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构词研究

现代汉语构词研究

一、关于现代汉语词的建构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刁宇宸[1](2021)在《《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李宇明主编《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释义语句与配例为研究对象,以词典典型重叠形式的四音节词为封闭域,从语素和词的意义关系分析相挨重叠形式的四音节词中语素义在重叠前后的变化,分析色彩意义,总结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词典释义特征。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是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研究基础。对《全球华语大词典》及其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研究情况作出概括,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作出介绍,说明了借鉴的理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二部分,分析语素重叠后意义的变化。第二章《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ABC式四音节词研究》,对AABC式中AA、A释义进行比较分析,分析重叠语素重叠前后的意义。大部分语素A与AABC式中AA意义一致,语素重叠后表义程度、词义的周遍性、词义的内涵、范畴发生相应变化。第三章《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BCC式四音节词研究》,对ABCC式中CC、C释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BCC式是简明记录世界、表达主观认知、传递情感评价的用词方法。这两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第三部分,分析重叠词语的词义关系,也分析了色彩意义。第四章《〈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词义关系类型——AA、BB与AABB1、AABB2、AABB3释义》,分类分析有基式和无基式词,总结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指出语素重叠后表义程度加深,意义更为抽象。第五章《〈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色彩义分析》,分析了色彩意义及在释义中的体现,总结出AABB式多有形象色彩,小部分词语有感情色彩与地方色彩。这两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为《结语》,是第四部分。总结出《全球华语大词典》释义具有简明凝练、多元综合的特征,从义项合并、词语选用上提出释义优化建议。

黄于芳[2](2020)在《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语法知识的获得对初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初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以语法知识为例,实际教学中,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学习常出现断层,高中教师在紧张的高中阶段还要弥补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严重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初高中语法教学,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语法知识的衔接。本文以初高中语文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初高中语文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词、短语、句子、标点符号四个方面明确初一到高三每一年级每一册的语法知识范围。其次,根据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学习范围,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中生语法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发现:高中生的语法知识掌握情况总体较差,高中生的语法基础知识不扎实。第三,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存在以下问题: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不完全一致,教科书中部分语法知识衔接性存在不足。同时分析其原因:课标中语法知识权重小,中高考考查的语法知识少且相对固定,编写语法知识时前后关照不够。最后,根据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的成因和调查情况,提出衔接建议:初高中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文语法知识应协调一致;语法知识是中学语文能力的基础,课标应提高对语法知识的重视程度;教科书编排语法知识时注意语法知识的系统性;试卷考查语法知识点时,应尽量覆盖中学阶段,不要集中在少量的语法点,避免学习时出现知识遗漏。另外,教师应研读课标和教科书中的语法知识,明确初高中语法知识的范围,才能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

马沙木嘎[3](2020)在《夫妻话语选择与和谐关系研究 ——以三部家庭生活类电视剧中的话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话是日常夫妻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夫妻之间亦是如此。夫妻关系虽相对于其他社会关系更为亲密,丈夫和妻子间彼此忍让度较高,但若乱用话语依然会伤害感情,破坏夫妻和谐关系,影响婚姻的发展。因此,话语在感情传达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夫妻话语与和谐状态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媳妇是怎样炼成的》、《酸甜苦辣小夫妻》和《还是夫妻》等三部电视剧中夫妻间的话语为研究语料,以言语行为理论、关联顺应理论为基础理论,综合运用礼貌原则与面子理论等语言学其他相关理论,釆用话语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图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夫妻二人影响和谐关系的话语特点,探索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家庭和谐关系的具体影响,最后深究部分话语可以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境因素,并提出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用策略。