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一、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依林[1](2021)在《基于17μm像元无TEC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外探测技术在军用、民用领域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非制冷红外探测技术的出现则是红外探测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只是相对于采用斯特林制冷机、高压气体制冷或节流制冷器等需要低温制冷的热成像产品而言,采用TEC(半导体制冷器)来保证红外探测器工作在一个恒定的温度(如室温下)。但TEC功耗约占整个探测器功耗的80%,且体积较大。这与当前更低功耗,更小型便捷的市场趋势潮流不符。因此,去除TEC等温度稳定装置以降低总功耗、减小体积已成为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17μm×17μm像元尺寸384×288阵列带有片上非均匀性校正功能的无TEC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读出电路。基于TSMC0.18μm 1P6M工艺,对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读出电路中各个模块进行了设计、仿真和分析,并在前仿结束后,进行了版图的设计工作。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非均匀性的来源、传统非均匀性校正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去除TEC后像元偏置电流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新型片上非均匀性校正电路,通过Rtrim电路和Skimming电路,对像元电流进行粗调和细调,补偿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像元电流的非均匀性。2.设计了一款新型正反馈式片上温度传感器。在PTAT电流源基础上,增加了运算放大器正反馈结构,对器件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微弱信号进行进一步放大,测温精度为0.10℃/-0.22℃。负责在信号开始读取前测量系统的衬底温度,并转化为电压信号读出到片外处理,为存储器读取对应温度的非均匀性校正数据提供支持。3.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无TEC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读出电路,并进行了仿真测试。通过改进CTIA电路结构提高积分线性度、采用CDS技术的单电容采样/保持电路减小电荷注入效应以及带有MUX结构的输出缓冲电路复用一个缓冲器减少功耗和芯片占用面积。

马世铭[2](2021)在《微功耗高速高探距无磁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智能水表、气表等流量计的设计中,过去长期采用有磁传感器。所谓的“有磁传感器”,就是采用霍尔器件或干簧管等有磁器件实现流量信号的采集。有磁传感器存在诸多缺点,如磁性消退,易吸附杂质,结构复杂等,而无磁传感器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能适应更加苛刻的测量环境,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本文讨论的微功耗高速高探距无磁传感器就是一种无磁转速传感器,主要是依靠叶轮的转动计数,电感探头靠近叶轮上的金属标记时电感量发生变化,在LC振荡器完成调频波调制,后续完成解调,信号以脉冲方波形式输出。电路总体结构由LC振荡器,积分电路,包络鉴测电路,输出电路四部分组成,其中LC振荡器的电感作为探头。本文主要对其总体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对其电路核心部分包络鉴测电路进行深入探究,为以后的电路改进和应用拓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对传感器电路作整体介绍并分模块对其工作原理进行研究,电路分析以信号的流向为引导。电路的总体原理是调频波的调制与解调。电路的第一部分LC振荡器通过叶轮转速变化引起电感的量值变化完成直接调频;第二部分RC积分电路将调频波转换成调幅调频波;第三部分包络鉴测电路完成调幅调频波的鉴幅,输出脉冲方波并滤除高频分量;第四部分推拉式输出提高电路负载能力。2.对包络鉴测电路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状态翻转过程。电路在典型施密特触发器的基础上添加了加速电容与三极管射极对地电容,对脉冲翻转灵敏度与回差有直接控制作用,文章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该核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内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验证。3.对单探头电路进行性能改进,并探讨转向判断的两种方案。介绍了依靠特殊设计的叶轮实现转向判断的单探头方案与利用相位差判断转向的双探头方案。为适应更广泛的探测环境,推广到更多应用领域,设计了双探头传感器基础电路。

章烨炜[3](2021)在《基于RRAM的8-bit低功耗存算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然而神经网络庞大的数据量对硬件的密集型数据处理能力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冯诺依曼结构由于存储器和处理单元的分离,需要多次地存取数据,形成了“内存墙”问题。而存内计算架构通过赋予存储器计算功能解决了数据存取的问题,非常适合用于实现神经网络等高数据密度的应用。一些新型的阻值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出现,为低功耗,高集成度的存内计算核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现有的存内计算核设计以模拟计算为主,需要使用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or,DAC)、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or,ADC)接口来保证正确的计算功能,而大量的数模接口带来了功耗和面积问题。同时,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一些非理想特性也对电路精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增加了高精度存内计算核的设计难度。为了解决上述的功耗、精度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几种存内计算核的结构设计,并提出了一种以被动稳压电路、1R1T存储单元和电容电压隔离晶体管实现的低功耗存内计算核设计,达到了较好的计算能效和较高的线性度。同时本论文以阻变式存储器(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RRAM)为存储器对其进行了建模,针对其器件非一致性带来的映射误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与所设计的存内计算核相结合的伪二进制算法及位线权重映射算法,取得了量化精度的提升,也减小了神经网络部署后的精度损失。电路仿真显示,所设计的存内计算核在8bit的量化计算位宽条件下达到了67.26TOPS/W的计算能效。256*256的8bit权重阵列功耗仅为3.61m W,吞吐量则为242.8GMACS。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和PVT仿真也验证了电路拥有较好的线性度和鲁棒性。软件方面,仿真显示使用伪二进制量化和位线权重映射策略的算法使得神经网络的权重映射误差减小,从而减少了准确率的下降。在8bit量化条件下,在Alex Net和VGG16上(ILSVRC 2012数据集)分别提升了2.46%和3.47%的top-1准确率。

