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固定结合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内外固定结合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一、骨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东[1](2020)在《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弹性带锁髓内钉(Elastic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ELIN)与微创经皮钢板(Minimal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osteosynthesis,MIPP)治疗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对临床数据加以分析整理,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为腓骨骨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骨科及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腓骨骨折患者32例。分别采用弹性带锁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固定,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弹性带锁髓内钉组(A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7-77岁,平均43士16.7岁,损伤位置划分A组,左侧骨折8例,右侧骨折5例,其中直接暴力损伤4例,为车祸伤,间接损伤9例,为高空坠落伤及摔伤,依据A0分型A1型1例,A2型7例,A3型2例,B1型1例,B3型1例,C3型1例。微创钢板组(B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8.4±16.9岁,依据骨折损伤位置划分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7例,直接暴力损伤4例,为车祸伤及钝器伤所致;间接损伤共11例,为高空坠落伤及摔伤,AO分型A1型3例,A2型6例,A3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所有患者经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准备无手术禁忌,接受弹性带锁髓内钉或微创经皮钢板治疗。统计两组术前AOFAS评分,手术等待时间,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投照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及术后并发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标准是以患者患肢可完全负重,X线提示骨折线模糊或者消失为准;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A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为43±16.7岁,B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为48.4±16.9岁,两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无差异(P>0.05)。A组与B组观察指标比较:术前住院时间(A组4.46±0.87天,B组9.05±3.64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前等待时间短;平均手术时间(A组27.92±7.20,B组126.43±13.40分钟),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32.31±7.85ml,B组195.26±28.36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中出血量少;术中C型臂投照次数(A组10.23±1.64次,B组5.05±2.25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投照次数多;平均拆线时间(A组14.46±1.12天,B组16.63±1.98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较B组平均拆线时间短;平均临愈合时间(A组2.35±0.14月,B组2.93±0.1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AOFAS评分89.38±1.66分,标准评分优良率为100%,B组术后AOFAS评分90.10±2.0分,标准评分优良率为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例中有0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1例,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静脉血栓、膝踝关节疼痛并发症。B组有0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2例(主要来自胫骨侧关节面损伤,非腓骨侧),未发现内固定断裂、静脉血栓、膝踝关节疼痛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和10.5%。结论弹性带锁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均为微创治疗腓骨骨折的有效术式,弹性带锁髓内钉较微创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何亚飞[2](2020)在《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上,各种外伤导致的锁骨骨折患者数量逐渐呈现了增长态势,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的改进及骨折患者快速康复的需求,针对锁骨骨折患者选择手术的越来越多。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手术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式。此方式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该方式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并发症是切口远端区域的麻木,并且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工作者为解决此并发症,逐渐将锁骨上神经术中医源性损伤的问题重视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临床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术中应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的观点,至此临床上常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改良已逐渐提上日常。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解剖分布及术中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后锁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与传统术式做比,明确术中保护皮神经是否存在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08月至2018年05月锁骨骨折的患者,共60例(n=60)其中男42例,女性18例,年龄18~46岁。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术中仔细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对照组(未对锁骨上神经采取保护)的传统手术方式。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均做锁骨上切口,术中仔细分离出锁骨上神经各个分支并充分游离保护,同时通过术中透视标记,观察记录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走行及分布关系,以锁骨两端中点连线为锁骨横轴,克氏针标记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横跨锁骨上缘处,将锁骨横轴全长视为单位“1”,以锁骨横轴内侧端为“0”点、外侧端为“1”点,在X线影像上精确测量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标记点到“0”点的距离;对照组:30例患者均做锁骨上切口,选择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方式,术中未对锁骨上神经进行任何游离保护。