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对夫妻的宏观话语现象及交际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被研究的五对夫妻的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依据言语行为理论及塞尔的分类观点,将夫妻的主要言语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对夫妻和谐关系有明显影响的话语实际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将具体言语方式进行划分,并对部分言语方式及其对夫妻和谐关系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五对夫妻的不同话语特点及交际效果进行探究。第三章阐述了夫妻的微观语言形式选择与夫妻和谐的关系。这一章首先对夫妻间影响和谐关系的具体话语中的称呼语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对有情感倾向的词或短语进行穷尽式查找,并对其影响进行阐释,从而得出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称呼语及有情感倾向的词或短语的使用规律。第四章对夫妻交际的副语言选择与夫妻和谐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音量、语速、句调和重音等声音副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等非声副语言对夫妻和谐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发现促进夫妻和谐关系的副语言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五章探讨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境要求及语用策略。这一章主要用关联与顺应理论对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境要求进行了深究和阐释,并对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用策略及其话语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第六章是本论文的结语。这一章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越[4](2020)在《网络新词的理据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新词的“理据”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浏览1994年以来发表在知网核心期刊上的与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相关的论文,把网络语言的的研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语言的本体研究,主要是对网络语言的词语、修辞、句法方面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以及如何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三阶段增加了对网络语言的语文教学以及认知机制的意义生成方面的研究。鉴于过往的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形态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的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网络新词的理据因素。本文以2015年-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网络新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网络新词做出明确定义,并且将收集来的网络新词根据其构成方式分为六大类:复合类、派生类、缩略类、转换类、借用类、旧词新义类。其次为奠基性的描写部分,从词的内部形式入手,运用构词法综合网络新词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来描写和解释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最后从认知层面运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分别挖掘网络新词各种构成方式背后的认知理据,并运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参照活动模式加以验证。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法、描写法以及归纳法。通过对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认知理据以及语义建构的研究,笔者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构词法是反映网络新词逻辑关系的基本理据,语素组合的理据基本遵从传统构词规律。第二,网络新词的构词理据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隐喻和转喻机制的运作主要体现在偏正式和动宾式语法结构的网络新词中,同时对通过派生法、缩略法、转类法、借用法和旧词新义法途径构成的网络新词的理据性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不可能去创造全部的网络新词,于是隐喻、转喻和类推机制便成为了人们建构新概念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网络新词的生成是有理据的行为。通过构词法、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视角系统地对网络新词的生成理据进行描写和解释的内容对以往网络新词的研究作了补充,进一步巩固人们对网络新词的理解,并且可以被运用到词典编纂工作中,为其提供参考依据。然而网络新词的不断发展、更新与变化,还需要我们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杨星慧[5](2020)在《现代汉语饮食动词的框架语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饮食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行为之一,表示这一行为事件的动词就是饮食动词。饮食动词是汉语动词中的一个小类,尽管数量不算多,但是使用频率很高。本文是在框架语义学理论指导下,从新的视角切入词汇系统,对饮食动词进行的研究。重点想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构建饮食动词的框架层级系统,为形成饮食词汇的语义网络打下基础;通过语料库检索,并借助其他语料来源,归纳出现代汉语饮食动词词元库;兼顾句法与语义两个平面,从动词的句法搭配、配价以及宾语的语义类型等三个角度对词元库中的核心动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整理出饮食域框架式,并对具体的饮食框架式进行了句法分析和语义描写。希望本文对于饮食动词的研究能够成为现代汉语动词分支研究的一个梳理和补充。