李京杰[4](2020)在《基于状态反馈和注入锁定的高性能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弱磁探测在矿产资源勘查、空间科学研究、地震电磁监测、国防军事预警等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高灵敏度、低噪声磁场传感方法是弱磁探测的前提。当前,在众多矢量磁场传感技术中,磁通门传感器以其成本、体积、性能等方面的均衡优势,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佳的弱磁传感技术,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弱磁探测手段。虽然磁通门传感技术的发展已近百年,然而其当前所达到的磁测水平与其性能潜力仍有很大差距。2003年,隶属于美国军方的科研团队提出了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该技术结合非线性系统的耦合振荡特征,具有单体磁通门传感技术无法达到的磁测灵敏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磁通门传感器的磁测性能,实现亚p T量级的磁场传感。发展至今,国际上形成了集理论研究、方法应用、技术实现于一体的科研团队,基本完成了系统的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的理论体系搭建与样机实现,整体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反观国内,虽有科研团队进行了磁通门随机共振理论的相关研究,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仍处于预研起步阶段,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形成完整的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体系,缩小与国外科研团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释放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磁测性能,本文从理论分析、方法应用、硬件改进等方面对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进行研究。在理解级联磁通门传感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状态反馈和同频注入锁定方法实现传感器的灵敏度控制和噪声抑制,通过元件排列方式改进和检测系统优化实现磁通串扰抑制和磁场平衡检测,最终完成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研制并实现传感器磁测性能的提升。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1)级联磁通门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传感器实验样机搭建。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的本质是对于软磁材料动力学特征的应用。基于软磁材料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磁芯的磁化双稳态特征,依据级联磁通门系统的耦合结构,形成了级联系统的动力学表达,通过系统的分岔情况研究了级联耦合振荡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根据实验获得的耦合振荡的波形数据,通过参数的回归拟合,建立了级联磁通门系统的数值仿真模型。同时,结合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的实现特点,从磁芯材料、探头结构、耦合方式、检测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国内磁性材料加工工艺和3D打印技术,完成了级联磁通门探头搭建、耦合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式时间差检测系统搭建,形成了国内第一套级联磁通门传感器原理样机。该部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撑和实验测试对象。(2)基于状态反馈原理的传感器灵敏度调控方法。研究了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灵敏度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状态反馈对于级联系统的控制规律并进行了状态反馈的物理实现,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的手段得到了状态反馈对于耦合振荡特征和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规律。测试结果表明,状态反馈能够有效控制级联系统的临界耦合参数,进而实现传感器灵敏度的有效提升,使传感器灵敏度由0.0253μs/n T提升至0.7895μs/n T。(3)基于注入锁定方法的传感器噪声优化技术。学习了注入锁定的理论,并结合级联磁通门系统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研究了注入信号的频率失调和幅度对级联系统工作状态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注入锁定对于耦合振荡的锁频稳相效果,设计了注入锁定实现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注入锁定能够有效提升传感器的磁测分辨能力,在未实施状态反馈情况下,实现了分辨力由395p T至70p T的提升。(4)磁通门元件之间的磁通串扰抑制。分析了磁通串扰对于级联系统振荡特征及传感器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手段对传统横向排列方式和所提出的纵向排列方式的磁通串扰进行评估,搭建了纵向排列方式的级联磁通门探头,并进行了磁通串扰的实验测试。仿真及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纵向排列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磁通串扰,同时可使探头具有更小的体积。(5)基于时间差原理的磁通反馈检测方法。设计了时间差检测方法的模拟电路实现,提出了磁通反馈检测方法,实现了磁场的闭环平衡检测,使磁芯处于零磁状态,规避了时间差检测方案由于磁芯非零磁状态引起的固有缺陷。完成了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最终设计,并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搭建的磁通门传感器在1Hz频点处的噪声水平为20p T/√Hz左右,基本达到了当前主流磁通门传感器(Mag-03基础版)的水平。