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新论

“二泉映月”新论

一、《二泉映月》新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雨[1](2022)在《江南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南风格钢琴作品音乐清丽、高雅,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下属的一个分支。分析江南风格钢琴音乐中具有代表性作品的音乐表现方式,如旋法、结构、和声等,旨在揭示其音乐创作的本质特征。

王思特[2](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梁丹玉[3](2020)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文中提出中国芭蕾舞剧从以“实践先行”大胆地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到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榫,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岁月。自中国芭蕾舞剧诞生之日起,就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中国舞剧形象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芭蕾舞剧不同的创作道路。不论是最初实践阶段以“民族化”为口号对西方芭蕾进行中式改造,还是如今以更自觉的心态进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芭蕾的“中国学派”,七十年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实践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代诉求的变化,中国芭蕾舞剧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芭蕾中国学派等问题还未引起舞界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这便是本文所着意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对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展望是以其历时性的研究作为前提,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下,借助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视角对芭蕾舞剧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论是芭蕾编导们还是其作品都是所处历史时期的产物,对芭蕾舞剧作品及其编导的研究必须回到社会历史的具体语境中。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历史节点,是以引起中国芭蕾舞剧风格取向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作为节点划分依据,节点前后的芭蕾舞剧作品在编导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中又呈现出某种时代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本体特征包括叙事结构、形象及其文化特征以及肢体语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中国芭蕾舞剧不同于西方芭蕾舞剧的体现,也是芭蕾舞剧中国学派得以展望之根本。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国芭蕾舞剧应关注当今世界芭蕾舞剧的多元形式,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芭蕾中国学派的建构是中国芭蕾舞剧自诞生之日起便萦绕在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庞大论题,芭蕾“中国学派”这一论题还应随着芭蕾舞剧的不断发展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代翠翠[4](2018)在《刘正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刘正维是武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我国着名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他不仅创作过很多音乐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而且还出版和发表了很多学术论着,阐释出许多新论断,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他几十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人才。本文主要从刘正维的音乐人生经历、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三色论”剖析、学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客观评价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深入探究刘正维的音乐人生经历和学术贡献之后,笔者认为其传统音乐理论紧握中国传统音乐话语权、以音乐形态研究为核心、关注音乐研究体系化建设,最终达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建设。

李雨桐[5](2016)在《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浅析》文中认为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着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艺术精品。《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录着他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乐曲旋律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远,技巧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多年来,《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中被人们乐于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使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陈赛君[6](2015)在《重现还是个性——评胡志平演奏《二泉映月》》文中研究表明《二泉映月》作为华彦钧先生的代表作对现代二胡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二泉映月》演奏主题、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各演奏版本进行了分类,深入分析了胡志平《二泉映月》演奏版本的特点。提出演奏者应在演奏中从自身角度对音乐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创作。

李靖[7](2015)在《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学名华彦钧。他是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他在音乐上的贡献妇孺皆知。然而,阿炳在其家乡无锡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他出身不伦,为掩人耳目,称其父为“师父”。然而,阿炳的“师父”是一位了不起的道教乐师,善于演奏各种乐器。跟着这位“师父”,阿炳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小天师”。似乎阿炳的一生中始终是毁誉并存,成年后的阿炳凭着不凡的音乐技艺本来生活得衣食无忧,但是他却有了不良嗜好,致使眼睛失明,生活陷入困境。困顿中的阿炳在街头卖艺,心中苦闷、悲凉。在精神、物质都备受折磨的情况下,“依心曲”《二泉映月》在阿炳的琴上诞生了。乐曲或怀念故去的师父、或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或感叹生活的不幸、或向往美好生活。1950年8月,杨荫浏等一行人专赴无锡,用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刚进口的钢丝录音机记录下了《二泉映月》等6首阿炳演奏的音乐,使阿炳的音乐得以流传。上个世纪70年代,吴祖强、储望华将《二泉映月》分别改编为弦乐合奏和钢琴独奏,使得该曲得以走向世界。二胡、钢琴、弦乐合奏属于中西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两个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历史和哲学,因而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所以,音乐审美观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渗透到音乐中,形成单线条优美旋律、即兴演奏或演唱等特点。而欧洲哲学崇尚数字、几何,科学,渗透到音乐中便形成严谨、和声、复调等音乐美学观。中国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重视“为自己服务”、“自娱”功能,而欧洲音乐重视的是“演奏给他人听”的“娱人”功能。二胡、钢琴、弦乐器由于出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其制作理念、制作材料、形制、制作工艺、音色、音域、音量、律制等各不相同,因而演奏同一首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二胡、钢琴、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在音量、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要素、曲式结构、精神意蕴、以何为本等方面有着很大区别,大众对三种版本的《二泉映月》感受也不一致,褒贬不一。如果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看,钢琴、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就会有很多遗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不应用一种文化的审美观去衡量三种呈现方式的好与不好,因为钢琴版、弦乐合奏版的《二泉映月》属于跨文化交流的作品。它们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以及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起到了促进作用。

