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原因

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原因

一、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主因(论文文献综述)

帅钰,李文静,帅传敏[1](2021)在《三峡库区移民的致富诉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三峡库区30户移民的深度访谈资料和796户移民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Grounded Theory)和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移民致富诉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移民的致富诉求主要为能力再造诉求、权益保障诉求、生态致富诉求和公共设施诉求,其中权益保障诉求最为强烈;(2)移民的权益保障诉求主要受家庭负担人口占比、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对提高生活水平的信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3)对移民权益保障、能力再造和公共设施三类诉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负担人口比例,对移民生态致富诉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耕地条件。

汤旭[2](2019)在《北雁南飞: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地南移的分析与解决对策》文中认为十九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战略支撑,而人才则是战略资源。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在由传统重工业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然而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一直制约着辽宁的发展。只有引进外来人才、留住本地人才,才能提高辽宁地区经济水平,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沈昊[3](2019)在《基于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城乡关系出现了质的变化,过往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资源与人员输出的乡村迎来城市化进程中多元化动态过程,资源与资本部分流向乡村,其中以休闲体验产业介入乡村为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在资本围绕乡村旅游与休闲体验产业塑造乡村的过程中,又对乡村造成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导向的资本回流乡村重构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也改变了乡村空间营建的内在逻辑。本文首先梳理了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等相关理论,借鉴“社会—空间”关系相关原理,阐述了休闲体验型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空间演变的各方作用因素与内在机制,完成休闲体验型乡村“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的体系建构。基于此分析框架,从外力作用与内力同化两方面分析资本介入下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演变机理,归纳此局面下乡村社会空间的“商品化”发展趋势,进而论述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现象表征、内在原因与潜在风险等相关内容。通过对休闲体验型乡村转型过程的分析,归纳出现行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失效的原因。从主客关系、文化融合、空间更新、意象营造四个方面建立了休闲体验型乡村的营建目标,强调从社会与空间整体变迁的维度去理解休闲体验产业介入下的乡村空间营建。并且提出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的基本原则,分别从系统性、生态性、动态性、前瞻性与在地性五个方面引导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活动,把握产业发展中乡村主体利益与资本权益的制衡关系。文章进而论述针对休闲体验型乡村开展营建工作的本质是通过不同层面的营建手段,对既有乡村社会与产业关系主导下空间生产模式造成的影响,实现空间生产的路径转轨。由此,提出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各参与主体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产业资本、乡村社区、游客群体与专业人员。接下来以“评估—研判—生成—调控”为指导的营建流程对既有的项目调研、营建准备、方案设计、建设实施等各环节实现有效把控。最后,分别针对社会驱动与空间演化机制略有差别的四个空间层级:村庄群体、村落单元、公共空间、农宅院落分别制定相应的营建策略,以期实现乡村整体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通过“环莫干山镇域村落群营建”的实证研究,对理论进行检验与佐证。并论述了理论指导下所开展实践活动遇到的具体阻碍与可能原因,提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与策略,总结出项目的实践效果与后续调控手段。

程欣[4](2018)在《基于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孕贫模型的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在中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包括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库区和边境县地区等地区在内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成为了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和移民工程项目,其建设和运行导致了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地质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大量的移民搬迁安置更是增加了库区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贫困诸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的契合点和交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与贫困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来应对。然而,目前三峡库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已被实践证明“高投入、低效率”。因此,研究探索以减贫为中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和环境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兼顾的系统性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解决如下关键问题:(1)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对以三峡库区为代表的库区贫困产生何种影响?(2)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与贫困之间可能存在的反馈因果与生克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背后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库区贫困农户作为减贫的主体和政府减贫政策的受众,其减贫诉求又有哪些?(4)库区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怎样的,是否能得到实证数据的检验?