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精粹(旅游系列)

中工网精粹(旅游系列)

一、中公网网典精粹(旅游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君[1](2015)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张文冠[2](2014)在《近代汉语同形字研究》文中指出同形字是形体相同而代表不同的词的字,不同的词之间没有引申或派生关系。同形字在造字之初即已产生。从东汉起,学者就觉察到了同形字的存在。以《说文》、《广韵》等为代表的字书、韵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同形字材料。现当代学者在同形字的搜集、考辨么及理论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厚古薄今、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个案考察有待补正等诸多不足。又由於同形字在语言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近代汉语同形字研究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本文首次对近代汉语同形字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同形字的定义和范围作了界定,将派生同形、记音字和错字等排除在同形字之外。其次,对同形字的研究史作了回顾,在总结古今学者研究得失的基础上,论证了加强近代汉语同形字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次,探讨了近代汉语同形字的研究材料和内容,指出在研究时应当全面调查语料,并注意语料鉴别和文字校订;同形字的个案研究则需要围绕着区别异词、追溯本源、发掘新义、辨析伪义等方面展开。又从“造”、“借妆“变”、“混”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同形字产生的途径。系统考察了同形字在时代、地域、阶层、频率等方面呈现出的一些差异,并揭示了同形字所带来的三个影响:将汉字字数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导致理解上的混淆和促进汉字的分化。最後,通过举例,对同形字的研究意义作了详细地阐述:从文字、词汇、音韵、语法和方言等角度,对同形字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根据整理古籍的流程,依次从录文、订讹、辨析异文、注释等环节入手,论迷了同形字研究在古籍整理领域的重要价值;针对辞书的不足,从补缺、纠缪、辨伪等方面,阐释了同形字研究对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

王淑华[3](2013)在《互联网公共性的建构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公共性不仅成为大众传播领域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关注的共同话题。通过互联网行为主体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解读出互联网公共性的意涵:互联网是网络公众基于公共利益进行表达和沟通协商的网络公共广场。首先,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形成了高速和高容量的信息传播公共广场,这虽是虚拟的象征空间,但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公共广场,也是网络公众实现自我建构的公共空间;其次,网络公众因共同议题和公共利益而聚集在一起,自主参与理性、思辨性的讨论和论辩;再次,网络公众通过表达沟通形成虚拟社区的传播网络,弱关系下的桥接式交往更有利于网络公共参与,其中言论表达以有效性、深刻性和反思性为依据,沟通协商以互动性、理性和多元性为依据;最后,网络公众表达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以公共议题为基础,以共同之善为理念,以公共舆论发展为表现,而网络协商民主作为网络公众实践中一种较为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促使网络公众积极参政议政,有助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发展。从网络公众的实践来看,商业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因素,网络公众的道德自律、价值规范以及沟通传播的经验范围等内部因素,都会对互联网的公共性造成影响。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权力的斗争和合谋,这使公共性时刻面临结构转型和功能转化的危险。但互联网上的网络公众并非是消极被动的,他们能发挥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采取策略性的抵制战术进行反抗,在与权力资本的博弈中维护公共性的纯洁。这种“弱者的反抗”对公共性的促进作用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因此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4](2010)在《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是东南亚华侨华裔较集中的国家,汉语是泰国华侨以及华裔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泰国的汉语教育源远流长,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未能中断且不断发展壮大。可见,近来泰国汉语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有掌握汉-英-泰三种语言的人才,才是未来在市场竞争中合格的人才。可以说,今天泰国越来越流行“汉语热”。华侨学校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灌输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阵地。泰国的华侨学校随着泰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华人政策各异而起伏不定,兴盛的时候达到600多所,而衰微的时候则骤减至不足100所。汉语教师也经历多舛的命运,很多往往被迫中途放弃教学而另谋出路。当代,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以及中泰关系的改善,华侨学校出现转机。本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泰国华侨学校的汉语教学。内容包含政策、学校、教师、教材和学生。论文运用文献法、田野考察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方法,针对2008年泰国华侨学校开发研究。本次问卷调查邮寄给全泰国的117所泰国华侨学校,回收问卷调查94所,访谈对象是随机挑选每个地区3所华侨学校为代表,采访该华侨学校汉语教师2位,共30位,和进采访学汉语的学生3位,共45位。笔者总结自身亲历对其历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试图获得第一手资料。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和概念界定等方面。第一章,泰国华侨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汉语教育的政策。主要指第一,泰国华侨学校历史与演变。泰国华侨学校最早是萌芽时期(18世纪—19世纪末)、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37年)、衰退凋零时期(1937年—1945年)、战后复苏时期(1945年—1978年)和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第二,泰国华侨学校的现状。分析华侨学校学校地址分类、泰国华侨学校开设教学班级和学校开设汉语教学班级。第三,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育的政策,包括“关于1918年的泰国民校条例”、“关于1921年的泰国强迫教育实施条例”、“关于1927年的泰国补充民校条例”、“关于1936年的泰国华文学管理新章程”、“关于1946年的中暹友好条约”等部分。第二章,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教材与方法。因此教材和教学方法有关系,所以在教材方面,笔者分成教材研究的来历和内容。目前泰国华侨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从中国大陆、泰国教育部、华侨会和自编。