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等情况进行比较。术后随访观察18个月:分别详细记录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月、12月时术区的感觉异常发生率、异常程度指标进行比较;于术后18个月电话随访完成相关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锁骨上神经分布情况:30例锁骨区域解剖显示,有15例拥有三支分支(内、中、外支),14例拥有二支分支(内、外支),1例拥有一支分支(中支)。利用相对测量方法测量出15例有三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4±0.081、中间支出现于0.47±0.12、内侧支出现于0.27±0.08;14例有两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1±0.07、内侧支出现于0.30±0.07;1例有一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中间支出现于0.57。整理相关数据,经统计学检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不同分支数目患者间内、外神经分支分布所在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游离神经保护组手术时间稍长于术中未神经保护组手术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且术后所有患者的骨折情况均达到骨性愈合。3、随访两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的感觉异常率、异常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患者自诉术后18个月的生活满意度,观察组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以为术中避免锁骨上神经损伤提供一定的帮助;(2)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游离保护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局部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苑春超[3](2019)在《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并发症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临床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较多,通常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研究提出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部分锁骨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功能受损等现象,且容易影响外观。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锁骨功能恢复和外观要求较高,大多数临床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目前锁骨骨折标准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尚未确立,本文主要对锁骨骨折手术治疗及并发症控制情况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锁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宗永刚[4](2019)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分别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CFS,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锁定钢板及保守治疗应用于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中,比较三种治疗效果,评估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45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桥接组、钢板组及保守组。桥接组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患者,钢板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15例患者,保守组采用手法复位和中药内服治疗15例患者。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术后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5个月。比较三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桥接组及钢板手术相关数据。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骨愈合时间,桥接组及钢板组较保守明细短缩(P<0.05);Neer功能评分标准,桥接组优良率为93.3%,钢板组优良率为86.7%,保守组为66.7%,桥接组的优良率高于钢板组及保守组,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桥接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钢板组短(P<0.05)。(4)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桥接组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及治疗后6月Neer评分高于钢板组分及保守组(P<0.05):但治疗后6月Neer功能评分桥接组与钢板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并发症:钢板组存在1例皮肤刺激症患者,保守组存在4例畸形愈合患者。结论:三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法复位和中药内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在手术操作及骨愈合等方面优于锁定钢板,但中远期疗效两种内固定方式相近。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具有可以减少术中骨膜的剥离、保护骨折断端血供、促进骨折愈合、术中操作简单及可随意塑形满足各种不规则锁骨的解剖形态等优势。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符合最新的生物学固定理念,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张晓娟[5](2019)在《中国人体肱骨干及锁骨显微压痕硬度测量及骨折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肱骨干显微压痕硬度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并分析中国人体肱骨干不同层面和方位的显微压痕骨硬度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选用3具中国人新鲜尸体标本中的右侧肱骨干部分,使用维氏显微压痕硬度测量仪测量肱骨干骨显微硬度值变化情况,测量单位为HV(kgf/mm2),按照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进行分析,描绘所测肱骨干的整体硬度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中肱骨干共分为7个层次,共测量84个部位,合计420个测量值。结果显示中国人肱骨干整体硬度47.52±6.01 HV,硬度最大处为肱骨干Ⅳ层内侧区域,硬度值是53.77±8.70 HV;硬度最小处为肱骨干下段Ⅶ层后侧区域,硬度值是42.02±7.47 HV。肱骨干7层中最硬的地方是IV层,硬度值为51.34±7.01 HV;最软的地方是Ⅶ层,硬度值为45.72±6.25 HV。