(5)贫困库区能否实现兼顾环境改善、灾害减轻与贫困减轻的系统性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1)首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本研究的整体研究方案;(2)界定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理论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3)对比整合主题建模与文献计量两种方法分析结果,在深度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生态-环境-灾害-贫困整合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综合考虑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适应性、资源可获性和可持续性,探索了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之间核心关键的因果反馈关系;(4)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微观层面结合文献分析和问卷访谈结果对三峡库区的环境灾害孕贫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中观层面根据区县年鉴数据对三峡库区25区县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聚类分析,从而揭示各个区县发展的分布特征;(5)在区县层面,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软件)对万州库区在不同政策情境下的贫困、环境和灾害等核心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和模拟分析;(6)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文本挖掘技术和系统思维,提出了结合主题建模(TM)和系统动力学建模(SDM)的TM-SDM分析框架,并在区域层面以三峡库区为例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建模和仿真模拟分析;(7)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人民生活以及减灾环保五大方面对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综合前面各章的研究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三峡库区系统性减贫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发现:(1)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灾害与贫困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等视角;(2)与贫困紧密关联的研究聚类包括生态系统、健康风险、自然资源等问题;(3)协调发展政策下适当增加灾害管理比重最有利于万州库区可持续发展;(4)教育和培训政策对于减贫和提高粮食产量效果最好;均衡发展组合政策更有利于系统性减贫和可持续发展;(5)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总体呈较稳定的增长趋势;贫困人口在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弱势群体提高增收能力等方面诉求强烈。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库区贫困人口的多元化诉求,注重对库区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在关注库区均衡、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灾害治理,最终促进库区贫困人口与当地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本研究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构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2)开展了文本挖掘和系统建模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将演绎式与归纳式研究方法相结合,从可持续发展、文本挖掘和系统思维的新视角,提出了结合主题建模(TM)和系统动力学建模(SDM)的TM-SDM分析框架。(3)提出了库区系统性减贫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建模方法分别针对三峡库区在区县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相关案例,进行仿真分析和多种政策情境模拟,最终提出以三峡库区为代表的库区系统性减贫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范庆庆[5](2017)在《中原农险保险扶贫的“兰考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2015年人口约为84.6万,城镇化率仅35.6%,受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环境影响,农村经济水平较差,长久以来一直是国家贫困县。2016年初兰考县政府与中原农险合作开发了“脱贫路上零风险”的保险扶贫项目,通过该项目,中原农险提供一揽子保险产品,为兰考县统一上保险,解决了兰考县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提供风险保障问题,有效的加速了兰考县脱贫进程,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率先在河南省实现脱贫。而河南省作为一农业大省,全省有53个贫困县、8103个贫困村,扶贫任务十分艰巨,研究和推广兰考县的扶贫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了国内外保险扶贫的相关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原农险扶贫的“兰考模式”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兰考县的致贫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因病、因灾、意外伤害和基础设施不便是兰考县致贫的主要因素,而兰考县开展的保险不能满市场需求。中原农险与兰考县政府合作,通过“脱贫路上零风险”项目,为兰考县全县统一投保了含农业生产、意外健康、生活保障、产业融资支持的一揽子保险,“政府+保险”的扶贫“兰考模式”,有效的加快了兰考县扶贫进程,实现了兰考县脱贫目标。“兰考模式”强化农业生产、为产业扶贫提供增信服务、防止因病致贫、解决生产后顾之忧的创新举措,使得兰考县农业风险保障大幅提高、有效的减少了因病致、解决了兰考县居民贷款难的问题。针对“兰考模式”存在的政府在精准贫困识别作用不足、保险的产品覆盖范围和保障额度不够、保险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保险扶贫监管体系建设、健全河南金融扶贫体系、完善精准扶贫模式、提升保险保障范围、提高保险公司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期望保险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保险与政府职能相结合,建立保险参与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戴雄赐[6](2016)在《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以来,紧凑城市(精明增长)被西方国家视为城市蔓延的主要治理政策。紧凑城市具有高密度、混合使用、公共交通等特征,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土地与能源集约利用,提高社会公平与城市活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段期间,北京中心城边缘出现聚集性圈层蔓延(摊大饼),并带动周边乡镇农村的分散性点状蔓延。北京蔓延导致交通堵塞、绿带蚕食、中心城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然而,城市蔓延并非仅为负面名词,它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总体福利具有正面贡献;蔓延不等同城市空间增长,是指不规则、低密度、与规划脱序的城市边缘区开发。论文比较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都会区蔓延影响、机制、治理成效,期能理解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找出适用于北京蔓延治理对策。主要结论:1紧凑城市的直接效用在于节约土地利用、提升能源效率、基础设施成本,间接促进社会公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但对减少交通量与能耗效果不佳。英美城市蔓延动力机制由市场(价格、供需与竞争)带动,中国则由政策(土地、住房与产业)与制度(土地、财税、政府、规划)推动。城市蔓延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与环保团体,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博弈过程。比较分析发现,英国与中国台湾城市边缘区农业土地利用较集约,美国与中国较粗放。原因在于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单位农场面积小、社会监督力量大、土地移转交易成本高、制约农地移转规模;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化、规划与财税工具并用,奖励与引导并行、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紧凑集中。2北京蔓延:北京蔓延是中心城聚集性蔓延与周边乡镇农村分散性蔓延的综合表现。北京在郊区人口增长量、建设用地/常住人口增量比、交通成本增加与耕地流失四个测度上,以及建设活动与规划脱节方面,证实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北京蔓延表层原因是工业外移、房地产、新城规划等政策推动,深层原因是二元土地制、分税制、市辖区制度与城乡规划法缺陷导致。论文对通州新城与周边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发现通州已经出现类似北京蔓延现象与问题,蔓延甚至延伸至河北燕郊、大厂地区。治理对策:采取引导性与限制性综合治理对策,通过设置区域性的增长边界、服务边界、税收共享与发展权移转等工具,促进人口与产业向新城紧凑集中,维护乡村生态绿地系统。同时,为了保证政策工具永续实施,建议完善相应土地与财税、行政与规划制度。

