结核合并阑尾结核和阑尾炎一例

一、肠结核并发阑尾结核、阑尾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牛海静,李艳梅,袁宏伟[1](2021)在《肠克罗恩病误诊肠结核一例》文中认为肠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肠克罗恩病发病原因不明,与免疫紊乱相关[2],呈慢性病程,主要靠口服药物治疗,目前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如何选择仍存在争议[3]。随着病情进展,肠克罗恩病可并发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接受外科手术[4]。肠克罗恩病临床症状、检查化验及病理表现均可不典型,易并发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CMV)等感染,此时更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肠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诊治过程。

富彦[2](2019)在《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索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观察结直肠情况的效果,以评估其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小肠CTE检查,采集图像并重建,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全肠道各组肠段的平均厚度及肠管直径,并观察充盈良好的肠段范围在其所在肠组全长的比例,然后进行评分,1分代表占比<30%,2分代表占比30%-50%,3分代表占比50%-80%,4分代表>80%,以评价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结果:充盈后全肠道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肠壁厚度为1.41±0.3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2cm,大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3cm,回肠及全组结直肠肠腔扩张度评分均大于3.0分,即充盈良好的肠段占其所在肠组的50%-80%。结论:常规小肠CTE技术对于观察全肠道肠壁以及回肠及结直肠肠腔内情况的性能优异,可用于对全肠道疾病的检查。第二部分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目的:将行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的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及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进行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进行对比,探究基于此简易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是否能在保证诊断性能的同时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度。方法:选择60名因明显胃肠道症状拟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平均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30名)按结肠镜检查的清肠标准进行完全肠道准备(2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分次饮用),并记为FL组;第二组患者(30名)进行简易肠道准备(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并记为RL组,统计两组患者对于肠道准备过程的耐受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及病变检出工作,并对6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统计内镜、手术及病理学资料,将CTE检出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比较基于两种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各种肠道疾病的诊断性能的差异。结果:全部60名患者均成功完成清肠后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并对肠道清洁过程的耐受情况进行了评分。其中52名经临床信息确认有阳性病变存在,所有病变均经内镜或手术后病理证实。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1例,RL组检出13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83.3%、80%及100%;FL组分别为100%、82.4%、81.3%及100%;RL组分别为100%、84.2%、78.6.3%及100%,两组之间的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肠道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3例,RL组检出11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1.3%、95.5%、92.8%及53.2%;FL组分别为39.4%、94.7%、92.8%及47.4%;RL组分别为43.3%、93.3%、92.8%及45.2%,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泾≤6mm的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12.5%、90%、55.6%及56.3%;FL组分别为17.4%、95.8%、80.0%及54.8%RL组分别为5.9%、88.0%、25.0%及57.9%。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径>6mm的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90.5%、91.1%、82.6%及95.3%;FL组分别为90.0%、92.0%、81.8%及95.8%;RL组分别为90.1%、90.0%、83.3%及94.7%,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FL组及RL组患者对于肠道清洁过程的评分分别为2.70±1.37及4.33±1.06,两组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5.17)。结论:基于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性能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行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对于清肠过程的耐受程度好于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全肠道CT造影的检查方法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6mm的肠道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性能,可为临床一站式观察全肠道疾病提供有力的帮助。