石冰心[8](2014)在《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的艺术心理共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粹,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有着各自的艺术规律,但植根于共同的文化本源,在文化思想及审美意识领域存在共性。除此之外,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作为艺术的再创作,除了技术层面上的展示,还反映了一定的心理体验和个性特征。两者都试图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之中,并通过专业技巧的处理,进行二次表达,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使创作者、观赏者和作品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心理学科。在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内,艺术创作的审美思维、艺术创作技巧运用的目的、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都是我们对作品风格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在艺术心理学领域存在的共性。第一是审美方面,通过对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中蕴含的儒、道、释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两者在地域感、人物形象感、气韵、意境、力度、虚实等方面存在的共性。第二是技法方面,通过对二者各自技法在操作目的、原理、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二者在技法上的相通性。第三是个性心理方面,通过对影响个性心理的因素,以及在书法创作和二胡演奏过程中艺术主体产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个性心理在书法创作和二胡演奏的风格形成上产生作用的共性。通过研究,明晰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在艺术心理学相关领域中存在的共性,对书法创作、二胡演奏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与促进意义。

王陶雅[9](2014)在《浅析阿炳及其《二泉映月》的创作》文中指出阿炳(华彦钧)是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二胡演奏家。《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二胡曲中最成功、最完美的杰作之一。

冯军[10](2012)在《阿炳和《二泉映月》新论》文中研究指明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国粹。这个过去虽然在民间很普及却很难登上音乐高雅之堂的乐器,因为有了民族音乐革新家刘天华和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二人对二胡演奏艺术创造性的贡献,从而使二胡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他们的创造性贡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独奏曲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只是因为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包括"为尊者讳",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许多真实资料都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悲愤造就音乐家俗话说:悲愤出诗人。而悲愤也可以造就音乐家,

二、《二泉映月》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泉映月》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1)江南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南风格钢琴音乐的渊源
二、旋法与结构的有机融合
三、和声运用的多样化与自由化
四、对器乐音色与演奏方式的模仿
结语