可见汉语教材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方法分成教学研究方法的变迁和教学常用的方法。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法是说话法、讲读法、阅读指导法和讨论法等。第三章,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教师。除了教材之外,教师对教育也很重要。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给学生,所以这章主要指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来源与条件、教师的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评价。第四章,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的结果如何必须考察他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师的镜子。这章主要内容指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以及难点和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效。第五章,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国际交流主要指教师的交流、学生的交流、教材的交流和孔子课堂。每种交流引导中泰汉语教育紧密合作。第六章,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这部分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包括政策、汉语教师、汉语教学教材、学生方面和学校等方面。国家政策问题影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因此笔者提出解决问题并给教育部提供发展趋势的参考。尽管目前泰国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或者语言培训中心并开设很多汉语课程,但是华侨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华侨学校是华侨华人投资的学校。它的办学目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跟其他学校不一样。此外,华侨学校还是仍然保存中国文化和风俗并传播给泰国华侨华裔的子女。因此华侨学校是值得研究的学校,对其教学和管理进行深部探究。

范鹏[5](2009)在《大众传媒语境下公祭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大众传媒语境下的公祭特指由政府主导的、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大型祭祀活动。它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它也是提高华夏子孙民族认同感和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公祭的核心,即公祭仪式是一种组织传播活动,它通过对各种文化符号的集中展示,意在实现对群体意识的极化。大众传媒时代的公祭活动在进行小范围的组织传播的同时又为大众传媒提供了传播的“文本”,它能够利用大众传媒的“放大镜”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虚拟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在整个社会层面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公祭可以通过议程的设置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近几年来,各种公祭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规格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公祭活动在传承文化,提高地方知名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公祭活动风风火火的背后也展示出其在组织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公祭的文化功能被削弱,而公祭的经济和政治功能被刻意地放大,这造成了受众对公祭的认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引起了受众对公祭动机和公祭方式的质疑,激起了部分受众对公祭的抵触情绪。公祭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它依然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目前公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能撼动公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是如果任凭这些问题发展,必会对公祭的“根本”造成致命的损伤,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化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与遵循传播规律的理念下对公祭活动适当改革,从而保证公祭活动沿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公祭活动的改革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公祭组织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公祭和传播观念;其次,要合理调整公祭相关信息的释放比例;再次,要进一步优化公祭仪式上的各种符号;最后,要严格规范公祭中的商业传播,维持公祭核心层作为文化活动的纯洁性。

王运良[6](2009)在《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中国社会,城市更新、生活改造、旅游开发,以及近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等,在日益凸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之时,正如一把双刃剑,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由此使得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健全、资金的供给、技术的支撑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显得关键,尤其是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持续性更新不仅可以为组织健全、资金供给、技术支持提供强有力保障,更可有效地规范世人对文化遗产所作的保护和利用行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1956年起施行至今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经实践证明是效果显着、作用重大、无可替代。但与此同时,众多的遗产受损案例又显示出这一制度在当今复杂形势中的种种不足,既反映了制度本身完善与更新的滞后性,也说明基于实际的相关学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即以“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为对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其展开翔实研究,即不仅重在制度的历史追溯,更着眼于现实的制度分析,是由“史”到“实”,“史”“实”并重。具体而言,论文首先以历史梳理、归纳、分析方法详细论述“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内涵、制度形成背景及其历史演变、功能作用与现实影响;接着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这一制度现存的不足与亟待完善之处;最后借鉴中外制度学派的相关理论研究模式,从“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大要素入手,对现行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予以完善的构想和制度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在短时间内显然不可能彻底地改弦更张,所以,唯有从多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广泛的学术探讨,并对其予以卓有成效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切实保障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生命安全。文中所述虽然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但无疑也是出于现实的需求,故希冀对当下的遗产理论及管理实务起到些许作用。