张旭青[7](2016)在《农业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13个粮食主产区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且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非农部门劳动力需求增加、农村家庭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农业生产自身劳动力需求减少为劳动力短缺的三大主因。农业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容易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复种指数下降和耕地撂荒等问题;另一方面,它诱致资本等投入品替代劳动和新的经营方式代替旧的经营方式,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契机。基于粮食主产区总体以及分区域的计量结果分析,农业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并不具有显着的消极影响。

宋勇[8](2015)在《产业价值链的转型与升级研究 ——以珠海游艇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逐步融入世界产业分工,成为着名的制造工厂,但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由于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落后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产业升级和转型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文章通过分析产业价值链的构成,理清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创造价值的能力,明晰产业升级的途径,针对珠海游艇产业现状,指出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对策。文章借鉴了产业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游艇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以及价值创造原理,使用2005-2014年海关出口数据对珠海游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作出判断,运用SWOT分析法对珠海发展游艇产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主要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珠海游艇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2)珠海游艇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游艇制造业与游艇服务业融合发展,即利用服务向游艇产业价值链下游延伸;(3)通过“政府统筹、行业推进、企业创新、市场运作”的四元互动发展模式促进珠海游艇产业转型升级。

于海龙[9](2014)在《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和重要的蛋白来源。在巨大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乳品产业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乳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三聚氰胺事件、蒙牛黄曲霉素事件等一系列的质量安全事件使得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乳品质量安全涉及乳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切实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势必要从乳业产业链的内部优化入手,在厘清各产业主体安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和政策引导将保障质量安全内化为各产业主体的自觉行为。本文就乳业产业链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分析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一系列涉及乳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业调整政策对我国乳业产业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2)分析乳业产业链上奶农、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和影响因素、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3)探讨消费者行为对我国乳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对其对高品质有机液态奶支付意愿的影响,消费者对国内外婴幼儿奶粉品牌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探讨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优化方向;(5)分析总结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和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的有益经验,为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提供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1)我国乳业产业链正由分散松散向集中紧凑型过渡,乳业产业链向着更有利于乳品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2)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显着影响着生鲜乳的质量安全,规模化养殖小区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优于散养,整体而言,奶牛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依旧突出;(3)奶站数量大幅减少,奶站的硬件设施和检验、检测能力显着提升,产业链视角下,奶站独立的产业主体地位正日渐模糊;(4)虽然乳品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对乳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但频发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表明乳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5)基于质量安全因素的考虑,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国外品牌的婴幼奶粉,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长远而深刻,而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着提升其对高品质有机液态奶的支付意愿。(6)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但在“如何监管”上问题仍未得到解决;(7)集中紧凑的乳业产业链,完全或部分的纵向一体化,产业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发达国家乳业产业链优化的经验对我国乳业产业链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并实证分析了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影响;(2)从产业链的视角入手,分析各产业主体关键的安全生产行为及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全产业链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3)首次将各产业主体间的组织模式、利益分配和信息流动等问题融入各环节的分析之中,并剖析了政府监管和消费者行为等外部因素对乳业产业链优化的影响。