邓盾[6](2020)在《“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文中研究指明文献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的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朱德熙,1982:11)——所依赖的两个关键性鉴定标准都难以贯彻执行。"能够独立活动"会将以"的"为代表的虚词排除出词的范畴,并且其背后隐藏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冲突。确定"最小"所借助的扩展法(陆志韦等,1957)缺乏定义,在实际应用中其所预设的前提经常是不成立的,执行该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也无法站住。本文主张将"词"处理为句子生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而不是用来生成句子的起点单位,并将"词"重新界定为:"在以语素为起点生成句子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句法完整性的最小语言片段。"文章展示了这一新的定义如何能够解决现有通行定义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定义所给出的鉴定标准与通行定义之外被广泛用来界定"词"的相关鉴定标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在不同界定目的之下的长短。

罗仁群[7](2020)在《高量义构式“A到X”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一些新兴的量级表达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显得异常活跃,尤其是主观量的表达,形式多样,意味丰富,受到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在众多表达形式中,较为活跃的是对高量义带有评价性色彩的“A到X”结构。该结构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因此,我们以“A到X”结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其高量义及其在动态语境的语用特征、话语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结构产生的机制及衍生的动因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学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一是学界关于高量/极性量构式的研究,主要是学界关于主观极量生成机制、衍生动因及表达的主观性三大范畴的基本认识;二是学界对对“V到X”结构的源流研究;三是学界对“A到X”本身的研究。第二章,“A到X”构式及其句法功能。本章先对表高量的“A到X”构式进行界定。“A到X”是一种具有主观极性量表达特点的图式构式,具有意义整体性、能产性、语境依附性的特点。其构式义为:通过对“X”的具体化描述来对事物的性质“A”的抽象程度量进行加深,从而使整个构式达到了一种高量甚至是极性量的程度义,同时传递言者的主观态度或认知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作为独立的构式,“A到X”的句法功能较为灵活,可以充当句子谓语、定语、补语等成分。第三章,“A到X”构式的意义。本章通过对“A到X”的组成成员“A”“到”的语义特点及“X”语义内涵进行描写,进而从整体上对构式的高量义作静态分析,观察高量义构式“A到X”相对量和绝对量。首先,高量义构式“A到X”中的“A”必须是表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这种属性必须具有[+量]的特征,可以代表一个具有延展性特征的量幅。从微观层面看,高量义构式“A到X”对形容词“A”具有一定主观选择性,即“A”主要是为人的主观意志所不能控制的感知及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的形容词。其次,以“到”本身的[位移性][方向性][终点性]语义特征为参照,“A到X”中的“到”在具体语例中呈现出动态性和非动态性特点,这种特点主要由“到”在共时平面上呈现出的4种类型来体现。然后,重点对“X”的语义内涵进行分类描写和分析。“X”的语义主要有原子式和事件式语两大类,原子式语义下的“X”可以表数量、表时间、表处所、表程度;事件式语义下的“X”主要分为客观陈述类和主观描摹类,而主观描摹类又可以分为比状类、否定类、评价类和异态类。根据“X”的的语义内涵,“A到X”构式不仅有高量义,还有极性量义,同时还有相对量和绝对量之分。最后,根据该构式在主观极性量表达的典型性来看,我们认为“A到X”的构式义处于非典型的高量到典型主观极性量的连续统上。第四章,“A到X”构式的语用特征。本章结合“A到X”运用的环境对其语用特征进行外部动态研究。从语用功能特征来看,“A到X”构式在表达主观量的同时也表现出主观评价,在具体话语语篇中,具有统领语篇情感语义的表达作用。“A到X”构式多出现在带有评价性的口语性语体中,极具主观性和夸张性表达特点。第五章,“A到X”构式的认知。本文遵循从语言现象分析再到理论阐释的研究方法,结合范畴化理论,对“A到X”的生成机制和衍生动因进行阐释。从认知上看,“A到X”从最初是表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通结构发展到表高量再到表极量的构式,是一种不断范畴化的动态衍生过程。同时,该结构的高量义的获得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终结义跨域映射为抽象程度域,这和人的“注意力焦点”密切相关。第六章,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性阐述,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小艳[8](2020)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读者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秀教师和学者在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小学作文课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整体作文水平有待提高。本文意在通过对文学理论中“读者意识”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间的作用机制,即以读者的反应为标志,反作用于作品来反观现今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让接受主体来调控约束写作者。通过渗透读者意识、学生在作文前能够自主预设读者,解决学生认定“教师”是唯一读者的问题,有效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最终学生能够自主、高效地进行作文活动,进而提升整体作文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对“读者意识”的认识比较淡薄,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应成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着重从实践层面入手,探索研究作文教学中培养“读者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全文一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引出本文的“论题”,以及此论题的研究意义和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研究综述、概念起源及辨析界定,这部分内容旨在总结前人对读者意识理论结合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论述理想状态下读者意识参与作文活动中的作用机理,即“怎样影响调控学生的作文活动”,笔者选取了作文中的五大要素“主题与题材”“结构与语言”“写作技巧”进行详细阐述。