宋建华[7](2009)在《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民军队》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传播业迈入信息时代,报纸平面媒体不得不面临着一项挑战:读者的流失。军队报纸在这场挑战中由于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出版发行模式,反映有些麻木。本研究以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为例,从当前军队报纸存在读者“隐性流失”问题入手,通过认真调研,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的视角探寻问题根源,对照地方报纸行业市场化运作理念,借鉴美军《星条旗报》读者意见调查员制度的经验,提出了军队报纸防止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以及研究方法设计和希望达到的预期目标。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第三章为《人民军队》报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调查方案设计与情况分析。第四章是《人民军队》报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诱因分析。第五章是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胡跃萍[8](2008)在《成都市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都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兴起、以电子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在本世纪初期开始实行老工业基地的功能转换,成都成华区的工业遗产因此而产生。本文是在成都市成华区进行“东调”(工业外迁)后期的特殊时期,针对遗留下来的众多工业物质遗存的去留问题所作的理论性研究,目的在于初步研究成华区工业遗产的利用价值及其改造后对城区的辐射影响和经济社会的综合作用。通过对工业遗产产生的原因、相关概念解析、遗产保护的点位确定、遗产模式的改造方式及其带来的区域性影响的分析,根据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成功案例和成华区工业遗产自身特点的研究,层层深入得出对成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设想。希望通过论文的理论研究,使得成华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能慎重地考虑工业遗产的未来,不能只局限于对部分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应从整体工业遗产的再生来考虑其为城市带来的区域性经济效益。

梁晓彬[9](2008)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报业的集团化不是忽如其来,而有其必然性,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报业进步的内在规律与需要使然,也是中国传媒业改革的要求,是改革的直接产物。自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996年5月宣告成立以来,我国的报业集团在摸索中曲折而坚定地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经过10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报业间的竞争仍然停留在报纸内容的扩充、版面的创新等表象的竞争层面上,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而失去竞争力。如今,多媒体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也迫使传统报业走上新的改革之路。河南日报选择了走集团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报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层面的理念开始被报业领导者所重视。论文以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实例,在分析集团发展现状、内外部环境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及建议。首先,研究有关战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报业集团的基本理论,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步战略规划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的产业环境进行分析,肯定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取得的主要成就,找出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步战略规划的制定厘清思路。最后,在确定河南日报集团的理念和战略愿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经营报业和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以经营多媒体的文化传播为核心产业,拥有整体竞争力的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的多元化集团企业”的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制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措施及具体的实施建议。

葛毅[10](2008)在《现代项目管理在美术馆运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项目管理应用于美术馆运营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论证美术馆适合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并深入探究适用于美术馆运营活动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其中关键问题的解决,以期解决美术馆项目管理应用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问题。隶属于博物馆学的美术馆管理学和隶属于管理学的现代项目管理学目前尚为两个相对独立和弱相关的学科,两者在实际情况中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一直未有从方法论的角度明确提出美术馆应用项目管理的论题。本文在此进行一个积极的探索性研究,期望带来一个全新而务实的角度。首先从美术馆的运营活动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细分构成部分,探求美术馆运营活动的成功要素;然后从项目管理的价值特征出发,将其放置于美术馆运营环境中进行分析,总结并提炼美术馆运营活动项目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两方面基础上创立美术馆项目管理价值模型(IOPC-M)。其后,通过针对美术馆项目管理的实际过程发现并提炼四个实施核心要素,在对核心要素的重要性和功能性的阐释过程中,展示美术馆中某个运营活动应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展开此选题的研究论述中,本文使用了建立分析模型、总结逻辑图表、进行案例分析等方式和手段,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二、中公网网典精粹(旅游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公网网典精粹(旅游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三、关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于本土视角的英语教学法学理分析
    第一节 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本土理论
