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也要巧妙装饰——浅谈藏族艺术面具之美

面具也要巧妙装饰——浅谈藏族艺术面具之美

一、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惠明[1](2016)在《公元八至九世纪敦煌壁画“文殊及侍从图”中佛教节日主题元素》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敦煌吐蕃占领时期的写本可知,每年二月初八日在敦煌当地都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在莫高窟八至九世纪的《文殊及侍从》图中,文殊的侍从人数较此前同类题材明显增多。特别是第159窟的侍从人数多达二十九身。如此庞大的侍从队伍及其背景中华盖、幡幢等图像元素均反映了敦煌地方佛教节日的主题。本文试图围绕莫高窟第172和159两个洞窟《文殊及侍从》的壁画,通过文本文献与相关壁画中图像间的对照研究,对公元八至九世纪敦煌的《文殊及侍从》图中的佛教节日主题元素加以解读并阐释其象徵性含义。

岳岚[2](2014)在《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审美探析 ——以青海佑宁寺羌姆面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羌姆面具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历经千百年后的积累,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主要用于寺院僧侣参加各类宗教活动进行羌姆仪式的表演。羌姆及羌姆面具最初来源于印度,并不断地吸收与接纳包括藏族苯教、汉地佛教以及民间歌舞等在内的其他艺术,最终实现了艺术本土化的历史进程。羌姆面具的成熟有赖于宗教思想的指导,也得益于民族审美的自觉,可以说,两者始终相辅相成地贯穿于漫长的发展之中。所以,羌姆面具艺术是宗教思想与民族审美理想交织的产物,其中所包含的艺术形象、宗教符号、表现手法也无不具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虽然羌姆面具是藏传佛教弘扬宗教思想的一种宣传手段,但以其生动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年复一年的倾情表演中,最终成为藏民族宗教艺术中一枝瑰丽的奇葩。本文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总体概括;第二章是对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艺术手法——象征的全面解读;第三章是对藏传佛教羌姆面具造型形象的对比分析;第四章则是对藏传佛教羌姆面具审美意蕴的深入探析。其中,本文以青海佑宁寺的羌姆面具作为研究个案,浅入深出的剖析解读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始末。

多吉项毛[3](2012)在《热贡“羌姆”面具艺术浅识——以热贡隆务寺为例》文中提出羌姆面具作为"羌姆"表演的一个重要道具,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热贡地区主寺隆务寺为例论述了热贡地区"羌姆"面具的来源发展与面具的制作、艺术特征等面具艺术风采。让读者对区域面具文化的了解提供学术依据。