第四部分重在剖析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读者意识培养的现状以及新趋势的分析。第五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根据前一部分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现状来建议培养策略,在新课标的统一要求下,笔者主要从“阅读”、“作文练习”“口语交际”“评价”这四个方向来进行策略阐述,以期能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袁耀辉[9](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吴娅[10](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入典词语的收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从社会语言学等视角来审视新词语,透过研究了解由这些词语建构而成的语言体系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词汇发展的整体动态、发展规律及社会动态与意义,指出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确保语言规范化及词语的规范使用。《现汉》(第7版)新增440个词语中,单音节词有3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8.66%;双音节词语共239个,占54.31%,所占比例最大,双音节化特征明显。词性上,名词20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47.27%,动词202个,占45.91%,以名词、动词为主,名词、动词占绝对优势;义项上以单义词居多。来源上,这些入典词语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网络、方言词等,以政治、生活类词语居多,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入典词语的构词法,主要涉及构词类型与构词特点,构词类型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41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32%,合成词共计399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0.68%,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复合式又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的有前加和后加,其中以后加式为主,重叠式的相对较少。构词特点主要有双音化、简缩化、模因化,简缩方式有缩合、提字、数词缩略三种类型;模因化具体表现为多个高频词族,存在多对词语模。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主要是语音造词和修辞造词,其中,语音造词包括摹声、叠音、儿化,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采用的修辞造词类型主要有比喻、仿拟、借代、夸张,其中,比喻又分为明喻式和借喻式;仿拟包括类仿式和反仿式;借代包括特征或标记相代、动作或性状相代、资料或工具相代、特定与普通相代、具体与抽象相代、原因与结果相代六类;夸张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以扩大夸张居多。词典编纂的收词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新增词语的规范化主要涉及规范观和收词面。对此次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现汉》在进行再版时需要反复推敲、谨慎斟酌,切忌“见词就收”。

二、关于现代汉语词的建构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现代汉语词的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对象与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理论方法
        一、选题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理论及方法
    第二节 成果综述
        一、学界对重叠词语的分类研究
        二、重要重叠形类的专题研究
第二章 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ABC式四音节词研究
    第一节 《全球华语大词典》A/AA-AABC释义分析
        一、仅有词目A
        二、仅有词目AA
    第二节 A-AA-AABC释义分析
        一、A与AA义一致者
        二、A与AA存在隐含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BCC式四音节词研究
    第一节 ABCC式与语素C/CC的释义
        一、C为独立词目,无CC词目
        二、CC为独立词目,无C词目
    第二节 ABCC式与语素C、CC的释义
        一、ABCC式词语中,C与 CC同义
        二、ABCC式词语中,C与 CC微别
        三、ABCC式词语中,CC与 C意义不同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词义关系类型-AA、BB 与 AABB1、AABB2、AABB3 释义
    第一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1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DC在体词、谓词范畴内重叠
        二、DC在体词、谓词范畴间重叠
    第二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2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AABB2 式与ABB式独立释义
        二、AABB2 式与ABB式互为参见
    第三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3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语素义直接完全地表示词义
        二、语素义直接但部分地表示词义
        三、语素义间接表示词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色彩义分析
    第一节 “色彩义”的内涵
        一、关于“色彩义”理论