肱骨干后侧整体骨硬度(45.28±6.47 HV)小于肱骨外侧(49.12±5.22 HV)、内侧(48.28±6.10 HV)和前侧(47.40±5.55 HV)整体骨硬度,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小结:本研究发现肱骨干骨皮质的骨显微硬度在不同层面及方位存在差异,肱骨干显微压痕骨硬度值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肱骨干中段最硬,到两端硬度逐步减小,呈现梯度分布特征规律,其中肱骨干中段整体硬度大于肱骨干上段及下段。肱骨干后侧整体硬度小于外侧、内侧、前侧。三具标本显示类似的骨硬度分布规律,中段是肱骨干最硬的区域。第二部分锁骨显微压痕硬度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维氏显微压痕硬度仪测量中国人体锁骨不同层面及方位的显微压痕骨硬度,研究其分布特征并绘制人体锁骨显微压痕硬度的分布图,为3D打印提供数字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9月-2017年5月,选取3具中国人新鲜尸体标本中的右侧锁骨,参考Allman分型将锁骨分为近段、中段、远段三节段并切取标本。测量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域的显微压痕硬度值,测量单位为HV(kgf/mm2),描绘所测锁骨的整体硬度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中锁骨共分为15层(近段3层,中段7层,远段5层),皮质骨共测量180个部位,900个测量值;松质骨共测量45个部位,225个测量值。结果显示1.中国人锁骨皮质骨整体硬度为35.94±8.13 HV,其中近段33.78±6.08 HV,中段41.32±6.84 HV,远段29.70±5.35 HV,三节段硬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松质骨整体硬度为30.74±6.17 HV,其中近段29.24±2.87 HV,中段34.53±5.51 HV,远段26.34±5.10 HV,三节段硬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皮质骨硬度最大层面为中段第5层,硬度值44.81±8.56 HV;硬度最小的层面是远段第4层,硬度值28.01±3.47HV;4.松质骨硬度最大层面为中段第5层,硬度值36.84±5.05 HV,硬度最小层面为远段第5层,硬度值22.95±4.44 HV;5.锁骨三节段不同方位的骨硬度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结:本研究发现锁骨不同层次的的骨显微压痕硬度值差异较大,但锁骨皮质骨与松质骨变化规律一致,中段骨显微压痕硬度值明显高于锁骨近段和远段,硬度由中段向两端逐步减小,尤其是中外1/3处硬度差异较大,梯度分布规律明显。第三部分中老年人群中低能量型上肢骨折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我国≥50岁人群中低能量型上肢骨折的发病率,补充此类骨折流行病学的资料数据,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全国骨折流行病学调查系列研究的一部分,于2015年1月至5月在全国多地区同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招募受试者,并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共计纳入150499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国男性和女性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以低能量型上肢骨折为病例组,其余受试者为对照组,估算整体人群和不同亚组的发病率。并通过建立多变量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影响低能量上肢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150499名受试者,其中184例受试者于2014年发生上肢低能量型骨折,总发病率119.4/100000人年,其中男性总发病率57.4/100000人年,女性总发生率180.9/100000人年。这其中约有80%的骨折发生在家里和室外道路上。男性患者中,酒精摄入量、住所≥2楼且没有电梯、睡眠时间<7小时/天以及既往骨折病史为与上肢低能量骨折相关的显着危险因素。女性患者中,肥胖(BMI≥28.0)、中部地区、高纬度地区(北纬40-49.9°)、酒精摄入量、生育史、睡眠时间<7小时/天、以及既往骨折病史为显着危险因素。小结: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50岁人群中低能量型上肢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该人群中低能量型上肢骨折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在家里和室外道路上,其中酒精摄入量、睡眠时间不足、既往骨折史是二者共同的显着危险因素。第四部分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Herbert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式对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Herbert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二者的优劣,为临床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建立锁骨中段骨折,分别给与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Herbert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锁骨远端为受力端,分别施加自外侧向内侧的轴向压缩力、轴向扭转力以及悬臂弯曲力,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应力分布、峰值应力和结构刚度。结果:本研究中发现:1.单纯锁骨的中外1/3处为高应力集中区域,其中前下方应力集中现象较其他方向更为明显;2.2种内固定模型中,锁骨的应力峰值均高于正常锁骨模型;3.轴向压缩载荷下,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的最大应力(140.2MPa)高于Herbert螺杆(121.9MPa);悬臂弯曲和轴向扭转载荷下,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22.8 MPa和120.1 MPa)低于Herbert螺钉(分别为1014 MPa和174 MPa);4.三种力学负荷加载情况下,Herbert螺钉固定模型中锁骨和内置物的应力集中在骨折部位;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模型中的内置物的应力集中在骨折断端,但锁骨的应力集中在近端,并通过板传递到锁骨的胸骨端。小结:Herbert螺钉和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均可用于锁骨中段骨折,Herbert螺钉固定适用于病情简单的锁骨中段骨折,术后早期应避免上肢活动及负重,对于需要尽早恢复活动的患者,解剖型钢板可能是首选。结论:1.本研究发现肱骨干的骨皮质在不同层次及不同方位的显微压痕硬度存在差异,其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肱骨干中段是肱骨受力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区,骨硬度值最高,到骨干两端硬度逐步减小,呈现梯度分布特征规律。肱骨干后侧是肱骨受力的张力侧,其整体硬度小于外侧、内侧、前侧。三具标本显示类似的骨硬度分布规律,该规律有助于理解肱骨干骨折的好发部位及原因,该数据可指导设计符合生理状态下骨骼应力传导特性的3D打印内置入物,并对模拟生理状态下骨骼生物力学性能的骨骼建模及有限元分析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2.本研究发现锁骨不同层次的的骨显微压痕硬度值差异较大,但锁骨皮质骨与松质骨变化规律一致,中段骨显微压痕硬度值明显高于锁骨近段和远段,硬度由中段向两端逐步减小,尤其是中外1/3处硬度数值差异较大,是应力集中区,该处骨硬度的梯度分布规律明显。三具标本显示类似的骨硬度分布规律,为研究锁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及原因提供了数据依据,并能够为3D打印与人体锁骨弹性模量一致的人工骨提供数字支持。3.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50岁人群中低能量型上肢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该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其中饮酒、睡眠时间不足、既往骨折史是二者共同的显着危险因素。基于该调查结果,我国应明确实施以减少酒精消费和鼓励个人改善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为重点的健康政策。4.本研究通过建立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Herbert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二者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现Herbert螺钉和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均可用于锁骨中段骨折,Herbert螺钉固定适用于病情简单的锁骨中段骨折,术后早期应避免上肢活动及负重,对于需要尽早恢复活动的患者,解剖型钢板可能是首选。