朱峰毅[3](2018)在《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阑尾急慢性炎症的诊治探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阑尾急慢性炎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切除与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已延续两百多年。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appendicitis therapy,ERAT)是一项新型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技术,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化脓性胆管炎的启发,刘冰熔教授于2012年提出内镜下诊治阑尾炎的可行性,并在国内进行多中心研究,尝试推广。本文通过对我院接受ERAT术的阑尾炎患者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讨ERAT对阑尾急慢性炎症的诊治价值。方法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ERAT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价值,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接受ERAT,对照组病人采用抗生素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腹痛缓解天数和最终的外科切除率。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主要探讨ERAT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治价值,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诊慢性阑尾炎并行ERAT的42例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比较ERAT与CT、钡剂灌肠(barium enema,BE)对慢性阑尾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评估ERAT的最终疗效;第三部分主要探讨ERAT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价值,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住院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患者9例,术前均经腹部超声或CT检查提示阑尾周围或右下腹包块、渗液。结肠镜检查后于阑尾开口处插管,或于回盲部黏膜最隆起处或波动明显、有脓性分泌处行开窗术,然后置入支架引流脓液。术后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复查CT并随访。结果1.试验组17例患者中有16例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ERAT治疗后2例因疾病复发行外科切除,切除率12.5%(2/16);对照组24例经保守治疗后有10例至外科切除,其中1例出现阑尾穿孔,切除率41.7%(10/24)。试验组的腹痛缓解时间和外科切除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89,P<0.05)。2.32例疑诊为慢性阑尾炎患者中,ERAT和CT对慢性阑尾炎诊断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100%vs.53.3%),(93.8%vs.88.9%)和(93.9%vs.50.0%)。其余10例疑似患者中,ERAT和BE对慢性阑尾炎诊断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100%vs.80%),(100%vs.100%)和(100%vs.80%)。ERAT治疗慢性阑尾炎的完全缓解为50.0%。3.结肠镜下发现1例为升结肠憩室粪石嵌顿并脓肿,其余8例患者内镜下均可见阑尾开口处明显充血肿胀,造影见阑尾腔周围造影剂浓集、不扩散,术后腹痛症状及腹部压痛均明显缓解,其中有6例患者术后复查白细胞降至正常水平,5例右下腹压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7例患者于术后1月复查腹部CT可见脓肿基本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2月急性阑尾炎复发,未出现阑尾脓肿。结论ERAT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直接对阑尾开口及阑尾腔进行观察与处理,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明显降低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外科切除率,对急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而对慢性阑尾炎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孙子军[4](2016)在《106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分析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加强对结肠镜下回盲部病变的认识,重点分析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结肠镜下表现,并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协助诊断,进而帮助提高对肠镜下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6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6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回盲部病变患者男女比例为1.47: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为14-87岁。其病变种类较多,在106例回盲部病变患者中,有31例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占回盲部病变的29.25%(31/106),其男女患病比例为1:1.21,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分布为14-76岁,平均年龄为46.74±19.70(岁),其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6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13例,未定型2例;后面依次为肠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回盲部炎、感染性肠病、息肉及单纯性溃疡、腺瘤,肠脂肪瘤及淋巴瘤很少见,另有3例诊断不明。其中良性病变有75例(占72.82%),年龄分布14-81岁,平均年龄47.35±18.19(岁),恶性病变有28例(占27.18%),年龄分布36-87岁,平均年龄62.00±14.82(岁),恶性病变的发病年龄明显比良性病变的高。良性病变主要以炎症性肠病为主(占41.33%,31/75),恶性病变主要以肠癌为主(占96.43%,27/28)。回盲部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发热、盗汗、腹部包块、血便或便血、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体重下降等。结肠镜下病变的表现主要为粘膜充血肿胀、红斑、糜烂、溃疡及肿块样新生物。内镜或手术病理活检主要表现为粘膜炎症、糜烂、溃疡、腺癌及腺瘤改变。结论:1.回盲部病变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以IBD最为常见,且其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其次为肠癌,第三位为肠结核;2.回盲部病变中,良性病变较多见,其中以IBD最多见,而恶性病变较少,其中以肠腺癌最多见;3.不同的回盲部疾病有其特征性的内镜下表现,便于做出正确诊断,但临床上仍有一些回盲部病变尤其是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内镜下表现相似或缺乏典型内镜表现,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需结合病史、诊断性治疗、内镜复查或手术活检等最终做出诊断。

王修中,汤海涛[5](2014)在《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回盲部病变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回盲部病变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有完整资料的回盲部疾病的手术病例,统计入院后的B超、CT、X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及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完整的回盲部病变患者55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48例,以右下腹及脐周为主,右下腹扪及包块16例,便血或脓血便9例,腰痛2例,腹泻4例,肠梗阻7例,肠套叠2例,肠穿孔2例。术前初诊胆囊结石1例,8例术前初诊急性阑尾炎,术中探查发现回盲部包块(其中回盲部癌2例,回盲部间质瘤1例,回盲部憩室伴脓肿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4例),阑尾炎手术后3例(回盲部癌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1例,回盲部肠管皮肤瘘1例)。结肠镜检查与B超、CT及X线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相比,对提高术前诊断价值更大。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配合结肠镜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万小宇,钱云[6](2011)在《容易与阑尾炎混淆的疾病误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阑尾炎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4月我院施行的阑尾切除术中26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论 26例均经手术探查排除阑尾炎诊断,病理检查确诊为异位妊娠破裂、右侧输卵管炎各3例,右侧卵巢囊肿扭转、肠系膜淋巴结炎、Meckel憩室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回盲部管状腺癌各2例,输卵管脓肿、输卵管积水扭转、黄体破裂、卵泡破裂、急性胆囊炎、肠伤寒穿孔、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肠结核、肠系膜肉瘤、回盲部恶性淋巴瘤各1例。26例均予以相应的手术治疗。结论对右下腹痛患者要正确认识腹痛特点,做好阑尾炎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程建华,刘新慧,张博,王彬华[7](2010)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蒲春林[8](2008)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张红爱,李哲[9](2008)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文中认为