周凯锋[10](2011)在《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可拓研究》文中提出本博士论文“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可拓研究”是结合云南省国际合作项目“应用GIS和遥感技术对中越交界(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矿产资源潜力及技术经济前景的评价”的科研需要而选题(项目编号:2002GH11)。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稀缺的和不可再生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矿产资源在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相当不均衡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矿产资源的自给自足,各国之间矿产资源的贸易与投资问题已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矿产资源大量快速消耗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总体不足。由于国内矿产资源条件的限制,仅凭本土的矿产资源产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多渠道提高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因此,实施矿产资源跨国经营与开发就成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供给的重要方式。云南周边五国(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具有丰富的我国紧缺的矿产资源如铜矿、铝土矿、钾盐、石油等,而且与我国的云南省有着良好的交通环境,这就为我国的矿业企业跨国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要进行矿业跨国投资首先就是要对受资国进行矿业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可拓学是由中国学者蔡文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一门原创性横断学科,它以形式化的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本论文运用可拓学理论中的可拓分析理论、共轭分析理论、关联函数理论与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中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从理论、政策、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把矿业投资环境分为虚实、软硬、潜显、正负八个部分的新理论,同时构建了可拓综合评判模型,实现了对国外矿业投资环境的可拓综合评价,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并且可操作性强的投资建议。所得成果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把可拓学中的可拓分析原理运用于对我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分析中,在得出我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可拓蕴含系之后,分别对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我国矿产资源供求状态、未来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必然性和我国矿产资源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证,最后得出我国建立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的必要性的结论。2、运用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中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从国家的层面对投资云南周边五国矿业市场的动因进行详细地解释论证。3、首先从国家概况、地质和矿产资源、矿产业管理体制和矿业政策、投资政策与金融税收体系、基础设施、主要优势与不利因素六个方面对云南周边五国的矿业投资环境进行详尽地阐述;随后从可拓学理论中的共轭分析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云南周边五国的矿业投资环境进行共轭分析,首次提出了将矿业投资环境分为虚实、软硬、潜显、正负八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对云南周边五国的矿业投资环境的分析中,把云南周边五国的矿业投资环境分为实矿业投资环境与虚矿业投资环境、硬矿业投资环境与软矿业投资环境、显矿业投资环境与潜矿业投资环境、正矿业投资环境与负矿业投资环境;最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系列的具有较高投资参考价值的结论。4、依据可拓学理论中的关联树模型,构建了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随后运用关联函数建立了可拓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云南周边五国的矿业投资环境进行了严谨科学地评价,得出了与实际相符的评价结论。5、在基于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在最后提出了我国与上述五国进行矿业合作的发展方向、近期目标、进入上述五国矿业市场行为的建议以及进入模式选择的建议。

二、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主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主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移民的致富诉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扎根理论
        2.2.2 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
3 三峡库区移民致富诉求的识别分析
    3.1 开放式编码
    3.2 主轴编码
        3.2.1 能力再造诉求
        3.2.2 权益保障诉求
        3.2.3 生态致富诉求
        3.2.4 公共设施诉求
    3.3 统计分析
4 三峡库区移民致富诉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选取
        4.1.1 因变量
        4.1.2 自变量
    4.2 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2)北雁南飞: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地南移的分析与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省人才流失要素分析
    (一)宏观要素分析
        1. 地理环境
        2. 经济发展
        3. 人才政策
    (二)组织要素分析
    (三)个体要素分析
二、辽宁人才就业市场建议及解决对策
    (一)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战略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创建良好的政策保障
    (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3)基于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时代背景:从资源输出到再流入
        1.1.2. 乡村旅游产业变迁:从旅游观光到休闲体验
        1.1.3. 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问题与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综述
        1.2.1. 乡村营建:乡村性、耦合性、景观生态
        1.2.2. 旅游学科:产业、社区、乡村变迁
        1.2.3. 旅游人类学:游客凝视与舞台真实
        1.2.4. 经济学: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1.2.5. 相关研究述评与诠释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乡村、遗产地乡村与原生农业型乡村
        1.3.2. 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与乡村休闲旅游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3. 本文可能的研究创新点与研究特点
2. “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休闲旅游型乡村相关理论和实践
    2.1. “社会—空间”关系理论视角理论体系建构
        2.1.1. “空间观”的演变历程
        2.1.2.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启示
        2.1.3. “游客凝视”与“舞台真实”理论
        2.1.4. 从日常生活批判到日常生活实践
    2.2. 基于社会—空间交互理论体系视角国内外乡村营建实践研究
        2.2.1. 国外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实践经验:多样化的路径参考
        2.2.2. 我国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实践经验:发展与转型
    2.3. 本章小结
3. 休闲体验产业介入下乡村空间的生成与发展机制
    3.1.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演变机理
        3.1.1. 外力驱动:他者的凝视作用