        二、语言学理论
        三、心理学理论
        四、教育学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辨析
        一、教学法与教学方法
        二、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学法探究历程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探究历程
        一、传教士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研究中英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改造
        三、本国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具体探索
    第二节 实践基础
        一、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
第三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与体系分析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分析
        一、反思批判
        二、理性思考
        三、实验探索
        四、理论总结
        五、实践检验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外语学得:英语教学本质观
        二、以人为本:英语教学主体观
        三、工具与素养合一:英语教学目的观
        四、语文并行、精泛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观
        五、知行结合:英语教学过程观
    第三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实施原则
        二、教学步骤
        三、教学技巧
第四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
        一、本土原创
        二、体系完备
        三、理论支撑
        四、方法多元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评价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二、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加强实验研究
        一、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实验开展不够
        二、加强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重视理论提升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中理论探索匮乏
        二、重视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健全队伍建设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后继乏人
        二、健全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队伍建设
    第四节 营造文化环境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原生土壤缺失
        二、营造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2)近代汉语同形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同形字概锐
    第一节 同形字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节 同形字与同形词的异同
    第三节 同形字的类型
        一、异音异义
        二、音同异义
        三、同义异音
第二章 同形字研究综述
    第一节 1911年之前研究综述
        一、故训中记载了丰富的同形字
        二、古人对同形字的认识和考辨
        (一) 汉魏六朝
        (二) 唐宋
        (三) 元明
        (四) 清
    第二节 1911年之后研究综述
        一、学人论着
        (一) 同形字论着简介
        (二) 今人个案研究举例
        二、语文辞书
        (一) 大型字典
        (二) 大中型词典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厚古薄今
        二、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三、个案考察有待补正
第三章 同形字的研究材料和内容
    第一节 研究材料
        一、故训材料
        二、故训之外的文献材料
        (一) 敦煌文书
        (二) 碑刻文献
        (三) 佛教文献
        (四) 俗文学文献
        (五) 契约文书
        (六) 域外汉籍
        (七) 其他文献
        三、语料使用中的两个问题
        (一) 鉴别语料
        (二) 校订文字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区分异词
        二、追溯本源
        (一) 探求本字
        (二) 系联同源
        三、发掘新义
        四、辨析伪义
第四章 同形字的产生途径
    第一节 造字偶同
    第二节 借用旧形
        一、因形借形
        二、因音借形
        三、因义借形
    第三节 字形简省
        一、澸省构件
        二、构件简化
    第四节 字形增繁
        一、增加构件
        二、构件繁化
    第五节 更换偏旁
        一、更换形旁
        二、更换声旁
    第六节 类化形变
        一、外部类化
        (一) 类化增旁
        (二) 类化换旁
        二、内部类化
    第七节 构件位移
        一、左右互移
        二、左右变上下
        三、上下变左右
    第八节 构件变异
    第九节 形近混用
第五章 同形字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节 同形字的特点
        一、时代差异
        二、地域差异
        三、阶层差异
        四、频率差异
    第二节 同形字的影响
        一、控制字数增长
        二、引起混淆
        三、促进文字分化
第六章 同形字与文字学
    第一节 有助于勾勒汉字使用史
    第二节 有助于汉字理论体系的完善
    第三节 有助于汉字改革和规范
第七章 同形字与词汇学
    第一节 增补新的词形
        一、单音节词
        二、双音节词
    第二节 梳理词义演变
    第三节 辨析反训现象
    第四节 甄别虚假语词
    第五节 揭示新词的形成过程
第八章 同形字与音韵、语法和方言研究
    第一节 同形字与音韵研究
        一、辨析旧音
        二、辨析异读
    第二节 同形字与语法研究
    第三节 同形字与方言研究
        一、甄别虚假方言词例证
        二、全面描写方言词的分布
第九章 同形字与古籍整理
    第一节 正确录文
        一、纸质排印本
        二、古籍数据库
    第二节 订正讹误
    第三节 避免误校
    第四节 辨析异文
    第五节 准确注释
第十章 同形字与辞书编纂
    第一节 增补失收义项
        一、增补同音同形字的义项
        二、增补异音同形字的义项
    第二节 增补失收字头
    第三节 纠正有误义项
    第四节 分立不同义项
    第五节 合并同一义项
    第六节 辨析虚假义项
    第七节 辨析虚假词目
    第八节 辨析虚假例证
    第九节 沟通字际关系
    第十节 准确注释读音
结语
主要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互联网公共性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
        1.2.1 传统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现状分析
        1.2.2 互联网公共性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