曾峰[6](2019)在《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法,对比分析弹性髓内钉(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EIN)和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断层CT图像基础,利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建立锁骨三维模型。利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建立包括弹性髓内钉和重建钢板的两种内固定物模型。再建立正常锁骨有限元模型,将其与前人所作体外实验数据比对,验证锁骨模型的有效性。再在锁骨模型基础上分割产生四种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模型(底和高均为5mm的蝶形骨折模型、宽度为5mm的多段骨折模型、底和高均为10mm的蝶形骨折模型、宽度为10mm的多段骨折模型),然后,再模拟生成分别采用弹性髓内钉及重建钢板固定的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8种模型,并将以上8种模型分别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施加相同的边界和载荷等条件,分别模拟人体轴向载荷、垂直载荷和顺时针扭转载荷工况下,2种内固定方式下的应力分布及综合位移情况。结果:(1)同种骨折模型在施加同等载荷工况下,骨折模型最大综合位移值为:弹性髓内钉固定的骨折模型>重建钢板固定的骨折模型>正常无损锁骨模型。在200N轴向载荷与200N·mm扭转载荷两种工况下,弹性髓内钉组的最大综合位移与重建钢板组基本相当,而且相对正常无损锁骨模型增大不明显;但在100N和200N两种垂直载荷工况下,两种内固定物固定的同种骨折模型在最大综合位移上相对正常无损锁骨均明显增大,尤其是弹性髓内钉组,而且随着垂直载荷增大(100N增大至200N)或粉碎骨块增大(5mm增大到10mm),均显示最大综合位移显着增加,而且内固定物所承受的最大应力也相应增加。(2)重建钢板固定组中,除外200N轴向载荷工况下的10mm粉碎骨块组,在其它同等载荷工况下,蝶形粉碎性骨折模型的最大综合位移均大于同宽度的多段粉碎性骨折模型;除外200N·mm扭转载荷工况下的10mm粉碎骨块组,在其它同等载荷工况下,蝶形粉碎性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均大于同样宽度的多段粉碎性骨折模型。(3)三种不同类型的载荷工况下,弹性髓内钉固定的骨折模型中,骨折断端均出现应力集中,但应力分布与正常无损锁骨模型较相近;而重建板固定的骨折模型中,轴向载荷工况下锁骨应力分布与正常无损锁骨较接近,而垂直载荷及扭转载荷工况下锁骨应力分布与正常无损锁骨明显不同,出现钢板的应力遮挡现象。结论:(1)如能降低垂直载荷的影响(如患肢悬吊),弹性髓内钉可以满足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需求,也能满足患肢术后早期适度的被动功能锻炼的生物力学需求。(2)弹性髓内钉固定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时,外加载荷能增加骨折断端间的应力,但因稳定性较弱,相应的断端位移也增大较明显。(3)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时,其力学稳定性弱于正常锁骨,但粉碎骨块的良好复位固定有助于增加骨折术后的力学稳定性。

白云鹏,沈燕国,邱永敏,丁菊红,宋鑫,王健[7](2018)在《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采用前侧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固定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051岁,平均(32.7±8.8)岁。OTA分型15B2型8例,15B3型5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开复位,锁骨前侧采用2.0mm系统微型钢板辅助复位并固定粉碎骨块,锁骨上方采用LCP固定,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吊带悬吊患肢2周后即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术后1、3、6、12个月,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摄锁骨正位X线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肢体功能,同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6±5.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5±1.3)个月,未出现畸形愈合及骨不愈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3分,平均(1.6±1.2)分。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8595分,平均(90.4±3.4)分,其中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采用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可以帮助术中解剖复位,增强骨折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术后随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处理复杂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治疗选择。

王志强[8](2018)在《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与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各项疗效指标,明确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劣性,为塑形纸夹板联合“8”字绷带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提供有力的临床证据。方法:纳入观察的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来源于2016年06月-2017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及苏大附一院骨科,共计6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锁骨中段骨折的诊断标准[1],并获知情同意。研究组予中医整复手法及塑形纸夹板联合“8”字绷带固定,对照组予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6月、12月分别记录患者Constant肩关节评分和DASH上肢功能评分,并在治疗最后统计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度、并发症率、术后外观满意度及治疗总费用。最终通过SPSS 17.0软件整合、统计及对比数据,得出结果并制图表。