        二、词的“色彩义”与词典研究
    第二节 释文与内蕴色彩
        一、词的形象色彩
        二、词的感情色彩
    第三节 AABB释文与外围色彩
        一、地方色彩
        二、风格色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特征
    二、《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2)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分布概述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分布
        一、初中语文课标中的语法知识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法知识
        三、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法知识
    第二节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分布
        一、高中语文课标中的语法知识
        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法知识
        三、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法知识
    第三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分布汇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调查的对象
        二、调查的内容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三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二、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总体掌握情况
        三、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和成因
    第一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
        一、课标、教科书、试卷中的语法知识不完全一致
        二、教科书中部分语法知识衔接性不足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问题的成因
        一、课标中语法知识权重小
        二、中高考考查的语法知识少且相对固定
        三、编写语法知识时前后关照不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有效衔接的建议
    第一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的建议
        一、初高中课标提高对语法知识的重视程度
        二、初高中教科书增强对语法知识编排的系统性
        三、中高考的语法考点全面覆盖中学语法知识
    第二节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的建议
        一、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前的教师准备
        二、初中语法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三、高中语法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普通图书(时间先后排序)
    二、期刊论文(时间先后排序)
    三、学位论文(时间先后排序)
    四、课程标准(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
    附录1 :初一年上册学生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测评
    附录2 :高一年上册学生对初中三年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附录3 :高中生对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夫妻话语选择与和谐关系研究 ——以三部家庭生活类电视剧中的话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语料来源
二、夫妻宏观话语现象及交际效果
    (一)五对夫妻简介
    (二)夫妻的言语类型
        1.言语行为理论
        2.言语类型的划分
    (三)夫妻的言语方式
        1.具体言语方式的划分
        2.部分言语方式例释
    (四)夫妻的话语特点及交际效果
        1.五对夫妻的话语特点及效果
        2.夫与妻的话语特点及效果
    (五)小结
三、夫妻微观语言形式选择与夫妻和谐
    (一)称呼语与夫妻和谐
        1.称呼语的界定及研究价值
        2.称呼语与夫妻和谐的关系
    (二)有情感倾向的词或短语与夫妻和谐
        1.有情感倾向的词或短语的界定及价值
        2.有情感倾向的词或短语与夫妻和谐的关系
    (三)小结
四、夫妻交际的副语言选择与夫妻和谐
    (一)声音副语言与夫妻和谐
        1.声音副语言的内涵
        2.声音副语言与夫妻和谐的关系
    (二)非声副语言与夫妻和谐
        1.非声副语言的内涵
        2.非声副语言与夫妻和谐的关系
    (三)小结
五、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境要求及语用策略
    (一)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境要求
        1.语境内涵与语境顺应
        2.语境的动态顺应与交际关联
    (二)促进夫妻关系和谐的语用策略
        1.善察语境,言辞有度
        2.多用积极的言语类型
        3.慎选言语方式
        4.巧用词及短语
        5.用好副语言
    (三)小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网络新词的理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3 本文研究范围及对象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0.5 本文的结构安排
    0.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1章 网络新词及理论框架
    1.1 网络新词的定义
    1.2 理论框架
        1.2.1 构词法
        1.2.2 语义成分分析法
        1.2.3 隐喻理论
        1.2.4 转喻理论
    1.3 小结
第2章 网络新词的形态理据
    2.1 复合词的形态理据
    2.2 派生词的形态理据
    2.3 缩略词的形态理据
    2.4 转类词的形态理据
    2.5 借词的形态理据
        2.5.1 英语借词的形态理据
        2.5.2 日语借词的形态理据
        2.5.3 方言借词的形态理据
    2.6 旧词新义的形态理据
    2.7 小结
第3章 网络新词的认知理据