2 公共性理论溯源
    2.1 阿伦特和古典公共性理论
        2.1.1 社会三分理论
        2.1.2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2.1.3 古典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的特征
        2.1.4 公共领域的衰退
        2.1.5 评价
    2.2 哈贝马斯和资产阶级公共性理论
        2.2.1 三种公共领域
        2.2.2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特征
        2.2.3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2.2.4 评价
    2.3 泰勒和多元公共性理论
        2.3.1 多元公共领域
        2.3.2 多元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的特征
        2.3.3 评价
    2.4 弗雷泽和次反公共性理论
        2.4.1 次反公共领域
        2.4.2 次反公共性的特征
        2.4.3 评价
3 互联网的媒介生态及公共性意涵
    3.1 互联网的媒介生态
        3.1.1 媒介科技生态
        3.1.2 媒介文化生态
        3.1.3 媒介社会生态
        3.1.4 媒体融合
    3.2 互联网的公共性意涵
        3.2.1 公共性的西方视角
        3.2.2 公共性的中国视角
        3.2.3 互联网的公共性意涵
4 作为公共广场的互联网
    4.1 互联网公共广场的基本形态
        4.1.1 网络论坛、BBS
        4.1.2 博客
        4.1.3 视频网站
        4.1.4 微博
        4.1.5 社交网络(SNS)
        4.1.6 即时通信平台(IM)
        4.1.7 网络百科全书网站
        4.1.8 新闻反馈版块
    4.2 作为公共广场的空间特性
        4.2.1 科技空间和信息空间
        4.2.2 虚拟的社会想象空间
        4.2.3 内心空间和表达空间
        4.2.4 三种空间的互联网实践
    4.3 互联网公共性的跨国发展
        4.3.1 跨国界的公共空间
        4.3.2 互联网公共性的跨国发展
        4.3.3 互联网公共性跨国发展的潜在危机
5 互联网的公众
    5.1 互联网上的大众特征
        5.1.1 互联网普及率与网民结构概述
        5.1.2 互联网上的大众特征
    5.2 互联网上的公众特征
        5.2.1 公众的涵义
        5.2.2 互联网上的公众现状
    5.3 互联网上的公众特征
        5.3.1 权力眼睛下的匿名主体
        5.3.2 符号交流和行动的少数派
        5.3.3 公共议题虚拟共同体的弱关系群体
6 互联网的沟通协商
    6.1 互联网表达沟通的思想简介
        6.1.1 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思想简介
        6.1.2 沟通协商的思想简介
    6.2 互联网表达沟通特征和模式
        6.2.1 互联网表达沟通特征
        6.2.2 互联网公众的表达沟通模式
    6.3 互联网表达沟通的现状特征——基于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分析
        6.3.1 网络论坛与表达沟通
        6.3.2 互联网表达沟通的现状特征——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
        6.3.3 结论
7 互联网的公共利益
    7.1 网络公共利益的界定
        7.1.1 网络公共利益的界定
        7.1.2 网络公共利益的特点
        7.1.3 网络公共利益的实现条件
    7.2 网络公共利益的生成:网络公共议题的形成和发展
        7.2.1 网络公共议题的分类
        7.2.2 网络公共议题的舆论传播过程
        7.2.3 网络公共议题的发展特点
    7.3 互联网的民主发展
        7.3.1 传媒与民主
        7.3.2 互联网民主的表现形式
        7.3.3 互联网的协商民主特点
8 互联网公共性的转型与实践
    8.1 互联网公共性的结构转型
        8.1.1 互联网公共性和私人化的融合
        8.1.2 从推动民主到大众娱乐
        8.1.3 从关注社会到回归个人
        8.1.4 虚拟资本的运作与现实资本的移植
    8.2 互联网公共性的功能转化
        8.2.1 从公众参与到网络暴力
        8.2.2 公共性遭遇现实社会资本的渗透
        8.2.3 新闻媒体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网络定位
    8.3 弱者的抵制与资本的转化:公共性的实践
        8.3.1 抵制与反抗:弱者的实践
        8.3.2 资本转化与重生:由虚拟场域到现实社会
9 结论
    9.1 理想型互联网公共性的实现条件
    9.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4)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范围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六、研究目的
    七、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泰国华侨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汉语教育的政策
    一、泰国华侨学校的历史与演变
        (一) 萌芽时期:18世纪—19世纪末
        (二) 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37年
        (三) 衰退凋零时期:1937年—1945年
        (四) 战后复苏时期:1945年—1978年
        (五) 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二、泰国华侨学校的现状
    三、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育的政策
        (一) "1918年的泰国民校条例"
        (二) "1921年的泰国强迫教育实施条例"
        (三) "1927年的泰国补充民校条例"
        (四) "1936年的泰国华文学管理新章程"
        (五) "1946年的中暹友好条约"
        (六) "1954年的泰国民校条例"
        (七) "1975年的泰国民校条例(第二份)"
        (八) "1982年的泰国民校条例"
        (九) "2007年的泰国民校条例"
第二章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教材与方法
    一、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教材
        (一)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教材的来源
        (二)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教材的内容
    二、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方法
        (一)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方法的变迁
        (二)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常用的方法
第三章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教师
    一、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性别、婚姻与年龄
        (二)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学历、职务与教龄
        (三)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从教缘由
        (四)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收入和福利