最终,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基于级联耦合振荡的磁通门传感器磁测性能提升方法,完成了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搭建与性能测试,传感器基本达到了当前主流磁通门传感器的噪声水平。同时,基于所搭建的磁通门传感器成功进行了以地铁磁场干扰为目标的测量尝试,初步验证了传感器的应用适用性。本文从理论分析、方法应用、硬件优化等方面对级联磁通门传感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缩小了与国外科研团队之间的差距,为磁通门传感器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可行方向,为国内的级联磁通门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包佳鑫[5](2020)在《反应堆周期测量的研究》文中指出反应堆周期是控制反应堆状态的重要参数,它是中子密度按指数规律变化e倍所需要的时间,与反应性(在靠近临界状态)呈反比例相关,当由于提棒过快导致反应堆周期值过低时(反应过快),可能会引发反应堆安全事件。因此测量反应堆周期在防止反应堆过快反应,判断反应堆临界状态,控制反应性等事件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反应堆周期测量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电路的搭建相结合,通过理论分析确立实际测量电路的模型,通过实际搭建电路与测试验证测量反应堆周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反应堆周期是与时间相关的动态值,且需要测量的电流范围极大。因此,不仅需要设计完整的测量逻辑链(输出表示反应堆功率的电流值与反应堆周期值),且需要足够优良的硬件设计以提高在极低电流测量时的准确度,还需要设计相应的验证电路以验证测量电路的功能与精确度。反应堆周期与电离室输出电流的对数的变化率成反比,为了获得反应堆周期值,输入电流需经过对数变换、微分、倒数三种变换。而由于其输入范围极大(10p A~1m A),包含极低电流且需要对数变换,本文采用ADL5304对数放大器作为测量系统的前端放大芯片,再通过由CA3140运放与CBB电容组成的有源微分变换,指针表倒数显示,以实现反应堆周期的测量与显示。为了验证测量电路功能及指标是否满足理论分析,本文先通过线性变化的电流源与恒定斜率的电压源分别验证了对数变换与微分电路的功能。其次通过指数变化的电流源(输入指数变化时输出反应堆周期值能保持稳定输出)验证整个电路测量反应堆周期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反应堆周期测量电路在100p A处的电流测量相对误差为0.84%,微分电路相对误差为0.14%,周期测量相对误差为5%,基本符合反应堆周期测量需求,达到本文目标。

张鹏[6](2020)在《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分析》文中认为电力互感器作为连接电力网络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关键纽带,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其传变性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的电压等级和容量不断增加,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已难以满足新一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数字电子式互感器受制于采样率,其截止频率并不高,适应不了高频信号的测量工作。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通过将测量到的模拟电信号就地转换为模拟光信号进行传输,具有动态范围大、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无需时间同步的独特优势。由于目前对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频率特性缺乏系统的研究,其宽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建立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模型,对其展开频率特性分析及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从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组成和实现原理出发,对传感头和光路传输系统分别进行了建模,推导了相应单元的传递函数。通过仿真电路模型发现,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截止频带可达到1MHz,即使对1MHz的高频行波信号也具有小于1μs的上升响应时间,该互感器对稳态及暂态信号都具有良好的传变特性,尤其在高频信号的传变上,其相较于数字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具有独特优势。为了验证建模和仿真的准确性,试制了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实物样机,并对该样机的稳态信号和暂态信号传变情况分别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得出了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确有1MHz的带宽,幅值误差和相角误差均满足电子式互感器的要求,尤其在高频信号测量方面表现较高的精准度,验证了建模的准确性。最后,将该互感器用在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上,根据该互感器所测信号进行选线表现出较高的准确度,证明了该类互感器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映光[7](2020)在《取样示波器中频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5G通信、光纤通信等技术逐渐成为通信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学校与企业都迫切需要低成本、高精度的宽带信号测试方案。取样示波器使用了等效取样技术,其带宽和等效采样率等指标可轻松满足测试需求,被广泛用于测试光波信号和高速数字信号,可以说,取样示波器是现代电子测试领域不可或缺的仪器。中频信号处理模块是取样示波器的关键部分之一,本文结合设计要求,针对取样器的端口特性及输出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中频信号处理模块的各部分电路,并将其与取样器模块联调、测试,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取样示波器的硬件总体方案,分析了各模块构成及整机重构波形的基本工作流程,并据此明晰本文所设计模块在整机中所处位置及功能,进而明确了中频信号处理模块如何将取样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转换为满足后级电路输入要求的信号。其次,在研究的取样器的基本原理、端口特性,以及模拟中频信号处理电路相关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高阻积分电路、双路转单端电路及中频滤波放大电路,并对高阻积分电路、中频滤波放大电路进行了仿真和实物调试,验证了其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系统要求。根据设计需求,设计了垂直偏移调控硬件电路及整板供电电路。最后,综合考虑微波件安装位置及半刚走线等因素,设计了中频电路板,并对电路板进行了系统的调试及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硬件电路板配合高带宽取样器,可对频率为310KHz到20GHz待测信号进行取样、波形变化以及35.5dB放大、滤波,产生最高频率为160KHz的中频信号,满足后级电路的输入要求。