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②治疗后12月,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后3月后两组差异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6月后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两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DASH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后3月后两组差异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6月后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两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患者满意度评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体满意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术后外观满意度:研究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治疗总费用: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⑨不良发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症状较轻,治疗后明显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与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手术组患肢功能优于研究组,6个月后,两组差异逐渐缩小,12月后,两组患者患肢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主要缺点是骨折的畸形愈合,临床显示畸形愈合可在日后骨痂塑形改造期内有所改善,而对照组的缺点是并发症多,愈合后还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术后可能再骨折等。除此之外,在患肢美观及医疗费用方面,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也占据相对的优势。因此,虽然手术治疗具有解剖对位等优点,但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也具有其一定的优势,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程鹏[9](2017)在《螺纹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螺纹弹性髓内钉(Threaded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TEIN)和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DM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骨一科收治的77例锁骨骨折病人。接受螺纹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为实验组,45例;接受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为对照组,3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患侧、骨折分型、治疗方式、手术时间、随访期限、并发症情况、内置物取出时间、肩关节DASH评分和Constant评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于正态分布,可以使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以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记录。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秩和检验分析,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的形式记录。计数资料使用绝对值(百分比)的形式记录,使用c2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使用SPSS软件(17.0,美国)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均取双侧a=0.05。结果1.钢板组患者平均年龄42.2岁(28-61岁),髓内钉组患者平均年龄39.4岁(18-65岁),两组患者年龄均符合正态分布,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受伤的机制主要有:摔倒、运动损伤、车祸、自行车跌落,两组患者各种骨折发生机制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OTA骨折分型,两组患者间A型、B型骨折占比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符合正态分布,髓内钉组比钢板组的手术时间短(36.93±8.32分VS 56.91±7.7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符合正态分布,髓内钉组X线暴露时间比钢板组久(8.32±1.93秒VS6.70±1.17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失血量使用秩和检验,髓内钉组出血量比钢板组少(25.00 ml VS 122.5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骨愈合时间使用秩和检验,髓内钉组骨愈合时间比钢板组短(12.00周VS13.5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髓内钉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钢板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髓内钉组肩关节DASH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钢板组肩关节DASH评分更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DASH评分和Constant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髓内钉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取出内固定物,而钢板组有18例(56%)患者取出了内固定物。结论螺纹弹性髓内钉的微创术式与钢板内固定术相比,操作简便、创伤小、理想复位、可靠固定、早期恢复功能、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二次住院手术,减少患者身心及经济负担,手术难度不大,适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10](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二、骨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流程图
一、腓骨的治疗背景
    1.1 腓骨解剖特点
    1.2 腓骨骨折临床特点
    1.3 腓骨损伤的力学机制
    1.4 腓骨骨折传统治疗观念
    1.5 腓骨骨折固定治疗意义
    1.6 腓骨骨折治疗发展方向
二、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
    2.1 对象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固定材料简介
        2.1.3 术前准备
        2.1.4 手术方式
        2.1.5 术后处理
        2.1.6 观察指标
        2.1.7 疗效判定标准
        2.1.8 术后随访及临床评分
        2.1.9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腓骨骨折损伤因素及肢体功能影响
        2.3.2 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
        2.3.3 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
        2.3.4 腓骨骨折传统内固定治疗
        2.3.5 腓骨骨折微创固定介绍
        2.3.6 腓骨骨折微创钢板固定
        2.3.7 髓内钉设计特点介绍及弹性带锁髓内钉固定优势
        2.3.8 AB两组治疗结果分析
        2.3.9 AB两组微创固定方式治疗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2.4 小结
三、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腓骨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分布及锁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并发症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锁骨应用解剖及功能