    3.1 复合词的理据
        3.1.1 偏正式的隐喻、转喻理据
        3.1.2 述宾式的隐喻、转喻理据
    3.2 派生词的理据
        3.2.1 派生词的隐喻理据
        3.2.2 派生词的转喻理据
        3.2.3 派生词的转隐喻理据
    3.3 缩略词的理据
        3.3.1 节缩类缩略词的转喻理据
        3.3.2 紧缩类缩略词的转喻理据
        3.3.3 统括类缩略词的转喻理据
    3.4 转类词的理据
        3.4.1 转类词隐喻理据
        3.4.2 转类词转喻理据
    3.5 借词的理据
        3.5.1 借词的隐喻理据
        3.5.2 借词的转喻理据
    3.6 旧词新义的理据
        3.6.1 旧词新义的隐喻理据
        3.6.2 旧词新义的转喻理据
    3.7 小结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现代汉语饮食动词的框架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评述
        1.3.1 关于框架语义学的研究
        1.3.2 关于饮食词汇的研究
        1.3.3 关于动词分类的研究
    1.4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饮食动词的选取及语义分析方法
    2.1 饮食动词的选取
        2.1.1 饮食动词的概念界定
        2.1.2 饮食动词的范围与选定
    2.2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分析方法
        2.2.1 框架语义理论概说
        2.2.2 框架语义分析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饮食动词的语义框架层级系统
    3.1 饮食动词的语义框架类型
        3.1.1 饮食框架域
        3.1.2 饮食框架分域
        3.1.3 饮食框架类
        3.1.4 饮食框架式
    3.2 饮食动词的语义框架层级系统
第四章 饮食动词词元考察
    4.1 饮食动词词元库
    4.2 饮食动词词元库的内部分类
        4.2.1 “吃”类词元
        4.2.2 “喝”类词元
        4.2.3 “嗅觉”类词元
        4.2.4 “味觉”类词元
    4.3 饮食动词词元的语义特征分析
        4.3.1 “吃”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4.3.2 “喝”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4.3.3 “嗅觉”类词元的语义特征分析
        4.3.4 “味觉”类词元的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章 饮食框架式分析
    5.1 饮食语义框架式的分析原则与方法
    5.2 饮食框架式的句法分析
    5.3 饮食框架式的语义描写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现代汉语词的通行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能够独立活动”在贯彻执行时存在的问题
    2.2 “最小” 在贯彻执行时存在的问题
三 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
    3.1 动态词观与句法完整性的内涵
    3.2 解决通行定义存在的问题
四 界定词的不同鉴定标准的比较
五 结语

(7)高量义构式“A到X”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高量/极性量构式的研究
        1.2.2 “V到 X”的研究
        1.2.3 “A到 X”的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来源
2 “A到X”构式及其句法功能
    2.1 “A到 X”构式的界定
        2.1.1 构式的界定标准
        2.1.2 “A到 X”是一种构式
        2.1.3 “A到 X”是一种图式构式
    2.2 “A到 X”构式的句法功能
        2.2.1 作谓语
        2.2.2 作定语
        2.2.3 独立成句
        2.2.4 作其他句法成分
    2.3 小结
3 “A到X”构式的意义
    3.1 “A”的语义特点
        3.1.1 “A”的非定量化
        3.1.2 “A”的主观选择性
    3.2 “到”的语义特点
        3.2.1 “到”的动态性与非动态性
        3.2.2 “到”的位移性
    3.3 “X”的语义内涵
        3.3.1 “X”为原子式语义
        3.3.2 “X”为事件式语义
    3.4 “A到 X”构式的高量义
4 “A到X”构式的语用特征
    4.1 语用功能特征
        4.1.1 表达主观量
        4.1.2 表达主观评价
        4.1.3 突显焦点
    4.2 语境和分布特征
        4.2.1 多出现在口语性语体
        4.2.2 多出现在评价性语境
    4.3 使用社群特征
        4.3.1 年轻化倾向
        4.3.2 女性化倾向
    4.4 小结
5 “A到X”构式的认知
    5.1 “A到 X”的认知机制
        5.1.1 基本意象图式
        5.1.2 构式的范畴化
        5.1.3 程度义的认知
    5.2 “A到 X”的衍生动因
        5.2.1 语言模因论
        5.2.2 去惯例化
    5.3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读者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小学高学段读者意识培养的理论意义
        1.1.2 读者意识纳入写作过程中的实践意义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综述
    2.1 关于读者意识概念的源与流
        2.1.1 阐释学
        2.1.2 接受美学
        2.1.3 传播学
        2.1.4 言语交际学
    2.2 关于读者及读者意识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2.2.1 读者
        2.2.2 读者的意识
        2.2.3 读者意识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2.3.1 国外关于读者意识结合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3.2 国内关于读者意识结合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3 读者意识观下理想的作文活动及意义
    3.1 读者意识观下不同预设读者对作文活动的积极影响
        3.1.1 不同预设读者对写作要素的影响
        3.1.2 读者意识在作文过程中的作用特征
    3.2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培养读者意识的意义