(2)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第一章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历史节点及其时代诉求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节点——建国十五周年前后
        一、表达新生政权诉求的《和平鸽》与芭蕾民族化尝试的《鱼美人》
        二、在“三化”指导下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芭蕾舞剧
        三、作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芭蕾舞剧“样板戏”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节点——“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后
        一、从审视“千年禁锢”出发反思“十年桎梏”
        二、从题材、形象、创作手法的全面探索中表现中国芭蕾的民族气质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三个历史节点——准备“跨世纪”和迎接“新世纪”
        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叙事展现中国芭蕾的“国际身份”
        二、以古典文学改编的“现代性”演绎呈现中国芭蕾的新世纪面貌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四个历史节点——“国家艺术基金”开启“扶持新模式”
        一、“国家艺术基金”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扶持
        二、中国芭蕾舞剧“团队创新”的差异化取向
第二章 中国芭蕾舞剧当代诉求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从“革命历史题材”起步
        一、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实验阶段
        二、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目标的中国芭蕾舞剧初创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以“心理描写”表达当代诉求
        一、改编现代文学作品凸显“心理描写”的取向
        二、古典题材中的“诗化追求”与编导诉求的“当代表达”
    第三节 世纪之交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一、在阐释“民族艺术”中探索中国芭蕾的民族精神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芭蕾的当代风貌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现实题材”的突围及其“现实性”关照
        一、现实题材芭蕾舞剧注重对“平凡英雄”的塑造
        二、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的时代言说
        三、在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开掘中国芭蕾舞剧的“现实性”
第三章 中国芭蕾舞剧本体求索的“中国道路”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叙事演进
        一、中国芭蕾舞剧“拿来主义”的实践准备
        二、中国芭蕾舞剧的“线性叙事”
        三、中国芭蕾舞剧“心理描写”及其“诗化”叙事
        四、中国芭蕾舞剧“隐喻叙事”的本体求索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其文化象征
        一、中国芭蕾舞剧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二、中国芭蕾舞剧对“封建桎梏”下“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
        三、中国芭蕾舞剧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塑造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形象塑造和动态表意的语汇特征
        一、古典芭蕾与中国舞蹈语汇的“融合”
        二、以描写人物内心为主旨的动态表意语汇
        三、中国芭蕾舞剧舞蹈语汇的“多元表达”
第四章 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未来愿景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中国化”追求的时代演进
        一、“民族化”的提出与实践的最初阶段
        二、在“心理描写”中实现芭蕾“中国化”的追求
        三、“中国化”追求的本质是建构“中国学派”
    第二节 芭蕾舞剧“中国学派”的跨文化视野
        一、中国芭蕾舞剧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视野”
    第三节 芭蕾“中国学派”的未来展望
        一、需要重温苏联芭蕾的历史经验
        二、从中国芭蕾舞剧的当前创作中展望“中国学派”
结语
附录: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刘正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正维的音乐人生经历
    第一节 童年多元音乐启蒙
        一、民间音乐滋养
        二、教会学校里学会五线谱
        三、救亡歌曲、进步歌曲、流行歌曲的传唱
    第二节 音专专业音乐学习
        一、中原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分配文工团工作
        二、入中南音专作曲系,系统学习音乐知识
    第三节 留校教授戏曲音乐
        一、不断修改教材,补充新知
        二、关心戏曲音乐人才培养,开办专修班
    第四节 涉足多个音乐领域
        一、音乐创作
        二、传统音乐理论
第二章 刘正维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第一节 研究重心——戏曲音乐
        一、戏曲声腔史
        二、戏曲声腔分类
        三、戏曲音乐创作
    第二节 研究核心——音乐形态学
        一、黄翔鹏首提“音乐形态学”一词
        二、刘正维的民族音乐形态学学科建设
    第三节 研究亮点——音乐史学
        一、明代文艺复兴——为16世纪明代音乐发声
        二、三起三伏——对中国音乐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
第三章 刘正维的“三色论”剖析
    第一节 “三色论”的形成过程
        一、萌发阶段——“徵羽”两大终止群体
        二、过渡阶段——“四度三音列”
        三、形成阶段——“三色论”
        四、成熟阶段——中西音乐的“三足鼎”理论
    第二节 “三色论”的独特性
        一、“三色论”将“民族音乐色彩”具体化
        二、“三音列”的“色彩”特征与分布版图
    第三节 “三色论”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音乐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传统音乐写作的重要参照之一
第四章 刘正维传统音乐理论的学术价值
    一、紧握中国传统音乐话语权
    二、将音乐形态研究进行到底
    三、关注音乐研究体系化建设
    四、将学科建设定为终极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着述与创作作品一览表
    附录2 未发表歌曲乐谱节选(20首)
    附录3 图片
    附录4 “戏曲音乐科”设想
    附录5 刘正维年谱
致谢

(6)重现还是个性——评胡志平演奏《二泉映月》(论文提纲范文)