        3.1.2. 内力同化:主体的日常生活实践
        3.1.3. 空间生产:基本空间样态的生成与涌现
    3.2. 休闲体验产业介入下乡村空间的“商品化”现象与发展趋势
        3.2.1. 乡村空间的“商品化”现象
        3.2.2. 休闲体验产业介入下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动因
        3.2.3. 休闲体验产业介入下乡村空间“商品化”的潜在风险
    3.3. 本章小结
4.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认知框架与营建模式
    4.1. 当下休闲旅游型乡村空间营建误区反思
        4.1.1. 营建目标产品化
        4.1.2. 营建手法景区化
        4.1.3. 旅游地社区主体话语权缺失
    4.2.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营建目标
        4.2.1. 主体互动:由单向凝视到主客互视
        4.2.2. 文化融合:从文化置换到认同重塑
        4.2.3. 空间更新:由风貌突变到综合演变
        4.2.4. 意象营造:由资本奇观到日常景观
    4.3.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营建的基本原则
        4.3.1. 整体有机的系统性布局
        4.3.2. 资源取舍的生态性调适
        4.3.3. 阶段调整的动态性把控
        4.3.4. 适度冗余的前瞻性策划
        4.3.5. 产村融合的在地性营建
    4.4. 本章小结
5.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营建策略与方法
    5.1. 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
        5.1.1. 行政部门:从利益相关者到利益协调员
        5.1.2. 产业资本:从规训到互补
        5.1.3. 乡村社区:从消极避让到积极融入
        5.1.4. 游客群体:从预设式凝视到建设性参与
        5.1.5. 专业人员:从自我实现到营建指导
    5.2.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营建路径更新
        5.2.1. 既有的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生产流程缺陷
        5.2.2. 休闲体验型乡村空间生产的流程更新
    5.3. 休闲体验型乡村各层级空间营建方法
        5.3.1. 村庄群落:生态格局调适、聚落群体共生
        5.3.2. 村落单元:系统叠合、社区活化
        5.3.3. 公共空间:功能混合、场所营造
        5.3.4. 农宅院落:模式融合、品质提升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环莫干山镇村庄群落营建案例
    6.1. 案例选取与研究视角
        6.1.1. 项目区位和概况
        6.1.2. 案例选取原由
        6.1.3. 营建目标
        6.1.4. 社会—空间理论视角的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方法
    6.2. 环莫干山镇村庄群落的多层级空间营建实施
        6.2.1. 山水格局上的环线空间打造—莫干山镇域空间规划
        6.2.2. 弥合村域空间差异—莫干山燎原村空间营建
        6.2.3. 多态公共活动的场所呈现—莫干山乡村公共空间设计
        6.2.4. 品质乡村生活的现代表达—莫干山乡村农房营建
    6.3. 本章小节
7. 结语
    7.1. 总结与不足
        7.1.1. 研究总结
        7.1.2. 存在问题与研究不足
    7.2. 愿景与展望
        7.2.1. 研究愿景
        7.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4)基于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孕贫模型的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生态和环境
        1.2.2 灾害和地质灾害
        1.2.3 贫困和扶贫减贫
        1.2.4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峡库区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环境与贫困的关系研究
        2.1.1 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1.2 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研究的深度分析
        2.1.3 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研究评述
    2.2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
        2.2.1 灾害与贫困关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2.2 灾害与贫困关系研究的深度分析
        2.2.3 灾害与贫困关系研究评述
    2.3 贫困人口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研究
        2.3.1 现有贫困致因、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
        2.3.2 创新性扶贫模式探析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孕贫的理论模型构建
    3.1 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孕贫研究背景
    3.2 主题建模和文献计量方法
        3.2.1 主题建模方法
        3.2.2 文献计量方法
    3.3 文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3.3.1 文本数据的收集
        3.3.2 文本数据的处理
    3.4 主题建模方法的研究结果分析
        3.4.1 核心关键词分析
        3.4.2 主题结果分析
    3.5 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结果分析
        3.5.1 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3.5.2 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3.6 主题建模和文献计量两种方法的比较与综合分析
        3.6.1 生态-环境-灾害-贫困整合概念框架的提出
        3.6.2 生态-环境-灾害-贫困整合概念框架的简要分析
    3.7 系统性环保、减灾和减贫理论模型的构建
        3.7.1 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思考
        3.7.2 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3.8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构思
        3.8.1 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思路和逻辑结构
        3.8.2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分析思路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和环境灾害孕贫因素分析
    4.1 三峡库区发展概况
        4.1.1 三峡库区基本情况
        4.1.2 三峡库区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4.2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区县分布特征
        4.2.1 三峡库区各个区县的发展概况
        4.2.2 聚类分析方法的概述
        4.2.3 三峡库区各区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聚类分析结果
    4.3 三峡库区环境灾害孕贫因素的微观调查分析
        4.3.1 农户调查和访谈问卷的设计
        4.3.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获取
        4.3.3 基于调查和访谈的环境灾害孕贫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库区综合减贫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数据
        5.1.1 系统动力学方法概述
        5.1.2 案例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5.2 库区环境-灾害-贫困-可持续发展系统
        5.2.1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2.2 系统结构分析
        5.2.3 因果关系图和流图