    1.1 锁骨应用解剖
    1.2 锁骨的功能
2 锁骨骨折的诊断与分型
    2.1 锁骨中段骨折
    2.2 锁骨外1/3骨折
    2.3 锁骨内1/3骨折
3 手术治疗
    3.1 克氏针内固定术
    3.2 接骨钢板、螺钉固定术
    3.3 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术
    3.4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
    3.5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
    3.6 锁骨钩接骨板内固定术
    3.7 小斜T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
4 锁骨骨折并发症的控制

(4)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锁骨骨折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锁骨骨折的认识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4 研究结果
    5 典型病例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国人体肱骨干及锁骨显微压痕硬度测量及骨折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肱骨干显微压痕硬度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锁骨显微压痕硬度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老年人群中低能量型上肢骨折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Herbert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强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主要仪器设备及相关软件
    3.实验方法
        3.1 正常锁骨三维模型的构建
        3.2 锁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模型的构建
        3.3 锁骨模型的材料属性
        3.4 边界与载荷
        3.5 评价指标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术后随访
2 结果
3讨论

(8)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解剖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点
    2 锁骨骨折的诊断及其分型
        2.1 诊断标准
        2.2 分型
    3 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
    4 并发症
    5 中医对锁骨骨折的研究
        5.1 中医病因病机
        5.2 中医正骨手法与固定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及退出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及对照措施
        2.3 疗效评价
        2.4 安全性评价
        2.5 数据管理与统计
        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基线特征
        3.2 结局统计指标分析
        3.3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讨论
    1 文献研究关于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的分析
    2 试验结果讨论
        2.1 基本资料讨论
        2.2 临床疗效评价
        2.3 Constant肩关节评分
        2.4 DASH上肢功能评分
        2.5 患者满意度评分(L,Insalata评分)
        2.6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7 患肩外观满意度和治疗总费用
    3 纸夹板的研究与应用
    4 吴门医派葛氏整骨手法纸夹板“8”字绷带固定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及今后研究方向
    5 展望与不足
    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一、Constant肩关节评分表
    二、DASH上肢功能评分表
    三、L'Insalata评分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螺纹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锁骨骨折治疗的发展及螺纹弹性髓内钉
    1.1 锁骨的解剖特点及损伤机制
    1.2 锁骨骨折的分型及流行
    1.3 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1.4 锁骨骨折的治疗指征及治疗方式
    1.5 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及螺纹弹性髓内钉
    1.6 小结
二、螺纹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对比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手术方式
        2.1.3 评估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临床评分情况
        2.2.3 并发症情况
    2.3 讨论
        2.3.1 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3.2 弹性髓内钉传统术式
        2.3.3 螺纹弹性髓内钉术式
        2.3.4 螺纹弹性髓内钉的缺点
        2.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四、骨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弹性带锁髓内钉与微创钢板治疗腓骨骨折疗效对比[D]. 刘广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亚飞.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3]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并发症控制[J]. 苑春超. 医学信息, 2019(21)
  • [4]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宗永刚. 扬州大学, 2019(02)
  • [5]中国人体肱骨干及锁骨显微压痕硬度测量及骨折相关临床研究[D]. 张晓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弹性髓内钉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 曾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辅助微型钢板联合LCP治疗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J]. 白云鹏,沈燕国,邱永敏,丁菊红,宋鑫,王健. 实用骨科杂志, 2018(10)
  • [8]塑形纸夹板“8”字绷带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志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 [9]螺纹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D]. 程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10]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标签:;  ;  ;  ;  ;  

内外固定结合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