    二、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来源与条件
        (一)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来源
        (二)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种类与条件
    三、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授课情况
        (一) 汉语教学时间与时段
        (二) 教师上课的准备
        (三) 教师了解和指导学生
        (四) 教师行为和个性
    四、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培训
        (一)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培训目的
        (二)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五、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教师认知发展
        (二) 教师仪表发展
        (三) 教师情感发展
    六、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的评价
        (一) 教师评价的方法
        (二) 教师评价的内容
        (三) 影响教师评价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泰国华侨学校接受汉语教学的学生
    一、泰国华侨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 泰国华侨学校学生的性别与籍贯
        (二) 泰国华侨学校学生的班级与学习时间
        (三) 泰国华侨学校学生父母的职业
    二、泰国华侨学校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以及难点
        (一) 泰国华侨学校学生的学习目的
        (二) 泰国华侨学校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三、泰国华侨学校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效
第五章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的国际交流
    一、教师的交流
    二、学生的交流
    三、教材的交流
    四、孔子课堂
第六章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教学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汉语教学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汉语教学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 接受汉语教学的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汉语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 汉语教学政策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 汉语教学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三) 汉语教学教材改革发展的趋势
        (四) 接受汉语教学的学生改革发展的趋势
        (五) 学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泰国历史年代简表
附录2 泰国华侨学校名表
附录3 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师教学调查问卷(翻译版)
附录4 泰国华侨学校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调查问卷(翻译版)
附录5 泰王国教育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协议
附录6 泰国教育部与汉办合约
后记

(5)大众传媒语境下公祭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公祭概述
二、大众传媒时代的公祭传播模式
    (一) 公祭仪式本身
    (二) 公祭仪式的扩散
    (三) 公祭中符号的构建
    (四) 公祭传播的功能
三、大众传媒语境下河南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媒介形象分析
    (一) 拜祖大典的河南省内媒介形象
    (二) 拜祖大典的国内媒介形象
    (三) 拜祖大典的受众认知形象
四、公祭传播的改进
    (一) 公祭组织者应树立正确的公祭观念
    (二) 合理调整信息释放比例
    (三) 进一步优化公祭仪式上的各种符号
    (四) 规范公祭中的商业传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基础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文物保护单位概念辨析
    2.1 概念的界定及其实际运用
    2.2 与企事业单位概念的比较
    2.3 概念理解中的“博物馆”涵义
    2.4 概念认识中的“四维时空观”
    2.5 小结
    文中注释
3.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实施背景与基础
    3.1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群体组合特性
    3.2 建国初期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3.3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类似的保护制度
    3.4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雏形
    3.5 小结
    文中注释
4.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历史发展
    4.1 制度的初步建立
    4.2 法律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4.3 制度的特色
    4.4 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及影响
    4.5 小结
    文中注释
5. 现行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不足
    5.1 基于现实的问题分析
    5.2 相关案例的实证研究
    5.3 现行制度的阶段性定位
    5.4 小结
    文中注释
6. 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构想
    6.1 “制度”与“单位制度”
    6.2 “单位制度”完善的技术路径
        6.2.1 非正式约束 informal constraints
        6.2.2 正式约束 formal constraints
        6.2.3 实施机制 implementing mechanism
    6.3 小结
    文中注释
7. 结语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民军队》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2.1 报纸读者流失的研究现状
        1.2.2 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2.1 基本概念
        2.1.1 读者"隐性流失"
        2.1.2 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量、覆盖面和读者面
        2.1.3 报纸的影响力
        2.1.4 媒体公信力
    2.2 基本理论
        2.2.1 本研究的基本理论
        2.2.2 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
    2.3 研究的现实背景
        2.3.1 报纸行业政策的变迁
        2.3.2 报纸行业竞争的特点
        2.3.3 当前报纸吸引年轻读者的实践
第三章 《人民军队》报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调查方案设计与情况分析
    3.1 《人民军队》报的基本情况