    5.3 模型的有效性和政策情境设定
        5.3.1 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5.3.2 政策情境的设定和分析
    5.4 仿真结果和政策情境对比分析
        5.4.1 自然发展方案分析
        5.4.2 不同政策情境的对比分析
    5.5 敏感性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峡库区系统性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6.1 TM-SDM综合分析框架的提出
        6.1.1 主题建模方法及其特征与优势
        6.1.2 系统动力学方法及其特征与优势
        6.1.3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的TM-SDM分析框架
    6.2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模型的结构分析
        6.2.1 指标构建和系统边界
        6.2.2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
        6.2.3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流图
    6.3 模型检验和政策情境设定
        6.3.1 模型有效性检验
        6.3.2 政策情境设定
    6.4 仿真结果和政策情境分析
        6.4.1 减贫相关指标仿真结果分析
        6.4.2 环保相关指标仿真结果分析
        6.4.3 农业发展相关指标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与策略研究
    7.1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
        7.1.1 综合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7.1.2 改进的熵值法及其评价过程
        7.1.3 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7.1.4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和分析
    7.2 三峡库区贫困农户减贫诉求的综合分析
        7.2.1 三峡库区贫困农户减贫诉求的分析方法
        7.2.2 库区贫困农户减贫诉求的分析结果
    7.3 三峡库区的系统性减贫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7.3.1 基于系统思维的三峡库区系统性减贫策略
        7.3.2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研究创新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三峡库区调查问卷设计
    附件B 第三章主题建模分析结果
        B.1 EEP研究主题#2-#9主题模型的可视化及每个主题相应的重点关键词
    附录C 第五章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具体资料
        C.1 系统动力学模型设定和所有方程信息
        C.2 第五章其他补充资料
    附录D 第六章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具体资料
        D.1 第六章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的所有方程
        D.2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主题模型前五个主题#2-#5的关键词及其可视化结果
        D.3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逻辑结构
        D.4 三峡库区BAU情境下核心指标仿真值与实际值对比结果和误差

(5)中原农险保险扶贫的“兰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文献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兰考县的致贫因素和保险需求分析
    第一节 兰考县的致贫分析
        一 自然灾害致贫
        二 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致贫
        三 因病致贫
        四 因学致贫
    第二节 兰考县的保险需求分析
        一 兰考县的农业结构
        二 兰考县的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三 兰考县的保险需求
第三章 中原农险“兰考模式”的做法和成效
    第一节 “兰考模式”的概述
        一 中原农险公司介绍
        二 “兰考模式”简介
    第二节“兰考模式”的创新举措
        一 强化农业生产风险保障
        二 为产业扶贫提供增信服务
        三 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四 解除群众生产生活后顾之忧
    第三节“兰考模式”的成效分析
        一 农业保险覆盖大幅提高
        二 有效减少因病致贫
        三 贷款难问题基本解决
        四 兰考县提前完成脱贫
第四章 中原农险“兰考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府参与保险扶贫作用有待加强
        一 贫困识别问题影响精准扶贫
        二 行业竞争机制有待完善
    第二节 保险在农村风险保障作用不足
        一 扶贫保险产品覆盖范围不足
        二 扶贫保险保障额度不足
    第三节 保险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一 协同合作模式有待加强
        二 承保理赔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第五章 推进“兰考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保险扶贫监管体系建设
        一 完善保险法律体系
        二 加强偿付能力监管
    第二节 健全河南省金融服务体系
        一 完善金融机构建设
        二 创新服务机制
    第三节 完善保险精准扶贫模式
        一 建立精准识别体系
        二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
    第四节 提升扶贫保险保障范围
        一 提高保险保障范围
        二 提升保险保障额度
    第五节 提高保险公司服务水平
        一 改善群众对保险认识
        二 提高保险机构服务能力
    第六节 建立保险扶贫的长效机制
        一 保险与产业发展结合
        二 保险与政府职能相结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主题
        1.1.1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
        1.1.2 美国、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城市蔓延
        1.1.3 中西城市蔓延现象、机制、治理与内涵差异
        1.1.4 中西蔓延机制与治理对策的横向比较
    1.2 研究背景
        1.2.1 北京市区摊大饼与郊区蔓延
        1.2.2 快速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借鉴意义
    1.4 研究视角和创新点
        1.4.1 蔓延机制视角
        1.4.2 社会制度视角
        1.4.3 京津冀视角
        1.4.4 国内相关研究
        1.4.5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研究回顾
        1.6.1 城市蔓延测度
        1.6.2 蔓延机制解释
        1.6.3 土地集约利用
        1.6.4 紧凑城市内涵与应用
第2章 城市蔓延研究与紧凑城市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密度
        2.1.2 紧凑度
        2.1.3 直观感觉
        2.1.4 可达性与机动力
    2.2 城市蔓延研究
        2.2.1 定义、历程、测度
        2.2.2 蔓延机制解释
        2.2.3 蔓延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2.2.4 蔓延治理的政策工具效益分析
        2.2.5 蔓延治理中的反政府干预
    2.3 紧凑城市理论
        2.3.1 紧凑城市概念、目标与形态
        2.3.2 土地与能源消耗
        2.3.3 社会公平与环境质量
        2.3.4 交通量与交通能耗
    2.4 紧凑城市政策
        2.4.1 紧凑城市与精明增长政策差异
        2.4.2 市场接受度
        2.4.3 政治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2.5.1 再城市化研究兴起
        2.5.2 “紧凑新城”还是“紧凑旧城”?