张作明[8](2020)在《用于压接型IGBT芯片的微型Rogowski Coil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柔性直流输电以其更为灵活可靠的输电方式得到广泛发展,为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对构成柔性换流器的可控整流管(通常为IGBT)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相比焊接式IGBT,压接型IGBT使用寿命更长,具有独特的短路失效模式,载流能力高等优点。压接型IGBT多个芯片一般采用并联方式提高PPI电流等级,但是由于凸台芯片布局等影响,难免会使得每个芯片的电流在开通关断过程中出现不均流和内部芯片电流过冲现象,这将会影响器件的可靠性。本文将设计一款微型PCB Rogowski Coil传感器用于芯片瞬态电流的监测和测量。首先,本文阐述了大功率IGBT及电流传感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其中对有优势的罗氏线圈传感器做了详细阐述。其次,对Rogowski Coil电流测量工作机理及动态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Rogowski Coil的工作原理;(2)建立了Rogowski Coil等效模型,分析了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两种不同的传递函数公式;(3)论述了自积分、外积分的两种工作方式;(4)借助matlab仿真分析了Rogowski Coil不同电磁参数、结构参数下对Rogowski Coil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再次,从绕线密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线圈的误差,针对压接型IGBT特殊结构,借助AD、ANSYS等软件,从线圈尺寸、布线、形状等方面设计了一款单个微型、轻薄的鱼骨型带回线四层板方形PCB Rogowski Coil,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加工了一款集成四个PCB线圈的PCB板,实现多芯片电流同时测量。针对IGBT开断电流的特点,通过Pspice软件设计了一款由同轴电缆、无源积分电路、同相有源积分电路、高通滤波电路、同相缓冲放大电路组成的复合型积分器。最后,借助阻抗分析仪,从仿真和实验两方面验证了PCB线圈参数的一致性;通过Pspice整体电路仿真验证了积分器的可行性;搭建了雷击浪涌突变信号实验和双脉冲测试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PCB线圈的微分特性,实现了对压接型IGBT芯片电流的测量,通过软件积分所得的电流与商用传感器测量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PCB Rogowski Coil传感器完全满足压接型IGBT芯片电流的测量。相比商用传感器,灵敏度更高,测量范围更广,造价更低,测量更方便,更容易集成。

杨哲[9](2020)在《闭环结构AMR磁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地球的基本资源之一,地磁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在地质勘测、矿物勘察以及军事探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鉴于地磁场巨大的应用价值,选择或者设计一种磁场传感器来运用这种资源,便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AMR磁场传感器凭借其灵敏度高、线性度好、功耗低、易于微型化等优点在现有的各类磁场传感器中脱颖而出。然而,现有的AMR磁场传感器在运用时大多采用开环结构,因此其磁场测量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为提高AMR磁场传感器磁场测量性能,论文对传感器噪声性能优化技术、零点漂移抑制技术和交叉轴效应抑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优化传感器噪声性能,同时保证传感器的高灵敏度输出,设计了比例积分电路和闭环反馈电路。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最终确定了前置放大器增益为10,积分电路参数为1000uF,反馈电阻值为100Ω。2)为抑制传感器信号漂移,设计了置位/复位电路,为了使传感器输出信号与置位/复位信号同步,同时得到直流输出信号,设计了开关同步检波电路。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感器性能,对电路做了改进,在电路中添加了一个耦合电容,通过交流耦合的方式,消除了信号的直流偏置。3)为抑制交叉轴效应,同时避免现有的软件补偿方法所存在的复杂性,提出了硬件补偿的方法,设计了三维亥姆霍兹线圈,用以代替传感器自带的偏置电流带,利用亥姆霍兹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方向单一性的优点,解决交叉轴干扰的问题。在以上关键技术的研究之上,设计了闭环结构AMR磁场传感器样机,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噪声性能方面,传感器灵敏度达到50μV/nT的同时,其信噪比提升了 15.55dB,噪声功率谱密度约为40pT/(?)@1Hz;在零点漂移方面,测试所得到的传感器线性偏差仅为0.088%,且在正负2.5V的输出下,其零点偏置仅为28mV,信号波动范围仅2nT,可见其漂移得到很好的抑制;交叉轴效应抑制方面,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传感器自带的反馈线圈磁场方向为弧形,而亥姆霍兹线圈内部的磁场方向为直线,可见该结构能有效抑制交叉轴干扰。