        3.1.1 《人民军队》报的沿革和作用
        3.1.2 《人民军队》报的特点
        3.1.3 人民军队报社的基本情况
    3.2 《人民军队》报读者调查的方案设计和实施
        3.2.1 制订调查方案
        3.2.2 样本的选取
        3.2.3 调查表的设计
        3.2.4 调查的实施
    3.3 调查情况分析
        3.3.1 实际阅读《人民军队》报的人数情况
        3.3.2 官兵阅读《人民军队》报的时间情况
        3.3.3 《人民军队》报的利用率情况
        3.3.4 《人民军队》报的竞争能力测试情况
    3.4 《人民军队》报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研究意义
        3.4.1 引起人们对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关注
        3.4.2 为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提供对策
        3.4.3 有利于提高报纸的效益
        3.4.4 有利于维护我军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第四章 《人民军队》报读者"隐性流失"问题的诱因分析
    4.1 新媒体诱因
        4.1.1 新媒体对报纸影响有多大
        4.1.2 新媒体使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凸现
        4.1.3 新媒体是如何吸引报纸读者的
    4.2 地方报纸诱因
        4.2.1 地方报纸对军队报纸有重要影响
        4.2.2 地方报纸的吸引读者有术
    4.3 行政诱因
        4.3.1 军队报纸最大的特点是行政垄断
        4.3.2 行政垄断对报纸的影响
    4.4 《人民军队》报自身诱因
        4.4.1 编辑记者
        4.4.2 管理制度
    4.5 其它诱因
        4.5.1 读者诱因
        4.5.2 可信度诱因
        4.5.3 技术诱因
        4.5.4 舆论诱因
    4.6 几种诱因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人民军队》报读者"隐性流失"问题对策研究
    5.1 观念的突破和创新
        5.1.1 对于军队报纸效益的认识和思考
        5.1.2 对于读者的认识和思考
        5.1.3 对于各种媒体的认识和思考
        5.1.4 对于新闻与宣传的认识和思考
        5.1.5 对于军队报纸公信力的认识和思考
    5.2 管理体制的突破和创新
        5.2.1 探寻军队媒体融合之路
        5.2.2 构建闭合编读网络体系
        5.2.3 引进企业竞争激励机制
        5.2.4 构设报纸绩效评估体系
    5.3 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5.3.1 围绕满足读者需求求突破
        5.3.2 抓住军队报纸的"军"字求突破
        5.3.3 在调动官兵参与中求突破
        5.3.4 扬长避短中求突破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人民军队》报读者调查表及调查结果

(8)成都市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选题缘起
        1.1.2 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成华区工业遗产研究的目的
        1.2.2 成华区工业遗产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对象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4.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工业遗产产生背景及相关概念
    2.1 工业遗产产生的背景
        2.1.1 经济背景—市场自发调节导致传统工业的衰退
        2.1.2 政策背景—国家宏观调控加速工业废弃地产生
        2.1.3 社会文化背景—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观念对工业文明的忽略
    2.2 工业遗产相关概念解析
        2.2.1 工业地段;逆工业化(解工业化);模糊地段;工业废弃地
        2.2.2 工业考古学;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地;工业遗产旅游
    2.3 工业遗产类型分析
        2.3.1 按时间跨度分类
        2.3.2 按空间地理位置分类
        2.3.3 工业区聚合状态分类
    2.4 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更新
        2.4.1 旧城改造中对旧工业区的更新
        2.4.2 旧工业区更新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市成华旧工业区现状分析
    3.1 成都市工业文化背景
        3.1.1 成都市基本情况概述
        3.1.2 成都市工业文化背景
    3.2 成华区工业历史发展状况
        3.2.1 成华区工业历史沿革
        3.2.2 成华区工业用地结构调整—“东调”
        3.2.3 成华旧工业区规划发展方向
    3.3 成华旧工业区现状分析
        3.3.1 成华区工业遗址分布状况
        3.3.2 旧工业区现存景观状况分析
        3.3.3 旧工业区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3.3.4 工业遗址保留与再利用现状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华区工业遗产再利用可行性分析及保护点位选择
    4.1 成华区工业遗产地环境与空间形态构成
        4.1.1 自然环境
        4.1.2 人工环境
        4.1.3 人文环境
        4.1.4 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
    4.2 成华区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4.2.1 工业遗址中的建(构)筑物价值分析
        4.2.2 工业遗址内景观价值分析
        4.2.3 部分工业遗址特殊贡献价值分析
        4.2.4 工业遗产人文情感归属价值分析
        4.2.5 工业遗产的可塑性价值分析
        4.2.6 工业遗产地其它价值分析
    4.3 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点位确定及分布
        4.3.1 工业遗产的分类及分布
        4.3.2 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区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华区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探讨
    5.1 工业遗产再利用契机
        5.1.1 成都市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规划调整
        5.1.2 成华区对城市用地功能转换的需求
        5.1.3 成都民众对本地历史文化遗产延续性的重新认识
    5.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原则
    5.3 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内容
    5.4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成功模式的借鉴
        5.4.1 工业建筑的改造案例
        5.4.2 工业场所重塑的改造案例
    5.5 成华区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5.5.1 工业遗产改造区的功能及文化定位
        5.5.2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辐射影响
    6.1 成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区域性影响
        6.1.1 工业遗产转型与成华第三产业重构