第3章 美国精明增长理论政策、策略与实施
    3.1 城市蔓延历程
        3.1.1 西进运动(1801-1920 年)
        3.1.2 蔓延前导期(1870-1920 年)
        3.1.3 第一次大蔓延(1920-1940 年)
        3.1.4 第二次大蔓延(1960-1990 年)
        3.1.5 1990 年以来的城市空间发展变化
    3.2 蔓延机制与影响
        3.2.1 制度性因素
        3.2.2 政策性因素
        3.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3.3 精明增长政策实践
        3.3.1 政府管制或自由放任
        3.3.2 精明增长政策实施的四种导向
        3.3.3 区域管制
        3.3.4 公共交通
        3.3.5 城市设计
        3.3.6 公共治理
    3.4 增长管理技术工具
        3.4.1 城市增长边界
        3.4.2 城市服务边界
        3.4.3 房产税、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3.4.4 发展权移转
        3.4.5 区划法调整
        3.4.6 实施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3.5.1 美国城市蔓延机制、社会经济贡献、再城市化
        3.5.2 美国精明增长政策对中国城市蔓延治理的借鉴
第4章 英国城市蔓延与紧凑城市政策
    4.1 城市蔓延历程
        4.1.1 圈地运动、早期工业城市
        4.1.2 伦敦第一次与第二次蔓延
        4.1.3 伦敦第三次蔓延
        4.1.4 伦敦再城市化
    4.2 蔓延机制与影响
        4.2.1 制度性因素
        4.2.2 政策性因素
        4.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4.3 紧凑政策与实践
        4.3.1 1990 年代以来的紧凑城市政策
        4.3.2 紧凑城市政策实施的三个策略
        4.3.3 区域与城市规划法案、城市管理与财税条例
    4.4 本章小结
        4.4.1 政党轮替背景下的英国紧凑城市政策实施
        4.4.2 英国新城政策实施对北京新城规划的借鉴
第5章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政策
    5.1 城市化历程
        5.1.1 二战后的台湾城市扩张
        5.1.2 城市发展特征与土地利用情况
    5.2 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与影响
        5.2.1 制度性因素
        5.2.2 政策性因素
        5.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5.3 都市发展管制与引导政策
        5.3.1 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社区治理
        5.3.2 都市更新与容积移转
    5.4 本章小结
        5.4.1 农村土地改革的借鉴
        5.4.2 土地征收制度的借鉴
        5.4.3 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规的借鉴
        5.4.4 基础设施建设的借鉴
第6章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测度与问题
    6.1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6.1.1 地域概念
        6.1.2 中心城建成区扩张历程
        6.1.3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
    6.2 北京城市蔓延测度
        6.2.1 蔓延测度与空间特征
        6.2.2 空间扩展特征
        6.2.3 土地利用变更
        6.2.4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6.3 北京蔓延正向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3.1 正向贡献
        6.3.2 负外部作用
    6.4 本章小结
        6.4.1 北京摊大饼是“蔓延”还是“紧凑”?
        6.4.2 中心城“摊大饼”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4.3 城市蔓延的经济贡献与副外部作用
        6.4.4 北京与英美城市蔓延特征的国际比较
第7章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性因素
    7.1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性因素
        7.1.1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
        7.1.2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水平
        7.1.3 就业区位
        7.1.4 商业购物空间
        7.1.5 房地产建设
    7.2 北京蔓延的政策性因素
        7.2.1 土地有偿使用
        7.2.2 房屋货币化
    7.3 北京蔓延的制度性因素
        7.3.1 土地制度
        7.3.2 财税制度
        7.3.3 治理制度
        7.3.4 规划制度
    7.4 本章小结
        7.4.1 英美与北京蔓延机制的国际比较
        7.4.2 北京蔓延机制中的制度性因素
第8章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建议与通州区的实证研究
    8.1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回顾
        8.1.1 中心城发展规模控制目标与成效
        8.1.2 第一道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8.2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制度改革与紧凑新城规划
        8.2.1 政策工具选择
        8.2.2 城市增长边界
        8.2.3 城市服务边界
        8.2.4 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8.2.5 发展权移转
        8.2.6 土地产权与变更制度改革
        8.2.7 公共与社区治理制度改革
        8.2.8 紧凑新城组团、环线TOD、楔形绿地系统规划
    8.3 通州蔓延历程、问题与紧凑发展对策
        8.3.1 城镇发展政策与历程
        8.3.2 通州城市蔓延指标
        8.3.3 通州城市蔓延问题
        8.3.4 通州紧凑新城规划与蔓延治理建议
    8.4 本章小结
        8.4.1 英美城市蔓延治理政策对北京蔓延的借鉴
        8.4.2 北京新城的政策制度完善建议
第9章 结论
    9.1 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城市蔓延
        9.1.1 紧凑城市理论的效用与实施
        9.1.2 紧凑城市理念与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差异
        9.1.3 北京蔓延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9.1.4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借鉴意义
    9.2 蔓延动力机制
        9.2.1 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
        9.2.2 土地移转机制与政府规划管理模式
    9.3 北京蔓延治理
        9.3.1 政策性工具
        9.3.2 制度性改革
    9.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农业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13个粮食主产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劳动力变动状况
    ( 一) 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比重持续下降。
    ( 二) 农业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
    ( 三) 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
    ( 四) 农业劳动力大幅短缺的原因。
二、农业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一) 消极影响。
    ( 二) 积极影响。
三、实证分析
    (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来源。
    ( 二) 估计结果与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产业价值链的转型与升级研究 ——以珠海游艇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3 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理论综述
    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3 产业升级理论
3 游艇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研究
    3.1 游艇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分析
    3.2 游艇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分析
    3.3 游艇产业价值链升级机制研究
4 珠海游艇产业发展研究
    4.1 珠海游艇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4.2 珠海游艇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