王雅凡,魏占美[10](2008)在《肠结核26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26例肠结核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肠结核病患者26例,分析结核病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26.92%肠结核继发于肺结核;65.38%肠结核合并有肠外结核。除肺结核外尚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肝结核等。合并小肠憩室2例。26例中,24例经腹部手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肠结核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无结核中毒症状,无伴发肠外结核病,易误诊、误治。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肠结核病的判断力,重视对肺内、外结核病的检查,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不能忽视肠结核。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肠结核的较好方法,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PPD试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二、肠结核并发阑尾结核、阑尾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结核并发阑尾结核、阑尾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肠克罗恩病误诊肠结核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2)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T检查设备
        1.3 相关药品
        1.4 检查前准备
        1.5 小肠CTE扫描技术
        1.6 图像后处理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3.1 肠道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
        3.2 肠道疾病的特点及CT征象
        3.3 基于常规小肠CTE技术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分析
    4.小结
二、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CT检查设备
        1.3 相关药品
        1.4 检查前准备
        1.5 全肠道CT造影扫描技术
        1.6 图像后处理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变检出情况及诊断性能分析
        2.3 患者对于肠道准备的耐受程度
    3.讨论
        3.1 改良肠道准备方法清肠药物的选择
        3.2 全肠道CT造影病变检出性能分析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肠道CT造影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阑尾急慢性炎症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ERAT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价值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RAT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治价值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RAT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治价值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AT诊治阑尾炎的历史、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4)106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肿块发现情况
    2.2 肿块的性质与临床表现
        2.2.1 回盲部恶性肿瘤
        2.2.2 回盲部炎性病变
        2.2.3 回盲部脂肪瘤
        2.2.4 回盲部间质瘤
        2.2.5 克罗恩病
        2.2.6 其他
    2.3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与辅助检查结果
3 讨论

(8)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1 阑尾切除术致肠外瘘的原因
        3.1.1 医源性损伤
        3.1.2 误诊或合并其他肠道疾病
    3.2 肠外瘘的预防
        3.2.1 完善术中操作, 避免医源性损伤
        3.2.2 避免误诊、漏诊
        3.2.3 重视术后处理

(9)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治疗:
2 讨 论
    2.1 阑尾切除术致肠外瘘的原因分析
        2.1.1 医源性损伤:
        2.1.2 误诊或合并其他肠道疾病:
    2.2 肠外瘘的预防
        2.2.1 完善术中操作, 避免医源性损伤:
        2.2.2 避免误诊、漏诊:
        2.2.3 重视术后处理:

四、肠结核并发阑尾结核、阑尾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肠克罗恩病误诊肠结核一例[J]. 牛海静,李艳梅,袁宏伟. 中国防痨杂志, 2021(04)
  • [2]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D]. 富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阑尾急慢性炎症的诊治探讨[D]. 朱峰毅.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2)
  • [4]106例回盲部病变临床分析[D]. 孙子军.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5]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J]. 王修中,汤海涛. 安徽医学, 2014(09)
  • [6]容易与阑尾炎混淆的疾病误诊原因分析[J]. 万小宇,钱云. 临床误诊误治, 2011(07)
  • [7]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观察[J]. 程建华,刘新慧,张博,王彬华. 临床医学, 2010(05)
  • [8]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分析[J]. 蒲春林. 中国民康医学, 2008(14)
  • [9]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 张红爱,李哲. 山西医药杂志, 2008(06)
  • [10]肠结核26例分析[J]. 王雅凡,魏占美. 传染病信息, 2008(02)

标签:;  ;  ;  ;  ;  

肠结核合并阑尾结核和阑尾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