齐彦宇[10](2020)在《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测量仪的研制》文中认为1J85软磁材料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性材料,具备高的起始磁导率,被广泛的应用于低频或高频输入输出变压器、共模电感和高精度电流互感器等对灵敏度有严格要求的器件中。起始磁导率作为判断磁性元件性能优劣的关键参数之一,准确测量起始磁导率无论对于软磁材料的生产、研发、验收还是形成工业制成品或者作为其他器件的原材料等环节都至关重要。本课题针对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这一参数,分析在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研制高精度测量1J85起始磁导率的测量仪。本课题以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的测量信号微弱为研究重难点,遵循软磁合金静态磁性能测量的国家标准,并结合国内外磁特性测量仪的优缺点,通过查阅软磁材料及其参数的测量方法的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据确定系统的总体测量方案;针对1J85软磁材料的起始磁导率测量信号微弱的特点,分析了影响电子积分器精度的因素,对电子积分器的硬件进行优化,通过选择运算放大器,设计双极性对称电源、补偿调零电路,确定积分时间常数、积分电阻和积分电容等措施,提高电子积分器的稳定性和精度;为实现测量仪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解决实验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设计了以STM32F103RCT6为核心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搭配液晶显示模块以及软件算法,来降低电子积分器的积分漂移、提高其测量精度;遵循伏秒发生器标定电子积分器的工作原理,完成了伏秒发生器的幅值信号、脉宽控制和控制单元电路的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校准精度,可以用于电子积分器的标定。最后,以陕西省计量院提供的样品测量值作为真值,对1J85软磁材料的起始磁导率进行测量,将最终的测量结果与真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课题设计的测量系统可以对软磁材料的起始磁导率进行有效测量,且测量误差小于5%。

二、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17μm像元无TEC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1.2.1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2 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的研究概况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的理论
    2.1 红外辐射的基本特性
    2.2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的工作原理
    2.3 读出电路的性能参数分析
        2.3.1 像元噪声分析
        2.3.2 读出电路噪声分析
        2.3.3 响应率
        2.3.4 噪声等效温差(NETD)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TEC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非均匀性分析及校正
    3.1 非均匀性定义及来源
    3.2 传统非均匀性校正技术
        3.2.1 一点、两点、多点定标校正法
        3.2.2 高通滤波校正法
        3.2.3 神经网络校正法
        3.2.4 恒定范围统计法
    3.3 无TEC的非均匀性校正电路设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TEC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1 读出电路整体结构
    4.2 非均匀性校正电路设计与仿真
        4.2.1 等效像元电路设计与仿真
        4.2.2 片上非均匀性调整电路设计与仿真
    4.3 积分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3.1 积分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4.3.2 CTIA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4 采样保持电路设计与仿真
    4.5 数据寄存器设计与仿真
    4.6 输出缓冲器的设计与仿真
    4.7 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
        4.7.1 温度传感器中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4.7.2 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TEC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读出电路版图设计
    5.1 读出电路版图结构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微功耗高速高探距无磁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智能流量计的理论基础
        1.2.1 传统有磁流量计原理
        1.2.2 无磁流量计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磁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思路
    2.1 无磁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2.2 调频波的调制与解调
        2.2.1 调频波的调制
        2.2.2 调频波的解调思路
        2.2.3 斜率鉴频的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路整体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3.1 传感器总体结构
    3.2 LC振荡器部分
    3.3 积分电路部分
    3.4 包络鉴测电路部分
        3.4.1 基于改进的施密特电路的初步鉴幅
        3.4.2 利用低通滤波器进行脉冲波整形
    3.5 电路输出部分
    3.6 电路总体性能介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包络鉴测电路的深入探究
    4.1 包络鉴测电路的基础研究
        4.1.1 经典施密特电路的详细工作机制
        4.1.2 电路中包含的包络检波原理
    4.2 影响电路性能的元件及其原理
        4.2.1 加入加速电容对于脉冲翻转速度的影响
        4.2.2 加入射极对地电容后的主要影响
        4.2.3 射极对地电容取值大小对回差的影响
    4.3 电路模型与数学推导
        4.3.1 包络鉴测电路数学模型建立
        4.3.2 结合数学模型理解电路工作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的拓展应用
    5.1 电路性能改进
    5.2 双探头传感器电路判断转向
        5.2.1 传感器判断转向的两种思路
        5.2.2 双探头电路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RRAM的8-bit低功耗存算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神经网络的存内计算实现
        1.2.2 现有的存内计算设计
        1.2.2.1 倒相放大器实现的存内计算核
        1.2.2.2 脉冲调制实现的存内计算核
        1.2.2.3 无源采样保持电路实现的存内计算核
        1.2.2.4 基于二值网络的存内计算核