邢海珍,尕桑卓玛[4](2010)在《藏族面具艺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藏族面具艺术起源于巫术观念和巫师行为,它是原始文化的遗存。它主要运用于宗教和藏族戏剧之中,它主要分两大类:一种为宗教面具;一种为戏剧面具。宗教面具以羌姆(跳神)形式展现,用于"酬神醮鬼驱邪禳灵";而戏剧面具则脱胎与宗教面具,溶入人性因素,运用于藏戏,歌舞和说唱等方面。本文通过面具的分类分析了藏族面具独有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陈俊宇[5](2009)在《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及符号圈研究》文中指出萨满面具、藏巴面具、傩面具艺术符号为主体的中国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以其狞厉威猛、古朴稚拙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面具视觉艺术符号,构建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是探究其蕴含的民族文化,了解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和谐发展。因此,研究面具视觉艺术符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索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特征及符号圈中的符号规则、审美特征、文本特征、整体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探讨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传承与应用,在保护传承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同时创造艺术化的生活。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围绕萨满面具、藏巴面具、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探讨并得出了萨满面具艺术符号五种表现形式的符号内涵:用于隐己屏障、祈祷、献供、求福、谢神的狩猎面具;用于祭祀、治病、追魂、驱邪、求子的跳神面具;作为神祗象征的供奉面具;灵魂观念所反映的丧葬面具;用于驱邪求平安、娱乐的民间娱乐舞蹈面具。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造型简化、稚拙到精美;材质丰富、工艺多样;色彩明快、千姿百态。三个方面的审美内涵:以泛宗教观念为中心的神灵美;对宗教的虔诚和对氏族的责任激发萨满创造力和想象力所显示的艺术审美性;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表现的形式美。探索并得出了藏巴面具视觉艺术符号表现形式的内涵、表现特征和审美特色: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的羌姆面具;护卫佛法和修习奉行佛法之人的悬挂面具;表现人类真善美假丑恶的藏戏面具。藏巴面具五个方面的表现特征:造型夸张与写实;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象征性丰富;装饰繁密、完整而精致;多层面的对比与和谐统一;鲜明的宗教性。三个方面的审美特色:性格力量上的力度美、人性的世俗美、氛围的意境美。探索并得出了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特征和审美特色:造型狞厉与阴柔、色彩从单一到斑斓、装饰繁缛有致与雕刻精细、二元结构特征;审美特色:人神的沟通符号、从实用美到世俗美、真善美的伦理道德、释道中的文化思想。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探索并得出了其文本多语性和复杂性的要素特征;审美文化的多语性和整体性特征,构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中的审美体系;得出其符号圈的结构特征:不均质性、不对称性和边界性,构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中审美文化的“中心—边缘”体系;两种符号运动方式和四种审美运动关系:“中心←→边缘”和“穿越边界”两种方式以及串联运动、反馈运动、迭加运动和并联运动四种运动关系;四种审美运动方式:审美文化延续、审美文化还原、审美文化融合和审美文化共生。研究得出了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传承模式与传承应用:师徒作坊传承、宗教传承、族内传承、节日活动中传承及文体艺术活动传承;应用:保护式传承并组成演出团体;利用式传承,把面具运用到现代特色旅游商品包装;数字化图形设计传承,通过数字化技术把面具艺术符号的信息保存并开发利用;创新式利用传承——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使这种古朴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延伸其发展领域。

张明月,衡潇[6](2008)在《地戏面具的装饰造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具有独特民间艺术的国度。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及其面具就是中国民艺中的奇葩。通过对地戏面具的装饰造型方面进行研究,发掘其巨大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对现代戏剧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罗布江村,杨嘉铭[7](2006)在《藏族面具文化的历史探源——兼述藏族面具活态遗存的基本要素》文中研究指明关于藏族面具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说法较多,但有存疑。笔者根据20多年来西藏考古新发现和目前面具文化的古遗存等实证,参照已有的相关成果,并结合多年来的实地考察,提出了藏族面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具体是从图腾崇拜、狩猎和丧葬中衍生而出。藏族面具文化至今呈活态存留而且丰富多彩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一脉相承性、兼收并蓄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姊妹艺术的支撑所致。

赵心愚,杨嘉铭[8](2006)在《藏族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文中研究表明藏族面具文化是藏文化的一个文化因子。藏族面具文化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色彩鲜艳与和谐、造型夸张与写实、宗教功能突出、质地与造型多样等四个方面。其中造型方面的特点是藏族面具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

叶玉林[9](2002)在《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文中研究表明

二、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论文提纲范文)

(2)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审美探析 ——以青海佑宁寺羌姆面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藏传佛教羌姆面具概述
    第一节 “羌姆”释义
    第二节 羌姆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青海佑宁寺羌姆面具简述
第二章 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艺术手法—象征
    第一节 象征
    第二节 羌姆面具艺术中的审美象征
第三章 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形象之美
    第一节 像教之美
    第二节 狞厉之美
    第三节 静相之美
第四章 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意蕴之美
    第一节 神圣之美
    第二节 多元之美
    第三节 生命之美
余论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藏族面具艺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藏族面具的历史渊源
二、藏族面具的分类
三、藏族面具的艺术特征
结语