        6.1.2 工业遗产再生与房地产开发
        6.1.3 工业遗产再生与城市形象的提升
        6.1.4 工业遗产再生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6.2 成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方法及街区辐射效应
        6.2.1 工业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规划的理念
        6.2.2 工业遗产地用地性质调整的方向
        6.2.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方法
        6.2.4 工业遗产再生街区辐射效应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7章 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施的建议
    7.1 成华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7.2 工业遗产保护区内保护与再利用对策
        7.2.1 管理对策
        7.2.2 技术对策
    7.3 成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施建议
        7.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7.3.2 建立保护与再利用的公共政策
        7.3.3 遗产改造应具有时序性
        7.3.4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重点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框架
2 战略理论综述
    2.1 战略的本质与特征
        2.1.1 战略的本质
        2.1.2 战略的特征
    2.2 公司战略的结构与任务
        2.2.1 公司战略结构
        2.2.2 公司战略内涵
        2.2.3 公司战略的任务
        2.2.4 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
    2.3 企业战略的产生与发展
        2.3.1 企业战略的产生
        2.3.2 战略理论的发展
    2.4 报业多元化战略相关理论
3 报业集团概况
    3.1 报业集团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3.1.1 报业集团概念的提出
        3.1.2 报业集团的发展
    3.2 报业集团发展的特征及优势
        3.2.1 报业集团发展的特征
        3.2.2 报业集团的发展优势
    3.3 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的趋势
    3.4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现状
        3.4.1 集团基本概况
        3.4.2 集团各媒体情况
        3.4.3 集团所属企业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环境分析
    4.1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4.1.2 河南报业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1.3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外部环境评价
    4.2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4.2.1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现状分析
        4.2.2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管理状况
        4.2.3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业发展现状
        4.2.4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相关产业经营管理现状
        4.2.5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5.1 战略定位分析-IE矩阵
    5.2 战略匹配分析-SWOT矩阵
    5.3 战略选择评价--QSPM矩阵
    5.4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形成
    5.5 本章小结
6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实施
    6.1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6.2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
    6.3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措施
        6.3.1 建立健全集团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增强驾驭市场能力
        6.3.2 整合报业资源,打造品牌,提高集团整体竞争力
        6.3.3 实施扩张战略,发展战略联盟,培育新型媒体
7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建议
    7.1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7.2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实施发展战略措施的基本思路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现代项目管理在美术馆运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选题相关的实践与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概念的界定
    2.1 美术馆
    2.2 美术馆的运营活动
    2.3 项目管理
第3章 美术馆项目管理价值模型
    3.1 模型的建立:IOPC-M模型
    3.2 模型阐释
    3.3 实证分析
第4章 美术馆项目管理的实施
    4.1 美术馆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及其核心问题
    4.2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第5章 探讨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公网网典精粹(旅游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 [2]近代汉语同形字研究[D]. 张文冠. 浙江大学, 2014(12)
  • [3]互联网公共性的建构与实践研究[D]. 王淑华. 浙江大学, 2013(01)
  • [4]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 西南大学, 2010(08)
  • [5]大众传媒语境下公祭传播研究[D]. 范鹏. 河南大学, 2009(05)
  • [6]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D]. 王运良. 复旦大学, 2009(02)
  • [7]军队报纸读者“隐性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民军队》报为例[D]. 宋建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6)
  • [8]成都市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胡跃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9]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梁晓彬.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10]现代项目管理在美术馆运营中的应用研究[D]. 葛毅. 中央美术学院, 2008(09)

标签:;  ;  ;  ;  ;  

中工网精粹(旅游系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