        1.2.2.5 基于电荷重分配实现的存内计算核
    1.3 课题设计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RRAM建模及仿真
    2.1 引言
    2.2 RRAM器件简介
    2.3 RRAM物理模型
    2.4 Verilog-A模型建模
    2.5 RRAM模型参数拟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存内计算核设计及仿真
    3.1 引言
    3.2 整体结构设计
    3.3 存储阵列设计
        3.3.1 常见存储阵列结构及单元结构
        3.3.2 1R1T存储结构设计
    3.4 低功耗积分乘法器设计
        3.4.1 乘累加模块设计
        3.4.1.1 乘累加计算功能
        3.4.1.2 阻值测量功能
        3.4.2 被动稳压电路设计
    3.5 ADC设计
        3.5.1 SAR ADC介绍
        3.5.2 SAR ADC整体架构设计
        3.5.3 DAC设计
        3.5.4 比较器设计
    3.6 存内计算核性能指标
    3.7 存内计算核仿真实验
        3.7.1 功能验证
        3.7.2 性能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映射算法设计及仿真
    4.1 引言
    4.2 权重映射误差分析
    4.3 伪二进制量化及位线权重映射算法设计
        4.3.1 伪二进制量化
        4.3.2 位线权重映射算法
    4.4 伪二进制量化及位线权重映射算法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基于状态反馈和注入锁定的高性能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通门传感器的发展与分类
        1.2.2 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耦合振荡原理分析与实验原型研制
    2.1 引言
    2.2 级联磁通门系统及级联耦合振荡
        2.2.1 软磁材料的磁化动力学模型及双稳态特征
        2.2.2 级联磁通门系统的基本结构
        2.2.3 级联耦合振荡形成条件及频率特征
    2.3 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探头设计
        2.3.1 磁通门磁芯材料选取与尺寸参数
        2.3.2 磁通门探头的结构设计与制作
    2.4 磁通耦合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4.1 磁通耦合电路的基本结构
        2.4.2 电路设计与实现
    2.5 时间差-磁场检测原理及数字式检测系统搭建
        2.5.1 时间差-磁场检测原理
        2.5.2 数字式时间差检测系统设计与制作
    2.6 传感器标定设备与测试环境
        2.6.1 磁屏蔽环境
        2.6.2 传感器标定设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状态反馈对于磁场检测灵敏度的调节机制
    3.1 引言
    3.2 级联系统的磁场检测灵敏度及调节方法
        3.2.1 磁场检测灵敏度
        3.2.2 磁场检测灵敏度特征
    3.3 状态反馈对于级联系统影响的理论验证与仿真评估
        3.3.1 状态反馈式级联磁通门系统
        3.3.2 级联磁通门系统的数值模型仿真
    3.4 状态反馈对于级联系统影响的实验验证
        3.4.1 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状态反馈实现
        3.4.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入锁定及其噪声抑制机理
    4.1 引言
    4.2 注入锁定及其阿诺德现象
    4.3 注入锁定对级联磁通门系统的影响分析
        4.3.1 注入锁定在级联系统中的表现
        4.3.2 注入锁定对级联系统影响的数值仿真
    4.4 注入锁定噪声抑制作用的实验验证
        4.4.1 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注入锁定实现
        4.4.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通门元件之间的磁通串扰抑制
    5.1 引言
    5.2 磁通串扰对级联耦合振荡的影响分析
    5.3 磁通门元件的排列方式与仿真分析
    5.4 元件纵向排列式磁通门探头及其磁通串扰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磁通反馈检测方法与性能测试
    6.1 引言
    6.2 外磁场对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影响分析
        6.2.1 外磁场对级联系统工作状态的影响
        6.2.2 外磁场对时间差检测方法的影响
    6.3 基于时间差原理的磁通反馈检测方法设计
        6.3.1 模拟输出式时间差检测方法
        6.3.2 磁场的闭环检测方法实现
    6.4 磁通反馈式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设计及性能测试
        6.4.1 级联系统的控制过程分析
        6.4.2 注入锁定与状态反馈的联合应用及参数确定
        6.4.3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与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的应用尝试
    7.1 引言
    7.2 地磁补偿与传感器开放环境中的控制流程
    7.3 传感器长期稳定性测试
    7.4 开放环境下的地铁磁场干扰测试与数据分析
    7.5 电磁屏蔽环境下的地铁磁场干扰测试与数据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反应堆周期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反应堆周期测量技术背景
        1.2.1 源量程探测器
        1.2.2 中间量程探测器
        1.2.3 功率量程探测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反应堆周期测量电路概述
    1.5 反应堆周期意义与理论模型搭建
        1.5.1 反应堆周期理论含义
        1.5.2 反应堆周期测量理论模型搭建
    1.6 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反应堆周期测量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2.1 反应堆周期测量电路技术性能
    2.2 反应堆周期测量电路总体框架设计
        2.2.1 对数放大部分框架
        2.2.2 微分电路设计
        2.2.3 判断电路设计
    2.3 总体框架与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硬件电路与PCB设计