    4.3 珠海发展游艇产业SWOT分析
5 珠海游艇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政府顶层设计
    5.2 打造行业服务平台
    5.3 探索企业营销创新
    5.4 提升市场消费环境
6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经济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4 博弈理论
    2.5 消费者行为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乳业发展特征与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3.1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乳业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前三聚氰胺时代
    3.2 我国乳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链的转变——后三聚氰胺时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户养殖行为分析
    4.1 农户养殖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农户安全生产行为与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奶站行为分析
    5.1 奶站的专项清理整顿及其影响
    5.2 产业链视角下奶站产业地位的转变
    5.3 奶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品企业生产行为分析
    6.1 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乳品企业的质量控制
    6.3 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与乳品加工企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质量安全的消费者乳品消费行为分析
    7.1 认知对消费者安全乳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以有机液态奶为例
    7.2 我国城市居民婴幼儿奶粉品牌选购行为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府监管特征及对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8.1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
    8.2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8.3 发达国家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方式研究
    9.1 产业链视角下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分析
    9.2 发达国家乳业产业链优化的特征分析
    9.3 我国乳业产业链优化的方式及措施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可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社会经济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
    1.6 论文研究工作概述
    1.7 主要认识与结论
    1.8 结构安排和内在逻辑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可拓分析
    2.1 可拓分析原理
        2.1.1 发散分析原理
        2.1.2 蕴含分析原理
    2.2 矿产资源概述
        2.2.1 矿产资源的概念
        2.2.2 矿产资源的特点
        2.2.3 矿产资源的可拓模型
    2.3 我国矿产资形势的可拓分析模型
        2.3.1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的分析
        2.3.2 我国矿产资源供求状态的分析
        2.3.3 未来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必然性
        2.3.4 我国矿产资源对外贸易
第三章 投资云南周边五国矿业市场的动因分析
    3.1 跨国经营的内涵及其与国内经营的关系
        3.1.1 内涵
        3.1.2 跨国经营与国内经营的关系
    3.2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3.3 基于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我国对云南周边五国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3.4 基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我国对云南周边五国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第四章 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及其共轭分析
    4.1 投资环境概述
        4.1.1 投资的内涵、特点
        4.1.2 投资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4.1.3 投资与投资环境的关系
    4.2 云南周边五国的矿业投资环境
        4.2.1 柬埔寨的矿业投资环境
        4.2.2 老挝的矿业投资环境
        4.2.3 缅甸的矿业投资环境
        4.2.4 越南的矿业投资环境
        4.2.5 泰国的矿业投资环境
    4.3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矿业投资环境的共轭分析
        4.3.1 物元的共轭性
        4.3.2 共轭分析原理
        4.3.3 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共轭分析
第五章 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可拓综合评价
    5.1 投资和投资环境的关系
        5.1.1 投资主体与投资环境
        5.1.2 投资客体与投资环境
        5.1.3 投资方式与投资环境
    5.2 投资环境评价的动因
    5.3 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5.3.1 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与构建原则
        5.3.2 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与赋权
    5.4 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
    5.5 基于关联树模型的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构成
    5.6 基于关联函数的矿业投资环境可拓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
        5.6.1 关联函数的相关知识
        5.6.2 可拓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
    5.7 基于可拓综合评判模型的矿业投资环境实例分析
第六章 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建议
    6.1 合作开发方向
    6.2 近期目标
    6.3 对投资云南周边五国矿业市场支持力度的建议
    6.4 对我国企业投资云南周边五国矿业市场行为的建议
        6.4.1 选择合作伙伴
        6.4.2 规避投资风险
        6.4.3 融入当地社会
    6.5 进入云南周边五国矿业市场的模式的选择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四、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主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移民的致富诉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帅钰,李文静,帅传敏. 南方人口, 2021(02)
  • [2]北雁南飞: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地南移的分析与解决对策[J]. 汤旭.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12)
  • [3]基于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研究[D]. 沈昊. 浙江大学, 2019
  • [4]基于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孕贫模型的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 程欣.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5]中原农险保险扶贫的“兰考模式”研究[D]. 范庆庆. 郑州大学, 2017(06)
  • [6]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D]. 戴雄赐. 清华大学, 2016(08)
  • [7]农业劳动力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13个粮食主产区的实证分析[J]. 张旭青.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8]产业价值链的转型与升级研究 ——以珠海游艇产业为例[D]. 宋勇. 暨南大学, 2015(06)
  • [9]基于质量安全的乳业产业链优化研究[D]. 于海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10]云南周边五国矿业投资环境的可拓研究[D]. 周凯锋.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科技人才外流的三大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