一、韵味风格
二、演奏技法
三、结语

(7)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乐曲《二泉映月》之流源
    1.1 《二泉映月》之源说
        1.1.1 阿炳其人
        1.1.2《二泉映月》曲调之源
        1.1.3《二泉映月》之流
    1.2 杨荫浏与《二泉映月》
        1.2.1 杨荫浏与阿炳的关系
        1.2.2《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
    1.3 乐曲《二泉映月》在乐坛上的地位及影响
    1.4 《二泉映月》的不同音响呈现方式及其意义
        1.4.1 钢琴曲《二泉映月》的产生及其意义
        1.4.2 弦乐合奏呈现方式的产生及意义
二、二胡、钢琴、弦乐队的母文化比较
    2.1 中国与欧洲传统哲学的比较
        2.1.1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
        2.1.2 欧洲传统哲学主要思想
    2.2 中西不同哲学思想下的不同音乐审美比较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审美
        2.2.2 欧洲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审美
三、二胡、钢琴、欧洲弦乐队的比较
    3.1 二胡的产生及其流源
    3.2 Piano(钢琴)的产生与发展
    3.3 交响乐的产生及其流源
    3.4 三种呈现方式的乐器构成材料与外化特征的比较
        3.4.1 二胡的外化特征与构成材料
        3.4.2 钢琴的外化特征与构成材料
        3.4.3 弦乐合奏的乐器编制及乐器特点
        3.4.4 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声音特点比较
四、三种呈现方式的《二泉映月》音响体验比较
    4.1 比较音乐形式
        4.1.1 比较基本要素
        4.1.2 比较曲式结构
    4.2 比较音响的精神意蕴
    4.3 比较以谁为本
    4.4 大众评说
五、“洋为中用”不可弥补的遗憾和欣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的艺术心理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书法创作、二胡演奏的审美共性
    (一)书法、二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略论
    (二)不同思想文化对书法创作、二胡演奏产生的影响
        1.对书法创作产生的影响
        2.对二胡演奏产生的影响
    (三)不同思想文化影响下书法创作、二胡演奏的审美共性
        1.独具特色的人文要素
        2.情景交融的意象表达
        3.刚柔相济的唯美体现
二、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的专业技法相通性
    (一)书法创作、二胡演奏中肢体要求的共性
        1.坐姿
        2.执笔与持弓
    (二)书法创作、二胡演奏的技巧表现力的共性
        1.运笔与运弓
        2.中锋与满弓
        3.连笔与连弓
        4.转笔与滑音
        5.折笔与拨奏
        6.颤笔与揉弦
        7.提按与波弓
三、个性心理对书法创作、二胡演奏的风格形成产生作用的共性
    (一)个性心理与艺术风格的关系概述
    (二)作品风格的形成因素分析
        1.创作者、演奏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2.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
    (三)典型个案分析
        1.欧阳询作品分析兼论个性心理与其书法风格形成
        2.华彦钧作品分析兼论个性心理与其演奏风格形成
    (四)个性心理对书法创作、二胡演奏的风格形成产生作用的共性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及作品
致谢

(9)浅析阿炳及其《二泉映月》的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者简介
二、作品命名
三、乐曲分析
四、结语

(10)阿炳和《二泉映月》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悲愤造就音乐家
二、《二泉映月》遇到了“伯乐”
三、关于《二泉映月》的标题与内容
四、“只应跪着听”的《二泉映月》

四、《二泉映月》新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南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研究[J]. 陈晓雨. 音乐探索, 2022(01)
  • [2]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D]. 梁丹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刘正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D]. 代翠翠.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5]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浅析[J]. 李雨桐. 黄河之声, 2016(10)
  • [6]重现还是个性——评胡志平演奏《二泉映月》[J]. 陈赛君. 大众文艺, 2015(10)
  • [7]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D]. 李靖. 河北师范大学, 2015(06)
  • [8]书法创作与二胡演奏的艺术心理共性研究[D]. 石冰心.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9]浅析阿炳及其《二泉映月》的创作[J]. 王陶雅. 音乐时空, 2014(01)
  • [10]阿炳和《二泉映月》新论[J]. 冯军. 文史杂志, 2012(05)

标签:;  ;  ;  ;  ;  

“二泉映月”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