    3.1 对数放大器
        3.1.1 对数放大器背景
        3.1.2 基本对数放大电路原理分析
        3.1.3 敏感电路防护设计
        3.1.4 对数放大电路PCB设计
    3.2 微分电路
        3.2.1 微分电路
        3.2.2 积分(校阈)电路
    3.3 判断报警电路
        3.3.1 短周期报警/事故电路
        3.3.2 失电报警电路
    3.4 信号流程
        3.4.1 对数放大器部分
        3.4.2 偏置放大部分
        3.4.3 微分放大部分
        3.4.4 二级放大部分
        3.4.5 阈值设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结果与讨论
    4.1 测试用的工具
        4.1.1 电流源
        4.1.2 恒定斜率上升电压源
        4.1.3 指数电流源
        4.1.4 NIM机箱(电源)
        4.1.5 数字万用表与其上位机软件
    4.2 对数放大电路测试
        4.2.1 无屏蔽测试结果
        4.2.2 有屏蔽的测试结果
    4.3 微分电路测试结果
    4.4 整个电路性能测试
    4.5 整个电路自我检验的过程
    4.6 测试结果讨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模拟光电式ECT工作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传感头原理及频率特性分析
    2.1 有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感头介绍
        2.1.1 LPCT传感头
        2.1.2 罗氏线圈传感头
    2.2 罗氏线圈建模
        2.2.1 罗氏线圈集中参数建模
        2.2.2 罗氏线圈分布参数建模
        2.2.3 罗氏线圈参数模型对比
    2.3 罗氏线圈参数计算及工作状态
        2.3.1 电气参数计算
        2.3.2 罗氏线圈工作状态
    2.4 预处理单元建模及仿真
        2.4.1 放大电路
        2.4.2 积分电路
        2.4.3 滤波电路
    2.5 传感头整体频率特性
        2.5.1 稳态信号传变
        2.5.2 暂态信号传变
    2.6 小结
第三章 传输光路频率特性分析
    3.1 电光转换
        3.1.1 运放频带限制分析
        3.1.2 LED频率响应分析
    3.2 光纤传输
        3.2.1 吸收损耗
        3.2.2 色散损耗
        3.2.3 光纤整体损耗
        3.2.4 相位延迟
    3.3 光电转换
        3.3.1 光电二极管频率特性分析
        3.3.2 运放频带限制分析
        3.3.3 寄生电容频率限制分析
        3.3.4 相位补偿的频率限制分析
    3.4 光路传输系统的传变特性测试
        3.4.1 稳态信号传变测试
        3.4.2 暂态信号传变测试
        3.4.3 误差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频率特性分析及应用
    4.1 取能电源设计
        4.1.1 自适应取能电源控制原理
        4.1.2 电路实现及性能测试
    4.2 试验平台搭建
        4.2.1 硬件部分
        4.2.2 软件部分
    4.3 模拟光电式ECT频率特性分析
        4.3.1 整体特性分析
        4.3.2 稳态信号传变
        4.3.3 暂态信号传变
        4.3.4 测试数据分析
    4.4 模拟光电式ECT在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4.4.1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原理
        4.4.2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应用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7)取样示波器中频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取样示波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取样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模拟中频信号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总体设计
    2.1 顺序等效采样
    2.2 整机方案
    2.3 基本工作流程
    2.4 中频信号处理模块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模拟中频处理电路
    3.1 设计原理
        3.1.1 取样器原理
        3.1.2 高阻积分电路设计理论
        3.1.3 模拟滤波电路设计理论
    3.2 电路结构设计
        3.2.1 高阻积分电路结构设计
        3.2.2 双路转单端电路设计
        3.2.3 中频滤波放大电路结构设计
    3.3 电路仿真及制板验证
        3.3.1 高阻积分电路仿真及制板调试
        3.3.2 中频滤波放大电路仿真及制板调试
    3.4 本章小结
4 垂直偏移调控电路硬件设计
    4.1 DAC驱动电路设计
    4.2 UART转 USB电路设计
    4.3 DAC输出隔离级设计
    4.4 板上电源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整体设计与调试
    5.1 中频PCB板设计
    5.2 整体设计的调试与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用于压接型IGBT芯片的微型Rogowski Coil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功率IGBT技术的研究
        1.2.2 电流传感器技术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Rogowski Coil的工作机理及系统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Rogowski Coil电流测量的工作原理
    2.3 Rogowski Coil等效模型的建立
        2.3.1 Rogowski Coil的高频等效模型
        2.3.2 工作方式的分析
    2.4 线圈参数对线圈性能的影响分析
        2.4.1 结构参数对线圈性能的影响分析
        2.4.2 电磁参数对线圈性能的影响分析
    2.5 小结
3 PCB Rogowski Coil传感器的研究、设计与仿真
    3.1 引言
    3.2 Rogowski Coil误差的分析
        3.2.1 绕线密度
        3.2.2 偏心误差
        3.2.3 被测导体尺寸
    3.3 PCB Rogowski Coil设计
        3.3.1 ANSYS软件介绍
        3.3.2 PCB线圈尺寸选择