        3.2.1 有利于明确写作对象,避免写作盲目性
        3.2.2 有利于合理选择文体,减少写作危险性
        3.2.3 有利于叙事风格多样,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3.2.4 有利于遣词造句准确,避免写作词不达意
        3.2.5 有利于评价主体多元,避免写作评价单一性
4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读者意识培养的现状及新趋势分析
    4.1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的现状
        4.1.1 概念认知模糊
        4.1.2 预设读者单一
        4.1.3 忽视读者需求
    4.2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4.2.1 教师教学观念思维定势
        4.2.2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功能固着
        4.2.3 教学目标功利化
    4.3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新趋势
        4.3.1 从“无从下笔”走向“下笔千言”
        4.3.2 从“完成任务”走向“读者满意”
5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读者意识的培养策略
    5.1 “读”写过程结合,渗透读者意识
        5.1.1 解析范文,引发读者意识
        5.1.2 借助文体,分析读者对象
        5.1.3 读写结合,初步预设读者
    5.2 “口语交际”训练,激发读者意识
        5.2.1 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作文乐趣
        5.2.2 虚拟情境教学,激励学生预设读者
    5.3 日常“作文练习”,巩固读者意识
        5.3.1 预设读者心理需求,合理选取素材
        5.3.2 预设读者接受水平,限制写作范围
        5.3.3 表达方式灵活,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5.4 作文“评价”反馈,强化读者意识
        5.4.1 自检:美国“6+1TTrait要素”写作评价
        5.4.2 师评:C、B、A三个发展性层级
        5.4.3 评价多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透过词汇增减了解词汇发展变化
        (二)透过词汇增减了解社会动态
        (三)透过词汇增减探析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1978-2002 年《现汉》研究现状
        (二)《现汉》(第5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三)《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四)《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五)《现汉》新增词语存在的不足
        (六)研究建议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新词语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计量统计
    第一节 新增词语统计概述
    第二节 增减词语数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增减词语词长统计分析
        一、单音节新增词语
        二、双音节新增词语
        三、三音节新增词语
        四、四音节新增词语
        五、多音节新增词语
    第四节 增减词语词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新增词语词义类聚统计分析
        一、政治类
        二、经济类
        三、生活类
        四、网络
        五、方言词
        六、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构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类型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特点
        一、双音化
        二、简缩化
        三、模因化
第三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理据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
        一、语音造词
        二、修辞造词
第四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增收原则
        一、明确性原则
        二、必要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规范化问题
        一、规范观
        二、收词面
    第三节 《现汉》新增词语收录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第四节 《现汉》再版新增词语收编建议
        一、慎收生僻字
        二、减收异形词
        三、谨收旧有词
        四、增收高频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
附录二:《现汉》(第7版)删减词语
附录三:《现汉》(第7版)新增西文字母词
附录四:《现汉》(第7版)删减西文字母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现代汉语词的建构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D]. 刁宇宸.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衔接研究[D]. 黄于芳.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夫妻话语选择与和谐关系研究 ——以三部家庭生活类电视剧中的话语为例[D]. 马沙木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网络新词的理据研究[D]. 王越. 新疆大学, 2020(07)
  • [5]现代汉语饮食动词的框架语义研究[D]. 杨星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J]. 邓盾. 世界汉语教学, 2020(02)
  • [7]高量义构式“A到X”的认知研究[D]. 罗仁群.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读者意识”的培养研究[D]. 王小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D]. 吴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现代汉语构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