(5)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及符号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觉艺术符号美学研究现状
        1.2.2 符号圈理论研究现状
        1.2.3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研究现状
        1.2.4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的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
第二章 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
    2.1 引言
    2.2 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产生和现状
        2.2.1 北方萨满文化概况
        2.2.2 北方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诞生
        2.2.3 北方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现状
        2.2.4 萨满教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研究价值
    2.3 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及表现特征
        2.3.1 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
        2.3.2 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特征
    2.4 萨满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审美特色
        2.4.1 泛宗教的观念性
        2.4.2 艺术的创造性
        2.4.3 原始性
        2.4.4 形式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巴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
    3.1 引言
    3.2 藏巴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
        3.2.1 羌姆面具艺术符号
        3.2.2 悬挂面具艺术符号
        3.2.3 藏戏面具艺术符号
    3.3 藏巴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特征
        3.3.1 造型的夸张与写实
        3.3.2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象征性丰富
        3.3.3 装饰繁密、完整而精致
        3.3.4 多个层面的对比与和谐统一
        3.3.5 鲜明的宗教性
    3.4 藏巴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审美特色
        3.4.1 力度美
        3.4.2 世俗性
        3.4.3 语境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
    4.1 引言
    4.2 什么是傩文化
        4.2.1 傩的起源 #?39
        4.2.2 傩面具艺术符号的广泛性、边缘地域性、民族性
    4.3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历史分析
        4.3.1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理性化
        4.3.2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宗教化
        4.3.3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娱乐化
    4.4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表现特征
        4.4.1 造型狞厉、阴柔
        4.4.2 色彩斑斓
        4.4.3 纹样繁缛、雕刻精致
        4.4.4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二元结构
    4.5 傩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审美特色
        4.5.1 人神沟通的符号
        4.5.2 傩坛上走下的神—从实用美到世俗美
        4.5.3 真、善、美的伦理道德
        4.5.4 造像形式中的释、道文化思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
    5.1 引言
    5.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构成及要素分析
        5.2.1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构成
        5.2.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中的文本
        5.2.3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审美文化
    5.3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结构特征
        5.3.1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不匀质性
        5.3.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不对称性
        5.3.3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边界性
    5.4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的运动特征
        5.4.1 面具视觉艺术圈中的符号运动特征
        5.4.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圈中审美文化运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文化遭遇
    6.3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的涵义
        6.3.1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的意蕴
        6.3.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的作用
    6.4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传承模式与原则
        6.4.1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的多元传承模式
        6.4.2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的原则
    6.5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传承与应用
        6.5.1 保护式传承
        6.5.2 利用式传承—在特色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6.5.3 数字化图形设计传承
        6.5.4 创新式传承—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研究成果与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插图引用出处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8)藏族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藏族面具色彩的鲜艳与和谐
二、藏族面具造型的夸张与写实
    (一) 造型的夸张性
    (二) 造型的写实性
三、宗教功能突出
四、质地与造型多样
    (一) 质地类型的多样性
    (二) 造型类型的多样性

(9)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面具溯源
二、艺术面具分类
三、面具的艺术特色
    1.个性和类型相统一的典型性:
    2.猛看吃惊, 细味真切的夸张性
    3.丰富多义的象征性:
    4.精美多彩的装饰性:
    5.各个层面上的对立统一的协调:

四、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元八至九世纪敦煌壁画“文殊及侍从图”中佛教节日主题元素[J]. 张惠明. 中华文史论丛, 2016(03)
  • [2]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审美探析 ——以青海佑宁寺羌姆面具为例[D]. 岳岚. 青海民族大学, 2014(02)
  • [3]热贡“羌姆”面具艺术浅识——以热贡隆务寺为例[J]. 多吉项毛. 西藏艺术研究, 2012(03)
  • [4]藏族面具艺术初探[J]. 邢海珍,尕桑卓玛. 大众文艺, 2010(19)
  • [5]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及符号圈研究[D]. 陈俊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6]地戏面具的装饰造型研究[J]. 张明月,衡潇. 广西轻工业, 2008(01)
  • [7]藏族面具文化的历史探源——兼述藏族面具活态遗存的基本要素[J]. 罗布江村,杨嘉铭. 中国藏学, 2006(03)
  • [8]藏族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J]. 赵心愚,杨嘉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2)
  • [9]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议[J]. 叶玉林. 西藏艺术研究, 2002(04)

标签:;  ;  ;  

面具也要巧妙装饰——浅谈藏族艺术面具之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