        3.3.3 PCB线圈布线选择
        3.3.4 PCB线圈形状选择
        3.3.5 PCB线圈的参数选择
        3.3.6 集成PCB线圈的设计
    3.4 Rogowski Coil的阻抗分析
    3.5 Rogowski Coil的频率特性
    3.6 模拟积分器设计及仿真
        3.6.1 无源积分器电路
        3.6.2 有源积分器电路
        3.6.3 高通滤波器电路
        3.6.4 放大器电路
    3.7 基于复合积分器的整体电路设计及仿真
        3.7.1 压接型IGBT开断电流及频谱分析
        3.7.2 整体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3.8 小结
4 PCB Rogowski Coil传感器的校验
    4.1 引言
    4.2 Rogowski Coil传感器的浪涌突变信号实验
        4.2.1 PCB Rogowski Coil的微分实验验证
        4.2.2 PCB Rogowski Coil的积分实验验证
    4.3 压接型IGBT芯片瞬态电流的测量实验
        4.3.1 双脉冲测试平台的搭建
        4.3.2 PCB线圈的微分实验验证
        4.3.3 PCB线圈传感器的积分实验验证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闭环结构AMR磁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噪声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2.1 开环结构噪声分析
    2.2 噪声性能优化方案
    2.3 电路参数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零点漂移抑制技术研究
    3.1 漂移原理分析
    3.2 漂移抑制方案
    3.3 关键电路改进
    3.4 本章小结
4 交叉轴效应抑制技术研究
    4.1 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4.2 现有补偿方法分析
    4.3 改进补偿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结构展示
    5.2 噪声性能测试
    5.3 线性度测试
    5.4 交叉轴补偿线圈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10)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软磁材料发展状况及磁性测量综述
        1.2.1 软磁材料发展状况
        1.2.2 磁性测量综述
    1.3 电子积分技术的发展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软磁材料的基本参数
    2.2 磁性测量原理
        2.2.1 电磁感应原理
        2.2.2 积分器测量原理
    2.3 总体方案设计
    2.4 电子积分器校准方案确定
    2.5 小结
3 电子积分器设计及系统稳定性分析
    3.1 电子积分器原理
    3.2 积分器实际误差分析
        3.2.1 积分漂移
        3.2.2 非线性误差
    3.3 电子积分器时间常数的误差分析
    3.4 电子积分器电路设计
        3.4.1 运算放大器的选择
        3.4.2 双极性对称电源的设计
        3.4.3 补偿调零电路的设计
        3.4.4 积分电路的设计
    3.5 模拟开关设计
        3.5.1 放大器多量程选择开关
        3.5.2 积分器测量开关
    3.6 PCB设计
        3.6.1 布局
        3.6.2 布线
        3.6.3 接地
        3.6.4 滤波
    3.7 系统稳定性分析
        3.7.1 双极性对称电源的稳定性
        3.7.2 补偿电路的稳定性
        3.7.3 时间常数的选择
        3.7.4 补偿电路对零点漂移的影响
    3.8 小结
4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4.1 数据采集系统综述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4.2.2 按键模块设计
        4.2.3 显示模块设计
        4.2.4 电源模块设计
    4.3 软件程序设计
        4.3.1 软件功能概述
        4.3.2 核心控制模块
        4.3.3 数据采集模块
        4.3.4 数据处理模块
        4.3.5 液晶显示模块
    4.4 小结
5 伏秒发生器的设计
    5.1 标定原理
    5.2 工作原理
    5.3 幅值信号电路设计
    5.4 脉宽信号电路设计
        5.4.1 脉宽信号硬件设计
        5.4.2 脉宽信号软件设计
    5.5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5.5.1 模拟开关选择
        5.5.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5.6 伏秒发生器电路
    5.7 小结
6 测量实验及数据分析
    6.1 积分器标定实验
    6.2 样品测量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17μm像元无TEC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读出电路研究[D]. 杨依林.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微功耗高速高探距无磁传感器研究[D]. 马世铭.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RRAM的8-bit低功耗存算电路设计[D]. 章烨炜.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状态反馈和注入锁定的高性能级联磁通门传感器研究[D]. 李京杰. 吉林大学, 2020(03)
  • [5]反应堆周期测量的研究[D]. 包佳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分析[D]. 张鹏.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取样示波器中频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刘映光. 中北大学, 2020(09)
  • [8]用于压接型IGBT芯片的微型Rogowski Coil传感器研究[D]. 张作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闭环结构AMR磁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 杨哲. 三峡大学, 2020(06)
  • [10]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测量仪的研制[D]. 齐彦宇.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一种新型积分电路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